淨土法門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四講) 前面曾經將本經的經題給諸位介紹完了。至於玄談的部分,我們讀了蕅益大師的要解,感覺到玄義裡面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一次雖然沒有講要解,可是我們跟諸位介紹這一部彌陀經,主要的參考資料就是要解、疏鈔與圓中鈔。那麼這個裡面三種注子裡頭,我們以要解為主,其中重要的道理,還是要跟諸位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那麼本經是以實相為正體,這個意思要跟諸位詳細的來解釋。‘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這一句是說明了佛說這一些大乘經,是依什麼而說的?也就是說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祖師指示我們,是以實相為體。換一句話說,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而說出來。那麼什麼叫做‘實相’?經論裡頭說得非常之多,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給諸位介紹。第一個,講‘無相’,這是說實相之‘體’,佛法裡面講的‘本空’,所謂是萬法皆空,是從無相的實相,從體上說的。那麼體雖然是無相,它起作用的時候,則有相。無相它能夠現相,它現這個一切相,我們在這裡叫‘無不相’。無不相這是有相,這個是‘常住’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諸法實相’,是講一切法的真實相,可是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從‘用’上講,體與用是一,不是二,是一如的。那麼由此可知,所謂有,就是一切有相,是依無相理體而生的;所以叫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與無相一如。空有不二,這個地方講空,這是講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一個道理很深,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所能夠體會得到的。 蕅益大師說:‘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那麼這個就講無相的實相,從體上講,不能說它沒有,因為它沒有即相可尋。換一句話說,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甚至於我們連這個心都想不到,正是經論裡面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是它的確有,它不是無,這個就是講的本空義,本空不是無,這是諸位一定要把它記住的。佛法裡面講的空,空不是無,空是有,不能說它無。那麼它起作用的時候,是‘具造百界千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之物。我們今天講大而宇宙,小而微塵,誰造的呢?無相實相所造的。千如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依照法華經裡面十如是;每一個法界皆有十如是,一法界具足十法界,所以十法界總共是一百個法界,每一界裡頭都有十如是,百界千如,那麼這個就是講整個的宇宙人生,都是它變現之物。所以‘不可言其有’,雖然變現這一切相,森羅萬象,不能說這個森羅萬象是有,為什麼呢?它這個有是無中生有,有即同無,實在講,有即是無,心經上說得好啊!‘色即是空’,這個地方是色,有是色,色即是空,這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的無相實相與無不相的實相。 那麼這一個道理明白了之後,才曉得‘寂照不二’,寂是從體上說的,照是從作用上說的。寂照不二,這是體用不二,體用不二則‘身土’當然也‘不二’。身是講我們的庚身,土是我們依存的國度,就是世界,為什麼說它不二呢?因為是實相揭示實相變現之物,因此修性也不二;這是講性具,本性裡頭原本具足的。修是講一切修為,本性所具,跟一切修為也是不二,這個裡面含的意思都有相當的深度。‘真應不二’,真是講諸佛法身、報身,應是講的應化身。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無非實相’,所以真正覺悟了,那個境界,凡所有相無非實相,或者說皆是實相,都可以。迷了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眾生的境界;諸佛菩薩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可是諸位一定要明了,皆是虛妄,這個意思不可言其有;皆是實相,是這個意思不可言其無。那諸位想想這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兩句話意思是一還是二呢?這個意思是不二啊!皆是虛妄跟皆是實相,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實相無二’,不但無二,‘亦無不二’。道這個兩句,你才真正體會到實相。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都是依這個道理所說出來的。換一句話說,佛所說的一切經論無非是教我們悟入這一個道理,到你幾時悟入了,那佛就無法可說了;沒有悟入的時候,佛有法可說。悟入不二之後,那像禅宗裡面講,口掛牆壁;這個牆壁上釘個釘子,把嘴巴掛在那個上面,這就表示什麼呢?沒有話說了,無話可說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諸法實相,佛在般若經裡,這個意思說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一切經裡面可以說般若經是最不好懂的,因為般若就是講的實相,就是說這個問題。這一個問題因為在本質上講,它是非有非無。如果說有,我們也好懂,說無也好懂。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個事情難懂,但是事實的真相如此,我們不可以不明白,不能夠不曉得。理明了了,這個是解悟,解悟固然算是不錯了,但是還是得不到受用,要講到真正受用,一定要證悟。那麼說到證悟,就是親證這一個境界—空有不二的境界,親證空有不二的境界。證得這個境界,在淨土門裡面講,得理一心不亂;在禅宗裡面講,大徹大悟;在教下講就叫做大開圓解,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所謂真實受用,也就是真修行;因為從此以後,決定不迷。像華嚴經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住的境界,就是實相的境界。我們在淨土經裡面,就像本經裡所讀的,四土裡面是實報莊嚴土;‘實’就是實相,‘報’則是果報,實相果報莊嚴之土。初證在圓教講是初住的地位,要到究竟證,則是如來果地上的地位。這個裡面一共有四十二個階級,那麼這個就是證入實相有淺深、次第上的不同。在沒有證入之前,所修的可以說全是預備的工夫,所謂是預課;證得之後,這才叫真正的修行。 那麼說到不二,也就是維摩經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華嚴所講的一真法界;淨土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這個才是真實的境界,也就是真實之相,決定不再是虛妄的了。所以‘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實相,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則是報身。‘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別人,除自己之外,則是他人。那麼諸位在此地一定要看清楚,依報、正報、法身、報身、自己、他人,全是從一個實相變現出來的。不但這些境界,自他依境界,是從實相生的。‘乃至能說’,能說之人,或者說能說之理,或者說能說的方法;‘所說’,所說這些道理,所說這些方法。‘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乃至於贊佛,‘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這個地方要跟諸位略略地介紹一下,那麼這個道理不但是彌陀經如是,剛才說過了,所有的大乘經論都是這樣的,都是依這個來建立的。那麼能說,在此地是釋迦牟尼佛,就本經來講,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眾生的人是佛,所度的是眾生。此地所說的眾生是包括了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除佛之外,菩薩、聲聞、緣覺,再下面是六道眾生,都是佛所度者。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的心,那麼這個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我們所說的意識心,意識心也能信,但是它畢竟不是真心;換一句話說,它的信不是真信,不是真信,信裡面總帶著幾分疑惑,因此這個信心,它有進有退。如果是真心來信,這個信心是清淨的、是堅固的,永無退轉,因為它沒有疑惑。所信的就是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一般稱之為法門,就是這一個理論、方法的門徑;能願所願,因為信願行在本經稱之為三資糧,也就是修行淨土三種必要的條件,少一個都不能成就,所以在本經的正宗分裡面,所說的就是這三樁事情。這個能願就是能發願的人。第一,對於娑婆世界要厭離,這個厭離是形容他真正能夠放下,決定不再執著了,是取這個意思。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起了向往之心。因為曉得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真正地成就自己的道業、學業。 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人應當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在前面我給諸位說過,極樂世界好比一個佛教大學,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入學,往生就是入學,入學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是叫我們要發這個願。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十方世界那些菩薩,沒有一個不發願求生淨土的,連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例外。那麼所願的,就是極樂世界;對於極樂世界那邊的情況十分地了解,那邊的環境,那邊的師資,那邊教學的課程,沒有一樁不了解;能持所持,能持這是講到修學,念佛不僅僅是口念,那麼諸位要曉得,這一句佛號它的意思是無量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阿’是印度話,意思是‘無’,‘彌陀’也是印度話,意思是‘量’,‘佛’是覺的意思。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覺,那麼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到底是覺還是迷呢?單單口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我們的身,還是迷在五欲六塵裡面,依然不覺,那又怎麼能相應?所以能持是三業;無量覺,我們口言語覺,我們身的行為要覺,我們心地更要覺悟。所持的就是指名號,名號要曉得意思,這個無量覺,我們固然是要照這個意思去修,而無量覺,西方極樂世界是導師的名號。導師有願,只要人念他這個名號,念是真有心,這個心是效法之心,取法乎聖賢,這才是真正持名;能生所生,能生就是能生的條件具足,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依照理論,依照方法,一切條件統統具足。所生的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能贊所贊,這是指本經裡面,能贊的釋迦牟尼佛,與十方一切諸佛;所贊的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我們不但在本經,在淨土經典,甚至於在許許多多大乘經論裡面,我們都看到的,所以說這一切的一切,無非都是實相正印所印,換句話說,與實相完全相應,一點都沒有違背實相的原理原則。 那麼這是說明本經理論、方法、境界之依據,釋迦牟尼佛不是憑空說出來的,不是他自己的理想,與西方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決定不相同;與孔老夫子的大同世界,也不相同。為什麼呢?那是他的理想,不是事實,不與實相相應。本經完全是事實,所以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這一點千萬不可以誤會,如果一誤會,在這個大好的機緣,你必定錯過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那麼再講到修行的要領,修行要領,‘本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宗旨跟要領,或者是講綱要,宗旨跟綱要,那麼講的信、願、行。‘信’這個裡面,首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一條一條地來跟諸位介紹。 那麼信自是怎麼講呢?這一條是最重要的。我們曉得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對於這個意思特別地強調。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所以實相就是真如本性,體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體。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經論上常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有染緣、有淨緣,隨緣是隨真心之緣。如果是從起信論裡面所講,隨順本覺。隨順無明,就是不覺,所以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順本覺,這個一念真心不變,真心裡面沒有覺想。隨順不覺,這是六道凡夫,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小乘包括進去,小乘人沒有見性,都可以算是不覺;但是這一念真性也沒有改變,為什麼呢?真性裡面亦無不覺,換一句話說,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啊!真如本性裡面,覺與不覺,這兩個意思都沒有;可是覺與不覺這兩種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在真心理體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存在,這個東西是虛妄的;虛妄沒有,又怎麼會存在?這個事情難懂。 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舉了個比喻,好像我們眼睛害病了,這個眼睛害病是個普通事情,有許許多多同修有這個經驗,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為什麼呢?眼睛害過病,眼睛有了病了,我們看到燈上會有一層圓影,無色的圓影,那麼試問問,燈上有沒有影?燈上沒有。好眼睛的人看燈上沒有圓影,這個病眼看燈上有圓影;那麼我問問你,那個圓影到底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沒有;眼睛病了真有啊!事實呢?事實沒有;這個圓影就好比無明,所以無明本來是沒有的。病眼好比是迷,迷了本覺,就現那個虛妄不覺的圓影,就現這個境界。那麼這個迷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所以才有六道。從迷再覺悟,覺的程度不相同,所以才有四聖法界,有這種種差別。但是不管它是覺也好,迷也好,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六根根性,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也沒有染污過,正是心經裡面所講的,‘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十方虛空恆沙世界,原本就是自己一心所現之物,這個事情難懂。十方虛空、恆沙世界,那是我心變現的;我不相信,心怎麼會變現這麼多東西來?給你講真話,你不相信。可是如果從比喻當中,你要是能夠悟到了,還算是聰明人。佛在經上常常舉這個夢境,當我們作夢的時候,這夢醒過來了,那麼你好好想想佛在經裡講的話,你夢裡頭有沒有虛空?有虛空。你夢裡面有沒有世界?有世界。夢裡面影沒有芸芸眾生?有眾生。夢從那裡來的?是不是你自己一心變現的境界?不錯啊!是自己一心變現的境界。心能變,心是體,因為它能變,所以不可說它是無,它能變,它有這個作用。所變現這個夢境,你在作夢沒醒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夢境好像是真實的,樣樣都不假,不能說其有。夢境,不錯,是不能說無,作夢的心不能說無,夢的境界不能說有,這個容易懂,為什麼呢?時間短暫,你一下就醒過來了。 你就不曉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在作大夢啊!這個大夢與小夢的道理相仿佛,你要從小夢當中覺悟到大夢,你就會清醒過來。真正能夠承認,能夠接受佛給我們講的十方虛空無邊國度,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真心隨染淨緣變現的幻想,因此所變這些幻相,不可以說其有。 金剛經,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變非無,所變非有,非無非有,這是事實真相。那麼這個道理,確實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能夠體會得到,這個事情不難。真正體會到,真正聽佛這一開示覺悟了,自己真相信,真接受了。可是我們要想證得這個境界,證得什麼,證悟啊!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夠感受得到,這是解悟。 證悟呢?那就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這個時間太長了,都是在迷惑顛倒,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累積的習氣太深了;習氣不除,就沒有辦法證得這個境界。要想把這一些習氣除掉,當然不是一個簡單事情,但是能不能除掉?能除掉。我們自己也有這個信心,相信自己能除掉;雖有信心能除掉,可以除一部分,要想把它除得干干淨淨,還是不容易,這個就是習氣太深、太厚、太廣泛了。 那麼佛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除習氣,親證不二法門,最理想的一個環境。我們要發心去往生,相信自己決定可以往生,相信自己決定可以見得到阿彌陀佛。相信見了阿彌陀佛,一切成就。這個才是信自己,所以我們講到信心,信自己這是親因緣啊!你這個修行能不能成就,這根本就在此地。 第二呢?再講信他,他指誰呢?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決定不騙人。那麼諸位想想,那個世間人,如果跟你沒有利害關系,他不會騙你。有利害關系了,他想騙你,他當中得到某些便宜,得到某些好處,他才會騙你啊!如果跟你毫無利害關系,他要騙你,那這個人所謂是神經有了問題。那麼諸位想想,佛有這麼大的智慧,他的神經不會有問題,我們能夠信得過的。而我們這個眾生與佛的確沒有利害關系。 佛當年在世間,他把國王的位子,他都捨棄掉,不要了。世間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他統統都具足,全都不要了,捨掉了。那麼我們想想,這個世間人的時候,跟他有什麼利害關系?他有什麼理由來騙人呢?沒有理由。 所以佛說的話,正如同在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啊!佛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寓言啊!那麼佛經裡面我們要問,有沒有寓言?有。有沒有假設的?有。寓言、假設,只能夠說個一次、兩次,不能常講,為什麼?那不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佛都說,這個事情千真萬確,不是寓言,不是假設。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面,悲華經裡頭,智度論裡,這個淨土三經更不必說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那怎麼是假的呢?所以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這是信他。 還有一個呢?要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直接跟我們說過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過,在無量壽經裡,佛說阿彌陀的因地,修因證果的種種事跡,我們要相信。世尊給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了,我們要相信他。釋迦牟尼佛話真實,絕無妄語,阿彌陀佛的願決定真實。不但我們要信釋迦,要信阿彌陀佛,而且十方諸佛,在我們本經是六方佛,六方,無量無邊恆沙諸佛的贊歎,,這個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不是虛假的,這叫信他。 信因,因是因地,有因才會有結果。散亂持名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主的種子,何況專心持名?何況一心不亂?那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信因。 信果,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環境殊勝,親教師是阿彌陀佛,同學都是諸上善人,老師都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所以到那個地方,果報很容易就成就了,不是個難事情。在我們這個世界,最苦的,沒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沒有好的修學環境,苦在這個地方啊!在本地還有一些法師,在這裡講經說法,在別的些處所,想求一個法師來講經說法,很難很難啊!那法師比起菩薩,差得太遠了;菩薩比佛,又差得太遠了,所以你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你講經的這些法師,都是諸佛如來啊!這是我們應該要相信的,所以蓮池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老師好。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明師受戒。諸位想這個明師,還有那一個老師能比得了阿彌陀佛呢?還有那個老師能比得上十方諸佛呢?觀音、勢至,都是古佛乘願再來的,這是第一流的明師,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遇得到,我們這個地方遇到一位,很不容易啊!遇到了必定成就。 信事就是相信確實在我們娑婆世界西方以外,十萬億個佛國度的那一邊,真的有極樂世界,這在事上相信。那麼這個事,從前人相信,比較上容易,現在人信這個事,麻煩大了。為什麼呢?你說西方,那個地球是圓的;地球既然是圓的了,你說南方北方還有一點兒可以相信,為什麼呢?那個方位變化不大,東西沒有啊!那個圓球是這麼轉的,西方在那裡?變成什麼了?變成沒有方向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許許多多同學,提出這個問題來。如果在理上講,的確沒有方位,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自己一心所現的境界,佛講西方只是一種善巧方便,叫我們這個心能夠專注,能夠成就一心不亂。如果你這個心沒有一個方向安住,你要得一心不亂就難了,所以這是善巧方便的法門。 可是佛說這個西方,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沒有講我們地球的西方,那要講娑婆世界的西方,在事上講。講得通啊!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今天所發現的銀河系。如果以銀河系這個范圍來講,我們講西方,那就很正確,是銀河系的西方,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當然整個銀河系都在那裡動,釋迦去我們才三千年,如果說整個銀河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這個三千年,角度變化才一點點,微不足道,大體的方位還是很正確。所以要講是娑婆世界西方,沒有問題,這個方位是很正確的。 在十六觀經裡面,是隨著我們世俗的觀念來作觀,日落玄谷,大海結冰,這個就是我們世俗所講這個西方,用這個來作觀。這個是善巧方便,幫助你得到一心不亂。如果諸位再要懷疑,我也可以提供諸位一點消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個信號,這個就是一個指引。這一個信號,就譬如我們這個無線電報一樣,你在這個地方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他就接收到了,他就有感應。當你臨命終時,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換一句話說,你決定不會迷失了方向,你就照經典裡面所說這個辦法去做,毫無懷疑地去相信去做,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你跟佛一道去,太空雖然大,你也不會把路走錯了,這個多穩當,所以說千萬不要懷疑啊!要相信這個事實啊! 信理,深信十萬億佛國度之外的極樂世界,實實在在不出自己一心之外,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前面說過了,十方虛空,無邊的國度,都是自己真心所現的境界,就好像作夢一樣;夢境的時候,整個的心,真心,所現的相,就是夢境。我們今天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離開,是我們一心所現,這叫信理。那麼還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諸菩薩,諸上善人,都是自己一念所現的影像。整個的依正莊嚴的相,就是自己心;整個自己一心,就化成境界相,你要問你那個心是什麼樣子?十法界依正莊嚴所呈現的就是你心的樣子,好像作夢中,你心什麼樣子?夢境就是你的心的樣子,因為心就是夢境,夢境就是心;古德的比喻,‘以經作契,契契皆經。’那麼這個叫信理。 理既然如是了,整個境界就是唯心所變,我們何必要求往生呢?這個話說起來,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這個裡頭就是有迷、悟之分,果然證悟、徹悟了,那有生不生?如果你迷惑顛倒,業障未除,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心染污所現之物;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心清淨所現的境界。試問問,我們要不要離染污,恢復我們自己的清淨?這是應該的。離染污,就是‘厭離娑婆’;希望恢復到清淨,那就是‘欣求極樂’,可見得這個事情是一而二,二而一。不但我們應該,十方世界諸佛菩薩都不例外,也是用這個方法斷盡無明,恢復我們究竟大覺。那麼這個是說的信。 那麼再講到‘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意思、這個道理,我們都要認識清楚,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厭離是即說他放下,能夠放得下。欣求,也是形容他真正地期望著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學,快快成就自己。所以這個欣求與厭離,在此地都是形容詞。 這個法門的行門,講到修‘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是執著,持是保持,繼續不斷地執著名號。這個意思實在就是孔老夫子給我們所講的,‘擇善固執’。那麼佛這個佛法,諸位曉得,它是破執著的;這個法門裡面叫我們要執著,我們對於娑婆世界不可以執著,因為什麼呢?娑婆世界你要執著,就放不下了,你要厭離就是不執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要執持名號。那麼執持名號,給諸位說,這個是擇善固執,善中至善啊!大學裡面所講的止於至善。 那麼執持名號也就是止於至善,擇善固執,這是真善。這個方法,這是方法,它的目的則是一心不亂,那麼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這個是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執持名號,要是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當然也有帶業往生,到後來會跟諸位說明,但是總不如達到佛在本經裡面要求我們的目標。所以講到修行,是要以一心不亂為目的,那麼這個‘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 ‘信願持名’,有信,有願,持名,你看看這個三種條件全都具足了,這在行門裡面‘為一乘真因’,一乘佛法裡面,真正的修因;‘四種淨土’是一乘佛法最妙的果報,真因妙果。一乘法,比大乘還要高,你們看看這是什麼法門,與六祖壇經有什麼樣的差別?六祖大師,他是一乘教學,他所接引的大眾,上上乘人,他自己說上上乘就是一乘。壇經裡面教學的理論跟方法,是一乘真因,成就的是‘一乘妙果’。如果跟這個法門來比較比較,這一個法門比六祖壇經還要殊勝,還要真實。 六祖的法門所接引的大眾不廣,僅限於某些具足他那個條件的可以修;而這一個法門,信,願,持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這一個法門在十方諸佛教學、度生裡面,是一個最主要的法門,道裡就在此地。你們看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就是教他信願持名,念佛法門;最後一位普賢菩薩教給他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麼一個開端,一個終極,就是代表行門裡面主流,我們講修行的正修。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所教給善財那些修學的理論與方法,都叫做助修,正助雙修,一生成就。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深地去反省,應該好好地去覺悟,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不可以當面錯過。 那麼再講到本經的作用,大師告訴我們,‘本經是以往生不退為力用’。那麼在表解裡面,我們也簡單地跟大家列出來,本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那麼經典給我們講的是‘四土’,就是這個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這個是西方世界的四土。四土裡頭,‘各有三輩九品’,同居土裡面有三輩九品,方便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實報、寂光,都不例外,這是大家要記住的。 所謂‘同居’土,是‘見思’煩惱‘未斷’,什麼叫見思煩惱,這個地方簡單跟大家介紹,不能細說,一細說很耽誤時間。 那麼這個見惑呢?這個見思,‘見’就是見惑,‘惑’就是迷惑。如果我們用現在俗語來說,就是錯誤的見解;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想法錯了,見解錯了。這個裡頭包括有五類,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身體是自己,這個見解是錯誤的。第二種類叫邊見,邊見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相對論就是邊見;兩邊,空與有兩邊,善惡兩邊,真假兩邊,凡是相對的都是屬於邊見。見取見跟戒取見,我們俗話稱之為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都是成見。執著因,錯誤的原因,以為是真實的,這個叫見取見。執著錯誤的果報,以為是真實的,這個叫戒取見。 我們舉個比喻說,印度婆羅門教裡面,他們修禅定,有的時候禅定功夫相當之深,他在定中看到了牛死了,死了那個牛的魂升天;於是乎他就奇怪了,牛死了以後,它這個神識會升天。於是乎他就學牛,持牛戒,他不吃飯了,吃草了,他跟農夫去耕田去了,他就學牛。為什麼呢?他看到牛死了,神識升天了,他認為學牛,將來一樣就可以升天,這是錯誤的見解。 升天是要修十善業道,他不知道這個牛前世修的十善業道;牛是業報,它這個報盡了,它十善業道那個因成熟了,它升天了,與它做牛這一生,決定沒有關系。那麼這一類,叫戒取見,這是講因的。見取見是講果報,譬如說有很多宗教家,他們認為生天就是究竟,天堂就是永生了,這是錯誤的見解,這叫見取,果報上的成見。他不曉得天也有生死,天死了以後還要墮落。天的福報比人大,不錯;天的壽命比人長不錯,雖長壽,他還是要死的。果報是假的當作是真的,見取見。這個修因不是真正的因,他認為這個是真正的因,執著是正因這個叫戒取見,錯了。 那麼從外道很顯著地能夠看到見取見跟戒取見,但是這個佛門裡頭也不例外。就拿我們念佛人來說,如果認為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戒取見,為什麼呢?未必。你要不相信,你可以看看灌頂法師,清朝灌頂法師,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裡面所講的,念阿彌陀佛的人一樣念到地獄裡去了,他在疏鈔裡頭講念佛的一百種果報。所以這個念佛,你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地是正修行,是正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以為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戒取見。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哎呀,我一切都成就了,到這裡黃金為地,我什麼享受都有了,我從此以後不要再受苦了,這個是見取見。往生西方,那個地方是學校,不是你的老家。學校當然不錯,比你的家的時候建築范圍要大;台灣大學,校園那麼大,建築那麼好,你一考取這個學校,這個學校就是我老家,我一生永遠不要離開了,那錯誤了。到那裡是念書,是成就你自己智慧、德能,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到那裡去享樂的,極樂世界不是叫你去享樂的,所以這是見解上的錯誤。 邪見不是上面四種,凡是屬於不正確的見解,都叫邪見。所以這個五類是見解上的錯誤。 另外五類思惑,思想上的錯誤。貪心,你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你起貪心;五欲六塵起貪心,是貪心。你在佛法裡面起了貪心還是貪心。貪心是錯誤的,嗔恚是錯誤的,愚癡是錯誤的,貢高我慢是錯誤的,對於佛菩薩這個教學懷疑是錯誤的,所以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那麼這個錯誤的見解與錯誤的想法,你沒有根除,沒有能夠斷得了,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生什麼?凡聖同居土,所以叫做帶業往生。 那麼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了,那你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事一心不亂’。那麼由此可知,事一心不亂,見思斷了,錯誤的見解跟錯誤的思想,通通沒有,這是事一心不亂。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了,你生實報莊嚴土,也能夠分證寂光淨土。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沒有見性,換句話就是,沒有入不二法門,沒有入一真法界,這是事一心。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理一心,這是圓教大乘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不但見思煩惱斷了,也破了一分無明了,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生‘實報’土。淨土法門裡頭所說的,花開見佛悟無生,那就是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的這個境界。要是到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就是‘寂光’淨土,是上上品實報土,是圓滿的常寂光土。‘功夫成片’,我們講到最低級的功夫成片,諸位要知道‘伏而未斷’,就是見思煩惱,這個見惑思惑並沒有斷掉,但是什麼呢?有能力伏住,伏惑沒有斷惑,這個叫‘帶業往生’,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這是說的這一個境界。 那麼再講到不退,這個不退轉是很難得的;如果我們修行要‘不退’的話,諸位想想,成佛那裡要三大阿僧只劫呢?麻煩是退得多、進得少,這才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如果不退轉,那多好呢!當然退有退的因緣,換一句話說,他有退的環境;不退一定要具備不退的條件。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退的緣太多太多了。自己身體疲乏了,興趣失掉了,會退心。或者有親朋好友,他們喜歡玩樂的時候,邀到你一道去玩了,你在盛情難卻之下,也退了心。有種種退的因緣,自己無法把持,所以退的多,進的少。西方極樂世界,因緣太好了,換一句話說,它具有不退轉的種種條件存在,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條件個個具足,這個實實在在講,太難得了。 經裡面講三不退,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四種不退,那麼我們來看看那四種?第一個是‘念不退’。這四種不退,前面的意思境界都深,往後面漸漸說得淺顯。念不退,這是最深的,‘念念流入如來果海’。換句話說,念念都向著成佛大道。這一點我們得想想,我們二六時中,一天到晚,我們這個念頭是不是念念都是成佛的念頭?很難很難啊!我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個念頭流入如來果海?你就想到這個事情之難!所以念會退,退到哪裡去?退到六道,退到惡道。念人天,這就退到人天道;念貪嗔癡就退到三惡道去了。你不想不曉得,你要一想這個問題,真是嚴重,真是可怕! 第二,行不退,‘精進度生不墮二乘。’二乘人怎麼樣呢?二乘人不度眾生,因為度眾生很麻煩,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你誠心誠意發心去教導他,他未必肯接受。所以二乘人,聲聞、緣覺跟阿羅漢、辟支佛,只度自己不顧別人。至少說,他不主動去教人,他是被動的,你去求他,他教你,你不去求他,他不教你。就跟世間老師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他這個老師是有相當架子的,不像菩薩,菩薩怎麼樣?主動來教你,菩薩作‘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自己就來了。所以這是行不退,精進度生不墮二乘。 第三講‘位不退’。為什麼他這個地位,譬如講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他這個位子不退,因為‘上善聚會,永離退緣’。西方世界都是最善的這個善人,大家聚會在一塊,沒有惡緣,沒有壞人,所以你不會退轉的。 第四講‘畢竟不退’。經裡面只講這個三不退,這一條是藹益大師給我們加的,非常有道理。‘佛號經名’,不僅是阿彌陀佛、阿彌陀經,當然直接是指這兩個,一切佛的名號,一切經的經名,‘功德’都‘不可思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畢竟因斯得度。’這是說明,所以佛法這是金剛種子啊!我們今天對眾生,幫大家的忙;前面這三種,我們幫不上,這一種幫上忙。我們印經、印佛像,叫你見聞到佛號,見聞到經名。我們用錄影、錄音,使你聞到了佛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生不能得度,將來必定會因這一個因緣而得度,這個是佛法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再說到這一部經它的重要之處,‘華嚴奧藏’,這是大經奧秘的寶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那麼你就想到這個彌陀經的重要性,它要不重要;在這一個地方可以看到,整個佛法可以說是歸納在這一部小本的彌陀經裡面。 ‘佛’為了度一切‘眾生’,‘隨機施化’,‘機’是眾生的機感,施捨教化的方法,善巧方便。‘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八萬四千法門,方便法門,指歸的一條路。在方便多門裡面,講到最‘直捷’、最‘圓融’、最‘頓入’的,無過於‘念佛往生’。這是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大方廣佛的結論,提倡的念佛往生。善財童子表演的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當’,八萬四千法門算是第一;第一簡單、第一容易、第一穩當,‘穩當’是可靠啊!決定不落空。要領是‘信願持名’,這是本經的三大綱領。蓮池大師講:‘但見彌陀,何慮不悟?’這個‘悟’是明心見性,是證得理一心不亂,是入一真法界。‘法門尊重’,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對於阿彌陀經,對於持名念佛,無不尊重。‘獨以此經’法門尊重,獨以此經。因為無論那一宗那一派,早晚課誦裡面,晚課都是以彌陀經,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連達摩祖師傳來的禅宗,都不例外。你要是不信,你去看看禅門日誦,那就是禅宗裡面的課誦本。禅門日誦就是早晚功課裡面,它是以兩種東西為主要的功課,早課裡面是以楞嚴神咒為主,晚課裡面就是以彌陀經為主。那麼諸位由此可知,連禅宗都這麼重視,何況其余呢?這一點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 除了這個理論方法,概略的我們曉得了一點之外,在此地我們跟諸位舉出幾個往生的人,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文殊、普賢’,這是每一位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華嚴三聖之二。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大修行,這兩個人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有一首偈子說:‘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利。’那普賢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還用得著講嗎?這是講的補處菩薩、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功夫,能比得上文殊、普賢嗎?文殊、普賢尚且求生,我們自己想想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敢不求生淨土呢?這是往上看,上面的榜樣。 往下看,如說我們自己業障深重,恐怕阿彌陀佛不要我們,念也枉然,你這個想法錯了。唐朝時候,有一個‘張善和’,是一個殺牛的人,屠夫,殺了一生的牛,殺業太重啊!真正是罪業深重啊!到臨命終的時候,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要命,這個是地獄相現前。他這一叫救命,不得了!牛頭人統統來問我討命來的了,這個不得了!他叫他太太趕快給我請法師來幫助我,給我解決問題。他太太請了法師來,法師就告訴他,這個時候,你這是地獄相現前,沒有別的辦法,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太太給他點了一把香,他拿著香,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法師、告訴他太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走了。那麼諸位想想,我們說,你一生造深重罪業,你造的罪業有張善和那麼重嗎?他一生殺牛,不知道殺多少牛?他能往生。我們想我們雖然造罪業,還不至於像張善和;張善和能往生,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往生? 還有一個榜樣,清朝末年,恆州‘王打鐵’,那麼我們講愚癡或者家境困難。王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維持清苦的生活,一天不干活,一天就沒飯吃,他才嘗到人生之苦。有一天,有一個法師,化緣的法師,從他門口經過,他請法師到家裡來坐坐。請教法師,我太苦了,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救救我?法師就教他學佛啊!唯有佛,佛法,才能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但是他想想,我那有時間?第一要不耽誤工作,第二要不花錢,因為什麼呢?他沒有錢。你要能夠救我。法師就告訴他,你念佛號就行,不耽誤你工作;你打鐵,鐵錘下去,阿彌陀佛,提起來,阿彌陀佛。從前拉風箱,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你看既不耽誤你工作,又不要花錢。他聽了,這個辦法好,於是乎天天就念佛。他太太就說了,這個打鐵已經很苦了,再念佛不更苦嗎?王打鐵就說,不,從前我拉風箱拉得手酸,現在我念阿彌陀佛,手不酸了。以前打鐵很辛苦,現在一面打一面念阿彌陀佛,也不覺得辛苦了。那麼這樣念了幾年,果然他真成功了。有一天他跟太太說,他說我要回家了。她說這個地方不是你的家,那裡是你的家?他笑笑,說這不是我的家。換了一身干淨衣服,洗洗澡換了衣服,照樣還打鐵。打的時候,他不認識字,他念了一首偈子說:‘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他一錘下去,他是站著往生,他沒有害病。恆州就是現在湖南衡陽,那個地方我在那裡住過一段時期,衡陽衡山這一個地帶,念佛的風氣很盛,都是受王打鐵的影響,他是清朝末年時候的人,站著往生的,沒有害病。這個示現被大家看在眼裡,這個是真的,一點不假。 憑這麼一個人,愚癡的人,沒有聞過佛法,不懂得佛法的道理,一個法師教給他這個方法,他就誠心誠意地去修。所以叮叮當當不是形容打鐵,形容他念佛,功夫不間斷,久煉成鋼,他功夫成片了,他念佛功夫成熟了。那麼是不是得一心呢?這個我們不敢講,最低限度,他功夫成片,所以他才有這樣的瑞相,預知時至,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走,而且站著走,沒有病苦。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環境比王打鐵要殊勝,我們的業障沒有張善和那麼重,他們都能往生,何況我們?所以諸位同修不要錯過了大好因緣,不要辜負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啊!一切經可以不學,彌陀經不能不學,但是要想真正通達彌陀經的教義,那你得要探討相當份量的大乘經論;你對於彌陀經的經義,才能夠真正了解,才能夠真正的相信,死心塌地依著這個方法來修行,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張善和的成就品位不高,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王打鐵的品位不可思議!我們不敢下斷語。舉出這四個人的例子,正是古德所說的,‘上智與下愚不移’,文殊、普賢,這是上智;張善和、王打鐵。這是下愚。你看看,上智之人,他成就沒有話說;下愚之人,他也成就,也沒有問題。難辦的就是像我們這樣,上不上,下不下,所謂是半吊子;這個上不上,下不下,虧就吃大了。上智,難,當然不容易;下愚,愚不可及啊!也不容易。 那麼經前面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我們就要講到經文了,給諸位正式介紹經文。當然我們還是受時間的限制,但是經中精要的義理,重要的修行方法與境界,一定要給諸位介紹出來,總希望諸位在這一會當中,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