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第二章
昨天我們將佛法與《彌陀經》的經題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起我們要看看這部經的經文。《彌陀經》在中國有兩種譯本,我們現在通用的,是姚秦時代鸠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以後在唐朝時候,玄奘大師也將這部經從梵文譯成中文,但是奘師所譯的這個本子沒有流通,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玄奘大師早年到印度去求學,他動機當中,最主要是對於古德譯經帶有懷疑,他認為所翻的可能不很正確,所以自己親自到印度去求學。他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國之後,對於古德所翻的一切經論沒有加任何的評論;換句話說,都為他所默認,也就是承認古大德所翻的沒有譯錯,翻得很正確。所以經典的可靠性,玄奘大師給我們做了一次證明。 特別是這部經,他老人家翻成漢文之後,他的學生窺基大師,我們曉得窺基大師是法相唯識宗的初祖。法相的經典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但是真正在中國建立成為一個學派,或者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宗派,是在他學生手裡。窺基大師曾經給《阿彌陀經》做了個注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疏》。最奇怪的就是,《通贊疏》采用的本子是鸠摩羅什大師的,不是他老師奘大師所譯的經文。我們後人看起來感覺得很奇怪,這裡面用意非常之深。就是世尊滅度之前,教誡後世的弟子「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玄奘大師師徒兩個人做我們後世的模范,做我們的典型,看看人家是如何實踐佛陀的教訓。 羅什大師譯的這部經是意譯,也就是完全擺脫梵文的形式,把它的意思翻出來;而玄奘大師是屬於直譯,照著梵文一句一句的這樣把它翻成中文。因此這兩個本子我們要對照起來讀,會發現有些地方不一樣,實在講是應該要對照起來看的。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弟子對於老師是格外的尊重,老師所翻譯的經本,別人不流通,自己的弟子應該是把它發揚光大,負責流通這個使命;但是我們看窺基大師所做的,恰恰跟我們想的相反。窺基大師依舊是采取羅什的本子,這樣就更證明,他們師徒二人對於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完全肯定的接受,毫無懷疑。這是對於經典的信任,經典的尊重,奘師師徒二人對我們後世有很大的啟發,讓我們對這部經生起堅定的信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們完全擺脫了宗派,擺脫了感情,純粹是以理性來做。當然玄奘大師所翻的,絕對不在羅什大師之下,如果在羅什大師之下,這個翻譯就沒有意義。兩種譯本同樣的好,而羅什已經普遍流通了,於是他師徒兩個也特別贊揚、流通羅什的本子,將奘師所翻譯的供給我們修學的人做參考。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行持,值得我們後人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經文一開端是序分,接著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每一部經對於三分的體例來敘說、來記載。序分裡面有通序、有別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通序雖然在文字上每部經大致上都是相同的,都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就像開會會議記錄一樣,大致都相同。文字雖然相同,可是裡面的含義有淺深差別,那不一樣。因為佛說一切經是應機而說,絕大多數是由於弟子們啟請,也就是有了疑問,提出來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請求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一問一答,經典的發起多半是這種形式。而在本經就相當的特殊,這部經沒有人問,是屬於無問自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對我們宣說,沒有人啟請。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天台家、賢首家的判教,實在佛在世的時候無所謂判教,判教是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加以綜合整理,重新編排,按照淺深次第,便利我們修學,這就好比是把當年佛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今天把它編成教科書一樣。天台家依的是四教,所謂是四教儀;賢首是以五教來判的。五教跟四教實在講只有開合不同而已,內容是大同小異。 照四教或者是五教來看,五教是講小、始、終、頓、圓,於是「如是我聞」的意思,對於「如是」的意思就有淺深次第不一樣。我們知道,佛的經典、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在華嚴會上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是《華嚴經》上兩句偈。為什麼世間人不能解?世間人解佛法是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是用自己的意識來解釋,往往把佛的意思解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看錯了。何況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到底哪個人的解釋是正確的?哪個人的解釋是可靠的?這始終給我們打了個問號,於是乎對於經典的修學,乃至於信解都產生了障礙。 佛法傳到今天,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已經是三千多年,外國人的記載是二千五百多年。無論是中國、外國的記載,總而言之一句話,都已經超過二千五百年這麼長、這麼遙遠的時期。教法是愈傳愈訛,用現在的話來說,免不了變質,這才有法運三分的說法,正法、像法、末法,我們現在處在末法的時代。如果對於經典要喪失信心的話,換句話說,我們接受佛教育的意願就不會很強烈,信心也不會很堅定;換句話說,成就也就有限。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些障礙、這些疑惑一定要把它排除。 首先我們要知道,要承認、肯定佛菩薩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清淨心是體,智慧是用。三學之中,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智慧,而開智慧的樞紐是在「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所修的統統是禅定,只是用的手段、方法不相同。禅宗裡面講禅定,教下裡面講止觀,止觀就是禅定,淨土宗裡面叫一心不亂,諸位想想,一心不亂是不是禅定?乃至於密宗裡面講三密相應,相應就是定,不定它怎麼能相應?由此可知,諸宗所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實際是一樁事情,統統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戒定慧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可見得佛的教學始終沒有離開自性,因此佛對一切眾生說法,無不是稱性而談。但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這個不相同是講習性,就是迷悟有淺深差別不同,迷得淺的人智慧就顯得高,迷得深的人智慧就顯得淺,有這樣的差別。佛雖然稱性而說,有些就講得淺顯一些,有些講得深奧一些,無論佛所說的法是淺、是深、是半、是圓,都是稱性而說。譬如我們晚上看月亮,初三、初四的月牙,我們要問問那是不是真正的月光?是,一點也不錯;十五的滿月也是真正的月光。我們把真月比喻作真性裡面的智慧,那麼佛所講的經有滿月,那就是圓滿稱性而說;有說一半,像初八、初九的月亮一樣,上弦,只有一半,是稱性但是不圓滿,只說了一半;或者只說了少分,特別是人天法與小乘法裡面,佛只說少分,一半也不到,就像初四、初三的月亮一樣。無論是初三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總而言之都是真月,都不是假月。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體會到佛稱性,稱性有圓、有不圓。 經文當中「如是」兩個字,「如」就是說明稱性而談,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說法與世出世間一切人說法不相同的地方。「如」之含義既然是稱性,稱性就是說如其理,理如其說,事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理事不二,這就是「如」。換句話說,佛所講的完全是個事實的真相,如就是代表一切事實真相,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淺說。那麼我們要問本經,本經的「如是」究竟是圓還是半?我們從本經的經題上去看,昨天晚上跟諸位同修報告過,本經的經題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想想這個題目的含義,這個「如是」兩個字究竟是圓滿的意思,還是半滿的意思?就不難想象到,這個地方的「如是」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因此這部經分量雖然不多,但是它在佛教裡面的地位,在佛教裡面的分量,是屬於第一。 清朝初年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本,他有《華嚴念佛三昧論》,他的解行都有相當高深的造詣。他老人家曾經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句話是他慧眼所見,告訴我們後人,淨宗經典在整個《大藏經》裡所占的分量。我們中國人,無論是哪一宗、哪個學派,無不尊崇《華嚴》為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那麼彭居士將《無量壽經》尊稱為中本《華嚴》,這個意思就不平凡。《華嚴》有八十卷,我們稱為大本,《無量壽經》只有兩卷或者是一卷,稱為中本,文字有繁簡之別,內容沒有二致;換句話說,《華嚴經》上所有一切內容,《無量壽經》是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 他為什麼不稱小本《華嚴》,而是中本?既然是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否則的話就講不通了。小本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所念的《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叫小本《華嚴》。它在文字數量上比《無量壽經》更少,但是裡面所講的性相、理事與《華嚴》也是無二無別。彭居士給我們這個開導,讓我們明了《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原來跟《華嚴經》是一樣的。他說這個話有沒有根據?是不是他隨便說的?他有根據,根據是什麼?根據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怎樣圓滿?這是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要知道,淨宗的難信是真的,確實不容易讓年輕人接受。我自己修學,過去也是從這個關口轉過來。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弟子,他傳承的就是淨宗。我跟他學了十年,他苦口婆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還是半信半疑,沒有辦法全程肯定的來信仰它,來接受它。真正接受,是離開老師之後講《華嚴》,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上得到了啟示,真正認識這部經典的宗旨。 華嚴會上末後的圓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圓滿。《無量壽經》跟《彌陀經》字字句句都是說的極樂世界,正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是一乘圓教,那麼《無量壽經》則是圓中之圓,一乘當中的一乘;《無量壽經》如是,《彌陀經》當然也就完全相同。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只是大本小本的差別。《無量壽經》是大本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如果跟《華嚴》合起來,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這正是古大德所說的,如來所說的第一經。唐朝善導大師跟我們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這個如來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當中,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或者是以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世間,為的是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這是佛真正的用意。 正因為這個經太難相信,所以佛對於那些不能接受的、不肯信服的,那才用其他種種不同的法門來引導,最後還是歸到淨宗法門。最後到底是什麼時候?這也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十地品》裡面,我們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是從初地到等覺,一共是十一個位次,等覺菩薩我們也稱他做十一地。由此可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對於念佛成佛或者還不相信,也就是他們智慧還不到。等到他登地,煩惱、無明破了一大半,這個時候智慧現前,對於佛講這個法門才能接受,才能夠深信不疑,從此專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看到彌勒菩薩,都是求生淨土。《無量壽經》的後半部,彌勒菩薩是當機者,由此可知,彌勒菩薩與淨宗緣分之深。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才真正明了佛說經講道、教化眾生的真義所在。 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真實義究竟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在理論上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修覺正淨,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一切諸佛偏偏贊歎念佛法門?實在是因為這個法門有它度眾生特別的方便,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以《華嚴》來說,《華嚴》它的教學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沒有明心見性,沒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不是《華嚴經》攝受的對象。由此可知,《華嚴》是度高等的凡夫,不是對普通人,所以中下根性沒分。禅宗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他老人家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根性都不是他老人家所接引的對象,中下根性沒分。有些法門,像佛在《阿含》裡面所說的,專度下下根人,上上根人不願意學習,認為這些法門太淺,不值得學習。這就顯示出法門應機不相同,所以絕對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普度一切眾生。 唯獨彌陀淨土這個法門,它是能度一切眾生,上可以度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一類菩薩,這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身旁的等覺菩薩,絕對不是普通人。而下乃至於五逆十惡、地獄眾生也能得度,不但能得度,最不可思議的,它是平等得度。單說得度我們還勉強能接受,說平等得度,這個事情就難了。不但我們凡夫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許許多多的菩薩,剛才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都不相信,這叫難信之法。這個法門有它究竟圓滿的理論,淺位的菩薩(三賢菩薩)無明習氣沒斷盡,智慧不圓,見不到甚深之理,見不到全面之理,這是他不信的原因。 那麼我們要問,那些大菩薩們、聲聞、緣覺都不能接受,都不能相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品煩惱也沒斷,天天還在造罪業,我們為什麼會相信?我們為什麼還念佛?為什麼也能往生?而且往生還有種種瑞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說起來,那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比不上我們了,這是真的嗎?是真的。這個事情也很奇怪,我也搞了好多好多年都沒搞清楚。別人來問我,我答不出來,我只好說,佛經上這樣說,我們信就好了。一直到念《無量壽經》,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夠信受奉行,原來他在過去生,無量劫以來,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今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他才能接受,這不是偶然的事情。 這個道理知道的人真的不多,《彌陀經》上跟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知道,我們是凡夫,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能接受,我們凡夫是無量劫以來種植的善根無比的深厚。善根固然種得很深厚,我們的習氣沒有斷,所以沒能往生,要能往生,今天就不必在此地聽我在講演。好在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出一個例子,那就是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他們這幫人。佛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他們都在聽,聽到世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們聽了非常歡喜,大家都起來供佛,對佛禮拜,心裡打個妄想,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世尊有他心通,心裡動個念頭他就知道了,於是乎世尊就宣說,阿阇王子這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要聽清楚,四百億!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這個法門才動個念頭,希望將來自己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我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才知道四百億佛還是少善根、少因緣。 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死心塌地能相信,我們種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阇王子他們。這是同學們你讀經的時候你要珍惜自己,你有這個信心,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決定超過他們。現在迷惑顛倒,造作罪業,沒關系,要緊的是你真正肯回頭。你有緣分接觸到這個法門,那你這一生就得度;接觸不到這個法門,你是善根、福德多,你緣不足,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決定得度。我在到此地來之前,我上個月在新加坡,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監獄裡面有不少被判死刑的囚犯,這些囚犯多半都是販毒的。新加坡販毒被抓到之後,唯一死刑,沒有第二種刑罰,被判死刑。李居士就在死刑犯裡面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裡面不少這些人都接受。他們念佛是真精進,因為他曉得哪一天要死,印光大師講的,念佛人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他那個死字是真的貼在頭上,所以念佛是日夜不間斷。 臨刑的時候,他們的刑罰是絞刑(吊刑),他們非常從容,一點都不驚慌。在上絞刑台的那一天一夜,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其他的同伴統統替他助念。他不要人架,大大方方的走上斷頭台,一般被判死刑的人,身上都發軟,走不上去,要人扶著上去,他們不需要人扶,自己走上去。而且一般吊死的人都是七孔出血,驚慌!他們吊死的時候面色峥嵘。燒出來的捨利,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捨利,沒有看到像新加坡死囚犯那個捨利那樣的好,又大又美,掉在地下,就像金屬掉在地下音聲一樣,非常之清脆。證明他是真正往生,一點都不假,所以新加坡死囚犯是精進念佛團。新加坡有福,這些人給他念佛往生,在那裡成佛,李木源居士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對他非常之贊歎。 我們將印祖寫的這些警惕的話,以及阿彌陀佛的佛像,我都送給他們死囚犯們,每個房間裡面都給他貼起來,提醒他們自己。所以,他們那些人是真正的精進念佛,我們念佛的功夫比他們差遠了,不如他們。念佛之後,他們的相貌完全改變,氣質完全改變,家裡的親屬去探監,去看他們,都不相信。為什麼?以前面貌很凶惡,都不是個善人,現在一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真真實實的,而且還會勸家親眷屬要認真的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反過來度他的家親眷屬。現在新加坡念《無量壽經》的人非常多,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都看到這些好的榜樣。 這些無論在理論上,無論在事實上,都給我們許許多多的證明,證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古來祖師大德所判的教下,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經教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能叫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我們要問,那些上斷頭台的人為什麼不驚不怖?諸位要知道一個事實,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沒有死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吊死以後才去的?不是的,他是去了之後,這個身體留給他們去吊,身體與自己不相干了。那一條黑布蒙到面孔,他就看到佛像,就看到佛在那裡接引他,他就跟佛走了,所以他不驚不怖。這就說明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佛法。在一切法門當中,唯獨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我們是活著沒有斷氣,看到佛來接引,跟佛去,去了以後才斷氣。這一點關系非常非常重要,希望同修們要把它記住。 這一句裡面第二個給我們最大啟示的,就是佛的常隨弟子排列的順序。我們在經文看到,聲聞排在前面,菩薩排在中間,天人排在後面,這裡面有教學的義趣在其中。聲聞弟子是佛的常隨眾,也是負責傳持佛法的人,所以把他們擺在前面。菩薩有出家、有在家,菩薩不常隨佛,而是常常在十方幫助佛接引一切大眾。佛在世的時候,只有結夏安居的時候,這些菩薩才回到佛的身旁,接受一年一度的再教育,淨心教育,平常不常跟佛在一起的。他表中道,所以他排列在當中。人天,就是在家學佛的同修,他們的責任、他們的使命是要護持道場、護持正法,他是在幕後的支援,所以排在後面。這是排列順序的不一樣。 列舉上首,本經一共為我們列了十六個人,這是聲聞眾當中列了十六個人。這十六個人,古今的注解都介紹得很詳細,每位尊者把他的小傳都說出來,我們可以參考。今天跟諸位報告的是他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著重在這一點。我們看這十六個人的身分、地位、專長,不難發現他是在代表社會每個階級、各行各業。顯示這個法門廣大無邊,包容含攝一切人,也更顯示能度九法界各種不同眾生圓滿成佛,它顯示出這個東西。因此我們從十六位尊者當中,我們明顯的看出這個法門的教學超越了法界。菩薩可以學,阿羅漢也可以學,辟支佛也可以學,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統統可以修學,超越法界,不受法界的限制。法界都超越了,那就我們世間來講,國家、種族、黨派、宗教當然超越,這才是我們大眾真正平等的法門!《華嚴》還不夠平等,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得度,沒有證得法身的都摒棄在大門之外,這就不平等。《阿含經》能度聲聞、能度人天,不能度菩薩,也不平等,唯獨這個法門真正平等,一切眾生都能夠包含。我就把這個意思給諸位同修報告出來提供,其他的你去參考這個經論的注解。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本經的三分,它的綱領都在诠釋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修學這個法門,要想達到究竟圓滿的結果,這個究竟圓滿是圓成佛道,不是權教佛,是圓教佛,是究竟圓滿佛,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一生當中能成就,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修學的三大綱領就是「信、願、行」,稱之為淨土三資糧。正宗分裡面就是信願行三大綱領,流通分裡面也是這三大綱領,序分裡面當然還是這三大綱領。所以前面十六位尊者是勸信,幫助我們啟發精進堅固的信心。當中有四位菩薩,文殊、彌勒是勸願,前面十六位尊者是勸信的。文殊是代表智慧,如果沒有甚深的大智,沒有這樣的人發願求生,我們的信心很難建立。總認為這個法門大概是老太婆教,沒有什麼知識的人修學的,佛度這些人的。文殊菩薩也發願求生,我們就不懷疑了。文殊菩薩我們曉得他是菩薩眾裡面智慧第一,他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你怎麼敢說他沒有智慧?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佛,世尊法運過去之後,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第五尊佛。有不少人對彌勒菩薩非常的向往,希望能夠生到兜率內院去親近彌勒菩薩。好,這個志願非常難得。但是兜率內院雖然是比較近,跟極樂世界比較那是近多了,可是他老人家的門檻很高,我們未必能進得去。彌勒菩薩在大乘佛法裡面,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始祖,法相宗修行的方法是修五重唯識觀,你要把這個功夫修成,才能到兜率內院。五重唯識觀不好修,相當的麻煩,我自己曾經想過,不要說五重,一重我這一生恐怕就辦不到,所以我不得不放棄。 放棄之後,我找到一個後門,從後門找彌勒菩薩容易,大門進不去從後門。後門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原來他老人家在西方極樂世界擔任法相唯識課程的教授,他天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上班、去上課。我們念佛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面:老師,我到你道場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說好,我帶你去。不要修唯識觀也可以到兜率內院,所以我找到後門,不容易找到。這就說明,菩薩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系非常非常的密切。我們想親近彌勒,念阿彌陀佛,這是一生當中一定滿願的,修唯心識定倒不一定能夠生到兜率內院,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用他們兩位菩薩來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 干陀诃提菩薩,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休息,後面有個常精進,這兩位菩薩名號上我們就得到啟示,他是表行。淨宗的修行秘訣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這八個字,這八個字是念佛的秘訣。「都攝六根」,我們不太容易領會,而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一向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一,向是一個方向,拿現在的話說,我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目標和方向統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念」這兩個字,就是淨念相繼。 我們先說「都攝六根」,我的眼睛專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都不看,這是攝眼的;耳專聽阿彌陀佛;口專念阿彌陀佛;心裡面專想阿彌陀佛,這就行了,這就是攝六根。「淨念」著重在這個淨字,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有妄想,我的念頭不淨,就不清淨。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什麼?夾雜著妄念,夾雜妄想,最忌諱夾雜。如果我們能做到不夾雜、不懷疑,這叫淨,那個念叫淨念。「相繼」就是不斷,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間斷,這是功夫。經上這兩位菩薩教我們這樁事情,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念佛的要領。 我們要問,要怎樣才能真正度脫?還是祖師大德的兩句老話,「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真正的學佛,首先要看破世間,要看破世界。《金剛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世間不是真的,你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我們在這個虛幻的境界裡面把它當作真實,在這個裡面生起取捨、得失的妄念,那就大錯特錯。真看破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隨緣度日,世間一切一切都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干淨,心清淨,自然就少煩惱。下午告訴諸位同修說,我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跟外面的接觸非常非常的少。接觸的少,世界的事情都不知道,人家來問,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天下太平,沒事。我們過的是太平日子,太平盛世。如果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真是亂世,你們住亂世,我住清淨世界。你們要想住清淨世界,你就用我這方法,你就住清淨世界,這是真的。 古人教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知道事情少煩惱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必要認識。我的信件,有很多同修給我寫信,我知道,我有沒有看到?不一定。第一個,我是確確實實沒有家,有道場也等於沒有。為什麼?從一九七七年開始我就在各地講經,把淨宗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大眾。現在常常去的這些道場,也就是一、兩年會去一次的,已經有三十多個道場,還在不斷的增加,所以每個道場一年大概只可以輪到十天到一個星期。你問我在哪裡,我自己都不曉得在哪裡。你們給我寫信,你說寄到美國達拉斯去,美國達拉斯道場是建好了,我一年在那個地方大概只有頂多半個月的時間,會到那裡去兩次,去一次大概住一個星期到十天。所以很不容易看到這些信件。 現在我交代每個道場常住的同修們,凡是有寫信給我的,你們代替我回。怎麼回法?要寫字。我今年印了一張卡片。過去印光大師晚年信件太多了,他回信的時間都來不及,回信把自己念佛修行的時間都耽擱掉了。所以他老人家寫了封長信,一函遍覆,他把那個信印得很多,凡是有信來就寄一封。我覺得寫那麼多還會麻煩,還啰嗦,我就想到過去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看到東照宮門頭上雕了有三個猴子,我對這個印象很深刻。我照個照片,把這個照片找出來。三個猴子,一個是蒙著眼睛的,一個是塞耳朵的,一個是蒙著嘴巴的,你們知道這什麼意思?告訴你,不是佛不要看,不是佛不要聽,不是佛不要說。我把這三個猴子的卡片印了很多,裝在信封裡,就這樣寄去就可以了,一切遍覆。你們如果給我寫信,都可以有這麼一張回給你,其他的都沒有了。你要問什麼叫佛法?這就是佛法。怎麼樣修行如法?這個修行就如法;什麼都不要去看,不要去想,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正好今年是猴年,我就印了這三個猴子的卡片。這是講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念佛。 天人大眾當中,首先介紹的釋提桓因,然後再講有無量諸天。這些就我們現前來說,這是屬於宗教。我們中國的道教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忉利天主,基督教的上帝、天主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上帝,都離不開天人。所以這是一切宗教學佛的都願意以佛為老師,所以佛是天人師,弟子們當然護持老師,護持佛法,所以這個顯示出佛教超越了宗教。任何宗教裡面的神都學佛,何況一切宗教徒?更明顯的為我們說出,佛教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教育,最圓滿、最究竟的教育,我們在本經序分裡面統統看出來。 經文雖然只有三句,實在講為我們提出淨宗的三大綱領,那就是「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佛這些話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它。「有、現在」,這是勸信,有是真有,不是假有。因為西方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不相同,怎麼個不同法?諸位細細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我在《無量壽經》講演裡面講得很詳細,黃念祖老居士在注解裡面也注得很圓滿,都可以供給同學們做參考。因為這個世界它的淨土,它的土是法性土,跟十方諸佛世界不一樣。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學唯識的同修就知道,它是心心所的相分。唯獨西方淨土與一切如來的報土不是識變的,它是屬於法性土。法性土才是真常,永遠不變,這才是極樂的意思,這才是無量壽的真實義。 所以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法,而且就是現在,勸我們要相信。表解二十七面,「有、今現在」,勸信;「世界、極樂」,這是勸願。我們希望有個非常好的修學環境,再好的環境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的條件圓滿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人事的條件那更是好到我們無法想象,導師是阿彌陀佛,教授是諸佛菩薩,這是非常希有的因緣。「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會念的人很多,真正知道這句佛號功德的人不多,你要曉得這一句佛號功德,你一定要熟讀《無量壽經》,熟讀《彌陀經》的《疏鈔》、《要解》。這還不夠,還得要熟讀《華嚴》、《法華》、《楞嚴》,然後你才會真正體驗到這個名號功德是真實不可思議。 所以,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的確這句名號功德的殊勝,真實的利益,是很難用簡短的言語說得出來,是很不容易體會。同學們如果希望有這個願望深入去理解,這些大經大論不能不懂,不能不熟讀;讀不熟還不行,一定要熟讀,你才能夠真正明了。明白之後,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的信心才真正清淨,真正建立。以這個清淨的信心,這就是往生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我們的願心是以信心為基礎。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他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信切願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可見得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是決定往生之後的品位高下。由此可知,信願行三個條件,信願尤其重要。古德也常常勉勵我們,只要能往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好,也難得,這是真的。雖然話是這麼說,總是希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把自己的品位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才是真正有志氣,有抱負。 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問,如果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是太消極了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似乎我們沒有一絲毫的貢獻,念佛似乎是有點逃避現實的嫌疑。有這些想法的人不少,這些都是疑惑,有疑,心就不清淨,不但障礙了我們的道業,同時也障礙了智慧,再說得淺顯一點,障礙了我們現前的信心。我們看看歷代淨宗這些大德們,他們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有沒有積極正面的貢獻?這個問題就不難解釋。在中國,從東晉遠大師一直到近代印光大師,他們以身作則,教化一方。不但當時大眾在社會上每個階層都得到他修持的感應,甚至於影響所及遠至於其他國家,遠至於後世,這就說明淨宗對於社會依然是非常積極的參與。 積極究竟積極在哪裡?像我昨天跟大家提示的,淨宗修學的基礎在三福,三福就是積極參與世間一切諸法的修學。像修學的根基奠定在孝親尊師、慈悲、斷惡修善,這個法門在前面我們明顯看到,它是涵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如果人人能盡本分,人人能盡自己的職責,社會是祥和的,國家是富強的,世界一定是和平的。這是說淨宗的教學,乃至於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教學,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有非常積極的貢獻,哪裡有消極! 一切眾生,我們把范圍縮小一點,在這個世間我們整個的人類,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既然得人身,有生必有死。我們想到死後這個問題,要為來生設想,為來生做預備,這絕對不是超出現實。我們眼前一切都能顧及到,我們將來來生還是圓滿的,也能夠考量到,這才是真正的積極,而不是疏忽了現實,只顧將來。忽略了現實,只顧將來,將來是靠不住的。我們佛法講果報,有兩種,一種是花報,一種是果報。花報是現前的果報,現前的報應;果報是來生的。現前花要開得不好,將來的果恐怕就結不成,現前花要開得美好,由此可知,參與社會積極這一面的修持,我們要做得圓滿,花開得才好,將來果報才好。由此可知,佛教教育始終是積極的,無論是現在、未來,絕對看不到消極的所在。 尤其是報恩,我們回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是父母之恩,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儒家講報父母恩,佛家更重視報父母恩。第二個是老師之恩,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佛說我們一個人有兩種生命,一個身命,一個慧命。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包括在四重恩第二種裡面。第三種是國家之恩,在從前君主時代是帝王之恩,現在民主時代是國家政府之恩。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政府,我們的社會必定是混亂的,我們的身心一定是不安穩的,那對於道業的修學必定會產生妨礙,所以國家有保護我們的恩德。第四種是一切眾生之恩。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不辭辛勞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把佛陀的教育普遍的為大眾宣揚介紹?就是要報眾生恩,這個力量在推動的。 如果有人誤會說學佛是消極的,那就錯了,他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沒有能真正的理解,才會產生這些誤會。這些誤會我們都能夠解釋,只要他明了,他自自然然也會對佛法產生愛好,產生興趣。即使我們在外國,外國人大多數都是基督教徒或者是天主教徒,我們跟他接觸的時候,把佛法介紹給他,他們都生歡喜,都願意來聽。這是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外國人求知這個理念比我們強,只要是好東西他們都願意接受,都願意學習。對於宗教信仰沒有那麼堅固的執著,這是外國人的長處。所以他們很容易接觸佛法,很容易接受佛法。就是佛教弘揚的人太少,能夠把佛法講清楚的人太少,這是我們深深希望我們祖國年輕一代的青年同修要努力學習。特別要加強外文,翻譯的工作實實在在是個相當艱難的工作,必須求三寶加持。 過去在中國翻經的法師,可以說都是得三寶加持,才能把佛經的意義圓圓滿滿的翻出來;如果得不到三寶加持就很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我們宣講,乃至於諸位在此地聽法,統統都得三寶威神所加,都得到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加持,我們才能夠介紹,諸位同修才能夠聽到生歡喜心。如果沒有諸佛菩薩威神所加,這個效果憑凡夫是很難。 我們要想真正得到佛力加持,給諸位講,我們的心要像佛心,與佛心相感應;我們的願與佛的願相應;我們的解與佛的理解相同;我們的行與佛的行持也能相應;換句話說,心願解行要與佛相應,這就必定得佛威神加持;假如心願解行跟佛不相應,那怎麼求也是枉然。現在我們要問,要怎樣叫我們自己的心願解行都能跟佛一樣?那沒有別的方法,只有一個方法,對於這個經典信受奉行就可以了。《彌陀經》經文少,義理雖然圓滿,但是不容易看懂,所以一定要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比這個經講得詳細多了;換句話說,《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的注解,實在就是。 我們受持讀誦、學習,依照這個本子是非常的理想,這個本子不算長也不算短,在現代人來講非常的適合。假如你對《無量壽經》想更多知道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你就去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注解。三藏十二部,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注解。你們大家聽我這種介紹法,你就曉得,原來《阿彌陀經》是一大藏教的精華,是一大藏教的綱領,受持這部經等於受持全部的《大藏經》。這個話也不是我今天才說的,早在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念佛開示法語」裡面,就跟我們介紹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夠相信蕅益大師的話。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人?我們對他不清楚,但是印光大師我們知道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在《永思錄》裡面讀到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印光大師一生的行持,確確實實非常像《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非常接近,非常的寫實。 印祖贊歎《彌陀經要解》,說:即使諸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給《阿彌陀經》作一部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這個注解贊歎到極處了,沒辦法贊歎的再高,贊歎到極處。這個話是出自大勢至菩薩之口,那麼寫這個注解的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然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的話,怎麼能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所以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他決定不是普通人再來。最低限度也是觀音菩薩之流,等覺菩薩加持的,來度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修學,就必定能夠得到彌陀本願功德的威力所加持。我們的業障自然就能消除,我們的智慧必定能夠增長。這是我提供同修的一點方法。下面經文就講到正宗分,我們這個表解裡面第三講。第三講就進入到正宗分,前面是序分,通序、別序給我們的啟示。 正宗分裡面第一段,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先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這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在《彌陀經》的經文裡面不容易看出來。雖然它意思是圓滿的,畢竟我們的智慧很小,佛的意思太深,不容易理解。但是在《無量壽經》裡面,因為它講得長,講得詳細,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彌陀在因地的時候,根據《無量壽經》上說,他是個國王,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跟佛學法。深深體會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值得自己以全心全力來投入,所以他把王位捨棄掉,也就是說把國家讓給別人,出家學道,做佛的弟子。 當然這樁事情也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所示現的狀況相似。世尊所示現的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阿彌陀佛示現的,世間有自在王如來在世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一點是兩個人不相同的地方,說明彼此都是示現。因此他修學的過程當中,以他超越的智慧,超人的智慧,無比的慈悲願力,推動他勇猛精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發了真正切實的願望,這就是《無量壽經》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扎實,沒有一願是談玄說妙,願願都與一切眾生的無漏因果有密切關連。 他發願之後,以五劫的時間修行,在老師那邊,世間自在王如來給他介紹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諸位要知道這不是個數字,這是表法,如果是數字,這個數字不大,那遺漏的地方太多了。而實在說,因為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前面說過,它是無所不包,遍含普攝,因此二十一是密宗表圓滿的意思。《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顯密的教義都含攝,二百一十億是代表大圓滿;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也沒漏,世間自在王如來統統都給他介紹。不單單介紹,而且以神力把諸佛國土,就像我們今天電視的畫面一樣,變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看到。我們今天科技進步得還不夠,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遠了。在我們本地大家所看到的電視螢幕是平面的,今天在外國有立體的電視,裡面的人物,你看的時候就在你面前一樣,但它是影像,不是真實的。現在有立體的電視,那個感受完全不相同。 佛把十方剎土應現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讓法藏仔細去觀察,仔細的去選擇。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建成的?是以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做藍圖,取長捨短。一切諸佛國度裡面好的,法藏是統統都采取,都保留;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不好的,他老人家統統都不要,統統都不取;換句話說,他在西方建立這個極樂世界,原來是一切諸佛美好之大成。他不是憑空想象的,他不是在那裡胡思亂想我要怎樣,不是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它是真實的地方。這樣建造了這個世界,這點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譬如說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我們希望這個國家在這個地球上成為最好的國家,不是憑我們在那裡想就能夠做得出來,我們想的不周全,掛一漏萬。一定要到世界各國去考察、去觀摩,人家哪些地方好的,我們采取;哪些地方不好的,我們改進,我們這個國家就是全世界所有一切國家地區美好的精華。 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建的,非常符合現代人所講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阿彌陀佛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在胡思亂想,他確確實實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個萬是比喻,不是真的,讀萬卷太少了,不止一萬,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知識他都吸收盡了,一切諸佛剎土他也考察遍了。我們相信這個極樂是真實的,從這個地方對於依報能啟信。 經上講的依正莊嚴,我們曉得,我們在這地方也學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一個人想過得很快樂,我去看看那個幸福的人,那個快樂的人,他的日子怎麼過的,我要好好的學他。那些不快樂的人、不幸福的人,我也去了解,他到底毛病出在哪裡?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過來,那我這一生幸福快樂就很容易。幸福快樂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不是神仙賜給你的,是你自己修來的。美滿的家庭,我多看看人家家庭,他的家庭好,好在哪裡,我學他;他的家庭不好,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有沒有這個缺陷,如果有,趕緊改過來,學人家的好處,那我家庭也能美滿。 經典這些教訓非常非常的寶貴,所以花報要美滿要從這個地方學習;疏忽了這一點,你花開得就不美滿。所以經典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決定不能只把它當作我將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樁事情來看,那就錯了。而是這部經典所講的原理原則,能夠適合於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法門,適合於世間一切的學科、一切的行業。這樣才知道這部經典功德不可思議,然後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先要認識經典功德不可思議,你才會進一步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最深、最究竟的一層。今天時間不多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阿弥陀经 :入门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