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 第九章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倒數第二行,「別明三慧」。「具足三資,方名聞慧」,菩薩所修的叫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小乘人所修的稱為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大乘在小乘之上,三慧當然要在三學之上,沒有三學決定沒有三慧,這是同修們要記住的,千萬不能發生誤會。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曾經有個學生對於三學、三慧就發生錯誤。有一天這個學生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已經聽經聽了兩年,我明天不來聽經了。我就很奇怪,我說你明天為什麼不來了?他就說我聽了兩年了,我有聞慧,還沒有思慧、修慧。他這一說我就懂得,我就明了了。我說你是兩年聽經是聞慧,然後再回家去想兩年,是思慧,想過兩年之後再去修兩年,就叫修慧,對不對?他說對。我說你今天這一座要不要聽?他說今天我聽。我說好,你今天聽就好。 我就特別給大家解釋一下,我們凡夫,聞思修這三個字統統都沒有,千萬不要搞錯。如果認為我們現在這個聽經就叫聞慧,實在講,你所聽的叫一知半解,一知半解哪能算智慧?搞了兩年一知半解,再回去用兩年時間去胡思亂想,思慧,這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回去然後再盲修瞎練,那叫修慧,那就完全搞錯了。所以,聞思修它下面有個慧,如果不講慧,聞思修我們這樣講法還勉強講得過去,它底下有個慧。這個慧是什麼?是戒定慧的慧。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完智慧之後,那個時候聞思修才叫做三慧。可見得菩薩修的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這是我們學不到的,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千萬不要發生誤會。不要把一知半解當作聞慧,胡思亂想當作思慧,很多人是這樣的,真是可惜。 三慧究竟是什麼?這個三慧菩薩修法,這三個字實在講是表法的意思。聞代表接觸,我們耳聽音聲這叫聞,眼見色也叫聞,口嘗味還是叫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用這一個字做代表。為什麼不用見做代表,而一定要用聞?這個諸位念《楞嚴經》就曉得了。《楞嚴經》上文殊菩薩為我們揀別法門,他老人家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就用這個字來做代表。它是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明了,從明了這個意思來講就是思慧。通常譬如我們遇到什麼問題了,就會說讓我想想看,想一想就明了。菩薩要不要想一想?菩薩再想一想就變成凡夫了,因為想一想是用第六意識,是用八識。菩薩不用八識,所以不必要想,一聽一接觸就了解,這個了解就叫做思。從了解這個地方叫思,從接觸叫聞,表這個意思。明了了就不會發生錯誤,就不會迷惑顛倒,不錯誤、不迷惑,這叫修。 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一次完成的,不是有三個層次,沒有,一下完成的。接觸、明了、不迷,接觸是聞,明了是思,不迷是修,這才是菩薩!所以,必須智慧現前之後才能辦得到,我們凡夫接觸了,都是迷惑顛倒,接觸了也沒有法子了解真相,這是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念佛人,這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很不可思議。不但具足小乘的三學,戒定慧都在一句佛號之中,連菩薩所修的三慧也在一句名號之中,這是確實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看蕅益大師在經上給我們的開導,「具足三資」,具足三資就是信、願、行,一個人真正能具足這三個條件,這就是聞慧。憶念無間,我們憶佛念佛不間斷、不夾雜,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認定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老家,才是我們的故鄉。彌陀慈父,諸上善人是我們的兄弟、同志、道友,所以念茲在茲,一天到晚我們念的、我們想的就是這樁事情。求生西方這個意念就如同游子思鄉,離開家鄉在外面很多年,總是想回家去看看,特別是在外面不得意的時候。在外面很得意,把家就忘掉了,在外受苦受難,就常常會想到故鄉,會常常想到父母,家鄉的這些親戚、父老,特別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在困苦的時候。我們在此地不得志,搞六道輪回,八苦交煎,所以思歸的心非常之懇切。這個樣子念念記憶,無有暫忘,這樣修學,這叫「事持」,這是在事上用功夫,行!蓮池大師講過,果然能這樣用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分,有我們這一分。如果能明白理當然更好,理不明白也沒有關系,由此可知,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菩薩聞慧就具足。 我們再看底下所講的,「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名思慧」,這就是實在講思慧裡面,修慧也包括在其中。前面跟諸位說過事,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理,「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即是理持」,這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有了相當的覺悟。西方淨土實在說就是依據這個道理,這兩句話是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同修們有許許多多的疑惑,特別是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你接觸的道場很多,接觸的法師大德很多,每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聽多了就懷疑。懷疑的時候你們來問我,我跟你說的這個,你明天去問別的法師,別的法師又說一個,你到底聽哪個好?到底哪個是正確?哪個是說錯了?如果要不深入經藏,研究大乘,沒有標准。你說這些法師,哪個法師是標准?有名的法師,名師可多了,在報紙雜志上、電視上打知名度的名師很多。 在從前實在講,學佛我們找到一個善知識,標准的善知識好找,現在找不到了。從前人都謙虛,都說我不行,我不如那些法師;現在人不是,「我行,那些法師都不如我」,現在變成這個樣,每個人都說自己行,結果我們搞得沒法子,不知道哪個是真正善知識。在過去,凡是閉關的,或者是住山的、住茅蓬,不下山的,這個人決定是善知識,你去參訪,去問他,決定不會錯。為什麼?他自己修學要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不能住山,不能閉關。為什麼不能閉關,不能住山?他要去學,去參學;換句話說,他有資格宣布閉關、住山,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我所學的都畢業了,都學完了,沒有地方再學了,這個人是善知識。我有問題去請教他,他要答不出來,你就把他關門打開:不要閉了,跟我一道去參學去,還去當學生去,沒有資格當老師。從前是這樣的。 學成之後,當然是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沒有緣分,以前的善知識不宣傳的,沒有緣分,沒有人知道他,那怎麼辦?只好閉關,是這個樣子閉關的,閉關的人就是修行真正有成就的人。沒有成就,像古人所講的,「趙州八十猶行腳」,禅宗的大德趙州和尚,八十歲還要到外面去參學,還要去參訪。為什麼?自己沒覺悟、沒開悟、沒有見性。難道八十歲了不想舒服舒服,閉閉關住住茅蓬,清淨清淨,那不是很自在嗎?自己沒有成就,沒有成就,就得要到處去參訪,到處去向善知識請教。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普賢菩薩那裡畢了業,以後不要再參學了,他可以閉關,可以去住山,他沒有事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找善知識有個標准,現在沒有標准,現在到哪去找去,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沒有標准,我們學習就非常非常的困難。 幸虧還好,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對我們現代的社會就了如指掌,他就很清楚,他給我們留了一條路。這個路就是「四依法」,末法時期我們遵守這個方法,等於佛陀在世沒有兩樣。第一條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世尊滅度之後,我們唯一的依靠是經典。任何人給我們講經說法,如果經典裡面沒有依據,我們都不接受,我們也不要信他。譬如說有人講念珠,我都遇到很多人,念佛念到念珠頭了,是不是要轉過來,重新念到念珠頭;是不是不可以過去,又要回過頭來,從這裡再念起。問我念珠頭摸過去,是不是有罪?查遍《大藏經》,佛沒有說這一條,依法不依人,就沒有事情了,問題就解決了。他跟你講這個,根據在哪裡?那個經典依據你要找出來,你給我看看,我才能相信;沒有經典的依據,我們不接受,菩薩來了也不接受。 那佛來了怎麼辦?現在還有些人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這個沒有法子,佛來了有什麼法子?佛來了也不接受。為什麼?佛佛道同。所以佛稱作如來,如來裡頭有個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講的一定是一樣。你說你是佛,你講的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那你是假佛不是真佛;你所講的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那你是真佛不是假佛,佛佛道同。不會說再來一尊佛,講的那一套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沒有這回事情,千萬不能相信。現在這個世界,《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看多可怕。所以你記住四依法就不上當,我依法不依人,經典是依據。 第二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典,這講到經典了。經典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了義經跟不了義經都是佛說的,了義經是佛講的真話,真實話;不了義經是佛講的方便法,是善巧方便來接引你。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能夠教你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這叫了義。凡是教你斷惡修善,得定開慧,但是出不了三界,也沒有辦法成得了佛道的,這些經典就是不了義,這個當中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我們在一切經裡面,說老實話,古德所說的,一生圓滿唯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無量壽經》古人稱之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稱為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同類的,三部經都是究竟了義。我們選經就知道應該怎麼個選法了,我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我們能夠選到了義當中的了義,這個難得,非常非常的不容易。 第三,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很重要。因為我們中文的經典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翻譯過來的,我們就起了懷疑,到底有沒有翻錯?要翻錯了,我們依靠這個經典,那不叫冤枉嗎?其實古人,第一個對於經典翻譯有懷疑的,就是玄奘大師。他為什麼跑到印度去取經?就是懷疑從前翻經的大師可能翻的有問題,所以親自到印度去,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來,來去一共是十九年。回來以後,對於中國古時候這些譯經大師所翻的經典,他老人家沒有說哪部經典有問題;換句話說,玄奘大師完全默認、承認,他們翻得沒有錯,翻得沒錯,玄奘大師就給我們做證明了,我們真的是死心塌地了。同時,一部經典往往有很多人翻譯,一個原本兩個人翻,不可能翻的中國字完全相同,不可能,決定在文字上不一樣;三個人翻三個不同,四個人翻四個人不同。《無量壽經》十二次翻譯,就是十二個本子,文字都不同。文字雖然不同,意思同就行了,這是免除爭論,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 語言,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所以各種翻譯都沒有關系,只要意思對了,多說一句,少說一句,這個不要緊,意思對了就行了。像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跟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你們兩個對照對照,就不一樣,文字就不一樣,這個本子弘法團裡面很多。但是意思都對,玄奘大師並沒有說羅什大師翻的不對,不但沒有說羅什大師翻錯,對羅什大師所翻的非常贊歎。從什麼地方知道他贊歎?從他的學生窺基大師。中國法相唯識宗是窺基大師建立的,所以在法相宗,第一代開山祖師是窺基,不是玄奘。玄奘是他的老師,只是把經譯過來,成立一個宗派是在學生手上,所以窺基是法相唯識宗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他有《阿彌陀經》注解,注解的名字叫《通贊疏》,通是通達的通,贊是贊歎的贊,《阿彌陀經通贊疏》就是窺基大師作的。 替《彌陀經》做了個注解,用什麼人的本子?他沒有用他老師的本子,他的老師是玄奘大師,他沒有用老師的本子,還是用鸠摩羅什的譯本。這就是告訴我們,他們師徒二人對於羅什大師譯本的贊歎、尊重。要照現在人來講,現在人是感情用事,一定是我老師翻的本子,我來注經一定注老師的,還會注別人的嗎?那個老師,如果學生給經做個注解,不用我的譯本用別人的,「這個學生瞧不起我」,現在人的心理。古人不是如此,古人的確是依法不依人,羅什翻得好,同時已經流通了,玄奘大師算新譯的,譯得也不錯,決不在他之下,一個已經流通了,一個就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就好了。你看看,這是什麼樣的心量,完全是弘法利生著想,絕對沒有想到個人的名利,個人的成就,沒有,沒有這種意念。這是依義不依語,我們要記住,免除許許多多的爭論。 第四個是「依智不依識」,這一點同修們也要特別留意。因為有人誤會了,好像完全要依理智,不依感情,這個人不就是無情了嗎?很多人都向我說這個話,人無情,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其實你們自己迷惑顛倒。你們哪有情?你們那個情是假的,虛情假意,你哪裡有真情?今天好了,明天就鬧翻了,有什麼情?可見得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是真正的情?給諸位說,理智是真實的情,永遠不會有錯誤。所以菩薩不叫愛,其實慈悲跟愛是一樁事情,慈悲就是愛,愛就是慈悲,為什麼用兩個字?從感情裡面生的叫愛,從理智裡面生出來的叫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真愛,平常你們講那個愛是假愛,你們會變心,慈悲那個心是不變的。所以說真正的情,真正的愛,佛菩薩才有;要講到最低,那要到阿羅漢才有,阿羅漢以下的統統沒有。 所以,佛在經上講,《四十二章經》、《遺教經》上跟我們說,警惕我們,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證到阿羅漢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到阿羅漢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意思。為什麼?你自己意思是捉摸不定,天天在起變化,無常的,那怎麼能作為標准?所以這要知道。四依法記住了,末法時期也不會輕易被人家幾句話就動搖了信心,幾句話就把自己修行的功夫給斷掉,那就可惜了。所以說這個四句教訓太好了,佛雖不在世,依照這個四句,如同佛在世間沒有兩樣。這裡就跟我們說出原理,這是經上講的,佛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你們學佛,學佛到哪裡學去?到寺廟裡面來學得到嗎?寺廟裡頭沒有佛。找一個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也沒有佛,名山寶剎裡面去參訪,也沒有佛。你沒有聽說從前參學的人,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踏破鐵鞋是走遍天下名山寶剎去參訪,都沒有,都沒有佛,佛在哪裡?你心就是佛,一下覺悟了,心覺悟了,那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是真的。 所以,你們要學佛,到哪裡去學?到你們自己心地去學,我們要展開《無量壽經》,清淨心是佛,平等心是佛,覺心是佛。我給你講三皈依,皈依佛,覺而不迷,覺心;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是正心,正大光明;皈依僧,僧是清淨心,三寶都在自心之中,不在外面。外面哪有寶,外面沒有寶,外面這個地球、太陽系都有成住壞空,哪來的寶?寶在自性當中。所以,你說學佛要怎麼個學法?我們淨土宗,這跟諸位同修說過多少遍,覺正淨三門特別著重在清淨心,我們心清淨就對了。所以也有同修來問,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不是一定要吃素?他來問我,你們同修要代我答復一下,你們怎麼答復?《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沒有說一定要吃素,經上找不到。經上如果找到說一定要吃素,不吃素念佛不能往生,經上有,那就沒有話說了,經上沒有。 經上講的往生西方條件,三個條件信、願、行,就這三個條件。蕅益大師講得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淺深,沒有說吃素。所以,對這個問題,你家裡環境不許可你吃素的,你放心念阿彌陀佛,不要認為我吃了肉,念阿彌陀佛有罪。哪來的罪?找,找經典,經典哪一條說這個罪,你找來我看看,我沒有看到,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諸位要曉得。但是素食實在是真好,素食運動是我們中國梁武帝提倡的,佛經上沒有,梁武帝提倡的。佛經上有勸我們吃素,但是佛沒有制定戒條要我們一定吃素,沒有說這個。假如說真正吃素才能成就,我們都完了!什麼人能成佛?牛羊一定成佛。你們想想,你們吃的素再干淨,能比得上牛羊嗎?牛羊連油也不要,鹽也不要,比不上牛羊。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佛法一定要有經典理論做依據。 梁武帝提倡素食運動,是他讀《楞伽經》,佛在《楞伽經》上曾經說過,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跟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培養慈悲心的,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佛給我們制定的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叫三淨肉。所以,決定不可以殺生來吃,這是犯戒的。市場已經賣的,並不是為你殺的,你到那裡去買,這不犯戒,這是屬於三淨肉。當然現在的肉食,我勸諸位最好還是不要吃。為什麼?我從二十六歲開始學佛就吃素,我那個時候吃素跟你們的觀念不一樣,我是明白素食的一個好處、一個道理,從衛生上說的。通常你們吃東西講求衛生,生是什麼?生理,保衛生理,這是很有道理,符合現在人所講的科學精神。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在伊斯蘭教裡面有一年多,回教,我對他們很欣賞,我很喜歡,他們的理論、生活方式,我很喜歡。他不吃豬肉,不吃狗肉,奇奇怪怪的動物的肉他們都不吃,什麼原因?他有道理,他不但要衛生,還要衛性,性就是性情,一個善良的性情。豬懶惰,人常常吃豬肉,吸收豬的氣氛,他自然就變成懶惰。狗會瘋狂,所以奇奇怪怪的東西他都不吃,要選擇性情很溫和的,選擇這個東西,他懂得衛生、懂得衛性,比一般人就高了。我接觸佛法之後,素食培養慈悲心,比他那個更高。所以佛家的飲食,素食是衛生、衛性、衛心,保護自己的慈悲心,保護自己的清淨心,我明白這個道理,就吃長素了。所以,哪個人要不把那個道理跟我講清楚,勸我吃長素,我也做不到!我說那是迷信,為什麼這樣做?我年輕的時候,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都要追根究柢,為什麼?你要不把它搞清楚,要叫我接受,我是很難辦得到的。所以,素食是衛生、衛性、衛心。 為什麼現在我勸同修們最好吃素食?現在我是斷了肉食差不多是四十年。我現在看市場上這些肉食這個東西,我有個觀念,決定沒有四十年以前那個味道。豬肉決定不是從前的味道,雞肉、鴨肉也不是那個味道。我從什麼地方看?我看現在養雞,養在哪裡?養在籠子裡,擠得不得了,轉個身都轉不動,雞是那麼樣養大的。你想想看,那種雞它等於說一生下來就坐監牢獄,無期徒刑,到最後還判死刑,它是什麼樣的心情?牠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它的肉裡面就有毒素,你吃了之後就會生奇奇怪怪的病。從前雞是什麼?都放在外面去養的,沒有被殺的時候它心情很愉快,不一樣。現在豬也是的,集中被關,都是生下來就坐牢,坐到最後還被殺,所以那個肉一定不好。這是我想象當中,那個肉不是味道。 我有一次去看方東美先生的太太,方師母,我就問她,我說你老人家想想,你三十年前吃的豬肉、雞肉,那個味道跟現在吃的一樣不一樣?她很冷靜想了差不多有五分鐘的樣子,答復我不一樣,真的不一樣!所以從前,三十年前的豬肉、雞肉可以吃,現在不能吃,不但說它是終身監禁,精神郁悶,它有病;還有什麼?現在吃的飼料都是化學的,都是染污,都是嚴重的染污。所以,現在的人很多年紀輕輕的,得了很多怪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口入,你吃東西不小心吃下去的,你不知道。所以,素食比肉食確實是健康,如果說是素食不健康的話,你看我們出家人肥肥胖胖的很多,紅光滿面,哪有不健康的?我吃素吃了四十年了,你看看我的健康狀況,找一個六十五歲的人來跟我比比看!錯誤的觀念,這個要知道。 所以,學佛由心裡面去求,也就是說修清淨心。我們一切工作,無論是你家庭,或者是你事業上,你要問,於你學佛有沒有妨礙?你問這個話就外行。你應當問,於你自己的清淨心有沒有妨礙?假如於清淨心沒有妨礙,那就對了,就沒錯了,不要再去問人了。於自己清淨心有妨礙,我們就不做,於自己清淨心沒有妨礙,你就放心去做。何況你天天讀誦《無量壽經》,讀誦《彌陀經》、《彌陀經要解》,這個注解了不起,《彌陀經》經文太短了,你念了不曉得它講些什麼?它所講的都是事,事的後面是理論,你不曉得理論。蕅益大師這個注解,近代印光祖師告訴我們,印光祖師我們曉得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他對於這個注解的贊歎,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注解,也不能高過其上。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我們就想一想,蕅益大師到底是什麼人來的?他要不是阿彌陀佛,至少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才這樣贊歎他。所以,這個注解就是佛經。 《彌陀經》加上這個注解,就是完善的、詳細的《阿彌陀經》,所以注解跟經統統都要念。這個本子在此地跟諸位結緣,要好好的去念,這是我們一生當中修學的依據。依這個兩本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依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學佛,誰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你們不要搞錯了,你們是跟淨空法師學的,淨空法師算什麼,跟阿彌陀佛學。我也是跟阿彌陀佛學,你們跟阿彌陀佛學,我們是同學,所以見了面不要很客氣,同學!這是真的。我們依照這個經就是依阿彌陀佛。 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來佛。是心雖然是佛,我們現在不作佛,那有什麼辦法?我們現在做什麼?我們現在做人,做人還算不錯了,說老實話,還有不少人在那裡作餓鬼、作畜生、作地獄,這個很冤枉。是心本來是佛,他去作餓鬼、作畜生、作地獄,你說糟糕不糟糕!為什麼說作餓鬼、作畜生、作地獄?你一天到晚貪心,貪心是餓鬼,這也貪,那也貪,貪心重的人餓鬼道的業因。所以,人死了以後實在講是六道輪回,你看一般人講:死了作鬼去了!六道裡面你怎麼曉得他作鬼?大家都這麼講,有他的道理。絕對大多數的人可以說死了,百分之七、八十都去作餓鬼了。為什麼?貪心重。瞋恚心墮地獄,愚癡心變畜生,這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用的什麼心?今天佛教給我們,教給我們念佛、想佛,我們把這個心念佛、想佛,我們的心在作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那怎麼不往生?怎麼不成就?依據這個理論,我們這一生佛可是作定了,往生決定有把握,一心一意老實去念,這就行了。 如果念到「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就入了理持,這是真正相應了。心,佛家常說心如太虛,量周沙界,你的肚量有多大?恆河沙的諸佛世界都能裝下去,度量,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人到這個境界怎麼不自在!今天我們的心量,本來是這麼大的,現在變得很小,小得很可憐,兩個人都容納不下,還要鬧意見,還要吵架;甚至於更可憐的,一個人自己還生自己的氣,你說這糟糕不糟糕?沒有外面人,自己跟自己還過不去,冤哉枉也!真是迷惑到了極處。所以記住,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淨念相繼,無有間斷」,這叫思慧。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淨是清淨心,不夾雜,夾雜,這個念就不叫淨念,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果然能夠做到不間斷、不夾雜,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淨念相繼,無有間斷」,這是菩薩思慧你具足了。 「克期辦事,利根一日即不亂,中下不定,但能一心,皆得往生,名修慧」,這個說法說得很好,修慧是功夫,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分三等,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亂(底下會講到),中等的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叫功夫成片。在《彌陀經》裡面,只講一個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裡面把功夫成片也包含在其中,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事一心。事一心裡面也分很多等級,最淺的叫做功夫成片,就是這一句佛號真正起了作用,把煩惱、妄想、習氣都伏住了。 你們同修有些問題下午來找我,我不得不說些廢話來安慰安慰你們,我所說的叫廢話。為什麼?給你講真話不懂,那只好給你講廢話,講廢話聽了歡歡喜喜的走了,講真的不懂。真的是什麼話?「阿彌陀佛」,這是真話,真言,密宗裡面講的真言,這是真話。不管你來問我什麼問題,我的答復是阿彌陀佛,這是真言。你想想這是不是真的?我有沒有解答你問題?解答了,正確的解答了。因為你所問的那些問題統統叫妄想、分別、執著,應當統統放下,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對了。果然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所有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換過來了,那就叫功夫成片。如果你們每個人都來問,我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你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我在講些什麼?所以,不得已費些口舌講廢話。 諸位同修要記住,殊不知禅宗棒喝高明,手段高明,淨宗也不例外,比禅宗還高明。禅宗用的是棒喝,你有問題向和尚請教,這個口才一開,老和尚棒子就打下去了。為什麼?把你那個疑問打掉。開口三十板,不開口也三十板,不開口是無明,三十板把你無明打掉。開口,開口是妄想,把妄想打掉,不開口把無明打掉。所以參禅很苦,天天要挨打。淨宗極其高明,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你來問什麼問題,統統回答你阿彌陀佛,絕對沒有第二念,就是一念。然後你在這一念當中恍然大悟,你就不要去找人,不要去問了,阿彌陀佛什麼都解決了,什麼疑難雜症全部解決,沒有一個問題,這是淨宗殊勝之處。我平常應酬很多,也要改過來,以後來問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問了幾天你們大家都不來了。為什麼?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來不來,你都曉得,你就不要再來,我也省事。這是說明菩薩的三慧,一句佛號圓圓滿滿具足了。底下一段,要特別跟我們說明「一心不亂」,這是執持名號的殊勝成就。 「一心圓具三學,三慧,三資糧」,就是一心稱念,一心就是專心。專一其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戒定慧三學都在裡面,聞思修三慧也在裡面,信願行三資糧也在裡面,這一句佛號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你這個佛號裡面沒有戒定慧,沒有聞思修,也沒有信願行,那是怎麼念法?現代那個錄音機念佛,錄音機一天念到晚,它裡頭沒有三學、沒有三慧、沒有三資糧,一天念到晚它也成不了佛,它也不能往生。我們學那個錄音機念,念一輩子還是要搞六道輪回,要注意。這就是說不可以有口無心,有口無心沒有用;心念口不念管用,一樣有用。所以,心裡面要真的憶佛念佛,心裡頭真正有佛。 「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我們世間人最大的執著就是我,把這個身體看作是我,起心動念大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這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你修行修的功夫再好,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就是我執太重。佛法善惡最低的標准,就是凡是做事情為自己利益去做的,統統是惡,凡是利益大眾的就是善。為什麼標准是這個定法?就是破除我執,因為破除我執才能出得了三界,關鍵在這個地方,理由在這個地方。所以,起心動念不可以想到我的利害、我的得失,那你是念念都在增長我執,這個不好。起心動念為眾生想,為佛教想,不知不覺把這個我淡忘掉了,這就好了。我既然沒有了,諸位想想,哪裡還有我所有的?自然沒有我所有的。所以,你的房子被別人占去,你一點也不煩惱,房子被火燒掉了,你也不關心。為什麼?我都沒有了,哪來的我所?你這個心就真正清淨了,心開意解,功夫才能得力,出三界往生成佛這才有把握。 所以,學佛的人要真正成就,要逐漸逐漸把「我」忘掉。大家一想:這個好難!是,是不容易,否則的話,大家不個個都成佛了。為什麼成佛的人那麼少?成佛的人少,也就是真正聽佛話,肯放棄我、我所,這種人少。聽了佛的話點頭,說很好,還是捨不得,還是放不下,那種人還是多,那只是在佛門結個法緣,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不能出三界。可是我們要記住,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聽佛法都歡喜、都修行,就是我、我所捨不得放下,所以一直到今天,修了無量劫,還是這樣的地步,這要警覺、要認真去反省。這一生下個狠心,把我丟掉,把我所也給它扔掉,我們這一生就超越三界了,這樣才能往生。不可能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你說我還有很多財產、家親眷屬,我都要統統帶去。阿彌陀佛不會叫你帶那麼多人去的,你的財產、你的權勢,這個東西帶不走的,一樣也帶不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執的標准一定要這樣定不可。 「我執亡」,見思,見是見解,種種不同的見解,種種不同的思想,你接觸了不動心。不像今天,這個人給你說一下,心就懷疑了,那個人說一下心就動搖了,你為見思所動,你沒有得一心;幾時不為見思所動,這叫得一心,一心不亂了。「法執亡」,法是一切萬法,我執雖然沒有了,知道身是五蘊和合而現的幻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阿羅漢所覺悟的。但是一切諸法有,我是空的,法是有的,法執,法執障礙了本性。所以,阿羅漢我執雖然破了,法執沒有破,不能明心見性。他要到什麼時候才明心見性?一定要破一品法執;破一品法執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成菩薩,就稱為法身大士。「不為二邊所亂」,二邊怎麼講法?用現在科學家的術語,就是相對,現在講相對論,相對的。相對什麼?真,真的對面是假,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佛法裡面,性的對面是相,事的對面是理,統統講的是兩邊,相對的。相對的捨掉了得理一心,這個很難,比前面破我執是難得多了,很不容易。 這一段,就是事一心、理一心,諸位同修最好參考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他講得很詳細,可以做參考。後面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後就不至於發生誤會,沒有得一心以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麼樣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亂後,更無趨惑造業之事」,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佛七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證一心不亂,這是根據《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七夜,希望自己功夫能夠達到一心不亂,所以叫做克期取證。達到一心不亂之後,從此以後你決定不會迷惑,決定不會造業,這是你真正得一心。絕對不是說:我打佛七得了一心,過了兩天又退轉了,又沒有了。那說老實話,你佛七當中根本就沒有得到,得到不會失去的,得到會失掉這不是真正得到,這一點我們要把它真正認識清楚。 由此可知,這個功夫是真實的,是真實的功夫,平素要有修養、有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功夫。平素的修養,一心念佛,前面講過要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真正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真的身心世界你會看得很淡,確實能放下;如果放不下,你三學三慧三資糧統統沒有。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常提起一句開示的話,「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這個放下身心世界,就具足了三學三慧三資糧,你放不下,沒具足,這是平時的功夫。平時就要把世緣看淡,要曉得事實的真相,人生在世大夢一場,不是真的。我昨天跟諸位說了,你現在坐在此地,你把眼睛閉緊來,哪個是你的?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 你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都不曉得,還有什麼東西是你的,身體也不是自己。大夢一場,有什麼值得留戀?有什麼值得牽掛?這叫自找煩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要覺悟,要放下,放下得大自在,你如果說放下,那我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你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要它干什麼?什麼是真的?積德修福是真的,你有德有福,你丟盡了還是有福,還是有德,樣樣都不缺,這個多自在。沒有福德,擁有一切,不一定哪天統統丟光了。人總得要覺悟,悟了以後得一心不難,所以不要把什麼事情看得那麼重。人真的做到得失不關心,心就自在,心就清淨了,絕對不會迷惑,不會造業,這是念佛真正的功夫。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由此可知,執持名號,事持、理持都沒有關系,都好,不要在這上面去計較、去執著,都好,要緊的是功夫。理持如果不能得一心不亂,還是不能往生;事持能得一心不亂,還是決定往生。由此可知,淨宗這個法門,你能夠明白更好,不能明白,你只要肯相信、肯發願,老實念佛,一樣成就,這樣成就的人多的是。這也正是古人所講的,這個法門無上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最好度。上上智慧的人跟他一提,他馬上就了解,他就接受,他不懷疑,這個人很容易成功。下愚之人他什麼都不知道,叫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一定有好處,他就老實念,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決定往生。最難辦的就是當中這個,這一段難辦。你說他高他不高,說他低他也不低,這樣的人是最難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哪些人?就是為這些人。這些人一定要說得他心服口服他才肯干,比老太婆不如,老太婆們才真正是善根福德深厚。我們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比他高,其實比人家差遠了。 這就是講執持名號,無論事、理,不要緊,要緊的是持至伏除煩惱,這是功夫最低的;如果我們的煩惱伏不住,諸位要記住,不能往生。有些同修告訴我,念佛念了兩、三年,還是要發脾氣,遇到事情還是忍耐不了,忍不過。忍不過怎麼辦?三惡道去了,忍不過就三惡道去了。忍不過也要忍,非忍不行,如果你要是看穿了,那些給氣給我受的人,找我麻煩的人,一個真正念佛的人,對他合掌:阿彌陀佛!為什麼?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在這裡用功求學,這些人來考我,來考我的就是我的老師,考一考我及格不及格。 考試有兩種,一種是叫你生歡喜心的,順境你生不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完了!歡喜心是什麼?歡喜心是七情五欲,你的功夫被破掉了。逆境,看看你生不生瞋恨心?遇到逆境考試,阿彌陀佛,我不生瞋恨心,我的功夫成就了。誰成就的?那個人成就我的,他不天天找我麻煩,不天天讓我受氣,我的忍辱波羅蜜怎麼成就?就從他那裡成就來的,他是我的恩師,怎可以去埋怨他?如果遇到這個人是善知識,你反而恨他,反而拒絕他,甚至於還要報復他,那你學什麼佛?你根本就是在學三途,你不是在學佛道。要知道順境、逆境都不動心,這叫伏煩惱,就是七情五欲這一句佛號能控制得住,不起作用。雖然沒有斷,不起作用,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瞋恚,境界清楚分明,不愚癡。念佛起碼要念到這個功夫,那往生沒有問題,這叫做功夫成片,成了一片,一切境界裡頭沒有喜怒哀樂,功夫成一片。 這個事情很難講,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人家看到你這個人學佛學呆了。你看面孔都沒有表情,呆了,這不得了,佛不能學,你看學得呆頭呆腦的,又可怕了。所以,遇到歡喜的境界,還得要表示笑笑,也歡喜歡喜;遇到不順的境界也要表示不痛快,生生氣。那是什麼?那是表演,皮肉笑,心裡清淨,那是叫逢場作戲。這就叫什麼?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容易!內裡清淨平等,外面逢場作戲,你歡喜我也覺得很歡喜,你不高興我也表示很不高興,同情你。其實什麼?其實是假的,你搞的是真的,我搞的是假的。像唱戲一樣,唱到那個地方,叫你哈哈大笑,你不能不笑,劇本上寫好的,到你的時候你非笑不可;到那個地方要哭,你就得乖乖的哭,注定的,寫好的。他是不是真的要笑要哭?不是的,他要表演給大家看。學佛的人處處在這個世間跟大眾接觸,表演給他們看,內裡面清淨平等覺,這是個念佛人。 所以,佛法在世間,的確形式上活活潑潑,內心清淨平等,這叫功夫。因為你外面和光同塵,能夠叫大家贊歎佛法,叫大家接受佛法,佛法才能普遍弘揚利益眾生。內裡面清淨平等,是自利,自己得利益,是自利,外面和光同塵是利他。所以,外面你一生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演戲,統統是表演,那就沒錯了,煩惱伏住了。這是開始,就是功夫得力了,生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是這樣的功夫。再進一步到見思煩惱斷了,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見惑,有八十一品思惑。見思煩惱簡單的講,見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思惑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思想,統統都斷盡了,那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上上品往生。可見得,這一句裡面包括了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一直到方便有余土的上上品,統統叫做事一心不亂,這裡面功夫淺深不相同。見思煩惱在此地不能細說,如果要細說,這兩個名相六個小時講不完,等我以後再有機會到新加坡的時候,或者你們請我做專題講演,我把這個問題跟你們講一講,跟你們細說。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這個心開,開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又不好懂,怎麼樣才叫開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像小悟我們同修每個人都有,譬如說你平常念經,念念念念,這一句的意思忽然覺得有味道了,好像自己明白了,那叫小悟,這個現象很好,不用去理會它。常常有小悟,小悟多了以後就會有大悟,大悟多了之後就會有徹悟。但是我們為什麼不悟?是因為我們煩惱、習氣太重,憂慮、牽掛太多,只要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捨掉,那小悟、大悟天天都有,這很平常。因為你天天都有悟處,這個人才歡喜,好像學東西天天有成績,天天有成就,歡喜,法喜充滿,你學東西不會枯燥,每天都有進展。每天見不到進展,沒有悟處,天天都是一樣,甚至於還退步了,這個原因實在講就是煩惱、習氣、憂愁、牽掛太多了,這個東西是最大的障礙,在家同修不能不注意。 出家人我也常說,財、色、名、利這四樣東西,你要常常貪圖,想辦法去求得,這是出家人不能開悟的原因。所以要把這些病根拔除,把這些障礙捨得干干淨淨,那種快樂利益絕對不是名聞利養能夠相比,這是真實話。一定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破了,無明也破一品,這叫大徹大悟,見性,明心見性。這個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你就證到這個果位。到這個果位就見本性佛,見性,性就是佛,佛就是性。《華嚴經》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但是一般人念起來都不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我們今天講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同圓種智就是統統都成佛了。什麼時候我們這張桌子成佛?什麼時候我們前面那個香爐會成佛?它怎麼成佛?怎麼個成法?這個話問題就來了。假如你要念到心開見本性佛,這個問題就沒有了。怎麼沒有了?桌子是真如本性,香爐也是真如本性,情與無情哪一樣不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那不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嗎? 我自己覺得我講得很清楚了,可是我看看你們都沒有聽懂。沒聽懂,我們從比喻上來說,我想在座每個同修都會作夢,可能一天晚上不止作一個夢。當你作夢醒過來的時候,那個夢裡面的境界還能記得很清楚,還沒有忘掉。你醒來的時候你不妨去想一想,剛才夢中,夢中當然有自己,一定有自己,還夢到很多人,也有很多物質,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那些東西是什麼?那是什麼?那就是你的心變現的。夢是心變現的,心統統變成夢境了,夢中所有境界都是你的心,夢中哪一樣不是你的自心?沒錯,果然是的。夢中我喜歡的也是自性變的,不喜歡的還是自性變的,虛空大地還是自性變的。全妄即真,真的是心,妄是什麼?妄是夢中的境界,全妄就是真,全真即妄,真的心整個變成夢境,夢境就是心。所以,心境一如,心境不二,是一不是二。 一個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見到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就跟夢裡頭一下恍然覺悟:我是在作夢。全夢就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樣東西可得。所以,見性人眼光裡面,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性。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沒見性。見性的時候,你看到天地萬物是平等的,是不二的,就好比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到銀樓裡面看那些首飾,花樣千千萬萬種,什麼東西做的?黃金,除黃金之外,什麼也沒有。你說哪個是黃金?隨便拈一個都是的,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什麼時候自己見性?自己對於山河大地、一切眾生跟自己完全平等,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叫見性。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禅家見性人講,「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沙門是出家人,是我一個眼睛,這個意思就是確確實實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己,無二無別。 我們今天還有人我是非,這是沒見性的,見性的人沒有人我是非,見性的人沒有什麼叫真、什麼叫假,剛才講理一心超越了相對,沒有相對的觀念,超越了。真妄沒有了,邪正沒有了,是非沒有了,善惡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一裡面哪裡還有二?二才有真假,才有是非、邪正,一什麼都說不上,什麼都加不上。這是我把那個樣子用夢境跟諸位提示提示,諸位去想一想見性的樣子,不要起誤會。我過去在美國就遇到有五個年輕人,在洛杉矶。這五個年輕人曾經受過密宗金剛上師的加持、灌頂,給他證明這五個人都開悟了。所以,這些年輕人目空一切,都覺得自己了不起,學佛有功夫,別人都不如,趾高氣揚。我在洛杉矶講經,承蒙他看得起也來聽經,聽完之後來問我,問我他有沒有開悟?我就給他講老實話,我說你沒有開悟。他聽了很生氣,開悟的人不會生氣的,他很生氣,他說為什麼?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當然沒開悟。被騙了,被人家欺騙了,我說我老實,我不騙你。 現在這個社會,騙人的事情多,說老實話的人不多,說老實話,他就一生氣掉頭就走了。如果我騙他,我要說他開悟了,那一天他口袋那些錢大概統統都供養我了,我贊歎他。現在人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這個世間走到哪裡都一樣,中國、外國,走到哪裡都一樣,末法時期的衰相,我們都要曉得。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自己究竟功夫到什麼樣的境界,不要去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如同作夢,夢中的時候不曉得自己作夢,把夢境當真,在裡面有喜怒哀樂。如果一旦在夢中忽然覺悟,「我是在作夢」,那個觀念、感受完全就不一樣了。可以把佛在經典上講的那些境界都拿來實驗實驗,看一看,可以做實驗的。譬如佛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是虛妄,牆壁也是虛妄,所以你走進去沒有障礙。現在的一堵牆,我們走走不過去,為什麼走不過去?我們認為身是真的,牆也是真的,你把它當真,當真走不過去,它有障礙。 在夢中,忽然覺得:我現在在作夢,佛講這是虛妄的,我走走看!你走走看,果然就走出去了,就沒有障礙。只要你沒有意念,這叫神通,就通過了。一剎那沒有意念,一剎那就通過了,就這麼快,等念頭再起來了,就通不過。我們看圓瑛老法師,這是我們很近的一位善知識,他在好像是《楞嚴經講義》前面序文裡頭講了個故事,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一天在寮房裡面打坐,突然想到一樁事情趕緊去辦,他就下座,就離開他的寮房就出來了。出來之後忽然想到,剛才我的房門好像是關著的,我沒有開門怎麼出來的?回頭一看,門是關著的,再也進不去了。門裡面關著的,他怎麼出來的?證明在一念不生的時候,心地清淨,沒有這個觀念的時候,牆壁沒有障礙,就通過了。第二個念頭起來再去,房門裡頭關了,進不去了,他怎麼出來的?他親身經歷這個事情,證明真的是虛妄,確實是沒有障礙,這是圓瑛老法師他的事情。 你再去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面記載有一段。老和尚有一天下午,離開自己的茅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山上都是走路,走了很久,老和尚心清淨,在半路上遇到兩個人,手上拿著燈籠。老和尚看到也很奇怪,他們兩個一看到老和尚:老和尚,天這麼黑,你沒有燈,怎麼走路?老和尚一聽,天馬上黑下來了。原來他沒有提醒起來的時候,虛雲和尚看到天空是明亮的,天沒有黑,結果他一提醒,天馬上就黑下來。這才真正知道,境界是唯心所變的,他的心止在那個地方,就不知道天黑了,還是一片明亮,到一有分別心的時候天黑了,年譜上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真正徹底覺悟,見本性佛的時候,心地是清淨平等,世界也是清淨平等。心是定的,身是定的,世界也是寂滅相,也是清淨寂滅相,這是真正徹悟的一個樣子,我們總要曉得。否則的話,自己功夫到什麼地方不知道,去問人,聽人家胡造謠言,自己也迷惑顛倒,那才叫真正的可憐憫者。從這個以後,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境界,愈往上去那個境界愈殊勝、愈清晰、愈明了,定功愈深,智慧愈增長,這統統叫做理一心。所以,理一心跟事一心,要從教下的觀點來說,實在包括了伏煩惱,就是我們今天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分別、妄想伏住,雖有不起作用。正像禅宗裡面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念,妄念一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不要叫妄念相續,不要叫妄念增長,這個叫功夫得力,念佛真正有功夫。 所以,你也用不著去忏悔,「我剛才打妄想,造罪業」,你愈想罪愈重,那個罪業造一遍還怕不夠,還去重復再去干一道,這個愚癡!所以,教你真正要緊的時候,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那個罪業不要去理它。希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希望妄念一起來馬上就被阿彌陀佛壓住,石頭壓草。從這個起,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一直到斷盡四十品無明到等覺菩薩。這一心不亂四個字,你看包括修學這麼長的一個過程,這麼多的階級都在裡面。《彌陀經》上只四個字,《華嚴經》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講了這麼一大堆。《華嚴經》的經文差不多占三分之一,《彌陀經》上只有一句話四個字,一心不亂。 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一心不亂」究竟是什麼?要去念《華嚴經》,差不多要念三分之一不到,四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經文就講此地四個字,所以稱為小本《華嚴》,有道理。四個字就是《華嚴經》的四分之一,八十卷占二十卷的經文,四個字就講完了。你就曉得,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所以這確確實實是經中之經,精華裡面的精華。所以,要想真正理解《無量壽經》跟《彌陀經》,當然最好是去研究《華嚴經疏鈔》、《華嚴經合論》,回過頭來再看《彌陀經》,再看《無量壽經》,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你才知道字字句句確實含無量義,你對於這個法門才真是五體投地,沒有話說,真的佩服了。我在這個地方是略略跟諸位同修提一點,當然在我們這樣的社會,工業化的社會,生活都很繁忙,去研究《華嚴》不是一個簡單事情。所以我們能夠研究《無量壽經》的注解、《阿彌陀經要解》、《疏鈔》就非常的難得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