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二章(1984)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二面,第七行,看注解。 解【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 這是講到西方,世尊在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舉出七尊佛,經文的格局與前面相同。按照前面的例子,只需要將佛的名號介紹出來就可以了。可是第一尊講到『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的名號裡面就有無量壽佛,這一尊無量壽佛是西方教主,還是另外一位無量壽佛?因此蕅益大師在此地要特別為我們說明,所以才有這一段的小注。 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但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可以說是無量無邊。因為諸佛菩薩本來沒有名字,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很多,佛菩薩名號是隨眾生機感而建立的,因此如果眾生機感相同,佛會建立相同的名號。譬如我們世間的學校,學生們需要學國文,哪一個人去教國文,這個老師我們就稱為國文老師。諸位想想,國文老師每個學校都有,是不是一個人?不一定是一個人,也不一定是兩個人。因為有國文老師,這個學校兼課,那個學校也兼課,所以可能是一個人,可能也不是一個人,這種情形就跟佛菩薩的名號是一樣的。 大師給我們解釋,也寫得很詳細,『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這名字相同。『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這是說明不一定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個名號當作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未嘗不可,因為阿彌陀佛確實是在我們世界西方,如果就指他來說,也行,也講得通。十方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贊歎?贊歎他宣揚這個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頭,實實在在是第一法門。 大家都知道佛經典裡面,《華嚴經》是根本法輪,這是無可否認的。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這也是大家所公認的。佛說法講到一個人在一生修行證果,成就無上菩提的,這樣的經也只有一部,就是《華嚴經》。換句話說,在理論、方法、境界、因果上,講得最完整的就是這部經。所以我們讀《華嚴經》要注意一個問題,它裡面這個門道你有沒有看出來。《華嚴經》它是一生成就無上菩提,它怎麼成就的?一定要追究這個問題。它之所以能成就無上菩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度化眾生,如果要教眾生成就無上菩提,非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可,不到那邊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 由此可知,這一部《阿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結果、是《華嚴經》的歸宿。我們今天修學這個法門,是直截了當來修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能夠看出這麼一個道理,《華嚴經》就沒有白讀了。所以淨土上建立的信心,從哪裡建立?從《華嚴經》上建立的,從《華嚴經》上起信的,這個決定是有理論的依據,不是盲目的選擇,不是人雲亦雲,是有大經的理論、事實做為依據的。所以佛宣揚這個法門,諸佛贊歎,阿彌陀佛當然也贊歎,實實在在太難得了,蕅益大師這個注解,裡面就是這一點意思。 我們再介紹第二尊佛,「無量相佛」,這一尊佛的名號是從相好上來建立的。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像《華嚴》所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相,這是果報,果必有因,所以見了果,我們生起羨慕之心,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夠得到像諸佛所得的果報,我們每一位學佛的同修都應當如是存心。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就是如此,希望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跟他一樣,一樣的智慧德相,無二無別,這是諸佛的本願。所以我們能夠這樣想,與諸佛的本願就相應了。可是徒生羨慕之心那還不夠,一定要知道他的修因,見到果了,我們曉得這個果報是什麼樣因緣修得的,所以一定要發心修因,修因才能夠證果。藏教的佛所現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小注裡頭有。通教的佛,有八萬四千相;圓教的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相好光明,自然有它不可思議的德用。 第三尊「無量幢佛」,幢是表法的,它是屬於旗幟一類。在從前佛門當中是教學,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佛門裡面稱宗教,與現代我們所講宗教的定義不相同,佛門裡面稱「宗」,是指宗門,就是禅宗,是講它的派別、宗派。除禅宗之外,其余的八大宗,我們講大乘佛法,八大宗除禅宗之外,其余七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稱之為宗門教下,我們宗教兩個字是這個意思。 佛教的寺院就等於我們現在的學校一樣,寺院裡面每天講經授課,學生裡面有固定的,佛門裡面叫常隨眾,是固定的,他是住在寺院的。譬如他來聽一部經,這部經沒有聽完他不離開,他是常住在裡面的。這個常住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以前的人不像現在這麼忙碌,不像現在工作這麼多,從前人都很享福、很悠閒,一般他家庭生活能夠過得去,家裡有幾畝田,收成好能過得去,他就不願意工作,到哪裡去?到寺院去聽經,一住可以住上半年,可以住上一年,逍遙自在,那都是常隨眾。常隨眾當然不必說了,上課一定會來的。 偶爾來參加的,佛教並沒有宣傳,怎麼辦?佛寺院的前面有旗桿,那個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旗桿就是懸掛幡幢的。幡,它的形狀是扁的、扁形的,在我們本省很多寺院可以能看到,我們講堂沒有,用兩面旗幟代表了。幢是圓形的,旗桿上要是懸幢,就是告訴大家今天這個寺院講經。所以從前沒有宣傳,也沒有海報、沒有通知,大家看看寺院旗桿上懸著幡,就有法會,懸著幢就是講經說法,所以它是一種通告、是一種標幟,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了。喜歡聽經的,看到今天這個寺廟旗桿上懸著幢,今天有法師講經,他就來聽經,這是對外面的,不是對常隨眾的。佛門裡常有「法幢高豎」,就是這個意思,那就是贊揚他弘法利生、摧邪顯正,有這個意思在。 法門無量無邊,大概是一部經標榜一種法門。也有一部經裡頭,有許許多多的法門,譬如《華嚴經》裡面,那法門就多了。像我們這部經,《阿彌陀經》是一個法門,標榜一個法門。法門既然多,就是科目多,這個幢的數量也就多了,所以稱之為「無量幢佛」。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個道理。 可是話又說回來,四弘誓願裡這麼說,我們現在是不是要學很多很多的法門?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的修學就像種樹一樣,你看樹木的長成,先長一個干,我們叫「本」,根本。有了根本,那個根本上再發枝條,枝條上再長許多葉子,再開花結果。佛法的修學就很像這樹木的長成一樣。我們現在要修的什麼?修的是根本,根本是一門深入,搞多就壞了,就不行了。因此這個根本,一定要非常慎重的去選擇,選擇這個法門一定能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的程度,適合現前的生活環境,沒有什麼大障礙的,修學起來很方便,又能有效果,這叫方便門。建立自己的根本,這是歷代諸菩薩、祖師大德他們修學當中,給我們很好的榜樣。 在一切經裡面自己喜歡愛好的選個幾部,多的也能選個幾十部,而後逐漸淘汰,到最後剩一部、兩部,一門深入。開頭多選就好像是根,你看那個樹根它在地底下有好多條,不是一條,最後選成一門那就是本,長出來了,它有一個主干。到這一門成就之後,什麼樣才算成就?一定要修到見性才算是成就,在教下講是大開圓解,在宗門說就是明心見性,在我們淨土這個法門講,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枝條,那長得是愈茂盛愈好。沒有得理一心,沒有大開圓解,切忌的是貪多,那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 念佛人如果涉獵太多,就障礙你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涉獵一切法門,是要得一心不亂之後再去涉獵,那就不妨礙。已經得一心了,一心得到之後絕不退轉。無論涉獵多少法門,還都是一心不亂,這個叫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沒有到這個功夫,涉獵多了就有障礙。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自己在這一生要真正有成就,一定是一門深入。 我們這個《要解》快講完了,有同修建議我們底下講《通贊疏》。這個《通贊疏》我昨天、今天費了一點時間,仔細的看了一下。看了一下之後,當然這個裡面意思非常好,對於研教的人來講,它有一點幫助,它涉獵的教相不少。如果真正想念佛得一心不亂,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那還是蓮池大師的《疏鈔》好。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再作商量,究竟我們講完之後,是講第三遍的《疏鈔》,還是選《通贊疏》? 我想《疏鈔演義》很多人都沒有聽完,這個很遺憾。如果從頭再講,這一遍比前面一遍又要殊勝,因為我們的境界不一樣,又要殊勝了。如果同修們樂意的話,我們將《疏鈔》做第三遍的討論,希望對於我們修學有真實的幫助。這是等我們真正得到,這個標准不能降低的,一定要得理一心,事一心都不行,事一心的時候,得到這個,你涉獵到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理一心就得不到,為什麼?法執增長了,不能破除。所以佛號一定要念到我、法二執都把它念掉,才有能力博學多聞,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才沒有障礙。 第四尊佛「大光佛」,「大光」跟底下一位「大明」,這兩尊佛號都是從智慧上建立的。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智照世間,攝受一切有緣的眾生。其實佛光是無所不照,佛光對一切眾生來說,決定是平等的,佛沒有偏心,沒有偏愛。何謂有緣?他相信了就是有緣,他動了心想學,這就是有緣,他就能夠接受了。什麼叫根熟的眾生?他感覺到生死輪回很可怕,一心一意想出離生死輪回,這種人就是根熟了。有緣的人他樂意接受佛法,根熟的人他這一生一定成就,因為他的生死心切,他來生不願意再作人,不願意再投胎、再輪回,他只要有這種意念,這個人就叫根熟的眾生。這個人一生要是遇到這個法門,他一定往生,他這一往生,一定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這個成就是成佛,我們這一生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不要經過第二生。所以佛光普照就是這個意思。 「明」與「光」的意思相通,如果特別的說,也能講得通。佛有三明,菩薩有六通。實際上三明就是六通,六種神通,能力達到極處,就是達到究竟圓滿,就叫三明。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三種明了,其余的三種明不明?當然明了,是一樣的意思。 第六尊是「寶相佛」,這也是從德相上建立的。前面有一尊佛的名號叫「無量相佛」,此地我們看到是寶相佛。佛相他有尊貴的意思,寶是世間人所珍愛的,佛相之好就如同珍寶一樣,一切眾生見了,無不喜愛、無不尊重,所謂是「百福莊嚴」。這個百福莊嚴都是有道理的,百福莊嚴都是講藏教的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這個相好光明,專門修福報。這個相好能接引攝受一切眾生,所以稱之為寶相。相好人人喜愛,相好人人都想得到,我想沒有一個人自己願意得一個丑陋的相貌,沒有。所以這個愛美的心,人之天性,哪一個凡夫不愛美?佛相是最美的,菩薩相美,都是修得的。 羅漢的相就比不上菩薩,羅漢相奇奇怪怪的,那個談不上相好,這就是說明羅漢不大重視修福,不像菩薩。他為什麼不重視修福?因為他不度眾生。由此可知,佛的相好、菩薩的相好,是特意修來,為誰修?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眾生。因為眾生都喜歡相好,看到佛的相那麼好,不聽經也要來看一看,多看看。如果佛相長得像鬼臉一樣、丑八怪一樣,一看到就討厭,經講得再好,他也不去聽。所以百福莊嚴是為眾生而修的,不是佛自己貪圖相好。 末後一尊「淨光佛」,名號裡面末後一尊總是特別含著勉勵我們修學的意思在。淨是清淨,光是光明;淨是禅定,光是般若。禅定是福,般若是慧,福慧雙修,不能夠偏在一邊。所以我們修慧,也要懂得修福,而且在初學的人說,這是講的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初學偏重在慧上,往往他疏忽了修福,大乘佛法一開端,他修福,所以大乘福報總是很大。我們世間人也常說「福至心靈」,福報來了,心思就敏捷,就是顯得聰明、智慧現前了,本來他笨頭笨腦的,福報一來,他忽然聰明了。由此可知,修福跟修慧它有連帶關系,相輔相成。福,一定是從清淨心裡面得來的,那是真正的福報。這一尊佛的德號裡面,就是勸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這是生淨土的正因。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這些佛,每一尊佛在他自己的教化區,「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勸勉我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勸我們要相信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怎樣才叫信?一定要理解、要發願,要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求生淨土,這才叫真信。再看下面北方世界: 經【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北方』也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切諸佛對於淨土法門同樣的贊歎。『焰肩佛』,「焰」是火焰,代表智慧,「肩」代表承擔的意思、荷負的意思。就好比我們把擔子挑起來,人有兩個肩膀,雙肩要肩負起如來度眾生的事業,所以是荷擔如來家業,取這個意思。要以智慧的肩膀,才能夠擔得起這個重擔。這兩個肩膀就代表權實兩種智慧,實智是根本智,權智是後得智;實智是自受用,權智是他受用。教化眾生,為眾生分別一切名相,這是權智。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為諸位介紹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意思,要把這個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受用,變成自己的享受,那是真正有所得了。 根本智就是經上常講的「無知」,「般若無知」。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本經所講「一心不亂」。一心,如果這個裡頭有知,那就不是一心。一心清淨,什麼都沒有,這是自己享受,這是真心,也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第一義谛」,這是真正的自己、真實的受用,如果你在這上再建立一個「知」,那就壞了,那就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了。像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來的?無明是幾時生起來的?佛說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根本智,根本智無知。根本智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淨光明,它能夠照見外面一切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一樣也不漏。鏡子染不染污?不染污。鏡子有沒有東西?沒有東西。正在照的時候它就沒有,不是說它不照的時候沒有,照的時候有,不照的時候沒有,那你搞錯了,正在照的時候也沒有。所以佛教給我們,用心如鏡。 你要是能懂得這個道理,在生活裡頭會用心如鏡,給諸位說,你不久就證理一心不亂,你不久就證正等正覺,那個無上是比較難,正等正覺不久就可以證到。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用心如鏡,真正做到一塵不染,清淨心現前,這個心是理一心不亂,這個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真心。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用根就是用這個真心。這個真心就是唯識家所講的「大圓鏡智」,心就像一個大圓鏡一樣,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不落印象,像鏡子一樣不落印象。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錯用了心,我們用什麼心?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妄想心,所以才變現出生死輪回的苦報,這種境界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做的叫我們受,自作自受! 所以自受用是一天到晚保持你的心境光明、清淨。如果別人有事情請教你,你從你的大圓鏡裡頭,再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就變什麼?變出分別執著妄想,變這個妄心為他受用,千萬不能顛倒了。為什麼?自己這個真心的受用,別人享不到的,別人沒有辦法得到的,你要教導別人,一定要用妄心,虛妄的分別執著,用這個假的法來教他覺悟。這就是所謂「以假修真」,假什麼?假佛法,佛法是假的。藉這個假的佛法修什麼?修你自己的真如本性,修你自己的大圓鏡智,這叫度眾生,度眾生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自受用、他受用,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把他受用的當作自受用,那就變成凡夫了。他受用的是他受用,自受用的是自受用,這就是菩薩,正等正覺。縱然變現心心所為他受用,自己心裡頭還是一味清淨,還是一塵不染,這才叫真俗二智,才能夠荷擔如來事業,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是這一尊佛號裡面所含的意思。 第二佛『最勝音佛』,這一尊佛號的含義,與我們娑婆世界因緣特別的深厚。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六根比較起來是耳根最利。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他就說過「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我們看經,有的時候看不懂,一聽就懂,為什麼?耳根利,耳根比眼根利,看不能開悟,聽會開悟。「最勝音」,勝是殊勝,最殊勝之音,什麼音?說法的音聲。說法的音聲它最殊勝在哪裡?對自己來講,不著相,「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一天說到晚,沒說一個字,這個音聲殊勝。眾生,有緣的眾生聽了之後,他大徹大悟,他心開意解。雖然大徹大悟、心開意解,與說法的人沒關系,扯不上關系,這個妙不可言!這是最殊勝。何以說扯不上關系?假如這個關系真扯上,他能說法了,我是能聽,他說我一聽就開悟了。你們諸位想想,有一個他人、有一個自己,二法了,有個能說的、有個能聽的,二法了,二法不是佛法。 六祖大師在《壇經》說得很清楚,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在了義經典裡面,佛常常說,「佛不度眾生」。這個話講的是真的,眾生如何得度?自悟、自修、自度的。哪裡是別人度?這個道理在大乘了義經,在唯識經論裡面,都說得非常的詳細。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始終以為有個能說之人,有個能聽的自己,你能所這一關不能突破,障礙你的悟門,你這個聽的不開悟,原因就在此地。幾時能把這個障礙拔除,你能所了不可得,這就是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這一句法裡頭,它有什麼意思?如果它有一定的意義,那麼大家所理解的應該是一樣的,不能說每個人理解的不相同,這是真理。 諸佛說法如是,乃至我們世間一般人談話也如是。隨便在聊天,幾個人聊天,各人所體會的不一樣。你的話並沒有兩樣說,一樣說,可是有的人聽,他體會的意思就別有意味,就不相同。特別像中國的詩詞,雖然很簡單的四句話,每一個人看到,領略的境界不相同。這不也是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程度深的人,他領略得深,淺的人領略得淺。隨著他的根性、隨著他的程度,乃至於隨著他的生活背景不一樣,他體會的境界就不相同。所以我們不要覺得,「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真不可思議,我們現前也一樣,並沒有兩樣,有什麼好希奇的?這叫最勝音。 第三尊叫『難沮佛』,「沮」是沮壞,這個名號是從法身理體上建立,我們一般人常講「金剛不壞身」,就是這個意思,難沮就是難破壞,無法能壞,真正是個不壞身。不壞身是什麼?是我們的本身,是我們的真身。諸位曉得,這個身是假身,這個身不是真身,這個身是個生滅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我、真正的身是不生不滅的,是常住不壞的!常住不壞身也不是佛菩薩才有,我們就沒有,你要這樣想法,就統統都想錯了。佛菩薩有,他知道。我們有是什麼?不曉得。真有,不知道,以為沒有,這就叫迷惑顛倒。 凡夫之所以稱之為可憐憫者,就是他迷失了自己,不認識自己,迷失了環境,不認識環境。學術上,自己稱之為人生觀,環境稱之為宇宙觀。換句話說,對自己、對宇宙都不明了,這叫凡夫。如果都能夠明白、認識了,那就叫佛菩薩。人生跟宇宙沒改變,所改變的就是名詞而已。譬如你現在不曉得,叫你做迷人;一旦明白了,你是個明白人,你這個人又沒有換兩個,還是一個。不明了的時候,做個糊塗人;現在明白了,做個明白人,名詞換一換,人並沒有換兩個,所以跟你說「生佛不二,生佛一如」。你現在迷惑了,叫你做凡夫,你幾時明白了,叫你做佛,凡夫是你,佛還是你。並不是說凡夫是一個人,佛又是一個人,你要是這麼個解釋法,你永遠就不能入門了。真正曉得生佛不二,不但法身不可以破壞,報身、應化身同樣是不生不滅。幾時你要是真正證得這個境界,對這個事實真相完全明了通達,你就叫做證得無生法忍。諸位要曉得,無生法忍最低的程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理一心不亂。 下面第四尊『日生佛』,經論裡面凡是遇到「日、月、燈」這些字樣,都是代表智慧。佛的德號就是從比喻上建立的。眾生迷惑顛倒,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啟發他,他這種愚癡顛倒可以說是與日加深,很難回頭。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以種種的智慧、善巧方便,來誘導眾生、啟發眾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大徹大悟,所以佛的名號叫做「日生佛」。好比太陽出現,眾生的愚癡、無明、黑暗被太陽照破,取這個意思。 末後一尊叫『網明佛』,網好比是打魚的魚網一樣,這是從比喻上建立,比喻佛說法教化眾生,好比這些眾生掉到水裡面去,快要淹死了,佛拿個網一下把我們撈起來,把我們救起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說一切經教就比作「教網」,因為教太多了,法門無量無邊,所以就把這個法門比作網。網明,明是智慧。網是比喻教法、教學法、教學的儀式,我們今天講方式、方法,教儀就是方式,教法就是教學法、方法。教儀跟教法都無量無邊,好比說「網」。這些教儀、教法都是從智慧上建立的,所以稱之為「網明佛」。 這也是略舉北方上首五尊佛,像這五尊佛一樣的,『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也像前面諸佛一樣,對於這部經、這樣法門無不贊歎,無有一尊佛不勸我們修學,當然也勸一切眾生來修學。再看下方世界: 經【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從這個經文上來看,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依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他出生在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歷史所記載的。如果以這個記載來說,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二年,那個時候東西方的科學文明都還很幼稚。佛經裡面給我們顯示的,既然有下方世界,有上方世界,諸位想想,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是不是在空中?四方有世界,四維有世界,上下還有世界,雖然佛沒有明白告訴我們,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是在虛空當中。你一看,明白人馬上就體會到了,我們這個地是懸空在空中,下方有世界。底下蕅益大師有一段注解,我們把這個注解看一看,特別介紹下方。 解【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磨此雲法。】 這是解釋下方世界。經裡面,這都是根據經上說的,說我們這個大地、這個陸地,是建立在水的上面。我們看看地球,水比陸地多,幾個洲四面都是海洋,是依水而建立的,『水輪』。水輪底下是『金輪』,金輪是代表物質,金屬,代表一種堅固的固體,這是一直到地心。『風輪』是什麼?風是動的,地球在太空當中的時候,它是運行、是動的,風是動的,不動就不叫風。這個意思是說明,地球是個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環繞著太陽公轉。除公轉之外,它還有自轉,這是我們大家都曉得的。 現在在天文、地質或物理學上所說地的動,有一百多種的動法,有許許多多我們都不能夠覺察的。太陽又圍著恆星系的集團,圍著這個轉,恆星系又繞著銀河系來轉,銀河系它這個動也不是完全規則的。所以星球在太虛空當中運動,它都有周期性,是一個不規則的。我們從經裡面這些言語當中,可以能夠體會得到,如來的智慧是五眼圓明,真正不可思議。 這裡給我們介紹了這幾尊佛的德號,第一尊『師子佛』,這是從比喻當中建立的,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叫,那些野獸腿都發軟,都跑不動,等著獅子來吃它,可見得它威猛。拿這個來形容、比喻佛的說法,佛一說法,佛說的是正法,使這些天魔外道、邪知邪見都降伏,都轉變過來了,就好比獅子吼一樣,所以將佛比作人中師子。 第二尊『名聞佛』,這是說佛的名稱普聞十方,拿現在的話來說,佛的知名度非常高,十方世界沒有人不知道他的,他的名氣很大,處處都聞到,取這個意思。 第三尊叫『名光佛』,名是名稱,光是智慧光明,意思就是說,佛的智慧光明,隨著他的大名遠播於十方。佛的名號前面說過,是應眾生機感而建立的。換句話說,名號就是度化眾生的手段,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顧名思義。譬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你要是曉得它的意思,就對自己有利益了。「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念這個名號就是喚醒我們自己,我們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無量覺。換句話說,事事都要覺、時時都要覺、處處都要覺,覺而不迷。念這一聲佛號,提醒自己,所以這個名號裡頭充滿了無量的智慧,普度眾生。諸佛菩薩都是以名號來度眾生,來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改邪歸正,幫助眾生斷惡生善,這是「名光佛」的意思。 第四尊『達磨佛』,「達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法」,法是一切法的總名稱,就是說整個宇宙人生這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現象、一切的程序,全部用一個總代名詞來稱呼它,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所以法這個字,無所不包、無所不含。「法」它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軌則的意思,它是一個法則,無論一事一物,事一定有個理,沒有理哪來的事?理一定有事,而且它的發展一定有一個是有條不紊的程序。所以往往一般人,認為宇宙人生的發展過程,是這麼樣的有順序、有次序,好像有一個人在那裡安排,在那裡指揮,於是就想象那個安排指揮的一定是無上至高的神,這種是幻想出來的,神是人幻想出來的。其實這個程序是必然的,唯識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宇宙人生發展的過程,它是非常非常有秩序的,它一點都不亂。經上講「法爾如是」,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是法則的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有傳授的意思。就是我們學習的人,依照這個理論方法,我們可以理解,可以理解的意思。所以它有軌范的意思,是我們的一個模范。我們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我們能夠明白這些事理的真相,我們也能夠徹底證得這個真相,如同諸佛菩薩之所證,無二無別。 第五位是『法幢佛』,這個意思很好懂,懂得法的意思,懂得幢的意思,佛的德號含義就明了了。是說諸佛所說一切法門,非常之高明、非常的顯著,超越世間一切法,超越一切菩薩聲聞法,稱之為「法幢」。 第六位『持法佛』,法的意思跟前面的意思沒有兩樣,「持」是能夠受持。自己能受持,又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受持在佛菩薩來說,是完全的契入,我們一般講證得,完完全全的證得這個境界。教化眾生,是使眾生能夠信、能解、能行、也能夠證入,這才叫「持法佛」。 下方無量無邊的諸佛,跟前面一樣,對於西方淨土彌陀的功德,無一不贊歎,無不是勸勉我們依教修行,求生淨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