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四章(1984)


 2015/8/7    熱度:1061    下載DOC文檔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數第三行。

  解【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前面我們講過三慧裡面的聞慧,同時也特別跟諸位同修提示過,這幾段注解非常重要。因為就這句名號裡面,不但具足戒定慧三學,同時也具足大乘菩薩法裡面的聞思修三慧。由此我們就明了,經疏要不認真的來討論,是決定不行的。為什麼?我們平常念這句阿彌陀佛,你仔細去想想這裡頭有沒有戒定慧?有沒有聞思修?如果沒有戒定慧,沒有聞思修,難怪佛號不得力。如果這句佛號裡頭具足三學、三慧,他有定,就能斷煩惱;他有慧,就能破無明;他要有三慧,他就能夠得事事無礙。所以這句佛號他念得才成功,才能夠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是六字洪名就統統把它念斷了,念成無上正等正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因此這些開示的地方,我們就要特別留意了。

  『執』就是執著,佛法雖然常講破分別執著,為什麼又要教給我們執著?諸位一定要曉得,這是對初學說的,初學說是離一切分別執著,那是辦不到的,沒有法子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個時候就要擇善固執。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再沒有這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來得純善,這善是純善。所以,執持名號是真正的純善,『持』就是保持。底下講『念念憶佛名號』,這一條很難做得到。「念念」是講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們心裡面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忘掉,就像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為什麼說是『思慧』?因為念念六字分明,念念覺而不迷,所以它是屬於思慧。這個裡面有事持、有理持。旁邊有個小注說「可訂久訛」,訂是訂正,修正的意思,訛是訛錯。這個意思就是說有許多人把這個意思會錯了,以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可以不必探討教理。換句話說,與聖教不相干,就好像是禅宗裡面講不立文字,經教都不要了。佛門裡面講,只要執持一句名號,其他的經論也都不要了,那就錯了。要曉得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經論裡面所講的道理。說老實話,我們今天對這部經、這個注子,能夠看出一點門道來,還不是得力於《華嚴經》?過去我們所研究的這些大經大論,我們今天才能夠在這部經注裡面,看出一點門道。如果過去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我們今天念這個,擺在面前也看不出苗頭出來,這是給我們提出警告。

  這個『事持理持』就很重要了。剛才講,我們開端擇善固執,這是「事持」。可是經教裡面一定要我們離一切分別執著,我們現在功夫不到。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句佛號還是念念相續,那就是「理持」。事持是事一心不亂。所以執持名號可以成就念佛三昧,就是可以得定,可以斷煩惱障,可以證得事一心不亂。到這個時候再把執著撇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到這個時候我們要問了,這句佛號念不念?還是念。為什麼要念?這個時候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會不念的,那個就進入到「理持」。雖然念這句名號,曉得這句名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執著有一個能念的我,也不執著所念的阿彌陀佛,亦無當中這個名號,所謂是三輪體空,這個念法就可以破根本無明,證得理一心不亂。

  可是諸位一定要明了,我們念佛這個功夫是有層次的,是有一個程序的。如果我們要想躐等,那就得要犯大的過錯,恐怕不會有成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一定是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循序漸進。一上來就是理持,給諸位說,那大概都是些再來人,決不是平常人。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循著順序。執持名號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的重要。關於事持與理持,大師底下給我們解釋: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

  完全是從事相上說的,你相不相信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相信。我們示現在現前的世界,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是一樣的實在,一點都不假,完全相信這事。

  解【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達』是通達,沒有在理性上通達,就是理沒悟,但是這個事我們相信。

  解【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這個是事持。所以縱然不曉得宇宙人生的實相,就是真實相,沒有關系。那個真實相是什麼?真實相是心造萬法,就像《華嚴經》裡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子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會讀誦,但是這個境界你沒有能夠契入,所以這首偈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

  如果是我們的境界,諸位想想,你一切的煩惱都沒有了,你怎麼會煩惱?你如果有煩惱,那你決定沒有到這個境界。如果真正到這個境界,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心識所變,你在這個裡面決定沒有取捨,決定沒有苦樂,你的心一定是清淨平等,有如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你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時候念佛那就是「理持」。所以聖人境界不是我們境界,我們今天必得要就事論事,深深的相信自己,我們有這個信心,我們信得過、不懷疑。我們有這個願力,而阿彌陀佛也有弘願,我們都從事上說,他老人家既然發這個願,十方世界只要有執持名號,信願求往生的,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我們只要信得過這些事,這一生我們信願念佛,決定不落空。末後『如子憶母。無時暫忘』,這是個比喻,比喻一個孝子,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懷念著母親。所以這就是思慧,屬於事持。

  解【理持者。】

  這個就是明了諸法的實相。

  解【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這個是理持。理不離事,理要離開事,這個理就落空,那就不如事持。事持確實能往生,功夫好的能夠生方便有余土。理持如果離開了事,離開事他不念了,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我不念就是念,那壞了!那不念是真不念,不是說不念就是念!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所以有許多人惡取空,稍稍涉及一點《般若經》,於是起了狂慧,一切都落到空,把一切事都廢棄掉,這樣的人這叫邪知邪見,不但沒有成就,必定要墮落。所以凡是一個明理的,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這是講理持,絕不廢事,離了事就沒有理。我們執著事,我們不明理,這個可以,這個是事實。明了理決定有事,明了理,廢棄了事,這是邪知邪見,這個對於理是根本不明。

  我們今天讀這段經文,這段經文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今天信,這是信聖言量,是佛菩薩、祖師為我們宣說的。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真心本具的,世界與佛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這個現就是造,「心造」就是心能變現。由此可知,十方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諸位如果在這個地方真的體認到,真的證實到,確確實實是這麼一樁事情了,這個境界就叫做證得清淨法身。你要是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就明了,你的功夫已經到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你現前就得大自在,就得真正的解脫,現前就得到了。換句話說,你的生死已經了了,決定沒有生死。為什麼?那個生死輪回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哪裡還會有生死輪回?所以這個境界我們只有信聖言量,決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千萬不可以誤會。經上所講的話,此地是祖師所說的,祖師是依經所講的,句句真實。

  我們這個法門怎麼修法?這是講理持的人。「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自心變現的。淨土是自心變現的,阿彌陀佛是自心變現的,這句佛號也是自心變現的,無有一法不是自心變現的,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自己變現的萬德洪名,為自己「系心之境」。這一句,正是像《金剛經》上所說「應雲何住」。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我們這個心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本經與《華嚴》都是一個答案,你把這個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令不暫忘也」,不能夠一剎那把它忘掉了。所以,這句佛號能夠降伏煩惱,那就是「雲何降伏其心」,念佛就能夠降伏其心。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佛號上就行了。

  由此可知,理確確實實不廢事,可是意境大大的不相同,為什麼?事持的時候,雖然也是這句名號降伏妄心、降伏妄想,也是心安住在這個佛號上,可是他有分別執著,他不自在,理沒有貫通。到理持的人,他得大自在。這個境界正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了這個境界,那真正是無處不自得,正是禅家所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所以這個境界的受用那確實是不一樣的。

  像這個境界,我們都得要一層一層向上提升,何況我們現在還沒有悟理,理還沒有悟,也就是真如本性我們還沒有證得。即使是明心見性了,這句佛號還是二六時中淨念相繼,這個佛號決定沒有中斷的時候。如果有中斷,諸位想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還是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那個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後補佛,他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不間斷,你就可想而知。底下這是講期限: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

  這個法門我們也曾經討論過,確確實實是屬於知難行易。知難,經上講得很清楚,難信之法。若不是難信之法,怎麼能夠勞累十方諸佛來幫助流通。難信之法,十方諸佛說難,難!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說難,真的難!知難。行怎麼樣?七天就能成功、就能往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七天往生的人真有,不是假的。淨土法門裡面的打佛七,就是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的。由此可知,佛七它的成就,就是我們這個佛七真正有了成績。如果把成績分做甲、乙、丙三種,甲種的成績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乙等的得事一心不亂,丙等的得功夫成片。如果你在這七天,要是真正得到成就,你的往生就自在,喜歡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縱然我這個世間的壽命還沒盡,我現在想去也行,佛也來接引你,幫助你提前往生。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那就是這個例子。他念了三天,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後我來接引你。這叫做感應,把佛念來了。他自己告訴佛:我這個劣根性很重,煩惱很重,禁不起誘惑,很容易造罪業,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老人家往生。阿彌陀佛就答應了,說好,這樣子好,三天以後來接你,他三天以後往生。從念佛到往生六天。他那個功夫是功夫成片,給諸位說,不是到一心,如果要到一心,那他就可以安安然然再度過十年,為什麼?他不會亂,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了。他是功夫成片,而且功夫成片這個力量是剛剛得到,並不是很深的功夫成片。很深的功夫成片,也不會被外境所亂。這就是說明這個法門容易,行易,知太難了,信太難,難信之法。這一段是講修慧。大師在底下告訴我們:

  解【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像剛才我們舉的瑩法師的例子,他就屬於中根,他念三天才念到成片,成片是相似的不亂,就能夠帶業往生。所以同修們樂意利用這個場所,每個星期天大家在一起念佛,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講堂講這部經,我們又肯發心來做,解行相應,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縱然我們念不出成績;換句話說,連丙等都不及格,可是怎麼樣?是干了、是念了,雖然分數不及格,總還有一分、兩分。六十分及格,我們還有個十分、二十分,總得要努力的去干,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再一段時期,我們把這部經疏多討論幾遍,這個很重要。為什麼要多討論幾遍?那個難信之法,你信了,這是要在討論經疏上,信心才能建立。這個法門的理事真正搞明白、真懂了,沒有懷疑了,死心塌地修學這一門,什麼妄想妄念都沒有了。

  所以有幾位同學來跟我說,來問我,我走的路子是哪一條路?你打算怎麼個修法?依據什麼樣的理論與方法?我告訴大家,我所依的是蓮池大師的《疏鈔演義》,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的《文鈔》。蓮池是蕅益的老師,這三位都是淨土宗的祖師,距離我們都不遠,蓮池大師距離我們大概是五百年的樣子。而印光大師是我們最近的一代祖師,民國初年。我們依據這三大師的教誨,深信不疑,這一生決定成就。念佛人既然是真正發心了,決志在一生當中求取淨土,這個世緣要放下,不必要斤斤計較了,要隨遇而安,隨緣度日。在哪裡都好,在哪裡都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不但是世間這一切萬緣要放下,出世間的佛法也要放下。

  接引初機,人家來邀請,法師,你給我講個什麼經,我就給他講個大意。如果要我好好去准備講那部經,我沒有時間,我要念阿彌陀佛。所以我早就說過,人家請我講經,我講什麼經?講我過去所講過的經,為什麼?不要准備,拿到本子就講,接引初機。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干的人,你要叫我給你講經,我就給你講《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其他的我都不講,為什麼?浪費時間!那種談玄說妙對於我們修行幫不上忙,反而分心。我們今天要求的是一心不亂,怎麼能分心?所以說一定要專一。今天我們大家聚集在一堂,諸位都是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否則的話,你不會到這個講堂來,你不會在如來一代時教當中碰到這部經,你遇不到的!特別是在這個末法時期,能夠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救苦救難,救自救他,唯獨這個法門。其余的法門不是不好,不容易成就,非常非常之難。唯獨這個法門,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來研討、共同來修學、又共同來流通,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

  總而言之,念佛沒有別的訣竅,只要專心。專心就一定要放下萬緣,心裡有許多牽掛,我們的心就不專,一定要放下萬緣,就是要能放下、肯放下。真正具足了信願,真信、真發願,念佛的功夫淺深久暫統統能往生。前面我們讀過,《要解》上說得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你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要爭取的是什麼?爭取的是西方世界品位的提高。那就是要勤念、要多念、要努力的去念,而且要隨時隨分勸勉一切人大家都來念,這是善根福德因緣自自然然就增上。圓瑛法師講義裡面有一段文,在二百二十一面第二行,這一段文裡面,那就是其他經典裡面講克期念佛,時間長短它也不一定。這一段文諸位自己可以去做參考。我們今天學《阿彌陀經》是以本經為標准。

  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

  這個一段很要緊。

  解【持至伏除煩惱。】

  這個伏與除,『伏』是伏思惑,『除』是除見惑,這就是事一心了。

  解【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這是事一心裡面最高的品位。這幾句話如果我們以小乘人的斷證,那就非常的清楚。伏除煩惱是小乘的須陀洹,見道位。講「除」就是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盡了,他除了這個煩惱。可是他還有三界九地八十八品思惑沒斷,他伏住在那裡,沒斷,這個境界才是事一心。由此可知,這個事一心初初證得,就等於小乘須陀洹果。我們要是一般來說,通途來講,位不退。即使是不往生,他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證阿羅漢果。他這個念佛人的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事一心最高的,就是把思惑也斷盡,跟小乘阿羅漢相等。如果從這地方來看,事一心裡頭一共有八個位次,從須陀洹到四果羅漢七個位次,須陀洹上面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共是有七個位次,這就說明事一心不亂有淺深次第不相同。理一心是明心見性了。

  解【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這一點要注意,這就是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是屬於理一心。理一心裡面的層次,如果我們從《華嚴經》上來看,那他的地位就多了,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理一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還叫理一心,理一心有四十一個層次,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叫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理一心裡面淺深次第差別也是很大很大的,都叫理一心。由此可知,同樣都證得理一心的人,其實他們的境界相差還是相當的懸殊。事一心、功夫成片,類此可知。

  什麼叫功夫成片?完全是伏煩惱,沒除。見思煩惱統統伏住,並沒有斷掉,這就叫功夫成片。由此可知,我們念佛功夫與教下所講的理論,並不相違背。沒有離開教理,離開教理那是盲修瞎練。這個地方諸位特別注意到,大師提出來說『不論事持理持』。由此可知,無論你用哪個方法都是要從斷證功夫才能下個評斷。事持,能夠持到事一心,也能夠持到理一心。我們一開頭從理上下手,那就是對於理論完全通達了,我們來修念佛法門,這個功夫層次還是一樣的,一定是先伏除煩惱,然後斷見思煩惱,然後破塵沙無明,破根本無明,一樣的!還是要經過這些層次,程序的。底下這兩句是講他的境界:

  解【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這是真修。所以你自己平常想,我這個念佛功夫是不是到一心不亂?如果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你煩惱斷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會起貪、瞋、癡、慢、疑、邪見,不會起這些妄念。我們在境界裡面還有貪心,逆境裡頭心裡還不高興,還有瞋恚心,你沒得一心,沒有得事一心,得事一心的人沒有。順境裡面他沒有貪愛之心,逆境裡頭沒有瞋恚之心,這個人是得事一心不亂,所以這兩句是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如果我們在順境、逆境還有這個念頭起來,這一起來馬上一句佛號就把它壓下去,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這一念才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心又恢復平靜,給諸位說,這是功夫成片,這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需要提起佛號,自自然然就沒有,在境界裡頭心開意解。所以是見惑、思惑統統斷掉,它不會再叫你分心了。

  『理一心不為二邊』,就是不為二邊所亂,這是圓教初住位,法身、般若、解脫都證得了一分,法執破掉了。事一心就破我執,理一心是破法執,這個境界拿現在的話來說,超越了相對。相對的世間他超越了,這個時候的心才到真正的清淨,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它的境界,我們一定要明了,不能夠誤會。也許我們自己到心很清淨了,大概我是到一心不亂。你們想想有沒有到一心不亂?我到一心不亂了,還有我執,連事一心都沒到。充其量是功夫成片,我執沒破。

  真正到了理一心,他的境界就是自自然然的,那個菩提心現前。真誠、清淨、慈悲,對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的,這個是理一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勉強的。為什麼?理一心見到本性,本性的性德現前了,性德就是平等的,就是清淨的、就是慈悲的。所以菩提心裡面講至誠心,真誠,一點虛假都沒有。深心具足了萬善萬德。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念念都是普度一切眾生,完全沒有一念是為自己,沒有,即使是上求佛道也是為一切眾生。為什麼上求?為一切眾生上求,沒有一念是為自己。這個境界自自然然現前,那是理一心不亂,這種境界尚未現前的時候,我們就曉得我們境界沒達到,還要繼續不斷去努力。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是講殊勝的果報。前面既然有修因,修因後面一定結果。這一段也是說明臨終的時候除障礙,一切障礙都沒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與聖眾來迎接你。後面講心不顛倒,『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什麼?這是大福德。我們一生當中修福,就希望修一個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那你就決定往生了。為什麼?臨命終時如果心不顛倒,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最怕的就是臨命終時顛倒,就像病到痛苦的時候,連家親眷屬都不認得,病得糊裡糊塗的,佛號也聽不進去,甚至聽到佛號就討厭,要排斥了,那個事情就麻煩大!這個我們見到很多,平常是個念佛很精進的人,到了臨命終時,勸他念佛他發脾氣,給他助念,他恨透了,要把人趕走,這不得了!那就是臨終的時候障礙現前了。所以我們一生在世間,要存好心,做好事,寧願吃虧,不要占人家的便宜,求個什麼?求個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俗話常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夜半不怕鬼敲門。虧心事做多了,到臨命終時,受良心責備,他就顛倒錯亂,一切善法到這個時候都不相應,那個麻煩就大了。我們人生在世,數十寒暑,吃一點虧算什麼?這一生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有多大的受用,眼前就算吃一輩子虧、吃個幾十年虧,那算得了什麼!眼前不肯吃虧,不肯讓人,結果是吃了大虧。這是我們要深深記住的。我們看底下的注解:

  解【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這是經裡面講的「是人」,就是指一個真正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這個人。也就是前面講,或者他是事持,或者他是理持,理不離事,這是諸位特別要記住。事裡面不見得有理,理裡面是一定有事。要是念到一心不亂,這個人壽命到了,壽命到的時候,他這個信願持名能感,有感應,阿彌陀佛的弘願他就應,於是就感應道交。所以大師在此地說,只要你『不為見思所亂』,這句話實在講是非常之重要。要在我們什麼?就在我們平常,就在我們現前,我們現前一天到晚,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要被見思所亂。這個重要,這個叫真正修行。如果諸位能夠提起這個警覺心,你的佛號當然就得力。

  所以見思惑要搞清楚,我們過去曾詳細的講解過,這個十種,五種是見惑,錯誤的見解。要曉得,見惑是錯誤的見解,見解上的迷惑。第一個是「身見」,把身體當作自己,這是錯誤的。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相對的兩邊。譬如空有,空是一邊,有是一邊。是非、邪正都是邊見。執著在一邊都是錯誤的。第三種叫「見取見」,第四種叫「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是見解上錯誤。見取見是在果報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在修因上的成見。第五種就是「邪見」,邪見裡面最嚴重的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菩薩的真實語,那是邪見,這個自己一定要吃虧的。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活當中,要遠離這五種錯誤的見解。

  思惑,第一個是「悭貪」。悭是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捨不得放下,自己沒有的又想貪得,這是大病。第二種是「瞋恚」。第三種「愚癡」,所謂愚癡,就是對於真妄邪正不能辨別,沒有能力辨別,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絕對真實,他把它當假的。這個世界是虛妄的,縱然活上一百年,將來你死了,沒有一樣能帶去,可是你一口氣不斷的時候,你還是把它當真的,斷氣的時候還是依依不捨、還放不下,那就沒法子了。所以要曉得哪個是真的,哪是假的,哪個應該放下,哪個我們應當要取法的,統統明達,這叫智慧。不能辨別邪正、是非、真妄、利害,那是愚癡。

  在佛法裡面,你認為淨土是老太婆的教,禅與密那個才能成就,那是愚癡。你不曉得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淨土,不歸淨土不能成正等覺。《華嚴經》說得那麼清楚,要覺悟!所以一生當中能夠認識淨土法門,選擇淨土法門,談何容易!還有「傲慢」,這也是很大的煩惱,對人一定要恭敬、要謙虛,要破除傲慢。對於聖教決定不懷疑,特別是對淨土。

  這是在我們生活當中要訓練,遠離見思煩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我們在現前,我們的心就不顛倒,我們臨命終時心不會顛倒,現在不顛倒。如果現在顛倒錯亂,臨命終時想不顛倒,不容易,真正不容易。不顛倒,現在就不顛倒。要學不貪、不瞋、不癡,自謙敬人,具足清淨信心,信淨土法門,我們現在就不顛倒了。自己如果真的心不顛倒的時候,給諸位說,你現在自己就有把握往生,這個多自在,就有把握。換句話說,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消息往來了,自己一定具足信心。所以心不顛倒要特別注意的,不能說等到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現在就要心不顛倒。這樣才能『感變化身佛』,阿彌陀佛化身來迎接你,觀音、勢至還有諸上善人都會陪著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你。所以平常你要多勸人念佛,如果你勸的那個同學他往生了,將來你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他會跟著佛一道也來接引你,你一看,某人某人都在那裡,會顯得格外的親切。像當年廬山蓮社那一百多個人,有先往生的,有後往生的。後往生的都見到先往生的跟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道來迎接,你想想這種情形多麼的親切。

  『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這也是在我們現前就要做到的。「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裡面的富貴,決定沒有貪戀,不顛倒。三界裡面的苦難,決定不瞋恚,不怨天尤人,所謂是逆來順受,要保持我們自己身心在這個境界裡面求得清淨,也正是三皈依裡面所講的覺正淨。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定要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樣三界之內的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不沾染,絕不顛倒,那怎麼會沒有把握往生?

  功夫淺的生同居土,功夫深的生方便土,決定生這兩種淨土。這兩種淨土的條件,就是我執要是破了,見思煩惱斷了,得事一心的,這是生方便有余土。見思煩惱沒斷,都是伏住的,是生凡聖同居土。他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這四個字「心不顛倒」。我們要特別記住,現在就要去做,等到臨命終時想做就來不及。這是真正教給我們往生,臨終除去一切障礙,如入禅定,沒有病苦。希望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從現在起就要發心,向這個目標去修行、去努力。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阿弥陀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