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二章(1984)
請掀開二○九面,第七行。 解【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解釋前面所說的,為什麼這個法門超越剎土,超越教網。大師在此地將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這完全是講三種不退轉,只有西方淨土才有這樣的殊勝。前面說過,如果就一般情形來講,這三種不退是有程度上差別的,譬如小乘人證得初果須陀洹,這個時候可以說位不退,就是說他絕對不會墮三惡道,不會退到凡夫地。證得阿羅漢果,才是行不退。如果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那就是念不退,可見得這個層次是有差別的。唯獨西方淨土,即使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圓證三不退,同時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法門真正是希有,真正是所謂難信之法。這個在前面都詳細的說到過,這就是所謂的特別法門,特別在這個地方。 圓證三不退了,他是不是凡夫?不能說凡夫;是不是菩薩?也不能說菩薩。如果說凡夫,凡夫沒有能力圓證三不退;如果說是菩薩,菩薩無明至少也要分破。他是帶業往生,連見思煩惱都沒斷,這在十方法界裡面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個身分。 今天這一段所說的,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說得很清楚。『是則下凡眾生』,這個「下凡」,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諸位要曉得,下品下生是些什麼人?是一些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到善緣才發心歸向淨土,是這一類人。我們在座諸位同修,你不往生則已,你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你在世間沒有造五逆十惡,你不是下品下生,最低限度你是下品中生,不是下品下生。這是講這些人,他們一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於念不退中,他就超越四十一位菩薩的因地,這個四十一位,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他就能超越了。所以下品下生的眾生,不能說他是聖人,他是帶業往生的,也不能說是凡夫,因為凡夫要證得這樣的果位,需要經過無量劫數,需要生生世世的修行。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每一位善知識告訴善財,他因地當中親近過許許多多的如來,經歷過無量無邊的剎土,勤苦的修學,那是聖人。可是這些人他不必經過別的剎土,就是安安穩穩的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處,一生就圓滿菩提,所以不能說他是凡夫,也不能說他是聖人。他一生當中是不歷異生,異生就是第二生,他是一生成就,不是二生、三生、無數生,不是的。『必補佛職』,就是他一定能夠證得補處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沒兩樣。 下面給我們解釋,要是你說他是一生補處菩薩呢?他業習沒斷,不能稱菩薩。你要是稱他為凡夫呢?他又一生圓證佛果。所以不能說他凡,也不能說他聖,非凡非聖,亦凡亦聖。佛門裡常言說得好「離四句,絕百非」,這個境界裡頭,你要是起心動念就錯了。 『教網所不能收』,如來所說的即使是圓極的《華嚴經》,這是圓滿的一生成就,最圓滿的法門,它還是有四十一個位次清清楚楚。而我們看西方淨土,沒有這個層次,只有三輩九品,他就圓滿了,比《華嚴經》所講的殊勝,莊嚴得多。《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要五十三參,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阿彌陀佛會下就圓滿了。這是「剎土不能例,教網不能收」。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實在是太殊勝,超越一切佛剎,沒有任何一個剎土能夠跟它相比的。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總結三種不可思議,大師特別勸勉我們不能夠疏忽,不能夠大意。『大事因緣』就是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把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總目標、總的宗旨給我們道破了。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統統是以這個為目標。了脫生死,得證無上菩提,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 『同居一關。最難透脫』,這是第一關,第一關特別的難,第一關是什麼?見思煩惱,我們凡夫實實在在沒有力量透脫這一關,佛在小乘經裡面有個比喻,說小乘人斷見思煩惱如斷四十裡的瀑布。我們曉得瀑布力量很大,四十裡的瀑布是大瀑布,能夠一下把它斷了,叫它不流,諸位想想,這是何等的力量。佛以這個來給我們做比喻,見思煩惱不容易斷。 見思煩惱是六道輪回的動力,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誰推動這個六道輪回?就是見思煩惱。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是輪回之因,見思煩惱不斷,就要受生死輪回的果報,這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的。所以把它比作「關」,這一關難出!出了這一關就出了三界,超越六道了。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我們無可奈何,出不了這一關。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它那個同居土很特別,跟我們不一樣,不但跟我們現前同居土不一樣,它跟十方世界諸佛的同居土都不一樣,這個太特別了,都不一樣。為什麼?它那個同居土不但是輕而易舉的把見思煩惱斷了,連塵沙無明也在不知不覺當中統統都斷掉,所以是『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了」是明了,你要是真正明了這一樁事情,徹底了解,你才能深信彌陀願力,對於阿彌陀佛大願大行你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再懷疑。因為這個境界,前面說過,是阿彌陀佛大智、大願、大行所成就的,也是眾生淨業所成的。『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相信彌陀的大願、大智、大行,而後你才會相信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名實相應。你對於這個名號,它的力用要是不能明了,口裡面雖然二六時中念著這句阿彌陀佛,它不起作用,那也是枉然。所以佛門的行門,確實持名念佛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它是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的,也是最圓頓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的。 如果你選定這個法門,確實萬修萬人去。但是如果你對這個法門的內涵,沒有搞得清清楚楚的,你有許許多多的疑障,它還是發生作用,障礙你往生,障礙你一心不亂,甚至於障礙你功夫成片。經書不能不探討,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統統搞清楚了,『信持名』,相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這個時候才真正,大師在前面講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是講到我們自己的心性,本來不可思議。為什麼能成就?是以不思議的心性,我們心性不可思議,心造法界,心變萬法,名號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圓瑛法師說得好,「以不思議的心性,持不思議的名號,生不思議的西方同居淨土」,這是三種不思議。我們如果不能徹底的通達明了,信心怎麼能夠建立起來?這樣看起來,經、疏、注解就有深入探求的必要,決定不能夠疏忽。探求經疏就是解悟,就是此地的明了,解悟之後要行,要認真的修行,行則是持名念佛,解行相應。 我們這次佛七圓滿,佛七打得不錯。有許多同修希望我們佛七不要中斷,我們也很樂意,現在我們決定每個星期天,我們念一天佛,有志同修們大家組成一個念佛會,星期天就跟打佛七一樣,早晨八點半起香,上午兩支香,中午上供,下午兩支香,晚上我們照常講經,我們《梵網經》不能中斷,解行相應。 解【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 這種信要信得深,淺信不起作用,深信才起作用。 解【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發無上菩提心,所謂「橫超生死,一生成佛」,這個真不容易!實在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今天下午,今能法師來找我,要我去參觀市政府社會局,辦了一個老人福利中心,我們以為是去參觀,或者是個座談會,沒想到他把我帶到那裡去,許多老人在那個講堂裡頭,都在那裡靜靜坐著,請我講演。今能法師預先沒告訴我,臨時把我搞上台去了。這些老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退休了。這個老人的康樂中心辦得不錯,我去看看滿好的,我看看那麼多老人,我也很歡喜,隨便給他談一點佛法,明天還要我去。今天是沒准備,臨時把我搞上台,明天還要我去,今天給他說了幾句佛法,大家聽了非常歡喜。可是也有人問到行門,行門難,深信不容易!一句話可以告訴你,你信不信呢?念佛就好了,你信嗎?真正相信了,深信發願,執持名號,問題就解決了。這個老人活動中心我今天去看了,他們有電視、有錄放影機的設備。我一看這個好,我們將來湊一點基金,送一套錄影帶過去,我們就不必天天去講經,或者我們錄影帶借給他看,借完之後他送回來再換,一套一套的換,這也是一個辦法。他們願意保留的話,我們將來發一點心送他一套。所以這個法門是真真實實的難信之法。 解【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可見得這個名號不容易持,不是隨隨便便掛在口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沒用處的。句句佛號裡頭都要具足信願行才有效果,才叫做正行。會念的人很多,這句佛號裡他沒有信,他也沒有願,縱然有信,信不深。縱然有願,願不切,所以他這個名號不發生力量。必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實相都搞明了了,而後對淨土真正的相信、真正發願,這個佛號就具足圓滿的信願行,這個念佛才叫正行。 諸位想想,念佛堂多,我們台灣現在到處都辦念佛堂,幾個念佛堂把這要緊的關鍵的所在,能說得這麼清楚,說得明白?我們能夠得到這一點不容易。三十多年的經驗,多少大經大論的結晶,我們才體會到這一點意思,才能把這個意思給發明出來,當然我們自己本身確確實實具足了真信、切願、正行。所以經疏注解呈現在我們前面,真正能體會其真實義並不容易,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格外的珍惜、格外的慶幸。別人沒有這個機緣遇到,我們能遇到,遇到之後一定要發願、要修行,絕不辜負這一生。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 解【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這句話它的意思一點都不能夠錯會,如果錯會了一絲毫,麻煩就出來,障礙就出來了。這一段是講的臨終十念,甚至於說臨終一念。前面我們也曾經講得很清楚,如果有人存一個僥幸的心理,經上講得很明白,臨終十念一念也可以往生,我們現在何必念佛?為什麼不逍遙自在?到臨命終時我還來得及。你要存這樣一個心就壞了,這是一種僥幸的心理,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心理,與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補處佛,就是除他們不算,西方世界是善人,善人哪有投機取巧的?善人哪有不誠實的?所以臨終十念一念,是在他一生當中都沒有遇到佛法,未曾遇到、未曾聞得,是這樣的人。 在臨命終時,像張善和,《往生傳》記載的唐朝張善和,一生殺牛,沒遇到過佛法。臨命終時,夢到牛頭人來問他要命,他在叫救命,這被一個法師聽到了,大師勸他趕緊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這個時候就信願堅固,他十念成功了,往生了,念了十聲,告訴家裡人,牛頭人不見了,佛來接引他了,滿面笑容就這麼走了。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張善和沒有存僥幸的心理,沒有說不要緊,我天天殺牛沒有關系,到臨命終時我還有十念往生。如果張善和早存這個心,他必定墮地獄,所以這是決定不可以誤會!下面是反過來說,這是講信願的重要。所以臨終十念一念是要具足深信切願,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個十念才有這麼大的力量。 解【若無信願。】 說老實話,我們現在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現在天天念佛,就是信願差得太多了。諸位自己想想,如果你真相信這個法門,你還修別的法門嗎?我還要修學別的法門,換句話說,對這個法門沒真信,恐怕靠不住,多找幾個法門,信心不具足。真正相信這個法門了,我再問,你們還會到處跑道場嗎?不會了。印光大師的學生,不要說其他的道場他老人家不准跑,就是連靈巖山這個念佛堂也不准隨便跑,這個有道理。到處去跑、到處去參學,你的道心不堅固,你的信心像浮萍一樣隨著水在漂!你的願力不堅固,沒有死心塌地,而是在猶豫不決,所以功夫自始至終都不得力。這裡講得好,『若無信願』,這句要把它看清楚,要好好的去反省反省,不要管別人,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信有願,想想自己。信願不具足、不圓滿, 解【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這幾句話說得真是斬釘斷鐵。確實有人一天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真用功,一天到晚佛號沒間斷,他就是信願差了一些。從什麼地方看到他信願不圓滿?他是樣樣都放不下。什麼人欠他錢,他念念不忘,那個人欠我的錢還沒還給我,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跟阿彌陀佛說:有人欠我錢還沒還我,現在還不能去,那怎麼能去得了?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信願不圓滿,還在這個世間一切法裡斤斤兩兩在計較,那怎麼能成功?他的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行。換句話說,見思煩惱一點都沒斷,佛號縱然是一天十萬聲,他不相應,就是寒山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得力。少了深信切願,就少這個東西。 解【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這是大師勸勉我們,我們真正發心修淨土的人,這個道理不可不知!你要是不知,一定誤事,一定在這一生錯過大好因緣。 解【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心為要。正與此同。】 這也是一句話提醒了我們,大本《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發菩提心為要』。菩提心,前面講了很多,大本經裡面講的三心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與《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三心,名目稍有不同,意思是一樣。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的明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至誠,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我們的心不誠,一天到晚打妄想,誠在哪裡?曾國藩解釋這個誠字,誠怎麼講?一念不生叫誠,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所以要曉得我們沒有菩提心。 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與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所以從儒入佛就直接入到大乘,不要修小乘,因為儒家的基礎也是菩提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發願回向心,這是正心。自受用的是深心,他受用的是發願回向心。《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發願回向心。什麼叫發願回向心?念念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就叫回向心。我們在《梵網經》裡面討論過,若沒有菩提心,不能與這個法門相應。大本經裡面是講「以菩提願為要」,菩提心要是一把它變成願,就是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就是具體菩提心的表現。 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急急的要求生淨土,為什麼?是為了度眾生。我不求淨土,我現在發願度眾生行不行?不行。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己成人,所以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消極。好像看到許多人掉到水裡去,我要想法子去救他,可是你現在不直接跳下水去救他,你到游泳池那邊去學游泳去,看起來你這不是消極嗎?不是消極,他要先學會一身本事,下了水才能救人。否則的話,一下去多陪一條命而已,不能救人。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了,無邊苦海這些眾生,頭出頭沒,我們生起大悲心,生起憐憫之心,快快的救他。快快救他,快快成就自己,所以求往生不是消極,是積極。 「煩惱無邊誓願斷」。不生淨土,斷煩惱談何容易!剛才說過,斷見思煩惱如斷四十裡瀑流,幾個人有這個能力!小乘聖者證得須陀洹之後,還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不是一生成就,七生才成就。七生當中,世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一生不能成就。縱然是見思斷掉了,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談何容易!所以要斷煩惱,也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門無量誓願學」,也不例外,我今天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把其他東西統統都丟掉、都放下了,為了什麼?為了修一切法門。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第一個我得無量壽,我有的是時間。第二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有的是好老師、好同學,無量無邊的法門在那裡成就,這才是真正聰明智慧人!你在此地搞多了,貪多嚼不爛,耽誤你往生西方,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把一切經論統統放下,專修淨土,這個才是真正法門無量誓願學。有幾個人能明白這個意思?凡是好高骛遠,要想做通家,一切經論樣樣都會、樣樣都通,結果他是樣樣都不通,一口氣不來了,又要生死輪回,這一輪回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淨淨,什麼也不通,要記住! 「佛道無上誓願成」,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一生補處,成佛了,一生成佛了。如果在他方世界,得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無量劫才能成佛,要跟西方世界來比較比較,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今天講到此地,把第二個大段勸勉我們發願往生的意思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三大段,是講往生法門。我們有信,也具足願了,現在我們怎麼個行法,我們真信、真有願,怎麼才能往生?請看經文: 經【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段文非常非常重要,特別要記住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地方我略略的提一提,「善根」是親因緣,「福德」是增上緣,二乘人少善根,人天少福德,所以二乘、人天想生淨土不容易!第二句捨利弗以下,顯示正行。請看注解,蕅益大師的注,注子裡面給我們解釋得很明白、很清楚。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 這一段要看清楚,這是給我們解釋「善根福德因緣」。『菩提』是覺悟的意思,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到處參學,他所要問的就是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徹始徹終就是這兩個問題,一個是修心,一個是修行,就是這兩大問題。一個菩薩他在因地發菩提心,就是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之心,是覺心。覺心就是菩提正道,就是此地所講的『善根』。要是展開來細說,把它說詳細一點,那就是《梵網經》裡面所講的三十心、十地,《梵網經》把它一展開分為四十條,三十心、十地,那叫善根。 『福德』是什麼?《梵網經》下半部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五十八條戒就是福德。諸位要記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就想到《梵網經》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我們離開《梵網經》去找善根福德,那你要去查遍《大藏經》,慢慢去查、搜集。《梵網經》,佛是全把綱領都提好了,都擺在一起,善根也在此地,福德也在此地,你就曉得《梵網經》的要緊處。所以依照《梵網經》行,修持名念佛,這叫菩提正道。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親因緣」,這個人就有善根。「福德」是助緣,布施、持戒、禅定,這是講六度,六度在此地不必細說了,修這六種能夠幫助你菩提正道。諸位要記住,布施,你真正能放下了。布施是放得下,持戒是不作惡,禅定是不散亂;這個裡面還有忍辱,忍辱是你沒有瞋恚了;精進,你沒有懈怠了;般若,你不愚癡了。六度,他只說了三條,三條就包括了六條,這是圓滿具足六波羅蜜,以六波羅蜜為助行,正助雙修。 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如果念佛人一句佛號裡面具足布施、持戒,可以穩穩當當達到功夫成片,這是真的。布施,你放下了,持戒,你沒有惡念了,心清淨了,所以才能到功夫成片,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凡聖同居土。如果這句佛號裡面具足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你就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若是具足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所以六度是自修,念佛人要不修六度,要想功夫成就,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六波羅蜜是助緣。底下說明,先說明生與不生。 解【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白,『聲聞』是指阿羅漢,『獨覺』是指辟支佛,這是二乘的聖者。他們的定成就了,所以有九次第定,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他超出三界之外。雖然有這麼深的定功,他缺乏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是覺,他還是不覺。他為什麼不覺?諸位讀《楞嚴》就曉得,《楞嚴經》說得很好,「內守幽閒」,你們知道他毛病在哪裡?內守,守就是什麼?執著。這一守就是迷、就是不覺。所以諸位要曉得,阿羅漢、辟支佛,我執沒有了,他有我執他不能得九次第定。所以三界之內四禅八定,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他的病就是我執沒破,所以這個定不圓滿、不究竟。聲聞、緣覺,我執破了,法執沒破,所以內守幽閒,菩提覺性不能現前,所以他不能生淨土。 他如果回小向大,他善根就現前了。他一回小向大,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生同居土;他的條件,因為他已經得一心不亂,已經得事一心。所以他要是不肯回心,就是不肯放下他的堅固執著,這種障礙是他自己障礙自己。菩薩道上沒有外面境界能夠障礙你的。像前面跟諸位提到過的四魔、八魔,都是自己折磨自己,沒有外境能夠折磨你、能夠障礙你,你要說外面境界來折磨我、障礙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仔細去想想,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折磨!你之所以受折磨,是因為你沒有放下,你要是放下了,逆境也好、順境也好,不管什麼環境都好,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環境都好修行,什麼環境都是菩提道場。我們看看《四十華嚴》,你看看那諸善知識,有在逆境、有在順境,有的是佛境界、有的是魔境界,他不都成佛了?哪有障礙?順逆皆自在。這是說二乘人,他就是不能夠破法執,所以善根少是對他說的,福德少對人天講的。 『人天有漏福業』,人天縱然是修五戒十善,六度萬行,他的目的都是求福報,沒有在生死上想到。換句話說,他沒有想了生死,沒有想出三界,沒有想去求無上菩提,他只想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福壽康寧,他求的是這些,所以說他福德少。這些東西能不能求到,能求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在世間縱然做到摩酰首羅天王,天王福報還有盡的時候,這是福德少。多福德的人,他福德是享不盡的,那個福德叫多。福德有止盡的,這個福德就不算多,就算是少。 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前面講了,圓證三不退,那個福德太大太大了。所以我們在因地如果學佛,念念都為我們現前來著想,這個福德就少,對於往生西方就造成障礙。如果念念求生淨土,現在這個世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放下,一概隨緣,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福德多!我沒有什麼計較的,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一心一意只求生淨土,只求早一天往生淨土,這個娑婆世界看穿了、住夠了。想度眾生,前面說過了,先到西方世界去學本事,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普度眾生,這個功德才能圓滿。這叫做多福德,這是往生淨土的條件。 解【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這是大師結歸,我們要想具足善根福德,就是剛才講的,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是講你真正得生淨土的理由,你為什麼能夠生?換句話說,你是確確實實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信願執持名號』,是這個法門的三資糧。「資」,好像我們做生意,資本。你沒有資本就不能做生意,「糧」是糧食,維系我們生命,不能夠缺少。在古時候出門旅行要帶旅費、要帶干糧。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具備旅費,也要帶著干糧。這是什麼東西?這個旅費、干糧就是信願行,要具足這三個條件。 要信,前面講過,我們的心性不可思議,心造法界,西方極樂淨土在我們心內,不在心外。西方淨土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自己變現,自己要求生,那有什麼困難?第二要發願,要發菩提心,要發覺心,菩提心就是覺,事事物物都不迷!要二六時中執持名號,這個叫正修。正修之外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遇到就要修,以六度莊嚴淨土,我們回向偈裡常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以信願行與六度來莊嚴佛淨土,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散心稱念,善根福德都不可稱量,何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德那更是無比,更是不可思議。這是講到信願,「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圓瑛法師在這一段意思裡面,引用《大智度論》裡面講的「五菩提心」,發菩提心念佛,這個意思非常的圓滿,也是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曉得的。但是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留到下一次我再把它補出來。今天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