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一章(1984)
請掀開經本二○二面,倒數第二行。 解【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 前面講到三不退,這個都是佛法裡面非常殊勝的法門。這一段再給我們解釋『一生補處』,這是說最殊勝的成就。所以學佛真正對這個法門體認了,就可以將一切法門統統放下。實在說,任何一個法門要想成就都要歸到淨土,如果不歸淨土,決定不能有圓滿的成就。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之後,是真正對它體認,肯定了,從此以後再沒有懷疑,可以安心的將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古人所謂「一尊佛像,一部經典」。一尊佛像就是阿彌陀如來,一部經典就是一部《阿彌陀經》,再「一串念珠」就足夠了。這一生決定圓證三不退,往生西方一生決定證得補處菩薩。 補處菩薩就是成佛,佛位是在教化眾生地位上建立的,佛是眾生的本師。就好像一個學校的校長,如果他不在這個地位,他就叫補處菩薩,譬如這個人他有資格做校長,他坐校長這個位子上,我們就稱作佛,他沒做校長了,我們就叫他做補處菩薩。可見得補處菩薩與佛是一不是二。「一生補處」就是一生成佛,這個成佛是成圓教的究竟佛果。所以佛法在這個地方才叫做究竟圓滿。 大師在此地舉出兩位例子,像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極樂國的人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普皆就是普遍完全都是『一生成佛』,就是一生證得補處的地位,一生成佛,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這是三種不退轉達到究竟圓滿,人人必定實實在在證得補處。這句是解釋前面所講極樂世界人民,為什麼普遍都是一生成佛。『其中』這是講極樂世界,特別是指的凡聖同居土,上三土就更不必說了,凡聖同居土裡面『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這是極樂世界的人和。所以我們讀這部經可以看到天時、地利、人和,在西方淨土完全具足。這樣的地方我們要是不去,我們到哪裡去?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今天我還跟常住大眾說,我們一定要念佛,天天要念佛。我們在佛七當中所講的開示,多半是引用蕅益大師的教誨。他老人家勸我們不要參禅、也不要學教,死心塌地的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決定成就。我們希望能利用這個時間,天天念佛。實在是沒有時間,星期六,星期六大家下午都有時間,我們星期六下午念兩支香,晚上大回向,也是很好,我們自己做,同修們有時間的歡迎來隨喜。兩個月或者是三個月,我們打一次佛七,這一次的佛七算是很不錯。但是我們領眾的幾個同修,在法器上、唱念上,還是不太熟悉,希望下一次都能夠熟練,我們的佛七就打得更圓滿。這是說明這個處所,我們要下決心,快快的成就。 解【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這也是提示我們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的超絕。在如來四十九年教學之中,所講一切經論,的確只有《華嚴經》講得最圓滿,無論是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都是非常非常的圓滿。其余的經,無論在理論、方法、境界都是講了一部分。 他『一生圓滿之因』,確實在淨土。末後「入法界品」,最後的一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才圓滿。我們對於本經真正體認了,還是從講《華嚴經》而得到的,才真正的明了。《華嚴經》到末後,以善財童子做為一個修行的示范,一個榜樣。就是將《華嚴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把《華嚴經》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而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一開始就是講的念佛法門,開始在《四十華嚴》裡面是德雲比丘,他來代表,教給善財童子是念佛法門,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從這個上面來看就曉得,華嚴教學是以念佛為主,徹始徹終。 當中五十一位善友代表的八萬四千法門,禅、教、密、律都有,代表這些法門。而這些法門到最後要不歸到淨土,不能圓滿成就,這是諸位一定要了解的。你參禅也好、你學密也好,最後如果不歸到淨土法門,不能圓滿成就。可是念佛法門最特別了,它可以不必修任何法門,因為它是徹始徹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到,不是說這個念佛法門還要加上禅、加上密、加上律,還要加上許許多多,不需要。在《四十華嚴》裡頭一定要把這個門道看出來,我們才真正有了收獲,真正有了心得。一句佛號念到底,死心塌地,不做第二個念頭了,我們這一生就成功了。你念《華嚴經》,這個功德就圓滿了。 《華嚴經》就是教你死心塌地老老實實的念佛,《華嚴》裡教學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圓滿,念《華嚴經》就可以打上一百分了。大師在此地特別指出來,指出這一段。普賢菩薩不但是教善財,而且是教華藏海會諸菩薩,這才是顯示出一生圓滿成佛的因緣。所以這部經表面上看起來是勸善財童子一個人,其實善財童子是代表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們對這一點要多想想,一定要得到佛講《華嚴》的真實義。像開經偈裡面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就是教我們念佛,直截了當的修一心不亂。 華嚴三聖,毗盧遮那如來是代表法身理體,那個不必說。所以《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法身不說法。從體起用,那就是菩薩,所以經典裡面統統是菩薩說法。菩薩說法是代表毗盧遮那如來說法。而《華嚴經》是以兩大菩薩為主,文殊、普賢,這是與毗盧遮那佛號稱為「華嚴三聖」。而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也是發願往生淨土。「行願品」裡面偈頌說得很明白,「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諸大願」。像四弘誓願,普賢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才能夠圓滿成就。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這個偈子,二○四頁,圓瑛法師講義統統都記錄下來,諸位可以參考。這是文殊、普賢都是求生淨土,何況我們?十方三世諸佛剎土菩薩眾當中,沒有能夠勝過文殊、普賢的。我們看了這些菩薩們的往生,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怎能不發願? 解【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這幾句話可以能夠看出,蕅益大師的苦口婆心。他老人家是非常的感歎,博地凡夫,見思煩惱一絲毫都沒有斷,他能在一生當中證得補處,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一切經論裡面所沒有的,一切法門裡面也沒有的,所以稱之為『奇倡極談』,非常奇特的這種提倡,極妙的談論,這真正是像《法華經》裡面講的一大事因緣,『不可測度』。一大事因緣,一是一生成就,一是一心不亂。從凡夫就能證得補處菩薩,這是大事! 平常人修行是落在階級裡,一步一步的去提升,生生世世、無量劫才能修成,這個法門一生成就。我們求生淨土是一生,生淨土之後成佛也是一生,沒有第二生。華嚴海會的諸菩薩,他們之所以能一生成佛,也是靠《阿彌陀經》。剛才跟諸位提到《四十華嚴》裡頭,我們所見到的這個情形,善財童子一生成就,五十三參就是日常生活,歷事煉心。我們平常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所接觸的一些環境、人事,那就是五十三參。在這個裡面抱定宗旨,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切境緣之中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絕對不動搖念佛這個信念,絕對不叫念佛的功夫被環境打斷,他一生成就了。 所以真正選定這個法門,沒有人能障礙你。他能障礙你的身,不能障礙你的心,你心裡頭佛號不間斷。無論是逆境是順境,只要這句佛號不間斷,就是一生成就。所以其他的法門有魔障,這個法門魔不能障礙。其他的法門一生很難成就,這個法門古德跟我們說的「萬修萬人去」。這樣殊勝的法門,這樣奇特的法門,很可惜,『天下古今。信鮮疑多』,相信的人太少了,懷疑的人太多了。真正是可惜!所以不通達,不真正體會到這個法門的人,他不曉得,他糊裡糊塗,真正通達明了這個法門,沒有不替眾生惋惜的。講什麼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說得好聽而已,不能成就,要成就只有念佛。 所以印光大師在靈巖山辦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叫常年佛七。他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年有三個月的精進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是念六支香。你看看靈巖山的課誦本,它沒有佛事,也沒有講經,也沒有法會,一年到頭統統打佛七。給我們做了個典型,做了個榜樣!那個經教不通,行,不需要通。選定這個法門,等於《華嚴經》畢業了。說老實話,《華嚴經》不是從頭到尾學完叫畢業,也不是把這部經講完就叫畢業,講到你真正了解念佛法門,真正體認念佛法門,決定不改了,你的《華嚴經》就畢業了,念《華嚴》的目的就在此地。 假如你把《華嚴經》聽完了、講完了,你對於這個念佛法門還半信半疑,你那個《華嚴經》不及格,雖然講完了也不及格,你畢不了業。《華嚴》裡面畢業沒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丟掉了,什麼都放下了,就《華嚴經》畢業了。《華嚴》是根本法輪,《華嚴經》畢業了,就一切佛法都畢業了。幾個人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我們這部經本,到今天差不多結緣都送完了,所以這次發起再印,諸位懂得這個意思嗎?一部就夠了。我們發心是從《華嚴經》來的,這才曉得送人這部經就是送《大藏經》,比送《大藏經》的價值還大。我們為什麼要印這部經?這一次當中兩篇換掉是因為什麼?裡面《阿彌陀經講義》跟這個地方重復,所以把它換掉,換成《西方公據》,再附上《釋門法戒錄》。我們有這一本,這一生就夠了,不需要再第二種。這部經印出來之後送完了,我們再印這部經,我印經都不打算再印第二種,選定了就是這一種,提倡的就是這一門。我們講席研究討論的是這一門,我們行門就是念佛。一個人也念佛,大眾在一起也念佛。 『辭繁義蝕』,這句話是對於李長者《華嚴合論》而說的。李長者是很了不起的人,他在注解《華嚴經》裡面曾經說到,西方世界是權,華藏世界是實。他說得很多的一大串道理,所以有很多人讀《華嚴合論》之後懷疑,對於淨土法門懷疑,所以真是注疏講演百密一疏。也許他當時是有為而說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對後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這句話是特別對他說的。 底下大師說:『余』,我,『唯有剖心瀝血而已』,以這樣沉痛的心來告訴後學,告訴大眾,這個法是真實法。淨土法門在中國,從東晉廬山遠公提倡以來,歷代無數的蓮友,在家、出家,成就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要懷疑,那是自己錯過了因緣,自己誤了這一生。再看底下的經文: 經【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一段是講上善俱會。具有殊勝因緣增上的功德,也是剛才所講的,人和之樂。極樂世界不但都是善人,沒有一個惡人,都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能夠選擇這個法門就是上善,能夠選擇這個法門就是上智。如果不是上智,不是大福德、大因緣,他不會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要解》。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 這是特別給我們說出上善。這個上善直接指出,前面所講「不可算數」那些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菩薩都這麼多了,羅漢、菩薩的數目就可想而知,必定是更多。這一段是特別勸勉我們,應當發願求生淨土。不但蕅益大師剖心瀝血,本師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如是?叫著捨利弗,告訴他、勸導他,就是勸告我們每一位同修,捨利弗是我們的代表人。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引用「行願品」裡頭一段話,這是我們應當要牢牢的記住。這一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在將死的時候,身體逐漸逐漸就敗壞了,四大分散,連身體都帶不走,何況身外之物,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帶走的。正是古人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 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暫有的,不是你永久有的,你一樣都拿不走,只是業隨身。你造的善業,你來生得三善道的果報,你造惡業,來生得三惡道的果報。如果你發願求生淨土,這叫願王,你來生必定生淨土。由此可知,發願求生是我們今天第一樁要緊的事情。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等覺菩薩,像我們所景仰的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我們跟他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等於他是前期的學長,他是老學生,班級高,我們這個班級低,都是同學的身分。佛教導我們,菩薩幫助我們,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這樣的因緣,才能夠得到一生成佛。 解【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 那些補處菩薩,他們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當然是太殊勝了。在他方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凡夫見不到聖人,聖人也不常與凡夫在一起。唯獨西方世界,凡夫跟聖人打成一片,沒有階級身分的分別。 解【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 這是講一般的,一般實聖怎麼講?這講小乘。譬如阿羅漢、辟支佛,這是實實在在的聖人。他還有漏,他為什麼有漏?見思煩惱是斷了,如果從見思上說,他證得無漏果了,如果從無明上來看,他還是有漏。三賢十聖菩薩,根本無明沒有斷盡,都還屬於有漏。『權聖』,權是講權巧方便,它是指實報土、寂光土裡面這些法身大士,以權巧方便示現在人間,所以凡夫可以與聖人同居。剛才講了,雖然同居,不是常常同居。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也常常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雖然示現,必定是要有一種特殊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遇得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到的。 現在實在講是年頭不對了,學佛的同修要提高警覺。凡是佛菩薩示現,化身到世間來,身分一暴露一定就走,就入滅了。我們俗話講他就死了,他就不在世間了,身分暴露了。沒有說身分露了,還住在世間,沒有這個道理。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人家一知道他是阿彌陀佛,他走了、圓寂了。豐干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再來的,你看身分一露的時候,三個人都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沒有說露了身分還住在世間,沒有這個道理。我們不要被人欺騙了,他要說他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你問他:你為什麼不走?你要是不走,你拿著佛菩薩這個名號在此地招搖撞騙。他如果是馬上就走了,他是真的,一點不假。他要走不了,那就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你說他,他死不承認,絕對不承認,我們印光大師就是這樣。你們看看印光大師《永思錄》,是有一個居士,是個學生,年輕的學生,他們一家都不信佛,他於佛法有因緣,他晚上作夢,夢到觀世音菩薩告訴他: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你應當去親近他。他就問:我又不曉得大勢至菩薩是誰?觀世音告訴他:印光法師,他住世還有四年,他還有四年他要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人醒了之後,就感覺到很莫名其妙,家裡的人都不信佛,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印象很深,他作過夢,那個人好像是觀音菩薩,他自己也說他是觀音菩薩。 他就向佛門裡頭打聽,問問學佛的人,知不知道有個大勢至菩薩?問了好多人都不曉得,不曉得有大勢至菩薩。過了好幾個月,遇到一些念佛的內行人,再問他們,佛門是有一個大勢至菩薩。再問有沒有印光法師,就有人知道。這印光法師在普陀山,最近到上海打佛七,真有這麼回事情,他全家人就找到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問他怎麼來的?他就告訴他夢裡的事情。老和尚把這個人臭罵一頓,不准胡說八道,他以後就不敢講了,他們一家人也皈依了。果然四年以後,印光法師圓寂了,圓寂之後他才把這個事情發表,印光大師決定不承認。可是他是真真實實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聖人與凡人不是普遍的同居,不是人人都有親近的機會。 解【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 『實聖』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得果位之後,多半不要這個身體了,入無余涅盤,自己把這個身體燒掉,不要了。權教菩薩他住世是沒有期限的,他是為眾生,眾生親近他的多,願意跟他學,他就多住幾天。不願意跟他學,不肯聽他的話,度化眾生的機緣盡了,他就走了。這是講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沒有了,應也就沒有了。這個時候聖與凡,聖人往上升,凡夫往下墮落。聖人離苦得樂,凡夫六道輪回。還是避免不了『苦樂懸殊』,這是『暫同,非究竟同也』,不像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同,不是暫同。 解【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這幾句話意思是說天上人間,都是說的道場。因為我們娑婆世界,天上人間都有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裡面第四層,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彌勒菩薩住在那個地方。第四禅天有五不還天,我們曉得四禅有九天,除了凡夫三天之外,有一層外道天,叫無想天,還有五種叫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在那裡修行,在那個地方講道。所以天上是指這些凡聖同居土。凡間,我們地球上就是凡聖同居土。『見聞者少』,像慈悲三昧水忏裡面,悟達國師所見到的迦諾迦尊者,他有緣能見到,別人見不到,那是在四川一個山上。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大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大聖竹林寺,別人沒見到。所以說「見聞者少」,不是很多人都見到。 『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這是講有這麼一個機會見到,見到的時候能夠親近他、能夠跟他學的人幾乎沒聽到過。四祖法照禅師見到文殊的時候,在文殊菩薩會上聽了一次經,聽完之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器很鈍,業障很重,問他修什麼樣的法門為妥當?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他一問怎麼個念法?他就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離開之後再回頭去看,那個寺廟沒有了,一片荒山。所以要想親近、常跟菩薩學,不容易!這是說明即使有幸見到、聞到,要想親近、要想跟他學,不容易。 解【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前面所講佛前佛後,這一段所講的佛住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菩薩、羅漢、辟支佛很多,雖然多,數目之多,也不能普遍全世界。像本經所講,這個講經的處所,是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在這個地方講了不少經,住了不少年,而捨衛城裡面見過佛的,聽過佛說法的人,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算是很多了。另外有三分之一,曉得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教化眾生,可是沒去過,沒見過面,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有這麼一個事情,他沒機會接觸到。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曉得,那個時候沒報紙,沒有廣播,佛在捨衛國住那麼多年,捨衛國的人居然有三分之一是不知道,何況更遠的地方,更遠的城市、村莊。 所以大師在此地說,那些菩薩、聲聞、緣覺『如珍如瑞』,像珍寶,像祥瑞一樣,不普遍。即使是有,不普遍,『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那個眾星,晚上看星星是遍滿的,微塵是遍滿的。這些菩薩們,這些聲聞、緣覺不能像微塵,不能像眾星。這些話是反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講這些菩薩、聲聞、緣覺,就是一生補處菩薩,都像眾星、像微塵遍滿。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這是講當年佛在世,菩薩辦菩薩的事業,羅漢辦羅漢的事業,凡夫在這個世間,各人有各人的行業,彼此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是念佛,大家都一樣。天天都討論佛法,大家也是一樣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裡行業只有一種。不像我們這個世間行業有許多種,你念書有許多科系,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科系,只有一個行業,那是修念佛法門。這句佛號一定念到成佛,這句佛號一定念到見性,這句佛號一定念到般若智慧現前,成就萬德萬能。這是在任何佛國土、任何法門裡頭,都找不到的。他方世界那些諸菩薩們,每一個人學的東西不一樣,所作所辦不同。 彌勒菩薩專門修唯識的,有的菩薩專學般若的,八萬四千法門,各人有各人的行門。你們看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各人修各人的,它不一樣!你跟他志不同道不合,就沒法子同住。我們要不想學唯識,你跟彌勒菩薩就格格不入,自然就不同住。可是彌勒菩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念佛。為什麼?《華嚴》末後所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要是不念佛,他那個唯識不能夠究竟圓滿。他要想他那個法門究竟圓滿,還是要念佛。五十三參不是把這個道理明白的給我們顯示出來了?無論哪一個法門,要想究竟圓滿,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彌勒菩薩他也想究竟圓滿,所以他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常常去,不去不能圓滿,這是我們必定要記住。 解【今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埙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特別是第一句,『今』是講我們現在,『以無漏不思議業』,這個太殊勝了。凡夫不生淨土,要想成就無漏不思議業,那到阿羅漢以上才能做得到。阿羅漢是漏盡通,證得無漏,阿羅漢以下的都沒有分。可是發願求生淨土的人,一往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無漏不思議業。他的見思煩惱沒斷,怎麼能稱無漏?這個稱無漏是因為他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稱之為無漏不思議業。煩惱雖然沒斷,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絕對不起現行,不起作用,雖有也等於沒有。我們真正發願,死心塌地,決心求生淨土,你念頭一下,決心一下,也等於往生。為什麼?這一生決定往生,不會再有猶豫不決了,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現在所修行的,就是無漏不思議業。這是諸位要記住,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心、這個念、這個行持,就叫做無漏不思議業。所以這個小注裡面講,「多善根福德因緣」。 『感生俱會一處』,這是感應,與阿彌陀佛感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小注裡面講,「得生彼國」。到那裡去之後,跟這些補處菩薩『為師友』。剛才說過,大家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是同參道友。他的道學比我們都高,隨時可以指點我們,這又好像是我們的老師,是以學長的身分幫助我們,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們是這樣的關系。 底下這一句是比喻,『如埙如箎』,這個比喻就好像非常要好的兄弟一樣。「埙箎」是樂器的名稱,是古代的樂器,現在已經沒有了。《詩經》裡面有所謂「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就是兄弟兩個人,在一塊吹樂器唱歌,形容他弟兄的和睦,不相捨離的意思。大師以這個比喻來形容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跟一般的人民。譬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這些補處菩薩就像非常好的兄弟一樣,形影不離。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緣。確實他方世界無論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都找不到的。如果我們連這個意思也不能夠體會,那是業障。體會了要是不能發心,那是愚癡,那太可惜了! 『同盡無明。同登妙覺』,這兩句話是說我們自己與這些補處菩薩們,斷盡無明才成佛。我們從凡夫地要斷盡無明,這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而這些一生補處菩薩,他們陪同我們一道,同盡無明。正是佛法裡面所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至極,一個人都不捨。你雖然是下品下生,補處菩薩他一定要帶你,要領導你,一直把你帶到成佛,你成佛了,他也成佛了。「妙覺」就是成佛。「同盡無明」,這句講的功夫。「同登妙覺」,這句講的果位。這是真正「一生成佛,圓滿三身,圓顯四智」。如來果地上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大用,到這個時候都圓滿,而這個時候,這是真真實實給我們說的一生成就。 希望我們同修對於今天講的這段經文,這個意思要牢牢的記住,要細細的去想一想。不辜負如來的苦口婆心,不辜負蕅益大師剖心瀝血為我們詳細的陳述。而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到真實不可思議的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阿弥陀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