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八章(1984)


 2015/8/7    熱度:962    下載DOC文檔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四面,第二行。

  解【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這是大師給我們解釋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以及彼國的人民壽量,都是無量無邊的。經文裡面所講的無量,實在說二種意思都具足,前面我們看得很清楚,法身是說不上這個壽命,它是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那是真正的無量。應身是隨一切眾生的機緣,所以它是有量的。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壽命八十歲,這有量的。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是有量的,實際是無量,因為佛與大菩薩們,他隨類化身,他所化的身,壽命的長短是可以自在的。

  既然自在了,為什麼不示現一個很長的壽命?釋迦牟尼佛何必要示現涅盤?一直活到今天他也做得到!那不是很好?讓我們未法時期都能夠親近佛身了。好是好,毛病也就太多了。為什麼?一看到佛很景仰,都把他當作神去看待,你能活三千多歲,我們不行。我們怎能比得上你?佛所給我們講的那些道理、方法,我們都不能相信,都不能夠接受。所以,佛一定要示現跟我們大家的壽命差不多,然後告訴我們那些理論、方法,我們人人可以修學,各個都能成就。佛滅度之後,我們對於佛法格外的珍惜,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功德利益。

  今天這一段給我們說明『阿僧祇。無邊。無量』,都是古印度數學上的單位名詞。圓瑛法師在這個講義裡面,將印度十大數列舉出來了,這個十大數,第一個就叫阿僧祇,至於一個阿僧祇是多少?諸位可以去算算,我的算術很不行,我也不耐煩算這個數目字,這個數目字太大了,是可以算得出的,怎麼個算法?我把這個講完之後告訴諸位。第二個大數就叫無量,無量是多少?是阿僧祇個阿僧祇,它這個是倍倍相乘,不是說十個阿僧祇就叫一個無量,不是的,它是阿僧祇個阿僧祇,就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就叫一個無邊。無邊個無邊就叫一個無等。底下諸位在字幕上可以能看到,我就不必一個個去說了。這個無等以後就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最後一個是不可說不可說。

  諸位要是耐煩去算,這些數目字是在《華嚴經》,就是在《四十華嚴》,《八十華嚴》裡面也有,「根自在主童子章」,在這一章裡面,他是把印度數字從個、十、百、千一直講到不可說不可說,總共有一百六十五個單位,前面幾個是十進數,到後面有一百四十四個單位都是倍倍相乘,在《華嚴經》「根自在主童子章」,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看。

  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教主跟人民的壽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所以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法緣盡的時候,他老人家還要涅盤,涅盤之後,觀世音菩薩就示現成佛。經上告訴我們,觀音菩薩成佛之後,他的佛號叫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那個地點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的好處,沒有像法也沒有末法,阿彌陀佛一滅度,觀音菩薩馬上就成佛。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永遠是佛住在世間,不過在那個時候,那個世界不叫極樂世界,叫做眾寶普集莊嚴世界,諸位要曉得是一個名一個地方,只是換個名稱而已。像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我們都住在黃河流城、長江流域這一帶,可是在歷史上不知道改了多少國號,還是一個地方,還是我們這一個民族,換了多少皇帝,改了多少國號,還是這塊土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觀音菩薩示現成佛,那個壽命也是無量無邊,但是依舊是有量的無量,將來觀世音菩薩滅度,大勢至菩薩就示現成佛,大勢至成佛的德號叫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壽命也是無量壽。

  上一次給諸位提起過,這個地方說的是應身。如果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也許有人要問,這個壽命是有量的無量,那我們要去干什麼?到那裡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你要這麼想法,就大錯特錯,為什麼?世尊在經論裡頭常常告訴我們,凡夫從初發心一直修行,修到如來地,都是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西方世界的人民是無量壽,就算是一個無量,阿僧祇個阿僧祇,問問你,你有沒有成佛?三個阿僧祇就成佛了,阿僧祇個阿僧祇,你還不能成佛,沒這個道理!決定成佛了,成了佛之後,你的報身是真的無量,那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無量的無量。你的應化身跟阿彌陀佛一樣,那是有量的無量,這是那個地方的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了。

  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有量也。】

  這一段好懂,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佛菩薩應化在世界,必定與那個世界人民,示現同樣的壽命,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跟阿彌陀佛大概是相差不多的。我們現在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是好時候,為什麼?阿彌陀佛那個世界成立到現在不久,經上講的才十劫。這個十劫在我們凡夫眼睛看,不得了,這個十劫是大劫,十個大劫這個時間好長!可是要跟極樂世界壽命一相比,那個十劫仿佛我們這邊人生百歲,開幕才十天。你說這個因緣殊不殊勝?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剛剛開幕不久,正是好時光。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各個都是元老,都是老資格。

  解【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這是大師再為我們解釋,世尊何以在無量裡面單單提出『光壽』,這二樁事情再說明。此地說得非常之好,諸佛菩薩本來沒有名號,名號都是隨著眾生建立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非常非常清楚。像最近我們讀「普救夜神」這一章,他是代表四地菩薩。他給善財童子敘述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遇到許許多多的佛,因地裡面是以種種不同的身分,而這些諸佛他都恭敬承事供養,當然佛也給他說法。佛所給他說的法門,每一尊佛講的經的題目不一樣,可是那個經的內容是一樣。一樣的內容,能夠建立許許多多的題目,為什麼有那麼多題目?因為經本來沒有題目,佛本來沒有名號,佛的名號是因眾生機感而建立,經典的名稱也是因為眾生需要而建立,沒有一定的名詞。

  這個地方要曉得,『生佛平等』,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能夠體認這個道理,在這一生修學就不會空過,一定有成就,最難的是平等。我們這幾天大家在一起結期念佛,要怎麼樣去念才真正得力,才有成就?這是用功關鍵的所在,我們不能不曉得。有人念佛七天當中念到一心不亂,有些人念佛在七天當中造許多罪業,你們看灌頂大師《大勢至圓通章疏鈔》,他後面說得很清楚,念佛他舉了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最上乘的,念佛的成佛了,最下的念佛的念到阿鼻地獄去了,果報不一樣,都是念佛。所以我們要曉得,為什麼有人念佛能成就,有人念佛不能成就。念佛道場在一切道場裡面是最為神聖,我們應當有無比的虔誠恭敬心來修學,莊嚴佛道場。回向偈講「莊嚴佛國土」,我們怎麼莊嚴法?

  懈怠、放逸都是造業,所以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求的是這個。你要求一心不亂,在念佛過程當中唯有一心,這個一心,就是一念,一句阿彌陀佛。繞佛的時候是阿彌陀佛,止靜的時候還是阿彌陀佛,不能說一止靜,佛號就沒有了,念太累了,休息休息,那就錯了,你的功夫就中斷了。止靜的時候雖然不出聲,心裡面的佛號決定不中斷。這支香完了,底下一支香當中有休息時間,佛號還是不能中斷,沒有必要的話就不必說。我們道場地方太小,應當是佛七結期念佛這七天,大家都住在一起,日夜功夫都不間斷,才能收到效果。效果裡面最殊勝的就是有堅定的自信心,真正的了解眾生與佛是平等的,佛教我們這個法門,就能夠達到與阿彌陀佛、與十方如來,成就同樣的智慧德能,就這一句佛號就能做到。平常我們要是以這個話來勸人,誰能相信?誰肯接受?

  我們這個道場,這些年來講過《彌陀經疏鈔演義》、講過《彌陀經要解》,大家聽了這麼多年,現在給你講這句話,相信!即使懷疑也總不至於反對,大經大論說了這麼多。不反對、不懷疑了,還不行,一定要深深的相信,一定要依教修行。修行裡面有個秘訣,古人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雖然佛祖一再給我們開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的淺深」,這個話沒錯。可是有些人誤會了,他認為我信,我真肯去,大概我這個沒有問題,將來一定去得成,我不念佛沒有關系,頂多品位低一點。所以他就放逸、懶惰懈怠,這是誤會!沒有把佛祖這個意思搞清楚。你雖然有信有願,你究竟信到什麼程度?如果你不用功,如果你還不能放下,我可以說你那個信是沒有根的、是動搖的,你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願,真信切願沒有不發憤努力的,這個實在是自欺欺人。

  當臨命終的時候,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去不了,那就是麻煩、就是個累贅,為什麼?有一樁事情沒放下,你的念就不一,所以你的功夫就不得力。這個法門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成就,必須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你念頭自然就歸一了。所以古德修行,他自己住的房間一尊佛像,不供第二尊,供第二尊怎麼樣?念就不一了。看了阿彌陀佛,旁邊還有觀音菩薩,念著阿彌陀佛想著觀音菩薩,二念了,這就叫打閒岔。經書只有一本《阿彌陀經》,決不放第二本書,看了第二本書,這個書我還沒念完,妄念又起來了,那叫妄念,那叫貪愛,世間法的貪愛,阻撓你往生。出世法裡頭有一樁貪愛,一樣也是障礙你這一生的往生。所以佛像不能供多,而且你供的那個佛像最好就是那一尊,走到哪個地方都隨身帶著,不要更換,為什麼?觀想容易成就,心容易一。我們看了阿彌陀佛,我們佛堂就掛了好多尊阿彌陀佛,每一尊阿彌陀佛都不一樣,叫你看得,這個也不錯,那個也很好,你看看你的心如何能專一?這麼多的像都是給那些愛好人,你喜歡哪一種你就選擇這一種,你一生就拜這一尊。

  在過去蘇東坡居士在世的時候,他就是有一幅畫像,阿彌陀佛的畫像,他走到哪個地方他都帶到哪裡。這畫像裱起來,卷起來,走到哪裡帶到哪裡,人家問他,你這是什麼東西?他告訴別人,這是我的西方公據,西方公據是他說出來的。因為一尊像的時候容易息心,常常換這個佛像,你的觀想就不容易成就,不容易得一心不亂!所以諸位要好好的去選擇,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佛像,你就供養那一尊。也許你、我家裡供養好多神像、佛像、菩薩像,那我怎麼辦?統統請出去,誰要就送給誰。現在有好多寺廟裡頭,人家供的佛像都往那裡面送,也可以送去。但是別送圖書館,圖書館佛像已經夠多了,你送到別的地方去。

  這一點我在此地特別貢獻給諸位,經本最好也用一本,就是自己讀的本子,走到哪裡帶我自己讀的本子,再有好本子我也不愛,我這個本子用習慣了,就是這個本子。我這個佛像,我天天拜他、年年拜他,走到哪裡我也帶這一尊佛像,再有更莊嚴的佛像,我可以看看欣賞欣賞,我還是拜我的老佛像。這個心不要被外緣牽著走,你才有成功的希望。有些老同修都曉得,我拜觀音菩薩,我選的觀音菩薩的佛像就是這一張。這次我從美國帶回來的,就是九蓮觀音像,我們也印了很多,可是我還是拜以前的老佛像,決定不改換。障礙一心最大的就是貪瞋癡,對於出世間法,也得把那個貪心斷得干干淨淨,我們自己這一生才有往生的希望,不要再給自己找麻煩了,不要再給自己增加障礙了。

  諸位同修,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念佛人,生生世世都沒能往生,原因是什麼?念沒一,沒有能專一,貪愛沒有把它斷干淨,沒斷干淨。念沒有專一,縱然是有信、有願、有行,三資糧具足也不行。我希望同修們,這幾天當中我們好好來用功,真正抓到用功的要領,放下萬緣,如果在這個七天當中,得到一個功夫成片,那就很有受用,可以說這七天就有真正的成就,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相己。大師在本經前面告訴我們,「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可見得這個信不簡單!如果把這六條也展開,恐怕他一條都沒有,所以他信的是什麼?信的是一句空話而已,不落實際。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千萬不要發生誤會。

  解【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示,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這個法門相比,有幾個人曉得?你要是修行,親近佛菩薩,你親近一尊佛,就不能親近第二尊佛,親近一尊菩薩,就不容易去看第二位菩薩。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邊剎土,等於說你都生了。《華嚴》裡面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西方淨土才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見了阿彌陀佛就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是在其他一切經論裡頭所見不到的。

  我們在講席當中,屢次的提醒諸位同修,要牢牢的記住,阿彌陀佛在因地最初發心修行的時候,發四十八願,而後生生世世精進不懈。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他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他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大千世界,親近過二百一十億尊如來,他今天成佛了。由此可知,他的法緣多麼殊勝,太殊勝了!所以一往生西方,只要是阿彌陀佛的弟子,無論哪一個世界,無論哪一尊佛,都歡迎、都歡喜。為什麼?他跟阿彌陀佛的交情太好了。阿彌陀佛的學生,那就跟自己的學生一樣,沒有分別,所以到處受歡迎。何況還有彌陀神力加持,一念之頃就可以周遍法界。如果說是在他方世界,那你得要到地上菩薩的程度,才能得自在,才能夠有這種受用。但是在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哪怕是下品下生,他就有這個神通、就有這個受用,這是不可思議!所以像這些開示,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記住,才真正明了西方世界的殊勝,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捨這個法門而不肯修學,都叫自己誤了自己的大事。

  解【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前面是講光的德用,這裡講壽。前面說過,由於壽命無量,無量阿僧祇劫,這麼長的壽命,在修行就是從凡夫地到如來的果地,有這個時間足夠了。但是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不能有二尊佛,好像一個學校只能有一個校長,不可以有二個校長,底下人怎麼辦?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他自己的成就跟佛完全相等,沒有兩樣,只是不在佛位而已。佛是一個教主的地位;換句話說,人人都有資格作教主,都有這個資格,所以西方世界補處菩薩就太多太多了。也許諸位要懷疑,菩薩都到了補處菩薩,沒有地方去補佛位,這個也很煩惱。如果有這一念,他馬上就掉下來是凡夫,為什麼?他有妄想、他有執著,就變成凡夫。佛心清淨,決沒有這一念。

  這些補處菩薩常常也示現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你們看觀音《普門品》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哪一個地方眾生的因緣成熟,他們希望佛給他說法,菩薩到那個地方就示現佛的身分,八相成道,示現佛的身分來度他們。這種能力圓教初住菩薩就具足,何況等覺菩薩!所以在十法界利益眾生,游戲神通自在得不得了,決定沒有煩惱,得大自在。在我們這個世界要想成就,不簡單,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

  在這個世界,縱然你證得須陀洹果,我們不要講大乘,大乘難,講小乘好了,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須陀洹果見道位,小乘見道了。見道而後修道,修道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七次往返這個時間算起來也是天文數字,才證小乘阿羅漢,一生不能成就,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占了大便宜,因為它的壽長,它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自古以來稱之為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時候,也是當生。這種殊勝,這種便宜,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要捨棄不學,是真正的愚癡,所以諸位如果真正下定決心要選擇,選擇這一門就夠了。

  我底下想印經,我這幾天在考慮,下面印的這部經,分量跟這個是一樣的,我印的這裡頭是四種,我選這裡面二種,《彌陀經要解》、《西方確指》。再加二種,《西方公據》、《釋門法戒錄》,我想把這四種合並,大量的流通。為什麼這裡面當中兩樣取消掉?因為後面的《阿彌陀經》跟勸修念佛法門,有這一部《要解》就夠了。《西方公據》是叫我們確實去履行的、去照做的,用計數的方法來念佛。而《釋門法戒錄》完全是講因果報應,非常非常重要。那個書我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因為它分量不多,我就念了五、六遍,一帶回來之後,馬上就翻印,我覺得有大量流通之必要,為什麼?錯了因果,到往生的時候,剛才講了,三資糧具足都去不成,因果不能錯。那部書非常非常之好,應當擺在案頭,沒有事情天天翻翻,一天看個一段、二段。它的文都不長,時時刻刻警策自己,斷除習氣煩惱,求一心不亂。接著窺基大師《彌陀經通贊疏》之後,我想還是印《彌陀經要解》。我們將來在各地方講經弘法,都是以這部經為主,自利利他。我們要講真東西,不要再耍花樣,不要再哄騙人,真正的法門就是念佛。

  解【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這幾句話的意思,告訴我們心佛不二。意思前面都說得很透徹,大師在此地勸我們多想想。佛是自性彌陀,土是唯心淨土,都是自己現前一念所現,一念就是一心。剛才說過,「念不一不生淨土」,既然一念了,決定生淨土。這個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二六時中心裡頭沒有二念,只有一念,除阿彌陀佛決定沒有第二念,那你這一生決定往生。縱然沒有到一心不亂,也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我們這個念要一!為別人辦一切事情,待人接物隨緣,只要眾生心裡歡喜了都好,何必計較!要認真的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放過,念茲在茲,只有這一念。

  諸位要問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哪一句為最秘密、最重要?我告訴諸位,最秘密、最重要的就是「阿彌陀佛」。你要是真正覺悟了,這句阿彌陀佛,把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個都不漏掉。你要相信,那你很幸運,你要不相信,那你是當面錯過。我在最初讀到蕅益大師這篇文章,我也不相信。到學佛三十多年了,到現在才真正相信,決定不疑惑了,從哪裡看出來?從把一切大乘經論全部放下了,講也是這部經,修也是這部經,勸人還是這部經,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搞,真正相信了。所以要曉得這個名號,就是自己的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離開光壽,離開這一念,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意思是無量覺,一念才是無量覺,心地裡什麼雜念都沒有,只有這一念那是無量覺,再加上一念,就不覺了。

  佛在《楞嚴經》裡面告訴富樓那尊者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是什麼?知見上再加一個知見,什麼是知見?知見是正知正見,佛之知見。那個佛之知見,就是阿彌陀佛,佛之知見。如果再一個知見,就壞了,那就叫根本無明,無明無始。我們念念都在知見上加知見,不只加一個,不曉得加多少?所以我們才迷惑顛倒,這就看見一念的重要。離了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我們要想證得一心不亂,要想得到一念,不容易。由此可知,這個佛號是方便、是方法,一念是真實的,是最重要的。必得藉這個方法才能夠證得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念是心,即心即佛,這一句裡面將大師前面所講的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修果、信事、信理,統統包括在其中。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這一句是說教主報身長久。唯有報身長久,才有久度不息之功,蕅益大師在這個注子裡面就說出:

  解【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前面說過,他的壽命是無量壽,現在才十劫。所以說現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是時候,這個時節因緣太好太好了,決定不能錯過。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列舉藏經裡面所記載的,阿彌陀佛因地裡面的公案,他舉了八條,這個八條諸位自己去看,我們不必多說。從這些經論當中,我們能夠明了,阿彌陀佛的成就是久遠劫修得來的,這個能夠看得出他的真實性、可靠性,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激發我們的大願,策勵我們的修行,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利益。

  解【然法身無成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

  這一段就事來說佛的三身。法身是本體,成與不成這個意思統統加不上,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報身是修得的,報身是智慧之身,怎麼個修法?把你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報身就現前了,這個報身,智慧就現前了。換句話說,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今天不能現前,就是有這三種障礙把你障礙住,佛法裡修行修什麼?除障礙而已。無論修哪一個法門,統統要除障礙,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不例外,如果說念佛法門例外,那就講不通了。功夫成片是伏煩惱,沒斷,我們講帶業往生。煩惱沒斷,他有能力一句佛號念熟了,二六時中,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念,雖然貪瞋癡慢都在,它不起作用了。那個貪心才一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取而代之,貪心不起作用,瞋恚心才一動,阿彌陀佛壓下去了,又不起作用,這叫伏煩惱,沒斷。

  伏煩惱,佛號確實有力量,把煩惱伏住,心地清淨了,這就叫功夫成片,這就是帶業往生的標准。如果這句佛號把見思煩惱念斷了,連根拔除了,確實沒有見思煩惱了,那就得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位當然提高了,是方便有余土的條件。再要往上提升,把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煩惱也斷了一分,破了一品無明,那就是實報莊嚴土的往生條件,理一心不亂。諸位想想,這句佛號還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能成就!

  『報身因圓果滿』,「因」是修因,因也修完了,等覺菩薩還沒完,為什麼?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因還沒圓,果還沒滿,因圓果滿是如來究竟位。三種惑斷盡了,見思、塵沙、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干淨了,這個時候報身現前,這個報身叫圓滿報身。如果要說不圓滿的報身,告訴諸位,圓教初住菩薩就有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證一分報身,那個報身不圓滿,圓滿報身是如來的果位。所以如來要以他的報身,這個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無分別智,他受用是後得智。他受用,誰他受用?地上菩薩。佛要教化地上菩薩,不是用化身,是用報身,這地上菩薩是講的別教,不是講圓教。

  諸位要記住,別教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我們怎麼曉得?把《華嚴經》跟這個經合起來一看就曉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率領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行了。四十一位當然從圓初住算起,要不從圓初住算起,哪有四十一位?如果從初地算起只有十一位。這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親近報身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報身,所以曉得報身教化地上菩薩,這句話地上是指別教,不是指圓教。所以報身可以論劫數,他什麼時候修成的?本經裡面講,他老人家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這個十劫不是講他的法身,是講他自己的報身,圓滿報身,他證得到現在是有十劫,有這麼長的時間。

  他在西方世界對於方便土、同居土,阿彌陀佛是以應化身教化那些眾生。你要問,為什麼不用報身?給諸位說,報身相太大,那些眾生見不到。贊佛偈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眉毛當中有二根白毫,旋轉在一起,是二根白毫,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那個須彌山咱們也不曉得有多大,我們拿我們這個世界喜馬拉雅山來比,如果說有五座喜馬拉雅山那麼大,只是佛的兩根白毫而已,你能夠見到佛?見不到!好像螞蟻爬到我們人身上來的時候,它見不到人身,太大太大,見不到!那怎麼辦?只好用應化身,變一個身,那個身跟他差不多大,才行!太大不行,見不到!可是地上菩薩,也就是講圓教初住菩薩,他們的身就很大,就大身,所以佛就用報身來教化,用不著用應身,為什麼?都是大身!

  我們在此地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一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大身了,就跟贊佛偈所講的身一樣大,也是「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也是那麼大身,所以這個報身論劫數,這個時間論成。應身,無論是佛以報身教化這個地上菩薩,或者是以應身教化同居土、方便土的眾生,到現在都是十劫,這是講這個時間都是十劫。所以這部經愈讀我們對西方世界愈親切,愈有親切之感,好像距離愈來愈近了。

  解【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

  這一段從理上講,非常有味道。這個說法跟前面完全相反,前面說法身不應該論劫,沒有成不成的。報身、應身可以說成,可以論劫。此地說法身可以『論成』,可以『論劫』,報身跟應身不能夠說成也不能夠說劫,把前面的完全反過來說。蕅益大師為什麼這麼說法?只有一個意思,無非是叫你得一念而已。不要心裡想著,唉!十劫了,到底是法身還是報身、應身,你這個念頭又落到三世去了,你的一念不能成就。你要想到它有這麼深的意思在,不叫你心裡頭有這些分別執著,只叫你把這些事理明了就行了。事理明了是智慧,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一心。

  法身是本有的,可是沒有修德,我們一切眾生各個都有法身,雖有法身,非法身,你不能證得,你得不到受用。剛才說了,圓初住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們要問,法身是不是證得的?明明說證得的,破一品無明顯一分法身,破二品無明就顯二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法身就完全顯現了。這個說起來,法身也可以說「成」,也可以「論劫」。報身是什麼?報身是你法身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換句話說,報身就是法身的自受用,應身是法身的他受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證得法身,都成就了,還有個成不成嗎?成與不成關鍵就在法身。法身證得一分,自他受用就顯示一分。自受用證得一分報身,證得一分法身當然就證得一分報身。他受用,剛才跟諸位說過,《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他示現的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示現什麼身」,那就是應身,他就具有這種的功能,有這樣的神通,這是隨著來的,所以也談不上成,談不上劫。

  大師在此地所用的比喻,比喻得很好,報身,『別無新得』,本來就具足的,不是新得到的,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應身更不必說了,『如月印川』,古人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天空當中,我們哪個地方有水,看到那水裡面就有月影子。那就好比應身,談不上什麼成與不成,也談不上劫與不劫,說得都非常有道理。所以這些事理的真實相,我們要搞清楚,要十分的明了,不能夠迷惑。可是心裡頭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你一念一心得不到,那我們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往生機緣就錯過了。一切明了是智慧,斷疑生信。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阿弥陀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