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2015/8/15    熱度:3701    下載DOC文檔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去創造一個“業”,這時候你的想法很重要,必須培養一種正確不顛倒的想法。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八識規矩頌》)

  當“第六意識”在面對果報時,它的情緒變化是很復雜的。怎麼復雜呢?“性界受三恆轉易”,所謂“三”是指善性、惡性、無記性,或者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時候是指苦受、樂受、捨受,這些都不斷在變化;“根隨信等總相連”,在變化當中,有時候跟“根本煩惱”相應,有時候跟“隨煩惱”相應,到了佛堂又生起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這樣的變化,會對我們身、口起引導的作用,所以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它不但時時在變,等到力量增大的時候,還會驅動你的身體、嘴巴去造作,形成了“引業”跟“滿業”。

  “引業”是指強大的業力,會影響“總報”,生命的形態;“滿業”是指薄弱的業力,會影響“別報”,充實正報條件;就創造了一個來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思想”非常重要,“第六意識”的情緒變化,會帶動身口去造業,這些業又影響到未來。思想和果報的互動關系,這就要看第二個偈頌: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攝大乘論》)

  “名”是指“名言”,就是思想、想法;“事”是指外在的“果報”。果報會影響想法,想法也會影響果報,兩個互相影響;這樣的性質,身為一個菩薩應該好好去體會。

  不同的想法,會起不同的作用

  在“名言”和“外境”當中,要知道一個觀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情都是“無自性”的,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這個果報到底是傷害你、還是幫助你?果報本身不能決定,是你的想法決定的!

  比如說:你這個人身體多病,我們只能夠說“多病是痛苦的果報”,不能說生病就是障道、讓你不得道。“病痛”叫做痛苦的果報,但是不一定障道。蕅益大師說:如果對病痛有正確的想法,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好比能消除我們很多妄想,增長我們對於“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察。為什麼你知道無常呢?因為有病痛,你才發覺人生不能久住、不能再輪回了。

  諸位要了解一個觀念,無始劫來,我們結了很多善緣,也結了很多惡緣,這是不能改變的。佛法講“改變”,很多人不了解,主要是“改變你的想法”。如果你把每個人都當作善知識,每個人都能幫助你修行;如果你把每個人都當作惡知識,每個人都變成在傷害你,這是事實!

  當果報出現時,唯識學說它是“無記性”,非善、非惡。那怎麼會變成有善、有惡呢?是自己“想”出來的!所以一個人經常生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你自己在傷害自己。說實在話,沒有人傷害你,阿賴耶識只是如實的把果報呈現出來,誰知道你會這樣想呢?你跟果報接觸時,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想法就會影響你去造業。

  我曾經問過很多念佛人:“當你聽到佛號的時候,會生起什麼想法?”

  你說:“唉,我聽到佛號都沒有任何想法。”那你絕對沒有辦法往生!你沒有想法,你就沒有好樂心、歸依的心。如果你聽到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完全沒有想法,這個佛號你念不住啊!你看打佛七,有些人佛號一念下去,佛號就在心中,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跑不掉,就算跑掉了自然會拉回來。有些人不容易專注,佛號念念念…念不住,跑掉了,拉回來又跑掉。因為你們之間沒有一種“意樂的心”,它跟你沒有關系嘛;就是沒有想到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具足種種功德莊嚴、無量光、無量壽。

  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好比你今天想到巧克力,你會有什麼想法?”你說:“我沒有什麼想法!”那你一輩子也吃不到巧克力,因為你跟它沒有任何交集、沒有正確的憶念它。你說:“巧克力味道很甜美哦,吃下去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還會給我種種能量。”你對巧克力的想法是甜美的、能給你能量、有安神的作用……你聯想到巧克力可以帶來很多益處,有一種意樂心,這樣在你未來生命當中,就可能與巧克力再次相遇。

  所謂“憶佛”,為什麼要憶念阿彌陀佛?就是因為這樣,我們跟佛陀之間的因緣,才能夠建立起來,原因後文會再詳細說明。

  總之,你的“生命”跟你的“想法”很有關系,如果不善用其心,來生還有很多問題要處理。我們今生面對果報,要注意如何生其心,這是我們該注意的事,因為你所想的會影響你的未來。是怎麼影響呢?

  業果差別

  富貴從布施中來,貧窮從悭貪中來。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

  莊嚴從忍辱中來,丑陋從瞋怒中來。

  高位從恭敬中來,卑賤從驕慢中來。

  前面有講過:生命是過去的“思想”創造的,如果你想知道“來生是什麼樣的情況?”這裡有一套公式,只要把它代進去,馬上就會知道。

  一、“財物”:你來生會不會跟財物相遇?擁有很多、還是很少的財物?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思想:“富貴從布施中來,貧窮從悭貪中來。”假設今天有五千塊,你會有什麼想法?先看你的直接想法。如果你想:唉,五千塊,我要拿出三千塊來供養常住,二千塊留下來自己用。這樣你來生還會繼續有錢,一定還會有錢。因為你有布施的心,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富貴”的果報。“貧窮從悭貪中來”,如果你把五千塊藏在床鋪底下,那你的錢到今生就結束了。一切法因緣生,“事出必有因”有果必有因。一個人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受害的還是自己!所以,你必須想想來生的問題,不能只想今生,想到來生的話,你就會強迫自己改變思想。

  二、前面講到財物,這地方講到“生命”:你來生的生命是健康呢?還是多病呢?也可以檢查一下:“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如果遇到人事的因緣,你會用慈悲心來面對,最起碼不損惱眾生,無論他對我怎樣,不會想去傷害他、也不忍心傷害他;經常起這種想法,我可以肯定說:你來生會活得很健康長壽,不用去找醫生,因為“慈悲”的思想,是創造健康的果報。反之,如果你的想法是想去觸惱、傷害對方,有這種攻擊性的想法,那你來生可能是“短命多病”,這跟別人完全沒有關系,跟上帝也沒有關系。

  三、“莊嚴從忍辱中來,丑陋從瞋怒中來。”這是講到一個人的外表“長相”。你將來的外表是莊嚴,還是丑陋呢?如果遇到別人來刺激你的時候,你習慣性的想法是:“啊,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你經常生起這樣的想法“寬恕、包容”,來生長相莊嚴。有些人是以“瞋怒”回應——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以牙還牙;經常有這種瞋恚的想法、報復的想法,來生就會長得很丑陋。

  四、最後講到“地位”的問題。你來生是居高位的?還是低位的呢?“高位從恭敬中來,卑賤從驕慢中來。”假設你是謙卑的人,經常保持低調,總覺得自己修行還不到家,那你來生就容易生長在高位的地方,來生有因緣到寺院,方丈和尚該是你作,因為你有這種因地;所以我們大和尚前生必定是修謙卑的,才能感得這個果報。

  每一種果報,都有他的因地,事出必有因。我們前生沒有做好,沒有關系,來生還有希望;因為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創造的,要怪應該怪前生的你,沒有種好因;沒關系,來生還有希望、還有機會。“卑賤從驕慢中來”,如果遇到事情,你都是高高在上,總覺得別人比不上你,那你來生會生長在“卑賤”的地方,會讓別人瞧不起。

  總而言之,從這個表格,可以觀察到二件事情:第一個,可以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事情,對不對?從你現在的情況,就知道“過去的你”是怎麼回事;第二,也可以知道“來生的你”是怎麼回事。

  因行與果報一定是相應的!

  當然我講過:來生還沒有出現,還沒有出現的東西都有希望、都可以改變,只要你肯設定目標,生命就有無量的可能性,未來就有無量的希望。

  善用其心——可以扭轉人生

  你說:“我來生想要有錢!”一個菩薩沒有錢,不能做慈善事業,想做什麼都不方便。那很簡單,從現在開始培養布施的心情,布施不一定要有很多錢,好比我現在只有十塊錢,我布施五塊、六塊,也可以嘛,重點是培養布施的思想。

  你可以從這個表格,“檢查過去的你”做些什麼事,也可以“預測未來的你”是什麼樣的相貌。這個表格非常有用,就是我們常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就是這樣出現的,這跟別人完全沒有關系。

  生命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創造出來,然後你自己再去受用。過去的你,創造現在的你;現在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生命的緣起”好好的了解;了解之後,開始發願來生要到淨土去。那要如何培養一個跟淨土相應的思想呢?我們說“事出必有因”,想要往生淨土,就要有淨土的思想;你能培養求生淨土的思想,淨土當生就可以成就。當然這只是一個總說,是從“生命的緣起”來探討生命是怎麼出現的。到目前我們都還沒有把這一套理論,運用到淨土去;但是這個理論你必須先了解,才能夠“善用其心”,未來的生命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問題是“願不願意改變”?那就看你自己了。你不想改變,那“來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要先發願,之後培養一種美好的想法,就可以預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是這個道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