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16--華嚴經解分08初發心功德品(選)


 2010/4/30    熱度:3994    下載DOC文檔    

五時佛經串講16--華嚴經解分08初發心功德品(選)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初發心功德品。請大家先看選出的經文: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雲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無能量者。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禅;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雲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余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余解、無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粗解,盡無余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余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傘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贊歎,曲躬瞻仰,相續不絕,經無數劫。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遍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雲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無能測。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復如是。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诃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踴、遍踴、等遍踴,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天光明及天音聲。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令諸眾生聞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亦說此法教化眾生。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本品經文的名字,叫做初發心功德品,他是講述修行的菩薩發菩提心的事情。發菩提心,是一切修學菩薩,實際進入大乘修行的第一步。這個菩提心,串穿大乘菩薩修行的始終,大乘菩薩修行的整個過程中,都包含有這個內容。發菩提心,也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成佛之願心。

這個發菩提心,對於普通的學佛人來說,是很難真正生起來的,這個發菩提心,是需要宿緣成熟,才能在自己的心中,發起真正的菩提心。我們這個時候,已經到了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越陷越深,很多普通的學佛人,連菩提心的真正意義都不知道是什麼,鑒於這種情況,近代的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為了便於人們明白,就對這個菩提心作了通俗易懂的說法,他開示說: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大菩提心實具有二義,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又開示說: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

對於出世間的佛法來說,是以發菩提心為首要的根本的要務,而這個菩提心,對於普通的學佛人來說,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發起來的。這個發菩提心,是一個修行的人,善根成熟了,才能真正從內心發生出來。在發菩提心之前,還有一個發出離心;在發出離心之前,還有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止惡行善心善根功德基礎。其中的出離心,他是一個轉折點,既是世間法的轉,也是出世間法的入。我們看《佛說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先發善心做善事,一邊修福一邊修慧,最後才福慧具足功德圓滿而成佛的。真正的佛法落實在現實的世間中,都是這兩條腿走路,一條是修福,一條是修慧。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常常說要福慧雙修,這是正確的。

在世間法上,佛法強調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止惡行善,不但是世間法的總要求,也是出世間法的基礎。也有把這兩句稱為佛法的略戒,比如印光法師開示說: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他又開示說: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於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關於戒律的重要性,我想學佛的人都是有所了解的,在《佛遺教經》中,釋佛臨入滅之前,所重點講的依然是戒律的問題,佛在本經中首先開示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中略)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印光法師說: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淨土為歸宿者。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持佛淨戒。也是同樣在強調戒律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佛法上稱作末法時代。佛法是真理,永遠都不會過時,不會因時間的轉變而發生變化。但是佛法處在世間法的環境中,就要受到因緣法則的制約,他的生命旺衰周期,是與眾生的業報緊緊相聯的。說實話,在以前,末學只是多多在看佛經,並沒有寫過多少文章,翻譯了幾個經文也是沒有公開過。現在想來,這可能是我的機緣還沒有成熟的表現。我對此事,現在感到非常幸運,幸好那時我沒有公開發表文章,不然的話,很可能對看我文章的學佛人,弊多於利。為什麼呢?因為在以前,我只是單純的直接看佛經,並沒有注重祖師們的著作。所以雖然讀閱了佛經,但是在自己的心裡,卻在佛法的大海裡,沒有找到確定的航標。直到昨年,我先在寺廟裡看了《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覺得其說在理,才又到蘇州的弘化社去請了印光法師全集來看,這才如夢初醒,這才使我對佛法的順應時機,有了一個真正的把握。所以要講說的話,其實印光法師,雖然面都未曾見,而他實則是我今世的一個大恩師。這應該算是冥冥當中的因緣現行之事吧。

就我個人看到的,類似我這樣的情況的學佛之人,還不在少數。很多人都自說是先看佛經明佛法,但是直到真正看了印光法師文鈔之後,才吃了定心丸,把握住了末法時代適時適機的修行法。其中還有這樣的學佛人,先讀了印光法師文鈔,沒有引起重視,後來又拿來看,這才醒悟過來承認印光法師說法的。末學之所以在這裡向大家推薦印光法師文鈔,實在是有真實原因存在的。因為末學如同其他類似於我的人一樣,都是先讀佛經明佛法,其後讀印光法師的文鈔,這樣才得出來的認識,這種認識並不是盲目性的,也沒有盲從的性質。因為對於我們這樣的情況來說,邪知邪見,或者不合時機的說法,在我們這樣的學佛人面前,應該是分判得出來的,不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接受與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根性不適應的說法。還有,文鈔中的某些精辟獨到的開示,實話實說,絕不是普通的人說得出來的。所以,印光法師文鈔,風行海內外,絕不是偶然的事情。所以,借此時機,末學向大家大力地推薦印光法師文鈔,建議有一定的古文基礎,能夠看懂法師文鈔的,盡量親自去看一看這個文鈔,這個文鈔的確是我們末法眾生的大法寶。學習了這個文鈔,使我們能夠省心省力地樹立佛法正見,擇定適合我們這些末法眾生的根本修行法門,而一旦真正理解信入,可以說自己的正見就很堅固牢靠了,再也不會受別人的誤導而盲目轉移。

印光法師不尚高玄,多在平實盡分上作指揮,而且他的說法,合佛合法,特別是合於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總觀他的說法內容,主要有兩大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個方面,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在印光法師的說法中,對於本品所說的發菩提心的問題,開示得並不多,只有很少的幾處,我曾經全部整理了一下,發現他對這個問題的確說得很少。我想這也許是他洞察了我們這些末法眾生的根性,才這樣做的,因為這個問題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實際上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多說也無益,讓人明白就足夠了。

發菩提心,是屬於大乘菩薩修學的核心內容,他要求自利利他,自他兼利。現在來看看經文。選了幾處出來,就不講了。先看所選出的第一個,為了什麼目的而發菩提心:

 

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再看所選出的第二個,為了什麼目的而發菩提心:

 

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有趣煩惱結故;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切煩惱盡無余故;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再看所選出的第三個,為了什麼目的而發菩提心:

 

佛子,菩薩摩诃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如是發心,最後的功德如何呀?請看下面: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發菩提心的功德,到最後是成菩提慧成佛,是無上無比殊勝的哦!只是發這個菩提心,發得真不真,在實際上做不做得到,在實際上做不做得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印光法師雖然在說發菩提心,但是說得很少啊,不象在盡分上作指揮說得那麼多啊,這其中是有道理的呀!就象吹氣球,把這個氣球吹得越大,這個氣球就越薄,越薄就越容易破碎。如果做不到發起真正的菩提心,還是請學佛的各位菩薩蓮友們,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這個善根基礎打牢靠一些,再上升一級,從自己的內心中,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就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