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8)
無量壽經講座18(第二品) "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羅蜜。證到如來到達彼岸。《淨影》就是慧遠大師他解釋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這都是《智度論》的話。《淨影疏》解釋究竟涅槃就是解釋究竟彼岸。"彰果畢竟",彰明,表明,所得的果是徹底的,必定的。涅槃岸,你到了就是究竟。涅槃可翻成圓寂的意思。如和尚不在了,稱和尚圓寂了。這本來是一句極端恭敬的話,現大家以為普通的話了。"圓寂"兩字含意很深,德無不備叫圓,障無不消叫寂。圓是圓攝了一切功德,寂者是一切都寂滅了。一切煩惱都無礙了,這叫涅槃,叫圓寂。所以得的果畢竟,怎麼是畢竟的果,涅槃的岸你到了,你就是究竟,所以就是說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甄解》意是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寶海。這是入佛法藏,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這是究竟彼岸的含意。這一切前後諸說,諸師之說彼此都可以互通。可以互相幫助,沒有什麼兩樣。 下邊"彭際清居士"把這三句做了特別的解釋。"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意中,都攝了淨土法門。攝了菩薩一切所行,因為菩薩所行都不離開方便。他要救度眾生,沒有方便怎麼救度眾生啊。一切一切都是眾生根基,觀機逗教。讓他們得到利益,都要行權方便,都要方便嘛。方便怎麼樣,什麼是方便,是方便就是取淨土法門,只有淨土法門,眾生才能普度。禅宗,過去是盛極了,過去是唐代,宋代,天天有人開悟,開悟的很多,很多。連老太婆小孩子都開悟,現在茫茫十億人中,找幾個開悟的很難找呀,請大家舉一舉手,恐怕誰也舉不出。哪位法師,哪位居士,哪位活佛真正開悟了。很難呀。再有密宗,現在正亂著,亂的沒辦法,到處是陷阱。不但不能超脫,不能升,還要降,反而降了,所以只有淨土一門。你要說研究教,研究什麼,你必須研究,研究之後怎麼起行啊。講唯識觀,也可以這麼觀。但真正問題來了,就觀不成啦,就被他轉啦。你還是跟著他跑了,所以這不容易。方便取於淨土,取於淨土有什麼好處。不管你還是凡夫,見惑、思惑還在,凡夫一往生,可以常見佛呀。可又好像,弱鳥,不能飛的離枝子太遠,不能離開佛呀。老在佛的左右,一往生,容易去,去了之後常見佛,常見佛。這個羽毛弱小,羽毛未豐的小鳥,不能離開樹枝飛得很遠,要常見佛,而極樂世界佛老在那。現在說法,現在見釋迦牟尼,智者大師見了,現在還有誰見啊。偶爾見一見還有,要常見就很難啦。所以就是常常見佛啊,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德,究竟彼岸。老見佛,佛的智慧,極樂世界的特點就是這樣,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咱們在一個屋子裡,想聽什麼,各聽各的,不要加什麼設備。你想聽什麼別人聽不見,什麼時候不想聽他就沒有了。而且一聽就理解,這是殊勝呀。聞法就如說修行,如說修行就入佛法藏。圓滿覺行。三覺圓滿,覺滿,究竟彼岸。必定得到一生補處。必定成佛。如果沒有方便,如果沒有了方便,做種種善行,你終不成就。這一點彭居士說的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是最大的一部經啦。"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到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乃至無上正等菩薩。終不離佛。"這《大般若經》是大智慧,所講的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是我們的引導,淨土是我們歸宿。菩薩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就從一處沒,生到別的國土。從一個國土到另一個國土,在生生處處所在的地方,常見一切佛世尊,供養恭敬、尊敬、贊歎,乃至最後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中間這個過程之中始終不離開佛,所以就說明不離開佛的重要。《大般若經》也是這麼說,那麼到極樂世界就不離開呀。彭二林的話"要不離佛,需以念佛為因。"這就是歸到念佛啦。如同《華嚴》十地菩薩,地地都說不離開念佛,上面這一段是彭二林把這三句經有所發揮,這三句全說是淨土法門,你要尋方便,最殊勝的方便就是念佛法門。而且是淨土法門中四種念佛中方便中的方便,就是經常念佛,這個話很好。度生要有方便,最勝方便就是念佛。行菩薩道,度化眾生,要有方便。密宗,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密宗的出發點,就是他的根本,也是他的究竟。跟《華嚴》一樣,悲心是根本,我們跟修羅不一樣,他沒有悲心。我們有悲心,修羅神通很大,跟天人打仗,天人打不過。他也很善於辯論,種種,但他就是缺乏悲心。大悲為根,菩提為因,你發菩提心為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最後有了根,有了因,究竟是什麼就是方便。我們修持為什麼,為了度他,度他需要有方便,方便是究竟。密宗有一句話,無識知自心。跟禅宗沒有兩樣,無那個識,知自己的本性,密宗不但現在過去也同樣,得了一些神通,有一些小法,有一些東西以為炫耀。其實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根本就是這幾句話,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無識知自性。這個很難,最勝的方便就是念佛,這彭師的話很對。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 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 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上段末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是贊歎大士之實德,現在所講游步十方行權方便,以及就要講的這一大段,都是贊歎大士於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殊勝的權德。示現八相成道,下邊要講八相成道,總的就是這一大段內容。首先是"原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願是誓願。《法窟》說:"於出世道悕求為願"。在出世之道,有所悕求叫做願,因此有願必滿,世界,是無量世界。界代表空間世代表時間。世是有過去、未來、現在,界就是十方。等正覺,這三個字是唐譯,魏譯就是等覺,現在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取唐譯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是新的翻譯。舊的翻譯是等覺,新的是等正覺。等覺有二個意,一種是菩薩的極位,我們說過再上一品就是妙覺,在十地之上,超過十地啦,這是菩薩的最高位置。這將要得到妙覺佛果啦。其他的功德就跟佛妙覺相等相似了,也就是十四的月亮啦,比十五還差一分,很接近了,所以叫等覺。昙鸾大師說:望於妙覺相比還差這麼一點點,就是等。比底下的比十地的覺悟都高了。因此稱為等覺。這是昙鸾大師的解釋。再一個解釋也是昙鸾大師的,《往生論》就是昙鸾大師注的。"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等覺就有兩種解釋,一個人就作兩種解釋。諸法相等,一切佛也相等,所以諸佛如來就叫等覺。不但昙鸾大師有這種說法,龍樹菩薩也這麼說,《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意,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具龍樹大師、昙鸾大師說就是佛。日本《會疏》說等覺有兩種意思,一如來名等覺,二是一生補處位。咱們的注經也有兩種說法,住等覺位菩薩於無量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什麼地位呢?是等覺菩薩,可以在十方來示現成佛。一個已經是如來了,他是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是成佛後的利用。這兩個是有一點出入,但是我們不必一定去選擇一個,排除一個,大覺的妙用本來不可思議。而且會中菩薩這麼眾多,人們也就有可能只是等覺位的,也有是成佛位的,這兩說都對,不妨並存。這裡我們要知道等覺的含意就有兩個解釋,不過我們常用的還是比妙覺低一級的,第十一地。這些說法似乎都有些出入,不要執著。等覺也就是佛了。等覺是十一地,妙覺是十二地,還有十三地的佛,還有的說妙覺就是佛。比妙覺再高是佛,佛就變成十三地。在這一些不要強行分別。 "捨兜率,降王宮",這是八相成道,釋迦牟尼就示現八相成道,有八個相。從兜率天下來入胎了,後來出家了,修行了,修行之後,成道了。降魔了,轉法輪了,至涅槃啊。這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什麼樣的修行人能達到的,不一樣,有五個位次。我們常常以為一個示現八相成道,就是示現的佛了。八相成道,其位不一,有五個不同的位次,第一個是十住滿位示現八相成道,像《華嚴賢首》《起信論》,不但是這樣就是咱們《楞嚴經》"觀音,圓通"許多注經家說觀音這個時候,也只是達到初住,圓教的初住。十信滿心。可是觀音他不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十信滿心,就可以示現佛。這個相當於《占察經》,《占察經》有四種說法,作佛有四種不同的地位。信滿作佛,信心圓滿示現作佛。第二《大集經》說,灌頂住菩薩,是十住滿位,能於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仁王經》曰初地,可示現八相。相當於《占察經》證滿作佛。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到一生補處示現八相。我們往往體會的是這個位次。一生補處到咱們世界來,示現八相成佛。這個示現八相的呢?就是過去釋迦牟尼,將來彌勒。這個相當於《占察經》的一切功德圓滿成佛。行滿成佛。還有第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這是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前四種是因中的示現,還沒到究竟,第五是佛後功用,已經成佛之後的功用,再來示現。八相示現,我就喜歡,咱們釋迦牟尼佛,咱們是哪一種,釋迦牟尼佛證實了最後這一種。我們不要以為,佛是在樹下成佛,其實佛早就成佛啦,這是為中下之根示現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就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正是這第五種。這是根據《甄解》注。從《甄解》我們可以看到示現八相成道的人,有五種階位。《甄解》偏重於佛後,釋迦牟尼佛是佛後。咱們經中所說的大士,我們都說從果向因嘛,也有的示現八相,是佛後,但是種種的不妨並存,五位不妨都有。咱們會中這些眾,因為十方來會的菩薩無量無邊。種種情況不一,雖然一切平等,平等中不妨相差別。不妨有的是位後,有的是位中,有的是位前,但是五個階位都能示現八相成道。這八相成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和一切的佛示現成道的通途。我們所說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之間,不再有人成佛,這是指沒有一個這樣八相成道的來成佛的。不是說在這個期間沒有眾生再成佛。八相,說法不一樣,有的說七相,有的說九相,十相。說八相是多數,多數說八相。說八相之中,內容還有不同,《大乘起信論》說的八相跟《四教儀》說的不一樣。《大乘起信論》說八相為從兜率天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沒有降魔。《四教儀》則為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裡沒有多少出入,就是開合的不一樣。《四教儀》是把《起信論》裡的成道,他只有成道,沒有降魔。《四教儀》把這個成道,開為兩個,成道裡有降魔,這是兩個,分開了,降魔,成道,多了一個降魔。起信論的入胎,住胎,合為托胎。所以這裡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底下根據《嘉祥疏》,《嘉祥疏》是魏譯的,跟我們會集本很相合,和他是一致的。經中捨兜率,兜率是第一相,根據《四教儀》降王宮是第二第三兩相。第二第三,是降王宮,是托胎,出生,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第四相是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覺是第六相,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以及下邊一大段是第七相,轉法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這是現滅度,是第八相。這就是說這一切來會的菩薩都要在無量的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的佛。"捨兜率"第一相是從兜率天下來啦。這個音可翻成"睹史多""兜術",他的意思是妙足,知足喜足等等,是欲界的第四天。本來是欲界天,但是特殊的是兜率內院,"兜率天"是欲界天,兜率內院才是道場。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因此有生兜率內院的人,沒有進內院,就被欲界天的這種天人的生活所迷,他就不進內院了。所以求生兜率內院也是非常殊勝的,但是他進不了內院就危險。古時候有三個結伴修行,就說誰要到兜率內院一定回來給沒去的人送個信,證明一下增加信心。其中一個死了,一直沒有信,第二個死了過了一年給他送信了。說"我真生到兜率內院啦",他說,你怎麼才來?他說我去了馬上就來了。兜率天的時間跟咱們不一樣,他馬上就來,咱們這等了一年。那位呢?那位到了兜率天他又玩去了。他沒進內院。所以他沒有資格回來送信。所以說有的不見得能進內院。道場的情況《普曜經》解釋,兜率天有大天宮,名為高幢,廣長舌有二千五百六十裡,在說法。《佛地論》說"兜率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這是後身菩薩,是補處菩薩,在兜率院內教化眾生說法,後身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的一切菩薩,還都是在兜率內院,補佛位,從那下來,降生於五宮,出家,修道,成佛。第一句,是捨兜率,兜率天的情況。第二句降王宮,降生於王宮。《因果經》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脅進入身體,可是還看的見菩薩在裡面。出生的情況《涅槃經》說,從母摩耶夫人而生,生下來,周行七步,自行七步,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不是我相的我。《淨影疏》說:"於十方各行七步,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大雄寶殿,有人說出家消極,為什麼呢?怎麼說消極呢?寶殿大雄,大雄寶殿,大丈夫是歷迅之力,自行七步,所以是大丈夫相。又魏說,從右脅生。《釋迦譜》也說:"菩薩漸漸從右脅生。"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此表"出家"之第四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捨兜率,降王宮嘛,是棄位出家。苦行學首應當是第四相。詳細情況《魏譯》說的甚詳,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就決定出家,棄了一切眷屬什麼,騎著白馬出去,然後穿法服,端坐樹下,苦行六年。如我們看到的相,看到一人人坐在那裡瘦的骨頭都露出來,那就是太子那裡苦行學道的相。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一切都是示現,釋迦牟尼佛早在無量劫前成佛了,這一切示現是隨順世間。這從唐譯中可看出,和於《法華》中所說。《法華壽量品》說,無量的天人,阿修羅都說釋迦牟尼佛出了王宮,到城外坐道場,成了佛。然而善男子,釋迦牟尼佛說,我實在是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早已成佛啦。為什麼這樣呢?因為看見眾生樂於小法,對這個大法不能信受。現在很多人樂於小法,根據人類的一點點記載來考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從龍宮中取出《華嚴》,都不能相信。樂於小法,樂於小法的人德薄垢重,德很薄,垢障很重。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我很小出家了。後來成佛啦,實在是久遠以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都是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為了教化,我只好這樣說,現在示現剛成佛。這裡就和《法華》相合。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是第五相。第五相降魔,以定慧的力量降服魔怨。魔者,梵語為"魔羅之略稱",以翻障礙,能為修道作障礙,又翻作殺者。他破壞人行善,他又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斷人慧命即是殺者。又翻惡者,他很惡,很多愛欲,這就是魔之意思。障礙、殺害、惡。《淨影疏》說魔有四種,一是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都是魔。第三是死魔,因為一死,善知識一死,就不度世了。還有修行,修行一死,不能繼續了,死魔。第四天魔,他破壞你妨礙你,壞別人行善,不讓大家成,妒忌,你比我強。你成功了,教化很多人,反而魔的徒眾就少了,他要保持他的勢力,他不希望別人成功,這很厲害,所以有人批評現在是群魔亂舞,大家要提起正念。不怕嘛,降魔才成道。這八相成道是降魔。經中說的魔是天魔。《婆沙論》說,當時太子在樹下時,魔現了很多魔女來誘惑,但是這些魔女走到釋迦牟尼佛前變的非常丑陋,她們是幻化那種YIN色相、美容都不存在。後來就是武器,放弓放箭,放武器種種的,但是這些武器在靠近佛身體之前,都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哪還能傷人呀。所以入這樣的大定,魔害怕,魔就敗退了。這是以定慧力來降伏魔怨。佛並沒有跟魔有裝斗法的心。提婆達多那時害佛,用五百醉象,象喝醉時最厲害了,五百醉象,放出來把佛和佛的弟子都踩死之意。提婆達多,是佛的弟弟,他修道得了五神通。他的神通不管事,還起這樣的心,他教阿奢世王的兒子,殺父殺母,都是提婆達多干的事。大家很羨慕神通,還有奇異功能,這不是根本,提婆達多是多好的例子。得了神通比現在的奇異功能強一萬倍,但是於事無補。他放了五百醉象,佛一伸手,變成五百獅子,這五百個獅子,一個醉象前邊有一個獅子,醉象雖然醉,但它看到這樣的大獅子也不敢動了。佛就沒有被害,安然入城。他問佛,佛說我並沒有起個思想要現五百獅子,這是自然的,所以佛降伏了魔軍之後。魔就問佛,你有什麼功德,有這麼大本領。地神乃知,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流血捨生命的地方。耶稣也相當偉大,他為眾生釘在十字架上,他流血呀。但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地球上沒有一寸土,不是釋迦牟尼佛捨生命之處。地神他知道,做了證明,魔就沒話說了。降魔是以定慧之力,這是第五相,降伏魔怨。第五,魔就這樣解釋了,翻成障礙,翻成殺害,翻成惡。怨就是怨家,有冤有怨,降伏這些魔怨。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這是第六相,成道了。"微妙"。《維摩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微妙就是菩提,菩提者,佛的知見就是菩提,也就是實際的本體、理體,當人自性。這"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以就是微妙,就是難知。微妙就是菩提,本體,微妙難知,諸法難知。《淨影》解釋,理是妙法,理體是妙法,得到本體,所以成正覺。得微妙法者,就是得了本體,成了等正覺啦。這就是得微妙法,得了本體,所以成最正覺。《長阿含經》說:"如來大智,微妙獨尊。"這微妙之意就顯出來了。小乘的經典也是如此,如來的最大智慧是微妙,獨尊,最高。得微妙法就是得了如來獨尊的殊勝之法。所以說得微妙法者,就是契入如來的佛智,佛的智慧,入了實相的妙理,證了真正的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正覺就是如來的真實智慧,智慧就是覺悟。所以說成佛就是成正覺。最正覺,成最正覺。最正覺者,就是尊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最究竟的,稱之為最。《釋迦譜》說:"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不是說正覺之中出了個最拔尖的,成最正覺不是這樣說。就是得了無上正真之道,成為最正覺,沒有能超過這個的。《會疏》說:"覺之中為最極",已登峰造極了。"成最正覺",成最正覺就是究竟成佛。這是第六相的成道。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帶病講課)。第七相轉法輪,佛出興於世,大事因緣,這個因緣最主要是什麼呢?是要度眾生,不然佛成佛與眾生無關系啊!眾生可以因此而得度,如何來度眾生呢?就需要靠如來來弘法。宣說種種妙法,把眾生震醒,覺悟呀。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可以是一個核心,使這些大菩薩為什麼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主要是到十方世界去示現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也最長,比其余各項較長,經文說"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最後第八相"至而現滅度"為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都是第七相的內容。天人,是指天道的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就成為天人。天道中的人都歸敬,都歸到佛門來,都投到佛門來恭敬。仰是欽仰,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大智度論》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三七日寂不說法。釋尊示現成佛後,在頭三個七天裡大說法,《華嚴經》,"八十"《華嚴》,就是佛成佛後三七日說的。但是這些聲聞、緣覺的第子,阿羅漢都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佛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這些大阿羅漢都不能知,眾生就更無法知啦。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自捆,著是執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麼還不如入涅槃樂。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示現,這時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默然受請,就說了《阿含法》,這是小乘。《法華》最後說,《華嚴》初說,如太陽一樣,太陽剛出來時直照高山頂上,太陽要落下去時,也是照高山項上。一頭一尾說的是最高的法,這是不得已說《阿含》,又幾次說法,說方等,說《般若》,最後說了《法華》《涅槃》,這時大家已經提高了。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法華經》記載這件事,當時佛默然不說,天王菩薩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頂禮"請我轉法輪"。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請釋迦牟尼佛轉法輪。法輪是什麼意思呢?是佛的教法,演說的大法,演說佛的教法,稱為轉法輪。輪的意思是轉輪聖王他的一種輪寶,是寶中之一,這個寶可回轉四天下,是一個很大的天體啦。能夠摧毀一切魔敵。這是天體的一個寶一個輪,用它來做譬喻,用轉輪聖王的輪寶做譬喻佛的教化,佛的教化可以流轉一切眾生界,破除諸煩惱。《法華文句》說:"諸佛菩薩,轉心中之法,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一個化他之法,化眾生之法,使他的法傳到眾生心裡去,這就叫轉法輪。不是有一個實際的輪子在那轉,這是轉法輪的含意。把佛心中法傳送到眾生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轉的含意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就是轉。這是轉動,不要體會有個機械的輪子在那轉。這是個譬喻。《探玄記》解法輪,法有四個意思:教、理、行、果。這個法不是一切法的那個法,是指佛法的法。包括教化、修行、和本來的理體,包括修行所得的果。這叫做法。輪也有四個含意:一個是圓滿,如自行車的輪子很重要,少幾根就不好騎了。二是真正的一個輪子都具足了,圓滿了,具德,沒有欠缺。三是有功用,這是德。他有摧毀惑障,有迷惑有障礙,法來摧毀他。四是有轉動之意,輪子轉動。為什麼從此向彼,從佛向著別人啦。這個法從我流到別人心中,大家知道,法師要說法,講的玄理,聽的人得到了,這就是從此向彼,這就是轉,轉動之意。這個轉動抱括從佛至眾生,說法的說給眾生聽,這是從佛至眾生,同時也使眾生轉向佛。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聞了法之後要成佛,所以眾生又回向到佛。這包括兩個含意,這是輪轉。輪的意思,"天人歸仰,請轉法輪"。這是第七相。這是佛在說法了。 底下是轉法輪的內容。"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一句一直到"於其中下,而現滅度"。這很長的一大段是第七相,轉法輪之相。"法音"兩字不僅僅只現於佛在說法,是廣指如來教法。佛的言語,有音聲的說法。因世尊說法,有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亦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這個法音不只現於當年,世尊在那現出身相。語言等這個是法音。所以"百草頭上祖師意"。百草頭上,就是百草頭上說法,這就是法音之廣意。"世間"翻做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天人和菩薩的請求,來廣演一代時教。這個時教有大乘有小乘,有權法有實法,有偏有圓,種種的法,都是在轉法輪之內的。因為眾生根基不一樣,眾生根基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佛在說《阿含》時先說小乘,回小向大、方等諸說小乘。呵斥小乘,說小乘是焦芽敗種,不可造就,贊歎大乘,說般若,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後說實法。說權法說如何證阿羅漢,如何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這都是權法,一時之法。到了《法華》《華嚴》全是圓教了。淨土宗也是圓教,圓頓之教。用這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要的,因為眾生病不一樣,如果只是圓法就夠了的話嘛,就說《華嚴》就不必再說了。但是大家不懂,佛要涅槃了嘛。大家請求佛才轉法輪,所以叫轉法,既然是這樣,佛出世以後,不管佛在說或不在說,種種的教都是覺諸世間,所以佛之成佛是為眾生。"諸世間"就是三界,不光是人,畜生等等都是,欲界,欲界天之上有色界天,色界天之上有無色界天。覺醒一切世間。"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是轉法輪之總相,受請之後,就是如此。底一就是一步一步地講這個內容。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是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十種。身見,修氣功就是在身見之中,修這個身。邊見,落邊,只承認有不承認無。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煩惱。天台宗講的更深一點,以見、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煩惱是什麼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能叫你心煩,能叫你惱亂,這叫煩惱。這個解釋很直接,你心一煩,一動氣,煩惱就來啦。不但生氣是煩惱,你高興欲狂也是煩惱。"城"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演說法音,來摧破眾生心裡煩惱的堡壘。我們大家都不知道我們這個堡壘,就是我們的煩惱,佛演說妙法來把它摧毀。故曰"破煩惱城"。 "壞諸欲塹"《淨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