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5)
無量壽經講座15(第1品) 阿彌陀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本覺。從本覺起,我們念佛莊嚴自心、清淨自心,開始覺悟,最後達到究竟覺,就是清淨平等覺了,這是配三覺。那要是倒過來,把這平等覺作為我的本覺,我們起心念佛來莊嚴自己,這是始覺。最後證到果覺,那是無量壽,從兩頭說都可以。總之,這個經題的妙意是輾轉無窮,都在一題之內。《圓中鈔》說"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你聽到經首題目的名字,得無量功德。幽溪大師說如"金光明",許多大乘的經典都是這麼說,經題是很重要的。把前面經題就結束了。下一次從"如是我聞"開始,講經文了。 因為車堵,遲到15分鐘,我們順延。 經文一般分三個部分,一上來序分,中間正宗分,之後流通分。這種觀點,古德們的觀點也不是不一樣,有的重要內容全都放在正宗分裡頭。澫益大師的觀點,他說都有重要性。他作了一個譬喻,序分是象人的頭,耳、眼、鼻、舌這五官都在頭上,很重要。二正宗如身體呀,五髒六腑、腸子、腎髒都在身體裡,主要的機能,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這一切都在這個身體裡頭。那麼流通分如手足呀,有腦袋,有身體,你沒有手,沒有腳,怎麼行動呀?因此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性。內容和任務,學習澫益大師,把經文分成三部分。根據這個原則分的,這個原則和中國古德"魏譯"本的分法是一致的。我們把第一品到的第三品作為序分,第四品到的第四十二品為正宗分,這以後到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在序分裡頭又分兩部分,一部分通序,一部分是別序。通序是每個經都有的,所謂六成就,六成就底下還要講。別序就是每個經和每個經是不一樣的,通序各經都是同一規律,都有的,別序就不一樣了。 這《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沒有人提問,佛就對大家說了,大慈悲。因為當時聽眾問不到這個地方,不會問,所以佛就悲憫呀,不問自說。這是《阿彌陀經》的因緣。《觀經》呢?韋提希夫人兒子不孝,殺父、殺母,所以大悲請佛救助,這個因緣而說經。所以《無量壽經》佛放光現瑞,阿難歎以為從未得有啊。今天現這樣的瑞相是什麼緣故呀?所以大家知道這個經很特殊呀,阿難跟佛這麼久,他都見未所見,因此提問呀。現這個瑞相必有因緣,佛就跟他說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因地如何修行,如何發願。這一段稱為咱們別序。這是本經所獨有的,這是序分。現在我們先看通序。 通序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捨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通序就是本經一上來的最前頭兩品。先看頭一品"法會聖眾品第一"。從"如是我聞"到"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這一段是第一品。下面我們說是通序。各經都是如此,通序是怎麼來的呢?由於佛在涅槃的時候,阿難很悲傷。阿泥樓陀教給他,說你光悲傷有什麼用?你現在趁這個時候應該問佛,你要問四件重要的事情。教給阿難,一、一切經首當置何字?在佛走後,佛這一切教化匯集成經典,經的最一開頭要擺哪些字?阿難問,佛就說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等六事。這"如是我聞"是佛告訴阿難的。一開頭就這四個字,底下還有呢,佛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當時還有多少人來參加。跟現在一樣,時間、地點、條件,要說這件事情時候,把這些要談清楚。正信確有其事。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發生的?多少人參加,能證明這個事?這叫通序,也叫六成就。六成就包括:一是信成就,信非常重要,沒有信,一切都沒有辦法。沒有信心看經典,你最多只得一點佛學。信如寶藏,信如手,沒有信,你拿不到東西。進了寶藏,你也是空手而回。聞就是從佛那裡聽到的嘛,這首先要信成就,聞成就,然後時成就,主成就,說話之主是誰?這是主中之主了。處是在什麼地方?眾是當時聽法的,是什麼人?這六件事情。六種都具備了,是正信,佛就告訴他,應當這樣。如是我聞,這個我是誰呢?是阿難。很簡單的來說這我聞,如是我聞,應該是我聞如是。最初的話,我從釋迦牟尼佛那所聽到的就是這樣的。底下還說正信。我說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說得很清楚,就是這樣,意思也很深。 底下我們一點點來講。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要說是阿難陀從佛那聽到的呀。因為阿難重新說經,他升大座,他重說,大家就有懷疑了。一種懷疑佛又重生。佛已涅槃,佛又活了。疑心佛又復活啦。第二又懷疑,想到這是阿難成佛了。不然他何以登座說法呢?第三是他方佛來示現說法。當時大眾對阿難重說有這些想法。阿難一開始講"如是我聞",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聽來的,是阿難聽來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三種疑就破了。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有人會想到佛成道二十年以後,阿難才開始出家。佛的堂弟又經過了十年才作為侍者。作為侍者,才能聽到佛所說的一切法。有的會參加,有的不會參加。三十年後才當侍者,那麼當侍者三十年前佛所說的經呢?阿難何能說為都是我聞呢?這個懷疑很有理由。你三十年後當侍者,你所聽到的是三十年以後佛所說的,怎麼一切經都說是你聞呢?這個有三個解釋。第一個,輾轉聞。《報恩經》阿難所不聞經,沒有聽過的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人說,從其他師兄弟那聽到的。天人他們都來聽經,他們可以說,這是《報恩經》說的。第二佛重說,佛對阿難重說一次,也在《報恩經》。當阿難得了佛的命令,當了侍者的時候,向佛求了三個願,其中第三個就是"所未聞經,請佛重說"。我沒有聽到過的經,請佛為我重說一遍。佛答應了他,所以第二個是佛對他重說。第三阿難自通。我們不要小看阿難。《金剛華經》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得了這個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阿難能夠持十方諸佛所說的十二部大經,不光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經。所以第三說是阿難自通,這個依據出於《金剛華經》。這三說不妨同時存在,所以就沒問題了。底下就把這個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阿難如何能夠說是我聞,這些可疑之處解釋清楚了。 "如是"在六成就裡是"信成就",這樣一說,大家要信,歸信。在六成就中居為首位。這個"信"字,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如大海,只要有信心才能入呀。這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你真的信的時候,你心裡不懂,你一遍一遍看下去,你看一遍和一遍不同呀!跟別的學問不一樣,你沒有師可以自通。你就這麼看,信為能入。又《華嚴經》說"信為手",入寶庫,"慧為目"智慧如眼睛,沒有眼睛就沒有目。智慧就是眼睛,你沒有眼睛看不著。你光是看了,你不拿。怎麼拿?要靠手,信是手。這非常重要"如人有手,至珍寶處,隨意采取。"信即是入法的初門。以此為門,最初之門,除了這兒你進不來。同時只有信才能入,入法要靠信。又是攝法的上首,最重要的。攝這個法,消歸自己,不是鹦鹉學舌。所謂有的人成就的不過是鹦鹉學舌。就單說說,那是沒用的。要消歸自己,成為自己的,就攝法了。要靠信呀。上首"才入信門,便登祖位"。這是大信,徹信。剛剛進了信的門,你就登的祖師之位。實際上我們在學佛主要的在增進咱們的信心。這也是無止境。大家都做了將相所不能為的大丈夫,都已經出家了,難道說還不信嗎?但是此中還有無量的可進展之處。信有六信呀,有淺信,有深信,才有信門,真正的入了信門,便登祖位。這個表示信成就。 再細一點說,"如是"是什麼意思呢?指所聞的內容,它的本體,他的法體。他的本體就是實相的本體。因為實相的微妙的道理,從古至今沒有變異,沒有什麼叫做發展了。有所發展,只是一些見法門頭的方便,沒有什麼叫創新。要創新就是魔說。如佛道同。古佛所說,今佛還是這樣說。現在大家懂得求新就是創新,你創去吧,那就不是佛法。古今不變,所以叫作"如",相如嘛。古也如,今也如,未來還是如。你剛有種種不同說法,那魔總是有的,那不同的說法,那就很肯定呀,那不是佛法吧。不是說魔,說魔很難聽,不好聽了。為什麼叫"如是"?是如這個實相之理而說,那麼就是如了。如這個實相之理嘛,你既然如了實相之理而說,所以是"是"。是就不是非。是非之分,什麼是"是"。因為你這個"是"是實相本體,怎麼不是?古今徹古徹今都這麼說,如這個實相妙理,所以叫作"如",所說的就是妙理,就是"是"。"如是"二字含義就很深了。 再說實相妙理是什麼?就是當前你本人一念心的,一念本心的自性。這個自性本來沒有生滅,本來沒有染污,本來沒有增減,沒有去來,湛然常住。當你煩惱時,這個心還是湛然啊!是常住,沒有變異。所以叫作"如"。依了這個心,這個自性來念佛,來求生淨土。你能念的是實相的心,所念的實相的佛。佛當然是實相顯現,所生的土,到極樂淨土是實相的土。所以常寂光,常寂光那不就是實相嗎?常住、寂靜而有無量的照用,生的土就是實相土。能念的是實相的心,所念的實相的佛,將來所生的是實相的土,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就是實相這個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來的,所以澫益大師說了,什麼叫"如是"呀?決定無非,決定沒有不對,這叫做"是"。所以經的含義象我這樣說,或從佛那裡聽的話,就是這樣的。不是說這句話就過去了。所以這麼細細一說呢,就很有可值得參究的內容。常常一般人說淨土宗淺,其實淨土宗是圓教,而稱為圓中之圓。凡是說淨土宗淺的,只能說明他自己對淨土宗領會的非常淺。所以這是信成就,決定無非。你信嗎?"如是"古佛也這麼說,今佛也這麼說,未來佛還是這麼說。 底下是聞成就。"我聞"是聞成就。阿難在升座頭一句話"如是法門,我從佛聞。"這是如是我聞。"如是法門"我是從佛那聞到的。我是自我,是阿難自稱,聞是阿難所親自聽到的。拿這個來告訴大家,讓大家正信。我今天對大家所說的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就是這些。就是這樣讓大家來信呀。不是阿難自說,不是阿難臆造。那麼這也有個很好的問題,就是聖人說無我《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可阿難頭一句就說了我聞,還有個我。怎麼回事?這叫不壞假名,世間都是假有,假名不能廢除,廢了假名就無可說了,沒法表達了。因為你所說的都是實相,實相就沒有相了,所以就不同於凡夫的有我。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都是說實相,實相就沒有凡夫的我。實相無不相,實相無相。你單是這句話,就跑到一邊去了,轉入陰山背後,枯木崖前歧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用枯。枯寂入這個空無境,這很多歧路。無不相,所以不同於二乘的無我。二乘阿羅漢灰身滅智,那無我。他這人,我就無我了。阿羅漢真正無我了,證出了輪回了,出了生死了。分段生死沒有了,阿羅漢成為聖人了。他不明白這是第一義谛呀!他無我了。實相無不相,所以也就不同於二乘的無我。阿難隨順世間用假名稱為我,就合乎第一義谛嘛。他不同於凡夫之有我,不同於二乘之無我。說我只是個假名而已,假名稱為,那就合乎中道了。而是沒有我是空谛,世間認為有我是假谛。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谛。中道第一義谛,這是《楞嚴》說的。《觀經疏》說"無我則無聞",沒有我那誰聽呀?沒有聞就沒有化道。沒有聞,沒有說,就不能再往下傳呀。化道就絕啦。所以為了傳化不絕"假名說我"。為了這個法,能夠流通,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是有這些方便呀。真是說佛說法四十九年,還未曾說出一字呢,所以我們今天這樣傳說只是為了傳化不絕。在這裡大家要從言說,於解無言說的意思,才是解了如來的真實義。我聞,"聞"是耳根的事。現在你不說耳聞,說我聞是什麼意思呢?從我字來看,統一切諸根。總的我是總相,耳是別相,不用耳說,而是用總相的我,來代替別相的耳,就是"我聞"。以上"如是"就表信順,信呀就是這樣的。這是信呀,這是決定無非,順服這個正理。這是信順,我們要信,要順。順者,信了之後就要順服這個佛教,就是說我相。信這麼回事,但是我不願意順著這個道理去思維,去做。我信他說的對,這個事常有,那還不夠,你信了還要順。"我聞"就表師承,所以這個師承很重要。《圓覺經》說凡夫怎麼能夠學習圓覺無上之道?你關鍵你能不能找到一個善知識。善知識怎麼找?《圓覺經》講的非常好,大家應當看《圓覺經》。所以這個師承很重要。這個我聞就代表師承。那釋迦牟尼佛就是傳承,對阿難說就是師承。我現在所聞所說都是釋迦牟尼佛世尊金口所宣說,這個傳承是有來歷的,有根據的。所以不是另外之說,也不是我自己造出來的。 "一時"不是談某年、某月,是一時。這個是妙極了。跟現在的科學觀點,就十分的相合。古代的解釋,因為古代的科學沒有現在這麼發展,但是原則比現在科技還透,是符合這個實法。愛因斯坦他現在得出相對論,咱們佛法早就有。時間沒有實法,長短隨你的心呀。現在牛頓就不懂這個道理,愛因斯坦他懂得,初步懂得一點,科學界慢慢的就會多懂一點。我將來說歐美的人學佛法,他要靠科學。咱們中國人學佛法,接觸的最好。因為咱們中國有孔老。有孔子的學說,老子的學說都很高深。孔子偏於世間,老子出世。將來歐美的接受他依靠科學。隨你的心,延促同是長。一萬年是長,促是一秒鐘是促,是同樣的時間。三大阿僧祗劫那是無數的劫,那是一念,沒有兩樣。《疏鈔》說的很好,為什麼?經裡只說一時,或者說者得了陀羅尼,陀羅尼比三昧還高。三昧你必須入這個三昧,你才能顯出三昧的中的境界。智慧、光明、功德、威儀,你不入三昧就不行。陀羅尼無所謂,得了陀羅尼之後,不管干什麼說著得了陀羅尼一剎那之間,一個字之中,說一切法門。這時間一剎那起一萬年的用處。一萬年做的事情,他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一般的同學對釋迦牟尼佛出家說法不一。他問我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專集。我說各人考證不一樣。世間考證都是科學式的,把這個聯系起來,現在都是這麼做的,根據這個判斷是真是假。這是荒謬絕倫,哪能根據初淺的見解去判斷,見解查遍了都不一樣。智者大師說,釋迦牟尼佛不是還在說法嗎?靈山法會仍然沒有散,你還考證什麼?只能說那個涅槃、佛捨利,那是顯現而已,那是一種幻相,真實的佛在說法,沒有散。你看那個說法會還在,還在那正說呢。或者聽者得淨耳根、五根。這耳根淨,一剎那聽到一個字的時候,他能了解一切法呀。或者說者用很少的時間,聽者用的很多,或說者用很多時間,聽者一剎那就領受了。一會也不一樣,佛身也不一樣,見的都不一樣呀。各有所見,各各不同,有的看到佛無量相好莊嚴,有的看見就是一個黃臉比丘,有還一個人看見佛是個黑炭,業力很重。你也可去考證,佛到底是黑炭,還是黃面比丘,誰說的對?所以說現在聰明人淨做傻事。或者能夠有神力延促隨意,聽的人根器利頓不一。三乘凡聖所見的佛的報身,化身年齡的長短,成佛的久和近,各各不同。現在還用很粗糙的科學方法去考證,這是根本缺乏信心。所以我們怎麼辦呢?只能說佛的弟子、師資機感相遇,相會、相投,說盡圓滿了叫"一時"。這個是蓮池大師的說法,在《疏鈔》裡面。《佛地論》講:"說聽究竟,總言一時。"說和聽都究竟了,總之就叫一時。經中不言某年某月,都是師父和弟子機應和合,感應相和合,說和聽的事情圓滿了,叫作一時。又經中不舉年月日,各地的歷法也不一樣。我們中國的歷法也不一樣。如《周易》說的六月實際是八月。有的建子,有的建寅。現在咱們這建寅,以寅月為正月,有的以子月為正月,那就不一樣了。那是咱們11月當正月,所以以《易經》上說的差兩個月。歷法不一樣,而且世界的時間也不一樣。四天王一天就是人間五十年。四天王是最矮的天,最近的天,最接近人類的天。這個意思我說它低,最接近人類,比人高不了多少,他這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現在科學證明太陽也圍繞著中心,銀河中也有個中心,也是有公轉。它圍著中心轉一年是太陽上的一年,相當於咱們地球上的二萬萬年,那天體要超過太陽不知有多少了。再說這時間並不是常數。相對論速度很高,接近於光的時候,時間是變的。這是科學上說的,時間會變異的,隨著速度而變化,不是個常數。我們說物理速度等於什麼?距離被時間除。如跑百米,跑了10秒,速度是每秒10米,平均速度。這裡有個固定含義,這個秒是固定的,不然秒可長可短,那就毫無意義。科學就把時間作為一個定數,這個只有在速度很低時可以成立。但接近光速時,時間是變的。極樂世界到我們這裡,天人往返那早超過光速了。愛因斯坦有一句話說時間、空間、物質都是屬於人類的錯覺。所以我們要破這個概念,所以稱為"一時","如是我聞"。 底下就是佛了。佛是主成就。這個六成就中最主要的。不是佛說,別的說的就不去研究了。如耶稣說,穆罕默德說我們不研究了。如三皈依後學習穆罕默德說就不是佛教了,那就什麼也不是了,不符合三皈依了。那麼是佛說。佛的意思呢是佛陀。譯成華文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都圓滿。自覺就不同於凡夫了,凡夫是不覺。所以自覺就異於凡夫。覺他異於二乘。阿羅漢自了,就是自己覺悟,沒有覺他。所以自覺超越凡夫,覺他就超越二乘。圓滿就超越菩薩。菩薩是自覺、覺他,但是沒有圓滿。超過一切,超過一切凡夫,超過二乘,超過菩薩,俱圓眾生之尊成為佛,成為智者。智者就是覺悟的意思。智者無不知,得一切種智,廣大種種智慧,種種殊勝的智慧,都是覺滿之意。本經中的佛就指釋迦牟尼佛。佛本來是通號,這裡就不言而喻。一時佛在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這是處成就。地方,在這個地方。王捨城有兩說,一個是舊城,一個是新城。在《智度論》裡古人有不同說法,現在我們看是舊城。《智度論》說佛涅槃後,阿阇世王以後人就少了,另外築了一個新城。捨了大城,在旁邊建了個小城。新城是佛涅槃以後的事,因此,佛在世時不可能在新城說法。這個證據很夠,底下經中還引其他的證據,現在時間寶貴就不說了。這一句話就夠了。新城是佛涅槃之後才出現的,只有在舊城說法。《法華經》說"如王捨城勝余一切城捨故"。在印度的時候,當時王捨城超過其他的任何城市。所以在這個城說法,也表示這個法門最勝。這是《法華經》的觀點,我們這跟法華是一致的。法華的奧秘、華嚴的密髓都在這個經中。在當時印度分五天竺,五天竺分十六大城,而王捨城最大。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城裡說這個《無量壽經》,這個法門最殊勝。後來佛涅槃之後,國王嫌城太大,又建了一個小城。底下《大寶積經》的論我們就不引了。"耆阇崛山中"是王捨城外五山之一。據《淨影疏》說耆阇山翻為靈鹫山,因為這個山有靈仙所住,就叫靈,因為有鹫鳥在這住,所以稱為鹫。這個山頂長得像鹫的頭的樣子,所以稱為鹫頭山。《大智論》他又說,這個山在五山中,這個山最好,最勝。因為這個山上精捨離近城很近,它又很難上。進城到城裡乞食,乞食於城中。釋迦牟尼佛,我們常說釋迦牟尼佛不要一文錢,要拉你一張選票。他的教化就是為了度脫我們。他自己是不著財,而施財給我們。天天到吃飯是日中一食,到城裡去乞食,給大家種福。近城,就乞食很近。難上,俗人就不太好來了。專誠的人,精誠的人才來,很難上,就雜人不多了。第二這個山是一個有福德吉祥之處。這個地方也很重要。我們感覺到這個地方很愉快,如到這個地方很不舒服,所以環境也是影響人的。人傑地靈,地靈人傑。地靈使人傑,地方也很要緊。很多聖人都喜歡在這呆著。第三,三世諸佛的住處。三世諸佛都在這個地方。第四是清淨,又有福德,又娴靜,是一切諸佛的所行之處。十方諸佛都贊歎恭敬。一切護法神,大力的眾神都護持,保護這個地方,恭敬供養。所以很多大乘經都在這個山上說。第五,這裡有無量的智慧福德力大的菩薩,到這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這是《智度論》的說法。《法華論》就說"耆阇崛山勝余諸山",勝過其余的山,佛在這說法華,表示這個法最勝。佛也在這說《無量壽經》。這個是處成就,最為殊勝了。 底下是眾成就。"與大比丘眾,萬兩千人俱"只是說了一個比丘,底下又補充了,又有"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第二品後邊補了。還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加在一塊是兩萬人。兩萬人的大會,超過余經。還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天人來了,還有在經中末了有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這一切都在會裡頭了,都是眾。所以"眾成就"不但這一品,萬兩千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欲界、色界、一切聲聞、天龍八部,這些都是眾。"眾成就"這一部經,說這一部經的時候大家同見極樂世界,這個是非常重要,要說你看見了嗎?當時二萬人,咱們地面上的人,那些天人、天龍八部、那些諸大菩薩、他方世界來的沒有佛在內,就咱們地球上的人就是兩萬。這可以證信呀,這是眾"成就"。 底下解釋"大比丘"。"與大比丘",與者,共同之意,佛與大眾,同這個大比丘同在一會之中。比丘是梵語,它含三個意思。意思多了不翻,翻了哪個,翻了一個丟了兩個。現在有的人翻咒,非常的不通。他很時髦,頭一個念咒要知道什麼意思。這是多事,翻咒不符合原則。意義多不翻,咒的字有無量的意思,這個就很難辦了。現在有很多事情都很忙,有很多事不應當做的事情,不必做的事,畫蛇添足。畫蛇添足,你添它干什麼!咒也要翻,意思多了卻不翻。比丘是梵語,名含三意,一是乞士,乞是求也,士是食缽。出家以後,一個是乞食,他不經營商業,也不種田,也不進行工藝,不搞這些。沒有經營,沒有貯積,沒有存儲。現在在東南亞國家,還有托缽者。他們要飯,他們批評中國,說你們中國自個制產品,自個弄飯吃,不符合佛制。去乞食在中國行不通,在中國去乞食可以餓死,是不是?誰也不給你。萬緣放下,一意清修,乞食養身,要食養身這是乞食的意思。還有乞法,參師訪道,露宿風餐,露天裡睡覺,風裡頭吃飯、求法。乞法、求法、養心,這是第一個含義。比丘的含義二,破惡,破除惡的東西,邪惡的東西,用正慧來觀察一切,用正慧來看待一切,就破這煩惱之惡。我們生氣是煩惱,憂愁是煩惱。很多人不知道歡喜也是煩惱,這一切都是惡。要破這些惡,要破見思惑,把見思惑破盡,超出三界,所以這叫破惡。把這個惡破除。第三,怖魔,讓魔恐怖。《涅槃經》說"魔性垢惡"。垢的意思是惡,他是妒忌障礙,最不喜歡別人超過自己。看見有人超過自己就害怕了,這是第一個怕。有人出家他也怕。他怕你要教化,你要教化就跟著你走了,跟著你走,他魔的群眾就少了,他也害怕他的隊伍就衰弱了。比丘是怖魔,使魔恐怖。所以當受戒的時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在空中唱贊,一直聲傳到欲界六天。這個大家都知道,誰誰他出家了,魔聽到了就恐怖。這個就是比丘的含義。 那麼怎麼稱為大比丘呢?"大"字的含義有三個,大、多、勝。大者是曠備高德。曠是空曠,廣曠之意。曠備很有意思,有多德很廣。這個曠字用的很好,曠備高德。超過近學,比學的很淺的人都超過了,超過一切近學所以叫做大。多是什麼意思呢?是內典外籍,無不博通。內典是咱們佛教的,外籍象咱們中國孔子,很多的學說他都能通。不是知道的很窄,這是多。勝者超過余學,超過九十六種外道之上。這是大、多、勝。這是大、多、勝,大的意思有三個。《佛地論》另有三個意思。大者,第一,最極利根,根性最利,是波羅蜜多種性,這是要到彼岸的,現在很多修法不能到彼岸。涅槃是彼岸,生死是此岸,煩惱是中流。升了天,耶稣教、道教、回教最高是升天,這些還是在此岸,在生死岸中,在輪回之中。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是壽八萬劫,八萬劫過後如他心動了,慢慢醒來,還要回來,到六道輪回中來。應當是波羅蜜多種性,這個種性是可以到彼岸的,是這樣的根器稱為大。當然,他還沒有到,他就有這樣的根器,他是這樣的材料。第二,他已經得了無學果位,得到無學,得到果位,阿羅漢是無學果位。得了小果之後,就回小向大,趨向大菩提。這樣三個含義稱之為大菩提。嘉祥大師說"大"又有三個含義,是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合起來是大比丘,是德高望重,回小向大的比丘。德高望重,回小向大,趨向大乘,這樣的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宿。這樣的萬兩千人,日本的《會疏》解釋這萬兩千人,他說別的經都是千兩百五十人。《金剛經》都是千兩百五十人嗎?只有今天《無量壽經》和《法華經》是萬兩千人。這是為什麼呢?是佛出世的本心、本懷,出現一代的盛會,所以十方的大德都來了,所以人就多了。所以會眾這麼盛,也正表世尊說法的殊勝。這是很稀有的。一萬兩千人光是比丘還有比丘尼,還有四眾加上兩萬人。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一切都是大聖,不但是聖,是大聖,神通都已經達,達就是正,會正為聖。這兩句是贊歎大比丘的德。一切普遍了,包羅一切,都在內了,贊歎為大聖。《嘉祥疏》說"游心空理",心之所在,在空理上,"隱顯難測"。所以聖人之心,凡夫沒有達到的,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所以常常說是凡夫沒法不能測,所以稱為聖人。《會疏》是日本的著作,說"初果以上都叫作聖者",因為究竟的大阿羅漢才叫大聖。一說大阿羅漢就是究竟果位的阿羅漢。再有就好像把外面所顯現的聲聞,而實際是佛的示現、菩薩的示現。很多大阿羅漢的果位都是證了佛位的人了,替釋迦牟尼佛來弘化他。外面所顯現的是一個阿羅漢,而實際是大菩薩,甚至是佛。像須菩提,都是佛,是佛的顯現。《淨影疏》說大有兩含義,一個是位高,一個是德勝。在眾中,位也高,德也勝,把這綜合起來,就是從德而言。他是契合了空理了。大阿羅漢他都證到了我空,會合正道,得到初步的涅槃。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