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3)


 2015/9/4    熱度:1782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講座13(概要)

  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郁單成七寶,就是無意的話。郁單是本單四大部洲中郁單,是本單洲。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自然就成了七寶了,心之回轉,自然就成了七寶了。橫攬一切成萬物。萬物都顯現了,這一切都是心之所顯現,所以這一段話,開達明朗。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都是由心回轉而善成嘛。由自己的一心而出現妙土,由自心的回轉而成世界。正因如此,皆是心之妙現,所以事事無礙。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麼礙啊!水和水礙的什麼啊。誰礙誰啊。所以圓明具德,事事無礙。

  經就說了,《無量壽經》中說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切都是開顯真實之際。際就是本際,真實的本際,就是實際,就是真如實相。所以不管是橫說豎說,橫顯堅顯,都無非是現,無非都是佛之知見,都是真實之際,真如之際。所以真如實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也。所以這個實際所顯現的,一切相,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剝除了相才是道,當相就是道,即事即真而,不是離開事項去求真,事就是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啊。我們所見所聞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真如實相啊!沒有一樣不是自心啊!所以超情離見,圓具十玄啊!那麼《華嚴》之獨勝,他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別的經都沒有這樣有十玄門,所以大家也公認除了天台宗,它是在華嚴之上,別的宗覺得華嚴是最高。這有十玄啊。現在《無量壽經》也有十玄嘛,就可以證明我們這個經,跟《華嚴》無有兩樣。《華嚴》了後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都勸大家念念彼佛無量光啊!願生安樂剎。本經完全說的是這個把凡和聖都同歸極樂,讓大家都得到真實之利。

  所以我們這有三個真實,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就是因為,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能給眾生真實之利。你如果信受就能得到真實之利,這個果是殊勝的,是真實智慧,開化真實之際,所顯現的。所以夏老師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澫益大師說小本的《阿彌陀經》是《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萬行的指南,都不出於《阿彌陀經》。《法華》《華嚴》一切密要都在《阿彌陀經》裡頭,《阿彌陀經》是我們小本;所以說極樂不離華藏,彌陀就是毗盧遮那。所以說這個在密宗裡修法,五方佛可以互換位置的嘛。毗盧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彌陀佛也可以坐到中央,毗盧遮那可以到阿彌陀佛的位置。這還是修法的觀想,實際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所以判本經是圓教。很多人他說淨土很淺,我們這樣研究之後,那淨土宗是圓教。日本大德說,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觀中之觀,一切境圓都不能跟這個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是見,見是很重要的。他認為淨土中淺了,那麼他所得的利益呢?也就是如其所見啊!也就如其所見。

  底下再說一句:淨土是這樣殊勝,圓教是這麼高,在澫益大師的話:"圓教的精華,全在這裡頭啦。"外國人稱贊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即頓即圓。我們再說一句,這是在平等中有差別嘛!事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別。我們說的判教,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別相,所以到了圓人,法法皆圓。沒有一個法不是圓法啦!所以他又平等啦。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差別中的平等相。我們總是這樣,差別中,也不離平等;在平等中也不離差別。這就把判教這個內容,說明《無量壽經》是圓教,跟《華嚴》一樣有實權,這部分就完了。

  七、部類差別

  部類差別,同部的同類的,都是什麼經,這一部分都寫在這裡頭了,不預備在課堂上講了。咱們大家自己看一看,同部的《阿彌陀經》有三種,這三種將來有機緣再個大家介紹,也很重要。

  第八 譯會校釋

  第八,譯會校釋。譯是翻譯,會是校會,校正,會集,釋注釋。本經這個譯本,現在同存於世間的有五種。來的最早,翻譯最多,漢朝就來了,安士高翻譯的,這是高僧傳有名的大人物。安士高可惜不傳了,漢朝就翻譯兩次。最初是漢朝翻,後來是宋朝翻,宋朝的現在還存在,這就是這五種,這五種差別非常大,不象一般的經。這《阿彌陀經》吧,也是翻譯過兩次。《金剛經》也有幾種翻譯,我們看不同的翻譯出入不很大,但是《無量壽經》這五種翻譯出入就非常大,就是發願吧。大家都知道,願是很重要的吧,阿彌陀佛發願,大願,四十八願,大家都知道四十八願,不知道二十四願、三十六願。這個漢吳兩譯,就是孫權。那都是二十四願。這四十八願是曹操這邊翻譯的,是曹魏翻譯的,這四十八,唐朝翻譯的四十八,四十八兩個,二十四兩個,宋朝翻譯的是三十六願,還有一個是晉經也是二十四,是二十四章,在古集中提出二十四的占半數,四十八的還不到半數,三十六的就特別這個願文,他不是這個開合的不一樣,你看我這一個分成兩個,兩個合成一個。魏譯的四十八最廣了,他都沒有把最主要的願包括進去,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最主要的願。一個是國無婦女,一個是蓮華化生。這個在古譯裡吳譯裡有,二十四譯裡有,你說是開合不同,四十八願裡倒沒有,願少倒有,願多倒沒有,出入太大,還有十念必生的大願,漢吳兩譯不夠明顯。種種不同原因,清朝的沈善登,在《報恩論》裡有個分析:不同的原因,略考諸經,約有三端。這不是很肯定,只限於三樣。(1)是譯筆巧拙不同,翻譯的筆墨,有巧有拙,如剛剛來,剛來的人不懂華文,也念的不那麼好,不比安士高,安士高有神通,他的本子沒見著,我們有很多人也不懂得印度文,這樣翻譯出來文筆很拙,古譯以前的弟子佛弟子,出席佛弟子法會上的名字,是"捨頭痛",你看這個名字,翻譯的很拙吧。他這個巧拙不同,這是第一個原因,譯筆的關系。(2)梵本傳寫不同,傳寫之中,傳寫的很多了,越傳越多,就會抄,抄抄抄,抄錯了,抄脫落。因為它是貝葉經,樹葉,不像現在裝定的這麼好,那肯定缺葉,脫了葉,葉破了,殘了。只有這個原因。(3)本師前後多次宣說。每次觀機授教,重點不一樣說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不是完了再重復說一遍。這個說法,多次說最根本原因。他譯筆巧壞拙抄本有脫落,致成有殘缺,都是事實,都是自然的,日本人也說,頭一個"甄解"就說梵本廣博,日溪也說或者是他不肯定,他不像沈氏那麼肯定。就像般若諸經吧,也如此呢!處處都不同的說,這麼多本呢。表示釋迦牟尼佛的大悲。

  以上諸德說本經是世尊與度生宣說之法。現在說多本說是有根據的。唐譯本子出譯哪呢?出譯《大寶積經》。因此佛說《大寶積經》時候就說了《無量壽》。唐譯的《無量壽》裡的《盂蘭會》是《大寶積經》的一會。所以說佛是反覆的說這部經。所以這樣造成傳流下來本子就不一樣了。這一點很重要。

  下面討論第三章。會校,就是因為本子不同出入很大,方才說過十念必生的,漢譯吳譯雲雲不明顯。這個最重要了。日本人說一切經典都是假,無疑唯有《華嚴》為真,彼《無量壽經》也是假,只有《無量壽經》是真。《無量壽經》裡只有四十八願是真,其余都是假。四十八願裡第十八願是真,其余的願相比也都是假。是不是這個意,可是十念必生這個願,證果法師講,淨土我就講十念必生,講個出世三福,這十念必生是根本嘛。善導大師也是如此,大家就是引個十念必生,但是漢吳兩譯不夠明顯,所以說有出入。有出入帶點關鍵性,所以要會集就有這個道理。

  那麼五惡、五痛、五燒,指明人間的人在念佛,但是一切毛病都不改,這個不行啊!帶業往生,用現在的話說你帶歷史的罪可以,你現行的罪不能帶。你帶歷史的是你悔改了,那是帶業。你現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還舉著屠刀那不行啊。所以五惡、五痛、五燒,眾生行惡,現世受五痛,來世受五燒,這種告誡,對一尤其是到了未法時期非常重要,佛的慈悲再三,懇切告誡,這個毛病在什麼地方。這樣苦口婆心啊。唐宋兩譯就沒有,你看魏譯的比較全,後來大家都念魏譯,這是曹魏翻譯的國無女人、蓮華化生兩願,他也缺。舉個大例子,因此宋朝進士,王龍舒又名王日休,他寫龍舒淨土文,龍舒淨土文寫的很利害。他是刻板,板上出捨利,這個人是站著化的,王龍舒。王日休宋朝的一個進士,他就把四種會集了。他沒有出釋五譯,他是四譯,四種會集,出了《大阿彌陀經》。這是頭一個,有人反對會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會了,宋朝就會了。而且廟裡都念,所以蓮池大師就說,我引證的話還多取王文,王文就是王龍舒的文。因為他的文通順,大家都熟悉。但是他對王龍舒的會集不滿意,有《疏鈔》啊!《疏鈔》蓮池大師就批評,不順意法超前著後,有的就超了,他自己就寫。而且他序也不合適,三輩往生裡魏譯裡都說三輩都發菩提心,到了王龍舒那,他就改了。他說中輩發菩提心,下輩沒有發,上輩就沒提這事。這個會集就很不妥當了,可以說高下失次。彭二林也是批評他的話,他的批評是這樣,雖然是流通,很通行,但是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的行願,為令行者發起大心,集德本究竟成佛。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刪之。刪去疑惑佛智,及至勝智。念佛你對佛的智慧懷疑,就是你的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對自己的智慧也不能相信,你只能上邊地。這王龍舒又刪掉了,這個很重要,這兩個都很重要,他都沒有,所以這個彭二林,彭二林就是彭紹生,是個大居士,清初,他就王本刪節之失,把魏譯刪節校為現在的第七本。王龍舒是六本,他這是第七本,名字叫《無量壽經》。但是他批評了王龍舒並不解決王龍舒的問題。到了清朝的鹹豐年中,一個魏承貫,這個是個古文家,文章很好,他參考了五譯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會集了。大家都贊歎他比以前都強了,他的所著是第八本,他叫魏墨深,他想補救王龍舒之缺失,惜未全免,因為這個開個很不好的例,後人用自個的話當做佛的話,這個很不好。這個例不可開,他力求句句有來歷,期成善本,所願極勝所成亦偉,其所會集遠超王本,王福蔭居士贊之為本經八種之冠。第八本是最好的,連古譯,五種古譯和以前三本,他的第八本,擱在一起。他的本子最好,但也有不足之處。他的不足是什麼呢?(1)是第二願,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無有胎生是他編出來的,經中魏譯本裡邊有:"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魏譯本就說有胎生者,他這出來一個沒有胎生,這是一個錯誤。(2)五惡、五痛、五燒,剛才說的很重要,他把他刪節了。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還火燒什麼,火燒什麼,火燒什麼就有這個大文章好幾面的概括進去了。這些話呢,原經裡沒有的,這是個毛病。(3)是宮殿呀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那些宮殿都在樹裡呆著,這些五譯中都沒有的,他這是順手寫進去的。再有我補充一個最近加上。末法時候在經裡加上,最後剩下不剩無。經文只有留下《無量壽經》,他加上從別的經裡抄了一段話,最後留四個字是"阿彌陀佛",度眾生,最後法全滅了,但是這個不是在《無量壽經》裡,你也不要這麼加進來。所以他有四個毛病。

  因此我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他就發奮,在天津閉關,把五種譯本統統會編,把各種譯本,苦苦鑽研,把他們的參研,前人的,王龍舒,魏墨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來很好的參研。自己在佛前閉關,持咒念佛,將來大家得到很殊勝的感應。他在當時,實際上可以這麼說,不僅僅達到事一心,而且達到理一心!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達到的境界,書成了之後,首先是他的老師,慧明老法師(看照片)每人拿一本經,當時《無量壽經》。慧明老法師講,我來給你作證明。慧明老法師南北都尊重他,他是教通宗也通啊。在五台這是開悟的法師作證明。一個拿著一本書,居士當時南梅北夏。南是梅撷芸,是我舅父,北方是夏蓮居。他們是極好的朋友。我先師在天津閉關時,任何人都不見,只有我舅父去能見,他修持所得的殊勝情況從來不對人說只是告訴我舅父。為什麼告訴,告訴我舅父呢?因為我老師信佛是得了我舅父的幫助。這是飲水思源啊!他別人都可以不見啊,他都不說,但是我舅父去了他就說了。我有一次殊勝的因緣,他很誠懇把這個事情告訴我,不是我老師告訴我的,從我舅父那知道的。他自己不講怎麼樣怎麼樣,我舅父當時就中央廣播電台講這個經。慈舟法師在山東講,在山東只講這部講,沒講別的經,他自己作個科判。其中老法師對《無量壽經》作個科判,他有一個極大的功勞,出了個一心三輩。三輩九品他特別說,一心就有三輩,這是只有老法師的貢獻,很殊勝。所以說淨土和禅宗不是兩個一心三輩。先舅父,稱贊啊:"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深度達到最深度,微妙達到最微妙。"發前人未發之蘊"。這個會集有前人未發的深奧的道理。又說這個會集"精當明確",很精煉,很恰當,很明確,很明白,很正確。"鑿然有據"都有根據。每一句話都在五譯裡,我找過,我做過這個笨功夫,每一句話都找他的來源。在我注解之前我要找來源,對我這個注解有很大的好處。這一句話把他的來源找到了,你去解釋他就很穩當了。"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沒有一個義意不是願譯裡就有的。"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沒有一句話是本經中編出來的。"有美皆備",原譯中所有的美妙他具備。"無谛不收",沒有一個真實的意義不收在這個會集本裡。"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你想不承認這個善本,你也辦不到,這是先舅父的話。現在大家公認是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流入的大,而且現在,在國外美國紛紛成立淨宗協會,大家都在研究,念這個經,研究這個經。上次我說增加,現在又增加不了。現在華盛頓正在研究。他們有問題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他們暑假會來,集中來問。所以這個經大宏筆,這是海外。國內差,差的相當多,慢慢來吧。這是會校。

  第九 總釋名題

  第九總釋名題,釋經之題在天台裡天台宗五重玄意。

  第一重玄義講名字。我們從華嚴中十門分列,分成十個部門,把經題擺到第九。總之這個很重要不管什麼人講經不先講前邊的概要都先講題目。從講概要到講正文是過度啦。

  今天我們總釋名題:題目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個很長的名字,簡略為《佛說大乘無量壽經》。這個經題是從現在所住存世間的五種譯本的題目會集而成,會集就是這個意思。有多種的解釋,梵本也不可得,通梵文的人也沒有水平,也不大夠,重新翻譯。翻譯過十二次也不見得超過古人,所以力之所及,就可以從各種已經翻譯本子裡頭把他會集一下,這叫會集本。《金剛經》有人這麼做,《阿彌陀經》啊,鸠摩羅什,玄奘啊翻譯了一次。先師也把他會集在這裡頭。因為有繁有簡,鸠摩羅什其人尚簡,他喜歡簡化,玄奘講信,忠實於原譯。他講,他這裡比較繁。《阿彌陀經》啊,玄奘譯本十方佛贊,鸠摩羅什是六方佛贊,他尚簡啊。就簡化了,所以有會集的必要,把各種譯本之長會集起來。而無量壽量是特殊的,各種譯本差別很大,各有優點各有缺點,所以就會集。會集的五種經呢,這五個題目呢,印的很詳細了。只把題目念一念,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十號的一種翻譯,是阿彌陀名號中的一種含意,可以翻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平等覺。吳譯本是孫權當政翻譯的,前頭有個很長的名字,他把那個字啊,把那個音翻譯過來了,這就不好懂了。很長,翻譯的意思還是譯成《無量壽經》也叫《阿彌陀經》,這是吳譯本。魏譯本呢?大家都是很知道了,大家常念的《無量壽經》,唐譯本就是無量壽,如來會。宋譯本,就是宋朝翻譯的本子,最後翻譯的本子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那麼這個經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說,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意。一看經題,就知道全部的意義啊。忙人見經題,很忙的人他有很多事情,忙忙祿祿的人不能專心修持,他一看見經題能得利益,也能從經題中得到利益,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念這個經題,拜這個經題,題目,擬題十分重要。全經的要旨,都顯示出來,讓我們學者、行人,因名字而了達經的本體。一看經題,就能看全經的大意,就能從這裡能夠了解。這個題很重要,五種的經題會集在四種,有幾種本子了嘛:王龍舒一本,他所會集的本子,稱為《大阿彌陀經》。阿彌陀佛,無意中有阿彌陀這個意思了,他是可以的了。"大"字,沒有大阿彌陀,大無量壽,都沒有嗎,這個大字,是王龍舒加上的,這就是我們會集所據,要都是經中的原來的語言。會集的人不能隨便增加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經裡,或題目裡了,那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變成佛的意旨了嗎?這是大大的不可。為什麼王龍舒作了這後,魏墨深又作了,之後先師夏老居士又作。他們在這個方面開了個很不好的例。給後人開了個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進去,那就很不妥當,很不妥當了。所以這就是毛病啊。彭二林他的一個刪節本,就是魏書。後為魏墨深會集的本子,最初叫《無量壽經》,那麼這就沒有分別了。會集本和還來的譯本,同一個名字。一看名字知道是哪一種呢?後來王福蔭就把魏墨深的本子加上兩個字,加上《摩诃阿彌陀經》。"摩诃"當然也是大的意思,"摩诃"兩個字同樣的沒有來歷。所以五種的名字前頭都列了,會集的經過,他們不妥當,再考。《無量壽經》曾經翻譯了十二次,名字都在,名字中用無量壽作名字的,有十本,以清淨平等覺為名字的有兩種,以正覺為名字的有一種,這樣的話,作綜合各異的內容。現在夏先師的會集就把宋譯本的經題直接用上,宋譯本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正好是會集本名字的前半段。一點也不要增減,完全是原題目。最末的一個擺在前頭了,最初的一名擱在底下啦!最初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無量"兩個字就不要了,前頭有"無量莊嚴"啦,那麼就剩下"清淨平等覺"。把清淨平等覺,漢譯這個名稱加到宋譯名稱之下就成為一在這個名字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字不要擱在底下去了,這是宋譯,漢譯呢?《清淨平等覺經》,這兩種一來天衣無縫,不假斧斤,用不著任何造作,兩個譯的原名攝在一個題目裡啦。十二部經題都無量壽清淨覺,這個正覺都擺進來了,全經的大旨,我們要發揮。這個無量壽,全經兩萬多字,這個大旨在經題之是昭然若解呀。而且淨土中的重要含義,都具備在這個題目裡了。

  一個題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人是說法的人,或其他的人。法,什麼法有什麼囑咐,完整的經題之中要具備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教理是本體,如何來行持,題目中也表現,體相用,體大,相大,用大,在一名之內都顯現了。如藏書講過了十玄,這個題目就好像帝網的一珠,一顆珠子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顆珠子的一切光明莊嚴都攝在一個珠子裡面了。把這一切的妙意,都攝在一個晶體之中,會集的用心。從經題的會集,可見整個經的會集都是如此不假斧斤,圓攝重妙,這是總的贊歎一下,贊歎之詞,他的意思在下面的討論中可清楚看到,那就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了。

  "佛說",佛是佛陀的印度梵語,古印度語,梵語佛陀的簡稱。他的含義就是覺者,覺悟者。咱們眾生迷是迷者,迷了自己的本覺。佛就是他已經沒有迷了,沒有迷,剩下就是覺了。《圓覺經》的話很好知幻覺離,迷幻離覺,這都是極頓的話。沒有許多見次,圓頓法啊。咱們淨土宗都是圓頓法呀!迷就是眾生,覺悟就是佛,沒有什麼階梯。這是從頓法,在圓教裡頭沒有階梯,裡頭不防還可以有階梯。有階梯之中不防還是平等。那麼這個覺,是三覺都圓滿,三覺是什麼呢?是自覺,所以我們要弘法,你首先是要自覺啊!你自己不覺悟,自己還在迷,自己滿眼睛都是翳,自個還是白內障,都快瞎了,要給別人領路,所以一盲領眾盲啊!自己在名為說法,實際是放毒,所以不自覺。阿羅漢不知到他覺,才是阿羅漢呢。佛就批評他是蕉芽敗種,你不自覺還想覺他。你自己都救不了,自己能救人?先要自己覺悟才能覺他。首先要自覺,你才能夠救人,這是佛的話。自覺圓滿,覺他,我們修行人最大的目標就是覺他,所以不同於阿羅漢,生極樂世界的人純粹是大乘,這《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以二聖的種性只知自覺的人,不知覺他的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很多,念佛的人不明白,說的很明白,二乘種不生,這是天親菩薩的論,這是三經一論。《往生論》,覺他才是覺自,不是讓我自己怕苦啊,我才出苦呀,這是個人打算。個人打算心量就太小了,你不但要覺,而且覺滿了。這個覺沒有欠缺、三個覺都圓滿這才即名為佛,名為佛陀了。所以我們這樣就曉得佛就是三覺圓滿的眾生,眾生就是完全在於沒有圓滿的佛,我們從這個概念上說佛教是無神論,不是有個造物者,有個神至高無上,他永遠是覺悟的,我都都要靠神的加持才能夠升天堂。所以借《心經》說我們跟佛是平等,不增不減,在佛不增,在我們不減,真是平等,所以說是平等覺嘛!這個題目裡有嘛,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嘛。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含意中間含了這個意思在裡頭,可以翻這樣的文字。

  再有呢,就是十號之一啦。十號呢,底下一個一個的都有啦,大家都熟悉了,十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第十是佛,通號在這個十號之外,這十號俱足,世間所尊重,稱為世尊,這樣的解法,世尊。這樣的解法,世尊是在十號之外,可是《成實論》就不一樣了。世尊也可在十號之內,有很多東西,都有出入的,我們不由得很執著,這個沒有什麼,這是開合的不同,不要總覺得好像是陌生,疑事,哪個對哪個不對,人者妄生分別,這個成實論呢?就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這兩個合起來了,做為一號,做為一號不就是九個了嗎?世尊加上就是十個了呀,所以世尊可以是在十號之內;所以說世尊可以在十號之內,也可以在十號之外。今天就提一提,就不再說啦。

  今天要說什麼呢?佛是十號之一,是個通稱,就好像我們在坐居士是個通稱,咱們在坐除了諸位大比丘之外都是居士,居士是通稱,你必須在張居、王居士,兩個姓,再把名字擱上去,那這是別稱。佛是通稱,本經來說呢?這個通稱是指本師大慈大悲導師釋迦牟尼佛,佛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牟尼是印度的音,翻成我們的話就是能仁、寂默。能是能夠的能,仁是仁義的仁,寂默。所以這個名號就含了。他是能仁、能度一切眾生,仁人,愛仁。覺他,他覺他可是寂默,無所度,無所度而在度眾生。所以常寂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和照不二,寂是體,照是用,體用何妨分不分啊!體和用啊,所以佛法的殊勝意思。咱們導師的名字裡說的明白了,寂默大慈,能仁就大悲。悲慈不二,悲慈並運,登峰造極。能仁,所以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究竟的極果,乘大願船,咱們的本師無量無量久遠,久遠劫以前久已成佛啊。但是以大願度眾生還示現到尼泊爾出生,這種完成是示現成佛的,是度我們的,為度我們才演說這部經。這本經以後一切經都滅了,只有這部經住世,這部經今天能正式開始放光,可以說從現在起,到最後最後的百年,都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當機。都要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釋迦牟尼佛說的,在這經裡說的,所以這是說,這個佛就是指的,一切眾生大恩大德的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世尊。

  說的含意是悅,喜悅的悅,悅所懷,心中很高興,說和高興連在一起,那不就是暢所欲言嗎?這個就是啊!釋迦牟尼是金口所宣,是佛說,佛這是度生為願嘛。現在是眾生根機熟了,可以來聽妙法子。通過這個法能得到解脫,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今天這個時機成熟,來跟大家說心裡很舒暢,把自己的本願大暢本懷,所以是悅所懷啊。不能老如此,最後一百年一過就沒了,還有世界還有眾生,法就滅了。這個機會是難得的吧,所以有生命是很容易啊!不出輪回,那就沒有勁啊。可是聞法的機緣就不多呀。從現在起就是一點點有限的時間呀。最後再撓上一百年,再以後就沒有佛法可聞了嗎。那麼這是賢劫,賢劫有千佛出世,在現在來說,難聞不難聞,若大的北京城,能問現在我們一塊聽經聞法有幾位,佛當年在王捨城三分之一見佛,三分之一只知名字沒見過佛,三分之一連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難遇難聞,我們現在很要珍惜這種機緣,也要發起大的願,使得其他的眾生同粘甘露雨。

  這兩字解釋了佛說,大乘也可說成大乘,可當名詞來講,就讀大乘,說是譬喻就讀大乘是一種交通工具,是車子,古書上說出車千乘就是派出一百輛車,如下像棋車馬炮,很少念車馬炮。古來的音念車,所以出車千乘,在這念乘。千乘之國是個大國。我們再用大乘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切不外乎能和所,一是能乘者大,一個是所乘者大,兩個方面都是大人物所乘,大事所乘。這個法是個大的法,是個大的車,可以運載一切眾生達到究竟。所以他就分別於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的小乘,他那車很小,你就是能乘的也小。所乘的也小,能乘的小,裡邊的法,只是自覺。能乘的小,也沒有究竟,利他之心。《十二門論》解釋摩诃衍,摩诃衍就是大乘。梵文名詞的譯音,比喻二乘為上,與聲聞乘,緣覺乘他是上首,所以叫大乘,對小乘而言是大。,佛大人,乘是大乘,這是同樣的兩個字。音分別,前邊的一個音是動詞,後邊的一個音是名詞,佛是大人了,"八大人覺經"。佛這個大人乘座,這個工具叫作大。因能乘的大,佛所乘。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能讓眾生得到好處,滅苦功德很大。又觀世音,和大勢,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佛所乘,能乘的又是大,故名大。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