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6)
無量壽經講座06(概要) 你念佛名的時候,你這個時候正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就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並且就一句的時候,別的妄想就沒有了吧,就換掉了百千萬億的妄想雜念。如果念佛啊,我怎麼還是妄想紛飛。你不知道,你念佛時感覺妄想紛飛,那是很當然的事情啊!你一念就沒有妄想,那都成佛了。可是你知道你不念的時候是什麼情況?你不念的時候,你整個百分之百都是妄想。可是現在你念佛的時候,就在妄想之中,你出現了一句佛號,佛號就換掉了百千萬億的這些雜念。念的純熟就老念,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誠懇,乃忘能所。我不知不覺就是到了這個地步的人很多呀!真正用功人可以到這種情況,能念和所念都忘了。其它的作功夫,你總有一個所。你觀白骨觀,你要觀的都是白骨,那麼這個白骨就是你所觀。我作觀就是能觀。念佛當然也是有能所。比如黃念祖在念佛,黃念祖就是能念,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我所,。都是有能所的下手,離開能所是很難。象念佛法門,念來念去很自然的不知不覺,就把這個能和所就忘掉了。忘掉這個所是個了不起的事情啊!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所。因為建立了一個就成了二了,有能有所,一有所就有二了。《楞嚴經》的講,一有一個所,這個照,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個本性就見不著了。所以就從所開始的,這個關系到《楞嚴經》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入了道流,忘了所,從忘所開始吧。觀音的耳根圓通,凡夫哪能下得了手呀。那都是很高的境界了,所以這個念佛的法門,就是這個妄心在念呀。念的純熟之後,你沒有別的妄想,就這一句一句清清淨淨的,這個時候你已經忘記了,這個念佛的是黃念祖了。你若是心中只是這一念,念的是什麼,你也就沒有分別了。所以這個所,所念的這個佛的名號,這個思想也沒有了,心無所住,這個時候心裡除了當前的這一句之外,另外沒有所住呀!沒有什麼境界,我在那。《金剛經》無住,有住就是非住,這是修無住。無住就是很合乎《金剛經》的無住,可是又不斷滅,這很重要的。要知道這個大慈悲呀。可這句佛號分明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分分明明不斷滅,明明朗朗,可是又沒有能所,即無所住,所以這個就叫作暗合道妙。不是你要研究了《金剛經》懂得了很多,你已經契了無生,怎麼怎麼,後頭我還要講無住生心,那不是凡夫境界。可你要這麼念的時候,你不知不覺跟他相暗合。就契於《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的妙趣。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禅宗下來的,是個了不起最放光的一個開示呀!這個在印度到中國都是單傳,這衣缽傳給迦葉、阿難,一直傳到達摩,都是單傳。達摩到中國之後,從第二祖慧可就傳下來到五祖,然後到六祖。到六祖之後就大施大弘了,不是單傳了,不是一代就一個人了,大弘於天下呀,就是因為《金剛經》啊。六祖就是一個廟裡的勞動者,不但沒有受比丘戒,什麼戒都沒有受啊!就是廚房裡的幫廚啊,就是雜工,苦力,勞動者,不識字。所以外國都把禅宗分到中國,當然禅宗還是達摩帶來的,還是從印度來的,但是在中國最發達。就是《金剛經》,這部聖經,他給客店裡送柴送水,他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就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就豁然了。他就問這經哪裡來的,他就去黃梅,黃梅在湖北。從廣東跳到湖北去,後來見了五祖。還是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沒有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了。他寫那個"本來無一物"的時候還沒有徹悟,但是已經超過神秀了。後來大悟得衣缽,所以有人想不通,大家都以為這個廟裡的和尚爭名奪利,為得這個衣缽去搶衣缽。以為神秀很低,其實低估了神秀。神秀很了不起的人,他沒有這種思想。武則天要請他當國師,他說我不配呀,說慧能是得衣缽的人,他才可以當國師。武則天派人去請六祖,六祖不肯出來,神秀是這樣的人啊!大家很多人以這個現代人的心去推說神秀,那不行,神秀高的多,所以封他為國師他就謙讓,他說六祖才可以,可是別人不行呀。說衣缽我們和尚沒得著,讓一個老在廟裡干活的人拿走了,這可不行,所以要去追,思想上無法接受,這是很自然嘛。說這是偷的,所以趕緊追回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了。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以此教化,六祖以此得道。他也就傳這個,這是極殊勝的,這是我們佛教的精華。可是我們要知道,《金剛經》大家都念啊,這個般若的確是實相般若。這個實相般若,咱們眾生的心,以眾生的妄心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很多人覺得我懂得了,其實這才真是說笑話。只有悟,懂是懂不得的。它就是佛的心上話。說眾生的心處處都能緣,沒有一個地方不能去攀緣的,象太末蟲。你看佛的智慧,給你指出一個太末蟲,那麼微末,太末是極微末。極微末的蟲是什麼蟲呀,就是咱們現在說的細菌。從佛那個時候不必要顯微鏡,早就知道細菌。現在好了,因為科學興旺了。拿佛法搞超科學,早超科學不知超到多遠了。它說太末蟲,細菌哪都能呆,哪沒有細菌?哪裡都有細菌,獨不能緣於火焰之上。那個細菌不能生長在火苗裡頭,中國從前扎針灸的大夫,給這個扎的針,那針給第二個人扎的時候,在火裡燒一燒,再給第二個人扎,就是消毒。第一個人的細菌在火裡燒一燒就死了,再給第二個人扎就不傳染了,可見細菌不能緣於火焰之上。我們眾生的這個妄心,也跟這個細菌一樣,處處能緣,沒有一個地方不能緣的。你什麼都可以去攀緣,獨不能以緣於般若之上。般若你想不到,所以非思量分別之所能也。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以現在有些人搞了點佛學,就很自命不凡了。其實他只是靠那個學問,對於佛的知見,他是門外漢啊。所以還有些人要走這條道路,人各有志,想當個佛學家也可以,但真的要知道佛的知見是什麼,這個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學修定,至少要定中,再說一句,要修很突出的定才行。 那麼這個無住生心是什麼境界呢?澫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指出,有很多人讀《金剛經》之後就抓住了一個空,無相無念,又抓住六祖的本來無一物,偏於空了。澫益大師的《金剛經破空論》,好書呀!他裡頭談到,他裡邊有引證古人的話,他說什麼人才能夠真正做到無所住而生心呢?在別教天台宗的藏通,別、圓這四教中,在別教登地的菩薩,登了地的菩薩就是聖人了。別教登地的菩薩,相當於圓教的初住,破無明,這才能夠契入。他才能夠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無住的時候,就是生心。沒有達到別教的登地,沒有達到地上,地前有三賢,賢人,那不是聖人。三賢位,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這三十個位次,稱為地前的三賢。地前的諸賢是什麼情況?他是能夠一個時候無住,而另一個時候生心。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兩個有一個片斷這是無住,另一個片斷生心。可見凡夫就絕份呀!地前三賢還是如此,地上才能無住生心,你凡夫沒有離開妄心,你無所證,純粹還是一個具縛的凡夫,你就絕份了。可是淨土法門呢,叫眾生持名念佛,就是叫眾生總是一念離念,就在念的裡頭,念佛這個念的裡頭,離開了咱們的妄心啊!一念離念,而且把我們沒有忘了能所的時候,很微細的妄念也離了嘛,是從念而離念。從即念離念,咱們就有了方子辦了。一上來就叫你離念,叫你無住生心,你怎麼辦呢,你無處下手啊。這些妄想無處的時候,一切都放下,就不生病了。有一個近代的事情,一個人禅定在西湖,這一打坐就不動了,多少天不吃不喝。後來過些日子又活過來。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這次時間太長了,大家一想,他這次已經死了。大家就買點柴火,就給他火化了。這件事情弘一大師知道了,弘一大師近代的律宗的,弘一大師說,你們千萬不能燒,一定等我看一看。等到他來,反正都聽弘一大師的話,南方的人對弘一大師很尊敬的。他們就聽話沒有燒,等他來了之後,弘一大師就拿了引罄在耳邊輕輕敲了一下就走了。過了一會,這個打坐的就醒了,活了。大家告訴他剛才弘一大師來了,給你耳邊敲的罄,現在弘一大師到那去了,他就跟著去了。跟著去,見到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說剛才對不起,剛才打攪清修,很對不起,現在這沒有你的事,你回去吧。這個弘一大師很特殊,不然見面總要談一談的,他說打攪你的清修,這沒你的事,你回去吧。這個事情,這是在美國才知道的,打坐的人這個人前年才圓寂,到了台灣活到九十多。他這就是禅定,無住,跟死了一樣,那不是無住生心;但是他這個無住呢,他卻有這個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壽到九十幾歲,弘揚很深。我看了他的照片,拿來照片看我了,這一件事,這條公案頭尾完整。真實用功。他都是有他一個真實的收獲。但是收獲有不同。 淨土法門就是方便究竟,我們這個念佛即念離念,是潛通佛智,不是如枯木死灰,象一個枯木頭一樣。他這個就不知道,人都要燒死他了,那不就跟木頭一樣了嗎?所以過去禅定的人,有的請到宮裡去,宮裡人拿針扎他,他都不知道啊!所以入定的時候不受這一切。我們這個念佛即念離念,是潛通佛智。在這一念之中,暗暗的,潛水艇的潛,自己不知不覺就和佛的智慧相通了。暗著,很自然的就合乎妙道了,巧入無念了。一念無念,一念就是無念,很巧妙的進入無念,即凡成。,等你到了無住生心,你就是別教的地上菩薩了。他們這個老太婆在念佛,她如果念到離了念頭,正當念時,她就是地上菩薩,是不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到的事情她做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薩。當然她不念的時候她就不是了。 即凡成聖,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還有澫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這是兩部極寶貴的書,不管是學哪一宗,作為一個出家人,這兩部書是不可不熟讀啊。這兩位都是開悟的人。蓮池和澫益不是一般的淨土宗的出家人,故《疏鈔》曰:"一念越三祗,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三大阿僧祗劫,這一念就超過了。你這發了大乘心,修持需要三個大阿僧祗劫。劫這個時間長極了,阿僧祗劫,阿僧祗實際就是數不清,三個數不清的大劫才能成佛,可是一念之間就超過了,所以這是頓教啊!剎那即成佛,不都是必須要三大阿僧祗啊!所以佛教最圓融了,但是一般的情況,你不能相信淨土宗,你沒有這個,就不敢承擔,你一定要走那個遠的路,那你慢慢走吧,你三大阿僧祗劫也一定可以成功。有各種的根器,各種的志願,各種的道路,八萬四千法門,齊諸聖於片言,和這些聖者並肩齊坐。片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看齊。"至哉妙用",這是蓮池大師的原話。"大哉妙用不可得,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欤。"《阿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大本,這都是妙用。妙用什麼呢?不可思議的妙用,就越三祗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那麼其他的法門是證悟無生,不是證的,那這個很難,你要作到離念,無住離相,可是淨宗修持是巧入無生,暗合妙道,是易行。念佛法門是修行裡頭的一個迳路,一個直捷了當的路。兩點之間直線為最短,但是很多人喜歡走彎路。就象咱們射箭的弓,你要走弓弦就短,你要走弓把就是彎路。各人的喜歡不一樣,念佛法門是修行的迳路。 可是念佛法門裡有四種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持名,又是迳路的迳路。這個迳路中的,淨土宗還有好幾部經,可是《無量壽經》裡沒有提倡要一心不亂,只提了一念淨心,一念淨信。特殊的只要念十句就可以往生,但是沒說必須念到一心不亂,一向專念,它不說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以什麼為宗呢?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作宗。宗旨怎樣講?宗旨是修行的重要之處叫做宗。《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所以能夠發心,能夠專念的都可以往生,就更為明確了。修行之中以發心念佛之迳路,而四種迳路之中念佛又最為迳中之迳。淨土宗還有幾部經文,《無量壽經》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要求你念到一定水平,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個在淨土宗還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誤解,以為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念到一心不亂是一定往生了,那個往生就高了,就不是凡聖同居了,他就是方便有余土了;甚至於破了無明是實報莊嚴土了,就是菩薩了;甚至於能到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亂是那麼殊勝的情況,也不能齊至於每一個念佛的人,所以只要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決定往生。所以這個經稱為淨宗第一經。淨土宗重要,一億多人口,日本五千多萬人都是淨土宗,咱們國家大多數也是淨土宗。不過水平很低,大家就是念念,真正懂得淨土宗這個殊勝道理的,所以還需要諸位大德去提倡啊! 《無量壽經》稱為淨土宗第一經,就在這只要求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為什麼稱它為第一經呢?因為它是直捷當中的直捷,方便中的方便,絕待圓融。它沒有對待,真正的圓融,不可思議啊!我們底下引段日本大德稱贊《無量壽經》,日本人對《無量壽經》的重視超過我們。中國的淨土宗器重鸠摩羅什所翻譯的《阿彌陀經》,沒有廣泛參考唐譯的《無量壽經》,也沒有好好念,這是說我們就比較窄。《黑谷大經釋》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這幾段話就是他的原話。"於往生教",提倡往生淨土的教化,"有根本亦有枝末",有的是根本也有的是屬於枝葉的。枝葉也很多啊。"此經名根本",《無量壽經》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經,別的經叫做枝末的往生經。又此經《無量壽經》名為正往生經,這個經是正的,"余名傍往生經",旁邊的,邊邊上的。"又此經名往生具足經",在往生裡它具足了。咱們怎麼能夠往生,就不象《阿彌陀經》只是一種,三輩往生,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三輩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還有往生正因,還有其他種種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是具足的;他經呢,名為往生不具足經。其他法門也可以往生,但是教化不是具足的。根據上邊的意思,淨土宗就像一個妙高峰的峰頭,常常說佛法是高如妙高峰,淨土宗就像是群山中的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啊。可是淨土宗象妙高峰,那《無量壽經》呢,就像峰頭上的那個尖,直到頂尖。這不就是日本人的說法,就是這樣。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法而得度脫。"你不讀《無量壽經》就不知道,讀了有時也忽略了。當來是從釋迦牟尼佛說經的時候起,到以後一切含靈,一切有靈性的,各類眾生都在內了,皆依此法而得度脫,皆依《無量壽經》的法,這是佛稱贊。阿難問,問佛何故放光?佛 說你這個功德很大,為什麼呢?因為你這一問,我說出這個法門來,功德很大。將來一切眾生都是因為這個法而得度脫,沒有例外。咱們呢,既然如此,咱們在座的人哪一個你能說,釋迦牟尼佛沒有包括你呢?將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都是依了這個法而得度脫。那麼換一句話說你不依這個法呢,你就走到難行道了。這個說還是比較說的不是很尖銳,那麼釋迦牟尼佛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脫,恐怕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這一說,很多人心裡不見得就是同意了,所以我前頭說一句武則天的話,就是如何,願解如來真實意?天天念經,解如來真實意不容易啊!所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持名之法,暗合妙道最易,所以這個《無量壽經》能夠不稀奇嗎?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夠普被,如此能救渡而且是最易行的了。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這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特別垂慈,特別把這個經留下來,這個經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這體會。在《無量壽經》裡講到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就是說將來經要滅了,又《法滅盡經》雲,經都要滅盡,所以我們從來也不是說佛法是永存的,這是有因緣的嘛。因緣,有緣就存在,人類也有成、住、壞、空,一切都有運氣消長。將來經道要滅盡了,可是我為了哀愍眾生,把這一部經特別留下來,讓它留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什麼經都沒有了,只有《無量壽經》住世。"其有眾生,值斯經者",在這個時代裡,有眾生值者,是遇也。是能遇見這個經的,"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隨你本意之所願,願意往生都可以得到度脫啊!太難了。佛慈愍啊!《法滅盡經》說,當所有法都滅了,眾生根器很差了,這個時候他還能接受《無量壽經》嗎?本來我們想這個有問題,佛說的《法滅盡經》說,法滅到最後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燈剛剛滅的時候一樣,咱們停電了,點蠟燭也是這個現象。蠟燭最後快要點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了,亮了之後滅了。咱們看太陽落山,太陽剛要下山的時候,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啊!太陽下山的時候,霞光燦爛,非常美,可是就要黃昏了,就要黑天了,也是這個道理。人也是如此,人病的時候回光返照,病人都不能說話了,都昏迷了。突然間他又醒了,又能吃東西了,又和大家談笑,面色也紅潤,這麼一會的功夫他就死了,這叫回光返照。在經滅之前,反而有一個比他以前更好的一個情況出現。油燈也是如此,太陽西落也是如此,人的回光返照也是如此,這個經、聖道也是如此。這個時候,什麼經都滅了,反而《無量壽經》能夠被大家所從奉,就象將滅之燈,這個光反而比以前更盛。但這一百年一過,以後就完了,所以這是本經興起的因緣,最後還要靠這個經。他怎麼能夠不說這個經呢?這個經的因緣說了五條啊!所以這個經既然象營養豐富的好東西,我們現在吃多了之後,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一切,又象極殊勝的藥,能治我們的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議。在末法眾生到了最後,還能夠得度。在現在來說,眾生能夠遇著,能夠依此修持,當然我們比末法的人根器要強,那是肯定的。,那個時候,人和人相見,咱們下面這個劫就是刀兵劫,現在已經有點這個苗頭。中國、外國都一樣,一言不和就拔出刀,拔出槍就殺。到了最後就是這樣把人殺光,人和人都不能相見,相見到時候先下手為強啊!你不殺他,他殺你啊!現在你看一言不和,你看他一眼,那小流氓刀就出來了,無怨無仇,也就是一個苗頭。所以將來法滅盡的時候就是如此。所以人的根器就是這麼差了。那麼愚昧,那麼凶狠,這個經還能度脫,我們得遇這個法門,而且能夠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個值得我們去深思啊! 第二大問題,本經體性 我們這個經的體性,俗話說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看那些現象,得看他的本質是什麼呀。經典就是你要知道,它依什麼是體,什麼是性?不能只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現象,要明白它的根本。所以第二個我們就說《無量壽經》的,體是什麼,性是什麼?這一段很深入。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澫益大師說,淨土法門一切能所,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是實相這個印字,所印出來的;所以一切大乘經典,以一實相為印。實相是什麼呢?一個真實的相。實就是真實,相就是形相之相。真實的相,就是平等的相,真的平等就無差別。實相就無相。這都知道,相中本來無一物啊!可是也無不相,那怎麼就沒有相了?沒有相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沒有了叫做對,沒有了就是不相,也沒有這個不相。沒有相,也沒有不相,如偏這兩邊,這兩端大都是偏見。所以我們這見惑裡頭,要除掉身見,除掉邊見,我們常常都是邊見。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清就不是污,眾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都是邊見。兩邊要不是空,要不是色,相跟無相它也是兩邊。眾生總是在邊見裡頭,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無相。實相是無相,也無不相。離開兩邊,相而無相,名為實相。相而無相,這些地方就是我們從語言分別,從我們這個妄念沒有斷的頭腦之中,真實理解,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相而無相,那個相就是有相,有相就是無相,所以就是有和無也就不二了嘛。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觀音菩薩他就照見,度一切苦厄,他就是真正的相而無相,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相是什麼意思?是離開一切虛妄之相,稱為無相。你能夠離開虛妄的相,你不為虛妄之相所纏著,無相是什麼,就是離開相,離開這個相。離是什麼,就是不執不著。實相無不相,不是頑空與斷滅,這個空就是斷滅,所以看他那個打坐,打到那個沉潭死水,枯木禅,跟枯木一樣,也是個錯誤。所以枯木崖前歧路多。你變得跟枯木死灰一樣,這裡有很多歧路。不是這樣的,不是頑空斷滅,什麼都沒有。所以本來無一物,五祖用草鞋給擦掉了,也沒有見性。這個不是權巧,所以祖師說話都是真實說,雖然高於神秀,也沒有見性,所以還需要再講《金剛經》。已經解決了,何必還要講,多事,頭上安頭。所以有很多人說《金剛經》破空,有很多人就把它執著在都沒有了。無相不是龜毛兔角,所以根本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離念,自性,六祖那個時候還體會不深,所以是離一切虛妄之相,他就是無相,也沒有不相,不是頑空斷滅,不是龜毛兔角,一切虛無。《金剛經》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顯現出來的相都是虛妄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就是相而無相。看到這些相,而你沒有這種相的執著,你就見如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說在這個相,而離開相。不是龜毛兔角,本來都什麼都沒有。離開一切的虛妄之相,你就見到了實相。因為你被這個虛妄之相所纏著,你就不知道,真實之相。離開這個虛妄的相,你可以見到了真相,所以說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就是離開這些相,而見到了實相,所以說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法身的如來,法身的如來就是離這一切相。所以說實相無相啊!但是不等於說沒有法身,法身是一切相,無相,你只體會的沒有法身了,那就跑到無相那一頭去了。無一切相,就見如來,見如來是法身,不是無法身。你見法身,可是法身是無相可見的,這個是非常圓融的事情。所以實相無不相,實相離相,也沒有不相。 生滅之法全屬虛妄,我們都知道有一生一滅,這都是虛妄。《金剛經》講不生不滅才是真實,生滅之法全屬虛妄。但生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這是禅宗裡很重要的話。要知道在生滅中有不生不滅。我們雖然妄念一生一滅,一起一伏,生滅不停。在這生滅不停之中裡頭有個不生不滅的,它朗朗常存,能夠見到這個就算開悟了。生滅法就是差別相,就出來種種差別,在一切差別裡頭有一個不差別的,始終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沒有差別的,就是平等相,所以實相就是平等的相。這個道理不太好懂,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要是這麼說,文字念是念過去了,這個道理大家還是不好懂。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使得我們心中能懂。我們等於研究一個,指路的標,把這個標研究清楚啊,我們就拿金子做成故宮珍寶館,拿金子做成各樣的東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飾、寶塔、佛像都是純金所做的,有種種差別了。這只有差別相,但你不能說這都是沒有啊!這個金盆不是盆,這個金字塔不是塔,是有這個差別相的。但是這些差別相是有生有滅的,它怎麼出這個相?是鑄出來的,你再放在爐裡一燒,變成金子的溶液,都沒有了。你還找塔、找盆?所以這些差別相是有生有滅的,是虛妄嘛!現在見了一個金子的杯子,你放火裡一燒就沒有了,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不是常住的。但是你不能說這個杯子的相都沒有,它有生有滅的。至於這些東西,它的體呢?本體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它是不生不滅的。真金不怕火煉,你燒了之後,再冷還是金子,不增不減,它是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就把金子來比喻真實的平等的實相。由平等的實相可以流現出種種的盆、碗、佛像啊!寶塔、女人的首飾等等的東西。所以我們如果看破了這些盆盆碗碗、寶塔、佛像種種的差別之相,你在這些地方只注意這些分別去了,可你注意它的本性是什麼?所有這些東西無非是金子,你們看見了平等真實的相,就拿金子打比喻。我們離開了盆、碗這些虛妄的相,知道了是金子了,就見到實相了。所以把這個金子來譬喻這一切的本體,那些是形相,那就是一些差別之相。差別之相不管是盆、是碗、是塔、是佛像,它的全體是什麼?全體是金子,全體是實相,沒有別的。離開了虛妄的差別相,稱為無相。在虛妄差別之相之中,有一個真實平等的相,本體,所以說無不相。當相離相,你看到了這個金而不執著這個盆。盆是不真實的,爐子一燒就沒了。當相離相,相而無相。有相而沒有你可執著的這個相。它都是不真實的來顯實相,這樣才能顯現實相。這樣做一個比方之後,還要說明一句,這種比方,我們世間就不值一個。當下有很多科學,有很多新的東西,我們可以拿來做一些很好的比方,但總之可以說世間上的一切一切沒有一件東西能夠真實,能把這個體性,這一些佛的道理能夠譬喻的盡善盡美。這裡又舉一個禅宗的公案,是六祖,六祖之下的南岳懷讓。南岳就是衡山,就是七祖,七祖來參六祖,那時天下聞名啊!都來到廣東去參六祖。懷讓來見六祖,六祖就問他,從哪裡來?他就說了之後,六祖就問他,什麼物?怎麼來?什麼物是什麼東西,這不是罵人的話。你是什麼,憑什麼來?就是怎麼來的?這一問懷讓答不出來。你是什麼?你怎麼來的?他就留在廟裡了。多少年之後,這個人很用心,這一個問題答不出來,就幾年參這個問題。我到底是什麼物,我怎麼來的?禅宗就是這樣的一個法門。一天他就找六祖,他說,我能回答。六祖再問"你什麼物?怎麼來?"他就回答說:"說是一物即不中。"也即不中。我要說他象個什麼物,就不對了,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能說"我是個什麼物"。我做個比方,我能說是個什麼物,凡是你把它說出來是個什麼什麼的,就都不對了。所以六祖給他印證開悟了。所以南岳懷讓,底下是馬祖,馬駒踏殺天下人,門下出八十員大善知識。"說此一物即不中",因此我們說金說什麼,我們不能這麼體會。還有一個金相,以為這個實相還存在一個什麼東西,這是沒辦法拿金子來比喻實相。但是你要存著一個好像有金相的一個相,那還是在相之中,不是無相的實相。所以說"凡有言說,皆無實義"。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說一字,說法說了四十九年,真的這個地方一個字都沒有說。說道,是不是有佛所說的法,如果說有法,就視為謗法,這些道理不是所謂搞學問的人能體會的。我希望大家,將來你搞學問最多是說通,這個說字,而看了好些佛書,你寫了好多論文,寫了好多著作,比你身體還高,這是說通。你不能離你本心達自本性,終究不通。說通還不行,說通終不通,是長蟲鑽竹筒,所以說"宗說俱通"才是善知識。這樣才是真正的佛門的隆相,真正可以為世尊執掌這個法炬。救度眾生。 底下這些說法,離經一說便通魔說,便通魔法。《圓覺經》上說"諸幻盡滅,覺幻不動",這些幻都滅掉了,世間都是幻,如夢幻泡影,都是幻,諸幻都滅,可是你本覺的真心是不動的,本來如如不動啊!但是《圓覺經》上還說"幻滅滅故",這些幻的滅,幻生幻滅都是幻。這些幻滅都滅掉的緣故,"非幻不滅",本來不是幻,是真實的,這個是不滅的。所以不都是空啊!但是你那幻滅要滅掉,幻滅都滅掉之後,非幻是不滅的。"比如磨鏡",古時候的鏡子,現在的鏡子也可以,髒了你磨一磨,髒都去掉之後,光明就現了。所以幻滅以後的覺心啊,覺心不動。就如把髒東西擦去之後的鏡子的光明顯現是一樣的。把髒東西去掉了,明就顯現了。這個明只要肯透露一點,你宗通就有份了,你就不是長蟲鑽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鏡,這是真實的東西,你要去磨垢。一句彌陀是磨垢的最殊勝的辦法。離開妄就顯出平等地位的實相啊!磨鏡實際是磨那個髒。你本心是無可修的,但這上邊有髒,髒要去掉,鏡子這個光明的性能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本有的,它是不增不減。沒有一個法,是從心外得到的,我們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復你的本心啊!所以暗合妙道,就是他一聲佛號一聲心,就用這樣一個殊勝方便,恢復你的本心。垢除就明現,離妄即真,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需息見。你不要去求一個真,我怎麼怎麼去求那個真。只需要息嘛?把種種的見給息掉了。這還有話說,"但盡凡情",重要的是一個凡情,那就是聖解。須知聖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裡有個執著,聖解就成了凡情了。所以不用求真,唯需息見啊!這就是本來的不從外得。眾生之見都是妄見,所以如來出興於世,就是以佛的知見來開示悟入。真的是什麼呢?就是佛的知見。我們修行就是唯有息見,磨這個垢,垢就是我們眾生的知見,恢復我們的本明,我們的本明就是佛知見,佛的知見是我們本具的。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