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


 2015/9/12    熱度:1182    下載DOC文檔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普賢行願品》,繼續講(八)願差別。願差別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無礙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進甲6、會遇同分菩薩 7、令善知識歡喜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9、攝持正法 10、得無盡藏 11、趣入 12、力 13、修習對治 14、菩薩諸業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 16、淨土願。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常面見諸如來”:發願能親自面對面見到諸如來。不是見到阿羅漢,也不是見到獨覺佛。

  “及諸佛子眾圍繞”:一切如來都被諸菩薩圍繞著。

  “諸佛子”指菩薩。比如,釋迦牟尼佛有身子——羅睺羅,語子——阿羅漢,心子——菩薩。為什麼說聲聞和緣覺是佛的語子呢?因為聲聞和緣覺是通過佛的語,就是通過佛親口說的這些解脫成就的方法而成就的。若是佛不出世、佛不說法,就不能產生阿羅漢和獨覺佛。通過佛的教言,通過佛所教的解脫成就的方法,他們證得了阿羅漢、獨覺佛的果位,所以稱為佛的語子。菩薩是佛的心子,因為菩薩才是佛得意的弟子,才能真正了悟、證得佛究竟的密意和果位。什麼是佛的密意?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阿羅漢、獨覺佛都沒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沒有獲得佛真正究竟的密意,沒有修持佛真正的果位,所以他們不是心子。

  一個真正的學佛人是要利益眾生的,應該有很多的所化眾生,應該有很多的眷屬圍繞著,不應該一個人在森林或山洞裡呆著。否則,就是阿羅漢、獨覺佛,不是菩薩,也不是佛。若想跟佛、菩薩學,就要接觸眾生,就要攝受眾生,就要教化眾生,就要救度眾生。

  “於彼皆興廣大供”:在講供養支的時候講過,佛是無量無邊的,在每位佛面前都有一個自己,自己是無量無邊的,供品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稱為“廣大供“。做廣大供養應該是“皆興”,即以歡喜心、恭敬心、真誠心,法喜充滿地做。不是因為不好意思,不是因為要面子,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心裡捨不得卻勉強地在表面上做。這裡面有很多含義。

  首先要了解佛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而非常地喜歡佛,非常地恭敬佛。對佛有歡喜心,有恭敬心,供養是自然而然的。若是你特別喜歡一個人,對他特別感興趣,什麼都能拿出來,什麼都能捨得,包括生命都不會在乎。為他做什麼都行,怎樣都行,這種喜歡、欲望不是一般的喜歡,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非常強烈。現在需要這樣一種心。

  做供養不是因為佛菩薩缺乏東西,不是佛菩薩需要這些有主無主的東西,而是為了眾生。應該有這樣一種見解。“哦!原來佛需要的是這個。”不是佛需要,這是佛為了度化你。如果你非常歡喜,非常有恭敬,佛的這些功德自然就能在你的相續中產生。之所以能產生這些功德,不是通過佛的神通,而是因為你對這些功德生起了歡喜心。

  為什麼我們現在積累點福德、功德這麼難呢!主要是因為沒有歡喜心和希求心,或者這種心不強烈。為什麼總要發願呢?就是這個原因。我們現在無論是對佛還是對上師,雖然稍微有一點點希求和歡喜,但也不是因為他們有功德。一聽說佛神通廣大,有求必應,什麼都能給予自己,貪心就上來了,並因此而生歡喜心。一聽說是上師,尤其是藏地來的所謂的活佛、法王,認為他們太神了,一摩一吹就能治愈所有的病,一碰就能飛起來,因此而生起歡喜心、希求心,繼而以這樣的心態去親近。根本不是因為這位上師的智慧廣大,慈悲廣大,具足德行,戒律清淨,攝受能力強而歡喜和希求。

  具足正見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糊裡糊塗地接觸。根本不去考慮他的智慧、慈悲、戒律以及度化眾生的事業如何。很多人聽說藏地的“活佛”、“上師”來了,第一句問的就是“厲不厲害?”意思就是有沒有神通。能飛、能治病就是厲害。根本不會問、不會觀察他的智慧是否廣大,他的慈悲是否廣大。要麼就問“有沒有名氣?”,“有沒有勢力?”,或者問“長得怎麼樣?”藏地的小活佛長得都比較帥。若認為“長得帥肯定是佛”,天界的的天人都是佛了!因為天界的眾生長得都特別英俊。這個標准也太簡單了。這種標准是錯的,這些都是貪心不是信心。若是沒有弘法利生的事業,說他是“活佛”、“法王”都沒有用。若是能真正度化眾生,就是活佛,就是法王。否則名氣再大,長得再帥,也不是真正的活佛、法王。

  華智仁波切以及很多上師,尤其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如意寶都講過。藏地有這樣的情況,家裡比較有錢,比較有勢力,小男孩長得也比較好看,就把他認定為活佛了。有錢怎麼能成為活佛了呢?有勢力怎麼能成為活佛了呢?長得稍微好看一點怎麼能成為活佛了呢?雖然化身佛有很多,肯定他也是化身佛中的一個,但若是這樣,就不用認定了。牆、柱子、橋、房屋……都是種種化身佛,都是“活佛”。

  化身佛有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種種化身佛。若是要認定,就要看他有沒有轉法輪,有沒有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示現成佛、轉法輪,他們都是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就是這些具德上師和善知識們,他們在示現上也是在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如果要認定活佛,就要看他有沒有轉法輪,有沒有講經說法,是否真正以這種方式度化眾生了。有弘法利生的事業,才應該是活佛。釋迦牟尼佛可以稱為活佛,蓮花生大士可以稱為活佛,這都是殊勝化身佛。還有投生化身佛,就是真正的具德的上師。他們為什麼要講經說法呢?因為有悲心。怎麼能講經說法呢?因為有智慧。以悲心和智慧講經說法、度化眾生,這都是投生化身佛,也可以稱為“活佛”。除此之外不能稱為活佛,不是佛在經中講的活佛,也不是佛在密宗續部裡講的活佛。大家要有判斷能力,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具有功德,具有智慧,對佛、對上師生起歡喜心,生起恭敬,這些功德自然就會在相續中產生。現在我們缺少什麼?就是太缺少對佛、對上師的歡喜心、恭敬心了。佛法是從信心和恭敬心中得到的。信心就是特別喜歡,特別有興趣。就像你們現在喜歡錢、喜歡某個人一樣,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特別的喜歡,甚至因此而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東西都沒味道。如果能這樣喜歡佛和上師的功德,離成就就不遠了。為什麼那些大德高僧們晝夜不停地求法,晝夜不停地修法?就是因為太喜歡了!他們太喜歡三寶了,太喜歡三寶的功德了。

  喀喇共穹格西曾經在山洞裡修行,洞門口有個荊棘叢,進出時很礙事,經常刮到衣服。其實砍掉它也就幾分鐘的事情,但他走進和走出的時候,一想到死亡無常,一想到要修行成就,就捨不得時間,於是一直沒有砍,只顧不停地修法。正因為他是這樣地喜歡善法,對法和功德有強烈的信心和歡喜心,從而精進修行,就像美女頭上燃火一般,最終獲得了成就。

  若是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恭敬心,很快就能把這些功德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但是,現在我們修行都是特別勉強。其實積累功德不難,因為功德都是本具的。主要是我們的心發不出來,心的力量不夠,所以無法啟發本具的光明,更不可能把業障消掉。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做供養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做供養都是自然而然的。心裡一切都捨了,所以表面上的供養做不做都行。心裡裝的只有這些功德以及具有功德的佛、上師,除此之外的一切名聞利養、世間法都從心裡捨掉、沒有位置了,這叫廣大供養。那時處處是供養,時時是供養,在此之前沒有圓滿的供養。

  “盡未來劫無疲厭”:時間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盡未來劫”。“無疲厭”,無有疲倦和厭足。什麼時候才能做到這一點?只有進入普賢行願的境界中才能做到。普賢行願裡講的境界都是超越的。

  這段偈頌中發願“常面見諸如來”,即一切處、一切時中面見諸佛如來。能嗎?太能了!佛菩薩有三種: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佛就是我們的自性,無處不在。萬法一心,自性只有一個。它不是物質世界,也不是精神世界,它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人、任何物都是一體的,因為是一個本體、一個自性。“我們是師徒關系,我們是母子關系……”這都是假的。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都是一個本體,一個自性。所以,若是心真能靜下來,跟誰溝通都不難,跟地獄眾生溝通也不難,跟十法界最高的如來溝通也不難,因為都屬於十法界。有形無形的一切眾生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個心。若是你回歸自性,回歸當初了,一切眾生和你都是一體的。若是你能真正認識到,真正回歸自性了,處處都是自性。這就是所謂的法身佛。這個容易見到吧?

  色身佛分報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是在體上講,報身佛和化身佛是在相上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見到報身佛,就是一個完全清淨的境相。比如,西方的阿彌陀佛、東方的金剛不動佛等都屬於報身佛,一般人見不到。《極樂願文》中為什麼說阿彌陀佛幻化?在前面的課裡,我講了一些方便。在此處所講的是其真正的含義。為什麼阿彌陀佛幻化一個自己來接引你?因為怕你見不到。

  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薩以及一般普通的凡夫也可以見到的。化身佛包括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種種化身佛。前面講過,殊勝化身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等。投生化身佛就是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塑的、畫的佛像;寫的、刻的佛經;塑的、畫的佛塔,這些都是工巧化身佛。還有塑佛像、畫佛像,寫經書、刻經書,塑佛塔、畫佛塔的這些能工巧匠也是工巧化身佛。我們壇城前面的台階、台階上的樓梯等所有的這些都是種種化身佛。種種化身佛有清淨的、不清淨的,有好的、不好的。也可以說,這一切清淨與不清淨的顯現都是種種化身佛。

  哪一個不是佛?哪一處沒有佛?主要是自己怎樣認識,怎樣看待。所以,無論是站在法身佛的體上,還是站在色身佛的相上,處處都可以面見如來,面見菩薩。其實,若是能把自己的心量打開一點,“願常面見諸如來”就太容易了。若是真正對佛有信心、恭敬心,在你的心裡只有佛,盡未來劫無疲厭的廣大供養自然而然就不難了。

  真的,若是真想學,明理很重要!“阿彌陀佛、觀音媽媽,太想你了!”不要這些無聊、愚癡的話。“阿彌陀佛、觀音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呀?”看似很虔誠,實際上都是迷信。怎樣才能見到阿彌陀佛?怎樣才能見到觀音媽媽?應該以這樣的心態,以這樣的方式去面見阿彌陀佛,面見觀音菩薩。應該怎樣供養?應該以信心、以恭敬心供養。應該把自己的受用、善根、身體都放下,不顧一切地去依止佛,去跟隨佛。

  9、攝持正法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們是大乘行者,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攝持正法。很多人都想走捷徑:“能不能給我特殊加持一下啊?能不能教給我一個特殊的方法啊?”沒有特殊的。不用說我沒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不會有的,也許你很絕望,那沒辦法。若是給你特殊加持一下,給你特殊照顧一下就能見性能成佛,那就太好了。在佛菩薩面前,根本不用講人情、講面子、走後門。對佛來說,眾生平等,都是一樣的。佛不會對這個眾生這樣,對另外一個眾生那樣。若是特殊加持一下或照顧一下就能解脫、成佛,每個眾生都能得到這種特殊方法。若是解脫成佛這麼簡單容易,佛早就把眾生都度光了,輪回早就空了。

  “願持諸佛微妙法”:“諸佛”指一切佛;“微妙法”就是一切佛甚深的密意,即他們無上的境界。為什麼有“微”和“妙”呢?“妙”指不可思議;“微”指深奧、甚深的密意,無上的境界。“持”指自己去領會,去證得。願能學習、修持諸佛的密意,諸佛的精神。其實一精通一切精通。一切如來甚深的密意、境界都是等同的。若是你真正能領悟、能證得,一切當下就圓滿了。自己持“諸佛微妙法”,這是自覺,自度。

  “光顯一切菩提行”:這是覺他,度他。陽光普照大地,驅除黑暗,昭朗萬物。同樣,傳法講法,普照眾生的心靈,驅除眾生心靈上的無明黑暗,讓眾生本具的光明、福德、智慧顯現,這是利益眾生的方法,這叫利益眾生。希望大家都能遇到大乘佛法。

  修持大乘佛法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修持大乘佛法,是要度化眾生的。但它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先覺自己,先度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不要盲目地去接觸眾生,去“度化”眾生。現在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尤其在漢地,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自己沒有能力,卻去接觸眾生,那不是度化眾生,那是傷害眾生,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講過,和眾生結緣,去度化眾生,都不著急,先把自己修好,先把自己度好,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有這個機緣了。我們自覺自度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覺他度他。必須要有這樣的願力、前提。我們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但是自己首先要有這個能力。如果有慈悲、智慧了,自然就能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相續,這是很重要的。就像今天我們要去扶一個人,自己必須先要站穩,否則兩個人都會倒下去的。扶別人是必須的,但是自己先站穩。不是我們不慈悲,眾生那麼慘,那麼痛苦,雖然著急,但是沒辦法。不要沖動,穩定下來,自己先站穩再去扶別人,先度自己再去度別人,這是很重要的。

  “我要結緣眾生,要度化眾生,是不是要准備很多的金剛結、甘露丸、捨利子,還要買一些念珠、佛像?”其實這些有沒有都行。真正想結緣眾生,想度化眾生,只要有一個清淨的發心,眾生自然就會接近你。萬法一心,力量不得了。這個電話早就通了,根本不用你打。自己有這個悲心和願力,有緣的眾生是跑不了的,自然就會接近你、親近你。如果他不來,或者來了又跑了,沒辦法,就這個緣分,再勉強也沒有用,這個時候更要隨緣。

  若是真正想度化眾生,就要讓眾生明白佛理,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這是最重要的。眾生為什麼煩惱,為什麼痛苦呢?就是一個字:迷!他迷失了自性。現在你想幫助眾生,想度化眾生,就要破迷開悟。讓他明白佛理,讓他明白真理,這叫破迷。其實福德、智慧是每個眾生本具的,不用你給,你也給不了。如果開悟了,本具的福德、智慧自然就現前了。現在就是讓他破迷開悟,教給他開啟寶藏的方法。真正的智慧、福報是本具的,只是現在沒有現前而已,因為他迷失了自性。能回頭,能回歸自性,這叫破迷開悟。這是唯一度化他的方法,這是沒有錯的。

  我們的歷代祖師、傳承上師們,都是以講、辯、著這三種方式度化眾生的。所謂“辯”,若有辯論的對境,你可以通過辯論打開他的心結,讓他破除無明。所謂“講”,給他們講這些佛理,讓他明白。所謂“著”,可以寫論著讓眾生看。有緣眾生看了、讀了,也能打開心結,也能開啟智慧。度自己的時候,主要通過聞思修的方式。度他人的時候,主要以講辯著的方式,沒有其他的選擇。

  “一切菩提行”就是大乘佛法,大乘妙道。我們是大乘行者,學的是普賢行願,所以是“菩提行”。讓他明白大乘佛法,讓他進入大乘妙道,這就是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普賢道”就是菩薩道,也就是佛道。“清淨”是沒有被自私自利染污。“究竟”就是最終的果位。

  “盡未來劫常修習”:無論是自己學修普賢道,還是令眾生學修普賢道,時間是“盡未來劫常修習”,即從不間斷。大家要明白這些。很多人認為,成就了以後就不用這樣修了,不用這樣學了。“解脫了還學什麼啊?成佛了還修什麼啊?”,這說明他沒有明白,心沒有到位。學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就是一種解脫,一種圓滿的狀態。你解脫成佛以後,難道還要失去這種狀態嗎?還不願意享受這種快樂嗎?

  成佛了以後,也許就更精進,更勇猛了。那個時候享受的是大快樂。那是什麼狀態啊?完全是輕松自在的狀態。“我解脫了就可以不修了,我成佛了就可以隨便了。”哪有這樣的?所以這裡講“盡未來劫常修習”,這是發願。也許自己現在達不到這種境界,但願是必須要發的。為什麼呢?就需要這種精神,需要這種毅力,需要這樣的心態,以利於自己的成就。

  10、得無盡藏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一切諸有中”也就是生生世世的意思。無論是在人道還是在其他道,生生世世所修福德和智慧恆無盡。我們講道的時候,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二資雙運,即福慧雙修。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恆無盡”,虛空界盡了,眾生界盡了,但是我所修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無有窮盡。虛空不會窮盡吧?即使一旦窮盡了,眾生不會窮盡吧?即使有一天眾生窮盡了,我所修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沒有窮盡之時。就要發這樣的願。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定慧”指的是禅定與智慧。禅定、智慧、方便、解脫等佛菩薩的這些無漏的功德無窮無盡。

  定很重要,我們現在沒有定功,總是受到外境的影響,總是心為境轉。如果有定功了,就是境隨心轉。定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一位法師講過一個事實:日本有一位江本勝博士,他做過一個實驗。日本某景區內有一個很大的湖叫琵琶湖,二十多年來這個湖一直被染污,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湖裡的水根本不能飲用。有一次,他找了一百五六十人,由一位老和尚帶領到湖邊做祈禱。他告訴大家,必須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心不能散亂,就念“湖水干淨了,湖水干淨了……”念了一個多小時。兩天以後,湖水真的干淨了,沒有臭味了,一直持續了六個月。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當時在日本引起了震動。這就是心的力量。我經常講,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遇到什麼對境,心態穩重一點,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們就是心態不穩定,總是胡思亂想,總是心動。心一動,就完了。

  “定”有世間的定,也有出世間的定。比如說四禅八定,這都屬於是世間的定。剛才講的那個事件是世間的一種小定。“智慧”有世間的智慧,也有出世間的智慧。佛法裡,真正的智慧是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方便”是指度化眾生的方便。度化眾生也要有方便啊!現在我稍微有一點點體會,當菩薩太不容易了。眾生剛強難化,有各種各樣的習性,有各種緣分,很難度化,所以需要各種方便。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佛經中拿什麼來比喻眾生相續中生起善根的不易?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