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施捨與財富(之一)
早些年我到廣東、福建、江浙等地時,非常感慨於沿海一帶民眾的公益心。在村子裡,隨處可見各種祠堂、寺廟、道路橋梁、碑刻等等公益建設,這些都是村民集資修建的。其中很多是數百年的古跡,由此可見樂善好施之風不是從富足之後才興起,而是古已有之。 而在內地,這種風氣卻很少看到,私家房屋的整齊與公眾事業的破敗,對比非常明顯。在國家的“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實施之前,很少有村子能夠集資修路,村裡的道路多半很破敗。也很少有寺院、神廟、祠堂等等,凡是需要集資建設的事,都比較少。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凡是樂善好施的風氣盛行之地,普遍比較富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而很少有公益事業的地方,多半相對比較貧困。越不願意布施就越貧窮,越貧窮就越生悭貪之心,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 為什麼許多伊斯蘭聚居區比較富足?比如中東、我國新疆等地都是資源豐富、民眾相對富裕。因為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中,提倡將收入的十分之一捐出來做公眾事業。布施生財富的因果規則是不受宗教觀念束縛的,只要做了,就會有相應的回報。喜好布施的人,自然會感生到資源豐富的地方。至於因好爭斗而感生戰亂,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前不久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佛法興盛、樂於布施的西藏那麼貧窮?我們都知道牛羊值錢,藏民家家戶戶大片的牛羊折合成實際財富其實並不少的,只是藏區的偏遠與閉塞不能讓這些財富轉變為現金而已。再則,藏民普遍信藏傳佛教,很重來世,故布施之回向發願多在於來世,其福報在現世成熟的就少了。現在許多內地及海外地區,密宗勃然而興,許多人聞即生信。一些人書都沒讀過幾句,那麼多那麼難懂的藏傳佛教咒語卻一學就會,這恐怕是與輪回轉世有關。袁枚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我更樂於相信許多事是宿世種下的因緣。 為什麼有些殺業很重的地區生活能夠相對富裕?財富與災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布施對應的是財富,殺業更多是表現在疾病與災難方面。歐洲自古以牧業為主,所以歐洲在歷史上得烈性傳染病的概率及烈度要遠遠高於東方農耕區。工業革命興起後,歐洲轉向規模化養殖,直接從事殺業的人就少了,所以烈性傳染病就沒有遠古時期那麼猛烈了。醫藥的進步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業力使然。病隨藥長,疾病隨時在與醫學賽跑,陰陽永遠會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不可能有一方長期占壓倒性的優勢。除非是從根本上消除了殺業,才有可能真正減少疾病以及戰爭。而藏區同樣是牧區,但歷史上的戰亂與瘟疫卻少得多,這是因為佛法觀念的興盛,在造業的同時,人們也在用佛教的方法化解罪孽。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