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2015/9/22    熱度:4183    下載DOC文檔    

  各位營員,現在我簡單講解一下三皈、五戒的內容。三皈依和五戒的儀式很簡單,但是內容很豐富。什麼是三皈依呢?在一個師父的主持下,在佛像前表達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願,這就是三皈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首先我要解釋,參加三皈依的儀式,不是加入一個組織,它也不是要確立你們和某一個出家人或者和某一個寺院的人身隸屬關系,不是說我在這裡主持三皈依,以後你們都得聽我的,就屬我所有或者是我的徒弟,不完全是這個意思。所以不是建立一個人身隸屬關系。那麼三皈依以後,你們就是佛教徒,是接受了佛教信仰的在家人,所以三皈依可以說是一個入教成為正式佛教徒的儀式。

  依照釋迦牟尼佛教導的精神,三皈依以後要斷惡施善。它不意味著說不能吃肉了,肉是可以吃,但是要盡量吃“三淨肉”:“不見殺”,沒有親眼看到這個動物被宰殺;“不聞”,沒有聽到;不是專門為你殺的。這三種情形之外的,親眼看到,聽到,和專門為你殺的,這個不可以。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保護我們的心態,保護我們的慈悲心不被傷害。

  今天上午淨因法師說“少年派”,他在那種情況下,是依照他的印度教信仰去建立吃肉的合理性。但是依照佛教呢,我們還是回避剛才講的三種情況。第二皈依了不是說以後你們就不能談戀愛、成家、生兒育女了,也不是。皈依只是意味著你們是有佛教信仰的在家公民,如此而已。所以這是要消除有些同學的誤解和顧慮。不要把這件事看得特別嚴重。

  既然有佛教的信仰,就要按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努力去做。怎麼做呢?這幾天來,有幾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聽過好幾次,這三句話內涵很深,它很具體,也很深邃。諸惡莫作,所有的惡不要做,包括身、口、意。要做到不容易;眾善奉行,所有的善要努力做,也是身、口、意;自淨其意,淨化我們的心靈。依照佛教來說,我們諸位能得到人身,能遇到三寶,能在夏令營這樣的一個機緣下發起皈依三寶的心,你們是有很大的福報、非常殊勝的因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大事件,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需要信仰,需要佛法的信仰?這幾天諸位可能都在思考。那天晚上有一位營員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今天淨因法師他也有講到“信”的力量,所有的眾生、我們的生命在在處處,其實都有極限、有臨界點。那麼我們身體的臨界點在哪裡呢?有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在母胎裡受孕,是我們身體的開端,在這以前我們在哪裡?這是個臨界點,對吧?百年以後我們會衰老和死亡,死亡以後我們生命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呢?這是我們生命的臨界點,佛教稱作叫“生死大事”。

  再說我們的認知、認識,不管是科學認識,還是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認識,都是有臨界點的。在很多學科領域,這些學科都在不斷發展,原因就是每時每刻,它們都在一點上,前面是什麼不知道,還要繼續往前走,這叫臨界點。另外我們在生活中、在情感上有沒有臨界點呢?也有。我們會有絕望、會有迷茫,會遇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生活的打擊和挫折,這就是我們情感、心理的臨界點。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臨界點——不知、迷茫、困惑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說我們的生命只要存在兩件事,一定就需要佛法、需要信仰。哪兩件事呢?第一個就是“死亡”,只要有死亡,我們一定需要佛法;第二件事是“做夢”。那天我們的分組座談。在我的小組裡面,好幾位同學分享了他們的夢,奇怪的夢。我想在座的都做過夢,對吧?在夢境裡面,你們感受到的、經歷的是不是自己都能理解呢?如果夢境和你現實生活有關系的話,更不能理解了。所以夢和死亡,這就是我們生命的臨界。所有這一切的問題,都關系到那天晚上我們所討論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通過佛法的信仰去建立它、去落實它,我覺得這個人是有福報的。

  通過皈依三寶確立我們的信仰,依佛法的信仰確立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怎麼看生命,怎麼看世界,怎麼取捨?價值觀就是取捨:有的要取,有的要捨。所以通過佛法的信仰,用電腦來比喻,我們接受人生的一個軟件系統,裝這個軟件系統,按這個系統去運轉。所以這也可以理解成“皈依”。

  一個個體的生命是很渺小的,我經常比喻,就像風中的一片樹葉,像大海上的一葉小舟。風中的樹葉被風吹的東西南北莫知所向,一葉小舟在波濤翻滾的大海上隨波逐流,身不由己。“皈”是回來,“依”是依靠,所以顧名思義,“皈依”它是要我們回歸精神的家園、回歸精神的本來、回歸生命的真實,是要把我們的個體的生命和佛、法、僧三寶連結到一起。我們用電燈或者用電器是要和電網連結才有能量,那麼我們生命的能量、心裡的能量從哪裡來?你們諸位現在在學校可能還體會不到,等你們未來到社會上,等你們成家或者說事業有所成,等你成為一個公司或者單位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你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垃圾,你每天要處理、消化大量的心理負能量。

  所有的問題在你這裡是終端,你怎麼樣消化它呢?從哪裡得到能量呢?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所以皈依就是把我們個體的生命和三寶發生連結,不過這是一種語言表達,你也可以說是“融入”,就是我們融入到佛、法、僧三寶,也可以表達為說“我融入”、也可以說“入我”,讓佛、法、僧三寶“入”、“進入”、“融入”我的生命中。“我入”、“入我”,這就是皈依。所以“皈依”是回家,是生命找到自己的歸屬、找到自己的支持點、找到自己能量的來源。

  皈依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每當面臨生命、生活的臨界點的時候,它有力量的源泉、有呼喚的對象。我們中國人喜歡呼喚“我的媽”、“我的天”,“媽”和“天”都不是最究竟的能量源泉,佛、法、僧三寶才是!有了皈依的人,關於怎麼做人,怎麼工作,生活中的很多取捨會變的清晰。由於變得清晰,所以變得簡單,它節省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不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一些問題上去糾纏,去迂回曲折。光陰迅速,而且很多情況下我們生命的資源不可逆轉,當你在一個問題上耗費了很多思想、情感和精力的時候,等你明白過來想回到原點已經不可以了。

  我們現在已經不可以回到10歲了,也不能回到5歲了,所以是不可倒轉的。有了信仰的人呢,他的生活會簡單化,會清晰。而簡單是一種力量,因為你生活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單純,你不需要去繞很多彎子得到一個結論,這是一種力量。所以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會不一樣。用做生意作比喻,有信仰有皈依的人,如同接受了父母的億萬資產,他只需要學會怎麼去管理和使用這些資產。那麼沒有信仰沒有皈依的人呢,等於就是在街上做小買賣,他要一千兩千三千的攢,在艱苦奮斗中拼搏積累財富,這兩種方式的差異就如同有信仰皈依的人和沒有信仰沒有皈依的人的差異,所以我深深地覺得諸位是非常有福報的一代人,在你們懂得思考、懂得獨立選擇信仰的時候,恰恰就有佛、法、僧三寶在世間,可以讓你去學習、去接觸、去選擇。

  在人生的起跑點上就能決定信仰、確立信仰,這就等於一艘船在離開港灣的時候它就有了羅盤、有了指向燈、有了導航;它也像一架飛機在起飛以前就加足了油、加足了燃料。這比一艘船在海上經過了很多的曲折迷路以後再去尋找羅盤,會大不一樣,所以這是皈依的意思。

  三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在佛教裡面稱為三寶,三寶的內涵非常深,因為全部佛教就是佛法僧三寶這三大要素構成的。當然佛教的展開有思想層面的、有信仰層面的、有社會實體層面的、有智慧層面的,所以大家要整體地理解佛教。佛教的核心是智慧,這智慧要跨越兩千多年的漫長的時間流傳到今天,從印度遍及全世界,據說現在信佛的人有四億人左右,佛教徒的人數在地球上在各大宗教中不是最多的,但是大家都公認佛教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佛教是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之一。我們知道印度教,印度教的影響力不及佛教,其實印度教的人數多過佛教,為什麼?因為印度人口多,印度人基本上都信印度教。

  剛才我們說整體上把握佛教,相當於什麼意思呢?佛教信仰的內核有的高僧大德說它就是關於眾生覺悟的教育,講得再具體一點,它就是關於我們怎麼樣認識我們的生命,怎麼樣訓練自己提升淨化我們自己生命的一套理論、一套方法、一套可以實踐的步驟,包括最後的結果。它是地圖,佛教的核心就就是這個。但是圍繞這個核心,這裡面有哲學的闡述,要調動我們信仰的力量,所以它有很多施設,比如說佛像,比如說儀軌、打坐要一個姿勢,這叫施設、方便、工具,這都是工具層面的。對於這點,知識分子容易有一個傾向,就是會否定工具層面的價值,直指核心的那一面,這相當於一個人到商店裡買糖果,他跟售貨員說把包裝紙都撕下來,我只要糖。這是一種傾向。

  當然可能知識分子之外的文化低一些的特別是對佛教理論不了解的民眾呢,他們又容易停留在施設、方便上。他們說燒香要燒三炷,不能燒一炷,要燒高的,不能燒低的,他們很重視這些東西,也就是把工具當成目的了,這是另外一個偏頗。那麼為什麼要這些工具呢?因為沒有這些工具我們就得不到那核心的東西。你們想一想,從印度到中國,如果沒有傳播工具的話,我們今天怎麼能接觸到佛教呢?從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到現在二十一世紀,如果沒有文字,沒有經典,沒有佛像,沒有很多儀軌,我們怎麼知道很多傳統呢?所以佛教是一個非常完整、豐富的整體,你們今天皈依三寶以後就是佛教徒了,我希望在你們的心目中不要偏——或者偏於那最後的目的,或者停留在工具的層面。也不要停留在文化的層面。什麼叫文化?文化的背後有一個詞,文化的反面是什麼?這個人是野人,儒家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一個人沒有經過“文”(動詞)文身,就是一個人沒有經過文化的雕琢或者用另一個詞,我們電腦經常用格式化,他沒有經過格式化,就是野人,他沒有經過文化的熏陶,是野的,是蒙昧狀態的,所以佛教的文化層面是佛教在社會層面要擴展、傳播,在時間的層面跨越歷史的緯度要流傳的那些文化已經影響我們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說一些圖案啊,在這裡面有音樂有繪畫,建築等等這些方式這就是文化層面。社會實體層面:佛教的組織,佛教的僧團,佛教的制度;文化層面:我們接觸到各種符號,各種符號的累積,有信仰層面的,有信仰最核心的層面就是智慧,所以大家要完整地把握佛教。

  現在我們回來講佛法僧三寶,為什麼叫寶?因為珍貴,稀有難得。佛教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教對人身是非常贊歎的,因為我們得到人的身體是很稀有的,這一點也許我們不大覺察,佛經裡有個比喻,說得到人身的概率非常渺茫,就像從月亮上垂下一條線,正好我在柏林寺拿了一根針,那個線整好掉到針眼上,概率之小……;就像在大海上,一個眼睛瞎了的烏龜,五百年才出來呼一口氣,大海上漂著一根木頭,木頭上有個孔,等到這個瞎了眼的烏龜五百年把頭伸出來換氣的時候,他的鼻子正好對住了那個木頭的孔,佛經裡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概率之渺茫。我們在投胎的時候,機會就跟要上大學一樣,有很多人要去,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那個時候我們就有競爭,這種競爭的習氣一直到延伸到投胎、長大以後,那是肯定的。所以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

  為什麼人身珍貴呢?剛才王雷泉老師講得非常好,人身以上的眾生在無明黑暗中純粹地受苦,人身以上的眾生呢純粹地受樂,從覺悟的角度說,純粹的受苦和絕對地受樂差不了太多。因為樂是一杯酒,沉醉在感官快樂的酒中,就沒有反省,沒有思考。只有人能同時感受到苦和樂,感受到無常,所以會反省,這是人的第一個珍貴;第二個珍貴,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造業的效率強,佛教講六根通利,就是說我們造善業、惡業的力量極大,比如希特勒,他造業的效率很高,釋迦牟尼佛造業的效率無限,不過希特勒造的是惡業,釋迦牟尼佛造的是善業。當然還可以舉出很多,在人類歷史文化中,那些為我們文化做貢獻、造善業的人,比如我們的老和尚,柏林寺一開始一片廢墟,而且剛剛經過文化大革命,在這個地方,除了師父,其他人都不懂傳統是什麼,只有他一個人懂,大家想一想,一個人把我們教出來,連怎麼拜佛、怎麼穿衣,一切一切師父當初都是手把手地教,所以一個人變換出一個世界,這個厲害吧?!

  人生的價值要這樣去觀察,所以人的生命是最珍貴的。如果我們要提高生命的價值,要造善業,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能量,那麼我們一定要接受佛法僧三寶。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碰到佛法很不容易,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見到釋迦牟尼佛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會見到穿袈裟的和尚,見到佛像,看到佛經,這是我們的福報。

  我們生命還有一個真相,也許你們不大去想,就是無常,一切在變化中,我們的青春是無常的,這次回來的二十年前第一屆的老營員,他們已經為人父母了,相見唏噓啊。我那天見到第一屆夏令營的一位老師叫於小非,我說:你怎麼二十年都沒變化呢?他說:你是不是認為我二十年前就這麼老啊?(眾笑)另外死亡也是無常的。對你們來說要理解死亡無常好像有點遙遠,但我在報紙上了解到,不是也有被同宿捨的同學投毒中毒而死的人嗎?而且也有自殺的,所以死神的降臨它不管你是年輕還是年老,它是無常的。現在你能告訴我說世界上有一樣東西跟死沒有關系嗎?如果你們說存在一個跟死沒有關系的東西,你們告訴我,我一定去把它找到抱回來,沒有啊!(有營員答: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現在要皈依佛嘛!

  你說水,水會淹死,火,火會燒死,藥,能治病啊,但是藥吃多了也會死。還有毒藥。你們說大米是糧食,可是吃多了也會撐死呵,你找不到一個跟死亡沒關系的東西。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們的處境就是前面說過的三句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命無常。在這種形式下,我們來皈依三寶。寶,稀有、珍貴,它能解除我們生命的貧乏。我們的生命換一個角度講只有一個問題,就是貧窮嘛。貧窮有兩種,第一是精神的貧窮,第二是物質的貧窮,物質的貧窮佛教稱為沒有福報,精神的貧窮佛教稱之為沒有智慧。佛法就告訴我們怎麼解決這兩種貧窮,要解決物質的貧窮,我們要修福,要解決精神的貧窮,我們要修慧;要解決精神的貧窮,我們要覺悟人生,要解決物質的貧窮,我們要奉獻人生。一滴水回到大海變成無窮,一片樹葉回到森林,變成永生,一粒塵土回到大地,得到永恆,把我們和眾生關聯,你就富有了。

  什麼是佛法僧三寶呢?佛是梵文的音譯,就是覺悟的人,佛的覺悟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佛教裡面關於法有准確的定義,就是說一個事物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的,那種相對的穩定性,能夠有規則,精神物質的存在,全部存在就是法。所有的存在都有理在,都有個規則,釋迦牟尼佛就是認識到這個理,他把它講出來,記錄在經典上。僧也是音譯,Sangha,和合眾,僧的意思是指的一個團隊,所以你們皈依僧,不是皈依我,不是皈依老和尚,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是皈依所有的出家人。這個所有包括時間和空間,時間:釋迦牟尼佛時代乃至到未來;空間:中國的,泰國的,斯裡蘭卡的……,只要是出家受戒的比丘比丘尼,都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們的師父。這是字面的意思。佛法僧三寶的內涵非常豐富,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第一示教層面,第二理解層面,第三自性層面。示教層面,佛陀時代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以及釋迦牟尼佛講的東方西方其他的文明、其他世界裡面的十方諸佛;法,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大小顯密妙法;僧,釋迦牟尼佛座下的三乘聖賢弟子,佛陀時代的三寶是實相的三寶。我們今天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但是我們能見到佛像代表釋迦牟尼佛;法,我們不能親自聆聽釋迦牟尼佛講法,但能聽師父講,或者能看佛經;僧,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阿羅漢弟子,但是我們能見到今天的僧團,這叫示教。理的三寶,你說釋迦牟尼佛不在了,現在皈依他,究竟皈依他什麼?是他的肉體嗎?他的肉體不是最後也去世了?所以顯然不是,我們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生命的特質,這個特質在佛教裡有五個構成: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五分法身,釋迦牟尼佛的法身。

  釋迦牟尼佛存在於三個層面: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真理的生命,無處不在,任何事物上都有,“道在屎尿中”,庭前柏樹子;報身,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修積福慧,自己受用的國土(外面的世界)和自受用的身心;化身,就是從他的大慈悲出發,因應眾生的緣而顯化的,像兩千多年前降誕在北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或者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可能以其他的變化形象為有緣的眾生示現的,甚至於你們在寺院很熱,突然一陣清風吹來,那陣涼風你也可以理解為佛的化身。這是理的佛。理的法就是佛講的因果、四谛等;理的僧,也不是張三李四某個僧人,而是皈依他身上體現的法,所以你們怎麼對待出家人,其中確實有一個很微妙的分寸。出家師父是一個人,他要吃飯,他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有煩惱、有個性,各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他們身上所顯現的法是一樣的。

  比如出家人受一樣的比丘戒,一樣的菩薩戒,這個戒法是一樣的,他們也許修行、修證的深淺不一樣,但他們都是表法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出家人是符號,用現代的話來講,這是我們的職業價值。出家人的職業價值是什麼呢?就是象征著佛法住世。我剃頭,穿這個衣服,相當於是在不停地為釋迦牟尼佛做廣告,對不對?如果你們從早到晚天天都穿一套衣服,這套衣服上面是海爾電器,那你就是海爾的廣告員,出家人就相當於替釋迦牟尼佛替佛法做廣告和宣傳,做象征,還有給信徒做修行的教練。你們看拳擊運動員訓練要打沙袋,我們就是那“沙袋”,不過你們不是打我們,是禮拜、還要供養,這個不是打,但是這個有時候比打更考驗人!這是我們的職業價值。

  那天聖凱法師也講我們的社會責任,所以師父坐在這兒雖然腿很痛,但是要堅持,因為有社會責任,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皈依僧,也是皈依他的功德——解脫的功德。那麼自性三寶呢,自心有佛性,自心有宇宙的法,自心也有一切的圓滿和清淨,我們身邊的一切元素本來是純潔的,本來清淨的,這是自性的僧,三個層面。

  你們皈依以後要注意些什麼呢?前面我們講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按照佛的教導去做,這就是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所以要供養三寶。首先身體力行佛的教導,令佛高興,就是供養,但是也不要落空啊,你們在座未來如果發了財的話,要像楊勳先生一樣,向他學習,用財物、用你的實際行動來幫助佛教在這個世界興旺,讓更多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個供養也是不可廢的。所以每個人的供養要根據自己的條件,財物是供養,知識也是供養啊,出謀劃策也是供養,義工服務也是供養,跟身邊的人講一句佛法也是供養,法供養,所以要供養三寶。第二,皈依以後要注意處理好跟其他宗教徒的關系。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了一些原則:不要評價其他的宗教的好與壞,對其他的宗教徒要平等、包容、尊重。

  別的宗教的宗教徒怎麼對我們不要管,也許有的宗教他罵你是魔,你就沖他笑,不過你跟他在理論上討論討論也無妨,但是不要有思想上的對立,更不要有行為和語言上的沖撞,這是一個尺度。另外其他宗教聚集的地方也最好不要去,為什麼?自找麻煩嘛!所以要跟其他的宗教徒處理好關系。也許有的同學說,我想把其他的宗教搞清楚,這一點我告訴你,只要你認真的學佛,按照佛的教導去做,把佛法搞清楚的時候,所有的宗教就都搞清楚了。為什麼呢?因為宗教要最終搞清楚,必須要實踐,當然別的宗教也是一樣。但是一個人能同時走兩條路嗎?不可以。我們只能走一條路,所以現在你既然已經走在佛法的路上,你就在這條路上認真堅持走下去,當你走到一個點上的時候,別的宗教在說什麼你也都會搞清楚了——得在何處,失在何處,長處在哪裡,弊端在哪裡,自然就會明白。要搞清楚一個宗教不是停留在理論上、認知上就能搞清楚的,一定要投入心,所以我認為要真正地認知佛法一定要皈依。皈依還有一個誤解,有的人把皈依好像理解為“入黨”了,說自己覺悟很低,水平很低,等進步到一個時候再皈依吧。我跟他說,就是因為你水平很低,所以要皈依呀。

  皈依是我們認識佛教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信仰,大家注意信仰是我們人類從古到今到未來認知世界、認知生命的一種方法,信仰是一種認識能力、認識渠道。當然信仰是個載體,是人類的智慧從古到今從遠古到現在傳承、積累的智慧的載體。大家可以想象,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如果把宗教全部剝離的話,我們的文化還剩下什麼?什麼都沒了!所以信仰很重要。再有你們諸位都還在上學,沒有成家,你們要談對象最好是找信佛的,如果是沒有信仰的話,你讓他信佛也可以。還有一種情況,過去我們有個佛學家叫賈題韬,他是在家大居士、佛教學者,出了很多書,你們可以找來看,他是有學問也有修行的。他八十六歲去世,他的夫人活到九十多歲,他的夫人是基督徒,兩個人和平相處幾十年。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們兩個人都得到了各自信仰的真實利益。如果得到信仰的真實利益,一定會是和平的,不會有斗爭。對於你的家庭裡不信佛的人呢,不要有優越感,要謙卑,不要認為我皈依了,別人就沒善根。那就會造成很多問題。這是簡單地講三皈依。下面講五戒。

  五戒就是佛為在家佛弟子制定的行為規范,戒有另外一個翻譯的詞叫學處,學習的地方。前面有的老師講得很好,學習實際上就是訓練,不是說完全做到了才受,誰也不能完全做到,包括我在內,你接受這個戒,肯定也會有細的違犯,但是我要告訴你們五戒在佛教裡是保證我們未來得到上品人身的道德規范,我們未來要得到一個上品人身一定要認真地修學五戒,戒是我們訓練身心的地方,在持戒的過程中,你的定力會增加,你的正念、智慧會增上,戒就像一個無形的老師,雖然看不見,但它老跟著你、提醒你,它是一個保镖會保護你。由於有戒律,我們的心會增加正念,增加警覺,因為在信仰的領域裡,對著師父、對著佛像我已經發誓了,所以它像一個無形地老師跟著我們、保護我們。戒給我們自由,這點大家要慢慢去體會。戒怎麼會給我們自由呢?什麼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一個人在道德和倫理上如果有很大的缺失,這個就是他心靈不自在的一個因緣。如果我們做過非常嚴重的傷害其他眾生的事,我們會萦繞於懷、寢食難安,這就是不自由啊。

  大家想想,如果一個人殺了人,他有自由嗎?殺人的時候可能覺得是自由的,但是過了這個事以後,他喪失了所有的自由——身體和心靈上的。他要到處躲藏,會懷疑所有的人都想抓他,他恨不得跑到一個所有人都見不到的地方把自己永遠關在哪裡,所以犯罪心理學講,很多罪犯先是逃跑,最後他自己到公安局去投案自首,這時他有一種感覺就是:啊,終於不用逃跑了,放下了。所以大家要理解這個自由。按照五戒去做,我們的心理也自由,在座的諸位其實你們現在都在自由的心態中,五戒幫助提醒你們在未來不要喪失現在身心的自由。我們說一個人得了大病,對於病人他就要去醫院去找醫生,謀求治療的方案,如果找到一個好的醫生,找到有效的方案,讓病減輕了,他就會非常高興:哎,真好。

  另外有一個人他也沒病,不用去醫院,也不用找醫生,更不需要抓藥,在佛教裡,這個就叫解脫,就是你們那些事兒我這兒沒有,你們所謂的問題我這兒沒有,所謂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這兒也用不著。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總是糾纏在很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裡面,所以戒律在佛教裡第一有解脫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清涼,比如天氣很熱,現在有空調,會覺得很清涼,清涼是身心的感受。就是說:我沒有需求啊,沒有熱惱,沒有煩躁,沒有被迫,沒有非要怎麼樣的被動性,也就是內心沒有一個驅使我煩惱的力量,這叫清涼。解脫和清涼是戒的功用。

  五戒的內容展開來講要很長時間,我們只能簡單地講。第一條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不故意殺害動物。不殺人這件事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婦女妊辰七天以後人工流產就屬於殺生,醫院裡執行安樂死是殺生。這條你們可能會有疑問,因為有的病人現在在重症監護室全部靠儀器,把管子一拔就死了,這算不算殺生呢?(眾答:不算)也算的!那你說怎麼辦呢?這就要有智慧了。在確定治療方案的時候,你要提前考慮到不要讓病人最後進入到那種境界,選擇治療方案的時候可以在上游或者中游就決斷,不要到下游到最後完全聽醫院的。

  第二不偷盜,是指別人的財物沒有征求他的同意不改變它的處所。再有來講今天的社會知識產權著作的署名權,網上黑客的行為也是偷盜,簽協議詐騙是偷盜,另外毀壞也是偷盜,比如你的衣服太好看了,我給你潑上墨汁,那也算偷盜。在戒律來講很多偷盜的情形,我感覺到今天眾生的業障越來越重了,偷盜的花樣也層出不窮。

  不過這條戒裡面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第一做糞掃想,別人扔掉,你以為人家不要了拿走,這個不算偷盜;第二做親厚想,比如在一個宿捨,你覺得我們關系這麼近,我用一下沒什麼,這個不算;第三個暫用想,用了一下,沒想拿走,再還回來,這個也不算。

  第三不邪YIN,要以今天中國的環境來說,邪YIN在佛教裡的定義是和沒有婚配關系的其他異性或者同性發生性關系,這叫邪YIN。佛陀對人性了如指掌,在戒律裡,這些都是佛親自講出來的。有的人會問:婚前的性行為算不算呢?也算。再比如談戀愛要擁抱一下算不算呢?我想應該不算吧。那麼受這條戒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們未來結婚以後一定要維護家庭的穩定,夫妻關系要專注。其實心理學家說愛情這個東西只有多少天的時間,這跟人的內分泌有關,就是說它是有時間的,所以要把人的情感提升,提升到感恩、提升到責任。如果是已婚的人,要懂得維護夫妻關系的穩定,它像一棵樹,要澆水,要施肥,不要暴風驟雨摧殘它。這條是不邪YIN。

  第四:不妄語。不妄語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不說假話,不挑撥離間,不罵人(惡口),不绮語(不說下流的話,不在語言上調戲他人)這是妄語的四個方面。如果為了維護對方的利益善意的謊言這個沒關系,叫方便妄語。在持不妄語戒的過程中,我們得知道我們的心很誠,就是每一句話都是從心理來的,問心無愧。但是在生活中有時候也不是說心理面有什麼要全部說出來,有的時候還得不說,所以要把不妄語戒持好有時候也需要一定方便,比方顧左右而言他啊等等。

  在佛經裡也講了,比如有個出家人在山裡打坐,一只鹿跑過來,有個獵人正在射殺它,這個獵人問:你看見一只鹿嗎?這個師父說:你看山裡面的風景多好啊——顧左右而言他,要說沒看到就打妄語了,所以我們在持這個戒的時候也有善巧。

  第五不飲酒,就是不食用麻醉品,包括酒精、嗎啡,海洛因等損傷我們理智的一切食品或者飲品。這是五條戒,在釋迦牟尼佛的開許中,可以一次全受,也可以逐漸地受,比如這次受兩條條,下次再受兩條。不是說不受的就可以犯,而是說逐漸地學習、逐漸地提高,再受、多次受沒關系。

  在這五條戒中,前面四條叫性戒,殺盜YIN妄行為本身是錯的,不飲酒戒叫制戒,又叫遮戒,就是說這個行為在社會層面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飲酒傷害了理智以後,會犯殺盜YIN妄的錯,所以比較而言,不飲酒戒相對輕。假如今天你在這受了這條戒,未來面臨不得不飲酒的情況怎麼辦呢?有一個辦法,你可以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說,我原來受過這個戒,現在我放棄它。這叫捨戒,這是允許的、合理的,這樣你喝酒就沒有犯戒的過錯,但前面的四條你不要捨。這就是三皈五戒。

  提問1:師父,飲酒戒可以開,那麼其他四條戒不能開嗎?

  明海大和尚:在五戒自身的范圍內,殺盜YIN妄都沒有開的,開的緣我都解釋了,但在整個佛學的系統內可以開,但是那是逐步地,就是你的修行到了一個高度,你才可以有條件去開。比如說看見這裡有很多人快餓死了,另一個人囤積了很多糧食,他就不拿出來,我把他的糧食偷過來分給大家吃,這是菩薩的行為。在彌勒菩薩的《瑜伽菩薩戒》裡面,殺盜YIN妄都可以開,不過這個可能不是在座的包括我在內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現在還沒到那一步。

  提問2:我們皈依成為佛弟子之後,以後是不是就不能去拜像玉皇大帝這些,如果拜的話是不是就壞了皈依啊?

  明海大和尚:我們到其他的教堂或者神廟,釋迦牟尼佛認為還是可以表示敬意,就像我們見到一個人說:你好!表示敬意就可以了。我們出家人的習慣,比如我們到道觀,可以鞠個躬,但是我們不頂禮。所以你們表示敬意就好,但是心理面不皈依,因為皈依的意思是——這個是我的標准、是我的根本、是我的歸屬。

  提問3:以後的工作方向可能是對其他的宗教要進行研究,皈依以後會不會對自身或者對他人造成一些影響?

  明海大和尚:這個沒關系,如果你真正接受了我前面所說的,未來你再做宗教學的研究,心理會非常清楚:這是我的一個職業。是不是能研究清楚不說,你知道是在學術層面做,有一種清醒就行了。剛才我講的是非常真誠地在生命上去探究,這個必須要專一地在佛法的路上認真的走,你終於會明白。學術層面,如果你選擇它作為你未來職業的話也無妨,只要你自己知道在干什麼就行了,你知道你的角色,知道你所做的界限,通常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容易無限地誇大——誇大它的功能、邊界,你明白我所說嗎?你可以做一個比較宗教學的學者,但是你也可以是一個非常真誠、認真、虔誠實踐佛法的修行人,這個也不矛盾。

  提問4:師父,我問一個比較極端的問題,就是皈依受戒以後,對於非其本人意願破戒,算犯戒嗎?比如說一個人被強暴,這算破戒嗎?

  明海大和尚:這在釋迦牟尼佛的戒律裡面有討論,對於我們來說很難不犯戒,它是以我們的感受做標准。只要我們有樂受,這個就是犯戒,只要我們有痛苦,在痛苦中的話就不犯。我們受了戒以後一定要發展一種正念的智慧,所有這些戒是我們的老師,它不斷地提醒我們,讓我們的正念增強,所以當你跟一個人打交道,或者很多人參加一個活動,你要冷靜地觀察:面對的是什麼人,下面會發生什麼,我將會把自己置身於一個不得不怎麼樣的情況,早為之計。

  提問5:我的父母經常帶著我為我去祭孔,但是他們會殺生,怎麼辦?還讓我吃海鮮……

  明海大和尚:我們佛教認為孔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個人對這一點深信不疑,所以對他表示敬意很好。父母為你宰殺動物祭孔,這個你可以跟他們做解釋,讓他們不要做這種事,實在沒辦法可以折衷一下,可以去買半成品,不要吃海鮮,海鮮吃多了會得痛風的。所以持戒會發展出智慧,做什麼事要用方便:我為了保護我的戒,別人也能理解。

  提問6:游戲殺人算不算殺生?

  明海大和尚:游戲殺人不算犯殺生戒,但是如果在玩這個游戲的過程中,他有意念的話,這個很不好。你是學法律的,你未來可以研究一下佛教的戒律,它非常奇妙、非常嚴謹,比如構成根本犯殺生戒要有五個條件,第一所對的是人,這是最根本的;第二知道是人;第三有殺心;第四用方便,用一種手段;第五命斷,對方的命斷了。這五條同時具足,就構成了根本殺生戒。舉例來說,是人,我以為是樹,用刀砍,砍死了,這不算。注意,誤殺有誤殺的因果,因果是沒錯的,也許在未來某個時空,你被誤殺了呢。第三個有殺心。比如醫院做外科手術,醫生不小心用手術刀把病人治死了,這算不算呢?不算。他沒有殺心。第四個用方便,比如我恨一個人,經常在心裡面希望他死,結果有一天在心裡面想著他死的時候,他突然倒地死了,這算不算呢?不算,沒有方便。第五個命斷。在這五個條件上的變化,加重或者減輕,構成業的輕重。加重,比如說殺的人有聖賢,或者是父母,這就變重了;減輕呢,人與動物比,就減輕了。

  提問6:身口意都能犯罪,你能舉個意犯罪的例子嗎?

  明海大和尚:意有業,但構不成犯罪。在十不善業裡面有貪嗔癡三毒,是意的三個不善,意的不善是什麼呢?比如我見到一個人,瞥而一見:討厭他。這不算嗔,嗔的業是指什麼呢?心裡想:等著吧,怎麼樣怎麼樣。貪也一樣,比如我們到商場,看到一個很好看的衣服,但是沒錢買,心裡想:什麼時候有錢了我要搞到它。這個叫貪。

  犯有很多情況,根本犯,就是破,在五戒裡,比如你殺了人,你已經沒有在家居士的資格了,是不是也沒有人的資格了。按道德來說;也沒有一個公民的資格了,按法律來說。這在五戒系統是這樣,但是在大乘佛法完整的修學系統,犯多大的罪都可以忏悔。犯的罪越大,忏悔的難度越大而已。注意不要因為我這話你們就隨便去犯,因果是不虛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