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師:我所見聞的印公大師
一、序言
印光老法師圓寂之後,無論僧俗一致公認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這是印祖在世數十年所修的自利利他之清淨善因,所應當得到的清淨善果。只此一點,就須要我們反省一下。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尤其是出家人,身後所得到光榮,與身前所得到贊揚,是不大一樣的。因為身前的贊揚,難免沒有人情、勢力夾雜其間。多多少少總有些逢迎、奉承、應酬的意味。身後所得到的光榮,乃是“蓋棺論定”,毫無“世態”混擾其間,那才是最純潔,最真實的。記得印祖在世時,有一位居士夢見大勢至菩薩在上海弘化。他趕忙來到上海,原來是印祖在“覺園”啟建念佛七。這位做夢的居士,恍然領悟,原來印祖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此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的傳遍佛界。讵知印祖得聞之後,不但不生歡喜心,反而對這位居士,毫不留情的痛呵一頓!由此事類推,設若印祖在世時,我們推舉他老人家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一定要“吃棒”的。那麼印祖已竟去世了,大家為甚麼還要推尊他老人家為祖師呢?這正是越不要名越有名!淨德所感,應當如是。現在菩提樹月刊,為印祖做紀念,大家執筆寫紀念文章,都是由於一片欽仰恭敬之心。這才是最純潔最真實的紀念。要寫紀念印祖的文章,當然要寫印祖的真修實行,中興淨宗等大功大德。但我以為不必寫,因為“印光法師文鈔”一書,流通頗廣,佛界人士,幾乎人手一冊。其大功大行,已昭昭在人耳目。即使再寫,反成贅言。再者,我也不敢寫,因為我的筆力不健。倘若因為我的文筆拙劣,不但不能增加印祖的光明,反而給他老人家加上一層暗影,那真是“佛頭著糞”欲贊反毀了。所以我想寫一些所見所聞的小事,或無傷於大雅。
二、正說
甲、行腳參方之艱難
印祖是陝西人,初出家即歸心淨土。逢到游方僧人,便問哪裡有專修淨土的道場?大家皆以“紅螺山”相告。河北省懷柔縣資福寺,建築在紅螺山上。自前清嘉慶年間,徹悟祖師住持該寺以來,弘揚淨土,大興蓮宗,該寺遂成為有名的念佛道場。行腳僧有兩句口頭語:“南有金山高旻,北有紅螺上方”。這是說,要參禅,須到鎮江金山江天寺,及揚州高旻寺。要學淨,須到紅螺山資福寺,及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紅螺山之道風,直至民國,尚未衰落。是以一般行腳僧,鹹以此山奉告,印祖遂決意前往參學。及至紅螺山,知客師看他很老實,不教他進念佛堂,派他當“行堂”。“行堂”之職務,是專為眾僧盛飯添菜的。當了一期——六個月,仍然不許他進念佛堂。印祖以為事與願違,乃決計南游,行腳至漢口,聽說有一蓮華寺。修淨土的人,一聽到蓮華二字,就覺著歡喜,即至該寺“掛單”。知客師仍然因為看他很老實,就請他當“庫頭”。常住——寺院的規矩,各殿堂的“香燈”,每半個月——十四、三十午後,到庫房領取香燭燈油一次。印祖——庫頭師即時上樓為他們取物品。讵知印祖上樓不久,就聽見撲通一聲巨響,樓板劇烈震動,塵土彌漫室中。幾位香燈師,以為把甚麼重量的物件碰倒了。於是高聲喊問:庫頭師!庫頭師!你把甚麼東西弄倒了?樓上並無回聲,大家覺著奇怪。於是一起上樓,看看究竟。上樓一看,不得了!原來是庫頭師倒在樓板上不省人事了!而樓上熱不可耐。大家趕快把他抬下樓來。一面活動他的手腳,一面用冷水噴面澆頭,一面大聲喊叫:庫頭師!庫頭師!大家忙亂了一陣子,印祖才蘇醒過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六月裡天氣很熱,而漢口是一“盆地”,熱的更厲害。蓮華寺的庫房,又是一座“半樓”;樓上的尺度既不夠高,而上面蓋的只是一層單瓦片。時在正午,烈火似的太陽,曬透瓦片,熱氣流通不出去,簡直像一個蒸籠。印祖是西北人,沒有抗熱的習慣,因此一上樓就熱暈過去了。印祖行腳數千裡,一點佛法尚未學到,卻幾乎把性命送掉。足見行腳參方之艱難了。
乙、住寺修學之不易
我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山西之五台山,為文殊菩薩之道場。四川之峨眉山,為普賢菩薩之道場。安徽之九華山,為地藏菩薩之道場。浙江之普陀山,為觀音菩薩之道場。此四大名山,為行腳僧之必須朝拜者。印祖既到南方,遂發願朝禮普陀。普陀山在定海縣之東,距縣百余裡。孤峙海中,風景奇特。氣候溫和,炎夏不熱。山中有“茅蓬”百余座。有“叢林”二座:即前山之普濟寺,後山之法雨寺,簡稱為前寺後寺,為掛單接眾之處。朝山者以前寺較為便利,故多止宿於此。後山之地理環境頗為幽深,住人比較少,因此顯出靜雅宜人。大雄寶殿後面,有一座巍峨廣闊的藏經樓。中間供有“明板”“清板”兩部大藏經。二邊有四間寬大的寮房,是准備閱覽藏經的人住的。可是這時候除了一位香燈師外,卻沒有一位閱藏的人。這位香燈師也是北方人,跟印祖一見面就有緣。即勸印祖住下來看藏經。他就陪著印祖到客堂“討閱藏單”,幸蒙“准單”。印祖從此住進藏經樓,一住就住了三十年。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這句話也只是習慣的口頭語。若欲名符其實,應當說是觀音菩薩的香火地。道場二字,是有名實無了!這並不是說全山沒有一個辦道的人。有之,也都像印祖一樣,只是隱居潛修而已。因此普陀山的寧靜,也只是山水風景的寧靜,“人事”方面卻是相當復雜的。現在說一個小小的故事,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有一天,前寺請了一位新任的“維那”師。這位維那師是真心辦道的老修行。曾在高旻寺住過三冬四夏,請過“堂主”,帶過“維那”,“出身”是很高的。他接職之後,即到後寺向印祖“請開示”。並說出他的志願。他說:“普陀山是天下的名山,現在弄成這個樣子,實在太不像話了!承前寺和尚看得起,命‘學人’當維那,‘學人’就要當職盡職。一定把禅堂的規矩整頓起來,給全山作一個模范”。印祖很誠懇的對他說:“你發心整頓規矩是好的,但是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普陀山不是高旻寺啊”!這位維那師,口中雖唯唯應是,可是心中並不以為然。
前寺禅堂裡,住有二三十個人。這時有一個“風氣”:大家都喜歡吸“旱煙”,每人有一支五六寸長的“旱煙袋”。新維那“進堂”,第一次“表堂”,就命令各人自動的把“旱煙袋”砸掉。因為他在高旻寺,請過“班首”,帶過“職事”,有“先聲奪人”之勢!大家也就不敢公開在禅堂裡吸煙了。可是吸煙的人是有瘾的,他們忍不住的時候,就偷偷的吸一下。吸過的煙味,被維那師聞到了,於是大發脾氣,實行“搜單”。結果,在“止單”位子下面,把旱煙袋統統搜出來了。在維那師的盛怒之下,一陣亂摔,破碎無余。大家雖然沒有當面反抗,在背後卻想出了一個“軟法子”來報復他。上晚殿了,念彌陀經,念到“六方佛”時,已經念到北方佛了,忽聽一人高聲念“南方世界亦有日月燈佛……”。於是大家跟著念下去。已經念到下方佛了,忽然又一高聲“西方世界亦有無量壽佛…”。大家再接著念下去。如是“三環九轉”的念,念了兩點多鐘,才把彌陀經念完。直把這位維那師氣的幾乎暈倒在大殿上。下了殿就“溜單”了。印祖能在普陀山住二三十年,是全靠“不出風頭,不管閒事”八個字,才能相安無事的。足見住寺修學之不易了。
丙、開創道場之方便
蘇州靈巖山靈巖寺,是印祖開創的淨土道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印祖在普陀山住了二三十年,為甚麼不把普陀山改成淨土道場呢?觀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把普陀山改成淨土道場,不是名正言順嗎?普陀山是中國的名山,再加上印祖的大名,不是相得益彰嗎?靈巖山已片瓦無存,欲興道場,必須重新建築。普陀山之前寺後寺,殿堂雄偉,僧寮完備。只要起香念佛,道場即已成就,不是事半功倍嗎?提出這些問題來的人,都是對於普陀山的內情——真實狀況不大了解的。普陀山的前寺後寺兩大“叢林”,只能說是“半十方”。或者說是“表面十方”。因為前後寺的住持大和尚,是由本山一百多個茅蓬裡“房頭子孫”選出來的。真正的十方僧——外海人是無權過問的。舉此一例,已可以“思過半矣”了。其他的復雜問題不必多說了。
靈巖山寺之復興,當然不是一日成功的。但只費了短短十幾年的光陰,而竟能在一座荒山上,建築起來前後四層正殿,以及配房僧寮,雄偉高大,精致莊嚴,不能不說是奇跡。凡是到過靈巖山的人,無不贊歎:“這都是印光老法師的功德啊!”意思是說:因為有印祖幫忙化緣,才能修建起來這座大寺的。印祖從來不向人化緣,恐非外人所知了。那麼重建靈巖寺的錢,是那裡來的呢?當然大多數都是印祖的歸依弟子布施的。可是印祖並不直接向他們化緣。這時印祖已離開普陀山,在蘇州城內穿心街報國寺閉關。凡是來求歸依的,或是來請示的居士們,印祖都順便介紹,請他們到靈巖山一游,參觀這座新成立的淨土道場。他們到了山上,看見那樣的浩大工程,自然會捐助資財的。這樣毫不勉強,自動發心,才是清淨布施,才能得到最大的功德哩。這都是印祖開創靈巖山淨土道場的方便啊。
三、通結
印祖之所以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者,自因其自利利他之大因緣大功德所成就。自利方面,如臨命終時之自知時至,捨報安詳。利他方面,如一部文鈔,風行天下,見者聞者,莫不獲益。又如興建靈巖山寺,成為全國唯一之淨土道場。使出家者專修有處,在家者歸依有地。這些荦荦大端,自有諸大德秉筆贊頌。我現在只把親見親聞於印祖的二三小事,寫出來聊供參考。
佛門有兩句常談:“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一位偉人的成功,決不是僥幸得來的。我們在前面所寫的二三小事上,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印祖有一種超人的“忍力”。在紅螺山當行堂,在蓮華寺當庫頭,設若不能忍,也就返回陝西去了。在普陀山那個復雜的環境中,設若不能忍,如何能一住三十年。忍於逆境,已竟不易。忍於順境,則更為難。為建寺而化緣,豈非天經地義。無緣可化者,尚勉強去化。而是時之印祖,已芝蘭滿天下。歸依弟子中,正不乏有錢的大居士。而且已離開普陀,住在蘇州,不會再受人之嫉妒障礙。若是化緣,正可以大化特化。而印祖竟能忍住不化,這種忍順境的忍力,更非常人所及了。倘再推究其忍力之來源,當系得力於一“誠”字。因印祖之為人,過於“老實”。無論自行化他,皆是直來直去。即待人接物,亦毫無一點虛偽。所以在平凡中成其不平凡了。
: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