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三)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風俗畫 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等比丘,見閻浮提如是諸仙,系縛手足,自 懸著樹,不食而齋;著樹皮衣,臥在塵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 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 頭須發爪,悉皆長利。寅旦中暮,三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 先咒物已,置於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臥,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 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臥者,有在火焰下風臥者,有臥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為足,心以 為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 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應,得離生有。 佛知道他們此時正要過來,就對弟子們講了這些外道仙人種種的苦行狀況:有的自己捆住手腳,懸掛在樹上煉功,連飯也不吃;有的身穿樹皮衣,睡在塵土裡或石頭上,用手捧東西吃;也有不吃飯專食氣,十五天或一個月“不食而齋”的。這些人蓬頭垢臉,不剃頭,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們吃東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於火中,供養他們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歡吃我們的東西,認為未經念咒的食物不干淨。他們睡覺也是五花八門,有光著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樹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裡睡的,有迎著火焰下風處睡的,有臥在荊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陽底下睡的,像現在美國人曬日光浴一樣。 他們每天早中晚三時讀誦,苦行修道。別看他們像叫化子一樣,可他們有“種姓財”,出身於社會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種姓;有“福德財”,家中都很富有。他們是為了修道才過這種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氣傲,都自以為了不起。 列舉了以上種種苦行後,佛對眾比丘說,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報,其實是自己騙自己。他們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體,以為就能消除罪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樂。其實,越是這樣,離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遠。他們不懂出離生死的法要,還在“欲癡”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來的福報,可是死後還是處於生死輪回之中,沒有用! 以上比較了外道的邪行與佛教的清淨梵行。 (四)毗耶娑見佛問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詳谛視,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發並在一箱,以好線繩 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發無膩,絞結相著, 塊聚非一。手執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種種語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語。蹑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 並諸眷屬,今來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眾圍繞,心有正知, 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發不理,為是何人?佛言:阿難,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聲論, 知種種書。 時,彼一切阿羅漢人,見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勞持戒,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來至佛所,雲何問難?為問因緣,為問無我? 毗耶娑等人雖然不修邊幅,出於對佛及門下羅漢們的敬重,還是把頭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淨瓶、三岐杖等法器,運用神通,從空中飄行而來。他們也是想在佛前顯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難等羅漢們的驚異,不知他們能在佛前問出些什麼問題。佛對毗耶娑本事的介紹,上面已講過了,這裡略過。 時,毗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眾和合來此,我少難問,惟 願且住,為我解說。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 我為汝說。 時,毗耶娑問言:世尊,雲何布施,何故布施,何義名施?雲何施主, 何義施主?雲何施人,而非施主;雲何不與,得名施主?雲何死已, 施福隨行?施福雲何,為有形段、聚集可見,為不可見?施主施福, 為在何處,為在受者,為在施者?雲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而 得福報?佛入涅槃,誰為受者?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問 此法,甚為微細,汝有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 毗耶娑見佛問道,首先發問的就是關於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報等問題。因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後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與升天果報之間的關系,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這些問題,引出了這麼一部《毗耶娑問經》。 爾時,長老捨利弗,發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谛 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 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癡小兒、無智慧者?捨說因緣、捨說無我 二種深法、種種善知智言語已,而問如是布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問布施果 報,我亦能說。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非 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捨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 滿其意。佛言:捨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捨利弗,勿作是 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 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 而不自說。 爾時,彼諸比丘,於世尊所生信淨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 能說,能斷彼疑。 佛門下的大弟子們認為毗耶娑興師動眾跑來,至少應問問“因緣”和“無我”這二種深法,沒想到卻來問布施的果報,這些問題他們認為太粗淺了。捨利弗和阿難先後站出來,指出這些問題他們做弟子的就能勝任,不用佛陀親自出來回答。 佛喝止住捨利弗和阿難,不是說他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他們的成就都很夠。這裡涉及佛的待人禮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親自出來,聲望上就壓不住,也給人以貢高我慢之嫌。經裡對毗耶娑發問的場景、佛弟子的心理狀態,以及佛為什麼親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寫,這裡不詳述。我們主要看佛是怎樣闡述布施原理的。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