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八)
(六)三種人亦有施福 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淨心,同得施福。若復有人,見他布 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講的前後各五種施、五種上施、七種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財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來,佛講有三種人雖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財物,但只要有“淨心”,同樣也會有施福:第一種,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著他的財物去布施。你的發心、你的動機,出於和那個施主同樣的“淨心”,你也同樣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種,自己雖無能力布施,看到別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興,或也盡己所能,助上一份,這也同樣的有施福。不是像社會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雞蛋裡挑骨頭,散布流言蜚語。 第三,勸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東西作布施一樣,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報。 以下進入佛學的領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布施的福德果報 (一)以法為師,福同供佛 復次大仙,如汝問言:雲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得福報者?大 仙當聽,若人於我入涅槃已,當設供養;若復有人,我未涅槃,今現 在世,供養我者,所得福報,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來,非是色 身。若人於今現在供養、若我滅後而為供養,心平等故,得福無異。 大仙當知,如轉輪王遍敕諸國一切人民:從今日始,勿復殺生,莫作 妄語。彼有一人聞王敕已,雖不見王,善護王敕。如是之人,雖不供 養轉輪王身,王於彼人心生歡喜。如是之人,善護王敕,以不殺生善 業因緣,報生天處。 毗耶娑見佛時曾問:假設佛離開這個世界已入寂滅境界,他燒化後留下了捨利子,信徒們修塔把它供養起來頂禮膜拜,為什麼這樣會得福報呢?現在廟子裡特別注意這個。 佛告訴他說,不論佛在世還是已入涅槃,對佛恭敬供養,所得福報是平等不二的。這是因為“法身如來,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後還存在嗎?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質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證的空性,與宇宙萬物平等不二。有人現在供養我的色身,等我過世以後,供養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報也是一樣的。這裡所說的“我”,實際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轉輪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統治全世界的聖王,有金銀銅鐵四種。佛取轉輪王作譬,比方說他頒令天下百姓,從現在起不得殺生、不得說謊。有一百姓雖然沒有見過轉輪王,但他忠實地執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於直接供養轉輪聖王本人。轉輪王知道他奉公守法,當然也非常高興。這樣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殺害任何生命的善業因緣,死後得生天的果報。這就是說,佛教育你怎樣才能做一個好人,縱然他死了以後,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為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 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 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眾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 人於我入涅槃已而為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 佛告誡毗耶娑,假如有人雖然見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見,那又有何用!這裡舉了佛的堂兄弟提婆達多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沒有答應,他就找另外一個堂兄弟阿難學會了神通。提婆達多一修成功,就自以為比佛偉大,另立一個派別與佛對立。他提出五條理由(《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六:“雲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盡壽常居回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鹽酥乳等。”)反對佛,其中一條是說佛的僧團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達多處處企圖謀害佛,佛就忍讓躲避他。有一次他帶領人准備殺害佛時,地面裂開,提婆達多當場陷入地獄。 相反,有人雖生不見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後,根據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報就等於供養我的色身一樣。況且,佛的殊勝色相和所證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沒有信仰者來學佛守戒,更何況對信佛者?後繼者雖然沒有跟我學過,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現在供養我一樣無異。 (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 大仙當聽,如汝所問:布施福德,為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 蕞密稠概,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 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處去。 毗耶娑見佛時曾問,布施的福報是什麼,它有沒有形相可見?人死後,這施福是以什麼方式隨之而行?布施的福報究竟在哪裡,是放在保險公司,還是放在渣打銀行? 佛舉了一系列譬喻,說明這個宗教上的重要問題。比如一個葦草叢起火,適天降大雨,火當然隨之而滅。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這福報即隨著施主的布施行為而產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處去。”你做的好事,所應得到的福報,就像天上下雨熄滅大火一樣,還是在你那裡,不是別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現前 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布施財物,如是施 報於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 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沒有“聚處”,也沒有“形相”。它不是個有形的東西,可以放在倉庫裡。你只要發心真正做布施,當你死後,“施福不離,如影隨形。”這個福報之果,如影子伴隨你的身形一樣,永遠伴隨著你的生命,從此生進入來生。比如甘蔗、葡萄,經壓搾而得其汁液。並不是說在甘蔗、葡萄中就有這現成的、單純的汁液可見,也不能說在甘蔗節和葡萄中沒有汁液,它就存在於其中每一條纖維、每一個細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這個行為,就有這個布施的果報。等於我們殺了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世上的人雖然都不知道,但到哪個時間一定就會有果報的。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