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怕擔任寺院住持的元代高僧
元代高僧明本法師(1263—1323年) 學佛的,常可聽到寺院的負責人叫方丈或住持,在佛法興盛時代,寺院的方丈或住持通常都由較有修為或德行的僧人來擔任,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代表一位僧人是否擁有很多信眾的標志。 而在歷史上,也有不願意當任方丈或住持的高僧,也就意味著,沒有當任過方丈或住持的也有可能是高僧。在元朝。就有這樣一位高僧,不太願意當任住持,他就是明本法師(1263—1323年)。元代文學家虞集著的《道園學古錄》卷四十八《塔銘》中載:“明本字幻住,號中峰,俗姓孫,杭州新城人(今富陽市新登人)”。 明本法師是元代天目山禅宗大師,甚被尊為“江南古佛”,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擅長書法、詩歌。他一生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幻住庵清規》、《山房夜話》,《梅花百詠》等著述存世。 他的母親懷胎十月,分娩之前夢見有一個無門無派的開道僧人送給他家一個大燈籠,夢醒即生下了明本法師。明本法師從小禀性淳樸,喜歡吟誦經文,喜歡打坐。七歲開始學習《論語》、《孟子》,尚未學完,因母親逝世,便辍學了。十五歲時自守佛戒,發誓終生向空寂,入佛門。 不久,因為閱讀《傳燈錄》時產生了許多疑惑,志在參省,於是登上死關,前往天目山求教於當時著名的臨濟派禅師高峰原妙(1238~1295年),至1295年前一直跟隨高峰原妙習禅 高峰原妙禅師是當時的著名高僧,但為人十分孤傲,他頭發很長也不剃,衣服又髒又破也不換,不願與人交往,從未露過笑臉,也從來沒有給他的任何一個弟子剃度過。可他一見明本法師,便欣然而笑,親自為明本法師剃發,可見他已預知明本法師將來必成大器。 明本法師投高峰原妙禅師門下之後,花了很長的時間研讀《金剛經》,對許多疑惑之處有所理解,但他認為自己雖然識量疏通,於佛理無不融會貫通,但全由苦思所得,而非本性,於是來到天目山,在東南諸山中選擇了一座最高最冷的山峰,搭了個茅棚,准備了一些干糧,白天從事體力勞動,晚上參習禅定,天天如此,整整十年,身體從來沒有沾過床席。 後來,他洞徹佛理,發言高妙,高峰原妙禅師認為他深得自己的真傳,非常賞識,但明本法師自己卻十分謙虛,從未以師道自任。然而,“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其光氣自不可掩。至元年間,松江有個大富翁瞿氏,出資在蓮花峰建了一個大寺廟,號“大覺正等禅寺”,請高峰原妙禅師任位持,高峰原妙禅師此時年高將化,薦明本法師自代,而明本法師卻堅辭不往,反而推薦了當時的首座祖雍法師。 明本法師常常說:“擔任住持的人,首先要有無上大道,其佛力可以開明入天;其次要長久地培養福緣,其緣分可以廣納徒眾;再次要能明智通變,其智力可以應付各種應酬事宜。所以大凡為住持者,必須佛道為之體,緣分和智力為之用。假如有其體而缺其用,就會化權不周,事儀不備;假如有其用而缺其體。雖然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但大道不通,也是不行的。更何況像我這樣,三者都不具備,如果也敢於去充任住持,對於因果禍福,難道會沒有不安與恐懼嗎?” 高峰原妙禅師圓寂後,明本法師於1297年離開天目山,游歷皖山、廬阜和金陵等地。1298年結庵於廬山弁山。1300年結廬於平江雁蕩山。在這一階段,主要往來於江南各地,隨處結庵而居。由於他曾長年追隨高峰原妙禅師,在江南一帶已有名望,向他請教禅學的人很多。1305年至1308年主持天目山獅子院。 當時佛教五大名山都缺主持人,各山人士紛紛寫信或送聘禮,欲請明本大師去擔任住持,他全一一推辭,有時為了回避,不得不躲到偏僻荒遠的深山或人跡罕至的海濱。然而,四方聞其名而前來求學者,背著干糧,挑著行李,不遠萬裡而來,絡繹不絕。 南诏(南诏王國,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捨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902年亡於漢人權臣鄭買嗣。)有個僧人,法名玄鑒,素明教觀,而且知識廣博,頗有辯才,他對人說:“聽說中國有禅宗一派,我將前往考察,如其理精博,我就服其學;如果其學不當,我就要改變它的宗旨,讓它服從我們的教觀。”他來到中國,與明本一交談,立即領悟到自己從前所學並未洞發源底,正准備回南诏發揚光大禅宗,卻在吳地因病死去。玄鑒的弟子攜帶明本的畫像回到南诏,那畫像發出神光,直達天外,南诏人驚異不已,於是都改信禅宗,而尊明本大師為禅宗第一祖。 明本大師四方雲游,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僧人俗眾的仰慕,但別人送來的香茗金帛,他望都不望一眼,依然吃他平常的齋飯,穿他普通的布衣,有人見他身體肥胖,夏天炎熱,穿著布衣苦不堪言,便送給他一襲葛衣,他卻堅辭不受。他雖然屢辭名山住持,自處於山林江海,但在山上結廬自居,白天勞作,夜晚參禅,規程條章,井井有條,儀態慎嚴,就像面對數千僧眾。至於他激揚佛法,提倡禅宗,機鋒指處,使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無不心折膺服。 在禅法的傳授上,中峰明本禅師繼承了五祖法演禅師——大慧宗杲禅師——高峰原妙禅師一路的“話頭禅”,以苦苦逼拶,時久功成並傳授禅宗心法的方略,呵斥盲棒瞎棒一類的狂禅及文字禅,清冷孤硬,不近人情,故其得法者如天如惟則、千巖元長等禅師皆銅頭鐵額,享譽中外。千巖元長禅師又傳法於萬峰時蔚禅師,明本一系,遂成明清兩代中國禅宗的主流,如今禅宗叢林,無不是中峰明本禅師的後世兒孫。 憑著明本禅師之力,禅宗也流布於蒙古、雲南,並出現了一批禅宗高僧。 明本禅師在世之時,影響就遍及海外,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眾多僧人均前來參學。朝鮮國王、元帝驸馬王璋親自歸拜於明本禅師門下,明本禅師的禅法,對日本足利時代有著相當的影響。 當時的公卿大夫如徐威卿、鄭鵬南、趙子昂等人,一聞他的道行,便生崇敬之心,待到觀其儀容,與其交談,便無不欽佩仰慕,終生不改。浙江丞相脫驩公,最為嚴厲持重,讀了明本的書,當即斂衽望拜。高麗國(今朝鮮)王子沈王王璋,對明本敬仰倍加,先派參軍洪鑰持書幣向明行弟子禮,後於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九月,親自上西天目參谒,並請明本為其升座說法,明本“激揚提唱萬余言”。聽了明本說法之後,沈王王璋涕淚感發,請求明本為其取法號,明本給王璋取法名“勝光”,號曰“真際”。沈王王璋因此在獅子巖下建“真際亭”,以示得法於此。記載了古代中朝之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此外,向明本大師學習禅學的還有日本名僧二十多人,如日僧神速遠溪雄師,事明本七年,復庵宗已學習禅法九年。因此日本神宗視天目宗為祖庭。由於明本禅師深得禅學精髓,又秘極傳法,當時的天目山獅子院,成為聞名中外的禅宗臨濟宗名剎。 至正三年八月,明本大師圓寂,世壽六十一。寂前一天,有白虹突然興起,橫貫全山。
: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