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簡介


 2015/10/5    熱度:11174    下載DOC文檔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為淨土宗之集大成者。

善導大師俗姓朱,山東省臨淄縣人 (一說安徽省泗縣) ,年少出家,師事密州之明勝法師,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诘經》等大乘經典,後見「西方變相圖」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

貞觀十五年,善導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禅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善導大師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燃。善導大師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而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肴都供養大眾,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善導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雲:「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由於善導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勝計數。善導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善導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供奉都用來寫《阿彌陀經》,達十萬余卷,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余處。善導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善導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捨那大佛,據考即為善導大師之所監造。

善導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壽六十九歲。善導大師之著作,現存的世稱「五部九卷」:《觀經四帖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贊》一卷、《般舟贊》一卷。其中的《觀經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印光大師贊言:「淨業行人之指南針」。

善導大師著作所透露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其淨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八字;亦即:「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願,稱名念佛。」可說大師著述之最終目的在於引導一切眾生,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善導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俦。嗚呼大哉!」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