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孩子
我父親常常勸勉我要自愛,我長大以後有一次跟我母親談話,母親說,“小時候每次你爸爸教訓你,那些道理你到底懂不懂?”母親在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講,很配合父親教育我,但是她不知道我這個小學生聽不聽得懂。我跟我母親講,句句都懂。為什麼?因為父親是用真心在跟我們講,真心跟真心會相應的。所以回想父親教育我們的那個神情,現在還歷歷在目,那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體會很深。所以我們姐弟三個常常互相勸勉,“爸媽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最起碼不能讓他們多操心。” 一個當父母的人假如不覺得是要先教育自己,就想著要教育孩子,是不會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比方父母常常對孩子發脾氣,“我給你講多少次了,你都不聽。”其實父母在那裡情緒化的時候,已經沒給孩子好的表率了。“我都給你講多少次了!”他也不了解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身教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環。從言語當中,父母對教育的認知已經不夠了,應該要先受教育才對。 所以我們到學校教書以前就有一種態度,也是跟著師長學到的: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緒了,我們自己就控制不住習氣了,怎麼去教他?而且孩子鐵定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氣,你講了哪些道理,坦白講他記不起多少。所以脾氣大的父母跟孩子講什麼,孩子事後回想,記不起什麼,因為人都籠罩在那個情緒當中。所以有脾氣就不要教孩子,可以先離開,穩一穩情緒再說。當父母的人如此,當老師、當領導的亦如此。 《論語》裡面講,“其身正,不令而行”,你不用要求,你的德行就感化孩子了。“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沒有以身作則,雖然三令五申,孩子、學生、下屬也不見得會遵守,甚至陽奉陰違,父母、老師、領導在跟不在的時候是兩個樣子。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孩子陽奉陰違,不要先跟他發脾氣,首先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因為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
:幸福人生 :育儿教育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