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二十五課


 2015/10/16    熱度:2565    下載DOC文檔    

  第二十五課

  思考題

  1.解釋“光明普照無邊功德,燒煩惱薪方之於火,不為善惡之所動搖,心靜常安猶如大地。”

  2.解釋“不著世間猶如風,養諸有情猶如地,觀諸世界如虛空,荷載眾生猶如良乘,不染世法譬之蓮花。”

  3.解釋“常行慈悲心,恆有信恭敬,慚愧功德備,晝夜增善法。”這個教證中蘊含了什麼竅訣?

  4.解釋“虛空可度量,海水可渧數,菩薩功德海,無可為譬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的經文中宣說了極樂世界菩薩的很多功德,今天這堂課將以各種比喻宣說菩薩的功德。在講這些道理之前,首先要提醒大家一個問題:不僅極樂世界有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娑婆世界也有許多具足不可思議功德的菩薩。我們從外表不一定能看得出誰是菩薩,因為菩薩外在的顯現跟一般人一樣,也有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等行為。但菩薩的內心完全不同於凡夫,他們沒有任何耽著和煩惱。《華嚴經》雲:“示現種種色,亦現心及語,入諸想網中,而恆無所著。”意思是,菩薩在世間示現種種色相,也示現種種心態和語言,也示現入於各種思想之網中,但實際上他們內心恆時無有執著。表面上看起來,很多人是一樣的,但其中確實有真正的菩薩。有時候我們從外在行為便可推知:噢,這個人肯定有超越的境界,他可能是大菩薩再來。在學習《無量壽經》的過程中,大家一方面要知道極樂世界有許多菩薩,一方面要知道娑婆世界也有許多菩薩,所以不管何時何地都要對他人觀清淨心。總之,不管學習任何經論,除了要掌握經論本身的意義,還要將經論結合自己的實際修行。這是我今天要提醒大家的一個要點。

  對於此次學習《無量壽經》,在座諸位應該有一種難得之心。現在世間有各種培訓班,不僅一般的人要培訓,有些領導和企業家都要參加培訓。培訓的內容也很多,有些人參加國學培訓,有些人參加瑜伽培訓。不僅在國內參加培訓,還有人到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去培訓。為了短短七天、二十一天或者一兩個月的培訓,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前幾天有人對我說他們參加了一個培訓,二十一天要交兩萬五千元,而且生活還是自理。我問他們:“你們學到了什麼?”“什麼都沒學到,但也沒辦法,錢已經交了,只有白白呆了二十一天。”所以我在想:如果聽法也要交很多錢,不管通過網絡、光盤還是在現場聽課,每個人都要交兩萬五千元,那大家肯定會覺得:這堂課我一定要好好聽,因為我交了那麼多錢。不過人就是這樣,雖然佛法很珍貴,可是由於沒有收費,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反正堪布每天都“叭叭叭”地講,我聽不聽都無所謂。有些人甚至是為了給我面子,才勉強聽我講一堂課。(從這一點來講,我還是很“感謝”這些人的。)實際上這種想法完全是錯誤的。大家想一想:為了世間的培訓,人們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和錢財?首先從中國飛到美國, 然後在美國培訓幾天,最後又從美國飛回中國,這期間的開銷是多少?而這種培訓到底有什麼價值?所以,大家應該對聞法有難得之心。下面我們看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

  其智宏深譬之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1]。

  這些菩薩智慧甚深,猶如巨海一樣;菩提心的境界極其高廣,猶如須彌山一樣。

  世間的任何高山都無法與須彌山相比,如果站在須彌山頂上,一切景象都會一覽無余;菩薩的境界就像須彌山一樣,凡夫人也根本無法測度。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2],凡所思擇與慧相應。

  這些菩薩的身體發出威光,其光明超過了日月;但凡有所思維、抉擇,都與佛法的智慧相應。

  凡夫人的分別、抉擇經常與煩惱相應,而菩薩不是這樣,他們的想法完全與佛法的智慧相應。

  猶如雪山其心潔白。

  這些菩薩的心猶如雪山一樣潔白。

  黃念祖老居士說,雪山可以從三個方面比喻菩薩的功德:一是以雪山之潔白比喻菩薩的心清淨,二是以雪山之純白一色比喻菩薩的心平等一如,三是以雪山之不動搖比喻菩薩的心安住不動搖。

  光明普照無邊功德,燒煩惱薪方之於火,不為善惡之所動搖,心靜常安猶如大地。

  這些菩薩具有無邊功德,猶如光明普照十方;他們的智慧猶如猛火,能燒盡一切煩惱薪柴;其心不為善惡分別所動搖,就像大地一樣恆時安穩不動。

  凡夫人的心經常被好壞、善惡所動搖,今天遇到成功的事歡喜若狂,明天遇到失敗的事氣急敗壞、非常痛苦。而菩薩不是這樣,他們的心非常寂靜,不會被好壞、善惡動搖,就像大地一樣能承受一切。

  洗滌煩惑如清淨水,心無所主猶如火。

  這些菩薩的智慧能洗滌眾生的煩惱迷惑,猶如清淨的水一樣;他們的心無有偏袒,猶如野火一樣。

  火沒有固定的主人,凡是因緣具足之處就會燃起來;菩薩的心也是如此,無有任何偏袒執著,一切眾生都是他們饒益的對境。

  不著世間猶如風,養諸有情猶如地,觀諸世界如虛空,荷載眾生猶如良乘,不染世法譬之蓮花。

  這些菩薩對世間無有任何執著,猶如空中的風一樣;長養一切有情的身體和智慧,猶如大地長養萬物;觀照一切世界皆無所有,猶如虛空一樣;承載一切眾生前往解脫城,猶如良乘承載一切乘客;不沾染任何世間的塵垢,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佛經中說:“雖出於世間,亦不離世間,俱在於世間,不行世間道。”意思是,菩薩雖然已經超出了世間,但顯現上不離於世間,雖然跟其他人一樣住於世間,但菩薩不會行於世間輪回之道。《攝大乘論》[3]中也說:“如虛空不染,此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世間法不染。”意為,菩薩以無分別智觀察後前往世間受生,雖然他們行於世間,卻不為世間法所染,猶如虛空不為他法所染。現在就有不少這樣的菩薩,即使他們到城市或者不清淨的眾生中,也不會受到任何染污。

  遠暢法音猶如雷震。

  這些菩薩的法音遠暢,猶如雷鳴一樣。

  菩薩經常在眾生面前宣揚佛法,他們的說法猶如雷鳴一樣遍於整個世間,其他任何人的聲音都會被壓倒。法王如意寶就是如此,他老人家不管到哪裡講法,其他人的聲音都好像成了默然無說,沒有什麼可接受的價值。

  雨一切法方之大雨,光蔽賢聖猶彼大仙,善能調伏如大龍象,勇猛無畏如師子王。

  這些菩薩降下正法的大雨,猶如天降傾盆大雨;其光芒遮蔽其他賢聖的光芒,猶如大仙人[4]的光芒映蔽日月之光;這些菩薩善能調伏眾生,猶如大龍象[5];弘法利生勇猛無畏,猶如獅子王。

  凡夫人只要遇到一點小事就不行了:“我要倒下去了,現在沒辦法了”,“這幾天心情不好,我的心力提不起來。”而菩薩不是這樣,只要是做對眾生有利的事情,他們的心力始終能提得起來,不會隨便“降溫”,他們就像獅子王一樣,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從來不會害怕。

  覆護眾生如尼拘陀樹,他論不動如鐵圍山,修慈無量如彼恆河[6],諸善法王能為前導如大梵天。

  這些菩薩無偏地維護一切眾生,就像尼拘陀樹覆護一切眾生一樣;他們不會被他論所動搖,猶如鐵圍山不為大風所動搖;經常修持慈無量心,內在的慈心猶如恆河水一樣恆常不斷;於一切善法中最為上首(即能率先行持一切善法),就像大梵天之於梵天眾一樣。

  每逢如來出世,大梵天都會請世尊轉* 輪,世尊之所以需要大梵天的勸請,是為了顯示佛法的珍貴。除了此類特殊情況以外,一般來講,行持善法不需要別人勸請,應該自己主動去做。可是很多凡夫人卻不是這樣,行持善法經常需要別人求,甚至求了半天才勉強做一點。其實,如果是真正的菩薩,他會覺得行持善法是分內之事,不會天天要別人求——你先給我磕三個頭,我才會去做事情。

  無所聚積猶如飛鳥,摧伏他論如金翅王,難遇希有如優昙花。

  這些菩薩沒有積聚的財產,猶如飛鳥一樣隨緣度日;他們能摧毀世間的他論邪說,猶如金翅鳥王能降伏龍類;難得值遇、極其稀有,猶如優昙花現世。

  菩薩都是知足少欲的,他們不會像世間人一樣為了自己的住房、錢財而忙碌,也不會因此而產生煩惱,就像飛禽一樣到哪裡都隨緣度日。我們應該像菩薩這樣生活。

  最勝丈夫其心正直,無有懈怠能善修行。

  這些菩薩堪稱為最勝大丈夫,其心正直無有偏袒;他們無有任何懈怠,能善巧修行各種善法。

  菩薩的精進是恆常的,而凡夫的精進是偶爾的,有些人剛開始特別精進,後來慢慢就倒下去了,最後再也動不了,即使心裡還想精進,但身體就是精進不起來,就像沒有燃油或者被凍壞的汽車一樣,怎麼發動車也動不起來。

  於諸見中善巧決定,柔和忍辱無嫉妒心,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於世出世間諸見解中,這些菩薩能善巧決定真正的正見;他們的心柔和忍辱,無有任何嫉妒心;對於討論佛法無有滿足,在求法過程中無有任何疲倦。

  菩薩雖然日日夜夜聞思修行,但從來不會感覺疲勞。而我們有些人不是這樣:一邊聽課一邊打瞌睡,最後慢慢睡著了,口水掉到法本上,旁邊的道友幫他擦掉法本上的口水,這個時候他被驚醒,以為道友在欺負自己,於是狠狠地瞪對方一眼。呵呵,這是我編的故事,經堂裡應該不會有這種事情。

  常勤演說利益眾生。

  這些菩薩經常精進演說佛法,以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有些法師和輔導員經常說:“我已經講了好多年法了,現在該退下來休息了。”其實,作為行持菩薩道者,應該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斷地講經說法,不要老是想著退下來。法王如意寶曾說:“我發願有生之年不斷傳法,哪怕我明天死,今天也要傳法。”我覺得這種精神很可嘉。如果你生病了或者年紀特別大了,那可能沒辦法講經說法,像本煥老和尚今年十月份就滿一百零五歲了,這個年齡要講經說法確實有困難。(不過他老人家的精神還是很足,有些弟子勸他:“您年紀這麼大,不要再見人了。”本老說:“你們為什麼阻擋我?我還是要見人,我還是要加持他們。”)除此以外,才講了兩三年或者五六年課,這個時候不能說:“唉,不行了,現在老了,身體不行了,該休息了。”老什麼老,還沒有老啊!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善聞諸法而為勝寶,其所說言令眾悅伏。

  這些菩薩戒律非常清淨,就像琉璃一樣內外明潔;他們善於聽聞佛法,將聞法當作殊勝的珍寶;但凡有所言說,都能令眾人歡悅誠服。

  真正的菩薩都是樂於聞法的。以前藏地有一位蔣揚欽哲旺波尊者,他一輩子依止了一百五十多位上師,在上師面前聽受了新舊各派的一切顯密教法。尊者在藏地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大師,不僅具足出世間的殊勝功德,而且種姓高貴、財富圓滿,可是為了得到佛法,他在乞丐面前都能恭恭敬敬地聽受。有時候看起來,現在有些人聞法的精神真是太差了,稍微聽一兩天課就滿足了,就已經“吃飽”了,不想再“吃”了。

  以智慧力建大法幢,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常樂勤修,建諸法表[7]。

  這些菩薩以智慧力建立大法幢,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常樂勤修佛法,建立正法的表率。

  此處的建法幢、吹法螺、擊法鼓都是比喻轉*輪。當然,這些說法也可以直接理解:修建寺院作為弘法基地就叫建法幢,在傳法前吹螺、打鼓通知大家就叫吹法螺、擊法鼓[8]。所謂法表,就是正法的表率,建諸法表就是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由智慧光心無迷惑,遠眾過失亦無損害,以淳淨心離諸穢染,常行惠施永捨悭貪。

  由於這些菩薩具足智慧的光明,所以內心無有無明迷惑;他們遠離了一切過患,也不損害其他眾生;以淳厚清淨之心遠離了貪嗔癡等穢染;經常行持布施,永遠捨離了悭貪心。

  凡夫人往往很吝啬,有些人對錢財特別吝啬,有些人對佛法特別吝啬。周利槃特為什麼特別笨?就是因為前世他成為三藏法師時,有人向他請教佛法,他出於吝啬心不好好說法。現在有些人也有這種心態:我相續中有這麼多智慧,講法時應該只講一半,不能全部講出來,不然別人知道後就勝過我了。我以前遇到過的一些輔導員就是這樣,本來他們明明懂得某個道理,可是在輔導時卻不好好講,遇到關鍵地方就跳過去:“你們自己看書吧。”其實這種對佛法的吝啬心很不好。從這方面來講,我還是很不錯的,這麼多年以來自己從來沒有產生過這種心態。不僅如此,有時候發現一個很好的教證,我都在想:能不能很快講給大家,如果大家能記住這個教證該多好啊!

  禀性溫和常懷慚恥,其心寂定智慧明察,作世間燈破眾生暗,堪受利養殊勝福田。

  這些菩薩禀性溫和,恆常懷有慚愧羞恥心;其心寂靜安定,智慧能明察萬法;他們能作為世間的明燈,破除眾生的無明愚暗;堪能接受人天的供養,是世間的殊勝福田。

  不管在這些菩薩面前作任何供養承事,他們都能消受得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具有慚愧心、慈悲心、恭敬心等善心。其實這些善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華嚴經》雲:“常行慈悲心,恆有信恭敬,慚愧功德備,晝夜增善法。”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很多積累功德的機會,但只要能做到經常對眾生起慈悲心,對上師三寶起信心和恭敬心,長期懷有慚愧心,(尤其慚愧心對修行人非常重要。古人說,有道德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智慧,反而是沒有道德和智慧的人喜歡吹噓自己。所以我們應該像以前的高僧大德一樣,時時刻刻把自己看作普普通通的人),這樣善根日日夜夜都能增上。所以大家應該明白,不一定每天做很多善事才能增長功德,培養善心就是增長功德的竅訣。

  為大導師周濟群物,遠離憎愛心淨無憂。

  這些菩薩堪為世間的大導師,能夠周濟一切眾生;他們遠離了憎愛之心,內心清淨無有憂惱。

  如果是真正的菩薩,心情永遠都是很好的,不可能某天心情特別不好,弄得人們都不敢接近他,不然會挨批評。

  勇進無怖為大法將,了知地獄調伏自他。

  這些菩薩勇猛精進、無有怖畏,成為弘揚正法的大將軍;他們了知地獄之苦以及苦因,以正法調伏自他的相續。

  《正法念處經》雲:“當以智慧,饒益一切世間,觀地獄苦,於一切眾生,思惟憶念,起慈愍心,修行慈悲。”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這樣,他們恆時以智慧饒益眾生,他們觀察地獄痛苦的因,看見眾生在造墮入地獄之業,由此生起悲憫心。其實慈悲就是菩薩的本性,用世間的話來講,這就是菩薩的“專業”,他們讀的是“悲憫眾生系”。

  利益有情拔諸毒箭,為世間解為世間師,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游戲神通。

  這些菩薩利益一切有情,拔除眾生的煩惱毒箭;他們成為世間解[9]和世間導師;這些菩薩引導無量眾生捨離一切愛著;他們永離了貪嗔癡三垢,自在游戲於各種神通。

  煩惱毒箭入心的眾生特別可憐,對這些眾生來說,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拔除煩惱毒箭,正因為如此,所以佛陀沒有講怎樣造飛機、坦克、衛星,而是主要宣講斷除煩惱的四谛法門。

  因力、緣力、願力、發起力、世俗力、出生力、善根力、三摩地力、聞力、捨力、戒力、忍力、精進力、定力、慧力、奢摩他力、毗缽捨那力、神通力、念力、覺力、摧伏一切大魔軍力、並他論法力、能破一切煩惱怨力及殊勝大力。

  這些菩薩具足因力、緣力、願力、發起力、世俗力、出生力、善根力、三摩地力、聞力、捨力、戒力、忍力、精進力、定力、慧力、奢摩他力、毗缽捨那力、神通力、念力、覺力、摧伏一切大魔軍力、摧伏他論法力、能破一切煩惱怨力、殊勝大力。

  因力是前世的發心和善根之力。緣力是即生中善知識等外緣的力量。發起力是做事情的能力。三摩地力和奢摩他力都是指寂止、禅定或者靜慮的力量,區別在於三摩地是一般的寂止,奢摩他是跟毗缽捨那對應的寂止,也就是說後者要求更高。毗缽捨那力指的是勝觀力。聞力是聽聞正法的力量。

  菩薩的力量跟凡夫人完全不同,拿聞力來說:菩薩聽多長時間法也不會起厭煩心;而凡夫人即便聽一個小時法都很困難,聽著聽著就會東張西望,或者打妄想: 現在有點困了,還是快點講完,馬上就下課,早點休息吧。聽一個小時法都是如此,聽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就更不行了。發起力、戒力、忍力、精進力的差別也是如此。總之,菩薩在善法方面什麼力量都具足,在惡法方面則沒有力量,如果你想拉菩薩去造惡業,他是不會配合你的。而凡夫人在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 在惡法方面力量卻很強,時間、意樂、方法樣樣都具足。

  在康僧铠譯本中,這段經文後還有一句:“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意思是,上面這些力量菩薩都具足。我覺得有這句話好一點,否則意思有點不全,看起來不是特別好懂。

  威福具足相好端嚴,智慧辯才善根圓滿,目淨修廣人所愛樂,其身清潔遠離貢高。

  這些菩薩具足威德福報、相好莊嚴,而且圓滿具足取捨的智慧、制伏外道的辯才、世出世間的善根;他們的眼睛清淨、修長,為人們所喜愛,身體非常清潔,遠離了貢高我慢。

  菩薩跟世間人大不相同,由於具足上述功德,尤其是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其實人最可怕的就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以尊重心奉事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善本,拔除憍慢離貪瞋癡,殊勝吉祥應供中最。

  這些菩薩以尊重心奉事諸佛,在諸佛面前廣種善根,拔除了相續中的傲慢,遠離了貪嗔癡等煩惱,他們是最殊勝吉祥的士夫,於一切應供中堪為最勝。

  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不會有傲慢的,即使剛往生極樂世界時有一點余習,很快也會得以根除。不然的話,他們已經有了那麼高的境界,很可能再不願意上供養諸佛、下隨順眾生了。

  這些菩薩是真正的應供處,無論接受多少供養也不會有過失。現在很多人找不到真正的應供處,經常在非菩薩面前供養很多錢財,事後又後悔得不得了,想要回原來的供養,可是對方不給,於是到法院打官司,法官說:“既然是你願意給的,那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於是傷心地回家,然後跟老公吵架。

  住勝智境赫奕慧光,心生歡喜雄猛無畏。

  這些菩薩住於殊勝的智慧境界,發出顯耀盛大的慧光;他們能令眾生心生歡喜,具足雄猛無畏的辯才。

  作為有大智慧、大辯才的菩薩,在任何眾生面前都沒什麼可害怕的。除非遇到不講真理的人,就像國外某些宗教那樣以暴力壓服對方,這種情況當然另當別論。不過現在有些法師與別人研討時經常害怕,本來有些道理自己說得來,但就是不敢在人前站起來,一站起來就有點不自在,一直拽自己的衣服。這一方面是缺少訓練, 一方面是缺乏勇氣。其實,只要自己掌握了真理,就應該在眾人面前雄猛無畏地宣說,不需要有任何擔心。

  福智具足無有滯限,但說所聞開示群物,隨所聞法皆能解了。

  這些菩薩具足福德和智慧,出言無有任何阻礙和滯限,但凡聽到的法要都能開示給眾生,眾生隨所聽聞都能了解通達。

  菩薩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阻礙;而凡夫人做善事時四面八方都是違緣,天天被各種障礙擋住。很多人今天遇到這個障礙,明天又遇到那個麻煩,今天過不了這個關,明天邁不過那個坎,每天都懇求上師:“請您加持加持我,我現在又不行了。”

  其實,如果具足了智慧和方便,再多的魔眾也不能障礙我們的善行。《華嚴經》中說:“智慧及方便,所行清淨道,乃至千億魔,皆所不能壞。”《格言寶藏論》中講過,具足方便的小山兔戰勝了成群的大象。所以,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智慧和方便,如果有了智慧和方便,什麼困難都能解決。比如在座有些人想出家, 也許很多親人會反對你,但只要你具足智慧和方便,那就既不會傷害他們,也不會障礙自己出家。當年我出家時就是這樣,當時我佛法學得並不深,但因為我看過《格言寶藏論》,所以運用了其中幾個偈頌的道理。我知道擋在自己面前的都是有勢力的人,他們肯定會反對我出家,所以我每天都在考慮通過什麼方法出家,甚至做夢都在考慮,後來我的計劃還是很成功的。所以佛教徒很需要智慧和方便,如果有了智慧和方便,很多人和非人造成的違緣都能遣除。

  於菩提分法勇猛勤修,空無相願而常安住,及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這些菩薩勇猛精進修持三十七菩提分法,經常安住於空、無相、無願的境界以及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的三摩地,他們遍行於各個道場,以智慧和悲心利益群生,遠離了二乘的自我寂滅作意。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摩诃薩眾真實功德悉皆如是。阿難,假令我身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以無礙辯欲具稱揚彼諸菩薩摩诃薩等真實功德不可窮盡。阿難,彼諸菩薩摩诃薩等盡其壽量亦不能知。

  阿難,我今天簡單地宣說了極樂世界諸菩薩摩诃薩的真實功德,這些菩薩都具足如是功德。阿難,假使我住於世間百千萬那由他劫,用無礙的辯才宣揚諸菩薩摩诃薩的真實功德,終究是不可窮盡的。這些菩薩盡他們的壽量也不能了知極樂世界諸菩薩摩诃薩的真實功德。

  大家看看: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什麼樣?他的辯才又是什麼樣?即便釋迦牟尼佛住世無量劫,以無礙的辯才宣說,也無法說完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何況要我在短短一節課中圓滿宣說菩薩的功德,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通過學習菩薩的部分功德,也能推知他們具有無量的功德。

  在以上提及的功德中,沒有一個不符合事實,宣說這些功德實際上就是對極樂世界菩薩的如實贊歎。其實,不要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在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有些人具足類似菩薩的功德,他們的智慧、悲心、慚愧心和正直人格也得到眾人稱道,既然這些人的功德都值得宣揚,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就更值得宣揚了。

  要完全宣說大菩薩的功德是不可能的。《華嚴經》雲:“虛空可度量,海水可渧數,菩薩功德海,無可為譬谕。”意為,即便虛空的邊際可以度量,大海的水可以用滴來數盡,但是菩薩的功德海無法宣說完,要想用恰如其分的比喻來描述菩薩的功德是不可能的。

  現在大家有福報、有緣分學習諸佛菩薩的功德,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語言、思維真的是有價值了。拿我來說,能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堂課,我覺得自己確實很有福氣。為什麼呢?因為我讀、講的是佛經中的金剛語,雖然我讀得不好,講得也不好,但和世間人的啰啰唆唆完全不同,還是有很大功德。有一個領導對我說,有一個人打了三個小時電話,他在旁邊一直聽著,在三個小時中沒聽到一句有意義的話,都是些“今天到哪裡去”、“今天吃什麼”、“我家裡有什麼人”等無聊的話。而我的語言不是這樣,至少我重復了佛經中的金剛句。你們聽的人也很有福氣,不管能不能聽得懂,但只要聽聞、思維了這些道理,對今世來世肯定有極大意義。

  通過我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雖然大家不可能完全了知菩薩的功德,但至少會知道:噢,原來極樂世界的菩薩有無量的功德,不要說所有的功德,哪怕一個慈悲心的功德,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講完。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只要一聯想就會明白這個道理:現在也有一些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我們不談他們所有的功德,即便一個慈悲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既然人間的大德都有如是功德,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就更不用說了。

  最後提醒個別人一點:聽到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後,應該產生如理的作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如理作意,反而產生邪見,這樣就不好了。我原來也說過,大家對佛法最好不要有懷疑,如果有懷疑一定要趁早解決,否則,懷疑會像癌細胞一樣,剛開始是小小的良性腫瘤,慢慢會變成邪見的惡性腫瘤,最終驅使自己謗佛謗法,造下無邊的惡業,這輩子閉眼以後直接墮入三惡趣。這樣就太可惜了。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有了這樣的人身寶時,應該懂得取捨之理,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總之,希望大家好好聞思淨土法門,通過聞思遣除對淨土法門的邪分別,要對淨土法門產生歡喜心,特別是對極樂世界器情世界的功德莊嚴要產生歡喜心,這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康僧铠譯本說是:“三昧如山王”。

  [2] 康僧铠譯本說是:“慧光明淨,超逾日月”,藏文譯本也是這樣講。

  [3]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無性菩薩和世親菩薩均造有此論的注釋。

  [4] 有些經中將世尊稱為大仙人。故此處也可解釋為菩薩的光芒猶如佛光一樣,任何賢聖的光芒都無法比擬。

  [5] 龍象:水行龍力最大,陸行象力最大,故佛經中經常以龍、象比喻佛陀和大菩薩。有些經論中認為龍象就是大象,就像馬中俊美者叫龍馬一樣,如《維摩诘經•不思議品》曰:“譬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

  [6] 康僧铠譯本中說:“曠若虛空,大慈等故。”藏文譯本中也以虛空比喻菩薩的慈心。

  [7] 藏文譯本中還有“受持法幡,燃亮法燈”的說法。

  [8] 佛經中說,凡是聽到講經說法前的海螺聲、鼓聲的眾生都能獲得解脫。

  [9] 《無量壽經義疏》雲: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