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二十二課


 2015/10/16    熱度:1347    下載DOC文檔    

  第二十二課

  思考題

  1.請解釋中輩往生。

  2.請解釋下輩往生。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據我所知,自從菩提流志翻譯這部經典以來,還沒有人對此譯本做過講解。以前曾經有大德想為此譯本作注釋,但最終沒有成功。因此,如果這次我們學習《無量壽如來會》後整理出一本《講記》,也許會對後人有一定利益。

  不管學習任何經論,大家都要有歡喜心。我們學院的大多數道友聞法的興趣都很濃,也很想研習佛法,這一點非常值得隨喜。末法時代,各地都有人在搞一些佛教的儀式,但真正深入學習佛法的人卻不多。在我接觸的佛教徒中,不少人對佛教很有信心,可是因為不具足智慧,所以他們的信心很容易變。

  雖然世間有種說法,一個人內心的信仰是不容易改變的。在前幾天的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上,有一個老師也引述了某位智者的話:“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從某個角度來講,這種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我們學院有些人自從信佛後,不管家人親友怎麼反對,他們的信心一直不變。不過,我更提倡有智慧作為助伴的信心,否則,在遇到大的逆緣時,人的信心還是有退失的可能。佛經中說,對佛法生起信心在百千萬劫中都是極為難得的,所以我們應該以智慧保護來之不易的信心,如果有智慧的釘子固定,人的信心就不容易退失,即使稍微有點動搖,也不致於徹底退失。

  通過多年的聞思修行, 我有這樣的體會:佛教徒很需要聞思修行佛法,而且聞思修行佛法不能像讀書一樣畢業後就徹底放棄,要在有生之年不斷地聞思修行,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這樣自己的信心才能堅固不退。如果只是偶爾學修佛法,之後就再不學修了,這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剛開始信心大得不得了,見到上師時淚流滿面、汗毛直立,一直在水泥地上“嘭嘭”磕頭,甚至前額磕破了也無所謂,別人看起來都覺得:哇,這個人的信心真大!可是因為佛法的智慧沒有入心,所以時間一長信心就消失了。

  要讓佛法的智慧深入內心,必須從兩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長期學習佛法,通過不斷學習懂得佛法的真義。在此過程中,剛開始可能會有很多疑惑,但只要長期堅持學習,疑惑就會慢慢消失,不退轉的智慧就會現前。另一方面要長期修行佛法。相對於學習佛法,修行佛法更為重要,通過修行得到的智慧和信心特別穩固。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修行,即使暫時學得很好,智慧和信心都很不錯,最終也有退失的可能。

  如今是五濁熾盛的末法時代,如果沒有經常聞思修行佛法,人的心會被亂七八糟的信息染污。如果一台電腦沒有經常清理,很可能染上病毒而無法運行;同樣,如果一個人沒有經常用佛法清理自相續,也可能染上各種煩惱的病毒。所以,大家一定要長期聞思修行。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真理,不管什麼人都應該接受這種真理。在面對世間的知識分子時,我經常感覺很有把握,為什麼我有把握?不是因為我學問很高,而是因為我掌握了佛法的真理,因此我自信不管在誰面前講解、研討、辯論這種真理,只要對方是正直之士,就一定能接受。

  在以佛法的智慧剖析時,眾生的很多分別念都是錯覺。人們認為身體是干淨的,實際上身體非常不干淨;人們認為萬法常有,實際上萬法不是常有的;人們認為“我”是存在的,實際上“我”是不存在的;人們認為感受是快樂的,實際上感受是痛苦的。所以,我們應該通過佛法向眾生傳遞真理。

  世界上有許多沒有信仰的眾生,有些人即使有些信仰,可是不信仰大乘佛教,在座諸位能夠信仰、學習、修持大乘佛法,應該說很有福報。但大家要清楚:既然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就要具足利他的意樂。不管學淨土宗、禅宗還是密宗,都要具足這種意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故於最初入大乘,亦以惟發此心(即菩提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惟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阿底峽尊者也說,大小乘的區別不在於行為、儀軌或者見解,而是看有沒有菩提心。不知在座諸位有沒有想過:我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我是為利益眾生還是為了自己解脫而往生極樂世界?每個人外面的臉型不同,內在的發心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麼樣,我希望所有的人都發起大乘心。《大寶積經》中說:“無量千劫中,被大無邊甲,為欲令眾生,解脫諸苦惱。”意思是,為了令眾生解脫苦惱、獲得究竟的涅槃彼岸,菩薩應該於無量劫中披上精進的铠甲。這種發心是大乘行者應該具足的發心。只有具足這種發心,修行的方向才正確。否則,即使學大乘的淨土法門,也屬於小乘行人。

  現在有些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發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無量壽經》中講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輩往生者,發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原來我在講《藏傳淨土法》時,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漢傳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比如某人沒有發過菩提心,但他已經往生了。”我當時說:“你怎麼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許他口中沒有說要度化無量的眾生,但實際上內心已經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後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希望大家要強調菩提心。下面繼續講上輩往生。

  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是故阿難,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想見到無量壽佛,這些人應該發無上菩提心,還要專心憶念極樂國土(由此可見,念佛應該有兩種解釋:一是口念佛號,二是心念佛陀),積集善根,回向往生彼國,以此因緣,他們臨命終時能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裡獲得不退轉,最終究竟無上菩提果位。

  這裡又講到了往生四因:

  1.發菩提心——應發無上菩提心。

  2.明觀福田——復當專念極樂國土(包括阿彌陀佛及其眷屬)。

  3.積資淨障——積集善根。

  大家要通過七支供等方式積累資糧、忏悔罪障。尤其要多念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以及經典、續部中的忏悔文。在前幾天的研討會上,有的老師說:“以前我覺得自己很清淨,學佛後才知道自己太惡了,原來所謂的善良很片面,從小到現在造了無量惡業,無量劫以來更是造業無邊。”這個老師說得很對。所以大家要通過忏悔清淨自相續。當然,在忏悔的同時也要積累資糧。如果一分錢都沒有,去國外是不可能的;同樣,如果一點資糧都沒有,要前往極樂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4.發清淨願——應持回向,即將善根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華嚴經》中說:“如有才智王,能令大眾喜,佛福田如是,令眾悉安樂。”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福田,他能讓無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得到究竟的安樂。我們應該對阿彌陀佛的加持力深信不疑,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除了自己的分別念以外什麼都不信,對超越自己的一切行境一口否認,這就是愚癡之輩。《維摩诘經》中說:“佛為增上慢人說離YIN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YIN怒癡性即是解脫。”現在我們相續中有貪嗔癡,可以說就是增上慢人,以增上慢必定會障礙見到真理。既然我們的智慧有很大局限性,既然我們不是遍智全知,就不要以我慢而否定一切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通過這次的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很多大學生都摧毀了相續中的傲慢。以前他們覺得佛教沒有什麼了不起,通過這幾天的開放式交流,最終明白:原來佛教中有很深奧的道理,並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那麼簡單。

  由此我也想到,佛教徒確實很需要跟社會溝通。如果你能像禅宗、噶當派、寧瑪派的大德一樣終生在深山裡修行,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說的那樣:“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那你不與社會發生關系也可以。但很多人恐怕做不到這一點。既然自己還要跟社會交往,就要通過各種方法讓世人了解佛教。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泯滅自相續的傲慢心。我經常在想:現在我有堪布的名稱,一方面這會給自己帶來方便,有時候即使我說的不對,別人也會接受;另一方面也會障礙自己,有些人雖然比我優秀,但由於沒有法師的名稱,我就會產生這種心態:我已經是法師了,他還不是法師,我憑什麼要接受他的觀點?同樣,如果你們執著:“我是出家人,我應該比這些世間人有智慧。”“我是佛教徒,他還不是佛教徒,他肯定不如我懂佛法。”這種心態也會障礙自己。因此,作為希求上進的人,大家應該從內心遠離傲慢。

  其實一個人修行越好,他的心就會越謙虛、越放松、越快樂,人們跟他交往起來也會越方便。如果一個人修行很好,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都非常快樂:住在極樂世界那樣遍滿黃金的地方,他的內心很快樂;住在乞丐呆的地方,內心還是很快樂。接觸任何人也是如此:不會因為遇到好人而歡喜若狂,也不會因為遇到壞人而傷心欲絕。不管遇到違緣還是順緣,都能坦然面對。總之,人的修行越好,心就越清淨,在他眼中,任何環境都像清淨剎土,對所有的人都能和睦相處。歷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如此,當修行到一定境界時,他們的心徹底遠離了我執和痛苦的束縛。相反,如果你越修越看不慣,越修越痛苦、不平,到哪裡都很討厭:到廚房裡不舒服,到臥室裡也不舒服,見到任何人都很討厭:要麼是壞人,要麼是羅剎、夜叉、魔鬼、阿修羅等非人,一切顯現都是不清淨的,這說明自己的修行已經入於歧途了。

  言歸正傳,這段經文中講得很清楚:欲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希望有些人以後不要再說發菩提心是藏傳佛教的要求。這是對佛教不了解的說法。其實就佛教的本義而言,不分什麼藏傳、漢傳,所有的教法都是圓融不相違的,只不過個別上師的具體竅訣和說法有所不同,我們不應該對此有過多分別。

  二、中輩往生。

  阿難,若他國眾生發菩提心,雖不專念無量壽佛,亦非恆種眾多善根,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回向彼佛願欲往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即遣化身與比丘眾前後圍繞其所,化佛光明相好與真無異,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阿難,如果他方佛國有眾生發菩提心,雖然不能專念無量壽佛,也沒有恆時積累眾多善根,而是隨自己的能力修持善法功德,將善根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的化身與眾比丘圍繞在他面前,化佛的光明和相好跟真正的無量壽佛沒有差別,化佛和眾比丘攝受引導他,此人跟隨化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於無上菩提獲得不退轉。

  剛才上輩往生要圓滿具足往生四因,而此處的中輩往生沒有圓滿具足四因,在專念無量壽佛、專念極樂世界以及積累資糧方面有所欠缺。

  漢地有些注疏說:所謂化佛只是在行者面前說的,實際上它和真正的阿彌陀佛沒有區別,因為四十八願中說:如果有眾生憶念我、願意往生我國,我與比丘眾現其人前,接引此人往生我國。因此,如果化佛不是真佛,就會與往昔的發願相違。

  但我覺得這不相違,因為不僅佛陀的真身可以接引眾生,佛陀的化身也可以接引眾生,而且法處比丘發願時,也沒有說只有我親自去接引眾生,絕對不會派化身去。

  這段經文中也提到了要具足菩提心。淨土法門畢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我在講《入行論》時一再強調菩提心的重要性,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只是形象上念佛、聽灌頂、持咒、放生,雖然這些是佛教的行為,但最根本的還是內心具足菩提心。所以,今後大家每天念佛時一定要想到: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人的修行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在座的諸位當中,也許修行好、有菩提心的人顯得修行不好,而修行不好、自私自利心很重的人顯得修行很好。但是人有自知之明,所以每個人都要經常觀察:我修行怎麼樣?我有沒有菩提心?

  三、下輩往生。

  阿難,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阿難,如果有眾生住於大乘者(即發菩提心者),對無量壽佛產生清淨心,乃至十念無量壽佛,願意往生他的國土,聽聞甚深的淨土法門後產生信解心,無有任何懷疑,乃至獲得一念清淨心、發一念心憶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到無量壽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於無上菩提獲得不退轉。

  這裡沒有講如何積累資糧,也沒有說要很精進地念佛十萬、百萬、千萬遍,只是說發菩提心、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無量壽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在娑婆世界, 即使想做一個好修行人,但一方面外面有很多違緣,一方面自己的身心不堪能,所以很難真正成為好修行人。我在這方面有很深的感觸:有時候心情很好,很想看書修行,但身體實在不行;有時候身體好一點,可是心情又不堪能,於是給自己放假:唉,還是休息一下,喝一點咖啡吧。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很難如願以償,如果修行想有所成就,還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按照這裡的要求,為了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每天至少要十念阿彌陀佛,早上起來要想想阿彌陀佛及其剎土,晚上睡覺前也要想想。平時要時常想到:我最終要離開這個世間,那時自己應該往生極樂世界。如果經常有這樣的作意,往生才會有把握。

  《大宗地玄文本論》中說:“雖得甚深論,其愚癡極故,不覺出世寶,無有學習心。”現在的很多眾生就是如此,雖然遇到了甚深的淨土法門,但因為他們極其愚癡,沒有覺悟到這是出世間的珍寶,所以無有學習、修持之心。道友們應該避免這種過失。

  如果有些新來的人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功德心存懷疑,只有通過長期學習才能遣除。我們這裡有些人以前對藏傳佛教特別反感,後來他們到藏地長期學習,最終明白了藏傳佛教的真義,結果,自己曾經反對的藏傳佛教成了終生的伴侶。因此,如果有人對淨土法門疑惑不解,只要自己長時間學習淨土法門,最終就會明白它的真義,那時也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此處說十念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可見心的力量確實很強大。《萬善同歸集》中說:“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意思是,心的力量非常猛厲,就如同火星、毒藥一樣,即使量很少也能起大作用。所以,哪怕十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哪怕念幾句金剛薩埵心咒也能清淨深重的罪業。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好消息——每天從早到晚不斷地念誦觀修,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困難,但在短暫的時間中念誦觀修,每個人都應該能做到,這樣短暫的修行對解脫也能起到大作用。

  佛經中說:“念佛者能令無量罪滅也,人若念佛,佛亦念人。”因此,如果我們能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垂念加持自己,當佛陀加持的日光出現時,自相續中罪業的雪山就會融化,相續中的罪業清淨之後,就能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從這個教證也可看出,所謂念佛不完全是口念,還應該包括心念。否則,“人若念佛,佛亦念人”,那我口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中也要念“索達吉,索達吉”了。當然口念佛號也是好事,只有心裡有念佛的意樂,口中才會念佛,如果心裡一點都不想佛,口中也不可能念佛號。現在有些人根本不願意念佛,所以口中一句佛號都念不出來。)

  要提醒個別人的是:淨土法門沒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分別,沒必要在這方面進行分辨。有些稍微有點知識的人特別愛觀察, 尤其學過一點中觀因明的人總是想:這是不是不了義?那是不是不合理?以前法王如意寶就此特別批評過個別法師。所以每個人都要遠離懷疑和猶豫,對淨土法門生起定解,要認識到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即生中遇到此法門要感到特別榮幸,也應該經常憶念佛陀、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作為修淨土法門者,應該對往生淨土充滿信心。《觀經》在描述下品下生時說,即使造五逆十惡之輩,臨終十念阿彌陀佛也能清淨罪障,之後也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黃念祖老居士以前也引用《觀經四帖疏》教證說,即使造五逆謗法者也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1]

  三輩往生這幾段經文非常重要,希望道友們好好思維這些內容,最好能將其牢記在心。今後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大家要按照這裡的要求勸人們發菩提心。畢竟我們都是大乘行者,既然是大乘行者,就要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念佛,這才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再次強調一下:念佛不要光是口頭上念,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憶念。我詳細看了這幾處經文,主要都是從心念來解釋念佛的。本來,所謂“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合起來就是用當下的心憶念。當然,“念”也可以解釋為口念,這樣理解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阿難,因為有如是大義、利益的緣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世界的如來都贊歎無量壽佛的所有功德。

  對阿彌陀佛的贊歎並非毫無根據的吹捧,這樣的贊歎有極大的意義。

  一方面,阿彌陀佛具有無邊的功德,所以當然值得贊歎。世間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特別好,他自然會受到各方面的贊歎。法王如意寶就是一個典范,不管他老人家的證悟境界、利他的菩提心還是弘揚佛法的威力,都非常值得人們贊歎。我也經常在各種場合贊歎法王。但我的贊歎沒有誇大其詞的成分。麥彭仁波切曾經說,即便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也不能無中生有地加以吹捧,只能就上師的真實功德加以贊歎。

  另一方面,通過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能引導無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值得贊歎。為什麼基督教徒特別贊歎上帝?就是因為通過他們的贊歎,很多人會進入他們的宗教。很多佛教徒也是如此,通過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很多原來不信佛的人會覺得:既然佛陀這麼有功德,那我應該皈依他,學習他的教法。

  其實我們有時候應該學習基督教的弘法精神。現在基督教徒經常在火車站、飛機場、學校等公共場所散發宣傳資料,這一方面是他們對上帝敬仰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弘揚其宗教的手段。雖然這些基督教徒天天打廣告很累,但通過他們的努力,確實將很多人引入了基督教。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該不該有信仰,一直站在精神的十字路口彷徨,這樣站著是很辛苦的,這種人很需要通過我們的贊歎進入佛法。

  當然,雖然我們在贊歎佛陀,但對於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凡夫的分別念實際上是無法衡量的。《大寶積經》中說:“於佛勝功德,欲知其邊際,設經無量劫,而亦不可得。”的確如此,佛陀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凡夫人於無量劫中絞盡腦汁研究,也不可能知道其邊際,不要說我們這樣的凡夫,甚至神通智慧第一的目犍連和捨利子都沒辦法了知。現在有些科學家為了搞清楚老虎“功德”的邊際,帶著大大的照相機,十幾年跟老虎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想知道佛陀功德的邊際,恐怕這些科學家用多少台電腦、花多少年也算不清楚。不過,雖然凡夫的分別念很渺小,很難真正知道佛陀的功德,但我們應該從總體上知道佛陀有無量的功德,這樣就不會輕易對佛陀退失信心。現在有些人非常愚蠢,動辄就說:“佛知道啥?佛懂什麼?”這就是不了知佛陀功德的愚癡說法。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學習佛法,通過學習明白佛陀的功德,進而對佛陀產生尊重和敬仰之心。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原話是:“善導師意謂,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忏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