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二十課


 2015/10/16    熱度:1287    下載DOC文檔    

  第二十課

  思考題

  1.極樂世界的河流中能發出什麼樣的法音?聽到這些聲音後有什麼利益?

  2.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國土名為極樂?

  3.極樂世界的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都具足什麼樣的福報?

  4.極樂世界的食物有何特點?

  5.本課用了什麼樣的對比來襯托極樂世界眾生的廣大福德?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我們講了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道友們對此要有清楚的認識,進而產生往生淨土的強烈意樂,這一點非常重要。請大家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覺得往生不往生淨土都可以,這種人不一定能往生;如果往生淨土的心特別迫切,這種人就有很大把握往生。這就像一個大學生,如果他讀書時經常想到:將來我一定要去美國留學!那麼,只要家庭狀況和自身智慧等因緣具足,最終他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在學修淨土法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有求生淨土的意樂,要時刻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作為欲求往生淨土之人,必須具足強烈的無常觀。噶當派的大德說,如果想生起修持佛法的意樂,首先一定要具足無常觀。如果沒有無常觀,很多人恐怕都會想:修行以後再慢慢來吧,這樣明日復明日,修行是不會成功的。《往生禮贊偈》雲:“時光遷流轉,忽至五更初,無常念念至,恆與死王居。”這個偈頌講得很好,時光確實是在不斷地遷流,所以我們要有強烈的無常觀,總覺得自己跟死主住在一起,有了這種心念就會具足精進,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往生禮贊偈》中又說:“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采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鮮?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意思是,人活著如果不精進,就像樹沒有根一樣,采一朵鮮花放在正午的陽光下,花能保持幾時鮮活呢?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青春韶華很快就會消失,無常在須臾間就會到來。

  無常觀特別重要,如果一個人有了無常觀,就會覺得:人命是無常的,自己不可能在世上呆很久,死亡很快就會到來。這樣就能鞭策自己精進修行。帕單巴尊者說:“如果相續中生起了無常觀,最開始可作為步入正法的因,中間可作為精進的鞭子,最終能獲得光明法身。”我們以前學過《山法寶鬘論》、《開啟修心門扉》、《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這些論典中有很多無常方面的殊勝教言,大家應該多看這些教言。

  修淨土法的人一定要有無常觀,不要認為自己會在世上呆很長時間。現在很多城市裡的人都在想:再過十年、二十年,我要放下一切前往寂靜處修行。為什麼他們抱著這種幻想,把修行一拖再拖呢?就是因為沒學過無常。有些長期學佛的出家人和居士也有這種毛病——剛學佛時特別精進,可是由於沒有無常觀,十年八年後就沒感覺了,變得麻木不仁了,這也是修行中的一種障礙。當然,我有時候也很慚愧,自己明明沒有修行的感覺,可是在你們面前滔滔不絕,好像自己修行多好一樣。不過,如果因為我自己修行不好,在講課時就一字不提,這對大家也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就裝作無常修得特別好,裝作修行特別精進,好像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一樣。在昨天的《前行》課上,華智仁波切說:“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為裝模作樣時,乃為策勵精進時。”這個教言就是針對我說的,但不管怎麼樣,我還是不得不裝一裝,不然給別人說法是很困難的。

  相續中有無常觀的人一定會精進修行的,修行對我們每個人確實很重要,如果我們現在一直不修行,死死執著財富、地位、名聲等世間的圓滿,每天絞盡腦汁想著這些,每天為它們而競爭、奮斗,然而死亡到來時這些世間法都靠不住,唯有生前造的惡業會跟隨自己前往後世,但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修行。

  這些道理我已經提過很多次了,有些人也許會生起厭煩心,甚至不願意再聽了,但對有些人來說,這樣反復提是有必要的,因為我第一次講時他們也許沒記住,而第二次、第三次講時他們就記住了。以前法王講課也有這種情況,有時候一個公案重復好幾次,今天講一遍,過兩天又講一遍,過幾天再講一遍。當時我也產生過分別念:這個公案我已經懂了,不應該天天都講吧?但現在我才明白老人家的用心:因為當時上師對某個關鍵問題提了好多次,所以自己印象特別深,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這些道理還能在腦海中浮現。有些格言中說,重要的事情再三重復是有必要的。我看過卡耐基的一本書,書中說,如果是重要的問題,一方面要慢慢說,一方面要再三說。所以,既然無常這麼重要,那我今天講一遍,過兩天再講一遍,這也是應該的。雖然有些人覺得有點煩,甚至不想再聽了,但過一段時間他們也許就會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下面我從字面上對經文作簡單介紹,在聽的過程中大家要好好考慮,看自己的理解跟我的解釋相不相同。

  前面講到極樂世界有很多河流,這些河流發出悅耳動聽的水聲,河岸邊有許多珍寶璎珞所莊嚴的妙樹。下面繼續講這方面的道理。

  復次阿難,彼國人眾或時游覽同萃河濱,有不願聞激流之響,雖獲天耳終竟不聞,或有願聞即時領悟百千萬種喜愛之聲。

  再者阿難,極樂世界的眾生有時候聚集在河邊游覽,如果有人不願意聽到激流之聲,雖然他們獲得了天耳,也聽不到一點水聲,如果有人願意聽聲,應時就能聽到百千萬種喜愛的聲音。

  極樂世界有許多種妙音。《往生論》[1]雲:“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意思是,極樂世界的虛空中有許多寶網,寶網上懸掛著種種寶鈴,這些寶鈴發出種種妙音,這些聲音都是佛法的妙音。

  這段經文中說,在極樂世界聽不聽聲音完全隨自己的意樂。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在我們這個世界,聽不聽聲音無法完全隨自己的心。有些人休息時本來不願意聽佛號,可是念佛機卻一直發出聲音,結果心裡一直起煩惱。其實這樣大可不必,如果你不想聽佛號,那關掉念佛機就可以,沒必要因此而生煩惱。以前我們學院開法會時, 程控室的人用高音喇叭通宵放念經聲,當時法王也批評他們:“在極樂世界都是不願意聽聲音時就沒有聲音,所以你們也不要老是在我耳邊放高音喇叭。”有些人在這方面也要注意:自己背書、念經時,要看看別人的反應,如果別人不願意聽,就不要在他們耳邊一直大聲念,吵得別人睡都睡不著。不過有些懶惰的人從來不願意聽念經,一聽到別人念經就不高興。

  所謂佛法僧聲、止息之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邊寂靜聲、極寂靜聲、大慈大悲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2]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

  所謂佛法僧聲、止息之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所畏聲、神通聲、無作聲、無生無滅聲、寂靜聲、邊寂靜聲、極寂靜聲、大慈大悲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聽到這些聲音後,那裡的眾生獲得廣大的歡喜心。

  止息聲是息滅煩惱的聲音;無性聲是無我的聲音;波羅蜜聲是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羅蜜的聲音;十力四無畏聲是佛陀的十力、四無畏的聲音;神通聲是六神通的聲音;無作聲是遠離有為法造作的聲音;寂靜聲、邊寂靜聲、極寂靜聲都是息滅煩惱戲論的聲音,只不過它們的層次有所不同:寂靜是遠離一般的分別戲論,邊寂靜是遠離四邊八戲等細微諸邊,極寂靜是完全超離言思、最不可思議的寂滅境界;無生法忍聲是諸法無生的聲音,只有一地或者八地以上的菩薩才真實具足無生法忍;灌頂受位聲是十方諸佛白毫間發光對十地末位菩薩灌頂授記的聲音。

  在極樂世界,聽到任何聲音後都會非常快樂,根本不會產生煩惱。而娑婆世界則不同:即使在一些花園或者樂園中,那裡的聲音也不一定對你帶來快樂;即使去一些特別了不起的上師那裡,上師的聲音也不一定會讓你歡喜,也許他的講話會讓你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嗔恨心。

  極樂世界眾生的心非常寂靜快樂,這一點確實很令人羨慕。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每天從早到晚自己的心都非常清淨,幾乎不產生分別念,即使生分別念也是信心、智慧、慈悲心、歡喜心,那該多麼好啊!可是,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除了晚上酣睡時不起念頭,其他時候到底產生的是什麼心念?自己可以觀察觀察。這樣一比較,我們確實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滅壞相應,寂靜相應,邊寂靜相應,極寂靜相應,義味相應,佛法僧相應,力無畏相應,神通相應,止息相應,菩提相應,聲聞相應,涅槃相應。

  聽到這些聲音後,進而與觀察相應,厭離相應,滅壞相應,寂靜相應,邊寂靜相應,極寂靜相應,義味相應,佛法僧相應,力無畏相應,神通相應,止息相應,菩提相應,聲聞相應,涅槃相應。

  在娑婆世界,聽到說法的聲音後不一定能與正法相應,甚至會產生反方面的念頭。比如上師給你講空性,可是你聽後反而執著實有,上師給你講淨土法門,可是你不但不發願往生淨土,反而發願下地獄。這就是穢土的缺點。

  所謂觀察相應,即以智慧觀察後通達所聞之理;厭離相應,即厭離娑婆世界等穢土和惡趣,根本不希求這些;滅壞相應,即了達無生無滅或者滅一切相之理;寂靜相應、邊寂靜相應、極寂靜相應,都是指與寂滅一切戲論的光明無為法相應;義味、佛法僧、力無畏、神通、止息、菩提、聲聞、涅槃等相應也應如是理解。

  極樂世界的水、樹等外境經常發出法音,眾生聽到後都能與正法相應,這一點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聞法後不能與正法相應,那所聞之法對於滅除煩惱、增上功德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樣聞法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今後我們在任何法師面前聽課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讓自心與正法相應。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首先要觀清淨心。在《大圓滿前行》中,華智仁波切提到了兩種聞法的發心:一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是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按第二種要求,聞法時要將上師觀為阿彌陀佛、蓮花生大士等佛菩薩,將聞法之處觀為極樂世界、邬金剎土等淨土,將聞法的道友觀為男女菩薩眾。不能將上師、傳法之處以及道友作不清淨想,心裡不能分別:這個人是壞人,那個人也是不好的人,應該想:所有的人都是一地、二地、三地的菩薩。這樣的觀想是很有必要的。否則,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不管上師給你傳授多長時間佛法,在此過程中只會不斷地生煩惱,甚至會誹謗上師和佛法,結果佛法對你沒有任何利益,有這個可能性。在佛教的歷史上,有很多人去求法,最終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其實世間也是如此,兩個學生一起上學,最後的結果也不同。所以大家聽法時要調整自心,努力與正法相應。

  雖然我們這個世界不像極樂世界一樣,水、鳥、樹、鈴時時刻刻都發出佛法僧三寶或者三十七道品的聲音,但是對有一定境界的人來說,聽到任何聲音也顯現為佛法的聲音。像有些大圓滿修得很好的人,不要說聽到說法的聲音,甚至聽到罵自己的聲音,都會成為他們增上修行的助緣。可是修行比較差的人,尤其是業力深重的人就不同了,不要說聽到罵自己的聲音,甚至聽到無常、無我、淨土等佛法,不但沒有任何收獲,反而會產生邪念。

  極樂世界的眾生之所以非常快樂,原因就在於聽到法音後他們的心能跟佛法相應,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因此,對於想獲得快樂的眾生來說,要努力讓自己的心與佛法相應。如果在聞法的過程中,偶爾產生了與正法不相應的惡分別念,要馬上提起正知正念,當下就要滅掉這些惡念,當下就要發露忏悔, 悄悄念幾句“嗡班雜兒薩埵吽”。今天我看到各地道友寄來的考卷。有一個人有三道題不會做,他在每道題下面各寫一句“嗡班雜兒薩埵吽”表示忏悔。這麼大老遠空運來三句“嗡班雜兒薩埵吽”,還是很不容易的,呵呵。以後我看誰聽課時嘴巴在動,這說明他正在忏悔,他剛才肯定產生惡念了,開玩笑。

  復次阿難,彼極樂世界不聞諸惡趣名邊,無障礙、煩惱、覆蔽名,無有地獄、琰摩、畜生名邊,無八難名亦無苦受、不苦不樂受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再者阿難,在極樂世界聽不到惡趣的名聲,那裡沒有障礙、煩惱、覆蔽的名字,沒有地獄、餓鬼、旁生的名聲,沒有八難(即八無暇)的名字,也沒有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的名字,連痛苦的名字都沒有,更何況真實的痛苦呢?以這個緣故彼國名為極樂。

  阿彌陀佛往昔曾發願:如果我的剎土中有三惡趣的名稱,我就不取正覺果位。如今他的發願已經實現了,所以他的剎土中不要說地獄、餓鬼、旁生眾生,連它們的名稱都聽不到。這就像如果一個國家特別富裕,從來沒有餓死過人,人們不可能提這方面的話題一樣。

  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任何障礙、煩惱和覆蔽。而娑婆世界則完全不同,到處都是障礙、煩惱和覆蔽。不管有錢還是無錢、有勢力還是無勢力的眾生,臉上經常是悶悶不樂的表情,人們經常說:“我業力深重”、“我痛苦不堪”……每天都能聽到很多煩惱的聲音。

  極樂世界沒有八無暇以及八無暇的名稱。大家要明白的是,雖然八無暇包括了三惡趣,但在此處二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所以並沒有重復的過失。

  極樂世界也沒有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的名稱,既然連名稱也沒有,更不用說有真正的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了。

  總之,極樂世界沒有任何身心的痛苦。相比之下,這個娑婆世界真的是太苦了。有時候我去一些醫院,聽到的全是痛苦的聲音:這邊在開刀,那邊在搶救,病人不停地發出呻吟……聽到這些聲音,自己有非常強烈的感覺:唉,這個娑婆世界真的很苦,確實沒什麼可留戀的!你們有時候也可以觀察一下,站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看看來往的每個行人是什麼表情。只要你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幾乎90%以上的人都很痛苦,一個個都行色匆匆的,都在為名聞利養而奔波追逐。所以,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確實有天壤之別,可以說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國土。現在社會上的人經常說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但嘴上再怎麼說,也很難讓人民真正擁有幸福。即使有些人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但由於娑婆世界不離痛苦的自性,所以他們的快樂只是暫時的,終究還是痛苦的。除非你有修行的境界,這樣才能一直處於法樂中,除此以外不會有恆常的快樂。我們學院有一個道友,我有時候打電話問他:“你在干什麼呀?”他經常說:“喝喝茶,很快樂啊。”喝茶也許有點快樂, 但這不是究竟的快樂,如果能往生極樂世界,那裡的快樂肯定遠遠超過喝茶。

  阿難,我今略說極樂因緣,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阿難,我如今只是略說極樂世界的狀況,如果要廣說,一個大劫都說不完。

  從這句經文可以推知,極樂世界的器情世界該有多麼莊嚴,它的狀況完全超出世間的分別心。

  復次阿難,彼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種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華、璎珞,隨意所須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諸天。

  再者阿難,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或者已經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正在往生,或者將來往生,都能獲得如是妙色身相,他們形貌端正,擁有神通自在,具足福報和威力,能受用種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花、璎珞,一切所需都能隨意具足,就像他化自在天的諸天人一樣。

  極樂世界的有情具足平等的莊嚴:長相一樣,服裝一樣,沒有高矮、胖瘦以及膚色的差別。而娑婆世界的有情則不同:每個人看上去都有差異,有長得好看的地方,也有長得不好看的地方,雖然很多人自認為長得不錯,但實際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

  在極樂世界,不管想要什麼,只要一想就會現前。你要在門前有個花園,心中一想馬上就出現。你的宮殿想要多高,不管三層還是四層,也是一想就可以實現。如果你覺得房子太寬大了,想要一個小小的閉關房,房子馬上就會縮小。其他諸如香花、璎珞、衣服、飲食等喜愛的對境,也是一想就會出現。

  從某個側面來講,極樂世界和欲界第六天比較相同。欲界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那裡的天人依靠自己和其他天人的幻變,一切所需資具都能隨欲現前;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是如此,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身的福德力,任何資具也是應念而生。

  聽到這些說法,有些人也許會懷疑:不可能吧?會不會這樣?這種想法就是智慧不成熟的表現。作為娑婆世界的凡夫, 見到的就是這麼一個污穢不堪、粗糙不悅、需要勤作的世界,所以產生這種疑惑也情有可原。包括我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極樂世界的功德,當時自己也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但這種以有漏根識為依據的想法是錯誤的。以前我在家鄉放牦牛時,有些去過爐霍縣城的人經常講縣城的事:那裡有一個很大的商店,街上有各種各樣的燈,有一座特別大的橋,橋大得可以過汽車。聽到這些說法,我根本沒法想象。後來父親帶我去了一趟縣城,親眼看到縣城的一切後,我當時有這種感覺:我是不是到了極樂世界!那是1972年10月的事,當時我剛好十歲,第二年爐霍就發生了大地震。其實那時爐霍縣城比現在差多了,記憶中整個縣城只有一家民族服裝公司,但這已經讓我覺得特別稀有了。後來我在學院給漢僧上課時講了這段經歷。有個叫吳玉天的天津居士,他寫了一本《訪雪域大師》,書中描寫了學院早期的狀況,也記載了我的這段經歷。但有一兩處寫錯了:他說我當時是十二歲,其實我是十歲;他說我到縣城的感覺是到了天堂,其實我的感覺是到了極樂世界。

  如果是智慧不成熟的人,聽到稀奇的事情往往無法想象。比如有些偏僻地方的人聽到大城市的自動化設備後,他們不僅不相信,反而哈哈大笑。我有個小學同學, 有一次我跟他提到漢地城市的事情,他聽後根本不相信,一直認為我在騙他。所以,當對沒智慧的人說起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時,他們產生懷疑也是很正常的。

  我有時候在想: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都拿著手機,自己不管說什麼話,對方馬上都能聽到,這確實很稀奇,既然娑婆世界都有這樣的稀奇事,極樂世界為什麼不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通過長期的聞思佛法,我對這方面的道理深信不疑。但有些剛學佛的人可能對此半信半疑,這種人一定要長期聞思,這樣才能逐漸斷疑生信。

  復次阿難,彼佛國中有微細食,諸有情類嘗無噉者,如第六天隨所思念如是飲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長而無便穢。

  再者阿難,極樂世界有微細食,世間諸有情從來沒有品嘗過,極樂世界的眾生就像欲界第六天一樣只要一思維就能享用這種食物,享用之後色力增長,而且沒有大小便。

  所謂食,即能維持身命之法。《俱捨論》中提到了四種食:一、段食,以香、味、觸為本體,依靠鼻、舌、身一段一段享用,所以稱為段食;二、觸食,以觸心所為本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而長養身命[3];三、思食,就是一種作意,這種作意就像業力一樣能維持身命[4];四、識食,就是靈魂,這是身命之主體。

  復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及散花幢幡亦皆遍滿[5],其有欲聞香者隨願即聞,或不樂者終無所受。

  又有無量的如意妙香、末香、燒香,這些香氣普熏整個極樂世界,乃至散花、寶幢、幡蓋上也都遍滿香氣,如果有人願意聞香,隨願就能聞到香氣,如果不願意聞香,則什麼都聞不到。

  復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钏、耳珰、璎珞、花鬘、帶鎖,諸寶莊嚴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又有無量的上妙衣服、寶冠、環钏、耳環、璎珞、花鬘、帶子、掛鎖[6],這些都以各種珍寶莊嚴,放出無量光明,具足百千妙色,彼國眾生身上自然具足這些莊嚴。

  藏文譯本中說,這些珍寶服飾都掛在如意樹上,眾生想要什麼都能自然在身。這比較像北俱盧洲,北俱盧洲的眾生依靠自己的福報,所需的受用都能在如意樹上出現。

  復有金銀真珠妙寶之網,懸諸寶鈴周遍嚴飾。若諸有情所須宮殿樓閣等,隨所樂欲高下、長短、廣狹、方圓及諸床座妙衣敷上以種種寶而嚴飾之,於眾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宮。

  又有金銀珍珠等妙寶所成的網,這些網上懸掛著寶鈴,周遍嚴飾整個國土。如果諸有情需要宮殿樓閣,隨他們喜歡的高矮、長短、廣狹、方圓以及所配備的床座妙衣敷蓋,所有的宮殿都會自然出現,而且宮殿上以種種珍寶嚴飾,每個人都自認為各處其宮中。

  在極樂世界住房非常方便,你想要什麼樣的房子都可以,不需要花錢、出力,馬上就會現前。而且極樂世界的房屋不是空空的、沒有一點裝修,那裡的房屋中都是寶床妙衣,並且以珍寶嚴飾。有些藏文經論中說,極樂世界的宮殿中有很多幻化的天子天女,這些天人恭敬承事每一個往生者。而娑婆世界的住房則很麻煩,現在漢地很多人為了房子很辛苦,整天忙來忙去。有些山裡的修行人住房也很困難:一直買不到房子,經常要搬家;即使買到房子,也不一定如意——本來自己喜歡大房子,結果買的房子特別小,而且又暗又潮。

  對相信佛語的人來講,確實應該希求往生極樂世界。從自利角度來講,只要到了極樂世界,一切世間的痛苦都能得以解決;從他利角度來講,在極樂世界能夠順利圓滿一切功德,之後一剎那能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不管從哪方面看,往生極樂世界都是每一個人的最佳選擇。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些佛教徒為自己的飲食住處而忙碌,有些人雖然自己生活不愁,但經常為了道場痛苦。那天我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看起來很可憐,他對我說:“我天天去化緣蓋廟,可是忙了十三年廟也沒蓋成,你看現在我累得頭發都白了,牙也只剩一兩顆了。”我當時想:如果他早點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需要每天背著包、拄著拐杖到處化緣了,只要心裡一想,就會出現富麗堂皇的經堂,那該多省心啊!

  說到這裡,我也要提醒有些出家人:如果打著佛教的旗號天天化緣,最後很可能讓在家信徒產生煩惱,甚至覺得出家人都像乞丐一樣, 這對佛教是很不利的。藏地宗教政策剛落實的時候,德格、爐霍、新龍等地的出家人經常去若爾蓋、紅原等經濟條件較好的藏區化緣,由於去化緣的人太多了,以致於那裡的牧民看到出家人就躲。現在有些藏地出家人把化緣的方向又轉到另一些地方了,結果又搞得很多居士天天害怕別人打電話要錢。

  修道場本來是好事,但是如果過分地化緣,這就不一定很好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沒有向漢地居士介紹任何化緣的人。以前有些人對我說:“你肯定有大施主,你可不可以給我介紹一個?你只要簽個名就可以了。這對你來講算不上什麼,對我來講卻非常有意義,對佛法來講也有很大利益。你好好想一想:以前我們不是很熟悉嗎?再說我們也都是法王如意寶的弟子嘛……” 但不管怎麼求我,我都沒給任何人介紹過施主。因為現在很多事情非常復雜,所以我始終擔心某些人的行為會讓居士們對佛法生邪見、對出家人說三道四。如果這些人實在想修道場,那干脆發願早日往生極樂世界,到了那裡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不過,這些欲望特別大的人不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復次阿難,極樂國土所有眾生無差別相,順余方俗有天人名。

  再者阿難,極樂國土的所有眾生無有差別相,只不過隨順他方世界的習俗有天和人的名稱。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具有不同於其他眾生的莊嚴身相,除此以外,其他眾生沒有任何差別,只不過隨順其他世界的習俗,才安立了天和人的不同名稱。

  阿難,譬如下賤半挓迦人對於輪王則無可谕,威光德望悉皆無有。又如帝釋方第六天,威光等類皆所不及,園苑、宮殿、衣服、雜飾、尊貴、自在、階位、神通及以變化不可為比,唯受法樂則無差別。

  阿難,譬如下賤的黃門[7],這種人沒法跟轉輪王相比,他們無有威光、福德、聲望。又比如帝釋天跟欲界第六天王相比,威光等都遠遠不及,他的園林、宮殿、衣服、裝飾、尊貴、自在、地位、神通、變化都沒法與欲界第六天王相比,只有在享受法樂方面無有差別。

  欲界有六天,從下往上依次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離诤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帝釋天是三十三天的天王,雖然他的福報很大,可是他的生活還是不能完全自在,不像他化自在天那樣只要一想就會現前一切受用,所以,帝釋天的生活跟他化自在天王還是有很大差別,可以說就像農民和大富翁的差別一樣。

  這次傳講《無量壽經》的機會很難得,我從字面上基本上給大家過了一遍,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學完後起碼要能從字面上解釋。否則,以後如果你們要傳講《無量壽經》,那時我不在你們身邊,你們手頭也沒有《講記》,問天天不應,問地地不答,那時也許會後悔:唉,以前要是好好聽講就好了,當時上師是怎麼講的?“唯受法樂則無差別”,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是不是當時我睡著了……

  剛才講到,帝釋天和第六天王的福報有很大差別,但他們在佛法方面卻可以沒有差別:比如說某個帝釋天證悟了法性,這個帝釋天和證悟法性的他化自在天王享受正法的快樂就沒有差別。其實,不僅證悟的帝釋天,人間有些大圓滿的瑜伽士神通自在、生死自在,對這些人來講,他化自在天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阿難應知,彼國有情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阿難你要知道,他化自在天王跟極樂世界的有情相比,他化自在天王就如同帝釋天,極樂世界的有情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世間的黃門跟轉輪王有很大差別,帝釋天跟他化自在天王也有很大差別,他化自在天王與極樂世界的眾生又有很大差別。雖然從世間角度來講,他化自在天王很了不起,能夠隨意幻化各種資具受用,但他畢竟是欲界的凡夫,其聲色香味等境界都是有漏的,所以極樂世界的有情遠遠超過他化自在天王。我們都知道,有些國產的自動機器跟進口的自動機器表面上看起來一樣,兩個都是自動化的,可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卻有很大差別。同樣,他化自在天擁有幻化的資具,極樂世界的有情也擁有幻化的資具,二者看似相同,實際上也有很大差別。所以如果有些人問:既然他化自在天和極樂世界都能隨意幻化,那我要不要發願往生他化自在天呢?這沒必要,還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往生論》:世親論師依《無量壽經》而造,此論分五門(即往生淨土的五種因),其中觀察門詳細宣說了極樂世界的器情功德。該論傳入中國後,昙鸾法師造有《往生論注》,結合馬鳴、龍樹之教言解釋此論。此論在漢地影響極大,淨土宗有“五經一論”或“三經一論”的說法,其中“一論”就是《往生論》。

  [2] 藏文譯本中還有三解脫門聲。

  [3] 如孔雀、鹦鹉生卵後,時時親附、覆育之,令其生樂觸;若不親附、覆育、溫暖之,卵則腐壞。

  [4] 如海龜在陸地生卵後,以細沙覆之,然後回到海中,如果這些卵一直思母便不會腐壞,如果不思母就會腐壞。

  [5] 藏文譯本中沒有提到散花。

  [6] 類似《大圓滿前行》中講的十三種報身服飾。

  [7] 黃門:男根受損者,如太監。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