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二課
第二課 思考題 1.佛經分為哪幾種? 2.佛經是誰結集的? 3.對於“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各個經中有哪些不同說法?你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說法? 4.請介紹三迦葉兄弟。 5.請介紹文殊菩薩。 6.請解釋十二相。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在上一節課,我大概介紹了《無量壽經》的不同譯本,依靠唐譯本進行傳講的原因以及對會集本的看法。從這節課開始,我向各位簡單地解釋《無量壽經》。 其實對我來說,解釋這部經典並不是很容易,在座諸位母語是漢語,也許解釋得比我更好,所以這次就算我們共同學習吧。雖然我有慧遠法師的《無量壽經義疏》等幾個講義,但我沒時間細看,另外,在和藏文譯本對照時,有時候能對得上,有時候對不上,所以我講的不一定都對,但不管怎麼樣,從字面上解釋可能不會有太大困難。佛經有外義、內義、密義等不同的意義,一般人以分別念去講解不一定完全對,有時候看起來講經典確實很難,講論典要稍微好一點,所以這次的講解只是給大家做個參考。 就我本人而言,這次能夠學習《無量壽經》,確實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壽命是無常、短暫的,能遇到如此加持無量、功德無量的甚深法門,確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當一個人離開世間的時候,非佛教徒當然沒有什麼方向,而大多數佛教徒的心願就是回歸極樂世界。但光有心願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所以我們要精進聞思修行淨土法門,與阿彌陀佛的淨土結上善緣,這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做其它的一些行為,比如做一些供養錢財等世間善事,想依之往生淨土恐怕有一定困難。 既然值遇了《無量壽經》這麼殊勝的法門,而且又是法王親自傳授的,所以我一直有傳講這部經典的想法。可是自從法王1993年為我們傳講此經以來,到現在接近二十年了,這個心願一直沒有實現。因緣是很奇妙的,在它該具足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自然具足,而在它不具足的時候,再怎麼想也沒辦法實現。直到最近以來,各方面的因緣終於湊合了,才有了給大家傳講此經的機會。 在此次傳講的過程中,有人在現場聽聞,有人在外面通過網絡聽聞,這些應該沒有什麼區別,《極樂願文》中說阿彌陀佛的加持沒有遠近之別,所以每位聽法者都能得到利益。如果阿彌陀佛的加持有遠近之別,那極樂世界如是遙遠,遠遠超出了太陽系和銀河系,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有感應呢?因此大家無需多慮,要相信:在西方無數個世界以外有一位阿彌陀佛,他晝夜六時觀照著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管我在現場還是通過網絡聽《無量壽經》,都能得到他的無偏加持。 雖然我講的不一定都對,但和經義應該不會有太大出入,所以大家還是要認真對待。我沒有時間詳細看很多講義,否則有些道理也說得來。現在我每天處於迷迷糊糊的狀態,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領導說:“我每天要陪別人喝酒,總是處於迷迷糊糊中,所以建學校的事情就委托你們了,你們想怎麼建都可以。”我倒沒有喝酒,但每天處於這樣那樣的瑣事中,所以也是迷迷糊糊的。這些瑣事不完全算是世間法,我認為可能與眾生的解脫間接有關,所以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不過這也許是我的執著。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甚至小螞蟻也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只要太陽一出來就開始“上班”。其實我們跟這些小蟲沒什麼差別,生前一直忙忙碌碌,當離開人間時才醒悟:噢,原來我活著時再怎麼操勞,現在色身還是要留在人間,只有心識獨自前往後世! 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今天下午吃一大碗飯,明天下午已經變成屍體,放在殡儀館裡凍僵了,後天可能變成另一種眾生,這些都是很難說的。因此,以猶如水泡般脆弱的身心,聽受能帶來無邊利益的淨土法門,我覺得這的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如果沒有以聞法來約束自己,沒有以佛法來“充電”,許多人很可能被燈紅酒綠、五欲六塵所誘惑,身陷爾虞我詐的名利場,被煩惱牢牢捆縛著,始終沒有辦法自拔,一直苦不堪言,這樣就特別可憐了。所以我們要強迫自己與佛法結上善緣。哪怕一年當中短短幾個月或者一天當中短短幾個小時用在聞法上,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當你聞法的時候,也許會打妄想,甚至會打瞌睡,但從總體上講,來聞法還是很好的,畢竟自己不像其它人那樣沒完沒了地忙於無義之事。 在聽課的時候,各位對佛法要有歡喜心,對諸佛菩薩要有恭敬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世間,唯有佛法的甘露妙藥才能帶來暫時和究竟的快樂,所以我們對佛法要有歡喜心,而佛法是依靠諸佛菩薩的發心才得到的,所以對諸佛菩薩要有恭敬心。如果對佛法有歡喜心,對諸佛菩薩有恭敬心,時刻祈禱諸佛菩薩——願佛法融入自心,願臨終時輕而易舉往生極樂世界,那諸佛菩薩絕不會欺惑我們,自己必定能往生淨土。 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要從兩方面下工夫:具體而言,在學這部《無量壽經》時,要認真聽每一句、每一字,看我是怎樣解釋的,你自己又是如何理解的;總體而言,這部經講完以後,整個情節和內容要能在心中浮現出來,而且不僅知道《無量壽經》是怎麼講的,還要會聯系其它經典,看《阿彌陀經》是怎麼講的,《觀經》又是怎樣講的。 經題:《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這部經典實際上是《大寶積經》中的一會。藏文譯名為《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與宋代法賢的譯本名稱相同。如果按藏文譯名來理解,所謂“無量壽”,即經中所講的阿彌陀佛及其四十八願,所謂“莊嚴”,即經中所講的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謂“大乘經”是指描述上述內容的大乘經典。 譯者:大唐三藏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昨天簡單介紹過了,這部經是他奉皇帝之诏翻譯的。在漢地,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很多皇帝不僅信佛學佛,對佛教的弘揚也非常重視。像菩提流志活了一百五十六歲,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對他的譯經事業都很支持。 一般來講,佛經共分七種:一是佛陀親口說的經典,如去年我們學習的《般若攝頌》。二是佛陀用身體加持的經典,如佛陀加持金剛藏菩薩宣說的《十地經》。三是佛陀用語言加持的經典,如佛陀加持文殊菩薩宣說的《未生怨王忏悔經》。四是佛陀用意加持的經典,如佛陀加持觀音菩薩和捨利子宣說的《心經》。五、六是佛陀的功德和事業加持的經典,包括佛陀加持凡夫、聲緣宣說的經典,樹林傳出的法音以及天鼓傳出的四法印等法音。(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議,有些人原來不太懂佛法,但通過佛陀的加持,後來慢慢會講經說法了。甚至動物也是如此,有些小鳥叽叽喳喳叫,我們不知道它們在叫什麼,但很可能是諸佛菩薩加持它們在說法。在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中,甚至空調也發出法音。)七是佛陀開許的經典,即佛陀開許弟子在結集佛經時增加的字句。如佛經前面的“如是我聞”、中間的“捨利子白佛”、最後的“人非人諸天大眾歡喜贊歎”等。這部《無量壽經》就是佛陀當年親口宣說,後來由弟子們結集而成的。 關於佛經的結集者,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公認是三位結集者: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結集律藏,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結集論藏。三藏主要是由他們三位結集的。此外,也有很多具足不忘陀羅尼的阿羅漢輔助他們結集。 下面看經典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 我是這樣聽佛說的,在某一個時候,佛陀住於王捨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 “如是我聞”意為我是這樣聽佛說的,這是結集者後來加的。為什麼佛經前面有“如是我聞”呢?這表明結集者對於當時佛陀怎麼說、眷屬怎麼說等過程一清二楚,以證明經文的真實可靠。 如果寫一篇世間的記敘文,一般要涉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佛經也是如此。下面對這些依次介紹: “一時”,在某個時候。此處並沒有說某年的一月三十號等固定的時間,為什麼不這樣說呢?因為每個眾生聽聞此經的時間不是一定的,所以要確定一個時間是不合理的。有些眾生可能是夏天聽到這部經,有些眾生可能是春天聽到,因為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議,所以每個眾生前顯現的說法時間也不盡相同。表面上看,佛陀說法有個固定的時間似乎很好,但實際上不一定很好,有一定的靈活性反而更好。 如果按照大圓滿來講,此處的“一時”可以解釋為三時無時的本來清淨時,或者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其意義非常深廣。 “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佛陀安住在王捨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指的是靈鹫山,《大唐西域記》中對此山有詳細描述。為什麼這座山叫靈鹫山呢?一種說法認為,在這座山頂有一塊大石頭,它的形狀特別像禿鹫,所以這座山叫靈鹫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王捨城的人死後送往附近的屍陀林中,經常有禿鹫從這座山上飛下來吃屍體,吃完後又飛回山上(就像我們學院附近棲息禿鹫的護法神山),因為這座山上有很多禿鹫,所以人們稱其為靈鹫山。靈鹫山是釋迦牟尼佛宣講《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等很多大乘經典的地方。不過個別小乘宗信徒對此不承認,他們去印度時只去鹿野苑、金剛座等地,不去朝拜靈鹫山。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與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俱會一處。 對於此處的人數,各個版本的說法略有不同:支謙和康僧铠的譯本也是一萬二千,而藏文譯本和法賢的譯本中則是三萬二千。這些差別的原因我在前面講過,可能跟每個眾生的因緣有關。 眾生的業緣各不相同。我們學院舉辦首屆極樂法會時, 有些人說參加者有二十萬人,有些則說有七十萬人,差別很大。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的准確,但實際上也許確實存在不同的數量。有時候我在外地講課,有人統計說聽課者有一千五百人,有人說有三千人,還有人說有一千人,差別也特別大,也很難說到底哪個數字是對的。所以面對佛經的不同說法,我們也不能輕率下結論,認為一個是正確的、另一個是錯誤的。 《無量壽經》有四個會集本,我不知道每個會集本對此處的數量是怎麼定的,但不管怎麼樣,想定一個“准確”的數字的確很困難。由此我也想到,會集佛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幾位會集者對佛教應該是出於好心,不可能懷有惡心,但這樣會集佛經到底有利有弊真的很難說。很可能像有些法師說的那樣,會導致別人認為佛經是後人偽造的。所以我們對佛經要尊重,不允許隨意添加很多字,甚至一個字都不能更改。即使看到明明是錯別字,也要想:這是不是有密意?我印法本就是這樣,即使在原本中看到明顯的錯別字,也不敢隨便改。佛教的經論與世間的書籍不同,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要引起注意。 皆是諸大聲聞,眾所知識。 這些比丘都是遠離一切煩惱、獲得漏盡智慧的聲聞聖者,為大眾所知所識。 下面對這些聖者作代表性介紹。在舉行成千上萬人的大會時,主持人不可能提到所有人的名字,只介紹主要的領導。佛陀轉*輪時,與會者也特別多,所以也只能對主要人物加以介紹。 這裡沒有從大乘菩薩開始介紹,而是從小乘比丘開始介紹,否則小乘行者可能會生氣,開玩笑。現在國際上發獎時,往往先發第五名,然後發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最後發第一名。這裡也差不多,先從小乘開始介紹,然後再介紹大乘。 說到大小乘,現在有些人說不應該提小乘、大乘,應該提聲聞乘、菩薩乘。為了各宗派之間的和諧,現在有些國際會議上已經不提大小乘了。但我想,提大小乘應該沒什麼問題,小乘行者不至於那麼小氣吧。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馬勝、大名、有賢、無垢、須跋陀羅、善稱、圓滿、憍梵缽提、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摩诃迦葉、捨利弗、大目揵連、摩诃迦旃延、摩诃劫賓那、摩诃注那、滿慈子、阿尼樓馱、離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羅、難陀、有光、善來、羅睺羅、阿難陀等而為上首。 他們的名字是:尊者阿若憍陳如、馬勝、大名、有賢、無垢、須跋陀羅、善稱、圓滿、憍梵缽提、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摩诃迦葉、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摩诃劫賓那、摩诃注那、滿慈子、阿尼樓馱、離波多、上首王、住彼岸、摩俱羅、難陀、有光、善來、羅睺羅、阿難陀,以這些人為上首。 阿若憍陳如是最初追隨佛陀的五比丘之一,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他是第一個證悟者。 馬勝也是五比丘之一,他的行為非常寂靜如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威儀第一。當年捨利子看到他的威儀,以此因緣才皈依佛門。 憍梵缽提即牛主尊者或者牛呞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受天供第一。 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是三兄弟,迦葉是他們的姓氏,這三個人在皈依佛門以前是外道。“優樓頻蠡”是一種樹,因為老大經常在這種樹下搭茅棚修行,於是人們稱他為優樓頻蠡迦葉,他有五百個弟子。“那提”意為河,因為老二經常在河邊居住,於是人們稱他為那提迦葉,他有三百個弟子。此人修行非常精進,在佛陀教法中是精進第一。“伽耶”意為城,因為老三居住在王捨城南,故人們稱他為伽耶迦葉,他有二百個弟子,在佛陀的教法中是教化眾生第一[1]。他們三位後來發現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才有解脫道,便和弟子們一起皈入佛門。 摩诃迦葉即我們經常說的大迦葉,也就是在雞足山入定的那位迦葉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頭陀第一。 捨利弗、目犍連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們分別是佛陀教法中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弟子。 摩诃迦旃延善能分別佛經的甚深意義,他經常到餓鬼和地獄界度化眾生,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論議第一。 摩诃劫賓那經常說軟語,為眾人所愛樂,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軟語第一。 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尊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說法第一。 阿尼樓馱就是阿那律尊者。他原來很愛睡覺,後來佛陀嚴厲呵斥他,他心生大慚愧,便一直精進不睡覺,以致眼睛都瞎了。佛陀哀憫他,為他傳授金剛照明三昧,他通過修持開了天眼,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是天眼第一。《楞嚴經》雲:“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意為,阿那律以天眼能無礙徹見整個南瞻部洲,就像看手中的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以後大家瞌睡時也不要睡,一直睜著眼睛,到一定的時候肉眼瞎了,然後通過修行開天眼,那時什麼東西都能看見,晚上出門也不用拿著一個大大的手電筒了,開玩笑。) 離波多是禅定第一,難陀是護根第一,羅睺羅是密行第一,阿難是多聞第一。 除了這些上座比丘以外,在場的還有無量比丘、比丘尼。這些都是聲聞乘眷屬。 復有菩薩摩诃薩眾,所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諸菩薩摩诃薩眾前後圍繞。 還有菩薩摩诃薩眾,所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以及在賢劫中成佛的諸菩薩眾前後圍繞。 普賢菩薩在菩薩中是大願第一,他發了著名的十大願王。 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諸佛之母,十方如來都依靠文殊菩薩教化而發菩提心,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殊菩薩也是一切諸佛智慧的總集,所以大家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要經常念文殊心咒,隨時不離文殊菩薩像。 法王如意寶特別重視祈禱文殊菩薩。我記得去五台山前一年,法王要求我們學院每個人念一億遍文殊心咒。他老人家給別人加持時,基本上都是念文殊心咒。很多老道友也清楚,在上師面前得加持時,上師經常是拿著經書或者佛像擱在弟子頭上,然後口中念“嗡阿 巴匝那德”。 很多授記中都說,法王如意寶就是文殊菩薩的化現。通過多年聞思和依止上師,我對此深信不疑,自己也經常想:上師一定是大菩薩的化現,只不過我們這些末法眾生業力深重,所以看不到上師的相好莊嚴,只能看到人的形象。 不管在藏地還是漢地,法王如意寶的傳承弟子在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方面都有不共的能力,這應該是得到文殊菩薩加持所致。1987年,法王帶領眾眷屬朝拜五台山,回到學院後法王常說:“我的眷屬們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後,智慧之火突然熾燃起來,不管顯宗還是密宗的智慧都極其熾盛。”我並不是自贊毀他,從方方面面來看,上師跟文殊菩薩的確有特殊的因緣。 有些人聞思的能力比較差,背誦一部論典後很快就忘了,佛法的道理一直搞不清楚。這也許是被前世的業力所覆,所以本具的智慧一直體現不出來。如果這些人精進忏悔,虔誠祈禱文殊菩薩,未來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智慧的明燈。因此大家要經常祈禱文殊菩薩。 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修持慈心的大菩薩,佛經中說,彌勒菩薩從最初發心開始就不害眾生、不食眾生肉。在梵文中,“彌勒”就是“慈氏”的意思。 又與賢護等十六丈夫眾俱。所謂善思惟義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善化神通菩薩、光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慧願菩薩、香象菩薩、寶幢菩薩等而為上首。 又與賢護等十六位在家菩薩眾俱,所謂善思惟義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善化神通菩薩、光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慧願菩薩、香象菩薩、寶幢菩薩等為上首。 總之,佛陀說這部經的時候,有成千上萬的聲聞、菩薩眷屬在場,其它人、非人等眾生應該也有,但此處代表性地介紹了這些聖者。 下面介紹這些大乘菩薩的功德。這段文字在康僧铠的譯本中有,而在藏文譯本和法賢譯本中都沒有。當然這不可能是譯者隨便加的。既然經中有這樣的內容,我們也從字面上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鹹共遵修普賢之道,滿足菩薩一切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到諸佛法究竟彼岸,願於一切世界之中成等正覺。 (這些菩薩)都遵修普賢之道,滿足菩薩的一切行願,安住於菩薩的一切功德法中,已經到達了佛法的究竟彼岸,並且發願於一切世界之中成正等覺[2]。 下面講這些菩薩發願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不同的世界以十二相[3]成就佛果。 第一、第二、第三相:從兜率天下降人間、入胎以及出生。 又願生彼兜率陀天,於彼壽終,降生右脅,見行七步,放大光明,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而自唱言:我於一切世間最為尊貴。釋梵諸天鹹來親奉。 (這些菩薩)發願轉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命終後下降人間,入於母胎中安住,然後從母親右脅降生,示現向四方各行七步,放出光明普照整個世界,大地出現六種震動,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梵諸天都前來親近供奉。 六種震動是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佛經中說,一般的人覺察不到這六種震動,只有天人或者有天眼通的人才知道。這六種震動不是世間的地震,如果釋迦牟尼佛降生時出現大地震,那所有的人都會非常害怕,但這是不可能的。昨天日本又發生了七點幾級的地震,佛陀降生的震動不可能是這樣。 第四相:精通工巧。 又見習學書計、歷數、聲明、伎巧、醫方、養生、符印及余博戲,擅美過人。 又示現學習文字、算術、歷算、文學、工巧、醫學、養生、符咒、武功,在這些領域獨享美名,所有的人都沒辦法相比。 “博戲”可能是指武功,義成王子在家時,經常跟釋迦族人比賽箭術、摔跤,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勝得過他。 第五相:受用後妃。 身處王宮,厭諸欲境。 身處王宮享受五欲,後來對欲妙產生厭惡心。 第六相:捨國位出家。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捐捨國位,踰城學道,解諸纓絡及迦屍迦[4]。 出游時見到老病死的現象,由此體悟到世間無常,於是捨棄王位,半夜騎馬出城前往寂靜處學道。解下珍寶璎珞和迦屍迦質地的妙衣,交給馬夫帶回王宮。 第七相:六年苦行。 被服袈裟,六年苦行,能於五濁剎中作斯示見。 出家後披上袈裟,在尼連禅河邊苦行六年,能在五濁世界作如是示現。 第八相:前往菩提道場。 順世間故,浴尼連河,行趣道場。龍王迎贊,諸菩薩眾右繞稱揚。菩薩爾時受草,自敷菩提樹下,結加趺坐。 為了避免眾人譏毀,隨順世間在尼連禅河沐浴,接受牧牛女供養的飲食,享用後恢復了金色的身相,之後前往金剛座。到達金剛座後,受到龍王、天人和諸菩薩的迎接贊歎供養。菩薩接受賣草人供養的吉祥草,親自敷草為座,然後金剛跏趺坐於座上,發下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第九相:降魔。 又見魔眾合圍,將加危害,菩薩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又示現被魔眾合圍,將要加以危害,菩薩以禅定和智慧力降伏了一切魔眾。 魔眾首先用美女引誘菩薩,但無法損害菩薩的禅定和智慧,後來他們又用武力進行攻擊,菩薩又以禅定和智慧的力量將魔眾投來的兵器化為朵朵蓮花。 第十相:成正等覺。 成無上覺。 最後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果位。 第十一相:轉*輪。 梵王勸請轉於*輪,勇猛無畏,佛音震吼,擊法鼓,吹法螺,建大法幢,然正法炬,攝受正法,及諸禅定,雨大法雨,澤潤含生,震大法雷,開悟一切。 大梵天王勸請世尊為眾生轉*輪,世尊接受了勸請,勇猛無畏地發出佛音的震吼:擊大法鼓,吹大法螺,立大法幢,點燃正法的火炬,攝受正法以及諸禅定[5],降大法雨澤潤一切眾生,震大法雷醒悟一切眾生。 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並沒有說法,後來梵天和帝釋天供養千輻金輪和右旋海螺並反復祈請轉*輪,世尊才應允說法。自從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說法度化五比丘開始,這個世間才有了佛法和解脫者,眾生才有了光明的前途。 諸佛剎土,普照大光,世界之中,地皆震動,魔宮摧毀,驚怖波旬,破煩惱城,墮諸見網。 轉*輪時放出大光明,普照無量諸佛的剎土,一切世界普皆六種震動,摧毀了魔王的宮殿,使波旬恐怖無比,破除了一切煩惱城,摧毀了一切惡見之網。 遠離黑法,生諸白法,於佛施食,能受能消。 因為已經大徹大悟,遠離了一切黑法,出生一切白法,所以堪能接受、消化人們的供養。 為調眾生,宣揚妙理。或見微笑,放百千光。升灌頂階,受菩提記,或成佛道。 為了調化不同的眾生,宣說初轉四谛*輪、二轉無相*輪、三轉善分別*輪等顯宗法門以及《時輪金剛》、《文殊真實名經》等密宗法門。為了度化眾生,或者示現破顏微笑,或者身體放百千光明。令無量菩薩升至十地灌頂位[6],為根性成熟的菩薩授記成佛,最終令其成佛。 第十二相:入涅槃。 見入涅槃。 最後示現入於涅槃。 雖然釋迦牟尼佛八十一歲時色身入於涅槃,但就像《法華經》裡說的那樣,實際上佛陀的法身是永遠不會涅槃的,佛陀的正法也不會隱沒。 使無量有情皆得漏盡,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如是諸佛剎中皆能示見。 使無量有情都獲得漏盡果位,成熟菩薩的無邊善根,在各個佛剎中都能示現如是十二相。 總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以上述十二相廣利一切人天大眾,這就是上述諸大菩薩的發願。 我認為這段經文這樣解釋可能比較好,方便的話你們跟康僧铠的譯本對照一下,看這樣解釋怎麼樣。漢地大德對《無量壽經》歷來解釋得不多,道友們以後要發願宣講《無量壽經》。當然,自己首先對這部經典從頭到尾要明白,否則自己都不懂,給別人宣講是很困難的。從這個時代開始,大家要大力弘揚《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 學習《無量壽經》後,我們的心要跟佛法相應,經中的這些道理是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悲心和智慧的流露,如果自己經常處於這樣的悲心和智慧中,邪見會一天天摧毀,正見會一天天增上,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困難了。 如果自己的心沒有和佛法相應,即使你口中說“我一定要往生,我現在就想往生”,手中拿著轉經輪往西方拼命跑,這也不一定能往生。有些人一邊生嗔恨心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佛也不是個辦法。大家應該通過佛法摧毀相續中的煩惱,對阿彌陀佛生起清淨的信心,將所有眾生都觀為佛菩薩, 把他們當作修布施、持戒、安忍的對境。要知道六波羅蜜多全部是依靠眾生而成就的,如果有這樣清淨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應該不會很困難。總之,淨土宗的修行人應該將聞思和修行相結合、修行和生活相結合,這一點非常重要。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此說出自《三藏法數》,《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迦留陀夷是教化眾生第一。 [2] 不僅這些菩薩如是發願,其實捨利子、目犍連等在場的很多聲聞聖者也如是發願,他們表面上雖然現為小乘聖者,但有些大乘經典中說他們實際上也是大乘菩薩。 [3] 藏地經常講十二相,漢地則經常講八相,其實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只是開合不同而已。按照《寶性論》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於此娑婆世界示現了從兜率天降到人間、入胎、降生、學習乃至涅槃等十二相。 [4] 迦屍迦:一種上好布料。 [5] 即具足教法和證法的功德。 [6] 菩薩在十地末時,佛陀會發光為其灌頂。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