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一課


 2015/10/16    熱度:11208    下載DOC文檔    

  第一課

  思考題

  1.《無量壽經》在歷史上共有多少個譯本,目前現存有哪幾個譯本?

  2.此次傳講唐譯本的原因是什麼?

  3.我們對佛經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如何看待佛經中的“錯誤”之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講《佛說無量壽經》。在正式聽經之前,大家首先對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該有個清晰的認識。《佛名經》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涅槃經》裡也講了六種難得[1]。因此大家首先要有難得之心,如果有了這種心,聞法時就會有珍惜心、恭敬心和歡喜心,這樣所獲的功德就無量了。

  為什麼這次要講《無量壽經》呢?有兩個原因。首先,大約九年前我在廈門翻譯《釋迦牟尼佛廣傳》,當時閩南佛學院和紫竹林佛學院的幾位法師經常跟我談論佛法,因為《無量壽經》的某些版本在漢傳佛教界爭論比較大,所以他們勸我根據藏文譯本重新翻譯這部經典。當時我說自己不一定翻譯,但可以結合藏文譯本講一遍。從那以後我就很想講這部經,一轉眼這麼多個春秋過去了,但一直沒有講成。此外,這幾年我開設了淨土班,給學院內外的佛友們傳講了《阿彌陀經》、《極樂願文大疏》等淨土經論,而《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觀經》、《往生論》在漢地被合稱為“淨土三經一論”,在漢傳佛教界影響很大,很多道友都想聽這部經典。基於這兩個原因,所以此次我准備傳講這部經典。

  漢文的《無量壽經》有很多譯本。據歷史記載,此經共有十二個譯本,目前《大藏經》中只有五個譯本,其它譯本都已經佚失了。現存的五種譯本為:《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谶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譯;《大寶積經》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唐代三藏菩提流志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北宋西天譯經三藏法賢譯。如果加上宋代王日休居士會集的《佛說大阿彌陀經》,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存共有七種流傳比較廣的版本。在藏文中,《無量壽經》只有一個版本,收於藏文《大藏經》中。

  這次我准備講菩提流志的譯本,可能有些人會問:“自從菩提流志翻譯後,離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可能從來沒有人講過這個譯本,為什麼你要講他的譯本?” (從這個角度來講,菩提流志應該感謝我。北京大學有一位有名的教授,那天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很感謝有人出版我的書……現在我要去接待出版社的人,等他們回去時我還要送。”記者問:“您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辛辛苦苦寫了一本書,如果沒有出版,那我不是白費時間了嗎?我希望自己的書對社會發揮作用。”我想,菩提流志辛辛苦苦翻譯出《無量壽經》,肯定也希望有人學習他的譯本。)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該譯本為漢地諸大德所贊歎。

  蕅益大師說:“五譯之中,唐本最佳”。印光大師雖然推薦康僧铠的譯本,但他對五種譯本曾經作過評價,對唐譯的評價是:“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袁宏道在《西方合論》中也說:“一無量平等清淨覺經。二無量壽經。三阿彌陀經。四無量壽莊嚴經。五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五經同一梵本,前四譯稍不精。”因為這些大德都贊歎唐譯本,所以我選擇了唐譯本。我的選擇到底有沒有道理,希望你們課後好好比較、分析。

  二、唐譯本與藏文譯本吻合,便於本人傳講。

  很久以來, 我一直在藏文《大藏經》裡尋找漢傳淨土經典。到目前為止,《觀經》還沒有找到,也許此經的藏文譯名不同。我有這種經驗,有時某經典的漢藏譯名不同,在這情況下很難找到對應的譯本。而《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則找到了,其中《無量壽經》也是《大寶積經》的第五會。我將藏漢譯本作了對照,發現兩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此外,1993年我們學院舉辦了第一次極樂法會, (那次法會規模巨大,人們有各種說法:有些人說參加的人有七十萬,有些說有二十萬,有些說有十萬,有些說有幾萬。其實這些說法並不矛盾,這應該是眾生面前的不同顯現。在《無量壽經》的各個譯本中,對於與會眷屬數量的說法也不同。有一次我們迎接法王回學院,對於迎接的車輛,許多部門包括某些秘密部門的說法都不相同:有些說兩百多輛,有些說一百多輛……後來,在關於哪種說法正確上,他們內部也發生了一些矛盾。所以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我們不可能用一個數字確定某件事情。)法會期間上師如意寶用五六天傳講了此經,我具有此經的清淨傳承。

  因此,一方面唐譯本跟藏文譯本的文、義基本對得上,另一方面我有此經的傳承,所以這次我准備用唐譯本傳講。

  三、菩提流志是了不起的大德。

  菩提流志是南印度人,出身於婆羅門家庭,姓迦葉。他十二歲從外道出家, 不久就通達外道的一切學說。六十歲時,他捨棄外道而趣入佛門,依止耶捨瞿沙學習經論,不到五年就通達三藏,成為印度大名鼎鼎的高僧大德。後來唐高宗聽到菩提流志的名聲,於公元683年派專人去印度迎請他到中國。十年後,菩提流志到達洛陽,並在洛陽翻譯出《寶雨經》。因為此經序分中有月光天子將來變成女皇統轄中國的授記,武則天看後非常歡喜,他原來名叫達摩流支,武則天把他的名字改為菩提流志[2]。

  雖然有些歷史說,菩提流志為了取悅武則天,在翻譯《寶雨經》時增加了月光天子變成女皇的說法,因為其它版本中沒有這段內容。但我想,從菩提流志的嚴謹翻譯態度來看,他應該不會這樣做。

  菩提流志後來到了長安,在崇福寺翻譯出包括《大寶積經》在內的許多經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大寶積經》的翻譯。玄奘大師圓寂前曾准備翻譯《大寶積經》,但才翻譯了幾行就因身體不適而辍筆,不久就示現圓寂。菩提流志來到中國後,在皇帝的支持下准備重譯《大寶積經》,以完成玄奘未竟的事業。《大寶積經》分為許多會,菩提流志在翻譯的過程中,翻閱了前人的零散譯本,譯得好就予以保留,譯得不好就改譯,遇到舊本無有的才新譯,如是歷時七年,終於將《大寶積經》完整地翻譯出來。當時唐睿宗為《大寶積經》親自書寫了序言[3]。現在後人依然能看到菩提流志翻譯的《大寶積經》,單單從這個貢獻來講,可以說他確實是大菩薩再來。

  四、本人綜合比較後作出的選擇。

  不管從文字還是從意義上觀察,我覺得菩提流志的譯本確有殊勝之處。前一段時間,我專門拿出兩三天時間,對菩提流志、法賢、康僧铠、支婁迦谶、支謙的譯本以及兩個會集本進行了研究,並與藏文譯本進行了對照。現在有些人動辄說要研究某部經十年、二十年,我不敢說這樣的話,但也用了一定的時間來研究。通過反復研究,我覺得唐譯本最好,於是決定采用該譯本。雖然漢地的高僧大德經常講《無量壽經》,但到目前為止沒聽說有人講過這個譯本。當然也許有人講過,我也沒有特別去打聽。

  前一段時間,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研究所演講《藏傳佛教的思想與現實生活》, 期間遇到一位曾在斯裡蘭卡獲得佛學博士學位的法師,他正在人民大學教梵文。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我問現在有沒有《無量壽經》的梵文原本,他說好像以前看到過。我當時說,如果能找到梵文原本,希望我們能將藏文、漢文譯本和梵文原本進行對照。漢傳佛教有些大德說,因為《無量壽經》有不同的梵文原本,所以導致有不同的譯本;還有些法師說,因為現在沒有可靠的《無量壽經》的梵文原本,所以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版本。所以問題的焦點都落在梵文原本上。如果能找到可靠的梵文原本,將藏文、漢文譯本和梵文原本進行對照,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了。當然,即使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我想問題也不是很大。在漢傳佛教歷史上,《金剛經》、《心經》、《般若攝頌》等經典都有不同譯本,但人們對各個譯本並沒有太大爭論。在藏傳佛教界,對《大藏經》裡的經典也沒有這方面的爭論。

  總而言之,這次我采用唐譯本的原因大概就是這樣。

  下面我順便講一下對於《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看法。

  在漢傳佛教界,對《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爭論歷來比較大。《無量壽經》共有四個會集本,分別由南宋王日休、清代彭際清和魏源以及民國夏蓮居會集。

  《無量壽經》會集本最早是王日休居士(也叫龍舒居士)整理的,王日休不僅修證非常不錯,臨終站著往生西方淨土,而且對佛教有一定貢獻,曾著有《龍舒淨土文》等論典。他看了菩提流志譯本以外的四種譯本,感覺都有不妥之處,於是會集出了《大阿彌陀經》。從後來的歷史看,很多人都很推崇這個會集本,並且收錄在《大藏經》中。不過到了明朝末年,蓮池大師開始對這個會集本表示不滿,批評此本“未順譯法、高下失次”,也就是說不符合翻譯的方法、經文次第紊亂。因為蓮池大師的影響非常大,從此以後《大阿彌陀經》就逐漸被棄而不用了。

  到了清朝,又出現了彭際清和魏源的兩個會集本,不過這兩個會集本影響不大。清朝末年,印光大師也對各個會集本提出了批評。雖然有人說印光大師對《大阿彌陀經》很贊同,但從他的《文鈔》看,他不僅對《大阿彌陀經》不滿,對後來的幾個會集本也不贊同。

  夏蓮居老居士和印光大師是同時代的人,雖然印光大師明確反對會集佛經,但夏居士後來還是會集出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對於夏居士的會集本,很多人非常贊歎,認為歷代的譯本文字不好懂,而夏居士的會集本文字很優美。這個會集本問世後的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按照它念誦、修行。據說黃念祖老居士特別推崇這個會集本。曾有人說夏居士是在家身份,沒有資格會集佛經,黃念祖居士特意解釋說,這個經不是夏居士一個人會集的,有一位慧明法師也幫忙會集過。淨空法師也曾說:夏蓮居的會集本不僅文字好,而且圓滿會集了五種譯本的內容,雖然康僧铠的譯本和其它幾個會集本都很好,但是自己主要講夏蓮居的會集本,並且勸大家念這個會集本。當然,也有人批評夏蓮居的會集本,說不能隨便臆造佛經,東拼西湊是不合理的。

  對這件事情,我也考慮過很長時間,但感覺確實不太好說,如果王龍舒居士、夏蓮居居士有特別高深的境界,並且有引導眾生的特殊密意,這樣做當然是可以的。諸佛菩薩的化現各種各樣,會示現各種身份包括特別下劣的身份來度化眾生,甚至會通過贊歎外道、誹謗佛法來度化眾生。因此,如果他們是大菩薩,也有度化眾生的密意,那我不敢說會集佛經不好。但如果不是這樣,一般來講,佛經還是原汁原味放著比較好。

  在我們藏地,對佛經的態度是非常慎重的。1987年,土登尼瑪活佛等人建立了《大藏經》對勘局,二十幾年以來, 他們對照了藏文《大藏經》的所有版本,如北京版本、塔爾寺版本、德格版本、西藏版本等,在對照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各版本有不同之處,只是在後面做一個注釋。比如經中有一句“阿彌陀經”,在德格版本中這句話是完整的,而北京版本中則少了一個“阿”字,他們不會評價哪個對、哪個錯,只是在北京版本後面做個標記:此處比德格版本少一“阿”字。我認為這種對待佛經的態度很好,因為古代的很多譯師是了不起的大德,他們的譯文很可能有殊勝的密意,所以後人不應該隨便更改。

  我們學院印龍欽巴尊者的《七寶藏》也是如此,當時我們對照了藏地七八個不同的版本,有德格版本、安宗版本、從拉薩文物館裡得到的《法界寶藏論》,還有據說是無垢光尊者親自手寫的版本。對於不同版本的差異之處,我們也只是打一個記號,此外所有的原文都完完整整保留著。

  我剛才也講了,如果會集佛經有度化眾生的特殊密意,那我們當然無法揣度,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如果不是這樣,那不同的譯本還是應該原封不動地留著。後人如果要學習佛經,就應該通過其中任何一種譯本學習,這樣也許更好吧。

  我看過一位法師寫的紀念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的文章,文中說印光大師對會集佛經很不滿,作者根據《印光法師文鈔》羅列了五條根據:

  一、古人對譯經極為慎重。古代翻譯經典都是經過集體推敲印定的,後人沒有資格對古人翻譯的經文擅自增減取捨。

  二、會集佛經極難確保無誤。會集佛經是相當困難的事,像王日休這麼有修證的人,蓮池大師都不滿意他的會集本,更何況現在人的會集本?

  三、會集導致妄改佛經。會集佛經會開後人隨意妄改佛經的先例。佛經的金剛語是針對不同根機眾生宣說的,裡面有許多甚深的意義,後人憑自己的分別念隨便改造、增減是不合理的。

  四、古德不流通會集本。蓮池大師當年都不同意流通王日休的會集本,所以現在流通其它會集本也是不合理的。

  五、會集本授辟佛者柄。如果會集佛經,很可能有些人以“佛經是後人偽造的,並非從印度翻譯而來”為借口來攻擊佛教。

  我覺得他說的第三條、第五條的確很有道理。如果一個人沒有度化眾生的特殊密意,看到這裡有點“問題”,就認為這個版本不對,看到那裡有點“問題”,就覺得那個版本不對,然後就要動手修改佛經,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有些搞學術研究的人,天天用分別念觀察來觀察去,做各種添枝加葉的工作,這種現象如果繼續下去,可能以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只要稍微覺得佛經不符合自己的心,就想動手改一改。原來有一個人說《佛子行》寫得不好,他准備增加一兩條無著菩薩沒有說到的內容。不懂經論意義和價值的人確實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在藏傳佛教界,人們對經論普遍非常尊重。不管是任何一部經典,哪怕其中的一個字、一句話,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會把它看作真正的佛陀, 根本不敢輕易更改。對於不同的譯本,人們都依之念誦、學習、修持。像藏地的《入中論》有不同的譯本,法王如意寶背誦的《入中論》和他上師背誦的《入中論》版本不同,法王在引用教證時,有時候引用自己背過的《入中論》,有時候引用他上師背過的《入中論》。(法王記性非常好,年輕時背過很多教證,晚年還能輕松地背出來。)

  總之,佛教的許多經論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淺顯易懂,有些版本比較難懂,而且不同版本的內容也有不同之處,但我個人建議:沒有必要對這些進行更改,應該依照古德翻譯的原本念誦學習,這樣比較好。

  當然,有些佛友學習會集本也不會有什麼危害。我詳細觀察過,會集本裡基本上是佛菩薩的語言,所以學習它應該沒有危害,只不過會集經典的傳統如果繼續下去,很可能真的像剛才那位法師說的一樣:更改佛經的現象會不會越來越多?後人會不會誹謗經典是偽造的?本來在漢傳佛教,這方面的說法就很多:這個經典是偽造的,那個經典也是偽造的……所以佛教徒對此應該慎重。這次我之所以采用唐譯,原因也與此有關。

  以上是我對會集本的一點個人看法。

  言歸正傳,從各方面來看,也許現在弘揚唐譯本的緣起成熟了。弘一大師在《蕅益大師年譜》中提到,蕅益大師曾打算給唐譯本寫一個注疏,但因為大師五十七歲就因病圓寂,所以沒有來得及實現這個願望[4]。以前有人勸我:“當年蕅益大師准備造《無量壽如來會》的注疏,可惜沒有能夠實現,您能不能寫一個注疏?”我開玩笑地說:“螞蟻不能裝老虎,我可能沒有這個能力。”但不管怎麼樣,現在我參照藏文、漢文的各個版本,然後給大家講解此經,之後就像以前整理出《金剛經講記》一樣,給後人留下一本《無量壽經講記》,這應該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即使對後人沒有利益,至少不會有危害。

  在這裡我還要強調一點:我們對宣講佛法一定要慎重。在藏地,講經是相當謹慎的,必須參考前代高僧大德的注釋,否則自己直接講解有一定困難。所以我這次在講解此經的過程中,一方面盡量回憶法王如意寶講過的竅訣,不過上師當時講的很多竅訣現在都忘了,一方面也翻閱相關資料,然後一邊祈禱三寶一邊宣講。

  現在很多人認為講經很容易,其實並非如此。相對而言,講論典比較容易,而講經典則不太容易。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說:“如我於佛眾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意思是,我對於佛陀的如海功德怎麼能了知並贊歎呢?但是由於龍猛菩薩在《中論》、《贊法界頌》等論典中已經作了宣說,所以以此為據我才無有懷疑地宣說了少部分。月稱論師說得很清楚,他對於佛陀的功德都無法憑自力宣說,只能依靠龍猛菩薩的論典宣說,可見講經是很不容易的。

  我本人對講經的確沒有把握,擔心憑自己的分別念不能很好地解釋經中的甚深道理,所以在這裡特別祈禱:歷代傳承上師、十方諸佛菩薩和護法神,請你們以慧眼明鑒,本人在宣講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好地解釋經義,或者以自己分別念染污了經義,或者沒有按次第宣講,諸如此類的過失預先發露忏悔,請對本人傳講此經賜予開許。

  此次傳講《無量壽經》,我的發心是這樣的:依靠自己的理解並以善心作講解,但願諸位聽受之後悉皆蒙受利益,獲得阿彌陀佛、法王如意寶以及印度、藏地、漢地所有祖師的加持,相續中的善根早日成熟,早日往生極樂世界。總之,願本人的講解成為各位獲得成就的殊勝助緣。

  這次聽受《無量壽經》,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即生中第一次,當然有些人也許聽過其它法師宣講,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宣講《無量壽經》,這對講聞雙方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家應該共同發願:以此因緣,願自他一切眾生悉皆往生極樂世界。

  以前的許多大德曾以金剛語授記說,凡是與法王如意寶結上善緣的人即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學習此經跟法王結上善緣,同時也與阿彌陀佛以及歷代淨土宗祖師結上善緣,這樣自己離開世間時,就能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大家學過《極樂願文大疏》,都知道如果平時精進修持往生四因,依靠自己的信心力和阿彌陀佛宿世的大願力,即使煩惱深重、具足一切束縛的薄地凡夫,也能輕而易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

  今天本來我想講正文,但前面啰嗦了這麼多,只有下一堂課講了。最後我提一點:這次外面很多人通過上網聽經[5],希望接下來不要耽誤了菩提學會的正式學習,其實有時候在網上聽課不是很守規矩,大家集體學習才是最好的。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大般涅槃經》雲: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怖心難起,四中國難生,五人身難得,六諸根難具。

  [2] “達摩”意為“法”,“流支”意為“愛”,合起來意為“法愛”;而“菩提”意為“覺”,所以“菩提流志”意為“覺愛”。

  [3] 據歷史記載,菩提流志活了一百五十六歲,經歷了唐朝好幾任皇帝,這些皇帝都特別恭敬他。

  [4] 《蕅益大師年譜》雲:大師著述,除靈峰宗論十卷外,其釋論則有……四十七種。又定嗣注經目,有……圓覺經新疏、無量壽如來會疏……共二十一種,俱未及成書。

  [5] 此次傳講《無量壽經》是首次通過網絡正式對外直播傳法。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