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四十二)


 2015/10/19    熱度:1699    下載DOC文檔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四十二)

  接下來我們按照經文講解光明的作用: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慧遠大師在《淨影疏》中,對於這一段解釋為眾生見聞佛光時所獲得的利益。其中“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顯明除障的利益;“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開示生善的利益;“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是指佛光能夠滅除痛苦;“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顯示佛光令眾生得安樂的利益。

  首先解釋轉惡成善的利益:“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對於這一段經文,漢譯[1]當中講:光焰遍照到無數天下的幽冥之處,恆時明朗。所有的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無不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見光明者無不至心歡喜。世間當中具有YIN欲、嗔怒、愚癡之人,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時,無不行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可以遍照到無數天下的幽冥之處,眾生見到佛光之時,就會起到轉惡成善的作用。

  我們前面也說過,彌陀光明從如來果地智慧現起,此光明不僅能照到外界,照在身上,還可以照在眾生心裡。所以當眾生接觸到佛光時,立即發生很大的轉化作用。無數天下的幽冥處出現彌陀大光明的時候,光明當時就照在眾生的心上,當下攝持眾生的心,令諸眾生無不轉惡成善,滅除煩惱、生起歡喜。而色法的光就沒有這樣的作用。色法的光明只能破除外界的黑暗,不會使人消除貪嗔癡三毒,生起慈心、歡喜心等。比如說今天的電力很發達,一到夜晚,大都市處處燈火通明。但是人們在這種光的照射下,反而煩惱熾盛,造了很多殺、盜、YIN等的惡業。

  這就是彌陀光明的成就相。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因地時發願,以成就光明為關鍵要點。到果地大願成就之時,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十方無數世界。所以,眾生時時都處在佛光當中。如果具有善緣,能夠接觸到佛光,那麼佛光就會直接攝受他。而且這個光明有非常強的利他功能,它能夠使你的心不由自主地得到轉化。也就是說,當你處在阿彌陀佛的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智慧光等光明當中時,你的心自然會被光明同化。如果心裡有YIN欲、嗔怒、愚癡等,在見到彌陀佛光時,這些三毒就會止息。而且會生起慈心、歡喜心等善心。

  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我們可以想一想,眾生為什麼生不起慈心、歡喜心呢?就是因為他的心已經被煩惱和業深深障蔽住了。我們都是凡夫,具有三毒煩惱,所以這些情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比如當心裡生起YIN欲的時候,身心的狀態非常不清淨。在這種狀態下,就沒辦法有歡喜心、慈心等。或者當生起嗔恚的時候,也根本不會有歡喜心,不可能再發起慈心等。或者當陷在愚癡的狀態中時,也很難發起慈心、歡喜心。另外,惡業深重的人,被業力障蔽的緣故,也很難生起善心。譬如有些癡呆兒,從他的表情中就能看出,整天呆呆傻傻的。由於他的心已經被往昔的惡業障蔽住了,這樣就很難生起慈心、歡喜心。還有些人,平時造下了很嚴重的殺盜YIN等惡業,他的心被惡業纏縛,顛倒而轉,也很難出生正面的善法功德。總之,眾生的心只要被煩惱、惡業障蔽,內在的德行就無法顯發。

  當眾生接觸到彌陀佛光的時候,當下三垢消滅、身心柔軟,所以自然會生起歡喜心、慈心等。具體來說,當你心裡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光明當下就在你心中發生作用。這光明雖然我們一般的人見不到,因為肉眼的能見度太有限了。但是真正有道眼的人,或者有神通的人都能看到。當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就會具有很熾盛的光明。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裡引用佛經說:“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由於念佛的人會發出四十裡的光明,所以各種妖魔鬼怪都無法對他進行干擾。因此,當我們至心念佛的時候,佛光就在心中做加被。

  而且,佛光具有轉化身心的作用。這一點,稍有念佛經驗的人都知道,當至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YIN欲、嗔怒、愚癡等都會減薄。比如以前貪欲很重,無論對於男女、五欲等都有很強的愛染。但是念佛之後,會發現貪欲減弱了。念得很清淨的時候,內心就變得淡泊少欲。這就是因為佛光極為清淨,所以當我們念佛,與佛光相應時,自己的心自然會變得清淨。再比如以前嗔心很重,經常發脾氣,身心不調柔。念佛念得好了,身心氣脈自然就調柔了,叫你發脾氣也發不起來。另外,一些愚癡很重的人,通過念佛,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而開了智慧。以前看不懂經書,後來一看就明白。記憶力、領悟力都會加強。所以說,念佛有很殊勝的功德,內心得到佛光的加被,自然就變得少欲安樂、身心調柔,還可以顯發智慧。我們的心如果常念貪嗔癡,就不會念阿彌陀;相反,如果常念阿彌陀,就不會再念貪嗔癡了。佛光就會起到這樣的轉換作用。

  我們已經講了十二光佛,知道光明有極其神妙的作用。而且光明遍在一切處,就遍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只要至心念佛,當下就會得到加持。整個身心、環境、事業、命運、福報、受用等方方面面都會發生轉化。首先,當我們的心得到佛光的加被後,就開始轉惡成善、轉染成淨。之後由於最根本的心已經轉惡成善了,自然具備了善意樂,這樣由心發出的行為也會隨之轉化。每天都在安祥、清淨的狀態裡,歡喜地行持善法。而且以心所顯現的根身器界,由心所運作的事業,以心感召的因緣等等,都會逐漸轉向良好。所以,心是萬法的根本,心上發生轉化,一切都會隨之發生轉變。這也就是我們在講懷業的時候,第一個講到懷業的主尊——阿彌陀佛。一旦我們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之後,一切都會自在而轉。

  就像《念佛三昧寶王論》中所說:“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當我們心中念佛名號的時候,由於名號與光明不離,也就是念念持名之中,佛的光明就在心裡做加被,會相續不斷地淨化內心。過去很重的貪、嗔、癡等,通過念佛都能減薄、消滅,最終會轉成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三垢清淨之後,身心就會變得柔軟。然後內心就會出現歡喜踴躍。也就是說,當我們念佛相應的時候,心上的罪垢便會息滅,善根就會顯發,之後會生起善心,滋生至心信樂之心,出生歡喜踴躍。這樣從早念到晚都是歡歡喜喜的,身心踴躍。這樣,無論到那裡都能給別人帶來安樂、自在。煩躁的人跟你接觸,他的心也會變得寧靜;身心熱惱的人跟你接觸,他就能夠得到清涼;有恐懼的人,可以消除怖畏……總之,由於你已經得到了佛光的加被,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你的心中已經發生了作用,你自身也會成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加持神力的展現。所以光明會波及到身邊的人,乃至跟你接觸的各類眾生,他們都能間接得到利益。

  總之,得到彌陀佛光的加被後,一切都會不由自主地發生轉變。這就是佛光強大的攝持力量。只要你能夠跟佛光相合,你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轉惡成善,能夠攝取彌陀願海的種種功德。

  “遇斯光”:其中的“遇”字,就像《往生論》中所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也就是以阿彌陀佛本願神力的加被,使得凡是值遇者都不會空過。能夠迅速圓滿功德大寶海,得到無量無邊的利益。

  有一種解釋說,“遇”,就是指對於彌陀本願的力量生起了誠信。前面已經講了四十八願,大家應該已經了解了彌陀願海無量甚深不可思議的力量。如果你對這一點生起了信心,那麼你就會主動投入到彌陀願海當中。通過念阿彌陀佛,就能和佛的光明相遇。“斯光”,就是指前面具有十二種功德的佛光。

  “遇斯光”就是指一切值遇者,都能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取。就像《觀經》中所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會攝受一切念佛的眾生。也就是說,當你對於彌陀願海的力量生起了誠信,至心跟佛的願海相合,那麼佛光自然會攝取你的心,由此出生無邊的功德利益。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偏私,它普照一切處,沒有對那個好,對那個不好的差別。但是在緣起上,如果你對於彌陀願海的他利功德有很深的信心,至心地念阿彌陀佛,那當下就能被佛的光明攝取。但如果沒有信心,就不會去攝取佛力加被,那麼有也等於無,佛光也沒辦法在你心上起作用。就好比說電波雖然遍滿一切空間,但是只有打開收音機,調整好頻道才能接收到信息。

  那麼,被彌陀佛光攝取有什麼利益呢?

  首先,“三垢消滅”:究竟來講,佛智慧所起的光明極其不可思議,它能夠滅除你相續當中的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直至成佛。前面也說過,佛的光明從智慧所起,它能夠滅除眾生心中的一切無明黑暗。既然根本的無明黑暗能夠滅除,那麼一切業惑都將由此息滅。

  按通途的教理來講,自己通過修證,斷除煩惱才能超出三界。但是眾生很可憐,有很重的煩惱、業等的障垢,以自力很難超出生死。所以,阿彌陀佛發願,光明遍入一切眾生心中。只要眾生至心念佛,佛光便會立即攝持他的心。也就是只要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相合,佛光就會在你心中發生作用。當自己的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的時候,就能夠開悟、破除無明、滅盡煩惱等等。所以,遇光的利益,從長遠來看,就是能夠攝取你到極樂淨土,永拔生死根本。對於我們來說,在這個漫無邊際的輪回苦海裡,有一個救生的慈航。只要你撥出求救號碼就可以了。這樣佛光就會攝受你的心,之後就直接把你攝持到淨土,永遠超出生死輪回。

  另一種解釋是說:我們某時聽聞到彌陀名號,並且對此生起了信心。這時,當我們至心持名,正等覺的微妙名號就印現在極惡凡夫的心想當中。這就好比清水與天月和合之時,天月自然在水中現出影像。同樣,眾生一旦有了信心,開始念佛,這時佛的名號就會印現在眾生的心想當中。只要你的心當下至心地念阿彌陀佛,不想其他,那麼念佛的心印就在你心中顯現了。這時候,其他的垢穢都沒辦法染污你的心,一切的苦報也沒辦法毒害到你,這就叫做“三垢消滅”。

  意思就是,當我們心裡想著貪、嗔、癡的時候,你就跟惑業的因緣攪合在一起了。這樣你的心中就會出現很多的雜染,身心會感受各種的苦報。如果你撇開這一切,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當至心念彌陀名號的時候,煩惱等的塵垢就染不上它。而且當你至心持名,得到相應的時候,身心上的業報也會就此擺脫,過去的業報也纏不上來了。就像有些病患念著念著病就沒有了。因為當你心心念念祈禱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處在佛光當中。那麼疾病就毒害不了你,各種的業報也沒有辦法纏繞你,所以病苦也會化掉。

  “身意柔軟”:在行者現前的表現上,就能得到身心柔軟。這也是信心歡喜的相狀。我們可以發現,當心裡有邪見,或者非常忿怒的時候,身心都會很緊張,就不會柔軟。當心裡生起信心、歡喜心的時候,身心就會變得很柔軟。

  念佛比較相應的時候,自然會開心歡喜。當一個人處在信心、歡喜的狀態中時,身心是柔軟的。如果能夠不間斷地一心念佛,那麼經過七天、十天等等,身心的狀態就會有大的改善。比如,再遇到境界時,心裡不會那麼執著,能更放得開。遇到了逆境,心裡能不發脾氣、不動心;遇到了順境,能看得很淡,不起貪著。這樣轉化到量的時候,身心氣質都會有大的轉變。包括根身器界,也會發生轉變。也就是所謂的“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從我們的心開始,內在的根身,外在的整個器世界,都會潛移默化,暗自發生轉換。

  “歡喜踴躍”:也是指如果我們真正認識到了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對於彌陀願海生起了信心,自然會激發出歡喜踴躍的心。

  要知道,彌陀願海極其甚深,凡夫的分別心根本無法測到它的邊際。它到底有多深,多廣,威力有多大?這些根本沒辦法思量。唯佛與佛乃能了知。而且如果要把彌陀願海的境界和盤托出,即使以無量舌根,經過無數大劫也難以宣說一分。而我們通過學習《無量壽經》,有智慧的人稍微了解一點,馬上就知道這是甚深不可思議的境界。然後心裡就會生起信解。確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佛的光明和名號不可思議,往生的利益不可思議等等。這樣就會想到阿彌陀佛的悲心極大,他在因地歷經了無量劫的修行,就是為了給予我們這樣不可思議的利益。我們現在已經有幸聽到這個消息,而且能夠以信心來領納佛的加被。這時候就會油然生起踴躍的歡喜之心。

  所以說,當生起信心的時候,歡喜心自然湧生。以歡喜的緣故,就會發起至心念佛的踴躍心。歡喜心和踴躍心充實以後,你再見到什麼人都覺得是好人,做什麼事都覺得是好事,無論你吃什麼、穿什麼都覺得很香甜、很舒心。在你心裡沒有什麼是不好的。因為你會覺得,自己已經遇到了寶中之寶,已經遇到了無量利益安樂的源泉。而且你會相信,只要我至心投入彌陀願海當中,就能攝取不可思議的利益。而且解脫、成佛都可依次而成辦。

  另外,在漢、吳兩譯裡說到“莫不慈心歡喜”。其中“慈”是指慈愛、愛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在見面的時候,互相看起來都是恨恨的,很不高興。其實就是因為心被煩惱和業的力量纏覆住了。現在的人普遍很冷漠,平時很少能看到笑容。每天都是叫苦連天的,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碰到什麼都像被荊棘刺到腳一樣。這就表示內心不能開放,有很強的自私心、很重的煩惱。這樣煩惱越重,就越沒有歡喜心。但是,得到佛光加被的人就不一樣。他時時沐浴在佛光當中,常常都是歡喜光、清淨光、解脫光、智慧光、常照光、安穩光……所以時時內心歡喜,充滿慈心。因為沒有嗔恚的障礙,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自然能發起慈悲之心。由於自己很歡喜,無論做什麼,別人看到時也會感到歡喜。

  “善心生焉”:在這個狀態裡,心裡自然會生起隨分的善心。無論身體做什麼,口裡說什麼,心裡想什麼,都是處在善的狀態當中。這就是修行相應時必然出現的現象。

  還可以解釋成,所謂的“善心”特指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心。也是由於你對於前面所說的十二種光明功德生起信心,就會引生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並同時激發出念佛之心。

  所以,學習十二光佛非常重要。如果你沒聽過十二光佛的詳細解釋,對於佛光就不會有太多的認識,這樣也不可能激發出念佛的心。或者只是跟著大家念一念,或者念得很勉強,因為不是從內心當中念出來的。但是,如果懂得十二光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知道佛光能夠破無明、得安樂、生福德、消業障、生歡喜、解脫二邊等等。同時了解到佛光恆時遍照在我們心上。這時就會由衷地相信,我的一切所求都能在這一個彌陀願海法門裡實現。就像如意寶已經出現在自己面前,只要有信心立即可以取到一樣。光明就現在我的面前,只要我肯至心念佛,跟佛光相應,就能徹底得到救護,從此就離苦得樂了。所以說,了解十二種光明功德的涵義,能夠很快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一旦你對阿彌陀佛有了信心,有了歡喜心、恭敬心、皈依心,就會生起如子憶母的心。也就是會激發出內在念佛之心。會在一切時處當中憶念、祈禱阿彌陀佛。

  我們要知道,在根源上對於彌陀願海生起信心,就是極有福報的人。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說:“此人甚為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為喻。”也就是至心念佛的人,是人中的分陀利花(白蓮花)。又說到:“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所以說,以信心念佛的人是真正有福分的人。

  其實,每個人對於淨土法門的認識越深、越廣,對於阿彌陀佛的勝解、感恩、誠信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之後歡喜心、踴躍心、善心等等自然就會出生。所以,聞思經教有很大的利益。比如講法者,通過每一次好好地給別人講解,每一次都能生起歡喜。這一點講法的人都會有切身體會。比如我自己每講一次淨土法門都會很歡喜。因為緣起上就是這樣的。你只要認真地去講,就會越來越清楚彌陀願海的深廣,越來越感念佛的慈悲。自然會感到非常慶幸,歡喜心、踴躍心會自然生起。之後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境,心裡都是歡喜的。

  所以說,法界沒有距離,彌陀願海就在你的心中作加被。當你的心調整好頻率時,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會加被在你的心上。你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按照佛的願海設定的那樣轉化,無量的功德利益都會源源不斷地引發。不說很高的境界,稍微得一點氣氛,都會感覺非常歡喜。如果能夠深入修持,真正和佛相應,得到很高的境界,所獲得的利益就更不用提了。到時候多少天不吃不睡都沒問題。再深入下去就更不可思議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利益呢?實際上這是極其甚深不可思議的,即使寫無數本書也沒有辦法說到它的實際。但是,只要你誠信這不可思議之事,以信心趨入,至誠地念佛,佛光就會在你心中發生作用。種種功德利益必定會隨分出現。

  就現前來看,念佛的行者多多少少都會得到這些功德受用。比如會自然出現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這也是冥冥之中佛光消除我們心上的三垢而出現的結果。再比如說念得很歡喜,感到身心清淨、安穩等等。只要你肯誠心地念佛,身心必定會有轉變。念了之後心態就會很好,就會歡喜充滿,做什麼事都很順利等等。而且只要肯至心念佛,每個人的身心狀況都會改善。這就是法爾道理。彌陀願海法門的功效就是如此,緣起就是如此。只要你的因心和果佛互相感應了,自然就在你的心上發生這些功用。

  從長遠來看,未來還會源源不斷地發生更為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以外界的種子為例,比如種了一粒花種,到成熟的時候,就會開出好幾朵花。而每一朵花裡面又有很多粒花籽,被風一吹又種到了地上。如果這幾朵花裡面有一百粒花籽,那麼到了成熟的時候,又會開出幾百朵花……像這樣,開花之後又散種,種成熟之後再開花,輾轉不斷,會發展地越來越多。我們以前都看過很多以微小善法感多劫果報的公案。比如《賢愚經》裡講到,有個窮人,看到僧眾經過,苦於沒有供養資具,就在路邊采了一些花對僧眾做供養。結果後來91劫當中,身相莊嚴,所有資具隨心變現。最後依靠這個善因在釋迦佛的教法下成道,證得聖果。由此可以看出,後面一系列源源不斷、無量無數的安樂果報,都是由於最初的一念供養而得到的。同樣,我們現在至心念佛,得到佛力的加被。那麼到底佛力的加被在行者的心上會產生多少作用,將來會出生多少殊勝利益,都是沒有辦法通過思維來衡量的。

  下面解釋佛光具有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利益:“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勤苦”指勤勞、痛苦。如果眾生處在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受種種苦報的勤苦之處,當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時,都能得到休息,不再受業報懲罰,感受痛苦。而且死後無不獲得解脫。

  “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是指在三惡趣痛苦之處,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時,所有的苦惱都會得到止息。就像《觀經》中所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猛火是極其熾燃、難忍的,但是通過至心念佛,蒙受佛光加被之時,烈火會頓時轉為清淨風。也就表明佛光能夠消除眾生的罪業,令惡道眾生離苦得樂。

  前面也講過,阿彌陀佛因地時發願“拔諸生死勤苦之本”。在本經的後面,世尊贊歎此經利益時也說,“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下至蜎飛蠕動等都能由此得到度脫。可見,彌陀光明遍照一切世間。如果眾生處在三惡趣當中,以他宿世的善根,在見到佛光的那一剎那,痛苦立即消滅,身心頓時得到安樂。我們在一些記載還魂人見聞的書當中,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一個人死後當時非常恐怖,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一見到佛光,立即就處在安樂的狀態當中。這一苦一樂就在一念之間。

  其實,很多念佛人也能相似得體會到這一點。比如當時原本處在一種很嚴重的業報狀態之中,身心非常痛苦。然而通過至心念佛,念著念著就感覺沒那麼苦了,而且心裡開始出現安樂。身體的痛苦也逐漸減輕,最後就轉苦為樂了。

  “無復苦惱”,是說由於見光的作用,三途的苦惱到壽終時便會徹底止息,從此不再轉苦報之身。有些解釋為轉重報為輕受。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見到佛光之後,就能脫離三途苦報身,生入人天善趣。也就是解脫暫時的惡趣苦;另一種解釋是說,不但能夠解脫惡趣苦,而且能往生極樂世界,證得無上涅槃,得到究竟的解脫。

  --------

  [1]《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清淨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明。諸有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莫不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YIN妷瞋怒愚癡,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作善者。”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