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二) 第四十一、聞名諸根具足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見到很多國土裡的行者修持菩薩行,長期以來不能遠離諸根不具的過患,以這種障難而被人嫌棄,導致利生事業不廣大。這就是說,菩薩要快速完成佛道,需要依靠圓具德相的色身,比如相貌莊嚴、壽命長久、具備大丈夫身、說話有威德、財富圓滿、有大力量等。如果有根缺的障礙,盲聾喑啞等,在利益眾生時就有很大障礙。不能使大眾一見到就生歡喜心、共同歸依仰賴,因此法藏菩薩發願:如果他方世界的菩薩聽聞而信受我的名號,就能得到佛力加持,頓時消除多生累劫的業障,在成佛之前都六根完具。 所以淨土法門是很“特別”。按照一般的道來說,怎麼成就具足德相的人身,怎麼得到受用自然,或者遠離女身、成就智慧、辯才、神通、相好等,都是修相應的因才能獲得。但是彌陀願海的加持力不可思議,它能在一切層面作加持,能使聞名信受者感召無量功德。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聞我名字”是得到加被的條件。“至於得佛,諸根具足”,是所得的利益。 唐譯裡說:“乃至菩提,諸根有缺,德用非廣者,不取菩提。”這意思是說,從聞信名號開始,直到成佛之間,每一世都得到具足六根,而且功能殊勝的身體。 “德用廣大”指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種根,都特別有能力。以人的情況來說,要眼根好、舌根好、意根好、身根靈活等,這樣就成了非常圓滿的人身,用起來作用力很大,叫做“德用廣大”。一切修行都要靠六根來進行,比如頂禮要靠身根,講經、誦經要靠舌根,閱讀要靠眼睛,思維、記憶要靠意根。如果這些都好,修起來就很快。比如眼睛好,能一目十行;意根好,能過目不忘,看什麼都能了悟、辨別,這樣修行就快,利益眾生的能力就大,這叫“德用廣大”。 這樣就看到,彌陀名號有能成就殊勝根身的功能。菩薩們受持萬德洪名,往內熏自己的心,就使自己未來一切生中都能變現出圓滿的根身。就像這樣,彌陀名號無量無邊功德的能力,所以稱它為“萬德洪名”,確實是極其殊勝的如意寶,比世間任何東西都奇妙!《往生論注》裡說,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所以妙用不可思議。 這一願可以針對他方和西方作兩種解釋。按照他方的情況來說,這是指修證尚淺的菩薩還免不了隨宿世業力,而受根缺的果報,比如眼瞎、耳聾、四肢殘缺等。這種情況也很頻繁,像目犍連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還被外道打死,這是他過去世罵母業力成熟的果報。所以彌陀悲願護念一切聞信名號的菩薩,使得他們一切生都能六根具足。所以,他方世界的菩薩如果聽到彌陀名號時,能真正信受在心裡,就得到彌陀願海的加被,即使沒生到極樂世界,也能在成佛之間,永遠遠離諸根缺漏的過患。 再按淨土的情況來說,只要往生到西方,就永遠遠離了根缺的過患。《往生論》說,極樂國土遠離了一切譏嫌的體性和名稱,就是指國土已經成就了大義門功德,“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所以依仗彌陀願海大威神力的加持,只要往生到西方,就不會再有諸根殘缺、煩惱現行、發心下劣等障礙,個個都順利成佛,因此贊歎彌陀願海是“一乘悲願”。 有人會這樣想:上面“成就三十二相”這條願已經有“無諸根缺漏”的涵義,為什麼這裡還說“諸根具足願”呢? 答:彌陀願海總的宗旨是使一切眾生同成佛道,但針對眾生的種種苦難和缺憾,又有一條條支分的發願。這裡是為了利益根缺者,再度顯示聞信彌陀名號的利益,特別宣布彌陀願海能夠攝受一切根缺者往生淨土而永離障難的消息。 我們要總的認識到,彌陀悲願普遍攝受一切苦難眾生。比如,第一條發願是尤其憐憫三惡趣的眾生,為此發願使三惡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都生到我的淨土,受我教化,不久都成就無上菩提(宋譯)。之後又特別憐憫女人成佛多有障難,因此以願力加被女人,只要聞信名號,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就能轉女成男,往生淨土,而成就佛果(魏譯、宋譯)。又特別悲憫聲聞,發願以大力量直接攝持引導他們趣入大乘,迅速成佛。這一願則是憐憫根缺者,加被菩薩生生世世遠離根缺的障難。所以,有彌陀願海無上的成就,就使得世間充滿了希望。 第四十二、悉得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又可以叫做“止觀俱行願”或“住定供佛願”。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觀察到很多國土的菩薩住在三昧中,止觀不能雙運,根本位心智虛寂,後得位身行散動,動靜不能一如,而難成菩提。由於見到這種情形,法藏菩薩油然生起悲願,要以自己成佛的力量對菩薩眾作甚深的加持,使他們都順利證入“止觀不二”。 “他方諸菩薩眾”是這條願加被的對象。“聞我名字”是得加被的條件。“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等,是加被所得的利益。 所住的三昧,無染無著,叫做“清淨”;寂照平等,叫做“解脫”。“寂”是一念不生的意思;“照”是了了分明的意思。一般說來,證量低的菩薩,住在寂靜中,就不起照用;而起照用,又不能住於寂靜。所以達不到寂照平等(就是指寂的時候不能照,照的時候不能寂)。如果沒有寂照不平等的相,沒有動靜的差異,就稱為“平等”。就是寂照雙融,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既不住在寂裡,也不著在動上。以不住於寂的緣故,不起定而能供養無數諸佛;以不為動所累的緣故,供養諸佛而不失定境。這叫做“清淨解脫三昧”。“逮得”是“應時證得”的意思,就是以名號極大的加持力而頓時證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等,顯示了止觀無礙。“一發意頃”是指在一念間,已經完成供養無量諸佛的普賢大行。這裡,“安住三昧”是止、是定,“供無量佛”是觀、是照,兩者達到了不二。“住定供佛”,是指在寂止中起觀照,稱為“寂而常照”。供養諸佛而不失寂定,則指觀照不離於寂止,稱為“照而常寂”。彌陀本願加被菩薩疾速證得止觀不二,可見有極大的威力。 序分裡在講諸大菩薩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時,有一句說到:“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就是指住在甚深的三昧中,一念間普遍見到無量諸佛。《往生論注》裡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從中可以看到這一願成就的狀況,他方世界的菩薩由於聞信彌陀名號,都證得甚深三昧,以三昧的力量,不動於本處而能遍供無量諸佛。雖起無邊的照用,而常在三昧中,不失壞定境。可以這樣解釋,以本願的威神力,能使一到七地沒證得清淨心的菩薩,由聞信彌陀名號,而頓時成為淨心菩薩。 《文殊般若經》裡說:“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意思是說,念佛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尊佛的功德跟念無量諸佛一樣。而且證得一行三昧,對於諸多法門一一分別都能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也不會斷絕。這樣,以念佛三昧能於念中見三世諸佛,和這一願所說的“定中供養無量諸佛”是同一妙旨。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