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 普賢菩薩按照階段來劃分:登地前隨發普賢行願的菩薩是位前普賢,登地後直到成佛之間是位中普賢,成佛後不捨因地是位後普賢。這裡說到的是位後普賢,實際是佛的化現。《清涼疏》說:“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地,曰賢。”果的功德沒有不窮盡的,叫做“普”;不捨因地的菩薩行,還示現為菩薩來普度眾生,叫做“賢”。 由於普賢菩薩是帶領華嚴海眾發十大願王求生西方的引導者,所以特別參與宣說《無量壽經》的法會,作為菩薩眾的上首,目的是輔助贊揚阿彌陀佛。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實際同屬於一部經。 有句話叫做“彌陀不異遮那,極樂不異華藏”,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而且,入了極樂世界也就包含四法界、十玄門的妙義,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會深入華藏世界。因為這是真正依止毗盧遮那佛、生入華藏世界的殊勝方便,所以普賢菩薩在發起十大願王後,就特別地導歸西方淨土,來實現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無上行願。這麼看來,就知道這跟《華嚴經》同屬一部經! 《大日經疏》上說: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的意思。就是指由菩提心所發起的大願大行和身口意都是平等的,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具足無量功德,所以稱為“普賢”。“普”是遍一切時處,凡是從身口意發出的妙行都是賢善的,都有種種妙德,所謂的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等等,都是從自己內心裡所發出的妙德。 其次,妙德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嘉祥大師解釋: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為“妙德”。所謂的文殊智慧,就是指明明了了現見本性的根本智,就是親見了本自具有如來智慧的體性。其實,如來的智慧德相在凡夫的心中本自具足,凡夫只是沒見到自己的本性,才對自己起下劣想,不自尊重。佛成道時三歎奇哉,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執著障住了,不能證得;遠離妄想執著,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就自然現前。這是自然智,不是因緣造出來的智慧,是原本就具有這智慧德相;又是無師智,就是指:不是由老師教出來的、新生出來的一種智慧,而是自己就能明了了知的智慧;又是一切智,指一切法無不了知的智慧。這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叫做如來藏。 “了了見佛性”,就是得到了根本智。由於親自見佛性的緣故,斷證的功德無不圓滿,果位無不徹證,稱為是妙德。 文殊菩薩在菩薩眾裡,表示智慧第一。這也是古佛的示現,原來是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實際是過、現、未三世成佛。現在示現在釋迦佛的法會裡,以大智慧最為尊貴,表示淨土法門唯有大智慧才能信入,因為淨土是佛的妙心顯出來的,境界不可思議,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信受或了知淨土甚深不可思議的境界。 “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具足是慈無能勝。慈氏菩薩現在位居補處,在兜率內院說法,兜率天四千年後(人類57億6百萬年後)下生在這個世界裡成佛,福德極其殊勝。當時在龍華三次法會裡演說正法,度脫了無量眾生。 這一部經,菩薩眾裡標出了普賢、文殊、彌勒作為上首,這是因為三位大士和極樂淨土的因緣極深,可以影響到大眾同歸極樂淨土。大家看到了普賢、文殊、彌勒三大菩薩都來聽受淨土法門,就知道淨土法門特別殊勝、特別深廣,對於無量眾生特別重要。 三位大士的表現方面:普賢菩薩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是普賢菩薩以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來圓成廣大行願。文殊菩薩也在經上發願,只是把七字減成五字說:“我欲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在《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中,彌勒菩薩向佛請問怎樣是發十種心而能往生極樂世界。又在本經裡,彌勒菩薩承佛付囑,弘揚這部《無量壽經》,所以彌勒菩薩未來在龍華會上必定宣說《無量壽經》。 接著是賢劫中的一切菩薩。當前的劫叫做賢劫,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從拘留孫如來開始,到釋迦佛出世是第四尊佛,往後彌勒佛是第五尊佛,之後還有995尊佛。在千佛教法期間所出現的一切菩薩,都來聽聞釋迦佛演說淨土法門,這表示在千佛的教法期間,都要宣說彌陀願海法門,引導無量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有很重的煩惱業力,無量眾生都要依靠仗佛力往生的淨土法門來得到解脫。這是由於眾生身心濁惡的力量太強,只憑自力得不退轉非常困難,這樣就要依靠佛力攝持,以往生淨土來得到不退轉。 可以說,在賢劫每尊佛的教法期,都會有很多眾生沒辦法在濁世成道,因此就要通過往生西方淨土來頓超生死得到不退轉。而求生極樂,也就是都要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慈航來得到解脫,佛的本願就是建立總攝無數佛剎精妙的淨土,一生到這個國土,就以佛力住持眾生的心,使得他只進不退,從此迅速圓滿功德而現證無上菩提。 這樣就知道,在千佛出世的期間,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要依靠淨土法門來得到度脫,所以賢劫期間的無量菩薩都要對無量有緣眾生宣說阿彌陀佛淨土法門,以這個緣故,這一次都來參與釋迦佛宣講《無量壽經》的法會。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 再標出十六正士的名字。正士是在家菩薩的稱呼,“正”是正道,“士”是士夫。這些大士外現凡夫相,內心已經了達正道,所以叫做“正士”。 賢護等的十六正士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十六位在家菩薩,常見於經論。比如,在《勝思維梵天經》《思益經》裡列了十位的名字,《大智度論》裡標出了十六正士,但只列了六個名字。實際上這十六位正士都是從他方世界來的大菩薩,示現在娑婆世界,以在家身份輔助釋迦佛弘揚佛法。 比如“賢護”,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裡說:王捨城有一位優婆塞,稱為“賢護”,是眾人的上首。《名義集》裡解釋:自己護持賢善之德,而且護持眾生,所以叫做“賢護”。又叫“賢首”,因為他已經是等覺菩薩,是一切聖賢中的上首。《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裡說到:賢護正士在我們人間所感受到的快樂果報,即使忉利天的帝釋天王也比不上它,何況人間的人呢?所以這是一位示現生在王捨城,證到了等覺位的在家菩薩。在《般舟三昧經》裡稱為“跋陀和菩薩”,也就是賢護菩薩。他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親自見到了阿彌陀佛,所以這次特意來到法會裡,輔助釋迦佛弘揚念佛三昧的無上法門。 接下來,善思議等的四位菩薩,在《四童子經·現生品》裡講到他們的來歷:這是東方距離我們這個佛剎十千俱胝的地方,有一個“寶鳴世界”,佛稱為“獅子鳴聲如來”,有一位菩薩稱為“善思議”,他來到這個世界,化生在阿阇世王的王宮裡。南方距此五百億世界,有個世界,佛稱為“寶積善現如來”,有一位菩薩稱為“寂靜轉”(唐譯翻為“慧辯才”,本經翻為“信慧菩薩”),生在捨衛城一個名叫“似師子”的大居士家裡。西方離此八億百千佛剎,在樂音如來座下,有一位菩薩稱為“無攀緣”(本經翻為“空無菩薩”),他化生在波羅奈國的大居士“善鬼”家裡。北方離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在“住菩提分轉如來”處,有一位菩薩稱為“開敷神德”(就是這裡說的“神通華菩薩”),生在毗耶離城的“大將師子”家。這四位童子和無量大眾都來到雙樹林間,恭敬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上講到了善思議、信慧、空無、神通華四位正士的來歷。 接著講光英、慧上、寂根、願慧四位大士的來歷。在《佛名經》和《文殊師利嚴淨經》裡都說到,這四位菩薩從四方的佛國來到此世界的情形。有關香象菩薩的來歷,在《月燈三昧經》裡說到:他是從東方阿閦佛的國土,和那由多菩薩眾共同來到這個世界,向釋迦佛問訊的。 以上介紹了十位正士,其他六位經上沒見到宣說。總之,這十六位正士排在一起,應當屬於同一類型。按前面的情況類推,也一定是從他方世界化現在娑婆世界的大菩薩。 這裡列出賢護等的十六正士有特別用意。這是表示淨土法門適合在家人修行,因為這個法門能不離世法而行佛法,就是不必要拋開世間的工作、家庭、事業,又能行持佛法,能夠在這一生的命終往生淨土,入不退轉,畢竟完成成就無上佛果的大事。這就是得到阿彌陀佛願力攝持的緣故。 在家修行最適合持名念佛,因為修持其他法要有時間、要有場地、要安靜、要開了見解才能起修,諸如此類有很多條件。但是修持名念佛的法門,可以走著念、坐著念、做事念、心裡默念,一切時處都可以修,所以最適合在家人。 只要心裡對佛有信心,對修念佛法門有意樂,就可以時時不離念佛。漱口時可以念,穿衣服時可以念,吃早飯時可以念,下樓、坐車、走路都可以念,上廁所都可以念!在工作場地,做任何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只有一種情況念不起——就是用分別心的時候。念得熟了,睡覺都可以念!直接念六個字就開始進入修行,就只要一心一意地和阿彌陀佛相應,所以非常簡易、方便,不必廢棄日常的工作、事業、家庭等。掃地時,可以邊掃邊念;洗碗時,可以擦一下碗念一句佛;走路時可以走一步念一聲佛。這叫做“不離世法而行佛法”,是法門很特別的地方。 同時,這十六位正士都是從他方世界來的大菩薩,這表示從十方佛土裡前來娑婆世界聽淨土法門,也表示淨土法門非常殊勝,實在是大事因緣! 以上講了三種上首義:普賢和文殊是釋迦佛法會裡的上首,以兩大士做為(「作為」)代表,總攝了會場上一切菩薩;彌勒菩薩是當來賢劫千佛出世期間一切菩薩的上首,所以以彌勒菩薩總攝賢劫的一切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大會裡無量無邊前來集會的在家菩薩的上首。 這樣才知道宣說《無量壽經》的法會有多隆重、多盛大,也才知道這樣一種氣象,實際反映的是彌陀願海覆蓋十方三世的極大的攝受力,無論是攝受面、攝受時間都是廣大無邊,在未來多少尊佛出世期間,始終不斷地攝受眾生。所以這願海是在永無止息地、周遍地攝受眾生,也因此在宣說阿彌陀佛願海的法門時,極其盛大、隆重! 丙二、廣贊菩薩會眾鹹遵普賢大士之德分三:一、總明;二、廣顯;三、結說。 丁一、總明 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句經文分成五段來解釋:第一段是“皆遵”;第二段是“普賢大士之德”;第三段是“具諸菩薩無量行願”;第四段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第五段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第一、皆遵 所謂的“皆遵”,要知道遵修的是什麼,又是以誰為榜樣而遵修,遵修的是哪些人。回答是:遵修的是普賢行願;是以普賢菩薩為榜樣;遵修的是與會一切諸大菩薩。 合起來就是說:在這部《無量壽經》裡,以普賢菩薩做為(「作為」)一切菩薩的上首(這就是“遵”或者做為(「作為」)一切菩薩,效仿的榜樣),其余的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和在家的大菩薩,以及從十方世界來參與法會的無量大菩薩,都共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是“皆”的意思)。 以下解釋他們遵修的普賢大士之德的具體內涵: 第二、普賢大士之德 分成四段解釋:(一)普賢廣大行願;(二)成就普賢廣大行願的殊勝方便;(三)彌陀本願怎樣使行者成就普賢行願;(四)與會無數大菩薩們都經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一)普賢廣大行願 所謂的普賢大士之德,就是指普賢廣大行海。展開來說,有無量無邊的普賢行;歸納起來,就是指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妙行。《華嚴經》說:欲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佛功德海,需要修持普賢十種廣大行願,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三、廣修供養;四、忏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 “普賢”總的表示大行,有廣大、無盡、圓滿等涵義。“普賢”,是指一切時、一切處從身口意發出的行為,無不妙善。“圓滿”,是指普賢行極其圓滿,一切支分無不具足。就像十五的月亮圓圓滿滿,沒有一點欠缺,又像車輪具足一切輪條。所謂的廣大,是指以全法界心、如法界量而作。由於本性遍滿一切時、處,本性中具有超過恆河沙數的性德或功能性,因此就稱合本性,發起如法界量的廣大行願。“無盡”,是指每一條行願都是盡未來際念念不斷地去做。在《行願品》裡講到四無盡句:“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比如十大願王,每一願都說到了盡虛空遍法界佛剎極微塵數的世界、盡未來際等等,說到了所禮境如何、隨喜境如何、忏悔境如何等等,行境達到了最大量,行為的種類達到了最大量。總之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種類的行為,而且每一種行為都達到極其廣大、極其圓滿、極其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所有的大菩薩沒有一個例外,都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來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二)成就普賢廣大行願的殊勝方便 像這樣極其廣大、無盡、圓滿的普賢大行,怎麼才能修到呢?這就要通過殊勝的方便來實現,其中極殊勝的一個方便,就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原因是阿彌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行人快速成就。 這又要看到阿彌陀佛願海的內容,阿彌陀佛的發願是讓眾生往生淨土,都得到極廣大的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盡等神通,得到智慧、辯才、陀羅尼、三摩地等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所有的大願都已經實現,所以能加持眾生,使他開悟見到本性,然後稱合本性發出廣大、圓滿、無盡的普賢行願,而且能夠真正做到,這樣就能深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而成佛。阿彌陀佛的本願說到:“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也是必然規律。要讓眾生成佛,最關鍵的點就是明心見性。先要真正見到本性,心打開了,然後就會稱合本性發起普賢行願。這樣就使得本性中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性德,以開悟的因緣,以行願的力量,以消除了妄想執著的緣故,就能廣大、周遍地發出妙力。 凡夫很可憐!如來藏一直在隨著無明的因緣發生作用,寶貴的佛性都被用在起惑造業上了,結果層出不窮地變現迷亂的境界!心陷在迷亂中,起的都是反作用、邪作用。而隨著覺悟的因緣,然後起的就是正作用、妙作用。而且以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力,才完全把這個心翻轉過來,最終入的就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這樣就看出:要讓眾生迅速成佛,關鍵是打開他的心,然後再去妄執、除習氣,顯發本有的恆河沙數的妙德,這樣來成就普賢行海。而能充當強大增上緣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以這個原因,普賢菩薩帶領華嚴海會一致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求圓成佛果。這裡有很深的秘密。《普賢行願品》最後歸結在往生極樂世界上,這是非常明顯的結局。原因就是阿彌陀佛有大力量,能加持行者迅速成就普賢行願。 所以普賢菩薩發願說:“願我臨遇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現前成就此大願”,就不只是停留在誦誦經、在心裡作意、向往的層次上,而是現前成就普賢大願!一切極其廣大、圓滿、極其不可思議的普賢行,都完全實證到,這叫“現前成就”。 長行文裡更詳細地說到:“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從這些經文就看出怎麼來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借助的方便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果位方便的攝持,就能使普賢行願圓滿地實現。 (三)彌陀本願怎樣使行者成就普賢行願 凡夫的困難就是顛倒習氣太重,不必刻意就自然現行,一遇到境緣就不斷湧發,這樣一直被煩惱和業的力量所控制,就嚴重地障蔽了靈知、障蔽了能力,而發不出廣大的普賢行。現在怎麼來破除障礙?彌陀願海的設計就是建立具足功德莊嚴的淨土,讓眾生能得得(「能得」)佛力攝持而往生淨土、橫超生死。 一往生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眾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換身體。眾生在輪回裡披枷戴鎖(「帶鎖」),就是指五取蘊一直不斷地相續。這樣的五取蘊相續,其實就是一種不斷運轉的造苦的機器,同時也就是一種不斷按照過去的業力而顯現苦的所在,只要它還在相續,就擺脫不了輪回的命運,就會一直落在錯亂的因果循環當中。 但是走往生淨土這條路,在臨終這一期蘊身息滅時,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合的一瞬間,就轉成了蓮花化生。然後佛的加持力注入這個化現的身,就能使得他內在的妄執、煩惱、業等負面的力量無法現行,這樣就從長劫惑、業、苦循環的狀況中解脫出來;而正面,出現的完全是清淨的覺悟因緣,所以唯一不斷地在顯發本性的妙用,不斷地往道上升進,這就是入了不退轉地。所以往生就是轉凡成聖的第一個關鍵。 再往下要知道,往生之後會發出怎樣的行為?就是會不斷地發出廣大的普賢行,不再是過去那樣目光短淺,只求現世的享樂、或者求來世善趣的享樂、或者求一己解脫,做出種種很小的行為。往生之前受惑業力量的控制,見不到自己的本性,見不到客塵的虛妄,所以就一直在隨著迷亂的力量運轉,也就使本性的妙力無由開發,而無法實現普賢行願。但往生之後,由於脫開了惑業力量的系縛,由於親見了本性,由於有佛神力的加持,因此就能開發極廣大的功德,就能開展極廣大的普賢行。這以後就在行為上從始至終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往生後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得到無生法忍。這以後就真正開始實行普賢大行!開始分身塵剎,化現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裡,把無量眾生從煩惱大苦海中拔濟出來,安置在極樂世界。而這樣做的時間是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四)與會無數大菩薩們都經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在這十劫裡已經有無數菩薩通過往生極樂淨土而得到大成就,然後從極樂淨土出來,進入“園林游戲地門”,入了教化地。從此他們在十方世界裡化現種種身,運用種種方便,教化無量眾生。到了這次釋迦佛要開演淨土法門時,這些得過阿彌陀佛大恩救度的大菩薩們當然就化現過來,輔助釋迦佛弘揚阿彌陀佛的法門。 把無量眾生從煩惱大苦海裡拔濟出來,一個個送到極樂世界,這是真正救度眾生的大事業。有多少佛和菩薩在做這項事業呢?包括從阿彌陀佛化出去的無數佛菩薩,包括阿彌陀佛座下已經成佛或者成了大菩薩的這些大聖者們,都在共同做這項偉大的事業。像這樣輾轉地教化、輾轉地度脫,就成為極廣大的事業。 這樣才知道這部《無量壽經》一開始就說:無數大菩薩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裡有很大的密意。就是指這些大菩薩當初也是隨學普賢廣大行願,以行願力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然後現前成就普賢行願,仍然以普賢行願力化現在十方世界普度眾生。這次是來參與釋迦佛宣講彌陀願海法門的法會。所以說“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如果我們也這樣效仿,從現在起就注意加深對普賢行願的勝解心、歡喜心,盡量從心裡生起盡未來際遵修普賢大行的意樂,以這樣的願力來攝持自己的心求生極樂世界。一得到往生,就和阿彌陀佛的大願海充分相應,佛的力量直接加持在自己心上。這時已經親自到了佛前依止佛,所以佛的加持來得最快、最直接、最充分,這樣就能快速成就普賢行願。到了將來第五佛、第六佛等宣說淨土法門的時候,我們也會來參加佛的法會,也會這樣護持淨土法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自己是得到彌陀願海的攝受而成就的,知恩、報恩,自然會輔助、弘揚彌陀願海法門。 第三、具諸菩薩無量行願 “無量行願”指的是十大願王所包含的無量行願支分。總之,就是指稱合本性所流現的一切賢善行為。比如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隨順等等,每一條大願都含有無數支分。 這裡要懂得稱合本性的意思,要知道“本性”是指什麼;“稱合”的意思如何;又如何稱合本性發起廣大行願。“本性”,指的是妙明真心;“稱合”,就是相稱、符合。真心是沒有任何限量、局限,這不是指肉團心,也不是指第六意識心,而是指萬法的本體。它的量到底如何?可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德備恆沙、妙用無邊,就是連整個太虛空都包含在內,塵塵剎剎無不遍滿,它內在具有的性德超過恆河沙數,所起的妙用廣大無邊。因此在本性的妙用徹底顯發時,就表現為周遍、無盡、圓滿的大行,而這一切大行就以“普賢”這兩個字來表诠。 總之,由於本性含裹十方三世,廣大無盡,妙力無邊,從體起用,就出現普賢行海。與這本性相稱、相合,而發起、而實行無量行願,就是具足無量行願。 第四、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 要認識與會諸大菩薩們所具足的功德,就要以權、實二德來顯明。“實德”,是指大菩薩內證的功德。“權德”,就是由內證發起度生的大用。隨順眾生的根機、機宜,發起種種利益眾生的權巧方便。這就叫“權德”。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是講實德。《仁王經疏》上說:“施物名功,歸己曰德。”功德這個詞,是指做了有利於人、有功於世的好事,回報在自己身上就有德(“德”和“得”相通,有回報、報酬的意思)。自己成就了德行,保持不退,叫“安住”。德相無不具備,叫“一切”。總之這是贊歎參與法會的大菩薩,已經圓滿了內證功德,戒定慧、辯才、陀羅尼、三摩地等一切妙德無不圓滿、無不堅固、無不安住。 而“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稱贊這些大菩薩具足權巧度生的德相。也就是指自己具有內證功德,外在發起妙用,就能自在地做出各種方便,來利益眾生。這裡就有自己成就聖者的實德和善巧度人的權德。“成聖”指證到了體、證到了本性,得了根本智。“度人”指發起大用,開了差別智,就好像太陽遠離了烏雲障蔽,顯露了光明,那就能起到照明萬物、溫暖萬物、成熟萬物的作用。同樣,大菩薩具足內證的功德,自然會發出光明,照亮別人;而且內證越深,垢障越輕,心就越靈妙,越會起觀機、說法等的妙用,越會以身、口、意三輪做極其廣大的度生事業,這就是“權德”。 要知道,這些參與法會的大菩薩,很多都是佛化現而來。所以這裡說的就不是小小功德,而是贊歎極廣大的權巧度生的妙德:“十方”,指東、南、西、北等空間一切處所,包括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游步”,就是在十方世界裡神通游戲,這才是真正的“潇灑走一回”!可以到十方世界到處走走,哪裡有緣哪裡去。化在哪個世界,就度那個世界的眾生,這叫做“游步”。“游”就是游戲,一是指非常自在,就像獅子搏鹿,一點都不費勁。二是指幻化游戲,就像幻師不論幻變什麼,自己都清楚這是假相,不會迷在裡面,起執著心,但是要度眾生,就要以各種幻化游戲來引導!這樣的幻化游戲就叫“行權方便”。 “權”就是權巧、權宜。權是針對真實而說。俗話說“通權達變”,就是指教人、度人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靈活變化,要知道在什麼時代、對什麼人、以什麼方式來做,不能死板、僵化而不變通(所謂法無定法,就是這個意思。但也要知道這裡說的“法”是指手法、方法,不是指法則、法理。佛法的原則、原理是永無改變的)。所以“方便”,就是指便利的方法。“方”,就是方法。比如醫方、妙方、方略,什麼之方,都是方法的意思。方法非常便利,就是用起來特別方便、特別適合。 按照佛法深入的解釋,就像《大集經》所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方便。”這不是指世間的百工技藝如何靈巧,而是指度眾生具有大善巧。大菩薩的方便成就是指他有能力調化眾生,使他們都趨向無上菩提!這個涵義就更深。所以這些大菩薩到十方世界裡去,對眾生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他有很大的加持力、攝持力、調化眾生的能力,通過他的說法、他的加持、他的種種攝受、折伏等的方便,引導有緣眾生趣向無上菩提。 《淨影疏》上講:“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菩薩的幻化游戲非常巧妙,按照眾生適合的方式,會有種種不同的顯現,這叫“行權方便”。所謂的“嘻笑怒罵都是方便”!比如德山棒、臨濟喝等,就屬於禅宗的方便。當有緣的人來了,他接機的手段非常妙,瞪你一眼、呵一下、棒一下、表示一下、吹一下毛,就能使學人的情識立斷,而悟見本心。但這是高層次的方便,只有在高證量的師父和大根器的弟子之間才會施行。 總之,這是贊歎諸大菩薩已經具有圓滿的內證,所以所起的妙用不可思議!能順應眾生的根機,把他們直接或間接引向究竟果覺,這叫做“行權方便”。 第五、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嘉祥大師解釋:“理就是藏。”佛法藏就是指理體,理體中含藏無量性德,叫“佛法藏”。 理和事是一對。一切的事相從哪裡來?就是從本體而來,這個本體也叫做“理體”。這個“理”不能理解成一般講的道理或者世俗法的某一部分的原理。那為什麼又用“理”字呢?實際上,一切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法爾道理。比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因緣、果報?為什麼會起這樣的作用?說到底,就是法性本來如此,由秘密法性本自有緣起上的規律、作用。因此就可以說:“千理萬理,同歸一理”,就是指心的本性或本體,所以取的名字叫“理體”。這理體也就是“佛法藏”,一切佛法都是從這裡流出,一切教法都是诠釋它,所謂修證出現一切功德,也都是從這個本源顯發出來,所以叫“佛法藏”。 對這本具的佛法藏或者萬法的理體,通過修行使自己證得,就叫“入了”。所以《法華經》說:“善入佛慧,通達大智。”真正得到佛法的成就,就是指善巧證入了佛的智慧。大智慧指的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本性。 再按照“從果向因”來解釋,又可以說:“佛法藏”指佛果的一切功德法。本性中具有無量無數的性德,從中開發了多少功德、能起多大妙用,這是無量劫也說不盡的,這叫“佛法藏”。對於這佛果無量功德法的寶藏,能夠圓滿實證,就是“究竟彼岸”。按這樣解釋就知道,這次“無量壽法會”裡的無數菩薩實際都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的菩薩,已經證得了如來一乘果海(已經成佛),但不捨因地的行為,來參加這次法會,贊助釋迦佛弘揚淨土法門。 “究竟彼岸”,“究竟”指登峰造極。“竟”就是完成,已經到達終點了。《淨影疏》裡講:“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就是表明已經證到究竟果位,到達涅槃彼岸,所以叫做“究竟”。 總之,這些大菩薩已經證得佛果,從果向因,仍然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化現在十方世界。這一次是來參與釋迦佛的法會,共同弘揚淨土法門。 所謂“皆遵普賢大士之德”,要知道清涼國師解釋的三普賢:位前普賢,位中普賢,位後普賢。位前普賢,我們要發這樣的願;位中普賢,登地現見了本性,自己知道本性如何,就會稱性發起普賢廣大行願,然後在這地位裡實際去行持;位後普賢,已經證得佛果,但不捨因行,因為發的普賢行願正好成佛之後徹底實行。所以初、中、後“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