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五十集)
尊敬的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品,請看願文的第三十五、三十六願,我們先來讀一下: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包括「一生補處願」,以及「教化隨意願」。願文說『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阿彌陀佛他發願,他成佛建立極樂世界之後,所有的眾生,無論是菩薩還是聲聞,還是凡夫,乃至三惡道、地獄道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意思就是後補佛,就好像我們世間選舉總統,那有候選人,將來他就要當選。一生補處就是候選佛,他的德行、智慧已經圓滿了,等覺菩薩,什麼時候眾生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就示現成佛;眾生因緣未到,他就做等覺菩薩。好像現在在我們娑婆世界,在兜率天上,在內院,彌勒菩薩他就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他這一生壽命終了,他就會降生人道,在人間示現成佛,就是彌勒尊佛,大概要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所以這個地位非常高,意思就是一生就可以成佛。所以極樂世界真是非常殊勝,我們現在博地凡夫,念幾句佛竟然往生極樂世界就和彌勒菩薩一樣。彌勒菩薩降生人間龍華三會成佛,我們在他方世界成佛,世尊在這部經上已經為我們授記,就是預言,將來我們成佛佛號妙音如來,在第四十八品有講。所以這個等同於《法華經》,成佛的《法華》,佛在《法華經》裡為弟子授記,但是《法華經》沒有為我們授記。這部經為我們授記了,告訴我們,將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在他方世界成佛叫做妙音如來。為什麼叫妙音如來?因為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妙音,世出世間最美妙的音聲,可以幫你成佛的音聲。所以我們將來成佛之後,還是用這句佛號來教導眾生,用淨土法門來接引眾生。這個是一生補處。 下面說『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教化隨意願」裡面說的。阿彌陀佛對每一種眾生的根性都很了解,有些眾生慈悲心很重,發願不先度眾生,自己不願意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好像地藏王菩薩一樣,他要將地獄空了之後,全部的眾生都成佛了,他才成佛;未成佛之前,他做為菩薩的身分教導眾生。對這種人,阿彌陀佛也不會放棄他們,你不想成佛不要緊,你來到極樂世界作菩薩,這是你的本願,「為眾生故」,為了苦難的眾生,「被弘誓铠」,弘誓是弘大的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種願好像铠甲一樣可以在作戰的時候保護自己,古時候作戰穿這些铠甲,敵人的箭射過來不會射傷身體,現在我們說防彈衣這一類的,可以保護自己。這個是用铠甲來比喻我們弘大的誓願。 所以用這種誓願,我們進入娑婆世界、進入五濁惡世,也都不會迷,能夠「教化一切有情」。有情眾生,這裡包括六道,也包括九法界眾生,聲聞、緣覺、菩薩都算是有情,都是你教化的對象。在這些眾生裡面,六道眾生比較難度,他們業障深重,煩惱習氣很重,你要教他們,要有很大的耐心,而且自己也不可以受他的污染,不能夠受他的拖累,這個確實不容易。要用自己的誓願,這個誓願是你的本願,先度眾生後度自己,就得到阿彌陀佛這條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的加持,你就能夠成就。要知道,自己未成就想去教導眾生不容易,很容易墮落,自己未覺悟就想去度人,不是度人,是害人。自己都不明白,未開悟,煩惱未斷,《楞嚴經》上說,「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火坑是代表地獄,自己還是一個盲人,為別人指方向,拉著別人走,墮到火坑裡都不知道,很危險。 所以真正想去救度眾生,應該發願先去極樂世界,你想急著度眾生,就應該先急著往生,一往生,這件事就容易做了。你想成佛之後度眾生也可以,你想不成佛我先度眾生也可以,你都不會迷,你不會退轉。現在我們說發個大願去度眾生,眾生未度,自己就被眾生度了。你在這些順境逆境裡面,你能夠保得住自己不動心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在你面前,你能不動心嗎?凡夫不可能的,千萬不要高估自己。我過去就是這樣貢高我慢,高估自己,認為自己很有能力,有這些戒定慧,其實境界一來的時候你就知道,完全不行,一無是處,凡夫一個。那才能老老實實、死心塌地去求往生,這樣做才是如來第一弟子,才是諸佛贊歎、諸佛護念。我們現在不是菩薩,不可以自認為是菩薩,學著菩薩去先度眾生,再度自己,不行。菩薩先度眾生那個度是什麼?是成佛,幫助眾生都成佛了,自己最後成佛,這個是菩薩發心。我們不是菩薩,我們這個度是了生死,自己未了生死,不是菩薩,想幫誰都幫不到,抱著一起死罷了。所以明白之後,你就應該知道怎樣選擇。 有些人對淨土沒有深入了解就批評,說淨土是自了漢,小乘,只度自己不度他人,自己求往生,不理別人,這是對淨土宗不明白。我學了這麼多年,我應該來說都有宿世的善根,對佛經理解都算是比較深入,過去就是這樣狂妄自大,要學菩薩,我要發願度眾生,一直到去年出家的時候還是這種願望。我出家為了什麼?弘法利生,不然我就對不起我的法號「定弘」,一定要弘。所以今年一年就拼命弘法,萬人法會搞了三場,還有每個禮拜六在這裡講經,又接引年輕人,知識青年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是搞了不少,發現自己戒定慧功夫沒有。搞得是很熱鬧、很轟轟烈烈,能度幾人?幾個人能夠真正覺悟,一切放下求生淨土?所以真正弘法一定要先度自己,這個是從古到今不變的原則。學了二十年終於明白了,而且一定要為後世做一個榜樣,你現在轟轟烈烈的弘法利生都算很幸運,還未迷得太深,還可以回頭。後世的人學了你,未必回得了頭,可能一直搞下去就變成搞名聞利養,一發不可收拾。出了家,世間名利放下了,佛法裡面的名利更誘人,佛法的名利要放下的人不多,都喜歡搞熱鬧,一世就在這些熱熱鬧鬧當中度過,別人的恭敬供養當中度過,到最後該怎樣生死就怎樣生死,怎樣輪回就怎樣輪回。你仔細看看,他走時是怎樣的?都是手忙腳亂,有幾個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 我們發心出家,古人提醒我們「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不是虛話,出家是一條很危險的道路。我出家之後就有體會了,未出家就覺得這是很神聖,是,確實很神聖,問題是我們自己不神聖,我們自己是煩惱業障之身,出家以後玷污佛門。古人出家是為人天師表,我們現在出家的話,如果沒做好樣子,還貪著名聞利養,別人一恭敬就傲慢,別人比我好就妒忌,沒有真正把弘法利生做為自己的己任,到最後拉信徒、搞大道場,爭名逐利,比在家還麻煩!我不想走這條路,既然出家了,就要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不希望想在這個世間得什麼成就。 淨空老法師跟我們講,佛法衰落了兩百年,四、五代人,現在都是命若懸絲,非常危險的時期,如果不再救,下一代人都救不起來。能夠這一世將佛法的命根保得住、傳下去就不錯了,下一代人,他還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慢慢發揚光大。如果我們不好好去做,不是依照經教真正修行,下一代人都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以為搞一下熱鬧就叫做佛法,錯了。所以師父告誡我(淨空老法師告誡我),你真正能夠將佛法傳下去,有一個傳人,佛法就不會斷,你即使一輩子不講經都值得。講經聽眾是很多,真修的不多,這都是老實話。反正我這場是最後一場講,我就不害怕了,講真實話。所以要真正修行,這個時代非常不容易,別人一定會毀謗你、批評你,因為你做的和大家不一樣。大家都不知什麼是真的,所以你做真的別人就當是假的,會批評、會毀謗,所以一定要低調,愈低調愈好。低調到最後是什麼?默默無聞最好。這些如果不是老一輩的大德這樣提醒,我們自己想不到,還認為自己是弘法利生,還是做得很努力,覺得自己是真心,沒有智慧,路走錯了還不知道。幸好閉關念佛回頭了,知道什麼叫做真正弘法,什麼叫做真正續佛慧命,學佛就要學好像佛陀一樣,將名利通通放下,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他住在山林樹下,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著最清貧的生活,雖然也有國王大臣建立道場邀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那些他是什麼?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好像圓明寺,我們是借用一下,這樣子可以,我們不可以擁有。所以釋迦牟尼佛走的時候在雙樹林間,在野外走,他不在道場走,這個就是為我們做示現。淨空老法師說,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住在樹下,我們可以搭個帳篷。這個月月初的時候我們參加一個佛七,我就說在營地那裡我們住帳篷,住七天試一試,覺得不錯,住帳篷都很好。古人是住茅蓬,我們現在住帳篷也差不多。 因為法門都找到了,經教就學一部,其它什麼都放下了,所以很簡單、很簡潔,修行就能夠輕裝上陣了。我們這樣做也是為大眾、為後世做一個榜樣,告訴大家,真正弘法不求名聞利養,安住寂靜,有緣的人他就自然聽到你講。我們聽說大陸一些同修聽經的時候非常虔誠,穿著海青合掌跪在地上聽,從頭到尾兩個小時一動也不動,雖然他們沒見到老法師,但是這種虔誠的心,他一定得到殊勝的利益。所以現在乃至以後弘法用什麼方式最好?就是用遠程教學,用網絡、用光盤。將來我估計光盤都要淘汰,都是用網絡,全部電子化,那就好,不需要道場了,想弘法有一部攝影機就可以了。這個攝影機夠了,拍攝下來,將它上網,有緣的人他就自然會下載來聽。無緣的,無緣你不需要度他,佛都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他不想聽你就是無緣,想聽你就有緣,有緣就得度。無緣,我們先與他結個緣,將來得度,不需要急。什麼都放下,連弘法利生的念頭都放下,那樣心就清淨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是教導眾生,他離開世間入涅盤也是教導眾生。有些眾生佛在世的時候他不覺悟,認為什麼?時間還多,不用這麼急,慢慢學,提不起精進。佛一走,這個時候就害怕了,生起恐懼心,自己沒有依靠了,拼命修行,他就成就了,阿難尊者就是這樣。你看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天天聽經聞法,聽得最多是他,一生阿羅漢都未證到。佛涅盤之後,他就拼命去修,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佛在世和離開人世都是教化一切有情,這裡面沒有情執,完全是用智慧。佛菩薩來也是度眾生,走也是度眾生,該走的時候要走,該走的時候不走,別人就開始毀謗你,這個毀謗都是妒忌引起的。所以佛菩薩不令一切眾生生煩惱,你喜歡他他就來,你不喜歡他立即就隱身,其實他不生不滅,讓眾生始終保持對他的尊敬、對他的法的渴求。 所以教化一切有情目的是什麼?『皆發信心』,對佛法生起清淨的信心。尤其是淨土法門,這個信心的建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教化眾生的這個人自己要做到,自己不肯去做,你教人沒什麼效果,別人沒有信心,你都不做要我做,他不服氣的。一定是你做到了,你教化他,他就服氣,他就有信心。所以為什麼要先自度再度他,原因就在這裡。你教別人放下名聞利養,你自己?你自己還搞大場面、搞熱鬧,別人怎麼會肯放下?什麼欲望都要放下。度眾生也是一種欲望,菩薩為什麼成不了佛?就是因為這個問題,你不肯放下度眾生,還未知足。一生補處的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意思就是知足,連弘法利生都知足,夠了、行了,那就成佛了,眾生度盡了。為什麼?眾生本來是佛,你連度眾生的念頭都不需要有,你將自己做好了,你成佛了,再看眾生,本來就是佛,不是你去度的。所以度盡一切眾生,你就知道原來沒有一眾生得度,為什麼?眾生本來是佛。 所以『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這個是自度度他,自己先要去修。「菩提行」就是成佛的行,大菩提行,不是指成阿羅漢、成菩薩,都不是,菩薩六度萬行,都不是這裡說的大菩提行。大菩提行是什麼?你能夠成佛就叫做大菩提行。六度當然最終可以幫你成佛,但是最要緊六度要怎麼修?心要清淨。譬如講你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如果你心裡面執著,我一定要去布施。以前我就是這樣,創造機會去布施,無論別人接不接受都要去努力。心是好心,未必別人真正得益,財布施如此,法布施更如此。所以佛就知足,眾生肯聽,他就來這個世間為大家講;眾生不聽,他就走了,換一個世界去講經說法。不一定執著這個世間,佛度眾生的范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何必一定要執著一個地球?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有這個本事,可以隨意教化,隨你的意,你想去他方世界十萬億國土之外,你就一念即到,教化一切有情,哪裡有緣就去哪裡度,無緣就隱身,這樣好!該隱你不隱,就引起眾生造惡業了,眾生他不相信你。不相信你,他會毀謗你,他不服你,甚至他要毀滅你。這個時候對你可能沒什麼損害,因為菩薩已經沒有生死,但是對他的損害很大,他是造地獄業。所以修菩提行,什麼叫真正菩提行?念佛成佛,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就是菩提行,這個就是普賢道。普賢菩薩最殊勝的行願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去了極樂世界圓滿他的十大願王,你也是要這樣做。 以前我們也講過這個故事,淨空老法師也經常說,那個鍋漏匠的故事。沒有文化,什麼也不會,谛閒老法師就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在那念,一天到晚,念到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繼續念,老老實實,很清淨,什麼想法也沒有,最後站著往生。念了三年站著走,走了之後還站了三天。所以谛閒老法師來看到這樣,贊歎,說你這種修持,那些弘法利生的大法師、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你真正是「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成佛去了。我們在世間看到他好像是癡癡呆呆的一個人,什麼都不會,只是唠唠叨叨的在那念佛。別人在修密行,所謂大智若愚,到最後往生的時候拿出樣子給你看,你就不能不佩服,確實我們不如他,弘法利生的人不如他,方丈住持不如他。他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會,最後站著往生,一往生,這種人一定是實報莊嚴土,他立刻可以去他方世界度眾生。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到五濁惡世裡面來度眾生,要和眾生一起生活,這個就要很大的智慧能力,出污泥而不染。他們去,這裡講了三樣工作,第一個「或樂說法」,他很喜歡講法,講法不疲不厭,為了啟發眾生覺悟;第二種是「或樂聽法」,他很喜歡聽講經,特別是聽淨土,做影響眾,帶動別人來一起學這個法門;「或現神足」,神足是神通,用神通來啟發眾生的信心。這裡講的神通不是一般的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通,這些都是一般神通,甚至你能夠飛天、能夠入地、能夠放光,在半空中說法,這些神通都不是大神通。真正大神通是什麼?當生成佛,這個是大神通。 《法華經》裡面記載龍女八歲成佛,這個是大神通。還有就是鍋漏匠這種,念佛念了三年,他也成佛了,這種人是大神通。你試試你能不能夠走那時站三天,你站不了,這個就是神足,真修實干做出個樣子給人看。鍋漏匠他沒有出去跑道場,從來沒有參加什麼法會,什麼水陸法會、什麼消災普佛,他們從來也不會,也沒有到外面去追求法師,就在精捨裡面一心念佛,閉門不出,三年成就了,最快速!這個就是現出神足,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我看到他這樣子,信心就有了,原來念佛往生是這樣去做的,確確實實不難,你就在家關起門來聽經、念佛足矣。問題就是一般人關不住,關了幾天他就想出來了,心浮氣躁,不定。原因在哪裡?信得不堅定,願不真切,不是真正想往生,總是想搞些熱鬧的事情,找一些調劑,不能夠死心塌地,不能夠真干。這個叫什麼?叫做自欺欺人,這個就是蕅益大師批評的,叫做偷心。《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說,「死盡偷心」念佛去,你還想搞搞這樣、搞搞那些,那就是偷心,不能定在一個法門裡面,不能定在這句佛號、這部《無量壽經》上面。已經說得這麼清楚了,這部《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這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深妙禅,你肯不肯念?你不肯就叫做偷心。還想找些快捷方式,告訴你這就是快捷方式,除了這條道路以外沒有其它快捷方式了,其它都是兜遠路。這是直接成佛的法門,最快速、最直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現在念佛時就是成佛時,還有什麼法門比這個還要快?當下成佛,圓滿的。問題你不信,你不信就沒辦法,所以佛才說八萬四千法門,慢慢接引你。你真正肯相信,這個法門夠了。 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來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告訴你淨土法門,念佛成佛,他也是這樣示現念佛成佛的。他就是「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再為諸眾生說此一切眾生難信之法,你就是不相信,還想搞其它東西,所以連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你真正明白了,這個法門行了,鍋漏匠就是一句佛號夠了。所以現在我們終於學明白了,幸好在壽命未到之前就學明白,剩下來就是一門深入。我們希望這輩子不求其它,求自在往生,比不上鍋漏匠站著往生,也要坐著往生,否則你說的哪有人信你。你講《無量壽經》,講一百部也好,最後你死的時候,哎呀媽呀哎呀媽呀這樣子,你說的全部白說,沒有人信你的,你自己沒做樣子。 我現在講《無量壽經》,講到現在第三遍,以後還是會講,自度度他。這個《無量壽經》是增強我們的信願,我是為自己講,旁及他人,有緣大家一起學,無緣的我自己學,到最後我往生極樂世界,那些人就知道要找來聽了。不要在這輩子成名,成名於後世,千百年之後還有人聽你講的,還有人看你的書,你成功了。現在急著弘法利生,到最後你人還沒死,別人就不看你的書了,屍體還沒腐爛,那本書已經破爛掉了,沒有用。要搞就搞真的,真正想弘法利生,怎樣走這條路現在明白了,所以定弘定弘,先要定再來弘,定還沒定下來,你起碼定個四十年,後世有人幫你去弘。古來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示現,你看蕅益大師在世的時候,他的著作看的人很少,走了之後出來的,這個真正是大德。 所以「隨意修習,無不圓滿」,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你想怎麼修都可以,眾生因什麼緣得度,你都可以幫助他們,所謂「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無不圓滿。所以眼光要長遠一點,不要急於在這幾十年裡面度眾生,起碼你的眼光要放在一千年這樣的時間范圍。我現在應該怎麼做,使我生後一千年的眾生都能夠受益,你這樣想,你就是真正可以為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再看第三十七願,三十七至三十八: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包括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願文裡面說,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所需要的一切『飲食、衣服』,以及供佛所需的種種供物,都能夠隨著他的想念自然出現在眼前,無有不滿願的,這個真是自在!我們世間人想得到衣食飽暖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去做事、去辛苦,如果是衣食自然,這個生活是多麼幸福。很多人很羨慕,想做什麼事真是萬事如意,在這個世間,我們祝福別人說萬事如意只是說說而已,誰是萬事如意的。真實的說話是什麼?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個是真的。萬事如意是哄哄你而已,你真正想萬事如意就只有極樂世界。所以祝福人萬事如意前應該加一個前提,祝福你「早日往生,萬事如意」,那就是真的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場,我就祝福大家,早日往生,萬事如意。我們不擅長哄人的,要說就說真實話,騙人哄人的我不會講,幸好大家聽經聽了七個月,都是算是聽得比較明白了,對我這樣的祝福大家不排斥了;你不要學著我,回去和你家人說祝你早日往生,他不能夠接受的。所以自己明白就好,自己真正放下。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不用做其它事,他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上供諸佛如來,下度一切眾生。所以他用什麼?用供具,供養諸佛如來,七寶、鮮花等等。他一點也不辛苦,念頭一動東西就在手上,他就拿著這些東西,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如來。吃的、用的都是自然,隨著你的意,你想吃什麼,念頭一動它就在眼前。所以後面經文又說,若飯食時的時候,就有七寶缽器裝滿百味飲食在你的面前擺開。古時候只有皇帝才可以有百味飲食,你去了極樂世界,天天都去過著比皇帝還殊勝的生活。為什麼?皇帝有百味飲食,吃完之後,他的這些碗碟都要有人收,是吧?你去極樂世界不需要收碗碟的,現在不需要了,想一下那些碗碟全部消失,不需要洗碗。我們家庭婦女,如果在家整天煮飯可能也厭煩,在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你看花了足足兩個小時做飯、洗菜、炒菜,吃飯就二十分鐘,吃完之後又起碼一個小時來洗碗洗碟,一天到晚就忙這張嘴,真是麻煩。極樂世界這些憂慮全部沒有,全部是應念自現,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個是「應念受供願」。 極樂世界的人,他想供佛並不是難事。在我們這個世間想供佛不容易,你哪裡去找佛?找到天邊也找不到。極樂世界時時刻刻隨時可以去見佛、去供佛。這個應念受供有二種,一種是什麼?自己用神通化現自己的身體在佛前去供佛。另一種在宋譯本裡有說到,說在極遠之處的無量諸佛,他們為了成全眾生,成全極樂世界的眾生供佛,當他們想供佛的時候,這些諸佛就會伸出手臂從他方世界伸到極樂世界來,接受這些眾生的供養,佛有這種大神通,事事無礙境界。所以兩種供佛的方式都可以,一種是你去,另一種是請他來接你的東西,你看多麼自在。這個完全是超出我們常規思惟,體現出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動一念就周遍法界,一起供佛的心,就已經成就供佛的事情。 下面就看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願」: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裡是說依報的莊嚴,說環境。極樂世界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嚴淨、光麗』,形狀和顏色都極其殊勝奇特,『窮微極妙』,這個微是精妙,微妙到極點,窮就是窮盡、極點,沒有絲毫的欠缺。『無能稱量』,不但是語言表達不出來那種殊勝美妙的境界,連我們的思惟都想象不出來,你現在怎麼去想極樂世界都不是那個樣子,你想象不出來,唯有去到才看到。所以不需要去想,老老實實念佛就行了,將來一定看到,那些都是你自性本來具有的功德。 在極樂世界的眾生,『雖具天眼』,他們的天眼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但是還不是佛的那種天眼,還比佛的天眼差一點點。佛的天眼是圓滿的,他們的天眼還沒有圓滿,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天眼。所以對於極樂世界萬物的『形色、光相、名數』未能夠了解得如此清楚,不但了解不清楚,可以說是他沒有辦法辨別如此微妙、如此精微、如此殊勝,這個境界是超出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也就是只有諸佛如來方能究竟的境界。所以這個境界完全是佛境界,連菩薩都不能夠辨認得清楚,當然不能夠宣說,連認都認識不清了,說就更加說不清了。所以我這裡說都是多余了,大家知道這樣子的意思就行了,說不清的,諸佛如來的境界。《華嚴經》十玄門全都在這裡體現。 下面第四十願、四十一願,我們看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裡。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願是講「無量色樹願」,這裡是在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無量的莊嚴當中舉一、二個例子來說,讓我們從不能夠辨別宣說當中,勉強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一點這樣子的體會,知道這是無比的殊勝,生起向往之心就行了。這裡說『無量色樹』,極樂世界樹木很多,無量。這說無量,連菩薩都算不清楚。名數,名是說這樹是什麼名字,數是數目是多少,他都根本不能夠計數的,不但阿羅漢算不出來,菩薩都算不出來。佛境界,全是阿彌陀佛法身流現出來的。阿彌陀佛因地裡面考察他方世界,可能發現很多世界的眾生都很喜歡樹。譬如說我們這些眾生很喜歡樹木,香港是不允許隨便砍樹的,砍樹是犯法的,對樹木很愛護,因為它難得。既然大家如此喜歡樹木,那極樂世界就變出很多樹出來,而且這些樹與我們世界不同,它是色樹,七寶所成的。 這個七字也不是數目字,不是只有七種,七種就太少了,無量種寶,一一皆是無量。寶的品種是無量,一品種裡面的寶的光色也是無量,一種顏色裡面化現出各種的諸佛如來也是無量,佛放光也是無量,所以你在裡面簡直就是眼花缭亂,根本你就不知道這個境界是怎麼一回事,非常殊勝。你不可以想,這個不是你思惟可以思惟出來的,唯有是什麼?不動念頭,看到了就當是看到了,不要動念頭,用你的真心去接受。所以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會大驚小怪,這麼多七寶!這麼漂亮!沒有這些大驚小怪的,個個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些殊勝莊嚴就隨它現出來,我還是不動心。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一見到寶就動心。不要說見到寶,見到紙錢都動心。以前那些錢是銅、金、銀,還有點價值的,現在是紙錢,只是一個面值,表面的價值,不是真實的價值。看那些都動心,那你怎麼去西方?錢要放下,這是第一關。一個財、一個色,這兩關你不過,極樂世界就沒門。 所以這些「無量色樹」,都是『高或八千由旬』。一由旬是古時候的長度單位,有些說是四十裡,有些是說六十裡,有些說八十裡。其實它是怎麼算的?是古代的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就叫做一由旬,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慢,所以它的長度就不一樣。那我們拿八十裡來算,「八千由旬」,我們不要拿一百再乘以一千了,我們就隨便拿一個數字九千由旬來算,那些樹有多高?等於七十二萬裡那麼高,太殊勝了。有些人說,這麼高的樹我怎能看到這麼高?你也不用擔心,極樂世界的人的身材也是有相當的高度,他的比例大概就像我們人和樹木這樣子的比例,所以你就知道極樂世界的人的身材有多高大,都是幾十萬裡高的身材。那道場裡面的樹是菩提道場,是阿彌陀佛講經的地方,它們外面都有樹,四百萬裡,比一般的樹就要更高,這是諸菩薩眾在這裡聽經聞法開悟的地方。『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這些樹可以教化眾生,它放出的光、放出的香,香光莊嚴,眾生看到之後、聞到之後就開悟了,就斷煩惱、證法身,所以「亦能了知」,就是他真正開悟了,開悟才能夠了知,了知是明明白白,一點疑惑都沒有。這裡講的是「無量色樹願」。 下面是「樹現佛剎願」。『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這些樹還有一種很特殊的性能,就是可以現出佛剎,好像我們現在看電影一樣。現在的樹木不可以看電影,那些樹可以看電影,樹與樹之間就是一個銀幕。這個銀幕是什麼?立體銀幕,你可以看到十方世界一切國土的依正莊嚴,全部在裡面看得清清楚楚。譬如說你去了極樂世界,你想看看我的乖孫現在在做些什麼?念頭一動,樹的中間那個屏幕就現出來了,很清楚,就在你眼前,而且是立體的,我們說立體電影。大家有沒有看過立體電影?有看過,現在科技也有一點點產品出來了,所以便於我們理解和體悟。極樂世界的立體電影立體到非常真實,那個世界就在你眼前,你就隨時可以進去。所以「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好像自己照自己的樣子一樣,拿塊鏡子照自己的樣子,看得清清楚楚,這個都是華嚴十玄境界。所謂小能容大,大小不二,你看一顆樹的空間它不是很大,小,竟然能容十方一切世界,小能容大,所謂「芥子納須彌」,這個就是華嚴境界,《無量壽經》裡面這四十八大願裡面講得很多,都是這些境界。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一點也沒有錯,《華嚴經》的境界,《無量壽經》裡面也有,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不但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精華。華藏世界好像香港,極樂世界好像是彌敦道,那個最繁華的地方。這是樹現佛剎願。 下面再看,四十二願是「徹照十方願」。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講極樂世界『廣博嚴淨』,廣是寬廣,博是博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國土都是『光瑩如鏡』,光是講光明,瑩是晶瑩剔透,透明的,好像七寶池一眼就看到底,下面是黃金沙,而且這些光明好像明亮的鏡子一樣,可以『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也就是十方所有世界在這個鏡子裡都可以照出來,這個也是講華嚴世界的這種「一多相容」。其實,我們用現在這個世界的物體都可以能夠體會出來,譬如講你拿一個鏡子走到一座山上最高峰去照,你看到鏡子裡面有幾十層的山,幾十層山水一下子就照出來了,全部收進你的鏡子當中,那就小能容大。極樂世界也是一樣,每一個物體都能夠這樣子以小能容大,以一能現多,這個是不可思議。 『眾生睹者,生希有心』,眾生是講極樂世界的這些人,看到這種狀況,看到極樂世界萬物都能夠現出層層無數無量的境界、這些佛剎,所以「生希有心」。「希有」是稀有難逢。當下就能夠斷煩惱、生智慧,知道這些境界完全唯心所現,隨著你的心念轉。所以你知道一切唯心,當下就歸本,歸到你自己的本心,你就能夠開悟。 再看下面第四十三願「寶香普熏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講的是極樂世界寶香普熏,『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就是包括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這些香的品種是數也數不清,說不清,進到每一物當中,所以《華嚴經》說「一切入一」,就是這個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物的香也就等於一切香,一切香就變成一種香,這種香可以『普熏十方世界』,不但是極樂世界的眾生可以聞到,十方世界、整個法界所有眾生都能夠聞到,聞到之後就身心清淨,修習『佛行』。這個佛行是什麼?念佛,念佛成佛這個就是佛行。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我沒有聞到的?「普熏十方世界」,我沒有聞到。有沒有熏到你那裡?有,你為什麼聞不到?那是你自己的業障,你的心不清淨,所以香在你面前你都聞不到,麻木不仁,我們的六根遲鈍得不得了。極樂世界的光在我們眼前,香在我們鼻前,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其實本來就是極樂世界,但是現在我們自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聞也聞不到。就好像現在有個人在你旁邊燒起一種很難得稀有的檀香,是很香很香,但是你現在睡著了,睡著了你就聞不到。是不是沒有熏到你?有,在你旁邊燒,但是你就聞不到那些香氣。為什麼?因為你睡著了,你已經昏迷不醒,什麼時候你醒過來你就聞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什麼時候醒過來你就知道,原來極樂就是眼前,淨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淨土。 眾生就是愚癡,看不到,看到的只是變成娑婆世界。就好像一個人本來是生活在皇室裡面,做一個大富人家的兒子,萬物應有盡有,極其富貴,但是他現在作夢,夢到自己流浪做乞丐,受盡苦難。結果有人把他叫醒以後,原來是惡夢一場,睜開眼一看,原來我還是應有盡有。等你什麼時候醒了你才發現,原來你就在極樂世界裡面,沒有離開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你旁邊看著你。你還在迷的時候,他就笑著等待你醒來,所以念佛、念佛,用念佛來叫醒自己。念佛的時候集中精神聽自己的佛號,用心來聽,阿彌陀佛,一句一句,聽得清清楚楚,聲聲喚醒自己,終有一次你能夠喚醒自己。自己一醒發現,原來極樂世界不是十萬億國土之外,就在眼前,迷的時候隔著就是十萬億國土,清醒過來一看,不隔毫端,一毛塵也不隔。 我們再看下面第四十四、四十五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講是菩薩眾,從四十四願以後到四十八願,五條願是講他方世界的菩薩眾,前面是對所有凡夫都講。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主要是接引凡夫,菩薩是擺在其次。阿彌陀佛為誰發願?為我們發的。到這裡講到最後,第四十四願才開始講他方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已經斷了見思煩惱,但是煩惱未斷盡,還沒成佛。『聞我名已』,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立即能夠證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清淨」是清淨心。「解脫」是自在,一切纏縛都解脫了。我們凡夫不自在,聽見別人說好聽的話就歡喜,難聽的話心裡面就不舒服,你不自在,你被煩惱纏縛著。你將這些解脫了之後,順境、逆境,好聽的、不好聽的,我還是不動心,這個就是解脫,這個就是自在。「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等是什麼意思?說不二法門。《維摩诘經》裡面說「入不二法門」,不二就平等,普遍平等,有二就不平等。所以入不二法門的人沒有任何分別,善和惡不二,是和非不二,正和邪不二,佛和魔不二。有些人說我著魔了,真正入不二法門有沒有魔?沒有魔,魔和佛是不二的,完全是自己念頭,佛和魔是你自己分別的。境緣無好丑,好丑在自心,你自己在分別執著而已,覺悟之後無佛亦無魔,這個是普等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是陀羅尼,你住在這個深的禅定陀羅尼三昧當中,這個三昧是什麼三昧?念佛三昧,所謂三昧中王,最殊勝的第一個三昧是念佛三昧,所以它當然包括所有的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至於成佛』,到成佛了,還是住於念佛三昧。你看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之前,他首先入念佛三昧,「住奇特法」,這個就是念佛三昧,極樂世界一去到就得到了。那他方世界,雖然未去的菩薩,但是他聞到阿彌陀佛名號也都能夠得到,所以名號功德的加持力有多大,這些菩薩可以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供佛你「不失定意」,你可以供,如果你定意失去了,甚至起煩惱了,那不如不供。有些人很喜歡跑道場,很喜歡做義工,做到煩惱都起來了,有情緒、有對立、有不平了,人我是非都來了,失了定意,這個就不叫供佛了。所以未到這個程度最好就是老實念佛,尤其是我們這些老菩薩。 我知道有些老菩薩很喜歡、很熱心來做義工,我勸他們好好在家裡念佛求生淨土、聽經,比你到處跑好。你想去到處跑,去了極樂世界有得你跑,整個法界,十方諸佛如來那裡隨便你跑,現在你不要這麼快。所以這個是定中供佛,這個定很重要。所以我現在悟出來,為什麼我要叫定弘?原來弘法失了定意,現在要定了,定到不失定意的時候,我才來弘法。所以以後我定在哪裡?我定在攝影棚裡面就行了,對著攝影機講,講得好不會鼓掌,講得不好它也沒什麼反應,它又不會恭敬、又不會贊歎、又不會供養,這裡絕對沒有名聞利養在裡面。我們講完之後,掛在網上供養大眾,大眾就是諸佛如來,我們供養諸佛,法供養。不失定意,不用出攝影棚,末法時期最好的方法,這個弘法利生是最好的。 最後一段,我們今天拖一點點時間,把它講完: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裡包括四十六願「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四十八「現證不退」。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他方世界』,不是在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只要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包括這部《無量壽經》,『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所以為什麼我這麼肯定的說,我們如果講《無量壽經》,一定有他方世界菩薩會來?他們一定會來護持,他們聞到這些經、聞到這個名號,他就「證離生法」。離生法是什麼?無生法忍,就是七地以上的菩薩。「獲陀羅尼」,這個陀羅尼是總持一切法,見到法身,安住於實相,這個是無上殊勝的功德。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清淨是心裡面沒有染、沒有執著,平等是沒有分別,那樣心中才有法喜,得的是寂滅為樂,證法身、開智慧。『修菩薩行,具足德本』,他們安住於在實相,以清淨心,破四相、破四見,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具足德本」,具足是圓滿,圓滿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也就是他能夠當下入佛境界。『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一二三忍」本經裡面有說到,一是音響忍,二是柔順忍,三是無生法忍,所以這裡講的是他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一般經教裡面講是八地的菩薩,他們得到了。所以你看極樂世界,即使是初發心的菩薩,一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立即證得無生法忍,成為八地的菩薩。名號功德是多麼不可思議!無論對凡夫、對菩薩都是這樣殊勝,都是靠他力法門成就。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於諸佛法」,一切佛的法都能夠現證不退,就是說他們現證阿鞞跋致菩薩,或者阿惟越致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不退菩薩,這樣很難得。他方世界很多菩薩修行,發心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你不要說別人,我們自己就是這樣。一發心,勇猛,沒有多久就退了,境界一來考驗的時候,立即就退轉、退心。要能夠保持不退,就能夠成佛了。但在這個世界不退相當不容易,一萬個人難得一個不退,唯有是求生淨土,才能夠真正不退,你沒去之前就能夠不退,你就是當生成就阿惟越致。四十八大願到這裡我們就圓滿講完了。 因為今天是最後一講,我對大家面對面是最後一講,以後就不能面對面了,有幾句話還是要多祝福一下大家。這四十八大願是整部《無量壽經》的核心,也是淨土宗的核心,也是阿彌陀佛心中心,具有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我們對這個願真正明白了,真正去接受,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求生淨土,那你就是如來第一弟子。這個法門的殊勝諸佛如來都贊歎不盡,我們一定要對這個法門有堅定的信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從現在發心,一直到臨命終都不改變,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這一生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部《無量壽經》我們每天都要讀,每天都要聽,佛號每天都要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我們要斷惡修善,因為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如果心地不善,怎麼能夠往生? 所以我們平時要落實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是我們修行的根,根本,是行門,是斷惡修善。我現在為了幫助自己和大家一起來扎根,我在網上也會每個禮拜講一次《太上感應篇》,是用國語講的,大家聽得懂的話可以多聽。以前我們用粵語也都講過《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修我們的心地。心地純善,再加上念佛,就能夠真正得清淨心,得念佛三昧。其它的事情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不要放在心上,一切都要放下。現在二0一二年平安度過,就說明什麼?上天還憐憫我們,假以時日,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拿這些時間要好好修行,不要錯過機會。這一生得到佛法、得到淨土,來之不易,大家一定要珍重、一定要珍惜,把握好這次機會,今生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去。 我就和大家報告到這裡,在這七個月當中,非常感恩大家對定弘的護持,從常住的法師,到各位信眾同修,我非常感恩。我如何報恩?就是回去老實念佛,安住寂靜,遠離一切名聞利養,遠離這個世間一切五欲的享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為大家做一個表法,我自己深入《無量壽經》,深入念佛,將來我們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