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三十三集)


 2015/10/20    熱度:1675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的第五品,「至心精進第五」,我們把今天要講的經文先讀一讀: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我們先看這兩句。上次我們講到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出家之後精進修行,發起大願要建立極樂國土,專門接引輪回苦趣的眾生,使眾生往生到極樂國土之後,就能夠成為菩薩,永遠離開苦難,而且一定能夠成佛。這個大願超過十方諸佛的大願。法藏菩薩他希望自己成就的國土,也超過一切諸佛的國土,這件事確實從來沒有人夠膽發過這樣的願,太偉大了!沒有先例。所以要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請求鑒定,請教世尊這樣的願望能不能夠實現?剛才我們讀的這句經文是世間自在王佛回答法藏菩薩的話。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你如理如法的求,你的願望統統能夠實現。為自己的願望都能夠實現,更何況是為眾生?為眾生的大願一定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世間自在王佛在這裡鼓勵法藏菩薩,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世尊在這裡對法藏菩薩開示,首先用一個比喻。佛經裡面用比喻的地方很多,為什麼?因為佛講的教理太深奧了,我們一般凡情很難能夠理解,所以佛就多用比喻,通過這種比喻,我們能夠聯想到、能夠明白經義,所以非常有好處。舉的比喻最多的可以講是《法華經》,《法華經》講的是一乘佛法,一般凡夫確實很難明白。你看在法華會上兩萬人,跟這部《無量壽經》一樣都是在靈山上講的,也都是兩萬人參加。但是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為什麼?聽不明白,聽不明白他覺得沒有興趣,他就退了。這部經沒有一個人退,而且每一個參與法會的大眾統統都見到佛,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為每一個參加法會的大眾授記,說我們將來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名妙音如來」。所以這部經相比《法華經》就更加殊勝。

  這裡世間自在王佛比喻什麼?講『譬如大海』,這個大海不是我們地球上的大海,當時師生兩人講這話的時候不是在地球上,地球那時候還沒有存在,還沒產生。因為地球的壽命,現在科學家鑒定出來,只有大概四十六億年。這個很微細。世間自在王佛那時是離我們多久?無量劫前,所以他那時的大海不是我們地球上這麼小的,那裡,那時候的人福報又大,肯定身體又大,壽命又長,你看他的壽命四十二劫。佛在世間示現的壽命一定是跟一般平均壽命是差不多的,就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是八十歲,跟我們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差不多。世間自在王佛壽命是四十二劫,你就可知他的福報,當時人的福報有多大。那一定身體很大,福報大他身體就大,壽命長,所以他的大海一定是比我們這裡大很多。

  即使再大的大海,非常深廣,如果有一個人拿一個斗去量海水,看看有多少升。『經歷劫數,尚可窮底』,當然你要把海水量盡,拿個斗來量盡海水,不是短時間,要「經歷劫數」。有多少數?視乎大海的深廣程度。但是你可以知道,就算用我們的太平洋來做比喻,你拿個斗去量太平洋的海水要量到什麼時候,可能都要經歷劫數。但是只要能夠立定決心,堅定不移,到最後還是可以窮底,把海水量盡。這個是世間自在王佛鼓勵法藏菩薩,你立下大願一定要堅定不移這樣去實現它,一定要有恆心,你的願才是真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恆心,他的願望很難實現。在《論語》裡面我記得有一句話,孔子講的,他是引用古德的話,人而無恆,或承之羞。羞恥的羞,如果一個人沒有恆心,他可能最後自己得到的是羞恥,我們想想很有道理。譬如說,你說你要發願,每天為這個大樓裡面的同一層樓的人打掃地面,公用的地面我要打掃衛生,這個願望是好的願望。但是要有恆心做,如果你掃兩天就不掃了,別人會笑你。你不是真正堅持到底的,不如你不要講,你講出來發了這個願,又不去實現,你就自尋羞恥,所以貴在有恆。

  法藏菩薩發這個大願,要實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超過一切諸佛。也就是講,他的恆心、他的毅力,也要超過一切諸佛在因地作菩薩那時候的恆心和毅力。所以世間自在王佛首先是鼓勵,也是提醒法藏菩薩,『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若有人堅定志願,至心來求道,至心就是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就叫做至心、至誠。也就是說,他心無雜念,只有一個心思、一個念頭,就是為了實現他這個願望。這個願望是為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法藏菩薩是為眾生發這個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至心求道」,是慈悲心去推動。如果沒有慈悲心,或者慈悲心不足,就很難做到「精進不止」。精進,精就是專精,我這個法門我不改了,一個願望我不變了,堅持到底,一定能夠成就。凡是不能夠成就,都是不能夠堅持到底。

  所以學佛,這個菩薩六度裡面的「精進」,我們一定要理解清楚,不要錯悟它的意思。精進,很多人以為自己很精進,你看我一天又讀《華嚴經》,又讀《法華經》,又讀《楞嚴經》,從早到晚都是在用功,很大壓力。他不是說不勤苦、不用功,比別人都很用功,但是他這個不叫精進。為什麼?他太雜了,一下又讀經,一下又參禅,一下又覺得去東方那個琉璃世界很好,一下說西方極樂世界也很好,一下又講不如跟地藏菩薩下地獄,眾生不盡,我誓不成佛;變來變去,搞到最後,幾十年過去了,時間浪費掉,一事無成。所以自己發願一定要堅持,願不要多,一個就行。你看所有的這些菩薩給我們示現,他們都是一個願望,法藏菩薩就一個願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一個願望專門度地獄苦難眾生。一個願望成就就快。你如果是樣樣都想做,這裡試試、那裡試試,最後真是把時間光陰全部浪費了,所以精進非常重要。

  講老實話,我們現在身處末法時期,用其它的法門不是說不好,是我們根性不足,成就就太難了。這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苦口婆心對我們講的。你看看歷代的這些真正開悟的祖師,對大眾在末法時期以來,就是一千年前,現在我們處在佛歷三0三九年,就是佛已經滅度三千年,末法時期已經過了一千年。你就看過去一千年的這個歷史上,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知道法愈到後世就愈衰沒,眾生的煩惱業障就愈深重,想要真正靠自力得度的基本上是沒有了。有的那些是什麼?乘願再來的菩薩,為了要流傳這個法門,他可能會這樣做,但是都是非常少。

  真正能夠普度一切眾生的是靠淨土法門。所以唐朝以後,你看叢林裡面的早晚課都是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各宗各派都念阿彌陀佛,都是導歸極樂世界。為什麼?就是因為靠自力成就是基本上沒可能,唯有靠他力,就靠阿彌陀佛願力接引。你不信,你自己反省反省,你靠自己的力量,你能不能夠斷煩惱?你就看昨天,不要看太長遠了,昨天從早到晚,你有沒有起過貪瞋癡的念頭?如果是有的話,你就知道自己自力降伏不到煩惱。這個還是在平平安安的時期,如果有大風大浪來的時候,有魔來擾亂你的時候,有冤親債主來找你的麻煩的時候,你就更加做不了主了。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可以講是我們末法還有九千年,真正幫助我們凡夫一生成就的唯一法門。這話也不是我講的,都是祖師大德講的,你看印光大師、蓮池大師,這些祖師沒有一個不是這樣苦心勸導我們。

  我們選定這個法門,就要精進不止,不要再換題目了,再換題目你的光陰沒有了。人一生很短的時間,幾十年都未必修得出,你甚至連見惑都未必能夠破,初果也未必證得到,更何況講出三界?更何況講出十法界?更何況講成佛?難,非常難。所以把這些道理參透了,我們就死心塌地,堅定不移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你以前是參過禅也好,念過密咒也好,或者研過教也好,都沒有問題,把這些功德統統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希望求生。參禅的祖師很多,你看淨土宗裡面參禅的人不少,那些祖師裡面,有永明延壽大師參禅,法照大師、近期的省庵大師、徹悟大師統統都是參禅的,最後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研教的,天台宗為最好的代表,天台宗祖師,代代祖師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從天台智者大師開始,一直到近代,最近我們的倓虛大師,我們暢公師父的老師,在我們香港往生的,他是坐著走的,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研教的都是求生極樂世界。

  所以你就知道,宗門教下這些真正明白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只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才能夠得大圓滿,這個是普賢行。這部經第二品就講到「德遵普賢」,普賢菩薩最偉大的行願就是什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帶動一切菩薩成佛之道。普賢菩薩是所有菩薩上首,每一個菩薩都尊他為師,等於是我們講大師兄,佛是老師,他是大師兄,帶動所有的這些菩薩求生淨土。普賢菩薩華嚴經主,他是《華嚴經》上首,密宗裡面尊他為金剛薩埵,他是化身金剛薩埵,密宗初祖,也就是說明密宗也是要導歸極樂才能夠得真正的大圓滿法。所以你就知道,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要導歸到極樂世界。

  當然,你修其它法門回向往生,可以。但是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專修其它法門的話,我勸你專修淨土法門。既然你想往生淨土,你不如就專修淨土,你何必要拐個彎修其它法門再回歸淨土?你直截了當不是更好,直接指向極樂世界,這樣快速。所以這部經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部經是淨土宗第一經,淨土宗的理論、境界和它依據的原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統統在這部經,除了這部經之外,其它經都沒有講得這麼詳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唯有在《無量壽經》裡面找到,《阿彌陀經》都沒有。《阿彌陀經》,等於是你這部經學透了,《阿彌陀經》等於是它的流通分,專門是勸你萬緣放下求生淨土。但是你沒有這部經的熏習,你不一定是《阿彌陀經》的根機,因為你信願持名那個信願不足。《阿彌陀經》是以信願持名為宗,宗就是修行綱領,而信願一定要明理,明白道理,你才有真正的信心、真正的願心。《阿彌陀經》講得很簡短,這部經講得很詳細,古德把這兩部經看成一部經,只是大小部不同,分量的大小不同,境界、理論、方法完全一致。所以我們要不就依《阿彌陀經》,要不就依這部經,或者兩部經合參,精進修行。

  「不止」,就是不間斷,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從現在開始直至命終都不間斷。這部經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就發起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經裡面講的很多,一般來講是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事上發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四弘誓願,事上發出菩提心。理上發的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心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在這部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菩提心,順理菩提。密宗講順理菩提、順事菩提,順事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順理菩提是你真正得到清淨了、得到平等了、得到覺悟了。

  這個心我們要發起來。但是對於一般老人家來講,可能聽得一頭霧水,「清淨平等覺」,讀就會讀,究竟是什麼境界可能未知。我教你,你不需要知道,蕅益大師講發菩提心,講得最簡單:深信切願求生淨土,即是無上菩提心。你有沒有信?信淨土,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會接引我往生,你能夠堅信不疑,你能夠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都放下,你信願就具足了,信願具足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所以你看看那些沒有文化的老人家,一天到晚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問什麼他都不會,最後他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往生瑞相很奇特、很殊勝。他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他都發了,他就真正精進不止。你看一天到晚他不講話,嘴在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護世息災委員會的秘書長陳靜瑜居士,她是大連人,她原來家裡請了個保姆(請了個工人),工人有一個朋友,她們兩個都學佛,她就是工人度她學佛的。她介紹一個姓張的叫張姐,她跟我講起,講這個張姐為人非常善良,一天到晚只會念阿彌陀佛,沒有文化,就只會工作,跟別人家裡做保姆(做工人),打掃衛生、做飯,打掃衛生打掃得非常干淨,做事做得很認真,所以她家裡也好,或者她幫別人家裡做事也好,都是收拾得很整齊。陳居士就跟她聊,說你學佛怎樣怎樣,叫她講些道理出來,她不會講。陳居士聽了淨空老法師的光盤,陳居士她是碩士畢業的,有文化,知識分子。然後跟張姐講淨土宗的道理,張姐就在點頭,聽得很認真。聽完之後問她,妳聽明白沒有?她說明白了,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

  她念佛念到出了功能,有天眼通。所以陳居士出去外面出差,有時晚上接到這位張姐電話,告訴她說,你現在在做什麼事情,跟誰在吃飯,對方是什麼人,告訴她要小心那個人,不要講那麼多話。陳居士聽了很愕然。她有時又看到她自己的先生,他先生是開吊車的,在外地工作。有一天,先生本來是休息的,但是跟別人換了班,他繼續在工作。張姐就打電話問她先生:今天你自己休息的,為什麼還要工作?我看到你工作。人家問她:妳怎樣看到的?我就是看到前面好像電視機的畫面一樣,看得很清楚。陳居士問她:我心裡面想什麼你知不知道?她說我知道。你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出來了,你問她什麼都不會,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

  我聽她這樣講,我就講這個人不簡單,你一定要回去好好供養她,這個是菩薩。她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菩薩,很單純、很老實,一個妄念也沒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從早念到晚。這是差不多到了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已經到了。念佛三昧三個層次,最低層次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一句佛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二十四個小時不間斷,晚上睡覺也不間斷,這個是功夫成片,有這個功夫一定往生;而且甚至你功夫好的,你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再加功用力,就到了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人,相當於得了阿羅漢果,六種神通出來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前世是什麼她知道,她可以跟人家講。而且因為這位陳居士她是個企業家,有幾個項目要去投標,就去問她哪個項目可以賺錢?第一次跟她講了,果然賺到錢。第二次又來問她更大的,她不講了,她講你不可以當我作為一個搖錢樹,她不講。有神通,這個我剛才講的宿命通。還有是神足通,神足通還不知道她有沒有,神足通就是可以變化了,穿堂入室,不需要經門口入,可以念頭一動,你去美國在美國就出現了,有神足通。神足通的人就證三果了,天眼、天耳是初果,這個他心、宿命通是二果。她可能是二果,因為三果還沒有證據。四果是阿羅漢果,漏盡通,一切煩惱斷盡,出三界。再往上提升,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等於禅宗的大徹大悟、密宗的即身成佛、教下的大開圓解,同一個境界,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理一心不亂。所以三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

  你看這個老人家五十來歲,她念了十幾年佛,念到現在你看看,她不知道自己證得二果了。我們學經教我們知道,但是我們不如她,我們雖然知道,未證得,只會講,人家是真正證得。所以最重要的是精進不止,念佛念到一點煩惱都沒有。想不到我們現在都可以見到這樣的人,好樣子!我希望大家用心念佛,你們個個都有這個能力可以辦得到,一點也不難。只要你下定決心,持久念下去,有時間就念、有時間就念,平時盡力去提起這個佛號,少想那些拉雜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可以放下,你很快就能夠成就。

  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最少是方便有余土,甚至是實報莊嚴土,這個是聖人往生。所以我跟這位陳居士說,你幫我拿三千元供養給她。別人有時候給我的供養,我轉供養給這些菩薩,她是真菩薩。我們這些是凡夫,供養我們沒有福報,供養這些人有福報。所以一個道場裡面,有一個兩個這樣的修行人,這個道場就是正法道場,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為什麼?因為他得到十方諸佛護念。我們對這些修行人一定要尊重。我就批評陳居士,我說妳真是有眼無珠不識菩薩,怎麼還可以叫她去做別人保姆,不是糟蹋人家?你現在立刻勸她萬緣放下,找一個地方給她專修,閉關,幫她提升。從功夫成片到事一心、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成佛了,成佛她出來度眾生就不得了。這樣是真正對她的供養,法供養。

  當然我們自己不要去找別人,找自己好,求人不如求自己,你到處去找菩薩,去哪裡找?找不到的。不如要求自己作菩薩,我自己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一定能夠辦到。「會」就是必然的意思,「當」就是當然,「克」就是能夠,「果」就是圓滿成就,你想往生極樂世界,『何願不得』。你念到這樣的功夫,講老實話,你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留幾年在世間幫助眾生也沒有問題,生死自在。法藏菩薩立這個大願都能夠實現,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麼難?真是一點都不難。難就是難在你肯發心、你肯相信,這個難。你真正相信、真正發心去,一點都不難,真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我們這裡有大概二、三百人,個個都能去,要有信心。如果你真正相信、真正發願去的話,你去不了,阿彌陀佛不成正覺,發了這樣的願來保證你去。所以最後你去不了,你不能怪阿彌陀佛,怪就怪自己不肯放下。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科題是「結歸自心」,有三小節,我們一起讀: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法藏菩薩請教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能不能夠實現他的大願,建立他的佛國?法藏菩薩這樣問,是問老師。結果老師把這個球又拋回給學生,講『汝自思惟』,你自己去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這個你自己去悟。這個思惟不是我們凡夫用意識心去思惟,因為極樂世界不是存在你的意識裡面,是存在我們的心性裡面,所以這個思惟是離意識心去參、去悟,這叫做思惟。跟菩薩「聞思修」三慧那個思是一樣。聞思修菩薩三慧,三種智慧不是一個完成再一個,先去聞法;聞完之後回去想,思惟;想完之後,想明白了,以為自己明白了,去修,分成三段,錯了。這樣的聞思修講得難聽點就是,聞是什麼?是道聽塗說;思是什麼?胡思亂想;修是什麼?盲修瞎練。不是菩薩三慧,是凡夫三種障礙。為什麼?因為他是用意識心,完全跟心性背離了,他不是背塵合覺,他是背覺合塵,塵就是妄心,他不是捨識用真心,他是捨了真心用妄識。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搞清楚,學經教不是靠你想就想得明白的。怎樣才能夠明白?不要想,不想就有可能會明白。就像大家聽法,應該怎樣聽才叫如法聽?集中精神聽,不要打妄想,也不要去思考,你就這樣去聽。聽懂了就懂,聽不懂隨它,不要反過頭來去回味它、去思考它,不要。你一思考,就落到你的意識心裡面,你用的就是妄識,不是用真心,那你就把你自己開悟的緣分斷了。你看禅宗裡面講「言下大悟」,他不是想的,聽了一句話立刻就等於是什麼?扣動他的緣機,一點他就通了。我們想等於是給自己設障礙,用我們的妄念封鎖我們的自性,打不開。所以我們不要用妄念、不要用思考、不要用意識,用我們的真心,用我們的誠敬心,這樣去恭聽。

  你不要講,我聽下來,我什麼也記不住。無所謂,我不需要你記,我這裡不考試,你不需要溫習、做作業,什麼都不需要。你來聽經是修行,練什麼?練不用心意識。禅宗講的「離心意識參」,參就是參悟,參不是研究,研究是用意識心,參是不用意識心。直接從你的耳根聽,這個佛法聽進去之後,入你的真心,不要經過大腦思考,大惱思考那個已經是扭曲了,變成你的識。聽進去就變成耳識,耳識之後再去思考變成意識,意識再落第八識,變成個種子,統統都是違背真心本識。現在這些統統不用,用你的真心直下去聽,你能夠開悟。

  所以世間自在王佛在這裡點化法藏菩薩,「汝自思惟」,你不要來問我,把這個球拋回給你,這個是你自家分上的事情。禅宗在這裡體現出來了,禅宗的方法就是什麼?直指人心,要你當下見性,不要向外攀求。汝自思惟這個「自」字用了三次,這裡三句話都有個自字,你看「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個自字有很深的意思,完全就跟禅宗講的「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意思一樣。因為什麼?極樂世界成就佛剎莊嚴,全部是你自性裡面的,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既存在法藏菩薩心性裡面,也是在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性裡面。當然法藏菩薩開發出來了,他成佛了,極樂世界現出來了;我們沒有成佛,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心性蓋住了,極樂世界在裡面顯現不出來。怎麼辦?要去修,所以「修何方便」,把你本性本來具足的佛剎莊嚴成就出來。雖然本來具有,一點都不會少過法藏比丘,但是如果我們不去修就顯不出來,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自性的德能才能夠顯現出來,這個是你自家分上的事。所以世間自在王佛說,你自己思惟、自己去參、自己去悟。

  第二個,『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怎樣才能夠修行實現你的本願?你自己應當知道。為什麼?都是你自己分上之事。『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極樂世界清淨佛國無比莊嚴,你自己去攝取。為什麼?自性裡面統統具足,全有的,自性既能現出極樂世界,也能現出極苦世界。現在我們攝取的是什麼?是極苦世界。用什麼來攝?用你貪瞋癡這個心,去攝取娑婆世界、六道輪回,甚至是三惡道。也是汝自攝取,這個不關其它人的事情,你自己攝取的。你起貪瞋癡,就是攝取自性裡面的極苦的境界。自性裡面是本來具足,什麼都有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部具足,就看你自己取哪一樣。真正覺悟的人他攝取什麼?攝取極樂世界。所以法藏比丘這裡,他老師提醒他,你自己從自性寶藏裡面攝取極樂世界出來,去成就佛剎莊嚴。拿什麼來攝取?拿你的清淨心,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清淨,就把自性裡面的極樂世界顯現出來了,這就叫做「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所以這三條可以講,把整個佛法的道理講盡。

  這個心性是怎麼樣?唯識裡面講的,一切國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幾句話講盡了。如果真正在這個言下大悟,他就成佛了。但是如果在這言下大悟成佛,就沒有淨土宗,就變成禅宗了,法藏菩薩只是傳禅宗的衣缽,淨土宗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靠自力成就,這個只是禅宗;靠他力成就的這個是淨土。所以經文後面講的,法藏比丘他高明的地方在哪裡?他捨去自力,他求他力。所以後面經文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一句非我境界四個字,把自力捨去。「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靠他力,惟願如來就是靠佛力,你看捨去自力靠佛力,這個就是比禅宗又更高一著了。其實當時法藏比丘已經言下大悟了,他也是法身大士,這個道理他不明白嗎?當然他明白,但是他為什麼不示現他當下成佛,他要去靠他力,去這麼辛苦,去看世間自在王佛給他現出十方諸佛國土,然後修行五劫,去思惟、去攝取,最後形成極樂世界,又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來保持它?這個是他徹底悲心,為我們凡夫不能靠自力得度的人建立一個極樂世界,作為我們成佛的增上緣,這個就是高明之處。後面我們慢慢講到。這裡三個「自」字,確確實實是非常美妙,我們可以深思。

  在禅宗裡面也有相似的公案,為了體現淨土和禅宗也是不二的,我們拿幾條公案稍微講一講,簡單講。唐朝福州芙蓉山有一位靈訓禅師,這位禅師問歸宗禅師:「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他想成佛,怎樣才是佛?歸宗禅師回答他:「即汝便是。」這四個字即你就是,你自己就是。這個也是機鋒話,禅宗裡面講的,你自己本來就是佛。跟這三句講的是一樣,「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不是我這邊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這個都是啟發請教的人他能夠回歸自己的本性,不要六根向外攀緣,佛就在你自己身上,你自己就是佛。六祖惠能大師也常常用這些話來答復人。別人問他如何是佛?怎樣成佛?他都會講「密在汝邊」,密就是如來的密藏在你那邊,不關我的事。你學佛不是從我這裡學得去的,只是把你自己本來具有如來密藏的心性打開,把如來密藏顯發出來,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恢復。是你自己恢復的,根本不是從外面得來的,老師不會比你多一點,你也不會比老師少一點。這幾句話雖然有禅宗的味道,但是淨土都很重要。

  為什麼?淨土裡面,你看蕅益大師講「信願行」的信字,「六信」。第一個信是「信自」,信自己,信自己就是信自己本來是佛,大家一定要有這個信心。雖然現在沒有證得,就是我沒證明我確實是佛,沒證得,沒得到佛的智慧、德能、相好,但是你起碼要相信。佛這樣告訴我們,不會騙我們的,祖師個個都證得,也是這樣講的,我們要仰信。然後我們怎樣修何方便成就我們的佛性?我們靠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一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很容易把你的佛性打開出來,你就能夠開悟,你就能夠見性。一往生,你的智慧就跟六祖惠能大師一模一樣,你也可以化身回來,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面點化眾生。別人問你如何是佛?你自己就是。怎樣成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兩句話講完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講這兩句。

  所以這個說明禅宗跟淨土它是沒有兩樣,只是修法上面禅宗是靠自力,淨土是靠他力,而自他本來不二,靠他力也是靠自力。因為他是什麼?他不是講我自性外面的他,阿彌陀佛不是在自性之外,也是在我自性之內。所以我能夠完全靠阿彌陀佛,全身心靠上去,其實就是把心性完全打開,叫做「全他即自」。這個法門跟禅宗走的路不一樣,到最後殊途同歸,一個靠自力,一個靠他力,到最後自他不二,你自己就是佛。你靠的就是你自性的佛,極樂世界也是你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極樂世界,不在外面,這個認知確實對我們堅定信心來講是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世間自在王佛這樣來答復他,其實法藏都明白了,下面經文就更加精彩了。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一段,法藏菩薩答復佛的開示,他回禀老師講的話。他講『斯義宏深』,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佛,你講的義理太深、太廣了,「宏」就是大,廣大,「深」是深奧。『非我境界』,不是我的境界可以證得的。你看,把自己謙卑下來,不要靠自力,這個密意從這裡出來的。法藏菩薩在這裡為我們開出他力法門,他先是以身作則,其實他已經是那個境界了,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世間自在王佛不會跟他講這番話,一定是他證得了,講這句話,他馬上明白。你未到這個境界,佛不會講這句話,講這句話不等於是吊你的胃口?他不會這樣講的。你看法藏菩薩前面又講到,「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法藏菩薩講的這句話,後來又講「非我境界」,不是前後矛盾?不是矛盾,確實法藏菩薩已經有佛的境界,但是為了幫助我們這些苦難的輪回的眾生,我們這些凡夫,開出他力法門,所以他把自己降低,跟我們一樣做為凡夫。我們不能夠證得如來境界,請求佛來幫助我,靠他力。所以世間自在王佛之高超,是為了要我們明自本心,尊重己力,尊重我們自己的靈性、我們的佛性。

  法藏菩薩這裡高明之處,講非我境界,請佛繼續開示,是要求依靠佛力,這個就是淨土特有的家風,其它的法門沒有的。所以凡夫,好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分也沒有顯出來的,業障深重的,只要能夠信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只要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堅定求願去往生極樂世界,一心持名,個個都能夠往生。把成佛的法門變得這麼簡單,個個人都能夠去實現,這個就是阿彌陀佛最偉大之處。他的大願叫做「一乘願海」,大願之王,就在這裡可以體現出來。而且把這個大願化成一句佛號,你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夠得到無邊的功德,就能夠成佛,這個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

  因為這個法門他力法門,跟密宗也是他力法門,叫做果教派。這麼多法門裡面,淨土宗和密宗很相應,都叫做他力門、果教派。果教是什麼?不用自己去修因,直接用佛所成的果來作為自己的因。好像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無量劫成就的果,你就用這個果來作為你的因,你去念就行了。你修這個因就可以證那個果,而且是因果同時,念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就是相應,所以淨土宗和密宗都叫做相應宗。密宗裡面講三密相應,身口意要跟如來三密相應,那個修起來比淨土還要難。淨土更容易,淨土就是念一句佛就相應了,你看簡不簡單?怎麼加行都不需要,什麼大圓滿法全部變成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大圓滿法。你念一句的時候就一句相應,念十句就十句相應,念一千句、一萬句就一千句、一萬句相應,念念相應,你不就是佛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真是萬德洪名。這個萬是講無量功德,你不學淨土經教,你真正不明白那個佛號功德有多大,明白了之後你才肯念,你才不會間斷。這麼大的功德你還去間斷,你不想往生?過去在台灣,李炳南居士也是佛門的大德,他講,不想往生的人「非愚即狂」,愚是愚迷、愚癡的,廣東話講這個人不正常,那個人不想往生;狂是什麼?狂妄到極處。這兩種人不想往生,其它人沒有不想往生的。

  所以淨宗叫做易行道。這個前面講修何方便,這個方便是方便中的方便,最簡易,叫做究竟方便。念佛時就把自性佛和他佛結合在一起,他佛是阿彌陀佛,佛中之王。自己的自性本來是佛,用一句佛號等於把這個自佛、他佛好像一條橋連起來,當下成佛。問題是你肯不肯去連上這條線,還是常常斷線,你常常斷線,那當然你是凡夫,佛就是佛,凡夫就是凡夫,自他不是一是二。如果念佛的時候自他就是一不是二,不念佛自他是二不是一。所以明白這個道理,要拼命去念,念到最後,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佛也是佛,能念所念全部變成佛,到最後能所皆忘、能所不二,這個時候你成佛了。成什麼佛?成阿彌陀佛。

  前兩次,我跟大家讀的夏蓮居老居士的偈還記不記得?我們讀一讀好不好?這四句偈可以說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全部概括盡,教你當下就成佛了。如果記得的,我們就合掌來念,不記得的我們就專心聽,把它記住。這四句偈是叫做「直念去」,叫你一直念下去。記不記得?我們開始念,「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大家比我更棒。你看彌陀教我念阿彌陀佛,我要口念彌陀聽彌陀。念的方法都教你了,就這麼簡單,口裡念,耳朵聽,然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你已經是阿彌陀佛了。所以法藏比丘在這裡開這個他力法門,我們真是感恩戴德,這種深恩盡未來際沒有辦法報答的,如果不是靠這個他力法門,我們想要在這一生出三界、成佛道,完全是天方夜譚,只是空想,辦不到。

  所以這裡講,『惟願如來應正遍知』,法藏講,我只是盼望如來、請求如來。如來又叫做「應正遍知」,應就是應供、正遍知,如來的十號其中兩個,之前我們給大家講了如來十號,我們這裡不重復了。希望如來『廣演諸佛無量妙剎』給我看,「剎」是剎土、國土,把諸佛無量無邊的國土、殊勝莊嚴的國土為我演示出來給我看,給我去參究、給我去攝取,因為這些國土完全都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佛的自性本來具足,也是法藏菩薩自性本來具足,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本來具足,問題是佛已經可以完全顯露出來了,他可以隨意攝取,因為完全證得自性了。他在這個好像個寶庫裡面無量的珍寶,你想拿哪樣就拿哪樣,很自在;因為他有開寶庫門的鑰匙,開了。我們的門關緊了,鑰匙忘記放在哪裡,問題在這裡。那就沒有辦法,你自己去找鑰匙,找無量劫都未必找到。干脆講:佛,請您幫我打開那個門。就是這個意思。寶藏也是佛的寶藏,也是我的寶藏,我們共同具有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是我們共同具有的,共同財產。現在我鑰匙忘記了,我想去取珍寶可不可以?沒有鑰匙是不行的,但是靠佛行,佛那裡有鑰匙。

  法藏菩薩在這裡,他有鑰匙,但是他扮成沒有鑰匙的樣子。他講,「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您幫我打開、幫我演示出來,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對我們慈悲,他是為我們做一個增上緣,幫我們請求佛打開寶藏的大門,然後好讓我們進去拿那些珠寶。一打開門,你不就是跟佛一樣了,你就知道這些珍寶完全都是我的,我跟佛一樣,這個就是「法華秘髓」,《法華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本來就是佛,你的家裡面本來就是這麼有錢,你不用出去做乞丐。你現在出去輪回,不就是跟做乞丐一樣?你為什麼不回家?家裡無量寶藏,一回去就行了。你就看到了,那個就是你的。阿彌陀佛為你管理的,是阿彌陀佛的,也是你的,你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法藏菩薩為我們做這個示現,求佛來幫助。

  他對我們的幫助是什麼?他不是給我們什麼東西,不是給我們什麼能力。不需要給我們,我們自己本來就有,只是啟發我們,幫助我們覺悟之後,自己就具有這個能力。所以法藏菩薩講,希望能夠看見佛顯示的無量剎土。『若我得聞』,我們能夠看到之後,我能夠聞到之後。『如是等法』,這個是十方一切佛土的殊勝莊嚴和一切差別的相。『思惟修習』,我要能力去悟、去修,一定要圓滿我的大願。這個是法藏菩薩慈悲,真真正正覺悟了,為一切眾生要建立這個淨土殊勝的法門。我們再看下面一句: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我們先看到這裡。『世間自在王佛』知道法藏菩薩的『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明」是明智、有智慧。他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他沒辦法開出這個法門出來的。『志願深廣』,他發的志願非常深大,「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幫助未來際一切眾生圓滿成佛,一個都不漏。所以世間自在王佛明白了,知道法藏的這個心願。其實師生兩人都是在演戲,所有諸佛都希望極樂世界能夠早日成就,所以你一言我一語,這樣一來一往,把淨土法門成就出來了。所以這裡『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二百一十億」的數字不是實數,你千萬不要講,只是二百一十億這麼少?搞錯了,它代表圓滿,在密宗裡面二十一代表圓滿。《大智度論》裡面也講到這一段,講當時世間自在王佛引導法藏比丘遍至十方,顯示種種的佛國給法藏看,所以十方絕對不止二百一十億,是無量無邊一切的佛土,他都能夠看到裡面的功德、莊嚴、清淨。「廣大圓滿」,圓是圓明、圓融,《華嚴經》裡面講「圓明具德」,華藏世界廣大圓滿之相,這個相是十方諸佛的世界。這些相有依報、有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佛菩薩的身體。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應法藏的心、他的願,他想看哪個國土就看哪個國土,而且這個看不是平面上看,看電視那樣看,是直接進入國土去看,好像現在講的立體電視,這個比立體電視還要立體,你是置身於其中。好像普賢菩薩能夠入十方一切世界無量無盡的這些世界裡面去度眾生,世界裡面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法藏菩薩跟普賢菩薩一樣,可以跟著世間自在王佛入到這些無量無邊、重重無盡的世界裡面去觀察,所以「悉現與之」,這個現是在他面前現出來,就是等於他的身已經進去了。『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個不是短時間,一千億年,那裡的人的壽命長,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真是學不來,這個是大學問。

  今天早上的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无量寿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