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三十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請大家看第四品後面的偈頌,我們學到科題是「如佛救苦」,我們把這首偈讀一讀: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我們先看這首偈。前面法藏菩薩發願要成佛道、要開智慧、要度眾生、要斷煩惱,這裡也是繼續發願,『亦如過去無量佛』,是法藏菩薩講,我也要好像過去的無量諸佛那樣,『為彼群生大導師』。「群生」就是眾生,包括六道十法界所有的眾生,幫助他們斷煩惱出生死,做他們的大導師。「導師」是引導眾生出離苦海這樣的善知識,佛可以叫做大導師,也是大師,大師就是大導師,唯有佛才可以稱大師。一般法師你不可以叫他大師,這樣有點過譽了,因為他沒成佛。就好像你在香港街上見到有人,叫首相,或者是特首,這樣稱呼他,等於是挖苦他,因為他不是。所以他不是大師,你不可以叫他大師,叫他法師,充其量如果他很有名的,叫大法師就不錯了,不可以叫大師的。佛才可以叫大師。 因為佛可以『能救一切諸世間』,這個「諸世間」不僅是包括六道,也包括四聖法界。六道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眾苦惱』,出了六道,生死斷了。這個生死是叫做分段生死。出了六道輪回,入了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雖然沒有分段的生死,但是還有變異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你的生命有一段一段的,從生到死為一段,然後一投胎一輪回又來過,又是從生到死,所以叫做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是講二乘和菩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不斷的提升,捨去下面的那個層次,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這一種變異就叫做變異生死。有變異生死,說明煩惱還沒有斷盡,所以還有苦惱。 唯有佛是斷盡了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所以他一切的苦惱都解除了。他也可以幫助六道的眾生,包括二乘、包括菩薩在內,可以幫助他們解脫生死苦惱。法藏菩薩在這裡發願,我要好像佛陀一樣幫助一切世間,這個願非常真誠。發了願就要去修行,如果有願而無行,那個願是空願、虛願,不是真的,有願必定是有你的行去維護。所以下面一首偈就是講法藏的修行,科題叫做「悉令成佛」,不僅是自己修行,還要幫助眾生得度。我們看經文: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常行』是不間斷。下面講的是菩薩六度,又叫做六波羅蜜。這個波羅蜜是梵文,意思是到達彼岸。它不是水果的菠蘿蜜,那些沒學過佛的人一聽,六波羅蜜,以為是吃六個水果,搞錯了。這個六波羅蜜是菩薩行的綱領,六條綱領。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所以這裡是簡稱『布施及戒忍』,這裡是講了三度。下面『精進』是第四,禅定是第五,智慧是第六,總共是六度。這個六度是幫助自己,也幫助眾生得度的。所謂得度就是像我們過河一樣,要渡河要靠船靠竹筏過去對面,這叫做度,度彼岸;中間河流是代表煩惱,度煩惱的中流,到達涅盤的彼岸,這是六度的意思。所以這六度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的,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才要修六度;如果沒有煩惱,這六度也沒有必要了。所以佛法是藥,拿來對治病的,眾生有病,佛就開出藥方來幫我們治病,病好了就不用吃藥。如果病好了還要吃藥,那又吃出病來了。所以《金剛經》裡面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個意思。 六度是對治我們六大煩惱。第一個是布施,對治什麼?對治我們的悭貪。悭就是不捨得,貪就是貪愛、貪欲,自己有的不捨得布施,自己沒有的就很想貪取,這個是根本煩惱。我們為什麼會有六道輪回?為什麼有種種的苦惱?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個貪字。所以用布施來對治我們的貪心,我們捨不得,那就要布施。你哪一樣最捨不得就要布施哪樣,這才對治。過去有個將軍學佛法,學得不錯,但是他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很喜歡他收集的一個古玩(一個古董),可能是翡翠,還是什麼很高級的一個瓶,他經常沒事就拿出來看看,愛不釋手。有一次,他拿在手上,看著看著,弄來弄去,突然一失手差點就掉在地上,幸好他是一個將軍,武藝高強,一下就接住。但是他全身冒出冷汗了。然後他一想:奇怪了,我上戰場打仗,出生入死都不怕,為什麼被一個花瓶搞得我現在出了一身冷汗?他想不通。這個是我的弱點在這裡,我一定要對治,所以他想想之後,就把花瓶往地上一扔,「砰」打碎了。放下了,這個就是對治。所以你貪愛哪樣東西,就要把哪樣東西放下。 當然這是一個表法,不是勸大家把家裡的東西全部打爛,你這樣學佛就學得很呆板了。應該是怎麼樣?從心上放下,事上可以有,心上不可以執著。這個布施,是你心上放下,把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那種情執破除。這樣的話,有和沒有都無所謂,你放下了貪愛、放下了執著,有也無妨,沒有也無妨。你即使有億萬家財也都無妨,你不受它的障礙,你不會有貪愛、不會捨不得,需要的時候,全部拿去布施都是這麼輕松自如,一點都不會有執著,這就是放下了。 雖然道理是這樣講,但是你有跟沒有還是有不同,你如果有家財億萬,估計你修行就不是這麼容易,所謂「富貴學道難」。我估計在座的可能都不會是億萬家財的人,如果你好像李嘉誠這些這麼多錢財,你不會來聽我講經的。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日子過得不錯,有得吃,有個地方住,雖然生活條件一般般,但是吃得飽,住得安穩,房間小無所謂,可以避避風雨,足夠了。不要再貪取,不要想再賺多少錢,即使你賺得個金山,到最後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要放下,現在就要放下。 沒錢比有錢好,為什麼?沒錢,你什麼憂慮都沒有。就像我這樣,我是身無分文,銀行賬號都沒有,更加不會有財產,這樣走起來方便,說走就可以走。如果你有很多東西,家財萬貫,兒孫滿堂,走起來不容易,拖累很多。你自己就要警覺,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注意自己不要被拖累下去,一拖累下去就搞六道輪回,將來再要有出頭之日,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佛法非常難遇,淨土更難遇,現在我們有這個幸運、有這個福報,一定要把握好機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求生淨土,這就叫做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簡單的講就是到家了,我們中國人講到家,印度人講到彼岸。講你功夫到家了,就是你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就是布施到家了,你夠了,你這個身心世界都放下了。 第二個是持戒。戒律是成就菩提的根本,如果沒有持戒,學佛是不可能成就。所以佛在涅盤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雙樹林間要入涅盤了,阿難尊者這個時候請問佛,佛在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了,我們以什麼為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大家,「以戒為師」。佛雖然不在世,但是,你能夠持戒,你能夠依教奉行,就等於佛在世一樣。 持戒,戒律有很多,有在家的戒,有出家的戒。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在家人,我們就專門講一講在家的戒。在家人持戒最基本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能夠把這五條戒律持好,你就是合格的佛弟子,你在現在的社會,你就是有德君子,你就是善人;你再能夠發心求生極樂世界,甚至能弘法利生,你就是菩薩。再高的戒律,我們未必做得到,也都不需要好高骛遠,能夠把五戒做好就了不起了。 不要講在家人,出家人你能夠把五戒持好,也了不起。這句話不是我在這裡講,弘一大師就是這樣。弘一大師,我們都知道是近代持戒第一的,專門學戒的律師,他為自己評定一個身分,講自己是「出家優婆塞」,優婆塞就是持五戒。他自己知道,沙彌戒、比丘戒他沒得戒,這個人就難得,他不會搞虛假,講的是真實話;也不好面子,雖然自己一生持戒精嚴,但是知道自己所能夠得戒的只是五戒,而且還不是全分,他講自己是多分優婆塞,可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差一點點沒做圓滿。這樣的人就非常難得,人心真誠、老實,不會好面子,不會講自己有多高,很老實的告訴大家,我就是出家優婆塞。跟大家不同的,只是我出家了、我剃了頭,跟大家一樣持五戒。說明什麼?你能夠把五戒持好,你就是當代一代宗師。弘一大師是一代宗師,最後也是往生極樂世界。 在末法時期持戒非常不容易,不同於正法時期,正法時期你可以持戒得度,你嚴持戒律,你就可以證阿羅漢果。在像法時期就不行了,像法時期靠持戒不能得度,要靠禅定,你要修禅、修定,希望能夠開悟。但不是說不持戒,戒一定要持,持戒還不夠,還要加上修定。當然出家的比丘戒,到南宋之後就沒有人能夠得戒,這個是蕅益大師講的,弘一大師也都非常贊同蕅益大師的話。所以好像我這樣的出家人,大家不要覺得很了不起,其實跟你們差不了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什麼?我剃了個頭,穿袍搭衣。我們對不起這件袈裟,為什麼?如來留下來的戒律,我們做不到。所以末法時期,印光大師勸導我們修行人,戒律能夠最基本的五戒做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能夠生慚愧心、生忏悔心,這還算得是個有良心的出家人。 所以佛法到這個時期非常的衰微,原因在哪裡?我們自己學佛弟子沒真正去持戒,沒能夠真正把佛的教導在我們身上做到,對不起佛菩薩。現在看到佛法非常衰落,雖然講寺院很多,這些法會、這些香火很鼎盛,其實佛法已經是到了最低谷。為什麼?真修行的人少了,在佛門裡面都受世間這些習氣的污染,連我們出家的人都離不開名利的追求,這個攀緣的心。真正的道心沒有了,這個持戒,不要講比丘戒二百五十條,菩薩戒,我們出家是受梵網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戒做到的人可能都找不到了。就算是沙彌戒,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再甚至是五戒,做到的人都不多。所以佛法就這樣衰落。 我們真正希望佛法能夠興旺起來,自己要努力,不要求別人,求自己。自己一定要真修行,真正要持戒,不僅行為上面不可以有惡行,連惡念都不可以有。要深信因果,如果對因果都不相信,你就根本不可能持戒。為什麼?你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可能你裝模作樣會做得很好,但是在暗室獨處的時候,你一定會放逸。因為你不知道有因果,你不信有天地鬼神,你就一定會肆無忌憚,所以持戒不可能持得精嚴,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想要真正持戒,一定是內心深信因果,所以印光大師當年非常提倡因果的教育,印光大師對戒律本身提倡的不多,只是要求大家持五戒,他不會再提很高的口號。為什麼?知道大家做不到,與其唱這麼高調,不如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先是從因果學起。 印光大師當時非常提倡三本書,一個是《太上感應篇》,一個是《了凡四訓》,一個是《安士全書》。這三部書都不是佛書,不是佛經。《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了凡四訓》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寫的,叫做家訓。《安士全書》是清朝的周安士居士他寫的批注。《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個是道家的;還包括《萬善先資》,就是講戒殺;《欲海回狂》是講戒YIN;再加上《西歸直指》,是勸大家求生極樂世界,《安士全書》是四部書。印光大師印這四本書印得最多,就是印這三套書《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超過佛經。為什麼?希望大家深信因果,能夠深信因果,你才能夠斷惡修善,你才有可能持戒。所以五戒的基礎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不到,不可能持戒。十善業道是講身口意三業。意業裡面的不貪、不瞋、不癡就沒有幾個人做得到,貪瞋癡誰沒有?你還有貪瞋癡,你不可能持戒精嚴。所以要下大力氣去斷自己的貪瞋癡。最好的方法還是靠念佛,念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了,你自然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你持戒就圓滿了。 所以佛法到了末法時期,兩千年後就是末法時期了。現在我們是佛滅度三千零三十九年,當然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要靠什麼得度?靠念佛得度,靠淨土得度。佛預言的,知道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差了很多,煩惱很重、業障很深,雖然是有善根,但是在境界裡面抵不住誘惑,還是要犯戒、還是會造惡、還是會墮落。所以佛憐憫我們,開出淨土法門,要我們能夠深信切願求生淨土,靠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我們靠阿彌陀佛的力量。靠自己靠不住,靠阿彌陀佛,能夠希望平平安安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出三界。所以除了念佛往生淨土外,你靠任何其它的法門,可以講不可能。除非你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為了續佛慧命,為了延續佛的其它的法門,這樣可以。如果不是菩薩再來的,你去試修其它法門,很危險。因為其它法門是靠自力,自己的功力不夠。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起碼我自己就體會出來,自己要降伏煩惱,真是沒有這個力量。唯有怎樣?把自己完全放下,完全謙卑下來,靠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個世界一切都放下,這樣就有把握。所以我們持戒,最基本的把《太上感應篇》、把《十善業道》做到,你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定可以得度。 菩薩第三度是忍辱,忍辱其實就是忍耐。中國人他對於自己的名譽比較執著,特別是讀書人,所以古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你砍我的頭沒有問題,你不可以侮辱我,中國讀書人有這個骨氣。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這些祖師大德見到中國人的習氣,什麼都能夠忍,就是不能夠忍辱。好,在忍後面加個辱字,本來這個忍是什麼都可以忍,忍耐的意思,現在就變成忍辱。為什麼?連侮辱你都可以忍,你什麼都可以忍了。忍辱就是講我們要有耐性,能夠忍耐。 剛才講的布施對治我們的悭貪,持戒對治我們破戒,忍辱對治我們的瞋恚心。瞋恚心現在人都很強,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不耐煩,很容易生起不平、抱怨、情緒等等這些念頭,這些都叫做瞋恚心。瞋恚心的煩惱是地獄的主要業因。地獄都是有火,火怎樣來的?瞋火。你想想,一發脾氣的時候,整個臉都通紅了,內心那些熊熊烈火在燃燒。地獄裡面也是這種火,所以你的火累積起來積到最後,就現出地獄的這個景象,自己就要下那個油鍋。所以一定要去忍辱,遇到什麼境界,我們都要保持心平氣和,不可以有對立不平的情緒。即使別人來傷害我,別人來欺負我,來侮辱我、毀謗我,我都要逆來順受。修自己的忍辱波羅蜜,對治自己的瞋恚煩惱,消除地獄的業因。你想要保持功德,忍辱就非常重要,你可能通過布施、通過持戒積累了不少功德,結果發一場脾氣,火燒功德林,全沒了。所以你看看,你自己問問自己,現在有多少功德,你就回憶一下,我上一次是什麼時候發脾氣的,如果你昨天發過一次脾氣,好,那個功德從昨天開始計算;如果你剛剛吃飯那時心裡面很不高興,你現在的功德就是這麼一點點,修了十來分鐘。所以你要保持功德,一定先要修忍辱。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精進是對治我們的懈怠、放逸,這個是我們凡夫的習氣,都想偷偷懶、放放松,沒人來逼我,我就可以稍微享受一下、放松一下,那種勇猛精進提不起來,所以修行進步得很慢。如果人能夠精進的話,很快就能夠成就。凡夫修行,修三大阿僧祇劫還沒修成,就是因為懈怠、放松、放逸,不能夠精進。這個「精」我們要特別提出來講一下,精就是專精,「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叫做精進。心一定要專一,專在一門上面,你就容易成就。如果你貪多、雜修,看到佛法裡面個個法門都好,今天參參禅,明天念念密咒,過幾天又去學學戒律,團團轉,學一輪下來幾十年光陰就過去了,到最後就一事無成。原因就是你不專,要專的話,二、三年你就有大成就。 特別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方便,而成就是最快速的。這個都是所有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面反復強調,這個是特別法門,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最適合我們。因為我們時間無多,工作又忙,平時沒有什麼時間修行,那就要用一個非常快速成就的法門來幫助我們,在我們這一生就能夠辦妥這個生死大事。雖然它是很快速成就,但是你都要專精才行,你如果是搞得很雜,經是部部經都好,部部經都讀;咒語,咒語個個都好;佛菩薩名號,個個佛菩薩都要念,好像念不到哪一個就覺得對不起他,就怕我念阿彌陀佛,以前我念地藏菩薩,那地藏菩薩會不會責怪我的?你看,用你的凡情來度量佛菩薩的心。你這樣想,地藏菩薩流眼淚,你錯怪我了,我就是希望你念阿彌陀佛的。你搞這些情執沒用的,對佛菩薩都不可以有情執,真正依教奉行就老實念佛。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裡面,苦口婆心勸我們念阿彌陀佛,他沒有叫我們念釋迦牟尼佛,他沒有這些情執的。所以我們就老實念阿彌陀佛,這個叫做聽話,釋迦牟尼佛就高興。你念他的名字,他未必高興,你念阿彌陀佛他高興,暢佛本懷。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開始講經的時候多高興,放大光明,放光現瑞表達他的歡喜之情。為什麼?現在能夠講淨土法門,可以勸大家念阿彌陀佛了,釋迦牟尼佛無比歡喜。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法門上精進。 你看《淨土聖賢錄》裡面,那些人成就,在家裡念佛,一般來講不會超過三年。真正念佛,念三年你就成就了,坐著往生的、站著往生的,大有人在,這個就是大成就,因為往生就是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這個法門就是即身成佛。坐著往生的我見到有,我見過,站著往生的還沒有見過,躺著往生的就見得太多了。希望我們在座的能夠發願,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給我看看,這個是為佛經做證明,你就是弘法利生,你功德是比我在這個台上講經功德大,我在這裡講到喉嚨都沙啞未必有人相信,你做出個樣子出來別人就相信了。 你看早年,幾十年前了,何東的夫人。何東,你們大家知道嗎?他的夫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老太太了不起,念佛念了一輩子,家裡人都是信基督教,難得她們家宗教和諧,互不干擾,你念你的佛,他信他的耶稣,大家不干擾,一家還是和和氣氣。這個是什麼?有中國傳統的文化,有孝道,所以兒女雖然信耶稣,他不會阻止他的媽媽念阿彌陀佛。後來這位夫人預知時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開往生大會,把全家的親戚朋友全都叫來,連記者都叫來,開一個大會,告訴大家,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然後跟兒女說,你信耶稣我不反對你們,但是今天我要走了,我們母子一場,你都要盡最後的孝道,我要求你為我念阿彌陀佛,可不可以?兒女說這個沒問題,也挺孝順。結果大家為她念佛,念了沒多久真是走了。當時報紙也登了不少,全港轟動。你看這樣往生極樂世界,最好的弘法利生。你講一千句一萬句,不如你拿出個樣子給我看看,眼見為實,所以何東夫人她那些兒女後來全部念阿彌陀佛了。家裡人不信佛不要緊,你往生給他看看,他最後就信佛了。我遇到很多家庭都是這樣,一往生極樂世界,家裡人全部都度了,為什麼?佛力加持。你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難道你沒有能力加持?你當然有這個能力。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了。 禅定,這是在精進的功夫用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得到了禅定,禅定就是三昧。我們念佛的人得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要在事上努力去念,它不是突然得到,這個跟禅宗講頓悟是不同的,事上要漸修,理上可以頓悟。事上一定要漸修,就是你要下功夫去念佛,每天克定功課。譬如說,如果我數珠的,我數一萬句佛號。你在家裡有時間你就念,特別上了年紀退了休的,沒事不要出去逛街,不要出去跟別人喝茶聊天,那些浪費時間,搞六道輪回。拿這些時間來做什麼?念阿彌陀佛,一萬句佛號兩個小時就念下來了。你每天拿兩個小時念,慢慢增加。再聽經,最好聽四個小時,專聽《無量壽經》,一門深入。 讀經,如果你能夠讀的話,最好也是讀《無量壽經》,一開始讀得慢不要緊,慢慢愈讀愈熟,愈熟就愈快。這部《無量壽經》,我們剛剛開始讀的時候,三個半小時才讀完,現在四十五分鐘就行了。讀熟了,不用一個小時,一天讀個五部、六部都可以。你要給自己下個功課的日程。譬如說,我在一年裡面,我要讀多少部經,如果一天讀一部,一年是三百六十部。一天讀三部,一年就一千部,拿出三年時間,把這部經讀上三千部,你就得三昧了,禅定就出來了,要下這個功夫。 我知道的有些同修,這部《無量壽經》讀了一萬多部。如果一天讀三部,一萬部你說讀多少年?一年一千部,要讀十年。我認識那個人,六年讀完的,換句話講,他一天不止讀三部,平均是五、六部。你想想,你一天讀五、六部《無量壽經》,你的心不定也很難,自己自然就定了。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跟別人閒談,專門就是讀經,你一定得定。報紙、電視看那些一點益處都沒有,對於你的修道來講一定是障礙。你不看心清淨,一看,你憂心匆匆。釣魚島現在問題怎樣解決?十一的海難真的這麼多人死,那裡有地震,那裡有泥石流,一天到晚憂心匆匆。你不看報紙、不看電視,日日天下太平;他看報紙、他看電視,他天下不太平。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我的天下太平,我天天都是極樂世界,天天都是阿彌陀佛。你說多好。 所以自己要能夠學都攝六根,你的六根要在那個境界裡面收回來,不要那麼關心外面的事情。有人講,你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那你新聞都不知道。我跟別人怎樣講?這個天下沒有什麼新聞,眼前這麼多的事情給我們演繹些什麼?四個字「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恩報,我全部包括了,不需要去看。這些事情,佛在經裡面講得太清楚了,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一往生極樂世界就辦妥大事了,我可以隨時乘願再來,幫助這個苦難的世間。現在你知道那麼多新聞,幫不上,只是自己被拖累下去。我不如把這個放下,我先去極樂世界,然後我乘願再來,我就真正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幫助,這個是正確的道路。所以修念佛三昧最重要。最後定時間長了,自然就開智慧。念佛首先是功夫成片,佛號二十四個小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間斷,可不可以達到?個個都能達到。如果你真修真干,我告訴你,一個月之內,你就知道念佛功夫成片是什麼的味道。你從早到晚這樣念,念到習慣,那個佛號連睡覺它都不停,睡著了之後還在念。真是這樣,念習慣了。這個時候就是功夫成片,就是最淺的功夫、最淺的念佛三昧。這個時候,如果你有真信切願求生淨土的話,你一定可以往生。 但是如果你信願不足,你這個念佛三昧轉成來生的人天福報。所以信願很重要,不是靠念佛就行。有些人念佛念到功夫都成片,佛號真是不會斷了,但是後來還是往生不了。為什麼?信願不足,他信裡面夾雜著懷疑。懷疑什麼?我造的罪業很重,我以前墮過胎,我以前做過一個很不好的事情,心裡面這個陰影始終保留在那裡。他不相信佛力加持我能夠帶業往生,信不過,所以形成了自己的障礙。第二個是願不足,信是很信了,願力不夠堅定,對於這個世間還有很多的留戀,這邊念著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乖孫來了,睜開眼笑咪咪看,看完之後還是要念佛,念著念著又睜開眼來看,放不下。情執沒放下,願力就不夠堅定,所以這個時候就很難去得了。一定是你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你就可以去。 你的念佛功夫成片,幫助你自在往生。為什麼?你句句佛號都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的罪業全消了,到你臨終的時候,你就好像何東爵士的夫人,開往生大會。把大家都招來,我們一起念佛共修,我今天表演給你看,看看怎樣往生。真是做得到,這個自在往生。是你的業障全部消除了,所以念佛可以消我們業障。但是信願是最根本,聽經聞法是幫助我們穩固這個信願,你不聽經不聞法,就沒有人提醒你,以為自己念佛念得不錯了,到最後還是往生不了,就很可惜。就是觀念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這個就很可惜的。所以智慧是信願行能夠成就。 這個經文講的是用菩薩的六度來自度度他,『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眾生還沒得度的,你要幫助他。有情眾生,情是有感情、有情執,有感情的眾生對你可能他就有這種感情、有緣分,他就會留意你的行為。所以菩薩做一個好樣子,我修菩薩六度,把煩惱習氣斷除,改過自新。原來我沒學佛的,我是這樣的人;現在學佛了,痛改前非,我變了個人。你周圍的親友見到了,他就會覺得很新奇,他就會思考,為什麼那個某人學佛之後完全不同?學佛真是很好。他就來學了,身教比言教要效果好。拿言教,你跟他講那麼多,講這麼多佛法,可能講到他很厭煩。你身教,他看了之後他受感動,他就能夠得度。「已度」的就是已經學了佛的,你幫助他能夠信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使成佛」。已經信了淨土的,你要勸他,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要好好在《無量壽經》裡面下功夫,堅固你的信願行,保持不退轉,早日拿到念佛三昧。慢慢引導他、提升他,幫助他成佛。我們再看下面一句,這個是半首偈,科題是「堅求正覺」。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兩句經文是講,假使你供養恆沙數這麼多的佛菩薩,不如你自己堅定勇猛來求正覺,這個是法藏菩薩為我們講真實話。你供養佛菩薩當然是有功德,當然會有大福報,但是未必能夠了生死,未必能夠成佛道,不如你自己能夠堅定勇猛來求正覺,你自己成佛才是真正的供養。這句經文的意思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就有講到類似的話,《華嚴經》上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有的供養有財供養、無畏供養、法供養,三種布施供養,最殊勝的是法供養。 而法供養有七種,第一種就是「如說修行供養」。佛的教導你能夠去奉行、去老實真干,這就是對佛菩薩真正的供養,這個供養是最殊勝。為什麼?《行願品》上講,「以諸如來尊重法故」,因為諸佛如來尊重的是法,你如法修行,所以就等於供養諸佛。「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佛怎樣能夠成佛?因為他們在因地上面就是如說修行,所以「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你怎樣供養如來?怎樣才叫做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阿彌陀佛?是不是在佛像面前擺些鮮花、水果就叫做供養?這個搞形式,當然形式是表法的意思,也是有作用,但是最關鍵是你明白表法的意義。通過這樣的供養是什麼?提醒自己什麼是真供養,如說修行是真供養。這部經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就依教奉行,我們就一切放下求生淨土,你就是佛最好的弟子。經上給你授記,你是如來第一弟子。為什麼?因為你供養如來,你是真供養如來。 所以自己成正覺是第一重要,因為你成了正覺、成佛了,你才能夠幫助佛普度一切眾生。自己沒能夠得度,怎麼可能說度人?就像自己不會游泳,自己都淹在水裡,都差不多要淹死了,你還想要救岸上的人,這個是不可能的,不現實。所以你真正發起菩提心、慈悲心,要幫助眾生得度,首先你要自度,要不然只是浪費時間,到最後就是一事無成。所以這個先自度不是小乘,它是大乘,為什麼?他是負責任,你要幫助別人,你自己都不成,你怎麼可能幫助別人?所以自己成就就是為了幫助別人,這個是慈悲心推動,這個就是大乘。小乘是什麼?沒發這個心,只是為了自度,不是想幫助別人的,那才是小乘。所以不要搞錯。 有些人講淨土宗是小乘,是自了漢,自己求生淨土,這個世界都不要了。不是這樣講,現在你幫助不了別人,不如你先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為了更好的將來幫助別人,去極樂世界學本事。而且是非常快速,一去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如果你慈悲心很重,你想立刻回到娑婆世界救度眾生,你向阿彌陀佛請假。說:阿彌陀佛,我現在不忍心看到我娑婆世界的兄弟受這些痛苦,我想先度他們,再回來成佛可不可以?阿彌陀佛笑咪咪講,准假。阿彌陀佛一點頭就加持你,你回來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你就不退轉了。你在這個六道三途裡面也好,救度眾生自己不受苦,而且不會迷。 我們現在最糟的是迷,救眾生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迷。跟眾生在一起,你不跟他在一起,你救不了他,度不了他。好了,跟他們交往,不是你度他,是他度了你,把你也拖下水。自己會迷,確實沒這個本事。所以先要求生淨土,這個是正確的,這個是大乘。所以這部經到最後特別為我們講明,「非是小乘」,就是怕我們誤會,這個不僅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幫助自己、也幫助眾生圓滿成佛,靠這個法門。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是「願求淨土」,有兩首偈: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兩首偈這八句的經文,可以講是上面法藏菩薩所發的願文的總結,也是法藏菩薩將來要成為阿彌陀佛所發這個四十八大願的核心。四十八大願是這八句經文具體的詳盡的講述,濃縮起來就是這八句,兩首偈。 第一句『願當安住三摩地』。這個是法藏菩薩他發願要安住在正定三昧之中,「三摩地」就是三昧、就是正定。在這個正定之中,就能夠『恆放光明照一切』。這個「光明」是自性本有的光明,只要你的心真正得定了,光明就透露出來。我們現在的心是亂的、是躁動的,雜念妄想很多,這些障礙了我們的自性光明。所以法藏菩薩這裡發願,自己要成就三摩地(三昧),幫自己的這個自性光明顯發出來,而這個光明能夠恆放。恆,是恆常,沒有間斷。因為自性不生不滅,所以光明也是不生不滅,所以叫常照。而且這個光明是遍一切處,虛空法界每一個角落都照到,為什麼?因為每一個角落都離不開自性,是自性所生所現,所以自性光明就可以到達那裡。 前一句是講安住,後面一句是講遍照,所謂「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我們的定,寂定,這個定是自性的本定,不是修出來的定。世間六道裡面的四禅八定是修出來的,他不是自性的定,自性的定在《楞嚴經》上講是「首楞嚴大定」,是本不動搖的定。那在這個寂定當中,這個光明照出來,這個就是作用。寂是體,照就是用,有體就有用。在理上,理體是寂然不動,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這個是寂。在事上面有感就有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在自性當中起用了,就有應。 所以好像觀自在菩薩,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證得自性的大定。所以一切眾生在急難恐怖的時候,呼喚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現身,就幫助他解脫這個恐怖,脫離苦難,這個是作用,這個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同時的。這個照的作用是大用無方,遍一切處,整個宇宙任何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會有應。這個是我們自性本來的德能,人人分上都有,不是講只是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只不過是現在我們的心沒到寂定,所以你得不到這個受用。在這個寂定裡面,阿彌陀佛他發這個願,是希望得到『廣大清淨居』,居就是國土,「廣大清淨居」就是極樂世界。在這個自性當中具足萬法,什麼都有,你想得到什麼都行。 阿彌陀佛希望得到什麼?得到是殊勝莊嚴清淨的國土,所以他是『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個「無等倫」,就是無比,任何國土都沒辦法跟極樂世界相比,它沒有同類,獨一無二,最殊勝最莊嚴。這個極樂世界是怎樣出來的?是法藏菩薩當年修大寂定,把自性德能完全開發出來,感得極樂世界。這個「感」我們要注意,它不是用做,做得,或者是打造極樂世界,或者是建立極樂世界,他用感得極樂世界,他不是一磚一瓦打造出來。你說打造極樂世界,如果靠一磚一瓦來慢慢做做到何時?而且不可能這麼莊嚴,他這個極樂世界完全是自性的光明德能的顯現。換句話來講,極樂世界完全是自性所現出來的,叫做法性土。 它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一樣。娑婆世界是穢土,污穢的穢,為什麼?因為是我們的識變出來的,我們的識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有煩惱、有污染,所以變現出來的國土叫做穢土。極樂世界不是識變出來的,是我們清淨的自性現出來,是阿彌陀佛願力感得的。自性本來具足萬法,什麼都有,阿彌陀佛好像敲鐘的人,一敲這個鐘,這個鐘就響了,現出極樂世界的國土。這個叫做感得,所以它叫做法性土,是淨土。不是妄想分別執著出來的,完全是清淨自性現出來的境界,所以那裡面「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廣大、殊勝、莊嚴無比。 我記得在二十年前,剛剛學佛不久,當時我還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還沒出國。參加一次在廣東丹霞山一個學佛夏令營,當時我們一位法師教我們唯識學。我們晚課讀《阿彌陀經》,跟著寺院裡面讀。有一天,我就請教這位法師,我說極樂世界是講跟我們這個世界距離十萬億佛國土,山長水遠。現在的望遠鏡肯定是看不到的,天文望遠鏡最多是一百五十億光年,但是沒有十萬億國土這麼長。因為一個國土等於是十億個銀河系,十萬億個國土你肯定看不見的。但是我說,如果現在的科技無比的發達,我們能夠發明一個可以望出十萬億佛國土的望遠鏡,天文望遠鏡,我們去看,看極樂世界。我問法師說,可不可以看得到?法師沒有回答我,他還反問我,你說呢?我想了一下,我搖頭,我說應該看不見。 為什麼?因為科技只能夠幫助我們把這個距離拉近,這個可以做得到。但是它其它空間看不到,我們只能看到三維空間,極樂世界不是在我們三維空間裡面。它是什麼空間?是最高維次空間,叫做自性,法性土。所以我們用我們自己的這個眼識,眼識是八識之一,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看不到法性土。法師點頭。因為我們學唯識,你用我們凡夫的識看不到。要怎樣看到?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看到了。這個時候,它是不是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不是,就在你眼前,眼前就是極樂世界。還有沒有十萬億國土?沒有了,十萬億國土就在你當下這一念。所以古德有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淨土在哪裡?在你的真心本性裡面,不能離開你的心性。阿彌陀佛在哪裡?自性彌陀,你本來自性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是感得的。 阿彌陀佛他的慈悲的大願,希望建造這樣的無比殊勝的莊嚴國土,幫助輪回中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殊勝、無等倫,除了講這個國土殊勝之外,還特別是指這個法門的殊勝。如果這個國土很莊嚴,未必你去得了。在《華嚴經》裡面講有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莊嚴的,但是你去不去得了?你去不了。吊你的胃口沒有用,你去得了,這才是現實的。而去很容易去,念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十念必生」,太容易了。所以這個法門殊勝無等倫,沒得比的,國土殊勝、莊嚴。怎樣去?念一句佛號就能去。而在《往生論》裡面講,佛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這三種莊嚴「入一清淨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夠入清淨莊嚴無等倫的國土。 現在時間到了。下個星期我們再繼續來學習,愈學愈有味道了。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