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七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 天氣愈來愈熱了,但是我見到人數還是愈來愈多,不是愈來愈少,非常難得。雖然天氣炎熱,我們這裡空調的設備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大家來聽法要忍耐一點點,這個是為法而忘身,我們要做出一點點努力。很難得,大家能夠這樣來求法。聽經聞法你想要有所成就,最關鍵就是誠敬心,真誠恭敬,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大家這樣來忍耐、這樣來學習,定弘非常敬佩。我跟常住這邊也請示過,希望能夠裝新的空調機,將來八月份最熱的時候也能夠熬得過去。 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一次我們剛剛開了個頭,講到六種成就,第四種。這個六種成就跟大家復習一下,所謂信成是「如是」,聞成就是「我聞」,「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教主,佛是我們的老師。從處成就開始就是今天要講的內容。處就是講這部經的處所,就是地點,經文說「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這個地方在很多經典裡面我們都看到,當年釋迦牟尼佛常常在那裡講經,我們大家眾所周知的《法華經》就是這個地方講,而且《法華經》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也是兩萬人,跟這部經是一模一樣,你看地點、人數都相同。確實這部經跟成佛的《法華經》是同一個境界的,所以這部經,蕅益大師曾經講是「法華秘髓」,秘密的精髓在這部經裡面。這個地點是在「王捨城」,這個王捨城是當時古印度的一座城,古印度也叫做天竺,天竺國。五天竺有十六個大城,其中王捨城是最大的,這個城外有一座山叫做耆阇崛山,這個是音譯的;用我們中文意譯,就是用意思來講叫做靈鹫山。鹫是一種鳥,一種好像鷹這樣的鳥。這座山非常殊勝,是王捨城外面五座山當中最殊勝的一座。 因為這座山,第一個很靠近這個城,所以世尊他的比丘團隊每天都要入城來乞食,我們說乞食,行乞。因為近這個城就很方便,走路不需要走那麼久,因為出家的團隊它是不從事生產,自己不謀生的,只是去乞食。我們聽到,中國人一聽到乞食,就很看不起。其實在印度它的觀念是不同的,印度人古時候非常講究修行,而大家都知道修行一定要吃苦,所謂以苦為師,所以很多當時的這些名門貴族、達官貴人,他們的兒女都出家去做修行人,做這些苦行僧,所以當時這些苦行的修行人,在印度是普遍受到尊敬。跟我們中國不同,中國看到乞丐就沒有人尊敬他。在印度不同,因為這些人其實他們都是很有福報,他們不是乞丐命,但是他去做乞丐。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鍛煉自己放下,因為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五欲是什麼?欲望有五種,財、色、名、食、睡,這些是世間人都貪愛的,各個人貪愛的對象程度上有不同。譬如說有的人貪財多一點,有些人貪色多一點,有些人貪名多一點,有些人貪吃,有些人貪睡,所以每一種人他貪心的對象有不同,但是無論你貪什麼,只要你有貪,那就是修道的障礙。 所以世尊當年他示現出家修行,做一個苦行僧。他本來做太子可以做國王,國王是世間地位富貴最高的,但是他統統都放棄,過最苦的日子,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有的財產只是三衣一缽。當時印度天氣比較熱,所以他的衣服不需要很多,三件衣就可以了,我們一般說五衣、七衣、大衣,就是我們出家人受戒之後搭的衣。我現在身上搭的是暢公,我們師父送給我的九衣,這件衣有點小,因為他老人家個子不高,他說要為我在台灣再訂做一件比較大一點的。這件身上搭的衣,是古時候印度人的服裝,出家人他們的衣,不是說用那些绫羅綢緞來做的,用什麼來做?在街邊、垃圾池那裡撿回來的布料,人家都不穿的衣,爛了,他就撿回來,見到可以用的就裁出來,一塊一塊這樣裁出來,然後把它拼起來,所以有五條拼在一起的,就叫做五衣;有七條拼在一起的,就叫做七衣;九條拼在一起的,就叫做九衣,所以這件衣叫做袈裟。什麼叫做袈裟?袈裟叫做染色衣。因為這個衣,用不同的布料、不同的質地的布拼起來的,而且顏色也不同,拼起來花花綠綠就不好看,所以干脆就去染色,統一染成現在我們海青的這種咖啡色,這種顏料當時應該是最便宜的,所以就統一染成這種咖啡色,就叫做染色衣。這個是出家人的服裝。 然後吃飯就是乞食。乞食,他不是說隨隨便便的,他有一定的威儀,有一定的,我們說禮節。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團隊很大,經裡面說常隨眾,常常跟在佛身邊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一個大的團隊。你想想,我們現在的講堂也就是兩百多人,如果比這個大五倍到六倍,你說這個地方要多大才容納得了,所以不可能在城裡面住的,一定要在城外,住在山上。到了要吃飯的時候,就托缽。出家人的飯碗叫做缽,缽很大。現在我們用的出家人的缽比較小,就好像一般飯碗一樣,這個是意思一下。因為現在中國出家人不再托缽了,古時候那麼小怎麼夠吃,拿著好像個鍋一樣大,拿著這個,威儀具足,雙手要捧著缽,挺直腰,排好隊,一千多人進王捨城來行乞,這個隊伍很莊嚴。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帶在最前面,後面一千多人,一個大隊伍。 所以經常都是什麼?國王、長者,就是我們講達官貴人,最有福報的人,他們來供養。最有名的是,我們知道有個祇園精捨,所謂祇陀太子跟給孤獨園長者這兩位,一個是貴太子,一個是富,長者很富有,拿黃金鋪地建立這個精捨,供養釋迦牟尼佛這個大團隊在這裡常住,每天講經說法。所以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生活,他每天都要托缽去行乞。但是乞食不是說乞完就走的,是怎樣?他是按照次第一家一家的乞,如果一家夠了,就不需要去第二家。如果一家乞的不夠,因為人家未必特別為你煮,而且出家人絕對不可以麻煩別人,你吃剩的這些飯菜拿給我就行了,你吃什麼就給我什麼。當時佛在世是不要求出家人吃素,因為在家人他們都不吃素,那你要求他特別為你煮素,那是添麻煩,這個不夠慈悲。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你給我吃什麼,我就拿什麼走,不夠就第二家。所以他們吃的飯是很多家,你看一千多人一起乞,乞完之後回到他們住的地方,全部倒在一起攪拌,然後一起分,這個叫做袈裟飯。就好像袈裟衣一樣,是所有不同布料拼起來的。飯菜也是一樣,大家一起吃,所以叫做一缽千家飯。真是,你看一千二百多人,每個人到不同的家裡乞食,真是千家飯。乞食完之後,一定要跟這家人講法,所以出家人接受信眾的財布施,糧食的布施,反過來要反供養給他法,法供養。這樣來為眾生做福田,也通過這種教育啟發眾生覺悟。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這個團隊個個都是好老師,每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個個都是好老師。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教育,社會教育,這個教育送到你家裡,敲你家的門來跟你講,這個是當時印度的這一種方式。 王捨城它除了很近城之外,它也很高、很難上、很陡峭,所以一般的閒雜人等他就不會上山來打攪,出家人能夠保證清淨。這個是對修學來講非常緊要。如果是我們功夫未到家,往往是跟那些閒雜人等來往,很熱鬧的場所出入,這是對自己修行來講是非常大的障礙。所以初學者盡量要有清淨的環境。王捨城耆阇崛山也是福德吉處,就是很有福德、很吉祥的地方,我們現在講風水很好。我們問為什麼風水好?是不是佛很會看風水?當然佛肯定會看風水,但是他選擇絕對不會起心動念去找一個風水寶地去居住的,他不會有這種分別心,他是隨遇而安,去到哪裡就在哪裡住,在恆河邊、在大樹下,隨便找個地方他都可以住下來。我們問,為什麼他現在住的地方是風水寶地?包括中國,你看佛教歷史上兩千年來,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出家人找的都是名山,好風水很美的地方。我們大家會問,出家人是不是都要學風水才可以?甚至我出家之後沒多久,有個人新裝修房子,他找我看風水。我說我不看這個東西。 有人問,為什麼出家人找的地方都是好風水,原因何在?其實不是出家人找的,是因為相隨心轉,境隨心轉,這個境界、這個自然環境,是隨著我們的心念變化而變化,我們的心善良,這個風水自然就轉好。如果我們的心很惡,邪惡,即使你住在一個好風水的地方,過二、三年風水就壞了。為什麼?境界隨著你的心念來轉。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去到這個山上,可能這個山風水不好,讓他住幾年之後風水就變了。所以我們看現在的名山寶剎,風水都很好,其實是因為那裡有真正修行人,在歷史上有那些人在這裡住過。這個耆阇崛山中風水是最好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那裡住,還有佛的諸大弟子,所以自然就是風水寶地。你懂得這個道理,還用不用去看風水?不需要,你真正有這個信心,真正有功夫,你不需要去找風水寶地,你去改風水。你說哪個家裡不好,你去那裡住兩天,幫他改一改不就行了。真正大修行人,就有這個本事,出去之後,天地鬼神都恭敬他。所以佛教它不是宿命論,也不崇尚算命、算卦、看風水,這些統統都不需要,為什麼?相由心轉,命隨心轉,你的相都在變。 很多同修看我以前的相,跟現在的相貌完全不同了。兩個禮拜之前,日本有一位同修他是四月那時,我在日本講經他來聽我的課,結果來了之後,他說,兩個月不見你的面相都改了。我笑笑,我不知道,不過,你說是就是。真是,我們學佛人第一個學佛的成就,最淺的成就,就是先把你自己的相貌改過來,把你自己的身體改過來,原來的相貌不好的、身體不好的,學了一年半載好起來了,你學佛學得如法。如果學了很多年都沒有改,甚至愈學愈差,那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一定是學佛學得不如法。所以從這裡可以檢驗自己的功夫,檢驗自己的心地,你的心地是不是愈來愈好、愈來愈善良、愈來愈慈悲,從你的相可以看出來。這些騙不了人的,你的功夫全部寫在你的臉上面,你能夠騙的是騙比你差的、比你更愚癡的人可以騙到他,稍微有一點智慧的人,一看就看出來了,所以你來不用出聲,就知道你有多少斤兩了,真是這樣。所以自己的相是由心來轉的,包括我們家裡風水也是一樣。你如果真正修行,你會發現,你的環境會愈來愈適合你修行,你的心愈來愈順暢。 我自己就有這種體會,我這一世人,半世了,今年四十歲。半世來,可以說搬家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從國內去美國,美國又搬了好幾次家,然後從美國到澳洲,澳洲又搬過幾次家,從澳洲又回來。愈搬東西愈少,搬到最後已經兩袖清風,四大皆空出家了。但是覺得居住的環境是愈來愈好,愈來愈清淨,愈來愈適合我修行。這個就是自己有信心,我們修得如法,方向正確,這個就是效果。所以當我們如果是家裡的居住環境不是很理想,或者修學的環境不理想。有的同修經常跟我說,我在家裡沒有辦法修,家裡人都是冤親債主,一看到我念佛就雷公臉,都不讓我提一個佛字,很難過。我當然又不可以跟他說,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能點他,我說不怕的,你好好修,境界慢慢會轉的。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人,要反求諸己,不要抱怨外面的環境不理想,這個環境全部是你內心變現出來的。弘一大師在他的《晚晴集》裡面,就舉一個例子,他說,好像一個人,鼻子上面有一個墨點,那很難看。結果他去照鏡子,一看見這鏡子裡面的人,為什麼鼻子上面也有一個墨點?黑黑的很難看。於是就說,你要抹掉它,對著鏡子,因為他不知道鏡子裡面的人就是他自己,他說你要抹鼻子。見到他也指著我,於是就很氣,又指著他罵他,他愈氣對方愈氣,結果兩個打起來,一拳打過去,把鏡子都打破。這個是開玩笑講,有沒有這麼愚癡的人?我們覺得好像沒有,其實可能是自己也說不定。鏡中的人是代表什麼?外界所有的人事物,當你看到他們不理想、不符合你的心意的時候,就好像你照鏡子看到鏡裡面的人鼻子上有個墨點一樣,你拿塊布應該是抹它還是抹自己?你抹它永遠都抹不掉的,要抹自己,這樣把墨點就抹掉了。這個就是修行關鍵之所在,不是去改變境界,是改變自心。當你的自心改了之後,這個境界跟著改,因為境界是由你的心變現出來的。這是講地點。 再下面,我們投影上面有科判,是淨空老法師做的科判。淨空老法師做的科判,也是根據民國時期的慈舟律師做的科判更完善的。我們在座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慈舟律師這位大德的?有聽過。我們暢公師父好像跟過慈舟律師,跟他學過戒律,他是民國時期兩位律師之一,一個是弘一律師,一個就是慈舟律師,他也是到最後專修淨土。好像我們暢公師父跟過三位大德,圓瑛老法師、慈舟律師和倓虛大師,這三位大師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些近代的大德為我們做示現,一定要以淨土為歸,如果不歸心淨土,說老實話,你這一生是沒有成就的。為什麼?你肯定出不了六道輪回。想出六道輪回不是簡單事,要斷見思煩惱,至少證得羅漢果。我們自己問一下,有沒有這個能力?別說我們沒有能力,連好像圓瑛大師、倓虛大師他們都沒有能力。我們這個末法時期,即使是佛菩薩來這個世界示現,也要示現好像凡夫一樣沒能力斷煩惱,這才能帶動眾生修行淨土。如果你有能力斷煩惱,而眾生沒能力,他覺得你高不可攀,沒有辦法學,你是另一類人,我們不行不跟你學。所以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預言,要以淨土成就,就是這樣解釋。 這個科判,下面講的丙二,它用甲乙丙丁這些天干,天干不夠加上地支這樣來排列。好像丙二就是屬於乙這一段的。我們如果看科判,甲一就是序分,就是一開始的三品經文。然後有乙一、乙二,乙一就是正信序,就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它是兩個部分的序分當中第一部分,叫做正信序,幫我們建立信心的,講六種成就。第二個序叫做發起序,是第二部分,叫做乙二。我們屬於乙一裡面的下面,分成兩個部分,丙一是講的五種成就,丙二就是第六種成就,就是叫做眾成就。這個眾就是參加當時法會的這些大眾,大眾裡面分為聲聞眾跟菩薩眾,聲聞就是講比丘,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除了這個聲聞眾,就是出家人和菩薩眾,還有講的天人,就是一般凡夫。我們首先看的是聲聞眾,我們把經文讀一下,只有一句: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我們一句一句來講。這個標列大眾的順序,這個有講究,先講大比丘眾,就是出家的男眾已經受了大戒,所謂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出家眾他們排在最前面。然後才講到比丘尼,就是出家女眾。還有跟著是在家的,在家的男眾、在家女眾。所以一般我們的法會,譬如說,我們繞佛時的順序也是用這種順序。為什麼要這樣排列?這個是有講究的。因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的人,他剃了頭,現出家相,就代表僧寶,他是三寶的代表、三寶的形象,所以我們要尊敬他們。無論他們是不是如法的修行人,這個是另外一回事,他只要現出這樣的形象,剃了頭,穿了這個袍、這個衣,這就是代表佛法。我們尊敬他,就等於尊敬三寶,這是我們要懂得的,也是為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 現在社會大眾,為什麼對於佛法、對於出家人不尊重?現在比較好一點,以前我們師父暢公剛剛來香港的時候,他跟我有時聊天的時候講到,心都很酸的。說以前二、三十年前,在香港的人,見到出家人就吐口水,說見到他就不吉利,好像見到凶神那樣。所以以前的出家人非常不容易,好像我們暢公師父,真是,在香港能夠這樣來住持佛法,好像他們那一批長老,從大陸下來的,把佛法保留在香港,到現在能夠復興,他們功勞非常大。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受的委屈、受的苦楚,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的。所以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學佛的這種利益,能夠在這樣莊嚴的三寶的殿堂裡面來聽經聞法,這是這些大德長老他們多年來辛苦努力的結果,我們要珍惜。 這裡講的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再下面是講,普賢、文殊菩薩等等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些是講菩薩眾,菩薩眾裡面有出家、有在家,一起列出來。再下面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這是第二品裡面講到的,最後那句,清信士就是在家男居士。「清信女五百人」,在家女居士。這個是人眾,加在一起,你算一下你就知道,總共是兩萬人。這個法會真是叫做莊嚴隆重,兩萬人的法會。你看四月份我們這邊開了一個清明的念佛法會,一萬二千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去過的請舉手。不少同修去過。一萬二千人的法會我們看到錄像放出來很莊嚴。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兩萬人,你想想那個場地有多大,那個莊嚴、那種景象。 我們有的人問,當時釋迦牟尼佛又沒有麥克風,他講經兩萬人都聽得到,那怎麼講?喊破喉嚨都講不了那麼大聲。你也不要小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神通廣大,他講經說法,他那種聲音是有什麼能力?是遠近齊聞,無論你在多遠的地方,還是在多近的地方,你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好像他在你耳邊講一樣,那個聲音又不大又不小,聽到你很舒服。當時目犍連尊者他不信,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有這麼大的能力,我飛到很遠,看你可不以跟我講。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用他的神通一飛飛出三千大千世界,飛到另一個國土。那個國土的人很高大,那些佛菩薩在那裡聽法,見到哪裡來的蚊子,不是蚊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不過神通用得太厲害,飛過頭,飛到他的國土。結果目犍連尊者在那裡都能夠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經,就好像在他耳邊講一樣,所以這個是大神通。這個神通是自性的流露,你怎樣飛,我們說飛不出如來的手掌心。這個是什麼意思?飛不出自性之外。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離開自性沒一法可得,所以你無論怎麼飛,都在自性之內,都在你真心本性裡面。如來講經就是真心本性流露的,你無論飛到天邊還是海角都一樣聽得到,所以就不用麥克風了。 我們現在就沒有這個本事,這麼小的講堂都要用麥克風。剛才的麥克風不好用,大家可能後面那座,後座的人就聽不到,這個是我們的神通能力完全喪失了。這是什麼?被煩惱覆蓋了,這個就叫做業障。每一個人本來都有這個能力,就是因為有業障、有煩惱,所以就覆蓋住。怎麼辦?不用怕,我們現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這些能力就完全恢復,你就能夠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講經說法無有障礙。我就很喜歡,不用麥克風。我們繼續看下去。 兩萬人的大法會,非常莊嚴。除了人眾之外,還有天眾,天就更多,經文後面講的,「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還有後面經文提到的,前面沒提到後面有提到,說一切的「天龍八部」。這個天龍八部是講佛經裡面的,不是金庸小說,金庸小說是借用佛教這個名詞。真是有天龍,有八部鬼神,他們統統都聽經聞法,都來護持佛法。佛當年講經都有,我們問,我們現在講經有沒有天龍鬼神來?你看到,我就沒有看到,不過我相信有。因為護持佛法的責任,這些天龍鬼神要擔負起來,尤其是我們到了末法時期,這些天龍鬼神更加是用心來護持,為什麼?怕它斷。 佛法為什麼會斷?在《般若經》上面有講到,當這個世界裡面,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修行證果,這個時期是正法時期。當這個時期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修行,依教修行,但是沒有證果的,就叫做像法時期,佛法就衰落了。而當這個時期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沒有人依教奉行,沒有人去證果,這個就叫末法時期。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講經了,就叫做滅法時期。這個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四個時期是這樣分的。所以我們暢公說,希望我們香港也要變成正法時期。正法時期是什麼?不但是有人講經、有人聽經,現在我們做到了,但是只是末法,要有人修行,大家聽了經之後要依教奉行,你不去修行,只是聽沒有用。聽增長一些見聞,增長一些常識,對你了生死、對你斷煩惱、成佛道完全不相干。這就不是正法,正法是你真正依教奉行,你證果。證果?你說很難,證得阿羅漢果這一生都沒有指望了,斷見思煩惱,誰可以斷得了?我告訴你,修其它法門可能很難,修淨土法門就不難。因為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很容易行,你能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叫做證果,而且證的不是小果。阿羅漢這是小果,小乘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成佛之前只能靠這個。所以當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叫做證大果。為什麼?一往生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你是大乘菩薩,不是小乘阿羅漢,而且你能夠很快速當生成佛,這個經文我們講到後面你就知道,這個是大果,一乘的佛果。 所以你這一生能夠聽經,你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你就為我們香港恢復正法做出大貢獻。我們要用心去努力,人人都做得到。靠淨土法門,可以使香港恢復到正法時期,而且能夠帶動這些大眾。香港七百萬人口,不算很多,我們要發大心,先從香港做起,把香港變成佛法最興旺的地區,好像當時的王捨城一樣,那我們就成功了。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自己真正修行,做一個世間人的好榜樣,大家看到你就肅然起敬,對你的敬重,就是對佛法的敬重。如果他看不起你了,就看不起佛法,佛教徒都是這樣,搞迷信,問他一問三不知,講什麼叫佛教?不懂;信佛有什麼好處?不知道。什麼都講不出來,做人做事又讓人看不起,那我們就不是興旺佛法,我們是為佛教、為佛的面上抹黑,不是真正添光彩。所以學佛,真正佛教徒要有這種責任感,我們的責任是要復興正教。這裡講的比丘是梵語,梵語就是古印度的文字,現在基本沒有人用了,但是還有一些文獻留下來。甚至,如果你看大英博物館,還有貝葉經的經文,殘缺的經文留下來,這個就證明當時確確實實這些文字是有通用的。 比丘有三重意思,第一個叫「乞士」,乞就是乞求,乞丐的乞,乞食的;不但乞食,他還乞法,他是乞求佛法。所以出家人要遵守佛制訂的戒律,他自己不去謀生,他靠大眾來供養。意思是什麼?要全心全意來修學、來弘法。所以好像我出家了,我就不能夠再經營什麼,人家供養我的錢,我拿去投資,我拿去搞一個基金,放在哪個利率最高的,風險和利潤我都去考慮,想這些東西就不如法。所以雖然我以前是學金融的,專門是搞股票投資研究的,這些都不可以想。為什麼?我們要想就想佛法,想怎樣度眾生,這些世間經營的事情,我們不再搞、不再碰。你想要來問,我就叫你問別人。那有的人問,我們寺院要去維持,這些要經費,經費怎麼來?我們出家人現在不像以前,佛在世時是四事供養,就是除了這四件事之外,其它多都沒有。哪四個件事?第一個是飲食,第二個是衣服,衣服是三衣,第三是有病的時候醫藥,第四是臥具。睡覺的時候,我們講床鋪;以前不是床鋪,拿像毯子這樣的東西,在大樹下,鋪在大樹下面,在它上面打坐,不躺下的。我們現在做不到,如果現在要求人在大樹下打坐,不許睡覺,一天可能熬得過去,第二天就要進醫院了。所以現在的人身體跟以前的人就不同,說明什麼?業障比以前重,身體不好是業障重。你看佛當年三件衣服夠了,冬天也是它,夏天也是它,晚上在大樹下睡覺,也不怕蚊子,也不怕蛇,也不怕風雨,這個身體好。這個就是人家的業障輕。 所以,寺院道場的維系應該怎樣?這個最好最理想的方法,就是由在家人來發心供養,經營的事情是在家人做的。出家人要做什麼?就是做研究佛法,修行、弘法,這個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業。如果是還要經營,那何必出家。出家為了什麼?我出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弘法,自己要修行、要研教。因為出家之後,我就可以全心全意,不用分心。以前在大學教書,你還要去應付世間的工作,還要家裡的工作。雖然我比較簡單,我家裡只有兩個人,我跟我媽媽,比較簡單,但畢竟還有個家庭,還是要去盡自己的責任。出家了,這些統統都放下,我還要將這個世間的東西撿起來做,那何苦來! 當然這件事情現在講可能很多人會反對,你這樣寺院誰來住持?誰來維系?這個說老實話,要靠信心。你要相信,我們真正修行,我們如理如法去修行、去弘法利生,有護法神、有韋馱菩薩。他們做什麼的?他們是來護法的。假如我們真正修行,真正弘法利生,結果最後要餓死,你想想,韋馱菩薩是不是失職?以前我們師父淨空老法師講句開玩笑的話,他就要撤職查辦。當然他不會撤職查辦的,人家是盡心盡責。說明是什麼?你只要如教修行你不要怕,一定有護法神,一定有護法韋馱菩薩暗中來保佑你,你不會吃不飽、穿不暖,可能餓一餐、兩餐會有,這個不要緊,你餓不死的。幫你減一下肥也好,或者是清一下腸胃也好,你不會有大的傷害。 你看虛雲老法師,當時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了兩年時間。中間病了兩次,冬天的時候下大雪,病的時候很淒涼,在野外。結果就有一個乞丐來幫助他。問他叫什麼名?我叫文吉。住在哪裡?我就住在五台山,那裡個個人都認識我。虛雲老法師沒有想那麼多,病了,這個乞丐就照顧他。他剛好也懂得一些草藥,找草藥來治他,治到他好,就告別走了。虛雲老和尚又繼續三步一拜,後來又病一次,也是這個乞丐來照顧他。結果後來拜到五台山,問有沒有一個叫文吉的人?問又沒有人知道。後來問到寺院裡面的出家人,大家就說,那個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叫做文吉,虛雲老和尚才恍然大悟。你真正修行,有佛菩薩照顧,你不需要怕。你看連儒家的君子都能夠做到,「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所以我們真正修行,起碼要超過儒家的君子,如果君子都不如,那就講不過去了。但是這個估計現在不可以對外太過宣講,太過宣講一定有人批評你、誹謗你。所以我們只能夠是自己關起門來自己講,自己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你要求別人就錯了,要求自己,自己要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自己要能夠放下身心世界,真是死都不需要怕,為什麼?根本沒有死。死是什麼?是換個身體,人怎麼會有死!死就是生,往生。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往生,我們知道自己將來去哪裡,所以對死不但不懼怕,還很向往,這個世間人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連死都不怕,你在這個世間還怕什麼?一心一意求道,這樣才緊要。 謀劃世間的這些財富,謀劃到最後,試問你能夠帶走哪一樣?我是大前天禮拜二的晚上十點鐘,接到新加坡一個同修的電話,說一位洪居士即將要走了,一定要請求我去幫他助念。那我就去了,結果當晚一點鐘的飛機,五點半到新加坡,早上直奔他家裡,看他還沒有走,還有呼吸,但是已經很衰弱。這個人平時做生意,做得很不錯,家裡環境也不錯,也護持佛法,護持得很好。但是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到最後你就很辛苦。他是癌症,到最後受半年的折磨,癌症很辛苦。到最後,醫生說他挨不過今晚了,我就說阿彌陀佛加持,我在他走之前要到,我要幫助他。如果走之後就很難幫了,一定要斷氣前能趕到。結果第二天早上我趕到他還在,我說請阿彌陀佛幫一下忙,希望他要走就今天走,不要拖得太久,我還要回來香港講經的。 於是我就跟他開示,臨終關懷最重要是開示,開示的目的沒有其它,就是叫他放下。我一看他的太太、他的兒女對他非常好,他的嘴唇很干,喝不了東西,只是拿一些棉簽泡點水來抹一下嘴唇,當他太太給他抹嘴唇的時候,他的表情很舒服的樣子,很享受的樣子。我一看,完了,肯定沒有放下,對家裡人還是有留戀。我一看就感覺出來了,我立刻,我先不跟他開示,我找他太太、找他的兒女,跟他們開示。我說你們要首先放下他,你們不放下他,這種親情本身對他就是一種牽引,這種牽引就障礙他往生,他的願力就發不出來。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總由信願之有無,你的信心不懇切,你的願望不是很堅定,你就往生不了。所以你們家人一定要自己思想通,你想一下,他現在這個樣子,原先很胖很高大的,現在又干又瘦,癌症折磨了他半年,痛苦不堪,他現在走其實是一種解脫。關鍵是他走到哪裡,我們要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他自己聽經也聽了不少,聽淨空老法師講經聽了很多年,也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要成全他這個大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作菩薩了,他想回來,一念之間他就回來了,能夠幫助你。你們以後也去極樂世界,跟他就可以永遠在一起。現在你不捨得,這種情執障礙他往生。 但是他一定要走的,他走了之後,如果在六道輪回,你再也見不到他,見到你也不認識,所以你要好好思考一下,你應不應該要放下?講到她哭,這個太太真是不捨得,雖然她也學佛,平時不放下,臨終時真是很難。但是哭就哭,先哭夠,不要在他面前哭,你在他面前哭他留戀。我叫他到旁邊房間慢慢跟他講,做他的思想工作。所以臨終關懷你要有經驗,你看出問題,問題症結在哪裡,最難放的就是親情。我跟他做思想工作,做了差不多半個小時,終於下定決心。我就勸他說,你現在要上上面去給他來開示,勸他走。勸他說,你不要牽掛我們了,我們會生活得很好,你放心。你現在跟阿彌陀佛去,去極樂世界,你先去,我們跟著你,以後就會一起的,大團圓。我說你要這樣勸他。他有一點猶豫。我說這樣,用不用我替你寫下來?你照著讀也行。他說不用了,我可以講的。於是上去講,講得也不錯。太太講完兒子講,兒子講完女兒講,全家人輪番上去講,講完之後,我看出他的心比較安了,因為他也沒有什麼好掛念了,所以這個時候念佛就容易。這個時候再跟他開示,你現在就是到往生的時候了,你現在就要求阿彌陀佛接你去,結果念了大概幾個小時,三、四個小時,下午五點四十五分斷氣。當時我們問他,你現在能不能夠下定決心往生,他就點頭。一開始他不點頭,他不肯,留戀,真是很難。後來點頭了,又再問一次,再點頭。好了,這個時候就什麼都不要想了,就念阿彌陀佛,念到最後斷氣。斷氣三十個鐘頭之後,這三十個鐘頭,一百多個人為他念佛,非常殊勝。三十個鐘頭之後全身柔軟,面相非常莊嚴,一定是往生。念著佛走的,清醒是最緊要,所以清醒是很大的福報,臨終顛倒就很麻煩,勸都不知道的,這個很難。 所以這個是說明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你臨終肯定有病苦,你想沒有病苦現在就要放下,不要等到用病來折磨到你放下為止,你說你是不是找罪受?所以出家人就是為大眾示現這樣的樣子,現在就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世間種種的親情,統統放下,叫做一絲不掛,你就能夠往生。所以出家人是以乞食為生,維持生命;同時是乞法,他是尋師求道,修養自心,斷煩惱、開智慧。這個是第一個意思,乞士。士就是讀書人,我們說士農工商,這個士是指讀書人。所以這些比丘出家人,他不是一般的乞丐,他是什麼?有學問、有道德,知識分子的乞丐,這些人特別受到社會的尊重。 第二個意思是「破惡」。惡,惡念、惡行、煩惱,這些統統都要破除。所以比丘是持戒來防止行為上的過失,破身惡。而且是用修禅定破除內心的煩亂,這個是破心惡。用學經教,聽經聞法,能得到智慧,用智慧來破除我們的迷惑。這些叫做大比丘,都是證得阿羅漢果,都破了見惑和思惑,就是見思煩惱。什麼叫見惑?就是見解上的錯誤。什麼叫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我們通俗些來講,就是想錯了、看錯了,錯誤的人生觀、錯誤的價值觀,這個就叫做見惑。思惑是思想上有貪瞋癡慢疑這些錯誤的思想,這些統統都要破除,破除見思兩惑就可以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所以六道輪回怎樣來的?就是見思煩惱形成的,如果見思煩惱斷除了,這個六道景象就沒有了。 第三個意思,比丘第三個意思是「怖魔」,恐怖魔宮。魔這裡特別是指天魔,住在他化自在天上的天王,魔是福報很大,做欲界人天六道的王。他的控制欲很強,他不希望人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後就脫離了他的控制,脫離了他的統治,他不希望。這些比丘是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出了六道,也是他們不受天魔的統治和控制。所以當人出家的時候,魔宮震動,魔會恐懼,我又少了一個子民。而且這些人成就之後,他不但自己成就,他還教化別人。教一大片人都一起成就,魔就非常不高興。所以叫怖魔。 所以當人出家的時候,一定是佛菩薩龍天護持,如果沒有護持,魔來擾亂,魔不希望你出家成就。這是什麼?自己要真正有道心,你才能夠順順利利。如果你道心不堅固,甚至動機不純,你為什麼出家?出家這碗飯很容易吃,又不用自己做工,又可以接受別人的恭敬供養,這個比世間任何一個工作都容易。你這樣想就壞了,這樣想一定有很多魔障,而且將來很危險,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哪些人墮地獄?往往是那些真正修行的人。 所以我剛剛出家之後,我是去年七月十五號出家,今天七月十四號,明天是一周年。我出家那時,我師父暢公替我剃度,淨空老和尚就親自來觀禮,叮囑我,他在觀禮上面,暢公請他開示,開示很簡單,講了幾句話,祝福我,希望我出家,一定要將佛教帶回到佛陀教育上面來,佛教本來的面目是教育,一定要回歸教育,要弘法利生。當晚出家完之後,跟淨空老法師回去,我在他精捨住的。晚上出來散步,他就跟我講,出家這碗飯不容易吃,如果不成就,將來都要墮地獄。我說師父您怎麼現在才講這句話,現在上了船下不了船。雖然是一個半開玩笑,但是確實是這樣,這條路真是你不選擇就算了,要選擇一定要走成功。你不走成功,你想想吃十方的供養,你多大的道德、多大的福報才能夠享受?而且人家供養,是真正把你看成天人師。 這個世間最怕就是名不符實,所以我去到哪裡講經的時候,其實心裡面小心翼翼,叫做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自己沒有道德,戒行也不夠,你去那裡講經,人家把你當成佛、菩薩這樣恭敬,講完經之後跪下來供養你,那你能不能夠受?所以我去到哪裡講經,我為自己立下一個規矩,無論去到哪裡講經,凡是信眾供養全部歸常住,一分錢都不帶走,沒有這個道德。我講經,我自己想,如果講得好,修點功德也好,講得不好不欠債。其實古人有一首詩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是什麼?做牛做馬。我很怕以後要做牛做馬還,所以一分錢都不受,要還他們幫我還。我不用自己還,但是你還是要吃飯,這個飯都要還,一粒米都要還。這個確實,印光大師跟我們講,他自己這樣策勵自己,說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今生連餓鬼畜生尚難求,換句話說,三惡道裡面地獄餓鬼畜生,餓鬼畜生都很難求到,那還有什麼求?地獄道求,這個確實是真實的話。所以我們想要成就,這一生唯有是老實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就。 這個大比丘的「大」字特別提一下,是回小向大的意思。這些比丘不是小乘的比丘,他們已經發了大菩提心,不但能自度,而且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個是大的意思,所以是大乘。這一萬二千比丘已經都發了大乘菩薩心,已經在行菩薩道。唐朝吉藏大師他的解釋說,「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大解的解是明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這個大解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真相徹底了解了,是圓解真實相。我們能夠相信淨土,一定是要有解,如果對這個經教不能夠理解,信心是很難堅定。為什麼?道理不明白,道理不明白你就會有疑惑,有疑惑信心就會受到損害。特別是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它是難信易行。行很容易,念佛,你看經裡面講,你能夠信願念佛,乃至十念都能夠往生。《阿彌陀經》說,「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你就能夠往生。所以容易到這麼簡單,念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就是這幾個字而已,個個都懂得念,很容易行。但是你要信,你能夠解,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對經教非常深入,你能夠聽明白了,你那個信心才堅定,你的願望才能夠懇切。你的破大惡是把煩惱都能夠破除,靠什麼破除?靠佛力。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我們要斷煩惱都要依靠佛力。而怎樣能夠靠得上?靠你自己真實的信心,有真實的願力,都是要靠信願,信願是感通佛菩薩的唯一一條道路。證大果,用我們這個法門來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你就證成佛的大果。這個眾成就的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就介紹到這裡。 下面經文是「歎德」,贊歎他們的道德,經文說: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些『大聖』,是講回小向大的聖人,證得阿羅漢就叫做聖人,但是叫小聖,不是大聖。一定是回小乘向大乘,行菩薩道,這種人才叫做大乘。不僅是自度,他能夠度眾生。這些大比丘一萬二千人,個個都是大菩薩,『神通已達』。神通一般來講阿羅漢就證得六種神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漏盡放在第六,漏盡就是煩惱盡了,漏是煩惱,沒有煩惱了,這是一種大神通。這個天眼天耳,一般來說是證得初果的人就得到。有天眼的人就方便很多,譬如說現在在美國,我想看看總統在做什麼,一看看到了,穿過地球看到,天眼通。天耳通更方便了,出門不用帶手機,想講什麼,你講就行了,我聽到了。這個是最起碼的小通,接著隨著你的果位的升高,逐漸就會有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等,宿命是知道過去世,甚至知道未來世,他心是知道你心裡面想什麼,你騙不了人,念頭一動我就知道你想什麼。還有神足通,他有神通,譬如說你現在想去美國,不需要坐飛機去,念頭一動,你的身子已經在那裡。神足可以變化,我想吃飯,變一碗飯自己吃完就算了,這個是神足通。阿羅漢才有漏盡通,見思煩惱斷了,真正得大自在。所以這一萬二千位大阿羅漢,統統都是成就神通,成就無上勝妙功德。個個都是大菩薩,自度度眾生,所以叫做「神通已達」。 而最大的神通是什麼?不是阿羅漢的神通,是什麼神通?告訴你,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大神通。你想想,你想出三界,甚至想出十法界,靠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出,阿羅漢都比不上你。阿羅漢只是出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出了三界,他在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四聖法界。出了十法界才入一真法界,淨土是一真法界。你靠念阿彌陀佛就直入淨土,這個就是大神通。一去到淨土,一進入極樂世界,你這些神通比阿羅漢的通大得不知道多少倍。舉個簡單例子,天眼通,阿羅漢頂多只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一般來講看一個小千世界,最厲害的就是一個叫做賓頭盧頗羅墮,這個是《阿彌陀經》裡面,他是半頭天眼,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那麼多。但是在極樂世界,這個根本沒排上號,極樂世界你看那些天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所有的大千世界全部看到,不只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是天眼。天耳是徹聽十方,他心是所有十方一切眾生想什麼都知道,宿命通阿羅漢只有五百世,你可以無量無邊世,過去無始以來無量劫的事情你統統知道,這個神通廣大,不可思議。所以你不要小看一個老人家,什麼都不懂,眼又花,耳又聾,就會念阿彌陀佛,他還有什麼通?過兩年這個通不得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證大神通。 今天我們就把六種成就裡面的眾成就的這幾句經文已經介紹了,下面就會分別介紹這些阿羅漢的弟子,我們下次再跟大家來報告。謝謝大家。
:无量寿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