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摩法師:地藏經 第三章 地藏菩薩的名義
第三章 地藏菩薩的名義 我們在未了解全經之前,對地藏菩薩的名義,先要認識清楚!前章說到一般民俗錯覺的思想,就因他們沒有了解地藏菩薩的名義,以致引起許多不大正確的謬解。 地藏二字為別名,即別於其他菩薩各自不同的名稱。菩薩二字為通名,不但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可稱為菩薩,一切發心學佛的人,都可稱為菩薩,不過是學佛程度淺深,功用有別罷了。現在先來講通名的菩薩,菩薩的菩,是菩提之略;薩,亦是薩埵之省。故具名應雲‘菩提薩埵\’。菩提譯覺,亦譯知;覺對迷言,知對愚說。薩埵義譯有情,亦譯眾生。合言之,即‘覺悟的有情\’,或‘覺悟的眾生\’。因為凡是配稱菩薩的人,須具有三種資格:一、能自覺,不同一般凡夫,迷而不覺;二、能覺他,即先覺覺後覺,先知知後知的意思;三、自覺能上求菩提,勇修佛道;覺他能下化眾生,普度迷情。智悲具足,自他兼濟,這樣一個沉毅勇敢,悲天憫世的人,才叫做菩薩;自然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就算是菩薩,那只是代表菩薩的形像而已。 地藏二字,梵音為‘乞叉底檗沙\’。或‘叉底俱捨\’。叉底譯地,俱捨譯藏。地藏為義譯,綜釋如下: 第一節 以大地喻大德 地本一物,能容無量萬物,功用至大,故科注說地‘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氣所生,萬物之祖。其卦為坤,其德為母。’在儒書周易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鹹享;體用廣厚,德大難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為地之四德,用以喻菩薩十地,地地皆能持諸智德,培育聖行,荷載眾生,能生種種德用。今依地藏十輪經來解釋這地之四德,更為明白。 一、經雲:‘此善男子(地藏),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無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這即是住持德,言地藏菩薩為成熟一切眾生,如大地普持一切生物。 二、經又雲:‘常普持一切種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須,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這即是生長德,言菩薩於眾生,能以法水沐其心垢,以智光照其淨芽,而生長眾生的法身慧命。 三、又雲:‘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穑,地身眾生之所依。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薩於不可說無量數劫來,散影分身,放光說法,恆處幽冥界內,常教六道眾生,或已成佛,或久階真因,或住聲聞緣覺,或在天上人間。’此為培育德,言菩薩常以四攝、六度、七覺淨華、八支正道,教化三途六道,天上人間的眾生,為一切眾生做所依止。 四、本經分身集會品與囑累人天品皆說:‘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此即能載眾生的荷負德。佛令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未成佛的眾生,都囑地藏大士包辦救度,而大士毫無倦勤,一肩承當,足見他為眾生服勞之勤勇,所謂‘欲為諸佛龍象,先作眾生馬牛’,故以大地來喻菩薩的智德,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了。 第二節 借庫藏顯秘藏 地藏的地字固屬於喻,即藏亦以喻立名。如世間有庫藏、寶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世間庫藏,儲藏金銀寶物,一旦主人受難,可為贖罪贖命之用,或遇饑荒餓殍之世,便可散為救濟貧窮之用。以合佛法來講:一喻菩薩與眾生各具三德秘藏,而眾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寶藏之隱伏,尚待開發;今地藏菩薩,正有助成眾生開發自家寶藏的大力。二喻菩薩已做過掘發的工夫,打開功德寶藏,正可利濟失德的眾生。三喻眾生妄動,六賊猖狂,無明暗覆,長劫沉淪,不知衣裡明珠,常住妙寶,向外馳求,流浪忘返;今菩薩出此三德秘藏,贖諸眾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為喻。地藏十輪經謂:‘又以菩薩欲來,則眾會手中,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說:當時在會的大眾,當菩薩從他方來集,各見其身,地大增強,堅重難舉。此因大士向來度生,多以大地為所觀境,觀此大地含藏諸物。亦以吾人性地所含的三德秘藏;而即從日常教化生活,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的事相中,而證此常住秘密之如來藏性的真理,故得名地藏。故十輪經又雲:‘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出處。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珠,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住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這亦是顯菩薩得名地藏的原因。 第三節 指心地為寶藏 佛法最重一心字,所謂法不離心,心外無法。起信論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宗鏡錄雲:‘以一宗為心,照萬物如鏡。’正顯心地光明,容涵萬象,則知心珠智寶,具於一心。所謂‘百千妙門,不離方寸,河沙功德,盡在心源’。故若以地來喻心,則心地正如寶藏,所有妙德,皆具於此。又學佛修行,首重發明心地,故禅德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達摩西來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是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顯出萬法。楞嚴經中的持地菩薩,‘欲平道路,以待毗捨如來;毗捨如來既到,地路仍未填平’,乃摩頂谕之:‘善男子!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從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淨,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淨莊嚴,那是辦不到的!地藏十輪經亦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心,以故佛說心力為大。’又經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內心外地,是相對的境界;心識地亡,即落於絕對的妙境了。今地藏菩薩,已果證十地,當他的無分別智現在前時,智境雙亡,物我一如,心與地已打成一片,所以以之為心地寶藏,應化眾生,受用無窮,也是實至名歸,名符其實了。 第四節 從住從孝得名 古人經注中亦說,菩薩因常住地獄,度脫眾生,所以亦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獄中之意,如阿彌陀佛之法界藏身,前面說的,一般民俗誤會地藏菩薩住在地下,故在菩薩誕日,不將污水倒地,表示敬意,照此釋名看來,這亦有道理的;但若恐潑水濕污地藏菩薩的黃袍和紅衣而貯不倒,那是太笑人了。從菩薩住地獄,可以得名地藏;則從菩薩廣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經注雲:‘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於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放之東海而皆准則。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貴賤雖殊,行孝一等,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之所受用,萬人萬物雖多,而為地為藏則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這樣解釋地藏,亦是別有意識。
:地藏经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