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2015/10/23    熱度:2818    下載DOC文檔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何雲?唯願世尊為我說之。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一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和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象,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經此果報地量無邊。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光。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象、菩薩形象、辟支佛形、轉輪王形象,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若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報,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哪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這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菩薩的法門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度。布施度有三種:一種是財布施,財物的布施。一種是法布施,啟迪人的智慧淨化人心,使人家得到法利益,受到法樂,懂得法、聽到法,能夠因法而覺悟、而修行。還有一種是無畏布施,使眾生沒有恐懼,能夠安心。這一品講校量,就是比較一下布施的功德。使修行人能廣植福田,打開涅盤之門。另外,布施是六度的首度,也就是六度的第一個門。大乘菩薩的六度是互相融攝的,一度可以包括其它五度,修一定可以通修六度。六度中把布施擺在第一位,因為這一度功行最正。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種種差別,所以布施的功德就有輕重不同。布施不同,有差別,因而布施所得的功德就有殊異、有差別。這就可以比較、較量一下,所以這一品叫做校量功德品。

  地藏菩薩乘佛的威神,問釋迦佛:這個業道的眾生,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就問自己能得什麼功德?自己做比較,哪個輕些、哪個重些,做好事時都在計較、計量功德。所以地藏菩薩頭號,眾生較量布施的輕重,此事應當怎麼看。於是釋迦佛說:閻浮提世界裡,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這是就印度的階段來講的。印度當時分四個階層,婆羅門,是祭司的階層,是第一等的;第二層是殺帝利,帝王將相都出自此階層。第三層中士農工商。還有一層是賤民。當時不允許賤民見尊貴的人,這是當時印度社會的階階差別。因為佛經來自印度,所以是用印度的習慣和情況來說。閻浮提眾生,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等,對於貧賤殘疾的人能親手遍行布施,所獲福利就如布施百恆河沙佛之利,千百生中七寶具足,何況衣食所用。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在塔寺佛像面前供養布施,那就三劫中可以當帝釋天王身。帝釋天就是民間所傳的玉皇大帝。得帝釋釋天的身體,受勝妙樂。假使能以這個福利回向法界,不但三劫得帝釋身,還能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比帝釋天又高一層。這裡最重要的是四個字:回向法界。

  財施、法施、無畏施,都要無我地布施,不要存一個心念,“這是我布施給你的”。如果存此心念,首先是“我”,這個布施本身就很有限度。我布施給你,你是接受我的布施的,那麼將來你要報答給我,這裡就有施者與被施者,有予者有受者,就有人我相,這個功德是很有限的。所謂布施就是要捨得,你給人家,就是要你丟掉我。菩薩的六度都是破我的,破俱生我執的,所以布施不能我字當頭。布施的時候,不要存心得好報,不要存心我要得什麼什麼。布施時應該怎麼存心呢?應該想不是我布施,無我布施。業力不虛,你布施出去後,必然會有回報,必然會有功德。世界上沒有討便宜的事,都是平等交易,互惠互利。討債還債是業報裡的事。布施沒有討債還債,是無我的。業報必有回報,但是回報不要據為己有,如果有功德的話,這個功德也不是我的,應回向法界,給別人,給你的親屬,你的眷屬,或諸佛菩薩。最大的回向就是回向法界,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餓鬼,這叫回向法界。布施時應該這樣存心:做了什麼事情都不是我的功德,是法界的功德,法界的利益。回向法界,這才是真的布施,這才是真的功德。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到校量布施時都講回向法界。若遇塔廟經像毀壞者,能修補,自辦或勸他人,如是布施結緣,千百生中,常為轉輪王身。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常為小國王。更能發回向心者,自他盡成佛道,果報無邊。注意這三個字,“回向心”。布施時要發回向心,不據為己有,不自以為功。如果有什麼功或得什麼福的話,都不是自己的,都應該回向法界,應該發這個念。回向心是慈悲心的表現。若見諸老病,及生主婦女,具念大慈,“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百劫為淨居天主,二百劫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不墮惡道,不聞苦聲,獲福無量。功德更深更高,一級比一比高。

  若遇佛塔經典,如果桌子,或損壞了,你修補管理,或自辦,或勸他人辦,“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若於佛法中種善要,做善事,而能回向法界,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果你得的功德利益只回向自家,或自身,那麼頂多是三生受樂,若回向法界,則福利無窮。所以這叫|捨一而得萬報|。這是講布施的功德,較量布施功德的時候,要存回向心,回向法界。法界包括地獄界,不光是佛菩薩界。你要曉得,你能成功一件事情,都是法界這力,哪怕地獄眾生,他了在幫你,因為他在地獄中受苦,沒有來搗亂,他也等於幫了你,便你成功。嚴格地說,也是一種增上緣。你應該回向法界,沒有絲毫是你自己的,這樣你的布施就不為業緣所束縛,才是清淨的,不是業所能范圍的了。我講過,佛教的法門,開發出來就是上供下施。修行是上供下施,教義就是緣起性空。對布施究竟怎麼看呢?釋迦佛說:要存回向心,回向法界。布施是無我的,這個布施才是清淨的,才是真正得利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地藏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