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2015/11/5    熱度:4700    下載DOC文檔    

  黃念祖居士 主講

  姜善和居士 錄音整理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為黃老居士生前於北京居士林所講,原講共為七講,惜當年第二講錄音丟失,故至今海內外只保留有六講磁帶,通過整理現編輯成此書。

  為便於閱讀通順,同時依據‘依義不依語\’的原則,編緝時於個別口語及無關義理之言外話,均做了適當刪節,於語法上也做了調整補充。如果僅依錄音而實錄文字,讀者會發現所雲諸語不知源於何處。幸好於整理中發現黃老所講,主要參考《彌陀要解》及其個人所寫《大經解》等著書,此發現為整理文字帶來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許多錯誤的發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於個別處有所纰漏,還希大家予以指正。

  第一講

  作為佛學漫談,我這次來可不是來說法的,更不能說是來向大家開示的,只是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看經、實修方面的一些體會而已。既是漫談,那我們從今天開始談什麼呢?就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吧。大家也許覺得這兩部經很不相同,怎麼能聯系到一塊講呢?所以,這裡有三個因緣,先跟大家匯報一下:

  第一個因緣:正果法師一直在這個道場講《金剛經》,現在正果法師生病了,委托我來代替他,所以這裡有個接續的意思,因此還是先從《金剛經》談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寫了一部《無量壽經》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時候我就准備來向大家談這個,後來就廣濟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邊去講《無量壽經》及淨土法門了。當然我們這裡接續正果法師的《金剛經》還是要談到《無量壽經》以及《阿彌陀經》的。也就因此從‘般若\’談到‘淨土\’。此為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咱們居士林一恢復以後,開始印經,所印所念的那個經本,是本人所印,供養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經就正是這《金剛經》。秦譯、唐譯的兩種版本,老居士們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種版本的《阿彌陀經》,應王居士所提議,我寫了一篇序,其中就說明了這兩部經先後印是很有意義的,這也說明了我們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徑——‘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我們修行拿什麼來做導引呢?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導航、一個方向、一個指南針,這要靠什麼呢?靠的就是這‘般若\’——《金剛經》之類。但是我們要走到哪去呀?總要有個歸宿吧!以什麼為歸呢?就是以淨土為歸!

  我寫的這篇序題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其中,這個‘歸\’字有幾種解釋:

  一是‘歸宿\’。總在外頭跑要有個宿處回歸呀!不然住在哪呢?這是‘歸\’的第一重含義。二是‘究竟終極\’之義。如何能究竟、圓滿呢?要究竟、圓滿就要以淨土為歸,匯歸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淨土就是我們所要歸的那個海!

  ‘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我們為什麼要\‘以般若為導’呢?因為我們修菩薩道都要修‘六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們要修‘六度\’,就必須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對此,《金剛經》中有此證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評人時常說的:‘你是盲修瞎練\’。因為他沒有目標,可不就是盲修嗎!如果沒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評為‘盲修\’了!‘以般若為導\’如有眼目。一個人要行路,沒有眼睛不辨方向怎麼能行?佛經上也說:‘入佛寶藏,智慧為目’。到了寶藏裡頭,你要拿寶,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見寶才成。什麼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進了佛的寶藏,你看不見,不知拿什麼,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麼。那又用什麼去拿呢?‘信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為導\’呀!

  反過來說,咱們許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兒\’一樣。擁有財富但卻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寶中,為寶所傷’。天天坐在寶藏裡頭,珊瑚樹、水晶瓶、大金元寶……可偏就讓珊瑚樹扎破了臉;讓水晶瓶碰破了腦袋;讓金元寶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兒受傷。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於它為目,為目才能為導,其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什麼是‘淨土為歸\’呢?最高的經——《華嚴經》,八十卷中的最後,講的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再現成再好不過的證明了!整個佛法的宗旨就在這。所以,佛開始就講《華嚴經》,一開口告訴眾生的就是這個,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給了眾生了。最後導歸到哪?歸的就是‘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是‘華嚴\’的長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以淨土為歸就是‘華嚴\’的宗旨!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給我們示范帶頭的——以淨土為歸。為什麼我們今天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就是第二個因緣。

  第三個因緣: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緣。有許多老同修總問我:‘你是因為什麼而學佛的?’這就要讓我首先感激《金剛經》了,是《金剛經》救了我!不然我已經是‘叛徒\’了。我這‘叛徒\’又轉變為‘信徒\’,就是由於《金剛經》的緣故。

  我小時候常跟著家長到廣濟寺來,可以說寺院裡沒有一處角落我沒有走到的。在我十一歲的時候,那是臘月初八的夜裡頭,晚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場非常莊嚴,從大殿繞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當年這地方有條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從這到天王殿來回地繞著念佛號。當時鉗錘也好,鐘鼓聲也好,念的也好。夜裡了,我母親她們都走了,我還不肯走,還跟著大家繞,後來到了十二點多,才把我叫走......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時侯是佛教家庭,一開始的印象很深。那麼,為什麼又成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於知識增加了一些,於是我就覺得不是僅僅參加參加道場、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於是就想看看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動。結果發現許多有名的法師、大居士,他們的名利心還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還是有很多分別,還是有時嗔恨,有時貪,貪、嗔、癡心都不淡,總還有一些計較分別,佛教圈內還是有勾心斗角的現象出現。由於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這許多情況,於是便產生了一個錯誤結論,我以為:‘這些人修行幾十年,看來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麼還是這樣呢?’正好當時看過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題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為這些人這麼拜、這麼念,實際上根本沒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學三年級考試完了的之後,書也不想再看,也不願出去玩,於是把母親的佛書拿了兩本來看,一本是《靈魂論》,另一本就是帶注解的《金剛經》。這本《金剛經》看過後,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從身而心,從頂到踵,如同甘露灌頂一樣,一陣一陣的清涼,一陣一陣的清涼……一切世間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剛經》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靈啊!是這些修行人辜負了佛法!

  通過重新認識佛法,也就從中看到了一部《金剛經》的宗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這時我才思想轉變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時,自己也有一個體會:這‘無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觀願望所能達到的。如果想要‘無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無住\’;一旦‘無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時,第一遍看《金剛經》的時候,我剛二十歲,當時還有一個體會:看來這念佛法門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時候就容易達到‘無住生心\’。所以,就我個人而言,也就是從《金剛經》才到了《阿彌陀經》,也就是到了淨土念佛法門。也就是從《金剛經》才體會到了淨土法門的道理。這個道理的體會是第一次的開蒙,是開蒙的第一課。那麼,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談的就是深化後的一些體會、感想。這是第三個因緣。

  通過對許多大德的論著、遺教的學習,多少年後回顧起來,當年我思想上的這一轉還是正確的!當然,當年的體會、感想還畢竟很幼稚、很膚淺。其實,基本上說,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關於‘無住生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因緣事跡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個大字不識的勞動者,很孝順!自己用砍柴擔水掙錢來養活母親。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為聽了半部的《金剛經》,也就是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當時,六祖給小旅店裡頭送水來正欲出門,一個店客在念經,他就聽,當他聽到此人念到‘無住生心\’的時候,心中豁然,於是便問:‘你這經是從哪來的?’客人告訴說是從五祖黃梅處聽來的,於是六祖便要去黃梅。從廣東(嶺南)去黃梅路還不是太遠。六祖就是聽了這一句‘無住生心\’便去了黃梅的。

  一個不識字的,也從來沒聽到過佛法的人,就聽了半部的《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樣一個基礎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後來見到五祖時的對答的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這個公案,因為這則公案實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們總是體會得不親切。

  我們看,六祖當時就是這麼個水平,既沒有多少年的修持,也還是一個字都不識的勞動者。等他見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說:‘你這茖獠,你也來學佛呀!’\‘茖獠’當時是罵南方少數民族的話,好比‘南蠻子\’之類的歧視的話。言外之義:你一個不開化的野蠻人,你也來學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師,所以說起話來都帶有禅機機鋒在內的。六祖當時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這個佛性難道還分南北嗎?你看看這是什麼水平!這麼一問一答,六祖便顯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說了:‘這個根基還是很利的,你到操場上去勞動吧’。六祖後來又回答過一句話,這話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為甚再做何物?’他自稱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來,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還要讓我干什麼?能說出這樣的話該是什麼人啊!僅僅聽了半部《金剛經》,僅僅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所以,《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我們一定要深刻體會,道理就在這!五祖講:‘這個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後來六祖做了個偈子,對於這個偈子,當時很多人都誤會了,其實在修證上他已經超過了神秀。這就說明有許多人不相信頓法,這是很可惜、很遺憾的!你能不相信頓法嗎!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事實,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講多少部的經論,那《楞嚴經》在皇宮中第一次講,就是神秀給武則天講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識,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說:‘你們誰來做個偈子,我就傳衣缽給他。’聽了這話,五百人中沒有一個敢做的。因為他們都以為,當然非神秀莫屬了,眾望所歸嘛!我們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見,當時神秀是有這麼高的威望了。

  雖然神秀最後做了個偈子,但他還是沒有得到衣缽,倒是讓一個勞動者,一個南方來的,還沒銻頭出家呢,只是寺院裡一個干苦活的人給得了去……後來眾弟子追衣缽,對此很多人都誤會了,認為佛教徒怎麼還搶衣缽?不應該呀!其實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這個程度,咱們可不要低估了、錯解了!我要在此給五祖的眾弟子們平反!他們之所以追缽,是因為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麼一個在家人把衣缽拿去了?想想看,連戒都沒有受,連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師了。現在能有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們追慧能不是為了爭名奪利,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

  那麼,慧能他雖然超過了神秀,但畢竟還沒有‘見性\’。五祖所以夜裡才又把他找來,又給他開示,於是便講到這《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無住生心\’是一部《金剛經》的宗旨。現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剛經》的注解,其中對‘無住生心\’這句話,一句也沒發揮而加以再說明,這是很遺憾的事!

  在那個時候,六祖是第二遍聽《金剛經》,他沒有別的基礎,也沒有見過別的經典,他就是因為《金剛經》最後才大徹大悟的。大徹大悟之下他感歎:‘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這麼一個文盲,他給我們以啟示,告訴大家不要總以為‘我不識字\’就學不了佛,其實大家怕什麼?學佛開不開悟,不是考狀元。大家要知道沒有什麼可怕的,你的佛性一點不減,一點沒減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哪裡想得到呀!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何其\’是哪裡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個\‘自性’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

  ‘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自性’本來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沒有任何欠少,一點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咱們這個妄心有動搖,但哪裡想得到,這個‘自性\’卻從來不增不減而沒有動搖過呢!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真正認識了\‘自性’,一切萬物皆由‘自性\’變現出來的!

  五祖也對六祖說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認識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麼學法也沒有用處!當然,不是說一點用處也沒有,畢竟還是種了‘福\’,但是,對於解決你個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須要開智慧,明心見性!你如果總愚昧,這就達不到了,所以也就學法無益了。

  ‘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倒過來說,你如果能識得本心,見自本性,怎麼樣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師、世尊……佛\’了。所以,這是頓法,正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五祖沒有全說,言下之義:你是這樣的大丈夫、天人師,我就把衣缽傳給你。所以,這部《金剛經》的殊勝,也就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上,道理也有於此!

  關於‘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講過的‘如聾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剛經》有言:‘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心裡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但行的卻是什麼呢?就像一個人進了黑屋子似的,什麼也看不見。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沒有‘般若\’,等於進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又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能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無住生心\’又怎麼樣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現在大家都是願意‘練腿\’,想跑本來是好事,但是先別光‘練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見種種色,也就是‘無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從經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經文所說:‘若是無量百千億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還是這麼布施……這麼布施了百千億劫,而且還是拿生命來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這福報大不大呢?這要看跟什麼比了,如經所說:‘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如若有個人聽了《金剛經》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過了這個百千億劫以來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這個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見種種色。你不如此,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入暗無所見\’了。總之,《金剛經》的功德就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是什麼人呢?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所講,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他說:‘羅漢能夠無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見到了\‘我空’,真正沒有‘我相\’了,但他證的是‘有余涅槃\’,他證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心了。所以他雖是‘無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釋迦牟尼佛呵斥這些聲聞乘的菩薩為‘嬌芽敗種\’。其實,他們已經入聖人流了,但就是因他們發不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薩,他雖也發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腦髓來施捨,拿種種修忍辱……這些事度的菩薩他雖是發起了這個大乘心,但是他不能‘無住\’,而是‘有所住\’。那麼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賢\’才成。(幾十個聖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賢\’是什麼情況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們只能有時候是‘無住\’,在‘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時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無住\’。相交換的,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無明\’的菩薩,才真能做到:生心時即無住,無住時即生心。

  《金剛經》的殊勝,前面我們通過蕅益大師的《破空論》了解了:雖是如此殊勝,但要知道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羅漢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薩的境界;也不是三賢菩薩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薩的境界!雖然我們如此贊歎《金剛經》,大家是不是認為高不可攀呢?

  剛才不是說過嗎,在我二十歲的時候就體會到,當你這麼單單純純地、老老實實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這時你心裡沒有想別的,所以,念佛的人應當萬緣放下,什麼功名富貴,什麼考級,什麼家庭糾紛……這一切都應當放下,你萬緣放下了,不就是‘無所住\’了嗎!於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聲聲不已,相續不斷,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嗎!你的妄心畢竟還沒有斷滅,所以佛經告訴我們:以凡夫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不好的。但以我們這種生滅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諸法實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為這種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念佛之法是‘即事持達理持\’,也就是說:你就這樣去事念,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這就是事持。不想別的,就這麼念、就這樣持名號,再從這個事持便可達到理持,也就變成了實相念佛。蕅益大師這樣的大德,他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功德?就是因為這一句的佛號,而暗合道妙的。你雖然不懂得《金剛經》,但是在你念的時候,不知不覺中你就合乎了‘無住生心\’這個無上的道妙,也可說是妙道了!

  蕅益大師說過:‘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個人能夠信願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這種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能從《金剛經》談淨土宗的《阿彌陀經》(即同《無量壽經》),就是全攝自己的功德!我們雖然知道了《金剛經》有如此的殊勝,但還要知道這並非是我們的境界所能達到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淨土法門所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下面就我們所念過的《阿彌陀經》的最後一段,結合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來向大家做一匯報。

  剛才所說:從《金剛經》談到《阿彌陀經》,其實《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所以也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最後部分有這樣一句:‘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贊歎這部經,這也就是佛在贊歎一切諸佛。‘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這說明十方的佛都在勸大家一定要信這部經。同時也在稱贊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這麼說的。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非常難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在娑婆國土,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是什麼呢?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就是在這樣一個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世界上示現成佛。‘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說一切世間人都太難相信的法。大家在贊歎釋迦牟尼佛!大家為什麼做這樣的贊歎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原因告訴我們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中的話來供養給大家聽。

  蕅益大師的這個《要解》是九天中寫出來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師,咱們現在推崇他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就曾贊歎:‘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師的這本注解最好!而且這一本注解,即使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這話只有印光大師才敢說,正是他說這話,我們對於他,被稱為現代中國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確實是和虛雲老、谛閒老並列。印老,過去我個人總覺得印老‘弱\’一點,當然這也是我的妄見。現在才覺得不是,可以並列的!

  蕅益大師這些話說得太好了:‘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籍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彌陀要解》。雖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難有易的,實際上佛之功德是沒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結合到具體情況,就可以比較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一本藥方書,裡面的藥方沒有一個不是好的,都能夠治好病的,收集起來都是經驗的總結。你不能說某一個藥方好,除非你有科學試驗的證實,隨便說是不成的。雖然都是好的,都是經驗的總結,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病人來說,那就可以說:你用這個藥方最對,而用別的藥方對於你是不對症的。就如人參是好的,但你患感冒發高燒,你吃人參這樣就會死的,所以這是一樣的道理,不能說藥好就什麼病都能治。那個砒霜能治病,一結合到具體的病這個有比較了。

  回過頭來,結合咱們這個具體的修行實際,就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便可以說,稱贊淨土法門最得當!施化有難有易。為什麼稱贊釋迦牟尼呢?是因為他給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說出了這樣殊勝的法。給五惡眾生說一般的法容易,說些漸法也已經就很難了,但是相比之下還是比較容易的。而他還要給眾生說頓法,告訴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這話信起來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論》就是講‘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這個還是漸法。但是眾生信起來已經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還是比較容易的。在這個五逆、十惡都有的世間,一個人於臨終能十念,便能往生極樂世界,生了極樂世界,你就等著成佛,這是頓法!禅宗當下開悟就成佛,這也是頓法。這個不容易說呀!難呀!難有人信呀!佛說‘三大阿僧祗劫最後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為說得對,他還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說到‘當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給咱們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說其他的頓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這些個還容易接受,而說淨土法門,這種橫超的法,就不容易說、不容易信了!佛給眾生說一般的淨土法門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種念法: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說前三種大家信起來還比較容易,可是你要是給他單說是‘持名\’,‘說此無籍劬勞修證\’,告訴大家:不需要怎樣閉關、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證,‘但持名號\’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徑登不退轉\’,直接達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轉直到成佛。‘奇特勝妙\’,出奇、特殊、殊勝、微妙的。‘超出思議\’,不是眾生的思想、言論所能達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這是難中之難。所以十方諸佛都稱贊釋迦牟尼佛‘甚難稀有\’,能做這樣的事情,給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說這樣的殊勝之法,真是‘難中之難\’!‘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所以,沒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釋迦牟尼能做這樣的殊勝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彌陀要解》解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濁’是個總的名詞,就是這些濁法都聚匯了。見也濁了、煩惱也濁了、眾生也濁了、命也濁了,這些濁都聚匯了,這樣一個時代就叫做劫濁。那麼在這樣一個一切濁法聚集的時代,你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所逼、所限制,為苦所逼,有種種的苦來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現在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所以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的!誰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苦在心裡頭了。所以在這種時候,劫濁誰都不例外,要不是帶業往生,這種‘橫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這是肯定的!

  結合這個時代,這個‘藥方\’也就出來了。佛法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藥師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別的什麼國土,那可不一定能實現呀!但是淨土法門不然,《要解》這就絕對肯定了,這個淨土法門最殊勝!否則‘必不能度\’。沒有這個法絕對不能得度!而且這個法殊勝就在於可以帶業‘橫出\’。現在有人在國外反對‘帶業往生\’的說法,還寫了許多著作。這還是一個修學密教的人,也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師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師父,密宗修行最要緊的就是‘尊師\’,可他卻背叛了師父,這就沒什麼可說的了。這麼樣的一個人,他忽然寫了些文章,而且還辦有他的雜志,大肆反對‘帶業往生\’。有些人也寫文章跟他辯論,但這些人說:‘帶業往生是指帶善業往生\’。其實這麼說也不對。所謂‘帶業\’指的就是帶惡業。業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讓你罪業不消的情況下也可以往生。這也才是佛的大願,也才是淨土宗的根本!殊勝就殊勝在這!可是就是有人反對,我們看這就是劫濁時代的特點呀!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汨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什麼是‘見濁\’呢?‘見濁\’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又稱為‘五利使\’。因為它非常之迅速、靈利,所以它比誰動得都快。所謂‘見\’,就是你的觀點、看法。對於一件事,你是怎麼看的、你是如何看待問題的,這都屬於‘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但這個‘見\’是‘五利使\’,也就是見惑的前五種。

  第一個就是’身見\’。也就是說我們常把一個本來由‘五蘊\’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當作真實的自己了,貪愛這個身體,想種種辦法來營養它、保護它。特別是女同志,‘身見\’更重些!她總覺得我這個身很美,留戀它、裝飾它……有很多修練的人,比如練氣功或是練這練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經通脈吧……而且產生了奇異功能使得這個身體有了些變化,便以為如之何了,這些人都屬於‘身見\’。這也是‘見惑\’裡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亂,就是迷惑。‘濁\’是混濁,都是貶義詞。

  第二,什麼叫‘邊見\’呢?所謂‘邊\’就是指落到了邊上。一個事情要一分為二,一分成二,那兩邊就出來了。一個球就沒有邊,你用刀子中間一切,就分成兩邊了,也就出來‘邊\’了。一邊是‘空\’,一邊是‘有\’。有的人持‘空見\’;有的人持‘有見\’。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執為是實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實的:人民幣是真實的,彩電、冰箱也是真實的……,直到臨死的時候都還留戀而捨不得。這些人所持的都屬於‘有見\’。另有些持‘空見\’的外道,看什麼都是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是斷滅,也屬於‘邊見\’。

  再有些人執斷執常,這也是執兩邊,是‘斷\’、‘常\’二見。有些科學家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斷見\’。現在,國外大量的試驗資料已經證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還持這種‘斷見\’。‘斷見\’當然就不對了!還有人持‘常見\’,特別是一些宗教徒說‘常\’。比如耶教(天主教 )講:人死之後將來要等待耶稣來審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獄了,而且是永遠地入地獄;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遠的升天了。這是常見,老是如此也是錯誤,是邊見,不落斷就落常,種種邊見,這個見濁裡面有許多是是非非的邊見,這裡就不多舉了。見濁就是這樣一個性質,蕅益大師說:在見濁中決定被邪知所纏。所以現在有很多練氣功的想和我談談,我說這樣的一位也不接見,因為現在他們連外道也不是了,他們走的不是老子和莊子的道路,這些人只能稱為養生家氣功師,都被邪知所纏。在這種情況之下有身見邊見怎麼辦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經被邪知所纏沒有智慧了,你沒有特殊方便的辦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還覺得很艱苦,那麼度他就沒有這個心了,這是見濁。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什麼是‘煩惱濁\’呢?就是‘見惑\’中的‘貪、嗔、癡、慢、疑\’。‘貪、嗔、癡\’是‘三毒\’。‘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這三無漏學去對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這個‘我慢\’僅次於‘貪、嗔、癡\’。我們人人都想一想:總覺得自己不錯,如果兩個人發生點意見 ,總覺得自己對而別人錯,總覺得自己的修行比別人強……這些都屬於‘我慢\’。還有一種‘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疑\’就是懷疑。對什麼事都不信,總要有點懷疑,尤其是對正法加以懷疑,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的那個根沒有斷,就是犯罪的那個根沒有斷!‘貪、嗔、癡、慢、疑\’稱為‘五利使\’,就是我們的‘煩惱濁\’。‘煩惱濁\’就是煩動惱亂。‘煩\’是煩燥;‘動\’是亂動,這個人喜歡熱鬧,靜不下來。‘惱\’就是苦惱;‘亂\’就是心裡很亂。人人種種的心情,實際說起來就在‘煩、動、惱、亂\’這四個字裡頭。很煩燥,心裡總不安,心裡老在動,這樣很苦惱,因為心都是散亂的,所以叫做‘濁\’,又稱它為‘鈍使\’。因為癡鈍、癡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慣性一樣,貪就讓你老貪;嗔就使你老嗔,總也轉不過來。那麼,處在‘煩惱濁\’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師說:‘處於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所限。’你在煩惱濁中,一定被貪欲陷進去,像陷井一樣把你陷進去。各種的‘貪\’:貪吃、貪色、貪享受、貪舒服、貪名利、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貪欲所陷,為惡業所蜇,就如同蠍子、黃蜂蜇了一樣,決定有這樣一種遭遇。

  在這種情形下的眾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這個念佛之心是什麼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這句話我們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這個凡心變成為佛的心了。若不是這樣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當下就成為佛的心,沒有這樣的妙行,你決定不能得度的!所以這也是十方諸佛都稱贊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這樣的妙法,怎麼說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能成為佛,而出現這句佛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由於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就包括了萬德。當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在你心裡頭,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萬德莊嚴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攝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在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攝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謂‘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業\’(身、口、意造業叫做三業),使之頓然同於佛的‘三密\’。念佛就是這個方法,使你的口業同於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莊嚴了你的‘意密\’,你的‘意業\’同於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為佛心。若不是這樣的妙行,不能得度!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什麼是‘眾生濁\’呢?你又是見濁又是煩惱濁,這樣所感便形成了‘五蘊\’假合的這個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這樣,一旦把這個肉身之皮扒開,人就成了一個行動的廁所。這個身很劣呀!那麼‘心\’呢?也就是‘見濁\’、‘煩惱濁\’,同樣也是很劣的!所以眾生身心都痞劣就叫‘眾生濁\’。這個五蘊假合的身體,假名為‘眾生\’。在‘眾生濁\’中,你也決定安於臭味而不能洞覺,因為你是‘濁\’的,所以安於這樣臭味的環境之中而不會洞覺到。昨天晚上,我還批評我的兩個女兒,我老是這麼舉例,我說:‘大家就是糞坑裡的蛆。\’從農村來的人或在農村勞動過的人都知道,這糞坑裡的蛆,就在那忙忙亂亂的,爭呀!這塊糞好,那塊糞不好,我丟掉這塊糞去奔那塊糞,那個蛆不如我這個蛆,我比它強……爭來爭去,想來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糞坑。對此,蕅益大師說了:大家在煩惱濁中,你決定安於臭味!你不認識這糞坑,就在這爭,這個是大富翁的營養充足的糞;那個是病號的糞,我要補充這個糞,換那個糞……甘於劣弱而不能奮起。有人很自卑,總以為自己不行,要問:‘我還能往生嗎?我念佛就只求一個好死。’我妹妹就是這種人,她念了一輩子佛,用她的話講,就是求一個好死。還有一位居士跟我說:‘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個亡者(她死去的一個親人)。’這些人就是不想:我們自己的佛性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們決定是可以往生的!我們決定如阿彌陀佛一樣,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但這些人不能擔負起如來家業。所以很多人雖然都關心佛教,如若真關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應該把你自己這個‘燈\’先點燃!你不要去管別人!這個寺院怎麼樣、那個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這樣,你這個‘燈\’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奮飛,而只想管別人的事,這就是‘眾生濁\’的表現。如果在這種情形下,就沒有棄厭之心。因為眾生陋劣,他沒有這個雄心壯志,沒有廣大的願力,所以他安於這個臭味。其實這個棄厭,是苦空無常的啊!一定要厭離呀!極樂世界你可以欣厭,這個棄厭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願\’,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谛。一般人沒有這種棄厭之情,其實它應該對我們的人生是很實際的!人生無常,翻看年輕學生時代的照片,我一看呀,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時候,現在一半都變為鬼了。所以只有到這個時候,說到棄厭,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也就提醒我們一定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呀!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命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再有就是這\‘命濁’。因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壽命就不滿百歲。現在到一百歲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稱‘命濁\’。我們最苦的就是‘命濁\’。學佛也發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壽命卻沒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見錯誤而不覺悟,等到當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強了、決心也有了……可是身體卻不頂勁了,人也老了。釋迦牟尼佛曾告訴我們:人老之後,修行就如同那個吃過後已經沒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輕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學道。《涅槃經》講:老年人修行如擠過水的甘蔗。到了糖廠,把甘蔗擠出水後,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濁\’就是這樣。

  在‘命濁\’之中,蕅益大師說:‘決定為無常所吞。\’‘無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閃電光一樣措手不及。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時間,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時十二年閉一次關,一個關接一個關,那已經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現在不需要讓你費時節,像明真長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樣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來向著西方念十口氣佛號,特別是像退休的同志,你並沒有別的事,你完全可以這麼念,但你還是不想念呀!明真長老是修禅的人,他還禅淨雙修,他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讓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決定你的‘信、願\’有無!而往生後的品位則決定於你平時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時節、多少勤苦。也只有這個法你才能得度。現代人命濁呀!生命很短暫。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會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們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薩道修行的一部分。淨土宗的好處就在於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世間法所應該做的事,我們一樣也不要廢除,還能證佛法。這句話最妙了:‘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沒有離開佛法行世間法,你在炒菜時何嘗不可以念佛,你在帶孫子,拍孫子睡覺的時候何嘗不可以念佛,而且對你的孫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謂一舉兩得。如果沒有這個就不能得度。

  ‘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會海;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彌陀要解》。你有信、有願,用信、願的心來莊嚴你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願持名!只是持名而沒有信、願,不能往生,這是最要緊的!用信、願來莊嚴你的這一聲‘阿彌陀佛\’能怎麼樣呢?‘五濁惡世\’就可以轉了!

  ‘轉劫濁為清淨會海\’。這個時代是‘劫濁\’,一切環境都很濁:核戰爭有可能爆發,到處鬧各種災荒,恐怖分子到處搞爆炸……這些都是實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堅持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把這些變成你的清淨海會。只要你真能往生了,這個是很好體會的。諸善人聚會一處了,也就清淨海會了。大家要知道:你一聲正念的時候,當下對於你來說,就是清淨海會。

  ‘轉見濁為無量光\’。所謂‘見濁\’就是污濁,就變成智慧之相。‘無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這‘見濁\’完全變成‘無量光\’,把‘煩惱濁\’變成‘常寂光\’了。《金剛經》不是講‘無住而生心\’嗎,你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想,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照\’呀!這不當下就是‘常寂光\’了嗎!‘寂而常照,照而恆寂’。\‘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現在眾生這樣一個污垢之體,成了蓮花化生了。‘轉命濁為無量壽\’。人本來不過百歲,這一句佛號就這麼莊嚴之後,你就把‘命濁\’變成了‘無量壽\’了,就是無量壽佛了!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念一聲\‘阿彌陀佛’,今天我來以此供養大家,來報大家的加持之恩!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拿這句話來報大家的加持之恩。這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牟尼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就是咱們的本來的導師釋迦牟尼在這個世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現在把佛所得的這個果實的覺悟,全體授給濁惡的眾生,一點沒有保留地授與濁惡的眾生。

台灣學佛網首頁金刚经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