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出家修道,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方為真正的清淨沙
上妙下祥法師講述: ◎解無為法為沙門 【上午講了忍辱,下面講:詣會於沙門。】 “詣會於沙門”,這句意思就是“參訪沙門或聖人是吉祥的”,就是說當你去禮拜和請教沙門和聖人——沙門代表什麼呢?是代表出家人的意思。不管你問題多少,你有一個恭敬心就是吉祥。因為通過參訪接近他們,我們會獲得功德和加持,這是吉祥的事情。 “沙門”是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望證悟涅槃的出家修道者。“沙門”在古印度是對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所有出家眾的通稱,為有所區別,佛教弟子一般都稱為“釋子”,“沙門釋子”或者“釋子沙門”。因為中國原先沒有這個稱呼,所以佛法傳過來以後,就成為佛教出家眾的一個專稱。比如有的比丘自稱為某某沙門。特別是寫牌匾的時候,寫什麼字的時候,什麼慚愧沙門等等,都是對自己的一種稱呼,也表示一種謙虛。 《四十二章經》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辭親”,我們都知道是告別親人。“出家”就是出了你過去俗人的家。“識心達本”,什麼叫識心達本?就是你知道這個心是怎麼產生的,而不被這個心所迷惑,因為外境一切相都是心所生。你知道心所生出的現象是怎麼生出來的,而且通過它了解了我們本來有一個根本,那就是佛性。這個就叫什麼呢?識心達本。通過這個識心達本,最後你所修的、你所看的、你所思惟的,叫“解無為法”。 這個解無為法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是說我們通過文字,說明什麼叫無為法。但作為一個真正證悟的人,就是識心達本,開悟的人,他的每一言、每一行,想不站在無為法上也不好使。雖在世俗,心是出家,這叫菩薩行為。什麼叫解無為法?就是說,凡是有為法到他這裡都變成無為法了。 比如說吃飯,我們為了貪吃,好的壞的,他吃飯只不過是為了養活這個身體,同時他又知道這個吃和飯都是虛幻的。我們就不是那麼認為了,我們認為呢,不得不吃,飯也是實在的,吃也是有感覺的,認為這個是很真實的。這是我們普遍認識。 而解無為法的人不是那麼認為的,他只不過是隨順眾生,他也吃。他所謂的吃等於沒吃一樣,所謂的有和沒有一樣。我們看到饅頭是饅頭,在他看來饅頭就是幻境,就是空相。人也是空的,饅頭也是空的,吃的感覺也是一種虛幻。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說這個吃的感覺怎麼是虛幻的?因為我們的定力不足,所以我們感覺是一種實有。因為這是五蘊裡的一種,受、想、行、識,這是什麼在起作用呢?是一種觸的作用,觸在起感覺的作用。再加上行的作用——不斷地吞咽,我們覺得饅頭通過嘴進到食管、進到胃,渾身有勁兒等等這些現象,這種生起,實際上都是一種幻境,包括食物也是一種幻境。 你看看我們吃飯的時候,比如說現在水果下來了,我們要吃個梨得上樹上摘,從樹上摘到梨,然後一口一口嚼著吃,我們認為這是吃。這是我們世俗的想法。佛在世時,曾經用這個問題考一個外道,就問那個外道——這個外道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所不通、無所不懂的。佛就問他:你知道這個吃有幾種吃法嗎?後來他想了半天沒弄清楚。佛就給他講,有段食、有觸食、有想食。鬼神是觸食,觸一下子它就等於吃了;等到我們人類就是段食,嚼碎為吃,你看一口一口地嚼,我們覺得這叫吃飯。 有些天人就不是這樣了,天人是什麼呢?是想食,一想就完了,一想這東西就吃進去了,不用食物現前。說“這個食物現前我們再吃”——只要是他這一想,這“東西”就現前了,這個形象已經現前了,他一想就吃進去了。比如說他想吃桃,他會滿口的桃香,也不用咀嚼,也沒有核,一下子從口腔就入到胃裡了。那種感受比我們吃那個桃要方便多了、好多了,好受多了,特別地清涼,味道也非常好,而且吃完了以後那種飽的、暖的感覺也是存在的,都勝於人間這種飲食。所以說一旦生為天人,特別是從人間去了以後,他都不想回來、不想下來了,不想回到世間。他一看世間那種吃法認為太埋汰、太髒。所以說想食比段食要高檔。當然了,我們雖然在世間,如果我們有修行的話,定力增加的話,也會出現想食這種現象。所以說出家修道,識心達本,認識了心的本性,解無為法叫沙門。修到這個時候才叫真正的清淨沙門。 換句話說,我們平時說那個入門,淨土宗有一句什麼話來著?叫一門深入。淨土有“一門深入”,這句話應該怎麼解釋為最正確呢?我的認為,一門深入,你必須進入這個門才能深入,如果這個門你都找不著,怎麼叫一門深入?有的說我就念佛,用念佛的法門來達到一門深入。表面說得通,實際上說不通。因為法門哪,它只是一個方便、一個方法,它並不是真正佛法的門,只是一個方法。就像人走道,我上北京去,但是我腿不好使,怎麼辦?我就拄著拐棍去。什麼是拐棍?念佛方法就是那個拐棍。 那什麼是門呢?也就是識心達本,也就是你開悟了以後才能找到修行的門,開悟才能找到門。開悟了以後這叫一門深入,你進這個門了,你的心不管睡覺、散亂、吃飯,換句話說,你所有的行為,想不進去都不好使。因為你的行為——心是無為行,所以你的行為是無為的行為,不管什麼事情他都能進行無為。 這叫什麼呢?解無為法。他真正把無為法解了,不是我們這個理解了叫解,實際上我們那只是理解,並不是“解”。解是什麼意思?沒有束縛了叫解。有的說:“解無為法,我也懂得解,這個事我也能說明白。”你能說明白,但心做不到。另外,你這個事說明白了,那個事說不明白,這叫什麼呢?這是理論,這是表面的理論。解無為法就是再沒有這種有為法的束縛,就是心已經見性的人。解無為法,這叫沙門。所以說這個沙門哪,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像開悟啊,識心達本哪,見性的人很多。過去祖師開悟的也很多,現在也有,但是不太多了。 我們有時候不了解,我剛學佛那時候啊,我的皈依師是楞嚴寺的上體下清老和尚。我剛皈依,他告訴我去參話頭。過了一個多星期,我又去了。他說你怎麼樣?我說正在努力呢。第二個星期去了,他說你怎麼樣?我說正在努力。“哎呀,”他說,“你咋這麼笨呢,那麼點事弄吧弄吧就完了呗,你干嗎呀,這麼長時間?” 兩星期他叫我開悟。他說我笨——也確實笨。才兩星期,還沒到一個月呢,他說你怎麼還沒開悟呢?你弄吧弄吧就完事了,這點事還弄不明白?那時候什麼叫禅宗?什麼叫密宗?什麼叫淨土?我都不清楚,我都不知道。什麼叫念佛我也不知道。光知道皈依以後,師父讓做啥就做啥。 老和尚可有意思了,有時候想起來,他那種自信,很自信。就說過去這些老的出家人,開悟的人挺多挺多。但他們從來不說,從他們的言語、話裡,他們見性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沒有把這個看成一種非常難,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有一種說法,說現在末法時期,你想見性太難了,不可能的事。這話你要跟體清老和尚說,他肯定不同意,他說有什麼難的,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就完事了,這什麼事弄不完?就這麼點事弄不完啊,就這麼快。 有時候我們聽外面一些語言和他說的差距就差了十萬八千裡。他說不可能。體清老和尚認為就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兩個月。但我的想法,你怎麼也得一年吧,是不是?還得認真修,說要見性也不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離開了世俗的家庭,出家修道,認識了心的本性,通過無為法這個法性,叫沙門。所以這叫真正的沙門。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沙門名息心,”就是心不再往外跑了,心不再亂合計了叫息心。“諸惡永已盡。”惡在他這裡永遠斷除了,你叫他做,他也不可能去做。“梵志名清淨,除去諸亂想。”從修梵行來講這叫清淨,他已經除去胡思亂想了。我們沒見性的人一會兒想到了發財,一會兒想到吃好的,一會兒想穿好的。而且想到的時候那種渴望,那種追求,那眼睛都放光,為了錢財就拼了命了。在這些修行人來講,太沒有意思,太愚癡的一件事情,所以說他不會那麼亂想了,不會像世間人那麼想。這叫沙門。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