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佛弟子應以何種方式聞法才可受益
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才是一個最恰當的方式。那麼,為什麼我們今天聽聞佛法要有一定的儀軌呢?我們加以說明。 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 一個法,到底它是一個功德法?還是一個過失的法?基本上是不決定的。而是從它的整個生起的因緣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基本上佛法的修學是重視過程。你在整個的過程當中,你內心的造作會決定這個法的一個相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比如說同樣是水,那麼牛去喝水以後,它產生了牛奶;因為它的內心產生慈悲的造作,所以它把這個水轉換成牛奶。那麼這個蛇也去喝水,但是它內心產生嗔恚的造作,結果它這個水產生了毒液。所以說呢,同樣的水,我們說水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那麼說是『一切從緣起』。也就是說因為不同的心態的造作,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宗大師說,同樣的聽聞佛法,有些人會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有些人聽聞佛法了,因為他的過失,而產生了障道,他聽完以後反而障礙他的修學。 所以,這個聞法的一些儀軌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到我們聽了以後到底是不是能夠受用,或是產生障礙。這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好,我們看這個講義的第一面。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思維聞法,所有勝利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甲三、正聞軌理 甲一、思維聞法,所有勝利:首先我們要在聽經之前要思維,我們聽聞佛法的這些殊勝的功德,這個是第一點。 第二點,『於法法師發起承事』:那麼,當我們對法產生一種殊勝的功德的思維以後呢,對於這個所教授的佛法以及法師,要生起一種承事供養的心。那麼這兩段都是在聽法之前的一個基礎,我們叫做道前基礎。就是在聽法之前的准備。 那麼第三科『正聞軌理』,這個就是你正式到了講堂以後,你面對了法師,面對了法,你應該有的態度了。第三科是正式說明聽聞的軌理。好!我們看第一段: 甲一、思維聞法,所有勝利。那麼我們在求法的過程當中,這個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一種善法欲。 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夠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的配合。說,诶,佛學院排那麼多課,反正你排我就來聽。那麼你這樣的心態是一種被動的,你很難得到利益。所以我們在聽課之前要先思維,到底聽聞這個法對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先要去思維這個道理,而產生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追求的心態。 那麼這當中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龍樹菩薩的《聽聞集》 。《聽聞集》雲: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如是於此中,生人難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龍樹菩薩 這一段,他等於是把這個聞法的功德,跟不聞法的過失,做了一個對比。首先,我們看,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有什麼過失呢?說,诶,我們出了家就好好修行就好了,為什麼要聞法呢?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一個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內——就是整個四面都有牆壁有障礙的房間當中,那麼這個人在完全的黑暗當中,即使這個房間有很多很多的差別的色法——比如說,這個房間有珍寶,能夠讓我們產生安樂的;有很多的刀劍,會傷害我們的——那麼,我們到了那個房間,即使我們有眼睛,我們也不知道判斷,什麼是珍寶,什麼是刀劍,我們沒辦法判斷。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我們即使房間有珍寶,有刀劍,我們也不知取捨。這個地方這樣的譬喻,我們看合法。 那麼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得到了人身,一個非常珍貴的、能夠修學法器的人身,而且我們第六意識的智慧很正常——你看那個畜生道的第六意識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癡暗鈍的——所以我們得到一個很正常的、一個非常清楚的、一個明了性的智慧,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聽聞佛法,我們的結果是怎樣的呢?『不知善惡法』。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也不知道什麼是錯。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比如說,诶!你今天造了錯;你學了佛,你還是會造錯。但是你學佛以後,你能夠善知善惡法;你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法,你對於你自己的行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當你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一輩子錯下去了。因為…為什麼?因為你不知善惡法,所以了解善惡法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我們不能馬上地讓自己清淨,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麼以這個標准不斷地來要求自己,以這個標准不斷地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這個了解善惡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了,那麼當然這個了解善惡法是什麼,從聽聞而來的。那麼這一段是先說明,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產生的過失。最嚴重的過失就是『不知善惡法』,這個是過失。 那麼這以下,我們看聽聞佛法的功德。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說你能夠聽聞佛法,就像你一個人有了眼睛,這個眼睛就是我們有了第六意識的一種明了性,而且有這個燈光的引導——這個燈光就是佛法的正見,那麼這樣子有第六意識的清楚的明了性,再有法的引導,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珍寶,我們應該要追求;什麼是刀劍,我們應該要遠離。那麼這個道理就是說「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我們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經過聽聞才能夠分別善惡。 宗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說無量無邊的善法有一個根本就是正見。所以可以這樣講,我們剛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那麼在禅宗說叫做「認清路頭」。你會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修行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你錯認消息。這個車子你開了半天,你上不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正見,沒有正法的引導。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產生正確的修行。 看第二段:又《本生論》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這個地方講到修學佛法的三個次第。 第一個「聽聞」——聞所成慧 當然現在有一些文字的檔案,但是從《楞嚴經》的觀念來說,我們學習佛法,六根當中聽聞的效果最好。聽聞的效果比你自己看的效果更好,因為印象深刻。這個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我們叫做“音聲佛事”。佛法是把這些聖道放在音聲當中,讓我們經過聽聞,就把這個音聲的佛事轉成我們心中的道。所以你剛開始六根當中是以聽聞來當做一個根本。 第二個「隨轉」——就是思所成慧。這個法義你聽進去以後,你心中不斷的思維,心隨法義而轉,去消化這個法義叫「隨轉」,產生一種思慧;這個思慧會產生一個勝利,堅定的理解。 第三個是「修心要」——我們產生修慧,我們開始去修正,去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 這個「聽聞隨轉修心要」是講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脫生死城」。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一個修學的心要,就用很少的時間就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其實,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離心。憑良心講,他們也很努力用功在修學,但是他們跟我們佛弟子最大的差別就是缺乏善巧,缺乏善巧慧,沒有智慧的善巧。比如說,他們的九十六種外道,《楞嚴經》講到其中一個苦行外道,他也知道我們生命的痛苦是罪業產生的,但是他認為這個罪業是真實的,不能改變的,所以你要趕快離苦得樂、趕快把自己的業障清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能改變它的。那怎麼辦呢?那就躺在這個有刺的荊棘上面,或者泡在那個冰冷的水當中,或者是倒掛在樹上。那麼他的一個苦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快速地消除罪業、快速地成就安樂的涅盤。 當然我們佛法認為,這樣子是不善巧的,因為你這個車子,它走錯了方向,你把這個車子打壞了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是牛,牛車這個牛;前面那個牛有問題,你對這個車子,你打這個車子是沒有用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沒有關系,你折磨你的色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問題不在這個地方。你的問題是那個牛,牛要調整它的方向。 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兩個修學重點。 第一個: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斷惡。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從因緣法的觀察當中,知道它緣生無自性,當體即空。 第二個「亦名為假名」,那麼當我們入了空以後,我們干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了因緣的假相,因為它的假相有它的作用。比如說吃飯;飯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飯對我們色身的確有滋養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說,每一個因緣法當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為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產生的這種差別的作用。 那麼「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個就是中道思想。所以我們整個修學,不管是從假入空,或者從空出假,都是由「聽聞」的引導而來的。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你一出家,兩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件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蕅益大師說,我們每一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花無果。”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樣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結果都沒有,沒有什麼功德。無益的苦行。小乘佛法呢?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對因緣法,對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盤。所以一個花結一個果。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要「聽聞」來作引導的。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產生一個正確的修學。我們整個身、口、意的修學啊,是由「聽聞」而產生隨轉而產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一個一貫的作業方式。 我們看第三段:《瑜珈師地論》雲: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一、珍寶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 我們今天在聽佛法之前,應該怎樣去思維這個佛法,對我們的一個產生的作用呢? 第一個,你要把佛法當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那麼這個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世間上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此意曰:佛法必須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產生的,而佛陀要出世這是很難遭遇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到了末法一萬年,一萬二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類就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出世。在這一段出世的眾生啊,完全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以說呢,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 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我們應該把佛法當作我們身體裡面的眼睛,我們一天當中,用的最多的是眼睛。有時,手、腳未動,但眼睛一定是動的。眼睛之意,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此處之「時時」是一個重點。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復。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維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個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嗔心重,有些人情執重。這個煩惱的背後是有一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累積而成的。煩惱是由錯誤的思想而產生的。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中,不斷地重復,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我們面對煩惱之時,我們一再地縱容它,但是,我們面對正法的時候,我們卻不願意重復,這個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與我們看報紙是不一樣的,诶,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佛法是要一次次的聽聞,就像你印刷一樣,每一次的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的觀照的智能;每一次的聽聞,善根都會慢慢的增長。「時時增長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須有光明,才能夠見到。「如所有性」——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盡所有性」是講到諸法的別相,十法界的因緣果報。 四、大勝利想。「於究竟時,能興涅盤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那麼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古人雲:“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我們聽了很多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聽聞佛法的部分,可能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為,為了你以後的菩提涅槃作一個布局。因為你還有來生。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做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使你以後到三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而這樣的一種大乘善根呢,跟著你的生命不斷運轉,它就會慢慢地帶著你跟三寶結緣。繼續地聽聞佛法,慢慢慢慢地趨向於菩提涅槃的果報。它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引導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他一時做錯了事情,诶,他就會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那麼你今天跟三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呢?當你產生過失之時,你就一直下去了。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槃的果報相應的,因為它可以做你非常好的引導。 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無罪想即是:我們今天內心當中順著這個法義去思維,我們心中很多很多的掛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這世間上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沒有真實體性的。如此內心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產生一種開闊的安樂。此在今生的,若作以上五種想,我們就會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的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產生一個殊勝的理解。 好!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之時,有一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此長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學中,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產生堅定的信心。那麼他就發願要無條件地盡形壽來供養僧團。所以他今天來到僧團就白告大眾師說:“我對於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此時,比丘聽了以後,很多比丘,有的需要一個杯子,就到長者家乞求一個杯子;有的需要一件衣服,就要一件衣服。那麼乞求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大富長者,門庭廣大,長者家門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這大樹上面有二只鹦鹉,二只鹦鹉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這個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地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那麼長者就很歡喜地出來迎接比丘,供養比丘所需物品。這二只鹦鹉就經常扮演一個通風報信的角色。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這個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為這二個鹦鹉說法......”如是如是地交代阿難尊者。那麼阿難尊者就秉承著佛陀的慈命來到了這個長者的家裡面。走進大門以後,二只鹦鹉又高興地飛起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這時,阿難尊者說:“诶,你先下來,先下來,我有話跟你說。”那麼就跟這二個鹦鹉說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那麼這個鹦鹉聽到了苦、集、滅、道的道理以後,就非常地歡喜,就從地上飛到了樹上,那麼也是念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又從樹上飛到地上,輾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報告那個長者。長者出來就滿阿難尊者的願,就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只狐狸就跑到樹上,把二只鹦鹉給吃掉了。吃掉以後,當然比丘就覺得很傷心。比丘就問佛陀說,這二只鹦鹉死掉以後,往生到哪裡去了?佛陀說,這二只鹦鹉因為聽聞佛法產生歡喜的關系,已往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輾轉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後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地在六欲天輾轉七次。七次以後,死掉以後,來到人世間做一個人,享受一生的安樂以後,到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那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個鹦鹉它經過輾轉地(生到)天上,為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為他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你說诶,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會用得到的,總有一天你用得到,只要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地讓你聽聞的。總有一天會產生效果。那麼這個我們叫做「乘」——大乘、小乘;因為它有這種到彼岸的效果。 我們可以把聽聞佛法做一個總結: 第一個:你所聽聞到的佛法,你今生用得到,會讓你今生分別善惡法,會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產生種種斷惡修善的感覺——現世的利益。 第二個: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說我們馬上講的《楞嚴經》中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的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對於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盤。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准備好;你必須為來生做好准備。你到來生准備就來不及了;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應。 聽聞佛法對你今生與來生都有很大的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是在無量劫當中,我們是很難聽聞的;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這是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 第二段,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第二個,我們應該生起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我們要對這個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這個「承事」就是一個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三段。 我們先看第一段,如《地藏經》雲: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對法的心態有三個: 第一個,你要專心。你不能打妄想,因為你過去在三惡道中,你根本沒有因緣聽佛法;你在三惡道裡面,經過這樣子的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麼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成就解脫的因緣,你要把握機會。身為一個人啊,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是機會來臨之時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 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我們經過祖師的傳承以後,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這個真理接觸之時,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這個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信仰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第三個:你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第二個,應該避免「不應於彼起毀謗」。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眾生的根機安立的。蕅益大師:「良莠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佛法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辦法說,廣學一切法門,只能夠在今生當中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但是你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毀謗。你修淨土宗的,你對於禅宗的,天台宗的保持隨喜贊歎。因為你遲早還是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若毀謗,對我們未來會產生障道。此處是講到對法的內涵。 第二個是講到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我們對於法師的身、口、意供養呢?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包括口業的贊歎,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於這個“師”,(對)授課的法師最好的態度,就是把他當作像“佛”一樣的觀想。宗大師說:“你每一堂課,你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位法師當作'佛'一樣看待。你就等於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身為一個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的,但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 我們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於我們遇到的哪些法門,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產生一種障道的力量。那麼這個問題點在哪裡呢?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蕅益大師說,它本身是一個珍寶,但是我們在拿這個珍寶之時,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所以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作道前基礎。如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否則房子會垮掉。這個地方就是說明我們在面對法、法師的一個態度。 面對法時,法有二種;第一種是你今生所專修的法門,你主修的法門,或者說你根本的法門,這時應以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第二個,你也會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沒有修行的法門,你未將此法門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但你要「不應於彼起毀謗」,即使你今生沒有修學它,也要保持尊重和贊歎。因為你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為來生結下一個善緣。對於講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將法師視如佛一樣的觀想。這個地方有二個很重要的觀念加以說明。為什麼要把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 第一點就是我們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其實是你的心所變現的。比如: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濕潤的水。你看餓鬼道他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熱惱的火;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所以說呢,水對我們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今天能夠把每一堂課的上課老師都當作佛陀的轉想,你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為呢。你把法師當做佛陀,就等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將己德移於彼,唯為說法令解脫。 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眾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罪業,佛陀不能夠用他的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他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不可以把他所有的波羅蜜送你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有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盤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說法」。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所以我們一再的講一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其實佛陀是扮演一個說法的角色。而法師也扮演說法的角色;那麼從功能上這二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念恩深敬。因為法師今天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自己聽法者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對於「法」跟對於「師」這二種心態。這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那麼第一個,這個法師的戒有過失,不過當然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這個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他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但是你也不能夠因為這樣,你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你不跟他學,那麼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因為這個法師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第二個,這個法師的種性下劣,它的意思就是我們類似講說的,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而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你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用去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第三個,形貌丑陋。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了。這樣子也不對了。文辭鄙惡,這個法師講話不文雅,不能夠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書讀的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所發語句粗,不悅耳。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的言詞,那麼我們也不能夠因為這個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了。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一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的法義去思維,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那麼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而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那麼這樣子,你一個菩薩就失去一個你自己進步的機會。 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我們今天要生長在正法、像法時代,你看你拜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松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的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我們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說你要是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像法時代。那麼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講授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是說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的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他要去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你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而去得這個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珍寶是永久的。所以我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跟很多很多我們覺得對方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我們就必須忍受這個垃圾去得到這個珍寶。你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看第三段的《本生論》。如《本生論》雲:處極低劣位,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學習的一個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總結。 第一點,你自己到了講堂,不管你是住持、長老等任何身份,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我記得幾年前到蓮因寺齋戒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差不多只有五、六臘,忏公師父的戒臘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講課之時,忏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一次一進來的時候,就悄悄地進來,然後坐在下面。那麼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地聽幾分鐘,有時會聽到下課;有時會聽到一半再離開。我覺得老人家是給我們做一個身教。一個長老進來,他也是安安靜靜地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來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發起調伏德。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傲的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的。第二個,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那麼法師就像是我們的藥一樣,我們應該具笑,歡喜心。偶爾地去注視著說法的法師。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第四個,起敬專至誠:要有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第五個,善淨無垢意。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的。什麼叫染污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清淨。也就是說,你今天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的話,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的懷疑的心所染污了。我們講一個實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 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作一個大國王。這個時候國王就思維世間的財富都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個大乘佛法的真理。他就放棄了王位,走入了這個山林當中,就看看誰能為他宣說大乘法。此時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跟他說,我有這個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為你宣說。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終身做我的侍者。世尊本來貴為一個大國王,因為聽法的關系,他就捨棄他的尊貴身,做仙人的侍者,為他燒飯,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於用他的身體來當作這個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坐,那麼目的就是跟他學習「妙法蓮華」。後來到了最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因為這一期生命的這個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系,使令他快速地成就慈、悲、喜、捨,快速地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地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本師,你看他這個整個成長過程;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地精進。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是他求法的時候的心特別的精進。這個是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花太多時間,但是反爾是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的,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地方,我們沒有把握機會。諸法因緣生,每一個因緣輕重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在不看大乘經典,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有辦法判斷。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都是同學,可能大家都是,诶,你三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以後,到來生以後,每一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為有些人能夠掌握一個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這個關鍵的力量,能夠掌握得住。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天必須要聽聞,就是你能夠掌握什麼是成佛因緣的一個關鍵。 好!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的一種態度。最後我們看第三段。那麼前面二段都是我們在聽聞之前的一個心理的准備,叫道前基礎。甲三:正聞軌理。就是當我們進了講堂,也正式聽聞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麼事情。 甲三、正聞軌理。 乙一、斷器三過。乙二、依六種想。 第一個,我們在斷這個器。這個「器」就是我們內心。佛法把這個心當器。因為我們內心能夠盛裝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夠裝水一樣叫做器。那麼,我們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要斷除三種過失。 一、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而不屬耳(專注)。首先我們不要讓這個杯子倒蓋。因為這個倒蓋,這個法水就沒辦法倒進去了。此意曰:你到了說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那麼這個時候你沒有掌握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你內心不專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那你這堂課就空過了,你就沒有掌握。為什麼今天你是他的同學,你們同時出家,幾年後,二個人的修學的善根差這麼多。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要檢討,我們沒有掌握因緣。就是你到了說法的地方,沒有保持專心的態度。 二、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誠敬)。那麼我們今天了這個講堂。我們精神狀態也非常好。但是這個杯子不干淨,可能裡面有一些髒東西。為什麼呢?你心中已經有成見,有邪執了。我覺得我們今天聽法的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來,先聽聽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剛出家的五年進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後再也沒有進步了。這個非常可怕。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他沒有未來——就是昨天是怎麼樣,他今天還是怎麼樣。除了今天的吃飯、睡覺以外,跟昨天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他再也不能夠去學習新的東西了。我覺得這樣不好。就是說你不要聽到一些觀念,跟你不一樣,就馬上把它切斷。不要這樣,你聽聽看嗎。一個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讓自己的思想不斷地圓滿、不斷地進步。你就是保持謙卑了。這個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種誠敬之心。 三、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思念)。那麼我們今天有很專心,也很恭敬心把這個法聽進來了,但是離開講堂以後,沒有去數數地思維,一下子就忘掉了。此乃非常可惜,沒有把握這個法把它堅持,把它相續地堅持下去。 我個人覺得,這三個過失,最嚴重的過失是第二個:“心中有邪執”。我們不能保持謙卑的態度跟別人學習。我自己是佛學院畢業的,也聽了很多老師的上課,積累很多老師的經驗,得到很大的受益。畢業以後,我聽了很多很多長老的錄音帶。甚至於有的長老是不相信淨土的,或有批判淨土的。我離開佛學院以後,我沖擊很大——我到底該怎麼辦?但是這個法師有他的好處,有他的優點。後來我就是看了聞法儀軌以後,我覺得我應該調整我自己。因為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我們不可能改變外在的環境;這個你永遠要知道一個觀念,就是山不轉水轉。你這個水到這個地方,山是不可能轉的。只有你水轉而已。不可能說,哪一天山為了你改變,不可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老師的思想跟我們完全一樣,不可能。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聽。不聽呢,你就永遠不能進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樣。尤其你出家越久,你會發覺選擇一個善知識越難,讓你進步更難。甚至於這個善知識,他唯識、天台、中觀非常強,但他就是嚴重的批評淨土。你怎麼辦,你必須調整自己,我為了跟他學習這一部分的優點,我必須包容。這一部分我聽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轉換。但是重點是我要聽它對我有幫助的地方。你別無選擇,因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不可能遇到一個圓滿的善知識。但如果你這麼挑剔的話,你永遠沒有辦法進步了。當我們心念轉換一下,就會進步很多。我講實在話。所以我們保持謙卑,對自己有幫助,重點在這裡。我講實在話,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是十全十美的。因為他把心思放在這個地方,他其它地方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環境,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把這個環境,把它利用到對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優點。一個人不同的學習心態,會讓一個人裹足不前,也會讓一個人每天不斷進步;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你看,他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但是他為什麼有進步,你為什麼都沒有進步呢?那是心態不同。 乙二、依六種想: 一、 於自安住如病想。 二、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三、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四、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五、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六、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當我們聽聞時,最好的心態就是把自己當病人。很多人他為什麼不肯聽經,因為他認為他自己沒有病。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病,這件事就很嚴重了,他沒有辦法進步了。你是一個病人,非常需要佛法的藥物,你生命聽每一天,你就是讓自己進步。第二個,我們要將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第三個,我們對於所教誡的法,要把它當作吃藥一樣。我們今天得了癌症,要去求這個藥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藥想的一種希求心。第四個,我們無量劫來產生的病,聽聞佛法,為什麼要一次一次地聽聞呢?你這個藥擦一次,有稍微消腫一點,再擦第二次,又消腫一點。沒有一個仙丹說一次就完全治好的。不可能。要不厭其煩,數數地聽聞。第五個,法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從佛陀所講出來,佛陀是最圓滿的,最徹底覺悟的大善知識。第六個,你聽聞以後,你必須有一個把這個法弘傳給下一代的使命感。代代相傳法的光明,令法久住。能夠如此轉想,聞法時就能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 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我提出了三點給大家參考。當你聽聞佛法以後,應該怎麼辦。 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在改變觀念,不是增加知識。知識很容易獲得,觀念很難改變;觀念不變,行為就很難改變。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於信願,對阿彌陀佛的皈依,還要對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皈依。因為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你那個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與修禅定是差不多的,不能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叫“信願”持名。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不要以為說啊,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說,這個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我們在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調整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每一個法師都有一個專長跟心得。今天這個法師把他的心得講出來,你吸收了。當你廣泛地跟很多法師學習後,會覺得很多思想是沖突的。這時自己要做一個工作——把它融會貫通。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一個都完全一樣的,不可能。成佛之道沒有二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妄想,而每一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治的方法就有所不同。”孔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你必須在這麼多的善知識的法當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你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不知該如何修行。 第三個:你要付諸行動。你得到一個觀念,你就要試著去實踐,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時,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於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夠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產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你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去付諸行動。 第一件事情:要去改變自己,改變觀念。 第二點:融會貫通。 第三點:付諸行動。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