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法王噶瑪巴:《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三堂課


 2015/11/11    熱度:3721    下載DOC文檔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三堂課

  寂靜調柔,自然生慈悲

  傷害的源頭是心,要止息身語的傷害,首先要讓心寂靜調柔。

  〈普賢行願品〉中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菩薩們的願心和法界、虛空相等,廣大、圓滿、無盡、任運而成。

  一般而言我們人的性情都不同,比如說「心所」的分類,也就是心的狀態、境界也是千百萬種的。但是,無論從本質上去分,或者是從作用去分,「心」的狀態都有非常多種,這當中最重要的,是善心所當中的「慈悲」跟「智慧」。也因此,智慧的藏文是「些若」,「若」就是最好、最棒的意思,「些」是心,所以意思是最好、最棒的心識。

  捨棄傷害,慈悲從心做

  悲心在藏文裡面叫「寧潔」,「寧」有時可以指心,「潔」的意思是最尊勝的;在一切的心識當中,悲心像是國王一樣,也可以說在所有的心所當中,如同「王者」一般的一種心理狀態。比喻來說,「悲心」像是國王,「智慧」則是能夠明辨善惡的大臣,王、臣二者具備,就能統理王城,帶給人民安樂。對一個想要解脫的人來說,能夠同時具備悲、智修持,才能真正完成自利跟利他。

  佛法的根本,就是「慈悲」。

  佛陀說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符合每一個眾生的心意跟心願。佛陀對需要空性教法的人,說空性教法,對不需要空性教法者,也不會勉強灌輸空性義理,而是說適合各種眾生、能夠利益眾生的佛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最著重的就是「慈悲」,佛法就是一種無傷害、和平、無嗔的法。因此當我們成為一個修行、學佛人的時候,我們要捨棄一切傷害,並不是說不打人這麼粗淺的意義,傷害別人的根本,是從哪裡產生呢?就是從「心」開始發生,從我們心中的嫉妒、吝啬、嗔怒、仇恨發生,進而產生對他人的傷害。所以十不善業有:「身」的三種不善業,「語」的四種不善業,最後有「心」上的三種不善業。但其實根本在於心上。

  在我們還沒傷害別人之前,自己的一念嗔恨心,其實先傷害自己,我們會睡不安穩、吃不下飯,所以說是先害了自己。當我們傷害他人,就是透過身語作用,之所以能夠造成傷害,主要也是因為先有心的思想,才會造作出身跟語的不善業。因此,我們要盡量讓我們內在平靜,這是大家都應該注重的。

  現代人非常忙碌,內心失去了寧靜跟喜樂。我以前在家鄉的時候──就是東藏的昌都拉拓地區,人們每天工作三、四個小時,其他的時候,都是曬著太陽、喝著茶、聊著天,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後來看到城市裡的人,每天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甚至還覺得時間不夠!大家為工作而工作,已經沒有什麼道理和意義可言。如果我們是機器,機器不會累也不需要停下來,但是人不是機器,人是會累的。現在整個世界讓人們像機器一樣的不斷工作,使得人們非常的辛苦跟痛苦,工人自殺,就是因為工作過度,再也承受不了,我想這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慈悲安忍,就能調伏頑強眾生

  讓我們的心調柔寂靜,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就算只是聽到一句話,但是這一句話能夠讓我們的心調柔寂靜,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不傷害、調柔寂靜之外,大乘說:「不光只是不傷害,更要盡力去利益他人。」這就是大乘的重點。我們都說自己是大乘行者,而且都稱是菩薩了,所以不要浪費這樣的名稱,要真正能夠利益他人。

  智慧方面,可能對於利根器的人來說,比較容易了解,可是對於鈍根器者,就不太容易懂。所以我要先講一個關於慈悲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不是我自己亂編的。

  過去有個剛剛成為佛教徒的人,有天開著車子經過偏僻小巷,突然一輛卡車從旁邊沖出來,兩台車撞個正著。卡車司機馬上跳下車指責他,其實是卡車司機的錯,但是卡車司機卻不斷推卸責任,找他麻煩。初學佛的人心想:佛陀的智慧我沒有,但是佛陀的慈悲,是我可以學習的。所以他就修持忍辱,沒有跟卡車司機爭吵。之後警察來了,卡車司機惡人先告狀,這個人就被罰了。

  前往警察局的路上下起雨來,走了一小段路後,這個人突然發現身上沒有淋到一滴雨,回頭一看,原來是卡車司機幫他打傘,卡車司機自己則是全身被雨打濕。原來這個司機被他的行為感動,只聽卡車司機跟他忏悔說:「其實剛剛是我的錯,是我撞到了你。」

  這個人初入佛門不久,佛陀的遍知智慧功德,他當然沒有,可是就只是一念心想著,我要學習佛陀的慈悲。雖然別人對他污蔑跟指責,但是仍能修持忍辱,修持佛陀的慈悲,最後的結果就是讓誣賴他的人,心生忏悔,然後為他撐傘,並且道歉忏悔,這就是一個慈悲的故事。

  藏文的「丹珠爾」藏經當中,收藏有五部〈普賢行願品〉的印度注疏,其中有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的注釋,這兩部注疏,在前弘期的時候沒有,是比較後期才翻譯成藏文的。另外,陳那和釋迦謝年的釋文算是最廣的,再加上智藏論師的注疏,即是五部主要的注疏。

  藏文當中最早的注疏,是由譯師祥耶喜德所著作;當時只有陳那的注疏已經翻譯成藏文,龍樹菩薩和世親菩薩的注疏還未翻譯,因此,祥譯師主要的依據是陳那的注疏。

  心存谄媚,供養變交易

  我們昨天講解了供養,供養是要在沒有「谄诳心」上去供養,這可以透過兩個方面解釋,一是物質上的無谄,一是心態上的無谄。譬如說在物質上,如果我們用邪命而成的物質做供養,就是不對。比如說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而得的不如法的供品,以上這五個也被稱為五種邪命。這樣歸類為五種的說法,出自佛教的論典,例如《俱捨論》,但似乎在律典當中並沒有這樣的分類;無論如何,詐現威儀等等的名詞卻是有的,例如在龍樹菩薩的《中觀寶鬘》當中就有記載。

  所謂「谄媚奉承」,《俱捨論》提到說:「出家人難淨命,在家人難淨見。」針對這句話的解釋很多,在法尊法師從漢文翻譯成藏文的《大毗婆沙論》中解釋「在家眾難淨見」時提到:見是指世間的正見,就是深信三寶、深信因果的正見,一般在家人要真正相信這些是很困難的。譬如我們都說深信三寶,但是,如果突然生病,或家裡發生障礙,可能就會馬上拿著香、花去祭拜神祇,或者龍王、天神等等。所以,世間人要真正深信三寶,是非常困難的。

  接著論典解釋「出家人難淨命」,過去依戒律,僧人都要托缽乞食,依靠施主的供養而活,像是泰國、斯裡蘭卡僧人迄今都還維持托缽乞食的傳統。僧人前往貧窮地區托缽乞食時,可能乞食回來的食物只有米飯,沒有任何湯汁,或者只是湯汁沒米飯,或者只是托缽到一些菜。藏傳的出家人是很幸運的,我們有飯、湯,還有菜可吃。但是如果是乞食的話,你是人家給什麼,就得吃什麼。

  所以律典記載,就算平時戒律清淨的比丘僧,為了乞食或者得到供養,有時也會谄媚討好施主,因此說「出家人難淨命」。

  「旁敲側擊」的意思是:有的僧人會對施主說一些「啊!你以前真是幫了我大忙呀!實在功德無量呀!」的好話,用意就是為了多得一些紅包或者供養,這樣也是邪命。

  「贈微博厚」方面有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說法是,給對方一些,然後希望獲得更多。

  「巧取訛索」的意思是,例如知道某位施主很照顧札西,故意跟施主說:「札西不好,你不要供養他。」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施主應該供養我。

  「詐現威儀」的意思就是裝模作樣,沒有戒律卻裝著戒律精嚴。以上就是這五種邪命。

  另外,《俱捨論》當中還提到一種邪命,是將施主的供養用在個人的享樂,例如看電影。以上這些都是指出家人的邪命。

  在家眾方面也有五邪命,稍微和出家人不同。例如販賣有情眾生、肉品、武器、毒品、酒品等等五種而過活。

  以上是以谄诳物質而做的不清淨供養,也就是以不清淨的動機和行為得到供養物來做供養。接著是谄诳心態而做的不清淨供養,意思是帶著世間八法而供養,例如希望得到名聲、財富而去供養,這也是不清淨的。所以我們需要在沒有谄媚、正確的心態上去供養。以上是對於供養部分的補充說明。

  第四大願,忏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接下來要講「忏悔業障」。藏人有一種忏悔的方式,他們會為了超度回向自己小時候殺死的青蛙或小鳥等動物,而在石頭上刻上六字大明咒,並且署名刻字的是某某青蛙、小鳥或者牛羊等等,之後他們也會將石頭拿來給我加持,請求祝福。

  罪業唯一功德,就是能被忏悔

  能夠憶起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例如殺死過某些動物,這是很好的。但是,我們人生當中,真正應該忏悔的重罪是什麼?換句話說,就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過錯是什麼呢?也就是毀犯三種戒律。三戒就是外在的別解脫戒、內在的菩薩戒和秘密持明的密乘戒。這些都是佛教的名相,可能比較難以理解,以現代話來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一定發過許多的誓願,但是後來一些原因你毀犯了,並且造成很不好的影響。這個部分就是我們要去忏悔的。

  每個人有各種不同思想,思想不斷的發生,因此罪業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清楚每一個罪,然後一一去忏悔,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去忏悔:就是想從無始以來,一切因為我們三毒煩惱而造作的罪業,我們都要忏悔。尤其我們現在在聖地菩提迦耶,身體健康、精神良好,只要應該去忏悔、值得忏悔的,我們要盡量的去忏悔。「罪業」的唯一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被忏悔、被清淨。

  如同身根遍滿全身一般,無明愚癡也是遍滿一切煩惱。無明就是顛倒迷惑,一切煩惱也都是內心的一種迷惑、錯亂,所以才產生的。所以愚癡就好像國王,貪嗔等等煩惱就好像是大臣,使得我們的身語意都產生了各種罪業。可以說「身、語」跟著心,但「心」也去跟著身跟語,它們就這樣互相作用著。

  以罪業的造作來說,有自作:透過自己身語意而造作的罪業;或者叫他做:意思是自己不做,唆使別人去造惡。後者的罪業更重,因為自、他都造作了惡業,害己又害人。還有隨喜作:意思是看到你不喜歡的人被打、被關甚至被殺害,非常地高興,甚至拍手跺腳地說:「啊!真的太棒了!太好了!那個人終於受到懲罰了。」心中隨喜這樣的惡行,本身就有罪業了,更何況嘴上說出來,這是非常危險的。尤其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說,雖然沒有真正傷害什麼人,光是嘴上說說,這樣做就已經毀犯戒律了,過患是非常大的。

  剛剛我們說的一些罪業,是你很明顯可以看到的,但是從無始以來,我們造作了無量的罪業,太多罪業是你完全不知不覺的,也就是好像潛藏在某個地方;甚至不用說過去生了,上半生造作的罪業,下半生就記不得了。所以忏悔文說:「我今對一切諸佛世尊,具一切智者具五眼者,證實際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前。」意思是,只有諸佛菩薩能夠看到我們自己都看不到的罪業,不論我犯了什麼錯誤、什麼罪業,請您們做我的證人,今天不光是我一個人,而是我要帶著一切眾生,在這裡一起向諸佛菩薩您們忏悔。並且將忏悔的善業,回向給眾生,希望清淨眾人的罪業,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如果帶著這樣的動機忏悔,對治的力量、累積的福德都會非常廣大。尤其修持金剛薩埵法門的時候,特別應該要具備利益眾生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修行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只是趕快把自己的罪障清淨,不管別人的死活,不可以這樣子的。

  淨除罪障,必具「四力」

  忏悔罪障的時候,我們需要透過四種力量來幫助我們,真正淨除罪障。「四力」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出罪力」(悔心),就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是很了不起,那就沒有辦法忏悔了。接著要具備「誓不再犯力」(戒心),也就是看到自己的錯誤之後,發誓不再犯;以上這兩個力量非常重要。

  恰美仁波切的〈極樂淨土祈願文〉說:

  若無悔心忏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忏懼悔罪忏,後無戒心罪不淨。

  如果沒有後悔的心,代表心中對於造惡還有歡喜心,這樣誓不再犯的戒心不可能生起。所以,悔心是忏悔的必要條件。只要有悔心,誓不再犯的戒心也會自然而然的生起;當這二心具備時,四力當中的其他二力(對治力和依止力)也會自然生起。「力」就是一種力量,當你要忏悔,就需要有力量,如此罪業才能清除。

  從嗔恨的人身上,看見「地獄道」

  三惡道是罪業的結果,可以分為「因的三惡道」跟「果的三惡道」。「因的三惡道」,就是貪、嗔、癡等等煩惱,由此產生了果上的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換句話說,自心的貪嗔癡,可以說和餓鬼、地獄和畜生的相是一樣的。三惡道的畜生道,我們還能夠經驗到,但是一般人很難了解什麼是餓鬼道或是地獄道,現代知識發達,大家也都會問:「餓鬼道在哪裡?地獄道在哪裡呢?請指給我看。」其實我們先不要想得太遠,我們先想一想自身情況,例如有些嗔恨心較重的人,他的狀況、處境就像是在地獄道,在炎熱地獄裡一樣,因為他的心仿佛在燃燒,尤其當一個人嗔恨的時候,完全變了樣,變得非常恐怖,他的心裡完全沒有慈悲,一臉猙獰、咄咄逼人。所以看一個有嗔恨的人,大概就可以知道地獄道眾生是什麼樣子。

  想想自己生氣的樣子,真會嚇一跳:原來自己生氣的樣子,是這麼可怕。所以,我們要一再的去想,自己或別人生氣的時候,是多麼的粗言惡語,多麼的面目猙獰,你就會意識到:啊!原來嗔恨的過患是這麼的大。進一步就要下定決心,絕對要捨棄這樣煩惱。下定決心斷除煩惱,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煩惱,不能模稜兩可;有些人會覺得:煩惱的確不好,但是有時候也滿需要的,譬如被欺負的時候,要有嗔心才能跟別人爭吵,才能戰勝他人。這種想法代表沒有真正看到煩惱的過患,誤以為煩惱有什麼功德利益。

  其實,煩惱就像是讓人嘔吐的事物一樣,我們自然會避免去碰觸它。我們常常說修持忍辱,然而忍辱不是刻意造作出來,例如勉強自己不要煩惱,或者勉強自己不要受到煩惱的誘惑;事實上,勉強的安忍,被稱為安忍魔,是不正確的安忍。然而一般人都以為安忍,要像刻意拿針刺自己,然後強忍著痛苦,或是像練武,為了讓身體堅硬,持氣忍受讓人用棍棒打、拿磚頭敲,真正的忍辱並不是這樣。

  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只需要看到它的過患,自然就會覺得要去捨棄它,自然就覺得不需要它。用一個不雅的比喻,如果有人要你去吃大便,你會考慮吃還是不吃嗎?不會的,你一定毫不猶豫的回嘴說:要吃你去吃,我才不吃,對不對?如果有人很勉強的忍著說:「我不要吃大便,我不要吃!」內心很掙扎,覺得該吃,卻又抗拒著不去吃,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忏悔四力」當中的「依止力」,是指依靠歸依、發心而忏悔煩惱的方式,這也是很重要的。由於時間的關系,這次就不再細說,總之,之前的願文中提到「後無戒心罪不淨」,就像之前談到誓不再犯的戒心,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還是不要隨便發誓比較好,因為如果之後又犯戒,破壞了自己誓言,欺騙了佛陀,不是罪上加罪更糟嗎?其實並不會這樣。

  「誓不再犯力」是一種淨除罪障的方法,重點在於你此刻發誓不再造惡的一種心態,無論未來是否真的不再犯,當下這一念心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它並不會成為欺騙。譬如現在說不要喝茶,但在另一個時候自己卻喝了茶,這並不是欺騙,或者有人問你:今天要不要去哪裡?你說:我不要去。其實今天你說的不要去,並不代表你明天就不去,因此明天去了的話,並不會造成欺騙。

  很多人害怕以後又會再犯,所以現在不敢立下不再犯的誓言。這種想法可能也是一種借口。我們要知道,當下的發願是最重要的。有句話說:「賢者重罪輕受,愚者輕罪重受。」是什麼造成了賢愚的差別呢?就在於是否具備「忏悔四力」,尤其是悔心和戒心兩者。

  因此,一個具備「忏悔四力」的智者,可能造作了重罪,但是因為四力,而能減輕罪業。一個沒有悔心和戒心的愚者,小小的罪業,也會招致重罪的苦果。

  「忏悔四力」,各具利益

  如果能以四力都具備的方式忏悔的話最好,因為每一個力量都有它各別的利益,例如「依止力」能夠淨除「增上果」的罪業,「出罪力」(悔心)能夠淨除「受等流果」的罪業,「誓不再犯力」(戒心)能夠淨除「用等流果」的罪業,「對治力」則是能夠淨除「異熟果」的罪業。

  總而言之,忏悔的時候,悔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今生做了極大的罪業,結果不肯原諒自己,覺得今生沒救只能指望來生;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好像沒錯,但是並不正確。事實上,無始輪回以來,我們造作了無量的罪業,如果過去沒有造作罪業,今生干干淨淨的投生到人間,那麼的確今生造作了罪業,就會是一件大事。然而,每個人的投生,都帶著過去生中無始以來所積聚的、如同須彌山一般廣大的惡業,因此,如果今生能夠認識、承認自己的錯誤,生起後悔的心,這本身就是一件極為難得、有福氣的事情,是我們應該感到歡喜的。

  因此,我覺得每個人應該要能接受自己,原諒自己的罪業與錯誤,並且積極的去忏悔、改變自己。要不然,很多人都活在罪業的陰影當中,無法走出來,這樣很不好。

  忏悔在藏文有「切斷」的意思,意思是將罪業和自心切分開來。忏悔過後,心中要想:我從今天起,就和過往的罪業一刀兩斷了,我是一個嶄新的人了!要這樣的鼓勵自己,這樣的忏悔才有力量,不然,光是嘴上念念忏悔文,但還是把罪業留在心中,念念不忘過去的錯誤,只會讓自己一直痛苦,永遠無法開心。把罪業、痛苦放在心中,一點好處也沒有,放下過去的負面經驗,打開心胸積極去行善,這才是重要的。

  慈悲的禅修

  接下來我們就要做一下禅修。

  我們要想:三界的眾生們,至今為止,因為業力在輪回裡面不斷的流轉著,受著無量的痛苦,然而,眾生仍舊不知道自己在受苦,完全愚癡的在輪回中流轉著。很多的眾生,即便你告訴他道理,他也聽不懂,即便你要給他一條好的道路,他也不肯走。這就好像容器裡裝滿水放了一只青蛙,下面有火在煮著,剛開始火在燒,它不覺得水是燙的,直到這個水開始燙的時候,這只青蛙想要跳出來已經來不及了。眾生就像這樣,我們在輪回當中,看不到輪回的過患,反而以為輪回很舒服,可是一旦有天你真正認識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其實我們在輪回裡,一直在痛苦當中,只是自己不覺得,所以現在要認識到,一切如母的眾生,對於苦不知道那是苦,而且不知道什麼是該取的,什麼是該捨的,透過這樣的思維,生起對眾生的慈悲之心。

  (法王帶領大眾寂靜禅修,三分鐘後,法王擊磬二響,結束禅修)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