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普賢行願品釋 第一課


 2015/11/12    熱度:8655    下載DOC文檔    

  第一課

  思考題

  1.簡單介紹《華嚴經》各個譯本的翻譯情況。

  2.普賢菩薩宣說《普賢行願品》的緣起是什麼?

  3.解釋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4.介紹《普賢行願品》的譯者。

  5.解釋“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6.以教證說明禮佛有何功德。

  7.意頂禮有哪三種?

  8.解釋“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對我個人來講,雖然每天都要念誦這部經典,現在已經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語講過一遍,還從來沒用漢語講過。這次有機會講《普賢行願品》,我自己感覺非常開心,因為人生是無常的,這是第一次給大家講《普賢行願品》,也許就是最後一次講。這次講《普賢行願品》,也算是落實以前的發願,因為我曾經發願要講淨土五經,你們很多人也發願要聽淨土五經。通過這次的學習,大家也要發願將來現前《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功德。

  提起《普賢行願品》,大家應該不會陌生,這是一部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備受重視的經典。不過,雖然《普賢行願品》廣為人知,但由於它的內容非常深奧,它是普賢菩薩安住於佛境界所說的發願文,所以很多人都不懂它的意義。通過這次學習,希望大家至少能從字面上理解其意義,以後念誦時可以隨文作觀,這樣功德就很不可思議了。

  在正式講課之前,我先介紹一些相關的知識。《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在漢地歷史上,《華嚴經》共有三個譯本——《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和《四十華嚴》。《六十華嚴》為東晉時所譯,譯師是佛馱跋陀羅,全經共有六十卷,這個譯本中沒有《普賢行願品》[1]。《八十華嚴》為唐代武則天時期所譯,譯師是實叉難陀,全經共有八十卷,這個譯本中也沒有《普賢行願品》。說起武則天,這是一個重視佛法的女皇帝。《八十華嚴》就是她派人從於阗國請來並翻譯的。武則天造過著名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最初看到這個偈頌時內心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感受,用密宗的話講叫覺受,用顯宗的話講叫感應,用世間的話講叫感覺,從那以後我每天講課前都要念這個偈頌。這種藏漢結合的念誦方式既不是純粹的藏地傳法風格,也不是純粹的漢地傳法風格,算是我的獨特風格吧。《四十華嚴》也是在唐代翻譯的,它是由罽賓國三藏般若所譯,全經共有四十卷,這個譯本末尾有《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的發願之王,《華嚴經》的所有內容可以圓滿歸攝於其中,因此人們又稱其為“小華嚴經”。其實《普賢行願品》並不是佛宣說的,它是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宣說的,因此它屬於佛加持所成的佛經。善財童子是古印度福城人,他出生後家中湧現各種奇珍異寶,所有的倉庫都盈滿資財,以此因緣,父母、親屬、相師都給他取名為“善財”。當文殊菩薩來到福城東方的古佛廟時,善財和五百童子去參禮文殊菩薩。依靠文殊菩薩的教言,善財發起了無上菩提心。之後,善財又問文殊菩薩如何行持六度萬行。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行持六度萬行,首先應該依止善知識。在文殊菩薩指點下,善財童子到南方去尋訪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五十三參。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文殊菩薩遙伸右臂為善財摸頂加持,令他獲得無量功德並進入普賢菩薩的壇城。在普賢菩薩的壇城中,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善知識呈現在善財眼前。最後,善財見到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長行文的方式為他宣說了十大願王,並誦出《普賢行願品》的偈頌。

  《普賢行願品》非常甚深,對凡夫人來說,要在心中真實呈現它的內容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只能以隨學的方法發願:普賢菩薩怎樣發願,文殊菩薩怎樣發願,我也如是發願。雖然從嚴格來講,要真正發起普賢行願是登地後的事,要圓滿實現普賢行願只有到佛地,但我們現在可以信解心來發願。現在有些家長讓孩子讀《弟子規》,如果孩子能將《弟子規》背得非常熟,長大以後就可以運用自如。同樣,如果現在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當我們的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願文的內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現前。

  法王如意寶特別重視《普賢行願品》。1987年他老人家去五台山發願是念《普賢行願品》,1990年去印度金剛座發願是念《普賢行願品》,在學院每天講完課也是念《普賢行願品》作回向。不僅法王如意寶,我們學院每位法師講完課都是念《普賢行願品》作回向。我們學院開任何法會也要念《普賢行願品》作回向。我自己也是如此,從1985年到現在有二十八年了,這麼多年以來每天都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在我的印象裡,只有幾次外出時耽誤了一兩天的念誦,但事後我很快就補上了。去年有一段時間,我和大家共修《普賢行願品》,當時我要求維那師統計:每天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看什麼時候能念完一百遍。結果三個多月下來,我們共修了十萬遍《普賢行願品》。

  很多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普賢行願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最勝發願文,所有諸佛菩薩的發願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自古以來,《普賢行願品》就廣為佛教徒受持。《開元釋教錄》記載,印度的佛教徒經常念誦此經來發願。在藏地,任何教派的任何一座寺院都念誦《普賢行願品》。漢地也是如此,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經常念誦《普賢行願品》。因此,大家要對此法有信心,每天要不間斷地念誦。

  前幾天本煥老和尚圓寂了,本老一生最重視的就是《普賢行願品》。早年在五台山時,本老曾經刺血抄過很多佛經,但是在文革期間其他血經都散失了,只有一本《普賢行願品》留了下來。幾年前我曾去深圳弘法寺拜見本老,本老送給我一本他血書的《普賢行願品》,當時我生起了極大信心。現在看起來,也許這就是弘揚此經的一種緣起吧。

  作為高僧大德的隨學者,我們也應該重視《普賢行願品》,要將《普賢行願品》作為自己終生受持的法。當然,在受持《普賢行願品》的過程中,不僅口中要念誦經文,內心還要通達其意義,至少要知道字面意義。雖然僅僅念誦《普賢行願品》也有極大功德,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其意義,在此基礎上念誦功德就更大了。

  全經分三:一、首義;二、經義;三、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一、經題;二、譯者。

  乙一、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名,這是釋迦牟尼佛剛成道時所宣說的一部了義經典。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賢行願趨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所謂“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遠離了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脫境界。

  所謂“普賢”,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八大菩薩中發願第一的普賢菩薩;第二種並非特指普賢菩薩,“普”意思是普遍,“賢”意思是善妙,“普賢”就是初中末都極為善妙。

  所謂“行願”,就是菩薩的行為和發願。對行菩薩道的人來說,行願不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行無願,則行為不會長久。在度化眾生過程中,如果只有暫時的行為而沒有恆常的發願,那很可能做一次度化眾生的事情後就徹底結束。如果有願無行,則願就會成為空願。雖然我們心裡很想成佛,可是如果從來不行持六度萬行,那願望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學習《普賢行願品》後,我們要將發願和行為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對於諸佛菩薩的廣大利他行為,雖然我們現在不能如實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斷地發願,只要自己的發願不退,總有一天會做到這些行為。

  乙二、譯者: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诏譯

  這部經典是罽賓國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師奉唐德宗之诏翻譯的。[2]

  般若法師是北印度罽賓國人,他生於公元734年,從小就對佛法有信心,七歲時捨俗出家。出家後他首先依止聲聞乘上師學習《阿含經》、《阿毗達磨》等小乘經論,以後又在那爛陀寺依止大乘上師學習唯識、中觀等大乘佛法。般若曾於十八年中瞻禮印度各大聖地以及八大佛塔,後來到南印度受學五部密法。由於仰慕文殊菩薩,般若發心朝禮漢地五台山,公元781年,他乘船抵達廣州,次年抵達唐都長安。在唐德宗的支持下,般若譯出《四十華嚴》、《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經典。最後般若在中國圓寂,具體哪年圓寂不可知,但據資料記載,公元798年他還住世。

  般若經過三年翻譯出了《四十華嚴》,對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的皇帝唐德宗對他翻譯《華嚴經》特別支持,譯經期間唐德宗每天都去譯場一次,如果某天有事不能去,必定派人向譯師解釋。般若的譯文流暢優美,雖然《普賢行願品》有不少譯本[3],但我認為般若的譯本最好。自從我和法王朝拜五台山後,學院有了第一批漢族道友,每天我上完課都帶著大家念漢文《普賢行願品》,這樣念了好幾年,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改成念藏文了。

  下面開始講經義。《普賢行願品》包括長行文和偈頌,但這次我們不講長行文,只講偈頌。《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王如果發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薩的十萬大願,如果歸攝起來,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在接下來學習的過程中,希望大家好好體會這些意義。

  甲二(經義)分三:一、前行七支供;二、正行廣大發願;三、後行以宣說功德而結尾。

  乙一(前行七支供)分七:一、頂禮支;二、供養支;三、忏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輪支;六、請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七支供非常重要。要真正發起普賢行願,首先必須以七支供來積累資糧、淨除罪障。此外,不管修顯宗還是密宗的任何法,都離不開以七支供來積資淨障。

  丙一(頂禮支)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所有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人師子,我都以清淨身語意對其恭敬頂禮。

  十方是四方、四隅以及上方、下方,三世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法界中無有不被十方三世所攝之時空。按照這個偈頌的要求,我們頂禮的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者寶髻佛等個別佛,而是法界中十方三世一切佛。

  “人師子”是佛的稱號,因為佛在人當中最為超勝,不管在慈悲、智慧、力量等哪方面,都無人能超過佛,猶如獅子在百獸當中最為勇猛,因此佛可以稱為人中獅子。

  我們之所以要頂禮佛,是因為佛具有世間眾生無法比擬的功德。《往生淨土決疑論》中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頂禮。”世間任何眾生的色身與如來的微妙色身都無法相比,如來的慈悲、智慧等功德也是任何眾生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應該對如來(甚至如來的像)作頂禮。

  此處說以身語意頂禮諸佛。什麼是以身進行頂禮?即磕長頭或者磕短頭。從廣義上講,甚至問訊、合掌也包括在身頂禮中。什麼是以語進行頂禮?即以恭敬心念誦祈禱文或者贊頌文。從廣義上講,平時說話時贊歎佛也屬於語頂禮。什麼是以意進行頂禮?即作意、觀想如來,比如思維佛在因地怎樣度化眾生,成佛後又具足什麼功德。

  只要對佛有歡喜心、恭敬心,不管作身頂禮、語頂禮還是意頂禮,都有極大功德。我經常有這種情況:假使某天自己沒有講課,也沒有做其他善法,只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就會有一種安慰感:今天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念了《普賢行願品》,雖然沒有認真觀想,只是口頭上念了,這也算對佛語頂禮,這也有很大功德。

  在念這個偈頌時,大家應該反反復復觀想:東方無量佛剎中有無量如來,南方無量佛剎中有無量如來……過去出世過無量如來,現在有無量如來住世,未來還會有無量如來出世,我以清淨身語意對所有這些如來恭敬頂禮。這個偈頌只需要幾秒鐘就能念完,如果自己在念誦時能隨文作觀,一定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丁二(廣說)分三:一、身頂禮;二、意頂禮;三、語頂禮。

  戊一、身頂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以普賢行願的威神力,在自己心前顯現一切佛剎微塵數如來,自己的一個身體化現為一切佛剎微塵數身體,一一身體遍禮一切佛剎微塵數如來。

  所謂“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有兩種理解方式:一、按照龍樹菩薩和世親論師的解釋,意思是,依靠普賢菩薩行願的威神力,在我面前顯現無量如來。[4]二、按其他論師的觀點,所謂“普賢”即“一切善妙”,即以一切善妙行願的威神力,在我面前顯現無量如來。在這裡我們主要按照龍樹菩薩和世親論師的觀點來理解。

  佛經中有許多關於禮佛功德的教證。《增一阿含經》雲:“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雲何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聲。三者多財饒寶。四者生長者家。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毗奈耶經》雲:“對佛陀作一次頂禮,可獲得從自己身體下方乃至金剛大地間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果位。”從這些教證可以推知,既然對一位如來作一次頂禮都有極大功德,那按照《普賢行願品》的要求,在無數如來面前以無數身體頂禮,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這個功德唯有佛才可以測度,連大菩薩都無法了知其邊際,更何況凡夫人了。

  學習這個偈頌後,大家每天在念誦時要隨文作觀,如果心裡什麼都不想,只是有口無心地念,這樣功德是不圓滿的。平時在作頂禮時,也可以這樣觀想,比如在修五加行時,就可以一邊觀想一邊頂禮。

  據有些大德的說法,對佛的身頂禮分為三種:上根者以證悟而頂禮,中根者以觀修而頂禮,下根者以身體力行而頂禮。本偈頌屬於中根者的頂禮方式。

  戊二、意頂禮: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個微塵中有一切佛剎微塵數的佛,每一位佛都安住在菩薩眾會中[5],無盡法界中的每個微塵都是如此,我深信每個微塵中都充滿一切佛剎微塵數的佛。

  對佛的意頂禮有三種:一、聽別人說佛很好後,沒有理由地產生信心,這屬於下等意頂禮;二、通過了知佛的功德,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屬於中等意頂禮;三、通過修持佛法,安住於佛的境界中,這屬於上等意頂禮。

  此處的“於一塵中塵數佛”是淨見量的境界,具足較高境界的人才能領會,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聽到這種說法,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在一個小小的微塵中有好多佛擠在一起,這不可能吧?在一個微塵上不要說容納無數佛,連無數小蟲也擠不下吧?其實,如果大家好好看《華嚴經》,就會對此處所說的道理深信不疑。今年晚些時候我准備講《大幻化網》的見解部分,學習了密宗的清淨見以後,再看這個偈頌就會有感覺了。

  佛法的高深境界和凡夫的認識相距甚遠。《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而凡夫人卻認為:阿彌陀佛遠在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已經圓寂了,所以現在沒有佛。密宗說:“自己的五蘊就是五佛”,而不懂清淨見的人卻以為這是在身上紋佛像。如果有人對這些道理有懷疑,最好多看大乘的了義經論,尤其要研究密宗的清淨見。

  總而言之,當我們有了等淨無二的境界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我們領會了普賢菩薩思想時,才能做到此處所說的意頂禮。雖然現在很多人達不到這種境界,但只要經常以恭敬心和信心念誦《普賢行願品》並且隨文觀想,到一定時候,自己的凡夫心就會與諸佛菩薩的智慧融為一體,就會對大乘的了義觀點有深刻體會。在此基礎上繼續修行,當自己證得一地菩薩果位時,就會真實現前這些境界。

  戊三、語頂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每個身體各以舌根發出無量音聲海,每一音聲發出無盡的美妙言辭,在盡於未來一切劫的漫長時間中贊歎一切諸佛的甚深功德海。

  什麼是語頂禮呢?如果一個人對上師諸佛菩薩有恭敬心,他就會經常贊歎上師諸佛菩薩,這種贊歎就是語頂禮。

  在《普賢行願品》中,經常用大海來比喻。對於佛法所說的不可思議數目、廣度、深度,用大海比喻是非常恰當的。

  《普賢行願品》所說的語頂禮非常殊勝:從能贊歎的語言來看,是六十種美妙梵音所宣說的無量言辭;從贊歎的時間來看,是從現在到未來的一切劫;從贊歎的對境來看,是如來因地的六度萬行,以及果地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

  人們一般認為只有身體才能頂禮,但實際上語言也能頂禮,贊歎佛的功德就是語頂禮。如果我們經常贊佛,會自然而然現前很多功德。《大智度論》中說:“贊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當然,贊佛不僅是念贊佛偈,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大乘經典也是贊佛。

  有些人會想:聖者當然能夠做到以無量言辭贊歎無量諸佛,但我們現在能做到嗎?可以。現在科技很發達,通過電腦技術可以將一個贊佛的音頻轉換成許多音頻,可以將一個佛像轉化出許多佛像,這樣一來,就做到了以無量聲音贊歎無量諸佛。所以,依靠現代科技的方便,華嚴的許多玄妙境界是可以實現的。

  心的功能是很奇妙的。在繁星密布的夜晚,我們在地上放一碗淨水,夜空中的群星都能呈現在水中;同樣,我們的心就像一碗水,只要以清淨心觀想,諸佛也能呈現在“這碗水”當中。通過這個簡單的比喻,大家應該能明白修持普賢行願的原理。

  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們首先略說了身語意頂禮諸佛,接著廣說了身語意如何頂禮諸佛。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大家要經常以身語意頂禮諸佛,念誦這些偈頌時也要隨文作觀。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