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結歸


 2015/11/12    熱度:4127    下載DOC文檔    

  結 歸

  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直譯:

  就在這時候,普賢大菩薩在如來跟前,把這普賢宏願的清淨偈講頌完畢之時,善財童子聽得如歡欣無比,不禁手之舞之,踴躍而起。在此集會的菩薩會眾,也都無不感到歡喜。

  如來於是贊歎說:善哉,善哉。

  就在世尊和所有諸二乘聖者及諸大菩薩演說這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不可比擬的微妙法門的時候,以文殊師利為上首的許多大菩薩,還有智慧已經成熟的六千比丘眾;以彌勒菩薩為上首的,生於賢劫時代的一切大菩薩;以無垢普賢菩薩為上首的許許多多;尚待一生度過就能成佛的大菩薩,還有許許多多居於灌頂位的大菩薩,還有十方三世種種世界中的、不可說盡的眾菩薩,都來這裡集會。所有這些菩薩和大菩薩,其數之多哪怕所有十方佛剎海水都化作極微點滴,尚不能說盡。

  在這聽法的眾會之中,以大智慧的捨利弗、摩诃目犍連等佛的大弟子為上首,諸大聲聞和天神人類,一切世界的帝王,再有諸天、神龍、夜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等一切大眾,在聽佛宣說法之後,無不大大地歡欣鼓舞,深心信受,頂戴奉行。

  講解:

  這段經文既可以說是整部《華嚴經》的流通分,也可以說是《普賢行願品》的流通分。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這時候,世尊和諸聖者菩薩大菩薩演說了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妙法門的這個時候。哪個法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勝妙法門呢?廣說是整部《華嚴經》,特別說是這品《普賢行願品》。

  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因此,《普賢行願品》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經文,都是普賢菩薩施捨轉輪聖王王位得來的,都是普賢菩薩施捨頭目手足行一切難行苦行得來的,這部經典,實在是無比珍貴,稀有難得,是普賢菩薩無量無邊劫中,在無量無邊的五濁世間捨棄一切富貴如意捨棄一切所有為我們眾生求來的(普賢菩薩在因地時發願:於不淨世界,行菩薩道),我們讀誦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普賢菩薩他老人家的悲心和苦行。

  當時華嚴會上受持本法的大眾有三類:

  大乘菩薩眾: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

  小乘聲聞眾: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人天雜類眾: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除以上三類外,還有有如是殊勝福報因緣聽聞此法的,就是我們在座的諸位。須知,《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曾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所以,我們今天能聽到“普賢菩薩”這四個字,能夠禮拜稱贊供養普賢菩薩,是我們累世累劫以來廣種福田修來的,是我們的福田深厚,是我們今生的善根成熟。《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普賢菩薩說:“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而且,《法華經》中,釋迦牟尼如來對普賢菩薩說:“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想想看,這是多麼稀有難得、激動人心的事情!我們能受持普賢菩薩的名號,不僅僅是善根成熟,不僅僅得到普賢菩薩的鼓勵安慰,同時,也得到了釋迦牟尼如來及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因此,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號、能讀誦、受持、書寫、言說《普賢行願品》的眾生,都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人。

  淨業行人經常念誦慈雲忏主發願文:“……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願望。我們臨終的時候,就算沒有疾病纏身,單單四大分離的苦楚,就足以讓我們死去活來,那時,如何能確保正念先前呢?

  對此,普賢菩薩說:“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佛人,就算他是國王,富可敵國,眷屬如意,在他臨終的時候,都幫不上忙;而且,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壞掉了,人也糊塗了,也沒有正念現前了,但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依然在守護著這個人,引導他一剎那中就到了極樂世界,並且到了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

  對於普賢願王的殊勝性,我們再通過比較來說明。比如,劫末火可以把堅固的須彌山化為灰燼,卻絲毫損壞不了大願王;無數世界都在虛空中安住,虛空可謂廣大,但不及願王廣大;又一切世間的內外種子都不堅實,願王種子最為堅實;又一切象馬、車乘、宮殿、園林都會捨你而去,但願王永不捨離……像這樣,智者在了知大小、優劣後,應當切實攝取堅實,以願王作為引導。從現在起發普賢願,願力不空,生生世世會引導我們,直達佛果。

  慈舟大師對這段經文的注解雲:“謂誦普賢十大願王功德、得生淨土之果。十大行願是最大行願、故曰願王……普賢菩薩勸善財及眾生、誦普賢行願品、求生極樂、方便引人離苦得樂耳……”道源法師對這段經文的開示更直接:“凡是一個人,到了命終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讓你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到這時候,一樣東西也帶不去,一個臣民也不跟隨你。假若你在生之時,沒有發過願,沒有念過佛,那你真要墮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有生之日,發過願,念過佛;到臨命終時,十大願王,引導其前,彈指之頃,即把你引到極樂世界去了!”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以上各類大眾聽佛說法都生起了大歡喜心,信受奉行。“信”是指對普賢行願谛信不懷疑。“受”是把普賢行願領納在心中。“奉”是從今以後遵奉普賢行願,一切行為以普賢行願為准則。“行”是按照普賢行願真實地發願,真實地行持。

  根據民國大德谛閒大師所著的《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記載:谛閒大師聽到《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心裡羨慕的不得了,然後就想終生受持這部《法華經》,可是,思來想去,經文太長,沒辦法每天日誦,因此非常難過失望;後來,他偶然得到了一部《普賢行願品》,展開一讀,等讀到“又復是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老和尚“心竊喜之,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此本至今,寶之若璧;光陰迅速,忽忽已四十余年矣!”所以,谛閒大師也是見到普賢願王的殊勝功能而歡喜信受的。

  我們所學的任何經典,開頭都是這樣的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法結束,就是“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中間的部分都是我們信受奉行的內容。

  這次有幸與大眾共同學習《普賢行願品》,主要根據清涼國師和圭峰大師的《別行疏鈔》,谛閒大師的《輯要疏》,夢參長老、大安法師、濟群法師、南懷瑾先生、索達吉堪布、益西彭措堪布等大師的講義,並參考、引用了各種經論、注釋,用初學者容易理解的方式作了編集講述,其中有少許文字是編者添加的,作為承上啟下之用。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經典,被尊為經中之王,而《普賢行願品》又是華嚴的頂峰和精髓,內涵極其深廣。在講解過程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解之處,這些都在諸佛菩薩、三寶、護法神前發露忏悔。

  最後把這次共修的善根回向:

  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馑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鹹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