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願王——請轉法輪


 2015/11/12    熱度:1213    下載DOC文檔    

  第六願王——請轉法輪

  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請轉*輪,它的意思是說:包括所有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內的處所,甚至那極其細微的,不可說的一一塵埃當中的,極其細微的,塵埃一樣無窮的佛祖所在的處所,極細塵埃一樣不可盡數的諸佛,於其中得成正覺,一切菩薩集會,勸請佛為利益眾生而轉*輪,會眾熙熙攘攘,有如大海一般。

  我也以清淨的身口意業,誠心向佛禮敬,以種種方法向佛請求,希望佛能為眾生說法。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勸請說法,我將永無休止地保持下去,直到虛空世界有所窮盡、眾生的世界有所窮盡、眾生的惑業有所窮盡、眾生的無明煩惱有所窮盡,我勸請說法的努力也才會有所窮盡。但是,那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勸請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勸佛為利樂眾生而轉*輪的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身口意業的勸請說法,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輪,可以譯作正法之輪。在古印度,“輪”既是一種農具,也是一種兵器,佛教借用“輪”來比喻佛法無邊,具有摧邪顯正的作用。

  傳說,當轉輪聖王出世之時,輪寶自然出現在聖王之前,輪寶引導聖王轉向全世界,諸小國王,無不心悅誠服,故能兵不血刃而統一天下,實施輪王的仁政。釋尊取作比喻,以親自實證的佛法為輪寶,他以法中之王的身份,轉動正法之輪,行化天下,利益一切眾生,並且,凡是*輪轉動之處,一切的邪惡思想,無不為其摧破。

  佛初轉*輪處——鹿野苑,位於古迦屍國波羅奈城,今北印印度教聖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稱鹿園,乃遠古梵摩達王時,世尊行菩薩道,身現鹿王教化有情之處,此處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稱“仙人住處”,五百仙人,曾飛行空中,遇五欲惡緣而墮落,所以又稱為“仙人墮處”。

  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勸請佛轉*輪,佛觀察外道二仙,阿藍迦蘭與郁頭藍弗皆已命終,無得度緣,昔五位隨從侍者,憍陳如等,少塵少垢,薄使利智,堪受妙法,便前往化度。

  “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頭發髭須,自然除落,成就沙門威儀,徐步安詳,猶如百臘比丘。“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佛為憍陳如尊者,三轉四谛十二行*輪,離五欲樂及無益苦行,開示涅槃寂滅、八正聖道中道之行,憍陳如尊者悟道,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佛弟子中得最初解,是為聖首,八萬諸天虛空中聞法,也離塵垢證得初果,地神輾轉傳唱喜訊至梵天,世尊轉妙*輪,增益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佛續為開演,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法教,五比丘漏盡意解,證阿羅漢。當佛陀以教法化度了五位比丘之時,便為佛教的主體,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此所謂佛教的主體,即是構成佛教的三大要素,總稱之為“三寶”:徹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的圓滿正遍知“佛寶”;佛所親證的成佛之道,是“法寶”;依佛法修行的出家弟子們,是“僧寶”。

  自此,*輪圖案便成為佛教的教徽。*輪由毂,八個輪輻和外圈組成。圖案意義為:

  1、整個團是一個圓形,代表了佛教教義的完滿。

  2、毂代表了戒律,戒律是冥想觀修的本質核心。

  3、八個輪輻代表了八正道,八正道是破除無明的利器。

  4、外圈是指把所有東西匯聚在一起的正念或三昧。

  古代的*輪有二十多個輪輻,現在的*輪也有四個輪輻或十個輪輻的。中心部的圖案有蓮花寶座形,也有帶“卍”字圖案的。為什麼以*輪為教徽呢?

  1、佛之說法,能摧破眾生之惡,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故謂之*輪。又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展轉傳人,如車輪然。故譬為*輪。行宗記一上曰:“*輪者,摧業惑故。”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智度論八曰:“佛轉*輪,或名*輪,或名梵輪。”同二十五曰:“佛轉*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中略)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嘉祥法華疏二曰:“無生正觀,體可楷模,故名為法。流演圓通不系於一人,故稱為輪。又無生正觀無累不摧,亦是輪義。”維摩經慧遠疏曰:“名四谛以為*輪,從喻名之。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眾生上升虛空。四谛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上入聖道,故以為輪。”

  2、(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這裡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輪出現於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余,所以把說法叫做轉*輪。

  菩薩為悲愍眾生故而請法。轉*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

  請佛轉*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願唯行,諸佛即以甚深願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於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眾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殷勤再三(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捨本願,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於*輪。”佛陀受請,觀機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輪,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為度眾生故出興於世,為何要懇請方說呢?原由有兩個:

  一者重法不輕說;

  二者輕說人不敬。

  佛常常告誡弟子莫為非人說法,也不可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對此,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也說:“最上乘的教法,專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說。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惑不信。為什麼呢?就好比天龍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棗葉一樣。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他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又說:“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猶如草木一樣,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會全部倒下,不能繼續生長。小根性的人,聽聞大法的情形也是這樣。”《周易》蒙卦辭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明確教導童蒙之道,不可以我(師)求童蒙(生),必須等待童蒙來求我。

  佛菩薩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眾生為本懷,然而必須要等待眾生懇求,所求懇誠,則為其講授必然可以度化。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所以請轉*輪,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所以歡喜受益,即是下順眾生之情。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輪。佛滅度後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願呢?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外,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可以常邀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意與眾生分享,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乃至一句兩句,也有無邊功德。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光盤、刊物雜志、印制佛經等廣為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輪之列。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請轉*輪之行願。

  *輪種類:小乘,佛說四谛名*輪,說世間語則非*輪;三乘,佛的一切語言、身體威儀都入*輪,都是利益眾生的緣故;究竟一乘,一切眾生語言都如*輪,一切器情音聲都在常轉妙法。

  由請轉*輪的功德,自身可遣除謗法障,生起大慈善根。謗法是遮止法、破壞法,請轉*輪是令佛法弘揚、流通,所以請轉*輪是謗法的對治。我們淨治業障,與惡行相反來做,就成為對治。

  請轉*輪是慈愍眾生。因為給予眾生衣食受用,並不能給他帶來究竟的利樂,佛法則是一切利樂之源,超過一切外物的價值。小乘聲聞專辦自利,只求忏除自身業障,大乘菩薩悲愍眾生,應當為眾生勸請諸佛轉*輪,令自他同霑法益。

  《法華經》上講,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後,有十六位王子祈請佛轉*輪,以他們的請法因緣,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十六王子也以請轉*輪的功德,後來相繼成佛。可見請轉*輪可積累極殊勝的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謗法罪極為嚴重,因為破壞聖法會毀壞無量眾生的善根、慧命,相反,請轉*輪有極大功德,因為請佛說法,無量眾生聽法後就能去惡從善,斷煩惱得解脫、證菩提,這一切無法衡量的利益都源於最初的勸請。因此勸請者將獲得廣大、無盡的福德。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種種方便”指身勸請——恭敬禮拜、長跪合掌等,口勸請——口說偈頌、稱揚贊歎等,意勸請——為利眾生至誠恭敬。“殷勤”指情意深厚。通過殷勤勸請,諸佛菩薩觀察眾生根機,隨根演說種種大小乘法門,即是轉妙*輪。

  幾則為法忘軀捨身求法的故事:

  1、斷臂求法:

  時值寒冬,達摩大師在洞內坐禅,神光依舊站立在洞外,合十以待。半夜時分,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地壓了下來。很快,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神光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條厚厚的雪毯,但是他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地裡。

  第二天一早,達摩大師出定了,走到洞口一看,神光似雪人般在雪地裡站著。頓生憐憫之心,終於開口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神光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大師道:“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長時間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能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癡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

  聽了大師的教誨,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誠意和決心,神光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隨後,神光放下手裡的戒刀,彎腰拿起自己鮮血淋漓的左臂,圍繞面壁洞轉了一圈後,仍侍立於被鮮血染紅的雪中。

  達摩大師被神光的虔誠舉動所感動,說:“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於是傳衣缽、法器予他,並為其取法名慧可。

  2為法忘軀:

  《壇經》: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意為: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惠能腰上綁著石頭以增加重量正在舂米,說:“求道的人為了正法而忘卻身軀,正是應當這樣!”於是問:“米熟了沒有?”惠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篩過。”

  3、剖臂傳經: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歎為稀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海關對出境的僧人,特別注意。

  據歷史記載:中國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師,研究《法華經》,發明三止三觀後,有一位梵僧對他說,其理論與《楞嚴經》頗相似,大師聞說,就希望有機會閱讀此經,特別在天台山建築一座拜經台,天天向西方禮拜,拜了十八年,求此經早日傳譯中國,可惜直至圓寂,仍然無法得償所願。

  後來,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師,欲來中國弘揚此經,不幸被邊防官員查獲,竟被拘禁,不許出境。般刺密帝被監禁期滿,回復自由後,再用白絹寫此經,藏於手臂肌肉中,待傷口痊愈,然後出國,瞞過檢查人員,帶到中國。當時是中國唐朝,神龍元年,般刺密帝三藏法師航海到達廣州。此時,有一位被武則天所貶的宰相房融,在廣州做太守,見梵僧帶來法寶,即請於光孝寺住,剖臂取經,以便翻譯;但從臂中取出的白絹,卻血肉擬成一團,無法開卷。房融宰相苦思無策,竟夕失眠;其女兒建議,用人乳泡白絹,使之溶化,洗去血跡,然後開始翻譯。

  在譯此經的過程中,房融親自為譯文潤筆,成為文學的巨著,並獻於武則天。因為當時有《大雲經》偽造的風波,故武則天將此存在宮中,沒有流通。後來神秀禅師為國師時,在宮中受供養。有一天,發現此經,認為對於禅宗有價值,乃流通於世,這時,中國才流通《楞嚴經》。由以上記載可見,古人為法忘軀,歷經千辛萬苦,才將此經傳譯中國。由此可見,《楞嚴經》之傳來極為難得和殊勝!

  祖師之所以能捨身求法,就是因為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法就是佛法。只有佛法才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心是在光明中,還是陷於黑暗中,取決於是否轉*輪。*輪轉了,眾生的心才有光明,否則就陷在長夜無明中,顛倒夢想。所以,轉*輪與眾生的命運攸息相關。

  歸到自心上說,應勸自己轉自心*輪,心中*輪一日不轉,一日就陷於迷亂;一處不轉,一處就出現障礙。所以,要常轉自心*輪,從今至未來際,念念常轉,或轉苦集滅道,或轉空、無相、無願,或轉光明如來藏,不斷勸轉自心*輪,就會逐漸開明自心,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因此,不論自利、他利,離了轉*輪,都沒有更殊勝的方便,為此,我們應發起請轉*輪的大願,念念相續,勸轉*輪,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都市茅棚》219、請示最吉祥

  “請示最吉祥”:懇請世尊慈悲開示,什麼是最美好吉祥的事。

  天人代眾生向佛請法,使正法流布於世間,功德無量無邊。佛陀出世極其難值難遇,佛所開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無量壽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如果不是往昔廣修慧福,則不可能有聞受正法的因緣,哪怕僅聽聞一句佛法,都非常難得。而以信心與恭敬聞受正法,更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在《涅槃經》中所講“捨身求法”的故事:

  過去我作婆羅門時,於雪山修菩薩行,時世間無佛出現,也無教法。帝釋天見山中有人修苦行,欲試其道心。帝釋天現為羅剎恐怖形象,於菩薩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後起座觀看,未見他人唯見一羅剎,便上前詢問:“大菩薩,汝自何處得此半偈,此半偈之義為三世諸佛之正道。”羅剎道:“莫問,我已多日覓食不得,方才乃餓極亂言,非我心中所知。”菩薩又懇求道:“若您說完此偈,我願終生為您弟子。”羅剎怒道:“你甚是過份,唯顧及自身,根本不慮我為饑餓逼迫,無力說話。”菩薩又言:“您欲食何物?”羅剎道:“我食溫熱鮮肉,喝人熱血。”菩薩聞言而語羅剎:“若說完此偈,我定以身供養。”羅剎說:“何人能信僅為八字,而捨所愛之身?”菩薩回道:“梵天、帝釋、四王、諸佛、菩薩可為我作證。”如是羅剎答應說法。菩薩心中歡喜異常,遂將衣脫下,恭敬敷設法座後,對羅剎言:“和上,請上法座,為我說法。”羅剎宣說道:“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菩薩聞已,深深思惟,為把教法留在世間,於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最後履行諾言,攀上高樹,縱身而下。還未到地面時,虛空中發出各種響聲,帝釋天恢復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後返回天上。以此為半偈法捨身之因緣,釋迦佛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菩提。

  清淨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感覺很荒唐:“為了聽聞‘半偈’而自殺獻身,尚未成佛,已失人身。如果羅剎不是帝釋天所變,得到了也來不及用,以生命來換取‘半偈’,這筆交易太虧本了。”

  直到學佛多年後,有了重新的認識:“生命輪回無量劫,若無佛法,生生死死,全是空過。沒有佛法的生命,苦海無邊,生是苦,死也是苦。真誠感恩佛陀以生命換取這‘半偈’留存人間。佛陀因這‘半偈’而成佛,廣利有情。我們也是因這‘半偈’而獲救,看到了解脫的希望。以一期生命來換取這‘半偈’的交易,卻能令自己及無量眾生同得解脫,太值了!”

  然而,如果換做是我們,捨得交換嗎?

  回想我們初學佛時,熱衷場面,交際應酬,參觀旅游,圖個熱鬧。對法師講經則是隨意聽聞,可有可無,甚至認為聽經是給師父面子。如果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珍貴利益,視佛法為無上妙寶,則聽經聞法的態度會完全不同。我們會對佛法的每字每句都細心關注,每一經法都會萬分珍惜。

  譬如:如果見到滿地瓦礫,則不會留意,也無欲求之心;相反,如果見到遍地金銀珠寶,自然就想獲得。愚昧的人都會將游覽交際視作美事,把最珍貴的佛法視作瓦礫。隨著學佛的深入,我們將重新定位價值。金銀珠寶在生命輪回中與糞土沒有兩樣,而佛法卻是黑暗中的明燈,業海中的慈航,它將引領我們成就生命的最高價值,回歸涅槃。這就是認識高度的不同。

  《華嚴經》雲:“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

  《金剛經》雲:“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都市茅棚》105、怎敢不精進

  受居士的邀請,到她遠在一百五十公裡外的農村老家去講課。一路上,居士打電話給老家幾乎所有認識的人,請他們去聽課:

  “哥,你和我嫂子一塊過來吧,師父講得很好的……”

  “二叔,你要趕集賣菜?多少錢,我全要了,你來聽課就行……”

  “老師,你來聽聽吧,反正退休了也沒事……”

  “姨,我給你買了件毛衣,你過來吧,正好有師父來講課……”

  ……

  講課地點是居士姐姐家。到達後,居士把帶來的十幾尊觀世音菩薩像、香燭、佛學書籍和水果搬到屋裡,又忙著四處借凳子。上午來了二十多人,講課還算成功。中午,居士把菩薩像、香燭、佛學書籍和水果贈送分發給老鄉們,由於沒准備午餐,還每人發了二十元飯費,鄉親們很厚道,沒幾個人要。約好下午一點半繼續。下午來了三十多人,講課結束時,全部皈依三寶。

  返回的路上,居士很高興,懇請師父過兩天再去老家講課,並憧憬著恢復一個小寺院,讓鄉親們有地方念佛。

  《淨土宗教程》:少康大師到新定,人未從化,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眾兒童為錢故,爭相而念。幾個月後,念佛兒童劇增,大師又善巧引導,念十句給一錢。如是經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盈滿道路。

  祖師如斯,居士如斯,吾為沙門,焉敢懈怠。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