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普賢行願品 第九集 2011年四月


 2015/11/13    熱度:1131    下載DOC文檔    

  普賢行願品 2011年四月

  昆明開示 第九集

  海雲繼夢和上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兩個大願,第一個大願是禮敬諸佛,從宗教的立場來講,那你就會說拜一切佛。我們告訴你的新的定義,你要懂得他原始的意義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不是我們重新給他定義,不是這樣子。他原始意義是什麼?我們用新的語言來表達,他叫做尊重存在,尊重人性,一切要尊重、要恭敬,這是人生,為人的一個基本條件。 第二個叫做稱贊如來,同樣的,原始的意義是什麼?不是叫你無謂地去到處亂講,你要怎麼稱贊如來?你也不認識,你也沒體驗,你怎麼去稱贊呢?那是從人性出發的一種溝通跟協調。你不能像現在這樣,富有的人就可以打窮小子,卡扎菲是倒霉,因為他窮嘛,所以他就要給西方歐美的富有人家欺負,這是不稱贊的。他的溝通不是這樣子,用炸彈去炸人家,然後說他不尊重人權,那不是這樣,那倒霉的就不止卡扎菲了,薩達姆也一樣,伊朗也差不多了,朝鮮就更糟糕了。為什麼?你們有錢人都可以打窮人啊?他怎麼不去打日本?美國怎麼不打德國?因為他惹不起呀,那這不是,這叫做用武力恫嚇,這個不是溝通協調。 溝通協調是要用人性來溝通、來協調的,這才叫稱贊如來。所以你要了解到,佛法在講的都是非常深層的意義,而這個東西,不管你用什麼語言表達,隨著時空的不同,他都可以轉移,你要懂得他的原始意義,這個叫思維模式,你要懂得他的思維模式。 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第三個,他叫做廣修供養。因為廣修,所以來聽經你就要供養,見到師父就要供養,那是一小部分,傳統的意義是這樣沒錯,因為那個時代翻譯就用這個詞最恰當了。那麼他原始的意義是什麼呢?供養就是培養,他在培養什麼?培養我們的靈性,廣修供養就是廣泛地,從各個方位、各個層面來培養我們的靈性。那跟你的定義就完全不同了。 第四個是忏悔業障,也一樣,忏悔業障是什麼?就忏悔嘛,想一想我也沒犯錯啊,你再怎麼想也不會犯錯啊,那你就不用忏悔了。你想的都合道理,合你大腦裡面的道理,所以貪污的人也有道理,不是我要貪的,是他要給我的。所以我也沒有收啊,我只是不知道是誰把錢放在那裡,因為放在我家裡我就把他收起來存到銀行去了。那不對! 忏悔業障是從人性出發的一種反省跟檢討。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你要懂得反省檢討,這個反省檢討是從人性出發。人性出發是什麼?群眾,大家相處是否安好?大家相處是否和諧?是否很安寧、很祥和、很幸福?那麼我是不是很舒展、很自在?那麼大家每一份子是不是也都很自在? 你看我們現在是剛好相反。管別人的隱私,人家吃什麼你也要管,人家穿什麼你也要管,什麼都要去講人家,這個叫矛盾。你不要管人家私生活,他在他的圈子裡你管人家干嗎?人家要怎麼樣是他的事,你管好你自己。你不要去管別人嘛,別人怎麼樣,因果是他的事,跟你沒關系,閻羅王找他算賬,不會找到你這裡來。你會想管人家是什麼,就是你想普度眾生。“你這個錯了,你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想想你要不要給閻羅王管?你要不想給閻羅王管,你少管人家,你只要服務眾生就好了,他有需要幫忙,你就幫忙他,隨緣、隨喜、隨分、隨力。你不要刻意地,這個要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一定要度他,結果你還是被大水拖走了。救人沒救到,自己淹死了。那你不是制造社會問題嗎?要救眾生你要看狀況,你只要服務就好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的東西,你要立足於這個地方走出去,我們是不喊口號,這叫人間佛教。我們不是在喊口號,我們在告訴你怎麼樣很自在地生活,與其叫人間佛教,你不妨叫生活佛教。你從生活中開始,怎麼樣去修行,讓你活得自在,讓你所在的地方都感受到那一份祥和,所以我們說此處最吉祥,只要你到哪裡,哪裡就吉祥。 因為我是一個學佛人,我都從生活中來,我尊重一切,我跟人家溝通都是以人性的立場跟基礎在跟人家相處的,我不斷在培養自己的靈性,也在培養人家的靈性,大家靈性一起成長,然後我們自我反省,自己不要壓抑、不要扭曲,真的不和,我換個地方去住。這不是不行,佛教就是這樣,不和就分嘛;要和,要在一起大家有一個共識,就這樣子。所以大家在反省檢討的時候,這一切是非常祥和的,非常寧靜、非常美好,而且也不會活得無聊。 你知道嗎,那些什麼社會福利國家,自殺率為什麼會那麼高?那是吃飽沒事干,所以就活得不耐煩了,就統統去跳樓了。最近台灣、日本也流行什麼燒炭自殺,五六個小朋友,小不點,十一二歲,“我們來這樣死好不好”?什麼叫這樣死?“這很好玩嘞!”就幾個人關在爸爸的車子裡面就燒碳,然後一起死亡。那不是活得不耐煩嗎?小不點你懂什麼嘛?這個社會已經活得沒意義了。多少小朋友想一想就自己去跳樓,跳樓之前聽說要寫遺書,遺囑說“我為什麼要跳樓,因為我覺得這樣活著沒有意義。”就跳下去了,然後呢,十二歲。你懂什麼東西呀?他為什麼會活得沒意義?父母不理他。 他要死的時候,身上還有很多錢啊,爸媽都是有錢就給錢,都以為給錢就好了。孩子不是要錢,孩子是要爸爸媽媽的關懷,你這關懷沒有,他要五百你就給一千,要五毛你就給一塊,那你說我很愛你,孩子哪說要你這樣的愛法?你多陪他聊一聊嘛,陪他散散步,牽牽手、抱一抱,孩子就要這些,這些你不給,你就說“我給錢,我給錢。”他看著錢就討厭了。你每次給他錢,他說“我又不是要錢!”那你會說“我愛你。”你根本就用錢打人嘛,哪叫愛?愛不是這個樣子,弄錯了!從人性出發。 我們現在就不懂得人性,那你就完了,弄到最後,你就很僵。奇怪我就那麼喜歡他,我那麼愛他,他怎麼不領情呢?你要有這種情況,你就是好好拜忏。為什麼你愛他,他感受不到,因為你不是用人性去愛,你沒有靈性,你只有機械。有的人更絕的,打電話“我愛你!”聽說最近流行,“我愛你”要明白地講出來,結果打電話“什麼事啊”?“我愛你”!對方說“嚇死人!”你到底在講什麼嗎?你那個“我愛你”有意義嗎?它不是口號,它是一種人性,你那個人性的體貼表達得出來嗎? 所以我們這個叫大學問,古代叫“大學”。你假如不從“大學”下手,光是“小學”沒用。“小學”學什麼?學競爭、學斗爭,為什麼賺錢,講好聽叫賺錢,講難聽其實就是搶錢。現在報紙上也這樣寫,大家來搶錢,這裡有的是機會,都在搶錢,你就喪失了人性。這裡要再跟各位做補充的。 因為我們今天結束以後,就要再等下一會了,還有兩次才講得完。這個地方從第一節課我就跟各位講,這個《普賢行願品》他到底在法界中的地位是怎麼樣?在真理的地位是怎麼樣?在《華嚴經》的地位是怎麼樣?你要搞清楚這一點。他為什麼那麼強調普賢行願?因為這個裡頭是講普賢行願的,但事實上整個《華嚴經》都在講,都是普賢行願,我們要告訴你的一個問題是,他是基於法界力——普賢行願力就是法界力——的絕對的制高點上來講的,那這個表達的是什麼?我是這樣講,不見得你聽得懂。 因為從《華嚴經》的本體論裡來講,他的真理的本體是形而上,是無形的,這個組織結構是另外的一個論點,我只是先跟各位談這一點。這個真理的本體那種狀態,中國有一個詞,《易經》上面的詞,叫做無極,我們就借用這個詞來講,那種真理的狀態就是無極,我們這個現象界的生命,其實是從無極來的。我們在講生命的故鄉在哪裡?就在無極裡面,我們是從無極演變下來的。 中國民間有很多這種故事,《白蛇傳》有沒有聽過,你知道《白蛇傳》怎麼來的嗎?那個女主角叫白素珍,男主角叫許仙,許仙是凡夫,他就愛上了白素珍,其實應該是白素珍愛上他。白素珍本來應該是天上的什麼?蛇精是我們講,她其實是天上的仙女,她犯了天條,所以才跑下來,我忘了她是被打下來還是自己溜出來我不知道。這個從天上到人間,她有一個轉化的過程,民間的講法是比較粗糙,他就犯了天條被打下來,或者是老子的青牛也是天上的一個什麼,他怎麼樣子不小心主人不在,自己偷溜到人間來,後來被降伏被收妖,然後又被帶回天庭去了。我跟各位講,這些都叫神話。 我告訴你,神話都帶有一點生命的價值跟意義在,只是你不會解釋。他很簡單地講,天上也有很多眾神,還有神的王在那邊,有的人叫上帝、有的人叫玉皇大帝,那不管了,有的人叫阿拉,那通通算了。他都在天上,其實你從宗教立場來看,這個是在無極界裡頭,你在某一個因緣之下,你到人間來,這叫現象界。在現象界裡你要經過各種折磨,那最好的折磨就是愛情,愛情是最好折磨,我要愛,愛不到,就算愛到就有人來干擾。 那個法海,法海你認識嗎?你不認識啦,你怎麼認識?法海其實是裴休的兒子。裴休你知道嗎?唐朝的宰相,裴休是很有名的大居士,他就叫他兒子出家,這個兒子也是大學士,很有學問的。所以你不要看,裴休的兒子就是法海,他也是神通廣大,降伏了白蛇精,把她壓在雷峰塔下面。現在雷峰塔被挖出來,白蛇精有沒有亂跑我就不知道了。不管,這是講神話故事,但是他帶有幾分生命的東西,那最終的目的就是你要回到無極那邊去。回到無極就不是神話講那麼簡單了,把白蛇抓起來帶回去就好了,就不是這樣,這裡頭就出一個問題。 我們從方法論來講,是從森羅萬象的現象界裡,我們要一直修、一直修,你要修到哪裡去?你有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回三百八十六爻,先回到爻上面來,你就屬於哪個系統,然後從這個系統,末端的系統,再回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再回到八卦,八卦回到四象,四象再回到兩儀,兩儀再回到太極。那麼現在這個法,就從太極開始修,要回到無極。知道嗎?太極要回到無極,那你要怎麼回去?他這裡講了“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那麼這十大願就是讓你回到無極的十條路,你解釋錯誤,你絕對修錯了。 我今天是從傳統的語言方法跟你解釋過了,一、多之間如何處理的問題都跟你解釋過,我不是不懂,那我要告訴你的是,你站在當代知識分子的立場來看,你要怎麼修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我才重新用新的語言告訴你。新的語言並不是我重新定義,我是從古代最原始經典上的本意,這個本意我用現在的語言告訴你,不是我創造的,我沒有創造,只是他本意如此,我用新的語言告訴你,我並沒有否認舊的語言。 我現在給你做的這個定義,你自己去想想看,你在禮敬諸佛的時候,是不是尊重一切?文字是不同,但是我說尊重一切,尊重人性,尊重存在,尊重一切生命的這一個尊重,那是不是就是我們的禮敬諸佛?關鍵是在這個地方,我在提醒各位的問題也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各位來進行的也是這個工作。不是我重新定義,我沒有重新定義,我是就本意來講,那麼我們現在的語言應當如何表達,關鍵是在這裡。 這十條統統可以回到無極那邊,只要你一條能夠通徹、能夠窮盡,一定回去。就算回不去,你也留在太極這邊不會下去。我們昨天跟你講,萬一我沒有修成呢,那你在這個地方失敗都不要緊,為什麼?失敗重修。 這個重修是很殊勝的,大家都搞錯了,重修要到哪裡修啊?到極樂世界去修。所以要往生極樂,修這個法門《十大願王》,你不用求生淨土了,你逃都來不及了,因為那是留級生所去的地方,你還求到那邊去干嘛?哪個人讀書要求拜托、拜托老師給我留級?不用了,我們所成就的絕對比極樂世界來得殊勝。我跟你講這個你不要弄錯了,不要我說學淨土的都到垃圾桶裡面去。就是你從太極修往無極的時候,萬一你失敗了,重頭再來,是從極樂世界開始,所以我們前面你可以看到,整部經都不講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是什麼? 在《如來壽量品》上面,第三十一品那邊,他就提到這個問題了,離開娑婆以後,第一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你只要上交流道以後,第一個休息站叫極樂世界。就是說你上了交流道你就拋錨了,那你也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走,你知道嗎?那一定到極樂世界,你放心。就算救護車來把你拖也拖到極樂世界去,不會從交流道再把你倒著拉回去,是不是這樣?這個行法就有這種殊勝。 我們不是要詛咒說極樂世界多不好,因為他經典上面,《華嚴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了,娑婆世界你修一劫的福報等於極樂世界一日一夜,大家都看到這個地方,所以極樂世界非常殊勝。可是你忘了,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的福報,等於極樂世界一劫的福報,那你就會昏倒。你不能說我在誹謗極樂世界,我沒誹謗,毗盧遮那佛講的。是因為我們見識不夠,所以你才弄反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要告訴各位,在經典裡面大家常講說他會導歸極樂,經文在談這個部分,他也講得很清楚。我念一遍給你們聽,他說“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皆悉散壞;一切親屬皆悉捨離;一切威勢皆悉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很清楚,你聽到看到,我也念到了,“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很清楚,“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四大菩薩,最後不是導歸極樂嗎?為什麼會到極樂去,你要看清楚!“是人臨命終時。”講到這個地方“如是一切無復相隨。”你要記得,佛經裡頭講到臨命終時,是講什麼?分段生死。只有我們凡夫才有分段生死,你修行成功的人,他不分段生死,他叫變異生死,他直接就從太極入無極了。按照這個法門來講,其實你不一定,你大概從八卦到四象,四象到兩儀,兩儀到太極都可以變異生死。 所以佛教不講死,佛教講往生,我透過變異生死,我是往生到那邊去,但是往生不是只到極樂世界,這是一種生命極高層次的成長,靈性很高層次的成長,跟死是不一樣的。那你在這個地方,這個經文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是修這個法分段生死的人,那你到分段生死表示你什麼?表示你根本沒成就。那用現在的語言講說你沒成就不好聽,說你被down掉了。down掉到哪裡去呀?收一收放垃圾桶,不然怎麼辦?這個垃圾桶是這麼殊勝,是極樂世界呀!在講這些語言的時候,沒有貶義,沒有批判,他只是把事情給你點出來。但我告訴你,你不要跟淨土人講,他千辛萬苦就是要死到極樂世界去,你還跟他說他是垃圾桶!你被揍跟我無關。你要跟淨土人講,你就是“那很殊勝,要統統往生那裡,祝你早日。” 可是你要知道,我們這個行法叫一乘不共別圓,是不一樣的,你直接就要到生命的故鄉去,無極的境界裡。當然他也會講,我們極樂世界就是無極,那你去嘛,那你就去你的極樂無極。因為都有個“極”,我們是講太極上去的無極,結果他把極樂變太極,那就沒辦法,隨他講。 問題不在語言上面,問題是指“那個”,禅宗所講的“那個”,那個標的,那個實際的狀況你要弄清楚,我們在跟各位講,你一定要把這個部分弄清楚,你假如這個東西弄不清楚,要用意識形態來掙扎的話,我們恕不奉陪。知道嗎,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告訴你,常常淨土人在問我們學華嚴的人說,那你們學華嚴最後到哪裡?我們最不得已到極樂世界去嘛,我們要到哪裡,我們回到生命的老家去,我從哪裡來,我回哪裡去,我從無極來回無極去嘛。你要把這種狀況弄清楚,我們是追求那止於至善的制高點,萬一這輩子沒達成的話怎麼辦?那最糟糕到極樂嘛,還有更高的,剛才講,你回去翻翻《如來壽量品》上面看看,這個法界中的那美好的世界太多、太多了,那為什麼你不去,一定要去極樂呢?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跟各位談的是,你要了解到,透過普賢行願,這《十大願王》來修行的話,你是可以直接到無極的。萬一那個形而上的本體你上不去的話,那你是一直向太極這邊靠過來,因為從太極上無極是很快的,我跟各位講,真的是很快,我講也沒用,因為你體驗不到嘛。 那你說我現在芸芸眾生,薄地凡夫,不要緊嘛,你只要摸上來就好了,你只要摸索,就算毫無成就,到最後說“哎呀,人家功虧一篑,我功虧一百篑。”聽懂嗎?一篑一篑就是一擔一擔畚箕挑著土,一篑一篑倒上去,愚公移山移上去,到最後一篑那就完成了,最後一篑沒上去,所以叫做功虧一篑。人家功虧一篑,我功虧一百篑,我還差很遠嘞,那不要緊,只要你願意修這個法,差再遠,統統歸到極樂去。知道嗎?修這個法不會功虧一篑的,功不唐捐,修這個法絕對功不唐捐。 你說我不知道,你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每次要打瞌睡你就叫人家鼓掌,又把我吵起來!我告訴你,死後決定往生。你在這邊修來修去不知道修什麼,臨命終時,這個《十大願王》不相捨離,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不擔心說你距離差多少,而且這裡頭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說你一定是佛教徒,他講任何眾生,這裡頭沒有講一個佛教徒這種詞,任何眾生,你信仰什麼都沒關系,佛教不會拒絕你去信仰別的宗教。 你只要照這個方法去做,這樣就好了,你信別的宗教也可以這樣做,照樣往生。你說我也不知道你們講的極樂世界是什麼,無極是什麼,真理的本體是什麼,我都不懂。不要緊,臨命終時你就會發現阿彌陀佛“來來來,孩子過來。”你說我要到上帝那裡去,怎麼你來?那上帝不相應,你就到這裡來嘛。阿彌陀佛沒有說他不要你,你是孤兒,不准來,不會。統統,你自然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你要做什麼,這個不是大腦的意志作用,是生命的無意志、本然的一種行為。你自然就知道是什麼,你不用擔心。 你要學佛學十大願王,跟你是什麼宗教無關,什麼宗教都可以修這十大願王。你說哪個宗教不尊重人性?要不要尊重人性?沒有說只有佛教,所以你只要尊重人性,你就屬於這裡面的一份子,你留意看看,你在跟人家相互溝通的時候,是以人性為出發點,而不以暴力為出發點,不以金錢利誘、權利引誘為出發點,你是這樣的為人在這個世間的話,死後一定極樂世界,更高的就不講了,最少有極樂世界,最倒霉的也有極樂世界。那你怕什麼? 你說十條我沒有辦法全修,修一條就可以了。因為你在摸索嘛,盡量去做。能夠做一點,就我們講的無盡超越,多做一點嘛,這樣就好了。現在政府不是要調整薪資待遇嗎,原來我是捐十塊錢,現在多一點,我捐十一塊嘛,那你就跟著成長了。政府多給一點,我就多捐一點,就這樣子。這個就是殊勝的地方。所以這個法門真不可思議,他不是用你的大腦去想的,我給一分,你就要給我一分,那是交易。所以你不用擔心說“哎呀,我這樣做怎麼樣,佛陀可能嫌我太丑了。”你怎麼知道佛長什麼樣子?不會的,他不是大腦意志的,他是自然的,一種自然的勢力,他不是一種意志抉擇的作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好,我們簡單地把這個總的、宏觀的部分跟各位談一下,這一卷經文他在整個法界中、真理上或者《華嚴經》裡頭的地位你就知道了。那麼從《華嚴經》的立場來看,這卷經文他是屬於,從傳統的立場來看,他是入法界品《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經文,第四十卷,很清楚,我沒有弄錯,我應該也不會弄錯了。 但是你要知道,整個《華嚴經》的思想結構裡,華嚴他是分三十九品,前面有十二品不屬於經文敘述的范圍,他是單獨的,屬於本體論的范圍,跟本體結構的范圍。那麼從第三會開始的這個部分,是屬於三番遍明因果——《華嚴經》理論的三次陳述的范圍,那麼這個時候,第一番遍明因果到第七會,第八會是第二番遍明因果,《離世間品》,第九會是《入法界品》,他是第三番遍明因果。第一番是理事無礙法界,第二番是理法界,第三番是事事無礙法界。 好,《入法界品》一共有三個本子,《六十華嚴》有十九卷,《八十華嚴》有二十一卷,《四十華嚴》就是我們看的這個,有四十卷,那麼十大願王是在四十卷裡頭的最後一卷,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一卷經文我要跟各位講,不屬於《入法界品》,他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有研究《華嚴經》的人,對於這個《十大願王》的出現都有個懸疑questionmark:怎麼只有這個地方多了這麼一卷?你知道嗎?當然你不知道,因為他們都不知道,你當然也不知道。 不過我現在告訴你這個答案,普天之下,全歷史上你是第一個發現的。因為這一卷經文不屬於《入法界品》,所以從《八十華嚴》的立場來看,這一卷經文是第四十品,不是第四十卷,因為《華嚴經》是三十九品,他還少了一品,就是這一品——《十大願王》。 這《十大願王》是什麼?是《華嚴經》的結論。他這一卷經文就是跟前面那十二品經文,跟那個本體論相呼應的。因為本體論講的從無極而太極,從形而上而形而下,太極生兩儀,兩儀到現象界,然後展開,到《淨行品》、《賢首品》,是作為一種上回向,開始上回向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所以前面本體論來講,主要是講下回向,經文的重點是下回向當中還有一個上回向的問題。那麼後來的經文就全部講如何修行——上回向了,要回無極那邊去。統統講完以後呢,他再加上這一卷做總結,直接從太極回無極的,就是指這個地方,這《十大願王》是講這個殊勝,結論就在這裡。 無極而太極,要成功當然沒問題,要失敗怎麼辦?所以他最後才導歸極樂,不是導歸極樂了,萬一爬不上去掉下來,統統丟到那一桶去,那個桶叫極樂世界。那你要認為說我用這個詞太不雅了,那你可以修正。因為你修養比較好,你就修正。我修養不好,我不是要罵人,可是用的詞都在罵人,這樣不好,你就把他修正,用個比較好的詞,沒關系,講經總是一時沖動就胡說八道。所以你看到這裡,你就會覺得,哇!不得了,我又發現了秘密! 四十卷還是四十品,好像差一個字,在歷史上這是大發現。講《華嚴經》有四十品的人,在我之前只有一個人,李通玄長者,就是唐太宗的一個外甥,大家都知道,他是五台系統的華嚴思想家的創始者。他是主張有四十品華嚴,我已經忘了,因為這幾天我發現這個問題了,我也想到他的思想裡有提過。因為華嚴思想家除了那五大祖師跟李通玄六位大德以外,後來就沒有思想家出現。我是淨瓶末座,掛鉤不算。把他加上去,確實這一卷經文是第四十品。 但是你知道,因為當時進來的時候是連在一起,所以他就變成第四十卷,他假如作為第四十品,就是第十會。因為不是七處九會嗎,這個是第十會。從第十會來講,他前面那一段他還要加上經首。那這個經首到這個地方來,不是無意義,那要再加起來,這一品經最少要三卷經文,尤其是經末、經尾,最後要收尾的時候,還不是這樣收尾,但是他並在《四十華嚴》裡,就這樣結束了,那個部分我們不添加。你知道經文我們不添加,因為你沒有進入那個境界,除非你現在入正定,入華嚴海印三昧,就回到這個境界裡頭來,要把那個境界重寫一遍,那可以。但你華嚴海印三昧進不去,你最好乖乖,不要亂加也不要亂減。 但是我這樣講,這個叫論,可以做一個補充,這個是僅供參考,只給你做參考,你喜歡那你就接受;你不喜歡,那換你把他丟垃圾桶。你放心,你可以把他丟掉,我沒有強迫你接受,但我一定要講給你聽,接不接受在你,但是這一個問題一定要提出來。而我要跟各位講的是,我在談這個部分的時候,是從整個《華嚴經》的思想結構上面來跟你分析的,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講這個單元的時候,我不按照傳統的講法講。 因為《十大願王》這本書,我已經講過差不多二十遍了,就是這卷經文,那也出了兩個版本出來,好像第三個版本快出來了。第一個版本大概是二十年前講的,那個已經很轟動了。那是一個美女,她的高校,是因為她的高中學校的一個改制改為大學的時候,她就不用考就進去了。畢業的時候,在畢業典禮上,先生就把她接去結婚了,所以她是除了美麗以外其它都不會。 這樣的人,她發心把我所講過的,我講了兩年多,她非常辛苦的,因為她書讀得少,美麗是福報,美麗就不用讀書,她就可以畢業,可以讀大學,就這樣子,因為她是第一屆不用考進去的,所以第一屆畢業,也就不知道怎麼畢業了,反正有沒有畢業沒關系,從畢業典禮禮堂進結婚典禮禮堂去了,所以有沒有畢業證書大概也沒人知道。就這樣子她來整理這一本書,她非常辛苦,花了一年多。她說她一輩子讀的書沒有這一次讀那麼多,當然剛整理的錯誤很多,我們已經改版好幾次了,那是第一次的版本。 第二個版本是我在多倫多講的,講了五十二個小時,整理成三本。那個三本我們繁體版也印了,簡體版一直找人家出,沒辦法到現在還沒出來。最早要出的是我們雲南的一個出版社,搞到現在也沒出。那些都不管。 現在我跟你講的這個方法,是跟那個狀況講的完全不一樣,所以我沒有一字一字跟你講,沒有一句一句跟你講,我只是從思想結構的重點上面,讓你了解到他的殊勝。因為文字上的部分,你假如要查資料我已經都講過了,一直再重復就沒意思,所以這個講法不同。我大概這一次跟各位講完,也不會再講《十大願王》,因為這個我整理出來是在華嚴經思想概論還是導論上面,是一整套的書出來。那我就交代完畢了,我這輩子來這世間的責任就算完了,你要就去看那裡,看不懂也沒辦法。因為你是知識分子,假如你想在思想上、在哲學邏輯上面要了解的話,那我想這個部分,我已經跟各位交代很清楚。 所以從《華嚴經》的立場看,他從本體論的下回向一直到最後,開始上回向,上回向到最後,跟你做個總結,就是要回到無極的本體界裡頭去,只要你在從事這樣的一個工程,萬一失敗的話,那就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吧,就這樣子。所以站在這樣的一個立場在跟各位談說,想修行,你可以放心,絕對沒有副作用,而這個保單是你穩賺不賠,你又不繳保費。有啦,見到師父可能要供養一下,這個叫繳保費,有錢多繳一點,沒錢少繳一點,功德一樣大。你想要投機,說我有錢我裝作沒錢,那你下輩子就不要有錢,你不要裝。這個是一種什麼? 供養就是培養你的靈性,增長你的靈性。你要增長多少,這個東西,供養這個部分,我真的跟各位講,你要四隨,隨緣、隨喜、隨分、隨力。隨分隨力不是叫你自己偷斤減兩,你要留意到。 我們原始經典裡有一則公案,我把公案講一下,講個故事,大家輕松一點。他講到在迦葉佛時代,人壽兩萬歲,我們現在是人壽百歲,過了兩千五百年,是人壽七十五歲,現在平均壽命是不是七十五?大概就在這邊猶疑不決。佛陀的時代是人壽百歲的時代,迦葉佛的時代是人壽兩萬歲的時代。 有一個寺院,末法時期有個寺院毀壞了,要塑造一尊佛像,佛像譬如說要兩萬兩黃金,就很多人捐款了,那當然很大。那當中有一個小女生,非常窮,跟乞丐差不多。她就很高興,她說沒有機會供養三寶,她就把她僅存的一個銅板拿去供養。剛好那時候大師父在,他說“你這個銅板,你就留著自己用吧,不用捐了。”就這樣子把她趕走了。 然後他就去塑佛像,塑到那個地方快好了,就垮下來。連續七次,這個小女生都來供養那個銅板,因為她總財產只有那一個,你要記得,總財產只有那一個銅板。她七次都來,七次都被拒絕。他第一次第二次沒有問題,第三第四次,他越來就越緊張了,第八次的時候,他就跪在佛前忏悔,說“我不知道哪裡弄錯,不然怎麼佛像會弄不起來”? 就在那個時候,佛示現了,“我就差那個銅板。”所以他發起第八次的時候,他就一直等著那個小女生來,那個小女生就躲在那裡不敢出來了。他突然看到,他很高興,就跑過去,把那個小女生請過來,“你不是要供養嗎”?她說“你都不要。”他說“要要要要要。”拜托她趕快捐了。捐了把那個黃金融化以後,佛像塑好了,發現那個銅板在佛的胸前。 要跟各位講,你誠心,不是多少的問題;你不誠心,多也沒用,你要留意到。所以你能,你就盡力,盡力要做什麼?幫助不能的人,你要有這種悲心,這種宏觀。你不要看他才捐那麼少,我為什麼要捐那麼多?那你下輩子跟他一樣好了!人家捐的少是他的能力,所以這個叫隨分隨力;你要能夠捐得多,你就捐得多,那叫隨分隨力。因為這個是在培養你的靈性,培養自我的靈性成長,你不要在那跟買賣一樣的計較。大家都吃飯,怎麼他捐一塊,我為什麼要捐一百?你為什麼計較這個呢?這個是世間功利主義。 為什麼有人說“給他們吃,吃到飽為止,多少錢算我的。”那傻瓜啊,我出錢他們吃,這是買賣,功利。在培養靈性上面說“哎呀,這些人都沒得飯吃,好吧,今天有緣,給你吃個飽,錢我付。”這是靈性,你知道嗎?你一直在說“哎呦,他吃一餐多少錢,我吃一餐多少錢。”你是個富翁,還那麼小氣!是不是這樣?沒錢就沒錢,有錢做有錢的事,你不要拿富翁的靈性去跟窮人的靈性比,你的靈性要繼續成長,那麼世間的財富不是重點,你盡量給,你才會凸顯你靈性的那種精華出來。這樣才叫做世間的精英分子。不然怎麼叫精英呢?連這麼一點點你都在跟那個窮人家在計較,那就不對了。 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在進行的是什麼,偉大的時代總有偉大的人物,我們相信我們這個新中國的偉大時代裡,我們偉大的菩薩將會很多。祝福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