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普賢行願品 第二集 2011年四月
普賢行願品 2011年四月 昆明開示 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此處最吉祥》這六個句子,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它就是世界成就的意思。這是在一次禅修的境界裡,有這樣的一個感覺,這個世界到處,就是我常跟各位講的,非常光明、燦爛,非常的芬芳,而且那個生命很有朝氣,紛紛有一種我叫做增上,那個靈性一直增上的感覺。那麼他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因素。而這六個因素就構成一個世界的誕生跟生命誕生的一個基本架構,就是這幾個因素,你可以很深刻地去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而他沒有辦法用現代的語言講是什麼H2、O2,什麼蛋白質、氨基酸,不是。但你感覺到生命存在的那種情況,是非常燦爛的,而且這些因素,都不是講那微薄的、很單小的那種東西,他是非常充滿著生命能量的。所以這個在基本思維上是跟西方人的思維不一樣。 西方人講進化論,所以人是從猴子來,換句話說,當猴子哪一天尾巴砍掉的時候,那就變成人了。那麼猴子的前面是單細胞,單細胞的前面是什麼?是石頭還是沙子?在一個不小心的情況之下,有高溫、有高壓、有高濕,然後就產生了一個氨基酸、蛋白質,產生了一個單細胞。然後單細胞一直演進、演進過來,變成猴子,變成老虎,然後變成人。人以後演進變成什麼?變成龍,變成神?是嗎?再演進以後變成什麼?就變成這種狀況。 這是他的單向思維,就是現在他們發明的叫單行道,只能向前走,連向後轉都不行,更不要說來來往往了,是不可能的。那我們這種多重因素的組合狀態,他是可以來來往往的,他是非常錯綜復雜的,他的基本構成就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所以這一點是各位要留意到,這個我們附帶地跟各位講。 那麼剛才談到這個部分,談到在生命的改造過程裡,大家都很希望去探索的,下一步我們要怎麼做,這是大家非常精彩想要認知的。這個部分只有從禅堂來講,因為那是屬於禅堂的語言模式,是屬於實踐的東西,跟理論無關。我們現在在講的理論這個部分,是法堂的語言模式。 法堂的語言模式,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這個思維架構裡頭,談到事事無礙,善財童子為事,他在生活中去歷練。到前面這個地方已經都完全結束了,現在他再來這一段,到最後,印度再產生這一段是怎麼來的? 他的這一段不是普因,他是正行。我跟各位講是正行。清涼國師把他叫做重釋普因,普勸大家來念這個十大願王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經文是有那些東西。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出現的這個地方,已經是到了公元八世紀的時候,到八九世紀的這個時代,佛教已經很復雜了,他最重要的不是在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往生不往生的問題,不是。那我們講下去後面的理論我們會談。 我要跟各位談的真正的問題是,當你修行到入定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發洩,八觸十功德,發洩;第二個就是把負能量釋放出去,會開始填滿你的生命本質,讓你的生命的質感逐漸恢復到所謂健康狀態。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好多人在這個過程裡,他沒有學太極,他自己自然就會打氣功,而且非常厲害;或者他沒有學瑜伽,最高難度的體位法他會做。等出了定叫他再做,他說“你要我命啊!”我說“你剛才就能做。”錄影帶放給他看,“那這是你吧,你做的,現在你做。”他就做不來。那也有人,就在這個時候,從來不會唱四十二字母,華嚴字母,他會唱,而且最難度的就是二合跟三合,他真的唱了,這就叫不可思議!還有一個更絕的,他是只參禅,可是他突然間在定中,他會唱《爐香贊》。奇怪,這個人從來不進大雄寶殿的,會唱《爐香贊》,而且唱得比維那師還好,維那師唱錯的他都自動校正,這怎麼搞的?怎麼會這樣啊?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大概有七個人,在定中就是修的《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這四個很清楚,後面就不清楚了。後面因為他那是語言表達,他進入行法中的那個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那個部分你就看不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跟請轉*輪,可以看得到,恆順眾生以下就看不到。因為大概還在初階,他才入定。他在定中就能發起這十大願王的行法,不是人教的。所以,假如要從這個地方來看的話,我們可以說,這卷經文是在告訴我們正行的步驟。 那我告訴你,所有解釋《普賢行願品》的全倒了。我無意推翻他們的講法。因為這一品我最少講二十遍以上,我們本宗的東西嘛。我跟你講這一品的因緣,我當時在淨空法師那裡,我說我就是學華嚴,所以我要講華嚴。他叫我們幾個弟子們要講經,有的就去抽簽,我說我不抽,他說“你講什麼”?我說“我講《華嚴經》。”他瞪了我一下,他說“沒有人開口就講《華嚴經》。”我說“我就要講《華嚴經》。”那些師兄弟就起哄了,“聽話,聽師父的話,講小部經,不能講大經!”我實在是僵得沒有辦法,我說“好了,那我講《普賢行願品》好了!”“那可以,你可以講這個。”你知道,《普賢行願品》不是《華嚴經》嗎?這個就是盲點。我再跟他講那我能不能講《淨行品》?他說“可以,當然可以。”當然可以講《淨行品》,為什麼不能講《華嚴經》? 我知道他的意思,講大經的邏輯結構你還沒具備,而不是不能講《華嚴經》,你知道嗎?我跟我師父說“為什麼《梵網經》,大部分人都注解菩薩戒品,而不注解菩薩心品,就是上卷為什麼不注解,都注解下卷”?他說“那菩薩心誰知道!”我說“師父啊,菩薩心不知道,《華嚴經》誰講啊”?他說“你可以講,你可以講。”對啊,他想到了,他轉過來了。功夫差別就在這裡。為什麼可以講《阿彌陀經》?他不是佛的境界嘛?佛的境界都可以講,《華嚴經》是菩薩境界,就不能講嗎?這就是關鍵!你被意識形態卡住了! 所以我跟各位講,這個十大願王是正行的陳列,把實際上你實踐的過程,他把你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為他是語言文字表達,你就以為他是語言文字,是法堂的東西。不是!這一卷經文是禅堂裡面的東西。那你不進入到禅觀裡頭去,中國人講的、禅宗所講的參禅的境界裡頭去,你根本看不到,你只能夠說他是觸功德。因為他有幾個層次是不一樣的,你一定要從行法的立場來看。今天你假如不具備行法的本事,你沒有辦法談論這個部分。因為他是從實踐中所產生的狀況來做說明的,而不是從邏輯推理上來的,所以說他是禅堂的語言,不是法堂的語言。而我們把禅堂的東西拿到法堂上來講,那你當然就對不准了。 我還再跟各位談一個問題,研究《華嚴經》經文的人,不知道從哪裡來,按照我的判斷,看了很多日本人寫的文章,我發現都是這些日本鬼子搞的禍。他說《華嚴經》的語言有三大類,一個是文殊類經典,一個是觀音類經典,最後產生的是普賢類經典。有沒有聽過? 我告訴你,我怎麼前看後看,就統統都是普賢類經典,沒有觀音類經典,也沒有文殊類經典。你回去看一下,有《華嚴經》你就翻開,很多都是普賢菩薩說要修普賢行願,或者在他講話當中就像普賢菩薩一樣。你知道嗎,我會不會跟你們講說“你們將來都會跟師父一樣的莊嚴”?而且普賢菩薩還說他是天下第二導師,這未免帽子戴得太高了,所有菩薩都不敢這樣說。 而《華嚴經》裡講這些普賢符號,我把他叫普賢符號,普賢行、普賢願、普賢智、普賢身、普賢乘、普賢道、普賢心等等,總數將近有一千次,一千個以上,《華嚴經》,有一千個以上。而是從前面《經首》一開始就有,一直到最後。所以統統都是普賢類經典,哪有什麼文殊類、觀音類、佛類?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講?你知道嗎?你不知道,這個叫做現代制度的毛病。他們一定要寫論文報告,每年一定要寫幾篇,不寫還不行,那麼要寫呢又沒東西寫,怎麼辦?這個叫亂寫一通。自己去編造這些什麼文殊類經典、觀音類經典,根本沒有。 《華嚴經》只有一類經典,就是普賢乘,講的都是普賢符號,每一卷經文裡都有。普賢無盡大願,沒有人說觀音無盡大願,你會叫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他有沒有說地藏無盡大願?沒有。為什麼普賢有?這個特質是他的特色。為了凸顯這個部分,他才獨立出來,所以這一卷經文不在三循環。這個叫做第三番遍明六位因果。 他一共有三番,第一番就是理事無礙法界;第二番是理無礙法界,純理;第三番是事事無礙法界。這個三番遍明,六位因果,行法,六位行法的因果。 但這一卷經文不在這三番裡面。所以應該來講這一卷經文要單獨另外再出一品,他跟前面是不能並在一起的,要另外一品出來。因為你並在這個地方,人家以為你是前面延續下來的。不是,他是另外一品。所以這一點你必須要弄清楚,這是,我跟你講,普天之下你是第一個聽到的,還沒有其他人聽到。(鼓掌一下好不好,不要都聽到入定去嘛,給個掌聲嘛,我講那麼辛苦啊,你都不獎勵一下)。 這是很特別的一種狀況,這個經文結構。因為這個《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是這一品的東西,所以它就把這一卷也當作這一品的後面。他不是這一品的結論,他是整個《華嚴經》講了三遍,結論了以後,他另外再起出來的。所以,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夠因為有那麼多人的狀態,那你就一直講這十大願王這種狀態來說這部經文,不是。 因為《華嚴經》是在西域誕生的,他的主體種子應該在印度產生的,然後到了西域以後,匯集人類五大古文明而成的一部大經典,所以這個經集是有五大古文明的材料在裡面。要如何去考證這五大古文明的材料散落在哪裡呢?這個就要各位做專家研究,我是不可能。我少說也是很老的人,常常被空服員叫爺爺,可見年紀已經不小了。這個不是我該干的事。但是這個是可以研究的。那麼從這裡產生以後,不管像《八十華嚴》這一類的經文,再回流到印度來以後,這個思想在印度再一次醞釀,把這個行法融進去,重新架構出來的文章。他是這樣的。 你可以把他當作說我講的,僅供參考。你不一定完全要接受,但是你可以從這個立場重新審視一下。這個講法絕對是跟以往的人講法不同。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講的不對,至少我可以提供另外一個思路給你做思考。從大乘瑜伽行派,因為大乘分兩派,一個大乘中觀論派,一個是大乘瑜伽行派,我們這個是瑜伽行派的立場來看。原來的解釋,華嚴宗自己本身的解釋,是大乘中觀論派的解釋法,現在我跟你談的是大乘瑜伽行派的解釋法。這是不同的。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你應該可以再用這個立場來做思考。這個最主要就是,這一卷經文跟前面三十九卷是不連在一起的。 那你會說“人家古人都這樣說,你為什麼這樣說”?不是說古人不對,你不要用那個希伯來人直線式的思維說,只有對跟不對兩種。有那種說法,可是也有這一種說法。這個因為是從行門上來入,你要從行門來看,這是不同的。在各位來講,你要有這種勇氣提出來講,我就會說你是不可思議的人物。因為我是這樣講的,我不能說我不可思議,對不對?因為你要這樣講要有相當大的勇氣,你必須承擔著裡外夾攻的那種情況,要不然是不行的。 我不是沒看過,他們的著作是我們的基本功課,不可能沒讀,這我們很清楚。而且有關《普賢行願品》在台灣所有的著作,在三十年前所出現的,我都讀過了,不可能沒讀過,所以我知道大家的想法。我現在提給你的是,你知道的我也知道,我提給你的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那這樣你來聽才有意義。都聽那個你知道的,就不用聽了,躺在家裡可以看電視啦。聽一些從來沒聽過的,以現代的文化背景、現代的歷史背景,我們重新來解讀這部經,他有他的特殊價值。好吧,這是提供給各位看的一個直接證據。 那麼這部經,這卷他的品名,我們叫《入法界品》,從大本經的大《華嚴經》來看叫《入法界品》。那這裡他不叫《入法界品》,所以也給我們做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示現,他的全名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你知道這個名字要怎麼念嗎?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就是不思議啊,大腦想不到的叫不思議嘛,對不對?對。 他有另外一個名字---大方廣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要怎麼樣?這是果地,境界是果地。那因行是什麼?因行叫佛華嚴。所以全名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用佛華嚴的行法,進入大方廣的境界,對不對?沒有問題。那麼佛華嚴在這裡叫什麼?叫普賢行願。所以你修普賢行願是修什麼?修佛華嚴!所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就是入大方廣境界的佛華嚴。用佛華嚴來入大方廣境界,他解經題就是他的品題。能弄清楚嗎? 大方廣境界沒講過,《華嚴經》裡頭也不是這樣出現的。他名字叫大方廣,他是按照中國文化的立場來翻譯,所以叫大方廣。後來宋朝所譯的密教經典都叫大方廣,從這個地方以後幾乎都叫大方廣。《華嚴經》裡頭把大方廣境界叫什麼?叫海印三昧。佛華嚴這個行法不是你大腦所能修的,因為那叫佛華嚴三昧,你要留意到! 《華嚴經》裡一直要你用普賢法、普賢乘、普賢行、普賢願,尤其這裡講的普賢行願,他是什麼你知道嗎?他是佛華嚴三昧。你要留意到,佛華嚴三昧。換句話說,你要修普賢行願,你就要入佛華嚴三昧。 這個法之所以不同,就是他的水平是已經高到博士後研究的地方了。換句話說,你要修普賢行願,你先得到博士以後再來修,那不是博士後的功課嗎?我們現在幼稚園就開始修了,所以你從來就沒有去想過,普賢乘、普賢行、普賢願,到底他指的是什麼?你從來沒想過!這就是關鍵。所以普賢行願本身,他就是佛華嚴境界。你要以佛華嚴的境界才能夠修入——修而進入大方廣境界。換句話說,大方廣境界是建立在佛華嚴境界上面。那你知道要怎麼修嗎? 所以我告訴你,你光是能夠念“南無普賢行願”這個名字,六個字,你要能夠找一天假期,好好地念一下,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裡頭最好念的就是“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也可以。你要知道念這些句子是很費力的,不像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簡單,為什麼簡單?不信你回家試試看,拿個磚塊往自己的腳跟丟,你就會發出“哎呦喂呀。”所以你阿彌陀佛再怎麼念,車子沖著你撞過來,你一定“哎呦喂呀。”你不會“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伴著“哎呦喂呀”,中國漢人的發音,是最好發的。藏人的發音就不是了,“唵嘛呢叭咪吽”他好發。洋人他就不這樣發了,他也是阿,他叫阿門,他就把“唵嘛呢叭咪吽”也改了,他改為哈利路亞。因為什麼?適合他們的發音,不適合我們的發音。 這個是媒介,因為民族種性的不同,他的發音結構不同,他必然會有不同。所以你也一樣,他“阿彌陀佛”你不一定“阿彌陀佛”,不要用好惡心來,是生理結構本然的一種區別,他就會有區別的。但你用好惡心來講說,“嘛呢”是多靈感,那個旗正飄飄,萬國旗滿天飄,很壯觀,所以我就念“唵嘛呢叭咪吽”,那是意識形態,那不准的。你說我們是中國人,所以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也是意識形態。你要留意到真實的狀態跟意識形態無關,他不是人為意志操作的,他是自然的分野,他是天然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你要是真的有心靜下來,念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十六字洪名,這樣念下來,有空,一個假日,念一上午、一下午、一整天都不要緊,念那麼一次。念完以後你說我忘了,一輩子都沒再念,死後保證上品上生極樂世界。(掌聲)只要做那麼一次就好,而那是指你有心作意去做的。你在家裡就可以試了,五一就可以試了,不要去玩了。你在家裡就好好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你念一個上午、一個下午,念一天都不要緊。 你放心,一貫道叫天堂掛號,他有沒有掛到我們不知道,但是你這個極樂世界已經掛號了,你的位置已經預留出來了。那你要青色青光還是白色白光,大如車輪還是大如青海湖,自己定,那是要你自己定的。那個蓮花要多大我不知道,是你自己定的。你假如說師父這麼說,我回家就試一試,以後就不管了,那你的蓮花大概臉盆這麼大;那你說有空我就試,有空我就試,那你那個蓮花大概日月潭那麼大;你再去邀一些人一起來念的話,那你的蓮花最少有太湖那麼大。這個你放心,因為他有實質的真理的價值在。 這個是從這個品題來看,它完全符合經題。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屬於第三番,第三循環的部分,是對的。但是這一大願是另外一個,統攝前面三個部分。但是,他不是很高的境界。他是初學入門的境界。 也就是說華嚴的行法是那麼的復雜,尤其按照方法論來講,他有六位行法,六十二位,六位行法就六十個,每一位有十個階次,然後等覺、妙覺,就六十二個位次。那你來修都很難修了,不好修了。不是不好修,不難。但是因為你聽簡單聽慣了,就麻煩了。 就好像大家都買車票搭動車,那很簡單嘛,我車票一買,上去就到了。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動車要開通不容易啊。在這之前要有多少的科學家在研究、在設計?你不要看動車組它時速三百公裡的速度就好了,一個地震的話會發生什麼現象?好像導彈飛出去了你知道嗎,他只要一脫軌,三百公裡的速度沖出去怎麼辦? 所以他就要設計到,當你地震的時候,我的動車要怎麼自動停下來。不然你看得了嗎?就像一個導彈飛出去。不要說傷害到別人,就算翻到山溝去,也大概一個人想活都難。在車內的那麼快的速度一擠下去,外面就破銅爛鐵,裡面就已經變肉醬、肉糜。所以他在設計的時候,因為速度快,所以他考慮的就多。等這些考慮設備通通弄好,那這才叫前行而已。 真正要進行的就是開山辟地、穿隧道、架橋。所以你以為買個車票上去很快,前面多少英雄的血淚,多少人在那邊挑燈夜戰,怎麼樣計算那些公式。要培養出人才,培養出工程師,然後投入這個團隊,然後有了這麼一個項目,才能日以繼夜地煎熬出來。對嗎?我們有沒有參與過?跟你講,你現在修行就是這樣子,你以為修行,可以買個車票就上去了?沒有啦,這裡頭都是生命改造工程。這個是我們一再跟各位談的部分。 那麼剛才也提到,前面的這一段有三行,他談到這個部分,我是希望各位讀《華嚴經》,要拿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我希望大家能夠倡印,因為他一套是這個五本,我們這一次倡印是還有第六本《疏科文表解》,就是清涼國師他的。這個五本一套,大家看怎麼去倡印。因為以後我們以後往這個部分講的會非常多,他是八十華嚴的。那大家發心,下一次我們就有經本用了,不要光看這個了,投影看了你都不用心,看了以後你自己才知道要去尊重古人這個努力跟發心的來源。這一部是西安印的,已經印得相當不錯了,在國內印經我認為這水平已經相當好了,非常不錯。這是我們台灣的版本拿過來印的。 我是希望各位你不要老是愛撿便宜,有沒有最簡易的行法?沒有,別想貪圖便宜啦。要貪圖便宜你就會去買到染色的饅頭,便宜,它也不便宜,它哪便宜,還到很有名的商家去賣,那便宜的就是這樣子。不良品就是這樣,回收以後他做一做,你看那個工人都說“打死我,我也不會買來吃。”它外面就是包裝那麼好。這是很麻煩的事。 因為我們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想要快,不可能快的,幾裡路就是幾裡路,你一步一步走就一步一步走,你一步多寬多大,就走多少步,一定的。你要簡單你就要付代價。你說我要搭車,搭車你要付錢,太遠了,搭車也太遠,那我搭飛機,那你錢要付更多。不可能說我搭飛機都免費的,沒有那個道理。這裡不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翻雲覆雨像孫悟空一樣騰雲駕霧那可以。但這裡不是。這裡為了汽油,你看都戰爭了,你哪有可能說搭飛機不給錢?這不可能的。 同樣的,你在修行也一樣,你必須要付出那些代價,就是要付出。生命,只有生命接受痛苦的煎熬,生命才會燦爛。生命假如不經過磨練,那個生命是沒價值的。現在世界上統計,自殺率最高的十個國家,就是社會福利最好的地方。因為那些人從出生到死亡,從天國來再回極樂去,統統政府安排的,所以他活著沒意義。沒意義干嘛?就自殺。就這麼來的。 我們要經過一些考驗。在現實生活裡也一樣,你經過那些挫折,那些折磨,其實是你的生命燦爛跟芬芳的本錢。當然這個折磨假如把你折磨到死掉,那就沒有意思了,那叫業力,你才會被折磨到死了,折磨到喪失記憶,或者扭曲變形了,那是你的業力。否則你接受適當的考驗跟壓力是應該的,是必須的!那你生命才有價值!假如沒有的話,一帆風順,都是渴了茶來,冷了衣來,餓了飯菜來,那這樣的話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更需要這個樣子。 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你千萬記得,三個條件而已。帶著疑情,然後摸索,解決困難,就這三個條件。我這樣修對嗎?這樣修對嗎?怎麼樣才叫做對?你要證明。所以你要去求證,求證以後驗證,驗證以後再超越。你就一再一再地去,到最後,當然必然有困難。說置心一處,我跟你講,淨空法師到現在講不出來,我就可以教你怎麼一心不亂。怎麼念佛可以一心不亂,我有辦法教你,因為我體驗過。 我跟各位講,我是看一個老先生,那時候我才三十歲,他差不多七十歲。那一個老先生,只有一顆大門牙,大龅牙龅出來,然後坐著一個板凳是三腳的,圓凳子三只腳,坐在一個龍眼樹下。龍眼樹是有很多蟲,他坐在那裡,他一根香煙已經燒完了,叼在這裡,我就聽到“en..en..”這樣的聲音,我說“這位老先生在干什麼”?他看我來了,就把香煙抖一抖,他說“年輕人,要念哦。”我說“念什麼”?“大悲咒仔。”不是大悲咒,大悲咒仔,好像大悲咒的兒子。我說“大悲咒仔,”我說“誰教你的”?“仙吶。”他說他老師啊,禮貌上我們都尊稱,道教的稱法,仙。他先生教的。他怎麼念,他說他教我很多,好像八九十句,現在我只記得二十幾句,他就只念那二十幾句,念得一塌糊塗,他用台語發音,又長長短短,斷的斷、缺的缺,不全的一大堆,一共想起來就有二十幾句,他自己講就二十幾句。 我說你念他干什麼?他說“年輕人,你不要看我老亂講話,我沒有亂講話,你看我下面周圍一米地之內,一只螞蟻都沒有。”我一看嚇一跳,因為鄉下螞蟻都很大,到處跑,就是到那個地方就是有一圈它進不去。大悲咒仔,八十四句念到剩下二十幾句,照樣有效。他怎麼有效呢?我就看他那個香煙,我們沒抽香煙你不知道,他那香煙叼在嘴上,自己坐在那裡“……”,嘴巴在動,那個煙灰不會斷。定力夠吧? 他是這個成就,當然他沒什麼,小成就,但這個就是成就,對我們來講。你就是在訓練嘛,看你家裡念一念,蚊子會不會跑掉?他家沒有蚊子的,他不掛蚊帳也不用什麼蚊香都沒有,他就念一念睡覺,蚊子不咬他的,本事吧?小老百姓,蚊子不叮你,阿彌陀佛,已經很神通了,你知道嗎?跟你當然不一樣,你希望念一念,這個金銀財寶都來,對不對。他是個老農民,他不求這些,活到七十幾了,身體非常健康,三腳椅他都坐得住,不會跌倒。成天沒事他就一直念大悲咒仔。那個也不是不敬,就是一個鄉裡的話,很輕松、很親密的那個口語講。 所以你說你要怎麼修,你一定要有方法。而這種人像老農民,他是單純的。我常講,單純的人占便宜,腦筋會越精明的,你越算就越虧。修行上,不要跟佛菩薩計較,千萬不要計較。這個一百〇八顆,這一條不是一百〇八顆,因為他太大了,我把它剪成兩條了,兩條以後變太短了,變這樣子,所以我就變成提珠。 一百〇八顆,我們有個同修,你看他多聰明,我不能夠被佛占便宜,就把它拿八顆拿起來,一百顆。每次念一百,要不然就念一千,這樣子一個都不會被他騙去,不能給他占便宜。我說你到底是為你念還是為佛菩薩念?這個叫精明能干,會計較,業力大。你什麼都好計較,跟佛菩薩不要計較。因為跟你算賬的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才不會跟你計較,後面閻羅王在跟你稱斤稱兩。你說不給佛菩薩占便宜可以,這公平嘛,可是你念一百遍,起了三個妄想,倒扣。你肯定你不打妄想?你肯定你不中斷? 所以,憨直的人在修行路上叫做有善根,精明能干、會計較的叫業力大。你去注意看看,聰明的要布施給乞丐都要先問一下“你是真乞丐還是假乞丐”?神經病,他一定跟你說“我是真乞丐了。”“好吧,真乞丐就給你。”你那麼一問,功德泡湯了。你看他這很可憐,你就給,因為可憐給嘛,功德你修到了。你要給的時候,“會不會騙我”這麼一反思回來,那叫一比一,你給一千,當然回饋是一千。但你因為憐憫他,會無條件給予,那捨一得萬報,你知道嗎? 所以在修行這種東西就是要憨直,你既然決定修行,你就修行,不要怕誰騙你,沒有人騙你。要有人騙你,也是你前輩子騙人家,要不然不會有這種果報。所以只要你是誠心誠意,你不用擔心人家來騙你。所以,你看那些老菩薩在修行的時候,即使人家騙他,他也說“不,那是佛菩薩來示現,考驗我的。”一定成功。那你要是在那時候想“你看看他的因果有多重,將來他要下什麼地獄去。”那你完了,他還沒下,你就先掉下去。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修行只有一個坦然的恭敬心,其他沒有,不必了。你不必想太多什麼什麼,你就相信師父,相信帶領你的人,這樣就好。他要騙你是他背因果,跟你無關。你依止善知識就對了,依止法門就對了。有時候不是師父沒教,師父教了你聽不懂。你聽不懂不能說人家沒教。你要過一段時間以後你才懂,那是資糧道的問題。所以不要老怪人家沒教。你怎麼不怪你自己聽不懂?你就會說他當老師當師父應該要講到給我懂,你以為師父是神仙,他也要吃五谷雜糧。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修行者應有的身份跟立場。師父不是不教,有時候確實他也沒辦法教,因為他的文化水平就到那裡嘛。你要能夠體諒人家,要有那種寬宏的心量,那才對呀,而不是計較。千萬記得,絕不計較,不會吃虧的。你付出的就對了。 我們同修們,大家在學習的過程裡,你要懂得,這是佛法的禮節。他包紅包是給師父薪水一樣,你就把他當薪水給嘛,你下輩子薪水是不得了。因為你知道,出家人是世界唯一很特別的一種動物,他是無薪水制。可是他買機票還要付錢,那從哪裡來?就是從你的供養中來。所以你能供養,不是給師父,是給你的法身慧命。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理念。我不是把錢給師父了,你弄錯了,這是為你自己的法身慧命在灌溉。你要懂得這種道理,你就知道修行是要怎麼修的。你要是包個紅包給師父,“他這樣講一個鐘頭多少錢,我算鐘點費給他好了,一個鐘頭二十塊,兩個鐘頭四十塊,我算一算十個鐘頭兩百塊,他講廢話再倒扣回來。”不是的,這是灌注到你的法身慧命的大海裡面。所以我們說供養是什麼?培養你的自性善根。他不是把錢丟出去,不一樣的。所以看你是以什麼心態來的。 同樣的道理,因為佛法裡面,他的設施制度,佛經叫做放大光明,讓它能夠延續下去。隨緣開示這個是本體,他需要有個相,叫制度,像我們弄這個千佛堂,千佛堂干嗎?真的一千佛坐在這裡嗎?不是,這是一個制度,給大家起歡喜心,給大家發心,那是不是千佛坐這裡?也是千佛坐在這裡啊,佛是無處不現身!當你以那絕對恭敬、誠敬心來的時候,佛就現前了;當你那邊百般計較的時候,那就閻羅王現前了。你要計較,他就拿天平來稱了。所以佛菩薩的存在,是各位你需要用心的地方。好吧,今天,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裡,明天我們就講經文了。 我們請合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普贤行愿品 :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