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普賢行願品 第二集 2011年一月


 2015/11/13    熱度:1401    下載DOC文檔    

  普賢行願品2011年元月

  昆明開示 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剛才把經題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要講廣,那相當廣。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法界,法界要怎麼入呢?用普賢行願入。所以普賢行願是直接入法界的一個行法,這個法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怎麼個不思議法?他就是前面講的大方廣境界。那普賢行願,也就是佛華嚴,你要這樣去對。那麼文辭上有不同,意義上就會有區別,大致上我們這樣講了,是90%重疊了,還有10%有些差異,大概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裡就直接稱呼為<入法界品>。那這個地方是最後翻譯,全文是四十卷經文,他的名稱就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華嚴經的一品,所以又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那我們講這樣的話,不能說這一卷,這一卷經文,他是整個經文結束以後,普賢菩薩在重復再說一遍,不是這個十大願王入法界,是整個前面善財童子53參,每一參都是入法界的。

  那麼現在呢,把這53參的行法總結起來,用這十大願王來做總結,他是一個精華,精要的意思。

  那麼我們這一會到後來那個導歸極樂的問題,我會跟各位談,他是怎麼樣入法界的狀況,給各位一個了解。因為經文是非常浩瀚的,來到這個地方他只跟你開一個口,因為他總結,告訴你入法界的口在哪裡,這樣開一個口而已。這是簡單的從品名上面來跟各位談的。

  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前面這個經文他是一段很特別的狀況,我跟各位念一下,這個叫序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就是說前面的經文講完了,但是他有稱贊如來的勝功德,“告諸菩薩,及善財言。”這個地方,華嚴經的經文用這個詞,“告諸菩薩,及善財言。”這個時候的善財是指誰呀?就是你,就是我們的每一個人,知道嗎?我們的每一個人。

  那麼,你說我又沒在場,現在你就在場了,現在你就在場了,你沒有離開華嚴海會,你也沒有離開法界,你要留意哦!你不要來這裡說,我沒在場,你就在場啦!現在你是受到佛的光明普照,有沒有看到?“沒有,我只看到燈光”。佛光都看不到,那是貪嗔癡把你蓋著,不是沒照到。你到這裡來三寶具足,跟你講這個無上*輪,你還沒感受到?你只聽到有個師父坐在上面講,這樣而已。那就是你的心還沒有打開。

  你就是善財,你不要以為你是誰。只是善財偷吃幾塊雞,幾只雞腿,所以才掉到你變成這個樣子,他假如當時不偷吃雞腿,他今天就不會跟你一樣。

  我們常常看輕自己。我當初也跟各位一樣,哎呀,我是個凡夫,跟師父講話,師父都不理我,拜佛啊佛始終這樣笑,都笑我,不知笑我什麼。但我笃定一個決心,因為我從小就不服輸,我說二十年後再來問師父。

  自己埋頭苦干,佛教所有的經典都讀都看,不眠不休的看。二十年後,不是我去找師父,很多師父會來找我,原因就這樣來啦。那你假如自己不下功夫把自己的條件准備好,師父來找你干嘛?沒用啊!

  我跟各位講,我大概精進了十五年以後,因為我精進五年以後想出家,但是孩子還小不能出家,我等他長大一點再出家,所以就決定十年後出家。但是精進十五年以後,時間到了,自己跟菩薩約定的時間到了,剛好就約定的倒數一個禮拜,一個老和尚來,我見面我就跟他講說,我要出家,他說出家很好,你為什麼要出家,我說我要弘法,他說很好很好,我說我跟你出家,他說我出家六十年沒收徒弟,不收。

  我這樣一再的要求,要求了三次,他還不答應。他回家睡個午覺,做個夢,地藏菩薩跟他說,要收我做弟子,我就這樣子,第二次見面,我說師父到底收不收?他說“我收了,名字取好了”,我說哪一天?他就說那阿彌陀佛聖誕那天,我說好,就決定了。

  原來阿彌陀佛聖誕那天就是我十年剛剛屆滿的圓滿日。你自己精進充實自己,師父都找到家來,見面三次。其實他根本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我只知道他叫夢參,這樣子而已。

  我是他唯一做夢收的徒弟,地藏菩薩叫他收。他還不想收,他說收徒弟真麻煩,所以我們剃度以後,都像孤兒一樣到處跑,沒有人在他身邊。

  就這樣。你要充實好你自己的實力,你不具備實力,修行什麼都要靠師父,師父忙不過來。沒徒弟的不會教,有徒弟的那麼多,分到你這邊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們見面的時候我都只抓住要領,就問一句話兩句話。其他師兄弟、其他信眾還多呢,對不對?哪像我們這樣問問題,問了一個,“不過…?,問完了,“可是…”,問完了,“還有…”,“但是…”,問不完的。好像師父是你專用的。不行,問一句就好了。因為我要的就那一句,他說好不好,其他我回去自己處理。那你要有足夠的資糧你才能有,你沒有資糧你沒辦法修行。你就要會一直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還要問砂鍋在哪裡”,那不是修行,那個叫業障。好吧,各位善財童子們,你不要說我是善財童女哦,統稱為童子。

  他說“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我先解釋這一句話。在這之前,不是稱贊如來勝功德了嗎?那個時候普賢菩薩是用一個佛來形容不可思議。這裡,用十方一切諸佛,這量已經放大了。

  我在講經你要注意到,這是這一卷經文的語言模式,他有一種放大鏡的作用,原來講一尊佛,這裡就變十方一切諸佛,放大了。“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前面是講一劫,這裡又放大了,“相續演說,不可窮盡”。當時前面是講一尊佛,一劫的時間這樣來稱贊,現在是十方一切佛,在那麼長的時間裡,這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裡頭,相續演說。

  這有三個擴大,他的語言模式裡,一劫是一,三個擴大後面就加三個零,是重重無盡的意思。我講這個,可能各位第一次聽了,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呀?因為中國是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沒有零,所以108,古代叫做一百八,沒有108,沒有零,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十,沒有零,所以你就不懂得他語義是什麼。

  那麼這個東西,因為在中文裡頭沒有零這個字,你就看不出來他怎麼講,為什麼會有這個。我是不懂梵文,但是這個符號,我們受過符號邏輯訓練的人都知道,在讀經的時候有很多地方要用數學,要用符號邏輯來看,你假如不用邏輯符號來看,你看不懂佛經。雖然那是西方人的工具,可是,在印度古文明裡,他們就應用到了。

  因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那個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是阿拉伯人誦出來的,所以我們都叫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印度文,那麼他們傳出來,裡頭在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他就有這種作用,講十就是圓滿,用零來表示圓滿的意思。那兩個零,就是一百,在講到百的時候,就是擴大;講到千的時候,變成重重無盡;講到萬的時候,是無有止境。所以通常他們很少講到萬,都講到三個擴大。在這個經文裡頭,三個擴大用的很多,這個是十大願王的語言模式。

  那麼我按照讀經的經驗跟判斷標准來看,他是屬於南印度的思維模式,因為這部經是南天竺烏荼國國王,進貢送給唐德宗皇帝的手抄本,烏荼國國王親自抄寫在羊皮上送給德宗皇帝的,德宗皇帝請般若翻譯的,在當時清涼國師參與,所以他很清楚這種東西。在當時他們沒留意到,不過我現在告訴你,這個功德,如來的功德,是這麼的不可思議,那我現在要告訴各位,如來的功德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各位一定說,他是怎麼修行,怎麼累積起來的,對不對?看大家都入定就知道都這樣認為。

  如來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功德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可是你的大腦一轉動,這個自性就一直消失。所以,唯識講大圓鏡智,你只要有一個原則,這個鏡子就變成兩片,你有兩個原則,鏡子就變成四片,你有三個原則,這個鏡子已經粉碎了,知道嗎?

  所以你留意到,你只要生活中有很多原則,做人原則,什麼規矩,什麼標准,那我告訴你,你就是那片鏡子破的一塌糊塗的人。你根本看不到你的本來面目。就好像一個鏡子拿來照,裂成兩半我還有一半可用,但是你已經粉碎了,你怎麼看?所以你看的世界,根本是虛幻的世界,就是一小片一小片,單一的,你說不對嗎?因為你看到了,怎麼不對?可是你用不到,因為你抓不到,那個角度你抓不到,所以你會有很多的遺恨,很多的不甘心,很多的怨氣,你會壓抑扭曲。你現在已經不是人了,知道嗎,懂嗎?你說哪不是人,兩腳著地,頭頂青天,怎麼不是人?你的心已經不是人的心了,因為你完全破碎,古代的話叫做污染了,你被大腦污染了。

  我跟你講,不是說你,說到你純屬巧合,情節絕對真實,你放心。越聰明的人腦筋運轉越快,腦筋運轉越快表示你中毒越深,然後你說“非常有智慧,很聰明,很能干,精明”,所以這些人,在世的時候一定經常做噩夢,筋骨僵硬,死的時候不得好死,死後那就更痛苦,那死後就不管了。大概你現在擔心的是這兩個,死的時候會不會死的很痛苦啊?反正到死再講嘛,對不對?因為是你的家人你的後代在痛苦,不是你痛苦,你到那時候沒辦法,因為准備要死啦。有辦法也沒用,但是你現在可能會關心的是身體的健康狀態,甚至於你也把做噩夢習以為常。要是講起來的話,要麼被老虎追,被蟒蛇咬,要不然就毒蛇,恐懼的情景通通來啦,幾乎每天都出這種狀況。難得做了幾個莫名其妙的夢,就算你不會解釋,但也不恐怖。非常非常難得的做了一個好夢,結果生活剛好變得跟他相反,就夢到中大獎,結果被騙了一堆錢,就這樣而已。

  這就表示你是“聰明,精明能干,負責任,守紀律,做人有原則”,總結起來,唯識宗就說,這個叫做“堅固我執,堅固法執”的這種人。

  你要留意到,學佛就要破我執,破法執。你不知道,像我們參加禅修,當然不是叫你們禅修啦,我們的禅修只要入定以後,大家都會變成…,為什麼說會變笨了,會變笨了就表示你腦筋用太多了,早一點笨,免得再過二十年你就癡呆,你知道嗎?我們入定這是第一個功德,其他就不講了。

  為什麼你腦筋轉的太快,不能成就。在這個時候你的自性,“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個自性被隱瞞了,被淹沒了,被你的大腦運作污染了,自性不起作用了,所以如來是指“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那你把他顯揚出來,你是在不同的世界裡,所以怎麼樣把這個大腦識性的污染作用給消除,而讓你的自性光明給顯現出來,如來的自性光明能夠顯現出來,那我們把這個叫做“象限轉移”。

  你在現實的這種生活中,就可以轉移到那個象限去,而那個象限叫“法界象限”,你現在是在“娑婆象限”裡。不是死後才成佛嗎?死後去哪裡…,不是啦,你現在就要轉移過去。那麼普賢菩薩為什麼這樣一再的稱歎如來殊勝功德呢?就在這個地方。

  你的本性,你本來的純然的生命本質的那個部分,怎麼能夠讓他顯現出來,修行是讓他顯現出來,在普賢菩薩所在的這個境界了,他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他能夠看的很清楚,把這個如來殊勝功德講的一清二楚,關鍵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要學華嚴你要知道,你是法王子,現在的話來講叫太子,你是佛法中的太子,直接就到這裡來了,所以學華嚴的人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是不是學華嚴我不知道,你把他當淨土五經去學,你就學不來了,你就急著要死,趕快死到那裡去。我們這裡不是叫你死的,叫你在生活中把象限轉過去就好了。象限一轉過去你就活的燦爛,活的芬芳,活的殊勝又光明,就是你只要象限一轉移就好了。

  所以,你說要修法,我們第一個就要叫你入定,你不入定還不能修,這個要求規格很高。那不像人家修了半天,也不知道修些什麼,反正我在修,就像永遠在修路,什麼時候修好,繼續修。你要真的到這裡修學,一個階段就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入定就要入定,入正定就要入正定,入不了定,你重頭來,再回來,你才會緊張,不能混日子呀!

  因為我要跟你負責任吶,你不跟我負責任我不要你。不是你選我,我要選你啊!搞了半天給我出洋相,那我怎麼給你繼續再修下去呀。不行!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行他的標的在哪裡。我們就在顯揚自性,兌現自性,把你的自性兌現出來。你要想修行標的就在這裡。因為他已經把這個殊勝功德都跟我們講了,那你要修就是要修這個如來自性,要獲得這個如來功德,要不然我們修什麼!你想想看,先把這個標的弄清楚。

  好,那要如何修呢?他這裡提出一個特別的修法,叫做“若欲成就此功德門”,這個如來勝功德這個功德門,要把這個如來給兌現出來的這個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你要不要修?我是沒講啦,我是把文章結構跟你講一下。因為前面他講一個佛稱贊如來勝功德已經很多了,講了一卷半的經文。那你要回去看,不是問我,我沒辦法講,要講那個部分,大概要三十個鐘頭才講的完。那我只告訴你說,現在他把他所講的部分,放大放大再放大,放大三次,重重無盡的放大,只是這樣子而已,內容我都沒講。我只是把那個該讓你知道的標的,“什麼叫如來”的這個問題告訴你而已,那你連如來都不認識,那什麼功德講一堆都沒有用了。弄清楚,我們跟你講經交代的東西都很具體,你不要聽聽看就好了,那你就沒聽到了,這個都很具體了。

  聽我講經是這樣,回家一定要寫功課,你不寫功課,不是我的弟子,你是來聽聽看。是我們的弟子,這個回去你要把他理論給整理出來,你能夠整理的話,整理兩百個帶子。你對於我要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我在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你假如不整理,只是這樣聽過去,沒有用,你會很贊歎,都沒有人這樣講,只有他這樣講,就這樣子。然後有人批評一下,你就跟著罵進去了,“對呀,都沒人講,只有他講,他講哪算”,就出來了,那你就跟著跑龍套了,那這樣造業。

  我是希望各位,你真的想要修學的話,這十個鐘頭就夠你學了。你不要看我一節課,一節課,我每講十五分鐘有一個重點,到這裡不止十五分鐘了,這個重點講完了。

  好,“何等為十”,應該要修這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個地方,他講十個,一共六十個字。

  我們編了一首歌,很好唱,你要不要唱我不知道,那個要唱的話我希望大家組合一下,哪些同修願意在這邊來帶領大家,我們有歌詞有歌譜,那你回去學一學,下一次來教大家,大家一起唱。我想,聽這十句不是要唱歌而已。

  這裡頭修行一共分三段落,第一個段落,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跟忏悔業障。主要要修的是前面三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裡,你要是有挫折、不順利,那你就忏悔業障。所以這個是附帶條款,第四個忏悔業障是附帶條款。

  有人就以忏悔業障做主修也可以,禮敬諸佛一門主修也可以,稱贊如來一門主修也可以,廣修供養一門主修也可以。那你的個性就很鮮明。因為要談這個部分,事實上都已經牽涉到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的認知如何是一回事,我們不管。

  我現在要告訴各位的是,基礎佛教的東西你自己要進修。因為我在講華嚴,我不可能一直跟你講基礎佛教的東西,那你假如想要當經師,就義學對於中觀論派,不是那個《入中論》的那個中觀。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一個叫中觀論派,是以鸠摩羅什為代表的這一派,龍樹菩薩傳下來的這一派,一個是大乘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也不是現在外面那個瑜伽,瑜伽行派是彌勒、無著、世親傳到玄奘大師,傳到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行法,這個行法是瑜伽行派。

  所以從瑜伽行派來講我們叫禅師,從中觀論派來講我們叫經師,經師講義學,禅師是講禅觀。那你假如想要對經師或者義學下功夫來研究的話,那你基礎佛教的東西一定要弄清楚。那你禅觀要弄清楚地話,禅修的修行態度跟修行技術有修行步驟、次第,那你要弄清楚。

  這兩方面本宗所專長,別無分號,你放心,我現在只來打廣告,沒帶商品來,商品都在自性裡頭,你要說“我來看看你旗艦店長的什麼樣”,這跟他不一樣。我只是讓你知道有這樣的行法,那你想要的話,你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重點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十大願王下面講的經文裡頭,你看到,這前面四個經文就很長,而且很完整。後面那個恆順眾生,跟普皆迴向,經文也長,但是呢,那經文結構次第就沒有前面這四個來的完整,你去比較那些經文結構你就知道。

  經文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事實上是跟他的段落有關系。自古以來講這部經的人從來不去留意到經文結構。我們現代人發現,古代的經典你想要了解,他有兩個東西你一定要弄清楚,第一個就是語言模式,他經文文字的語言模式你要弄清楚,第二個就是他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沒弄清楚,你怎麼知道他在講什麼?這個是很重要的。

  他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在二十年前我就發現了,就掌握到了,學進來以後,我發現這一路都沒有人去注意這一點,所以華嚴經的整個狀況你不了解。

  一千多年來一直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祖師們他們知道,但是他是用古代的語言在表達,你要把祖師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再弄清楚,你就要弄兩套,你現在要直接從華嚴經經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一套就好了,你就可以寫現代、新的《華嚴經》的疏鈔或《華嚴經》的探玄記,你不一定要走古代的。

  古代那個時代他這樣講是可以的,我們通了以後,我再去看他講,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可是你要去看,你又要把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那你才能夠去解讀它,那你不必,你現在把華嚴經經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就好了。

  就像剛才講的,這個都有語言模式,他的擴大擴大再擴大,而這個地方也是一樣,這四個是基礎,基礎修法,那你要讓他圓滿,就後面三個,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就圓滿了。“常隨佛學”第一層擴大,這裡叫百,知道嗎?那前面到第七個叫十,不是我們講八九十的十,他是圓滿的意思。所以第八個就加一個零,就擴大了。第九“恆順眾生”,再擴大,再加一個零,就三個零了。第十個“普皆迴向”再加一個零,就萬了,四個零了。所以他就是無限的擴大。

  經文裡頭有這個意思存在,但是他不會用我現在講的語言,因為我現在的語言是現代的語言,那古代的語言有他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古代語言的模式。那我們現在的語言模式是講什麼,那你要了解到。

  所以經文,你看第一大願講:“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不是無有窮盡嗎?講到“萬”就無有窮盡了。

  所以,他在每一個大願裡,都有這種無有窮盡的語意存在,所以他的這個十個大願的結構就把這個語意完全表達出來了,那我們沒看到。我為什麼看到?因為我很留意他的經文的表達方式,我很留意,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用這種話來講?一定有他的道理。

  在古代,像實叉難陀他的成就,那可非凡人吶,他是禅觀成大成就,又是經師義學大成就的人,然後中印兩方面的文化很清楚,所以他懂得如何去表達這個東西。而我們現在完全用西方的大腦思維,你就完全不了解,所以你想要了解這種經文,你必須重新來過。所以你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要懂得,你才有辦法解讀。

  這個一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事的根本要修的部分,第二段是五六七是圓滿他,就好像我們房子蓋好了,你要進來住,需要內部裝潢,內部裝潢完以後,你需要把家具搬進來。那你就逐漸擴大,你的房子就會充滿生命力,那不是內部裝潢好就好了,你的基本設備,燈啊、水啊,裝好就好了?不是。因為你的生命有你的特質,有的人可能就音響、家庭電影院布置的很好、有的可能就是書房、有的可能就擺個桌球在運動、有的可能就買個撞球台,反正每個人不一樣,有的可能大客廳布置好准備要跳舞用的,這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家庭布置會有不同。那我們也是一樣。

  你的生命成長到成型的時候,還要讓他到成熟。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修行,其實他有幾個階段:一千萬次的失敗一次成功,一千萬次的成功一次成就,一千萬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一千萬次的成熟才有一次成佛。你還以為,“哼,兩下子我要成佛”。師父怎麼開智慧,我說“開”,你開嗎?你也開不了。不是師父說你就能開,你累積的資糧道夠嗎?我舉例是講千萬分次了,不知道好幾千萬次。

  所以你在正確的指導之下,還要一再的去嘗試錯誤,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學跑步一樣,搖搖晃晃跌倒,走一走跌倒,因為他頭比身體重,為什麼常常摔下來,然後撞到頭這裡一包,這裡一包,他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他才能站起來,他才能真的跑步,這個是生命成長過程所必須要的。八、九、十就是一再的擴大。

  好,我們把這個前言的部分講完,這個叫序言。下面呢“善財白言…”,十個講完了,佛菩薩大概都講這樣而已。善財就問了“大聖”,齊天大聖的大聖就是從這裡出來的,然後“雲何禮敬,乃至迴向。”從禮敬到迴向,那是怎麼搞的?

  那我想善財童子經過五十三參以後,這個不會不懂了,那我們就有可能這樣問了,可是善財童子既然知道,為什麼要問?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來了。從學術研究的立場,那這個都是很好寫文章的,寫博士論文這個都很好寫的。

  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善財童子在代我們請法的時候,他就是要普賢菩薩把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展開,那我們才知道要怎麼修,“為後世眾生而請法”,那善財當然懂了。其實你看,他本來在《六十華嚴》跟《八十華嚴》就沒有這些經文了,善財當然懂了,就不何必再講了。可後來又為什麼有這些經文呢?這個是應該來講是在西元六世紀左右才產生的經文,因為六、七世紀的時代,是七世紀實叉難陀在長安翻譯《八十華嚴》,那時候還沒有。所以他是在九世紀初、八世紀末翻譯的。所以他的出現,應該是在印度的思想家、修行者,他在七世紀初葉的時候產生的經文,把他接下來的。他為什麼會接這個部分呢?

  善財不是善財成就就好了,那就好像善財太自私了,這一句話表明了善財的大慈大悲,他要把他的法濃縮起來成為一個萬靈丹,傳給後代。他是這樣講的,你要留意到。到後面,他談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善財把這個法門請出來,濃縮成這個樣子,意思就是他已經修行成就了,他現在再把這個法講出去,你只要聽過這十大願王的名字,這十條,你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而為什麼他講往生極樂世界,不往生其他世界呢?因為極樂世界是娑婆世界最近的一個休息站。換句話說他的車票最便宜,你最好去。要跟你講高級的地方,那動車組那麼貴,飛機那麼貴,你買不起,那個是平價票,誰都可以去。意思說你只要買了這一張十大願王的票,保證你到極樂世界。

  十大願王的內容弄清楚,中品中生;把後面的行法run(跑)一遍,那你到極樂世界,上品上升;那你假如只把十大願王這樣念一念,那你往生極樂世界,下品生,就一般人,一者禮敬諸佛聽過了,一直禮敬諸佛,背來背去就一直還是禮敬諸佛,保證往生。這樣就往生了,不是死了,死了以後保證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這沒有意義,因為你對他都不了解,往生極樂干嗎?那要在那邊學佛,那你有好多工作要做,那就回到彌陀經裡面去了,回到阿彌陀佛彌陀經裡面去了。因為他是你開始要培養善根跟自性功德的資糧道的地方。其實那個極樂世界,就我們現在學華嚴的人來講,你只要開始照我們的方法去修,你的生活空間,那個象限就是極樂世界,你知道嗎?

  要懂得修行的不可思議啊,你修大法修小法?修小法就麻煩了,修小法就是什麼,每次上車都買票,修大法就是一次買票就買終身的,卡片拿出來就通過了,卡片拿出來就有位置了。看你修大法修小法。那你要修小法,每一次都問有沒有打折的?打折的還有沒有打一折的?老是要等一折的,到最後都排到最後面那邊去了。那你只要修大法,把這一個部分提出來的話,每一次通關都是vip,A-Class,這是不同的狀況,那麼就看我們,你是怎麼修學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認知。

  所以一般人在看經文,“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迴向。”他大概就這樣了,善財就這樣問了,這十大願王要怎麼修啊?一句話就帶過去了。我告訴你這麼一句不起眼的,其實他的語言模式在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只要你這個關卡,這種關鍵點,我們叫連接詞,連接詞的地方你能搞清楚,華嚴經你就懂一半了。華嚴經很多連接詞的地方,像戲劇性的的連接詞,那都是很不可思議的地方,有機會我們再談談那一種狀況。這個在法界論裡頭是很重要的。

  好,了解這個部分以後我們再看第一大願:“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這個是一段話,他怎麼修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前面是一段,這是他的經文結構的第一段,第二個這是第二段,“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你注意到哦,普賢菩薩講普賢行願力,那很顯然普賢行願跟普賢菩薩有沒有關系?所以我說這個就是普賢符號。哪有自己人說自己的法,那跟我一樣愛吹牛對不對?不是,這是有道理的。

  普賢符號的出現,有他一定的道理,你要弄清楚,他是法界的第一尊佛,你看得到,你能夠認識到佛的第一個形象,就是普賢菩薩。那麼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都叫普賢行願。你在自性海中所修行的法,所產生的威神力,叫做普賢行願力。

  你注意看,這五個字,普賢行願力,他以普賢行願力,“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個不是推測的。“如對目前”的意思就是體驗到了,親自感受到了,證得到了,這個叫做如對目前,現前知見,裡面的經文是這樣講的。

  好,下面又講,“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到這個地方又是一段。這個地方講“清淨身語業,”這個地方經文你這樣看,你不知道為什麼叫“清淨身語業”?大概都講我的身語意都是絕對清淨來修這個法,來禮敬諸佛,對不對?大概所有的注解都這樣寫。因為我都看過,你放心,有的你沒看的,你看不到的,我也都看過了,通通這樣解。

  但我跟你講,這個地方講的就不是你講的,這個清淨身語意業,是出自哪裡呀?出自前面<淨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雲何得身語意業”那個地方有十個雲何得,當中有清淨身語意業,這個地方的清淨身語意業,是代表那十個身語意業。那個十個身語意業的成就,可以得一切勝妙功德。換句話說,他以清淨身語意業的成就直接證得法身。

  怎麼修證得法身的這部分不跟你講了,我就告訴你,<淨行品>裡頭,文殊師利菩薩所答得一百四十一大願,就是講這十個清淨身語意業,直接成就法身而入法界生活,知道嗎?這個是有出處的,他不是在這個地方講清淨身語意業,因為後來智首菩薩所問的後來十個雲何得,有一百句,每一個雲何有十個,每一個雲何有十個,那個一百句是講次第道修行,那麼前面的這十個雲何得清淨身語意業,講的是圓融道的行法,這個是不同的。

  那麼這個地方,他是告訴你直接轉入法界,不是<淨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成就法身而已。這裡頭就牽涉到他的思維模式的問題。普賢菩薩代表的是“所”,所是指法界,能是指法身,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是法界成就,文殊菩薩講的是法身成就。文殊菩薩講的法身成就是證空性的第一個得一切智,般若智的這個成就。而在普賢菩薩所講的法界成就的時候,法身也同時成就,這叫妙覺佛。這是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普賢菩薩到這個地方在講這一卷經文,是呼應與<淨行品>、文殊菩薩所講的法身成就的部分,跟這個地方的十大願王的法界成就合一,在這個地方圓滿。

  經文為什麼要這樣做?除了剛才善財童子所講的那個契機跟因緣以外呢,他在這個經文講的這個部分,又把<淨行品>跟這個地方結合起來,成為一體沒有散開。那這裡頭發生一個問題,這個講起來就問題大了,因為<淨行品>在第二會,第二會我們知道是沒有入定,文殊菩薩沒入定,其他八會都有入定,都入三昧,第二會沒有入三昧。

  第一會為什麼入三昧,第二會不入三昧,第三會才開始入三昧呢?這是華嚴經的整體結構,所以華嚴經第一會講的就是本體論,辟頭掀開法界本體,然後第二會呢其實是華嚴經的序言,所以他序言不入定,第三會才入定,講華嚴經的次第修行,到如來出現品。第八會離世間品講的是理無礙的部分,第九會入法界品是講事無礙的部分,那麼第三會到第六會是講理事無礙的部分,這個地方要結論了。連接到智首菩薩所問,文殊菩薩所答的身語意業的部分,連在一起,那佛法,華嚴經就很完整的一部經典。後來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品經是這樣來的。要不然我們再看,八十華嚴也沒有,六十華嚴也沒有,為什麼四十華嚴跑出這一卷來,他的原因在這裡。多少人對他帶著疑情,找不到答案,答案其實就在經文裡。經文的語言模式配合他的思維模式,把華嚴串成一個圓滿無缺的思維系統,關鍵在這裡。今天我先跟各位講到這裡,明天我們再接下去,跟各位繼續說明。

台灣學佛網首頁普贤行愿品浅释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