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於一切眾生身口意供養,是為恆順眾生


 2015/11/14    熱度:2335    下載DOC文檔    

  上妙下祥法師講述:

  ◎恆順眾生

  “隨順”,這兩個字是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恆順眾生,謂常於一切眾生,承事供養,如奉師長,如敬父母;凡有病苦,為作良醫;乃至貧窮,令得富饒;如是平等隨順利樂,故雲恆順眾生。”這個恆順眾生啊,現在出現的詞句比較多。剛才我們聽了一下恆順眾生的解釋,從事物來講,就是常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是個別的眾生,而是所有的眾生——承事供養。

  這個承事供養包括一切的供養,身口意的供養,不是說“我有飯,你要吃我給你”,不是光這個。而是你需要什麼,我都能滿足你,只要是我有的——就是我沒有的,我也想辦法滿足你。他這個心就那麼平和。也就是我們昨天講的,他是一種無相的行為。像昨天講的一樣。

  如奉師長,就像對待師長一樣的謙虛,對其他眾生,如敬父母。有病苦的,他會去做良醫,就是不管多髒多累,你是人,我能夠去幫你;你是比丘,我能幫你;哪怕你是一個(非人類)眾生,你有病了,也會去盡心盡力地照顧。

  凡有病苦,為作良醫;乃至貧窮,令得富饒;如是平等隨順利樂,故雲恆順眾生。這叫恆順眾生。不是我們現在找出那個借口,說“這個吃肉啊,我們就隨他吃肉吧,這叫恆順眾生”。這個人做點壞事,“大家都做了,你說我要不做吧,顯得我特殊,沒辦法,恆順眾生吧”,就隨著做去了。

  這就是佛法與其他世間法不同的地方。世間法有很多東西它屬於什麼呢?盲目性,沒有原則性,或是原則性不強。佛法呢?恭敬也好,孝順也好,恆順也好,都是依法而行,都是依法。佛講的什麼是孝順呢?就是以戒為孝,這才是真正的孝。

  所以說恆順眾生,不是什麼人都能恆順的,一定有一種什麼心呢?對所有眾生平等地對待。都是一種什麼呢?讓其得到真正的快樂。比如說有病了給做良醫;貧窮了令富饒;有了痛苦,幫助解決問題。那誰能做到這點呢?只有佛法,只有佛的戒律能做到這點。所以佛說以戒為師,你才能恆順眾生。

  這個恆順眾生啊,解釋的不一樣,有的人就給它解釋成那種說法、那種作為,那不叫恆順眾生,那是隨眾生轉了,眾生想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往下流走了。恆順眾生就是不管眾生怎麼要求,我都能讓你得到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真正得到佛法,得到出世間的快樂,這是恆順眾生。如果做不到,你不能稱為恆順眾生。所以說用詞啊,和對恆順眾生的解釋是應該注意的。

  這個恆順眾生,和大悲寺現在常有的一句話“依教奉行”,它倆是一個意思。比如說有些人做的不如法,那我們能不能去做?不能去做。大悲寺同時也講依教奉行,當師父告訴你的事,比如說“你去把這個事做了”,但是指揮的這個事並不是正確的。在你的心裡一看這事不正確,“我要這麼做會帶來一些傷害,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常住又要求你去做,因為有規矩:依教奉行。那我們怎麼辦呢?有的人就說:“行了,你說得不對,我不能去做,你說得不正確。”

  這樣的話,一個是失去了恭敬心。另外呢,我們的看法、我們的知見,它是有一定限度的,究竟對錯並不在這上。應該怎麼做呢?應該是既然告訴你去做,你就去。比如說讓你去挖坑,你到那兒去了,拿起鍬也准備挖,但是在准備挖的一瞬間,你又放下了。放下回來跟這個人講,說:“師父,你剛才讓我去挖土,我去了,我去挖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我不能挖,因為什麼呢?因為比丘不能挖土,不能掘地,掘地是犯戒的。”師父說:“啊,知道了。”

  為什麼要有這麼一個過程?當我們有這個過程的時候,就完成了依教奉行。當我們完成了依教奉行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調和了。不光調和了你,也調和了所有眾生的心。當我們這鍬要落下沒落下的時候,因為有原則的問題,我們又不能做,就回來了,所以這依教奉行就完成了。

  有很多的時候為什麼出現了一些無益的爭執呢?就是我們有時候以我們的知見來推斷這個事情的好壞、做和不做的問題,所以就產生了矛盾。這個依教奉行就是讓我們心裡能夠去隨順、去恭敬,在恭敬下還要堅持原則。這樣的話,我們既能依教奉行,又把恭敬心培養出來了。

  所以說世間法是一種盲從,比如說孝敬父母:父母想吃魚,就給弄魚去了;想吃肉就給弄肉去了。比如說二十四孝裡王祥臥冰,為了父母吃魚,他就可以把魚給你弄出來,弄出來就給父母吃。在世間法,這個人挺孝順的;在佛法裡,你為了孝順這個父母把那個“父母”給吃了,你這種是孝嗎?這種“孝”不光對那個“父母”不孝,對這個父母也不孝。為什麼不孝?這個父母吃了這個魚,他將來要背殺生這個業——為他而殺的。你想:吃了魚,他本來殺生業就存在了,而且呢,還是為父母而做的事情,這個罪業將來一定會形成果報的。所以說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孝。

  這叫什麼孝呢?這是一個假孝,這是世俗的孝。所以說佛是大智慧者,為什麼是大智慧者呢?因為佛考慮的是三世:前生、今生、來生,佛考慮的是法身慧命的問題,是永久快樂的問題,所以佛法講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世俗講那種孝,那是世俗的東西,而且從佛法來看那是一種戲論,所以說沒有更多的意義。我們學佛人學佛以後應該感到很自豪,我們能夠得到出世間的法,而且能看清了世俗那種不正確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講就是最吉祥的一件事情。

  曾經也有人問我,比如在家人,家裡的人要吃肉,我們怎麼恆順?有的說:我丈夫要吃肉,他就愛吃肉。你要不給他做,他生氣,甚至打你。我要做了吧,佛教還有戒律,不允許,你說我怎麼辦?

  我給她出了個主意,不光一個主意,兩個主意。第一個主意:你去買肉的時候半天不回來,他等得急得實在受不了了,他吃點別的上班就走了,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如果他把肉拿回來了,或叫你做,你給他做煳了,不能吃了,下回他再也不找你做了。你還搶著給做,凡是他拿肉,你就搶著做,每一次都給他做得不能吃,多擱點鹽,給他做得煳煳的,不能吃。所以以後他再也不找你做肉了。雖然他能說你幾句,但是能一次性解決問題,這就挺好。有些修行和條件都得靠自己去爭取。靠什麼爭取?就是說對法有一個真正的恭敬心,對戒律有一個真正的恭敬。以戒律為生命,以法為生命,你就會生起無量的智慧,就會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去做。

  我們一定要有恭敬,以法為恭敬,以戒為恭敬,更主要的是為父母生生世世去考慮,這為孝,不能光考慮眼前的問題。所以說一定要有尺度,以法、以戒律為恭敬。有的人就是沒有做到,他有時候就想得比較窄。

  比如說佛教不讓殺生,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原先有一個領導信佛了,過年了,有幾個工人,就是漁民,打了條大魚。這條魚估計能有二十多斤重吧,活著呢,就拿到他家去了。在走廊裡這幾個工人就商量,說領導已經跟我們說過了,過年、過節千萬不要送這些活的動物來,因為他信佛了,不能吃活的動物。後來這幾個漁民就商量,說這個領導對咱們有恩,你看他不能吃活的,這活的魚已經抬到跟前了,怎麼辦?咱把魚在走廊裡摔死得了,完了再給拿進去。後來就把這個大魚給摔死了,抬進來,告訴領導:你看我沒給你拿活的,我拿的是死的,在走廊裡我們給摔死的,和你沒關系。

  就是說他對法有恭敬,但是恭敬的還不完全到位。如果直接告訴他,“葷的我不吃”就完事了,是不是?或是告訴他,“你拿來以後我好放生”,也可以。因為他告訴的是“我不吃活的”,這一句話可好,他把它弄死再拿過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