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謙遜不傲慢是真吉祥
上妙下祥法師講述:我們必須深懷敬意對待佛陀、佛法、僧團、雙親、師長、善知識及長輩,其實也要恭敬所有的人。即使佛陀覺悟後,仍在觀察世界上是否有值得他尊敬的師長。當佛陀了解沒有一個師長能勝過他的覺悟的時候,他就宣布尊敬法。那些勤修佛法,以及那些行正法的人,會更進一步地尊重佛法。人盡量謙遜不傲慢。其實我們能得到少許的吉祥是因為不傲慢。尤其是修行佛法,我們應該明了謙遜的重要。 一個“無所不知”及知道許多佛理的人,如果沒有謙遜的態度,將致使他不能受教於好的導師。真正謙遜的人,必須擁有的正確態度就是:“要謙遜得好像地毯,時常給人踐踏,或者像一頭牛沒有了雙角,又或者像一條蛇沒有了毒牙。”智者應該是沒有慢心,他不自我宣導,不為自己宣傳。在行動、談吐方面沒有驕慢,反而謙遜,謙遜是真吉祥。 所以我們應該謙遜到什麼程度呢?佛法講的像地毯,任人踐踏。有《心地法門》這麼一本書,是民國一個法師講的,叫什麼名我忘了。九四年我看過這本書,這本書就是說人的心應該像什麼?像大地。為什麼像大地呢?因為大地不僅是平民走過沒有反應,任人踐踏,就聖人走過,它也沒有驚訝。即使牛羊等等從這兒過,包括它們拉屎、拉尿,它都沒有任何反應。我們的心應該像大地一樣。所以這就是謙遜,這就是真正地謙遜。(編者注:《心地法門》,民國時期慧明法師講述。法師曾任杭州靈隱寺住持。) 在《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佛言:“迦葉當知,有五因緣能令法滅,一切鹹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轉。何等為五?” 第一個,“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不能至心歸命於佛,然復依止佛法而住。”第一個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不能至心歸命於佛,對佛沒有真正的恭敬心,只是供了。雖然是供了,但是呢,並沒有給予重視,有時候佛像落灰了他也不管。他並不是奔修行沒時間管,而是有時間打打麻將,去做點好吃的。 另外,不供養佛。供養佛,這裡有很多說道。什麼叫不供養佛呢?他就說“初一、十五啊,給佛弄點水果,弄點飯菜供,完事了”,這都不是真正地供養。真正地供養,應該是當你起來的時候,第一杯水一定要供養佛,第一口飯一定要供養佛,這才可以。有的說太麻煩了。是麻煩一點,養成習慣就不麻煩了,你知道你這一供養,能消多少災嗎? 每個水它都是一個因緣,水既能載舟又能覆舟,所以水有兩重性,有時候得利也是它,被害也是它。如果我們把第一杯水供養佛,你再去用水,人就不被水轉,不被水害。如果你把水當成一種物質,而沒有真正去供養佛,這水雖然喝了、用了,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但水的害處你克服不了。所以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他以為是一種著相,他以為是佛要喝水,實際上你所謂的供養就是供養你自己,就是讓你得到真正的吉祥和平安。 所以供養佛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可供可不供的小事。我們想得到佛法,你就虔誠地供。倒不是說需要你另買什麼東西,“我把市場所有好東西都拿過來了,我花了多少錢”,不是。是平時你所用的一切都先供養佛,這樣的話就遠離了很多的災難。因為時間關系,這裡不能講得過深。但是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至心歸命於佛。至心,就是這個心除了佛,沒有別人,甚至以命來皈依佛,這才會得到佛的利益。有時候我們太散亂了,去供佛,但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也沒有至心歸命於佛,也就是沒有真正地皈依。然後還想依佛而住,你想能得到“住”嗎?你必須得做到前面這些才能住。 第二個,“不恭敬法、不尊重法、不供養法,於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這個也很重要。有的人就不尊重法。他說“我挺尊重法,不光尊重佛法,我也尊重其他的”——有的搞什麼儒教思想啊,還有一些搞天主教的思想,搞這些東西,他以為:我這是慈悲,這叫平等。實際上是不恭敬法,也不尊重法,也不供養法,於正法中不能至心。他以為佛法可有可無,同世間法一樣的。佛法是無上法寶,當我們至心去歸命頂禮的時候,才能得到佛法。何況你還修一些外道法,還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還依佛法而住,能嗎?是不能的。 第三個,“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養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別人持戒他說是執著,他說隨隨便便不叫執著。上午我講了,不尊重戒或不按照戒律做,那叫執著。因為執著他的思想,執著他的想法,那叫執著。嚴格持戒那不叫執著,那叫破執著。所以不能至心受持戒,依佛而住的,這樣的人都是善法退失,不能吉祥。 第四個,“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養教授。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養,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復依此教授而住。”就是對講法的法師,或是教授師,不能至心向教授師請教,不能接受別人的教誡,這都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 第五個,“於同梵行,佛所贊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養,不能至心禮拜問訊,然猶依彼而得安住。”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但是他又不尊重佛說的梵行,就是清淨行。不去恭敬,也不去尊重,不去供養,不能至心地禮拜問訊。比如說同修道友來了,僧人來了,我們應該至心地禮拜問訊。這些他都不能做,還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可能嗎?不可能。 所以,“迦葉!以此上來五因緣故,能令正法,漸漸滅沒,衰退忘失。迦葉!復有五因緣故,能令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何等為五?恭敬世尊、尊重於佛、供養於佛,常能至心皈依於佛。於法於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種善因緣故,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以是義故,應當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 這一段講的恭敬,去掉慢心。又想得到佛法利益,又想叫佛法久住,必須得這麼行持。有時候我們光看到表面,還有一些實際的行為並沒做到,所以正法就不會久住。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