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華嚴經經首 第三卷


 2015/11/19    熱度:1234    下載DOC文檔    

  華嚴經經首 第三卷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要看的是第二段。應該要說第一段後面還兩句話“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這個“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這是接前一段,前一段的結束。“其菩提樹高顯殊特”是第二段。

  第一段是到這個地方。這裡講“佛神力”就是果地。我們有沒有“佛神力”,我們也有,不過你暫時把它存在銀行,叫做長期定期存款,無限期存在銀行裡,所以你現在動不得。我們大家都具足這個部分,但是你沒有顯現出來,沒有辦法顯現。你要顯現呀,就是要“佛神力”。

  佛是覺悟,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你生命中要覺醒。你活著干嘛?這樣活著對嗎?我們這樣過日子,人生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到底干什麼?這樣子叫做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嗎?當然你現在沒答案,不要緊,但是這個疑情要起。就像那種子一樣,它一定要發芽,不發芽種子久了會爛掉,頂多是給人家炒菜吃而已,但是你發芽,你的生命就會成長,會茁壯,當然你說那可能也會死掉,那是你業障。知道嗎,業障重,過去好事不干壞事一堆,所以你這個一發芽,就三個月不下雨,對不對?要不然一發芽就掉到水裡,要不然就干死了,要不然就爛死了,那就是業力,你所造的前因嘛。

  你現在要不管這些,你一定要覺醒,覺醒的神力。因為你覺起,你要這樣問,不要變成口頭禅。我這樣活著干嘛?活著對嗎?跟動物有什麼不同?對不對?我曾經跟各位講過,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有兩個:第一個,動物只有慣性,它受制約而不自知,知道嗎?動物被制約在那個環境裡,它不知道,它有的吃就吃,沒得吃就死嘛,就這樣而已。它的制約相當大,它只剩一個吃跟死而已,對不對?

  人的第一個呢?第一個特點就是我看到那個制約。你現在看得到嗎?通常有挫折感的人比較看得到,有點苦難的人也看得到。所以說三分病好修行,就是指這個意思;有七分病那就好往生了,那不是好修行。那有七分病受不了,不然快點死好了;那三分病,我明天會更好。可是每天都會更好,並沒有更好啊,那你到底怎麼了?你就會去找一個:怎麼搞的?所以人生有一些挫折其實是好的。

  常有人這樣罵我,他跟我講,他怎麼怎麼又遇到挫折,又怎麼樣。我說:“好哇,這個好,恭喜你。”“你這個師父怎麼這樣?沒替我消災,還跟我說好。”不是,因為你遇到挫折你就會覺醒,你會去思考:我這麼做對嗎?為什麼這個樣子?你看IQ不比別人差,說努力嘛,死的都做活了,差點沒變成牛馬而已。這麼聰明又這麼肯干,又這麼能干,到最後,怎麼搞的,都差一點點就被騙了,差一點點又怎麼了,這個時候你就會反省。

  那一直都在順境中的人,叫富貴學道難,因為他沒有反省的余地。他想他這樣也對,他亂講也對,講錯了,人家也依教奉行,對不對?因為福報大嘛,沒有對不對,他講的都對啊。我們因為有點業障,有點業相,明明就對,人家就不聽,那你就好修行了嘛,對不對?你去留意看看。所以為了避免你產生那一種富貴學道難,所以就告訴你:修圓融道。圓融道就是順境,你想:奇怪,我今天怎麼亂講?人家都對。那就要去拜忏,因為你在造業,對不對?你講錯了,講壞的,人家都依教奉行,那你不是造業嗎?他們是慣性嘛,因為你有福報,有福報的人講的都對嘛,那業通通算到你頭上來啊,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們要趕快去拜忏。

  業相,明明就對,人家還不聽,那就更應該要拜了。所以對的也拜,不對也拜,統統去拜就對了。這個是大乘圓融道中的一種特色。你看,《地藏經》拿起來,地藏寶忏也是忏,《金剛經》拿起來,金剛寶忏也是忏,沒有一個不忏的,你就趕快忏吧。這是覺醒的力量,它會發揮不可思議的這種能力,這個叫神力。覺醒,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這種能量,所以我們叫“佛神力故”是這樣來的。因為有這樣子的不可思議能力,所以“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這個“中”就是地,其地堅固,在這地中影現。這個你看到它叫影現。

  這個我們昨天跟各位講的因果,因是暫時性的,因為它會到果來,但是它不是虛幻的,因為透過那個因,你才會有果出現。所以因是暫時性的,你不要講因也是虛幻的,這個是用詞不夠精准,我們學佛人在這裡,你要看清楚。那麼這個“影現”的意思也是一樣,“一切莊嚴”,有沒有?有,但是它還是暫時的。為什麼?因為它是因地修果地現,那麼你只要覺醒的這種不思議力量一發揮作用,它就現前,這個叫做:要,它就到,不要就不要了,不要來了。

  我們現在人麻煩就是這樣子,窮困潦倒的時候拼命做功課。你看看你什麼時候最精進?人在不順的時候你最精進,你在順利的時候,coffee time、tea time,在那邊胡扯亂說一通,你會精進才怪。當你打電話邀人家,人家說:沒空,你以後不要再打給我了。那個時候你鼻子一酸,乖乖就去誦經了。對不對?你吃飽了沒事,成天家裡都一群人陪你聊天吹牛,你就不會精進了。所以你會發現你的因你的果,你會發現,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叫它不要來,它還是硬要來,那個叫做有漏福報。有漏福,你要擋也擋不住。它這個無漏福,佛神力故,一切影現,佛不要,不要就不要了,這個才叫高明。所以因也好果也好,對佛來講它都是虛幻的,它都是暫時的,因為他要它隨時可以出現。對我們就不一樣了,要,求不到,求到又怕它跑掉,對不對?所以叫患得患失,所以你一切都如夢幻泡影。

  那到佛這個時候,也跟我們一樣,可是佛一要,它就到,不要它就滾。什麼殊勝不殊勝,佛不在意,這個就是實力。實力,知道嗎?我們老先生寫了很多字,有沒有?我們拿到字就像寶一樣,把它框起來,把它裱起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會寫字,對不對?所以它是寶啊。對老先生來講,這什麼寶?你要多少,我統統寫給你,對不對?這叫實力,知道嗎?他有實際的力量,他能創造,源源不斷地出來,有沒有?現在你想想看,當你有覺悟的這種不可思議能力的時候,那麼法界中無盡的寶藏,根本就無所謂了,你就真的不會執著,因為你要多少有多少,要人家就給了嘛。這是從果地看,他很自在呀。

  我們在因地就不一樣,等了老半天終於中獎了,你說誰要跟我要,連政府跟你要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稅、中獎費,你都跟他計較。為什麼?關鍵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沒有實力,我們不知道我們得得到還是得不到,因此你有患得患失的情況。所以我們才一直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培養你真正的實力。什麼實力?特異功能、特別能力,其實還都是虛幻,只有“人生的覺醒”這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在很多地方跟各位講說,你看得到嗎?你就開始找了,在哪裡?你一定看不到,看得到的那是什麼?你有一種珍惜的能力嗎?珍惜,疼惜,看到,哇,佛像這麼莊嚴,多看兩眼,這個能看到不簡單,下輩子還能看得到嗎?當你這個一產生的時候,這個福報就跟你結緣了。你說,那個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看了看,天天來都有看到,那有什麼?那你就不知珍惜了。

  當我們看到,哎喲,這麼殊勝,這人家是怎麼想象出來的?怎麼想象出來的?他是怎麼結構出來的?怎麼構思出來的?你帶著這個疑情,那個善根你就在成長了。你一看,這個做得不好看嘛,假如大一點更好,假如小一點更好,我告訴你這叫業障,你一定災難,到時候要討救濟的時候,排隊排到你面前說,時間已到,明天從早。因為你太挑剔了。懂得珍惜,懂得欣賞,懂得感恩,這才是重點呀!

  各位要留意去注意這個部分,這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這樣培養的,從你的心展現出來。不是我要擁有那個,那個都是外在的。外在可有可無,你都可以布施掉。所以你看一個人,真布施的人,他是因為有實力。假如你沒有實力,你不可能。跟你講,你假如今天有在上班,收入很穩定,叫你布施,隨緣隨分隨力,這個都沒問題。假如今天你是靠遺產或保險救濟金在過日子,我告訴你要布施,等一下我算算看,對不對?因為你捐出去就沒了,因為你再來的沒有,你總共有限的是這些,盡管是大,大也有限。可是當你是個無限的時候,不怕,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那我捐這麼一點有什麼關系?這就是實力嘛。所以當你的生活不穩定的時候,三天兩頭要找新工作,告訴你,你肯定不會隨便布施,你一定要儲蓄要緊。萬一又沒工作怎麼辦?所以這裡面就牽涉到,你人生也是一樣,你有沒有覺悟的實力?

  我一再告訴各位就是這一個,覺悟不是兩個字的問題,是你生活中的一種態度,一種心態。你跟同修在講話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感恩的心?算一算我這輩子有幾個朋友,就因為來道場,所以有這幾個朋友,真不錯。這種感恩的心一起,你珍惜了嘛。對不對?我這麼有這種因緣,在這裡認識這幾個,長得雖然不怎麼漂亮但是很仁慈,聽說仁慈最美。雖然美不會欣賞,用定義去欣賞嘛。這個你就慢慢在培養你的善根,培養你的真正的因緣,這叫覺悟、覺醒。

  你會珍惜,當這個珍惜一起的時候,你的那個不可思議,隨著你那個珍惜的這種貼切性越近,那不可思議的神力它就越能發揮。當你那種感受的貼切性很遠的時候,不要緊,遠種菩提因嘛。師父說,要疼惜,要感恩,怎麼疼惜也不知道,不然至少心裡沒感覺,嘴巴說一說,對不對?那這個時候你的相應就很遠了,不相應嘛,但至少你照著那模式在做,你已經結緣了。

  知道嗎?這個就是修行訓練,從你能夠感覺到近的地方開始。遠的地方不要緊,你就訓練從形式上,那叫儀式,你也要有。現在大家來參加各種活動,都變成宗教儀式,佛教的法會,那就是遠種菩提因,廣結善緣。你能夠切入,感受到,那個因緣就近了,那善根福德很容易培養起來。覺醒、覺悟、覺性,你從這裡來,那不可思議的神力,就可以發揮作用。

  假如你今天有真正的實修,我在跟各位講的真實法的這個部分,你有真的在歷練,這種境界一到你馬上會轉,這個時候就不叫神力,神力是通稱,這個時候叫三昧力。三昧力可以改變你的業力,知道嗎?你現在什麼業力現前,你為什麼受不了?因為你沒有什麼辦法改它。為什麼沒有辦法改它?因為你那個覺性不夠。當你覺性很夠,很熟練,那已經產生三昧力了。三昧力可以改造業力,你要慢慢地、慢慢地去進行。我們到處跟各位講,也希望你能夠好好的去實踐它。正法行的功課要做,那是技術面;工程面的部分你要從日常生活中歷事練心,每一件事每一件事慢慢去體驗,帶著覺性。覺性是什麼?每個人在你的生活中,你要自己去歷練。就像這麼簡單的佛像擺這裡,你切入對佛像的這種體驗、珍惜來講,每一個人也不會一樣。每個人的角度、心境、心態都不會一樣,但不要緊,你要去培養,怎麼珍惜。這是不同的,但是你開始動了,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談第一段的一個輪廓,從果地講是佛的神力,從因地講是你覺醒的不思議力量,都可以。從因地就講行法,從果地是講境界。這個部分我相信,每個人來做都可以徹底了解。

  這一段講的是講地,“其地堅固”,我是從曼荼羅的立場講。那麼前一次講的部分,我們書籍也結集出來了,我是講說“地”就是心地,心地堅固,那是從禅的立場來講的。現在這個講的,是從密法的立場來講的,它也講心的作用,但是不像禅這樣直接的挑明,一切唯心造,所以它就直接從心地法門講,其地堅固是心地堅固。

  心地堅固是什麼?就是信心堅固,這個信心裡頭它包括很多,包括志願。志,我們現在都叫願,古代是叫欲,欲沒有,你的信不能建立,欲是講志願,要有這個志,古代是叫欲,古代有幾個字我們現代人不會用。古代這個欲是志願的志,我的志願的那個志。忍這個字,忍,忍現在都當忍耐,你罵我,我就忍下來,這個忍是智慧的意思。智慧,容忍是一種智慧,包容是一種智慧,它是一種運用的智慧。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會用這些字了,所以古代把智慧是翻成忍,所以又叫忍智。我們不懂,你都不知道弄到哪裡去了。這個都是自己要慢慢從經文中,讀讀讀,一直讀,慢慢地含湧,慢慢地去提煉它。從心地來講是這樣解釋,那麼從曼荼羅來講修行的部分,我們這一次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再來他就分開。

  第二段他又講:“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琉璃為干;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我們這個地方先看菩提樹的這個部分。菩提樹,我們有個同修雕了一個佛像。我們先給各位看看這個地方所講的菩提樹,那麼跟你所想象的菩提樹有什麼不同。

  這張雕像是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那一剎那,就是昨天跟各位講的,他是個化身佛。那化身佛手上有沒有拿那些東西呢?開悟的時候啊,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頭上是不是放光呀?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是後來藝術家他的創意,他好像有看到,不然他怎麼畫出來?我想,當時他跟悉達多太子對坐的時候,肯定一定說:“怎麼不點一盞燈?不然怎麼沒看到你的臉?”因為那個時候,剛剛是太陽要出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候,因為他夜睹明星,朗然大悟,就在這個時候他什麼也沒看到,更何況他根本不在場。

  那麼,藝術家怎麼美化這個部分,我們不認為有亵渎的情況,或者有增添他美感或神格化的情況,那個都無所謂,就像你要形容他一樣,這個你不用在意,但是要告訴各位的是,化身的狀況是這樣的一種情形。那麼我們在制作的時候,在描述的時候,你會由化身逐漸地轉變,進入到法身的領域裡頭去。你要留意到,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一個教徒對教主,從人變成神基本上是迷信的。不幸的是,所有的宗教都犯這個毛病,它只要是宗教,都犯有這種毛病,隨著時間越拉遠,他的教主就越不可思議,一直把他神格化。越神格化,他就越成為那個宗教的叛徒,他就遠離了那個教主當年的教法,他不是教主的信徒,他只是那個宗教的教徒。你要留意到,不管任何宗教都一樣。你要成為那個宗教的教徒,那就有可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成為那個教主的叛徒。而你要知道,當你堅持成為教主的信徒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是那個宗教的叛徒,你要留意清楚,弄清楚這種狀況。

  因為你進入宗教領域,要追求的是宗教的真理,而不是宗教的文化。但是宗教在弘揚的過程裡,常常會墮落,成為一種文化。當它成為文化的時候,它的真理就消失了。這段話你要聽清楚,所有的宗教人士不可能跟你講這段話,因為講這段話等於自打嘴巴。而所有的宗教人士在所謂弘法的時候,無非就是要給他制度化,規范化,因為這樣子廣大的信眾,他好依循,而且越庸俗越好辦,你留意一下看看。吃素就是個問題,不但要你吃素,而且要告訴你什麼不能吃。本來講蔥、蒜等等五種不能吃,現在一跑出來就很麻煩,韭菜不能吃,韭菜花不能吃,這還不打緊,洋蔥也沒說不能吃,你也不能吃了,因為有個蔥。真倒霉,它取名,以後叫洋茄子就好了,就可以吃了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吃是最普遍的,為了攝受你,要從吃上面來管你,你就成為那個教徒了。對不對?這就是個問題了。所以你到底是在追求真理呢?還是在追求文化呢?你要弄清楚。那麼這個圖像的改變你就可以看到這種影子在。

  今天你是佛陀的信徒,你常隨佛學嗎?你在學佛,記得你在學佛。佛怎麼說你怎麼說,佛怎麼做你怎麼做,佛怎麼想你怎麼想嗎?佛陀身、口、意,你都把他學起來嘛,這叫學佛。我在學佛,佛的身、口、意,我跟著佛的身、口、意走嘛。佛學就不一樣了,佛學是大腦的知識,所以你一掉進去,那就跟佛沒關系了。因為一變成知識,是研究者自己的大腦在推理,跟佛沒關。佛用的思考,他的意到底是怎麼用的?你不會用,你就用你自己的大腦推理去運作,基本上都不是佛的東西。弄清楚啊。

  現在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他化身佛裡有菩提樹,對不對?他坐在菩提樹下,那這沒有問題。那我要跟各位談,這菩提樹長成什麼樣子。我想很多人到菩提迦耶去,看看那菩提樹,那個菩提樹是第三代。它爺爺的時代,是佛陀坐在它下面開悟的,它這個已經離它爺爺很久了。這個時候你看的菩提樹,不是佛陀時代的菩提樹。它有多大呢?你現在想象不到。而且那個菩提樹的長相也完全不一樣。現在我們看的這個菩提樹,你看到,它是一棵樹,佛坐在它的前面,大概你看到的是樹,然後樹枝、樹葉覆蔭著他。佛陀當時坐的這棵樹應該,我跟你講用“應該”,你比較有想象空間,它這棵樹應該獨木成林,一棵樹它的氣生根生下來,已經變成有幾十顆了,它成為一個森林一樣,那個磁場才美。你要坐在那個磁場下,只要你用點功,你都很容易開悟。但是台灣看不到,台灣第一個樹不高,第二個都是單棵的。在印度,東南亞尤其緬甸那一帶,這種樹木很多,它那個好幾代的樹,它氣生根生下來,那個根已經變成樹干了,然後又有氣生根生下來,然後又變成干。你想看的話,明年四月潑水節我們要再去看,你可以跟,不要一直瞪我,機票自己出,不要瞪我,就好像我替你出機票。

  你去看看那個地方,人家打坐是怎麼坐的。那個樹很高,很涼快,那個磁場非常好。就坐在下面只有兩種狀況,一種就是昏昏欲睡,像我這種欠周公那麼多的,一定很好睡;一種就坐下去神清氣爽,很容易開悟,就這兩個狀況。而且你進到那裡面去,根本就不想出來。那個樹就像個冷氣機一樣,那裡面非常涼快,這個叫做“高顯殊特”,你沒看過,那個大概三層樓以上的高度,你坐在下邊當然涼快,慢慢地去體會。那麼物理世界上有這樣的情況,所以人家在境界裡,他才好跟你講真實的生命領域,就第二世界的領域裡,他的菩提樹長相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這種情況,你不知道,法身慧命的菩提樹是長成什麼樣子,這是我透過這個部分來形容給你了解。

  法身裡面所講的菩提樹,它不是我們講的這棵樹。不管它叫畢迦羅樹也好,或者叫龍華樹也好,都無所謂,不是指這種物理世界的這種樹。

  菩提就是覺悟,覺悟的本身需要一大堆工程。我們前面講“寶樹行列”的時候跟你講過,樹是一種建設、建樹。對不對?你以為覺悟用想的嗎?沒有那麼簡單。為了覺悟這件事情,你有好多事要去做。你不要以為我說,參“菩提”這兩個字我花了六年的時間你就以為我都打坐這樣:菩提,何謂菩提?什麼叫菩提?菩提者何也?然也菩提。那叫神經。你要去做很多事,經歷很多事,然後去印證:菩提就是這樣嗎?它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它是個什麼狀況?你能拿捏得到,然後又沒有辦法抓住,它無形無相,但是又具體有跡可循,你要慢慢地去體會。

  菩提是覺悟呀,為了這個覺悟,你要下好大的一個工程下去,你工程下得越大越徹底,你的菩提樹就越高顯殊特。你就坐在那邊翻兩個身,師父說菩提要參,等一下他又要問了,問了不會,他又要罵了。所以呢,菩提,菩提,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就是佛陀,隨便掰一個理由,師父一贊美說“很好,書讀得很多。“你就很高興了。不是,它不是只有想象,也不是了解或知道,它是一項工程。這個工程對自己是一種建設,對大眾也是一種建設,你能夠徹底貫穿這個菩提樹,樹這個建設,它一定是高顯殊特。

  而我告訴你,不只佛,所有菩薩菩提樹都高顯殊特。知道嗎?你的菩提樹有多大你知道嗎?凍頂烏龍茶那麼大,有沒有?有,你都向下看的菩提樹,不是向上看的菩提樹,差別就這裡呀。這個工程都要自己下,這個才是修行。你要記得,菩提樹你不要輕易的簡稱說像那一棵樹那樣。那當然是菩提樹呀,名字你起的,人家叫畢多羅樹,你叫菩提樹,結果中國人說的菩提樹是什麼樹啊?你知道嗎?銀杏樹。你現在看那個尾巴尖尖的菩提樹,對不對?那是自己取的,誰說那是菩提樹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因為都著相。台灣銀杏樹少,就那個樹叫菩提樹。你到大陸去看,人家菩提樹是銀杏樹,差別在這裡。

  所以我們不從相上去,你一定要從真實上說。人生的覺悟,你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摸索出來,不但對自己有所幫助,對廣大的群眾,所有的眾生也都有所幫助,這個時候的菩提樹才叫“高顯殊特”。不但這個樣子,這菩提樹是你的身,身就是本體,所以學佛絕對是從菩提上面來的,所以才跟各位講“不能忘失菩提心”。你一忘失菩提心,你那個樹馬上變成孬柴。孬柴,知道嗎?中空的已經爛掉了,那不是啊,要非常堅固,所以叫“金剛為身”,這本體很堅固。

  你一定是透過這樣子,穿透而得成就的。所以菩提本身不離開——不會離開你,但是當你不是用建設的方法,沒有透過一套解脫的模式來完成你人生的覺醒,你沒有這個本體。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一項工程,這個你一定要掌握好,不然你會流為枝末,跑到別的地方去。我常常講說,你到底在學什麼?你來學佛到底在學什麼?關鍵就在這裡呀。我要快樂,我要高興,你在外面像落水狗是嗎?跑到道場來就要快樂要高興,不是,你要知道,我們追求菩提,本體的部分先架構好。這個是第一個部分,講體,這個就是“金剛為身”。

  “金剛為身”下面它有一個叫根,根他沒講,這個身就連根在一起了。從相上來看,他是根、干、枝、葉、花、果六個,所以他講身的時候,就連根一起講了。這個經文裡頭沒有講根在哪裡,他只講身而已,這個身就連根在一起,所以我們附帶的跟你談。我們在做壇城布置的時候,也是根、干、枝、葉、花、果。根用什麼代表呢?找不到樹根只好用人參。人參是不是根?應該是比較莊嚴,對不對?馬根也可以也是根,對不對?與其用馬根就好像用人參比較好。其實不一定,你用天麻也是一種根,用地瓜也是根,對不對?都可以。那只是表法而已,你不要去看哪個高級哪個低級。不過,世間還是覺得用人參比較好,那只是認為,是不是一定要人參,不一定,你小地瓜來放著也可以,不過七天結束都長螞蟻就麻煩了。所以你還是要有點區別。

  根是表示身的意思,就根本,身的本體也就是根本。這語言裡頭它本身就是有一個重復的地方,表法的意義上有重迭,有種種不同。換句話說,你的根是金剛為根,金剛為身。你的根已經很堅固了,不會因為泡在水裡所以就爛掉了。所以你看看佛菩薩發願,寧在地獄受諸苦。有沒有?為什麼在地獄受苦他願意?而不在正法不聞佛,寧可在地獄受諸苦來聽聞佛號,也不在正法中享受種種快樂而聽不到佛。他在地獄這個金剛不壞。我們不是,我們要學佛,就問:有沒有冷氣?有沒有電視?還有沒有電飯鍋?這個是享受的。這個根是腐敗的不是金剛為根,要弄清楚。所以他講身,因為他用譬喻,用菩提樹來做譬喻,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部分跟各位附帶的說明。

  “琉璃為干”,這干就樹干。中間那個樹干是琉璃做的,真的用琉璃做?那個可以請楊慧珊做,王俠軍也做得不錯。那不是真理,那是物質界。所以我們是用琉璃來形容什麼?多彩、變化,也就是說這個干是可以起著種種作用的,所以叫“琉璃為干”。它不但強壯,而且是多用途,琉璃為干是指這個意思。

  第三個“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就樹枝,樹枝不會只有一根。樹干只有一個,樹枝很多,樹枝眾雜妙寶。所謂眾雜妙寶用物相來講,除了玻璃以外,琉璃就是玻璃以外,珍珠、瑪瑙、金銀、砗磲等等。這裡告訴我們,從理論上你要弄清楚:金剛為身是堅固的信心,信心為主,這個是絕對不變的。前面是金剛為地,這裡金剛為身,都是講信心的。那麼琉璃以後“眾雜妙寶”,他講的就是我們講的四攝法、五分法身、六度、七菩提分、八正道等等,就是指這個部分,這個叫做“眾雜妙寶”。

  從實際修行的立場來看,這個琉璃是什麼呢?就是你第一個定位的生命因素,叫“琉璃為干”。也就是我們在事修上面,你所定位的那一個。我要為眾生服務,比如我為最貧窮的眾生服務,或者是我為最苦難的眾生服務,或者我為最痛苦的眾生服務,或者是我為病苦的眾生服務。我們北京那邊的同修他發起,他們叫做太陽村。太陽村知道嗎?我們大概不知道,因為很多家庭發生,比如說先生把太太殺死了,先生要抓去關,對不對?乃至要槍斃。可是他兒子呢?這大家都沒有想過。社會上有很多這些不幸的事故,那麼那個孩子就有問題了,他們就發心為這些孩子,協助這些孩子。因為這些孩子有的驚嚇以後,都已經自閉了,有的憂郁了,那麼要協助他們走出來。這個就很辛苦的工作了,就有人會發心專門做這個服務,這個叫定位。

  定位以後,那個就是你的琉璃了,知道嗎?所以這個琉璃,可以因為你的定位不同而有不同,沒有說一定是哪一種,琉璃多變嘛,所以那干就是指這一個,定位去做。會不會遇到挫折、不愉快的事呢?一定會有,這個叫業相,你就歸零功課,做了,這個就對了。那麼你這個地方一直成長到六十七分的時候,你的淨土就會出現,而且你的其它的生命因素會跟著發展出來,但那不是重點。它會跟著發展出來,那就是“眾雜妙寶以為枝條”,有沒有?很清楚了。這其實前面都講過了,現在就一個一個告訴你怎麼做。

  好,發展出來以後,這些枝條,樹枝有粗的、有細的,大大小小等等,上面都有葉子,對不對?“寶葉扶疏,垂蔭如雲”,這個葉子還是寶葉,不是像你隨便長一葉就好了,它還是眾寶。這個枝就像這個一樣,樹枝還有葉子啊,這葉子也是四攝、五分法身、六度、七菩提分、八正道,一直是這些交錯在一起,表現出來的,已經是琳琅滿目了。

  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本身是全方位的、整體性的,你不要那麼自私,我只要閉關。什麼閉關?住鳥籠,閉關,關在一個籠子裡面,每天有人拿給你,不是像那主人喂給你吃,鴿子吃一樣嗎?那個叫閉關啊?那個叫做精進可嘉,愚蠢可愍。偶爾你說我來精進三個月,讓我休息休息。那精進什麼?精進睡覺了,伸懶腰,可以休息。那也是精進,然後再出來,因為在外面已經被眾生修理得滿頭包了,去躲個三個月半年,那可以,短期性的可以。你說這輩子就要精進住山,都沒有用,不是說不行,你除非已經破初關,破重關,准備要破牢關,牢關不破我不出山,那可以。你什麼關都沒有,你生死關也過不了,玉門關也不知道在哪裡,老是跑到山海關去。你要閉什麼關?那不行。

  所以你要看看經文,華嚴在教你的就是這樣子,個個都一起來。但是你的基本定位就是琉璃為干,會跟著你一直成長起來。這是講佛,果地是這樣,你因地也是一樣,人家模范擺在眼前,你照著來嘛。你多少事工,歷事練心,你現在還沒開始,就要人家恭維你,人家巴結你,人家說你好話。這個時候你記得,只有有人說你不得了,你很有成就,你就最好回去,每講一次,你就拜十個忏。你不要以為我真的修的不錯,那都是魔啊。我們什麼德行,德行在哪裡,就是這個“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你要沒有的話你根本不可能。這個就是行法,你在修的時候。

  好了,葉子,你看根、干、枝、葉,再來就是花:“寶華雜色,分枝布影”。這個花是因,那從成長的過程裡,生命到這個時候是最燦爛的,你可能會想說,一種樹開一種花,可是生命的樹是開無量的花,各種不同的花,因為那是寶。因為布施,因為持戒,布施的花,持戒的花不同;因為忍辱,因為精進花不同;四攝法、四無量心,那不同的寶,不同的花,對不對?你六度萬行那就講不完了。七菩提分,八正道都是不同的花,那你各種寶都修,當然各種不同的花。花的意思跟葉、跟枝干有什麼不同呢?同樣都是寶,都是這些寶,你要留意到:根干是定位以後的發展,枝葉就是它產生的效果,花是影響的作用一直產生出來;花之後就結果了,那個果是表示眾生的成就。你有沒有這樣子一直教化下去?所以他層次會不同。

  所以我們不是說,我七菩提分修到這裡圓滿了。你鬼呀,你怎麼圓滿?這不可能的事嘛。你菩提分要修圓滿,就你的七菩提分除了自己圓滿,眾生要圓滿,根、干、枝、葉、花、果都出來。所以現在大家在看的是,我自己修得怎麼樣。你自己修得怎麼樣又怎麼樣,沒用。經典裡面已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成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生命整體的全方位的發展,而眾生在這個時候,也統統因為你的精進,而獲得利益,也就是他也開發出他的菩提心,這個才是修行。那個分枝布影有沒有?統統影響出去了,都在個個枝干上面,發揮各種不同的影響力,有嗎?

  我們現在修行,我們現在學佛,你不學佛我們不管,因為世間人有碗飯吃就好了,日子能過,混下去就好。今天我們是修行人,你就不一樣了。不是我混個日子,搞個道場,弄點收入不負債。這樣叫做心安理得,那這樣你最好在外面賺錢。在佛門中不是這樣,一定從自己在自受用的立場來講,你的生命是整體性的發揮,整體性的成長,整體性的發展才對。而在這整體性當中,你一定要利益到眾生,而眾生是啟發菩提,這才叫利益眾生。所以你要這兩方面同時完整性,整體性的去進行去兼顧。所以我們跟各位提出很明確的情況叫做三世間圓滿: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都要圓滿,你不能夠自己只為自己,這是我們一再提醒各位的。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

台灣學佛網首頁华严经浅释      回上壹頁